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

關燈
因。

    立熾塵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天魔種。

     通曰。

    識陰為十二類衆生之命元。

    我命通彼。

    彼命通我。

    故曰互通。

    識陰若盡。

    十方衆生命即皆盡。

    我命亦盡。

    誰證真常理。

    誰為所化衆生。

    徒有真常。

    無證真常者。

    恐其銷盡。

    欲留塵勞。

    度脫衆生。

    始而坐蓮華宮。

    廣化七珍。

    意非不美。

    既而多增寶媛。

    恣縱其心。

    則邪思入之矣。

    依此邪思。

    欲證真常。

    起用化物。

    而不知其非。

    故名真無真執。

    吒枳迦羅。

    即欲頂他化自在天。

    能化欲境以自娛樂者。

    他化天未必皆魔。

    然魔王神變與之相類。

    故與同居。

    唯欲塵如火。

    故曰熾塵。

    前十種天魔。

    一一以潛行貪欲為事。

    是邪思所發。

    不可禁制。

    無著則謂之天。

    有着則謂之魔也。

    法華經曰。

    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

    無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

    若貪着生愛。

    則為所燒。

    昔郁頭藍弗以世俗智。

    伏下地惑。

    獲非想定。

    具五神通。

    時君尊敬。

    迎以入宮。

    宮中女子。

    接足而禮。

    郁頭藍弗觸女子手。

    遂生貪欲。

    便失神通。

    飯食訖。

    徐步歸山。

    故偈曰。

    才生一念欲。

    便失五神通。

    此樂變化天魔。

    以識陰伏而得之。

    未嘗不以邪思發而失之。

    通報既盡。

    便入淪堕。

    是樂亦何可常。

    故謂之真無真也。

    若維摩大士所現神力。

    即時須彌燈王佛。

    遣三萬二千師子座。

    高廣嚴淨。

    來入維摩诘室。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

    昔所未見。

    其室廣博。

    悉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

    無所妨礙。

    寶覺禅師曰。

    以師子座之高廣。

    毗耶室之狹小。

    伫思其間。

    即成妨礙。

    此真神通力。

    故不可思議。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于命明中。

    分别精粗。

    疏決真僞。

    因果相酬。

    唯求感應。

    背清淨道。

    所謂見苦斷集。

    證滅修道。

    居滅已休。

    更不前進。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定性聲聞。

    諸無聞僧增上慢者。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九圓精應心。

    成趣寂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纏空種。

     通曰。

    識陰露現。

    故曰命明。

    識既含藏有漏無漏種子。

    今于此中分别決擇。

    苦集有漏名粗名僞。

    道滅無漏名精名真。

    擇去粗僞苦集。

    而留精真道滅。

    修道為感。

    證滅為應。

    意但取此。

    不複更進。

    此四谛法輪。

    本修圓觀。

    法界平等。

    離二邊垢。

    名清淨道。

    今發小乘欣厭之解。

    不離因果。

    居滅便休。

    是清邊垢也。

    故謂之背。

    趣寂纏空。

    證于偏真。

    與前斷滅稍異。

    前一向歸無。

    屬無想天。

    此有滅可證。

    屬四空天。

    纏空雲者。

    精圓感應。

    為寂所縛。

    不能回向趣大乘也。

    定性聲聞。

    已證入定。

    未證漏盡。

    執滞四谛言教。

    故命之曰聲聞。

    不能發悟求進無上菩提。

    聞舉頓教法門。

    便乃退座。

    此所謂增上慢者。

    未得為得。

    卒歸于無聞也。

    古人雲。

    莫守寒岩異草青。

    坐著白雲宗不妙。

    所以蓮華庵主拈拄杖示衆雲。

    古人到這裡。

    為甚麼不肯住。

    衆無語。

    自代雲。

    為他途路不得力。

    複雲畢竟如何。

    又自代雲。

    楖??橫擔不顧人。

    直入千峰萬峰去。

    雪窦頌雲。

    眼裡塵沙耳裡土。

    千峰萬峰不肯住。

    落華流水共茫茫。

    剔起眉毛何處去。

    又僧問雲居簡禅師。

    孤峰獨宿時如何。

    居雲。

    九間僧堂裡不卧。

    誰教你孤峰獨宿。

    丹霞頌雲。

    法爾非修本十分。

    平常酬答最分明。

    雖然指出長安道。

    無奈遊人不肯行。

    聲聞趣寂。

    尚屬巧勳。

    法爾非修。

    是真寂滅。

    彼鈍根者。

    故不了此。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圓融清淨覺明。

    發研深妙。

    即立涅槃而不前進。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定性辟支。

    諸緣獨倫不回心者。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十圓覺?心。

    成湛明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覺圓明。

    不化圓種。

     通曰。

    圓融清淨。

    則非背清淨道者可及。

    于常樂我淨四德。

    庶幾近之。

    但執而未化耳。

    彼蓋以覺為明。

    見其圓則滞于圓。

    見其明則滞于明。

    明故不惑于因果感應。

    圓故不泥于居滅即休。

    于此發研深妙。

    深而又深。

    不堕于有。

    妙而又妙。

    不堕于無。

    即此非有非無。

    立為不生不滅之涅槃而不複前進。

    是乃定性辟支果也。

    辟支有二種。

    出有佛世曰緣覺。

    出無佛世曰獨覺。

    皆以觀緣悟道。

    至湛不搖處。

    吻合圓覺。

    但覺字不能除得。

    滞在圓明一路。

    堅執不化。

    故曰不回心者。

    宗門所謂夜明簾外轉身難也。

    僧問金峰志禅師。

    四海晏清時如何。

    峰雲。

    猶是階下漢。

    丹霞頌雲。

    四海煙塵已晏然。

    當軒明月照人寒。

    大功不賜将軍賞。

    寶馬金槍頓懶觀。

    僧問曹山。

    朗月當空時如何。

    山曰。

    猶是階下漢。

    曰請師接上階。

    山曰。

    月落後來相見。

    正與此同。

    投子示衆雲。

    若論此事。

    如鸾鳳沖霄。

    不留其迹。

    羚羊挂角。

    那覓其蹤。

    金龍不守于寒潭。

    玉兔豈栖于蟾影。

    其或賓主若立。

    須威音路外搖頭。

    問答言陳。

    乃玄路傍提為唱。

    若能如是。

    猶在半途。

    更乃凝眸。

    不勞相見。

    頌曰。

    水澄月滿道人愁。

    妙盡無依類莫收。

    劫外正偏兼帶路。

    不萌枝上辨春秋。

    若于此等公案有透徹路。

    便可與諸緣獨倫為師。

    此緣獨本一種。

    前分者非是。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

    中塗成狂。

    因依迷惑。

    于未足中。

    生滿足證。

    皆是識陰用心交互。

    故生斯位。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現前。

    各以所愛先習迷心。

    而自休息。

    将為畢竟所歸甯地。

    自言滿足無上菩提。

    大妄語成。

    外道邪魔所感業終。

    堕無間獄。

    聲聞緣覺。

    不成增進。

    汝等存心。

    秉如來道。

    将此法門。

    于我滅後。

    傳示末世。

    普令衆生覺了斯義。

    無令見魔。

    自作沉孽。

    保綏哀救。

    銷息邪緣。

    令其身心入佛知見。

    從始成就。

    不遭歧路。

     通曰。

    前行陰十種禅那。

    至五現涅槃而極。

    已有悟機。

    尚未證果。

    今識陰十種禅那。

    至辟支涅槃而極。

    已入果位。

    故曰生斯位。

    前八種外道。

    違真中二理。

    起界内邪見。

    業終仍入輪回。

    後二種二乘。

    違中道谛。

    起界外邪見。

    回心即入大乘。

    故能增進。

    回智向悲。

    即菩薩道。

    前雲心魔。

    此雲見魔。

    心尚流動兼六識。

    見唯執持兼七識。

    總不出無始習氣見愛二惑。

    因依迷惑。

    不能究竟。

    于未足中生滿足證。

    已至八識湛不搖處。

    不能轉識成智。

    故曰惑菩提性。

    亡失知見。

    此知見即佛知見。

    非果亡也。

    迷在識陰。

    不得瑩徹。

    為識所覆。

    故違遠圓通。

    八識即如來藏性。

    悟之即能轉識而成正果。

    迷之則為識轉而入輪回。

    故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則從始入門。

    即得成就。

    不複為歧見所惑矣。

    雲峰悅上堂。

    有情之本。

    依智海以為源。

    含識之流。

    總法身而為體。

    祗為情生智隔。

    想變體殊。

    達本情亡。

    知心體合。

    諸禅德會麼。

    古佛與露柱相交。

    佛殿與籠燈鬥額。

    若也不會。

    單重交拆。

    僧問芭焦徹和尚。

    有一人不舍生死。

    不證涅槃。

    師還提??也無。

    徹曰。

    不提??。

    僧雲。

    為甚麼不提??。

    徹雲。

    老僧粗識好惡。

    投子頌雲。

    百歲童兒出戶來。

    滿身紅爛惹塵埃。

    火中閑步清涼地。

    識者無因敢近擡。

    若識此人。

    即入佛知見。

    不遭歧路。

     如是法門。

    先過去世。

    恒沙劫中。

    微塵如來。

    乘此心開。

    得無上道。

    識陰若盡。

    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

    奢摩他中(此雲止)毗婆舍那(此雲觀)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

    汝能谙識。

    心垢洗除。

    不落邪見。

    陰魔銷滅。

    天魔摧碎。

    大力鬼神。

    褫魄逃逝。

    魑魅魍魉。

    無複出生。

    直至菩提。

    無諸少乏。

    下劣增進。

    于大涅槃。

    心不迷悶。

    若諸末世愚鈍衆生。

    未識禅那。

    不知說法。

    樂修三昧。

    汝恐同邪。

    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

    若未能誦。

    寫于禅堂。

    或帶身上。

    一切諸魔。

    所不能動。

    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

    最後垂範。

     通曰。

    此段經文。

    與前阿難殷勤啟請十方如來。

    得成菩提妙奢摩他。

    三摩禅那。

    最初方便。

    首尾呼應。

    此先佛世尊。

    于禅那中。

    覺明分析細微魔事。

    魔不得入。

    乘此心開。

    得無上道。

    要于識陰都盡而已。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故迷之則中途成狂。

    而諸魔熾盛。

    悟之則轉識成智。

    而菩提現前。

    若各以所愛先習迷心。

    而自休息。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有得有證。

    此即魔屬。

    識陰若盡。

    神我都忘。

    返流全一。

    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透入金剛幹慧。

    于中發起真智。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于是即獲無生法忍。

    乃能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

    及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證于等覺。

    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即妙覺位也。

    前雲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即此謂也。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若有一法可得。

    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故得無所得。

    證無所證。

    即是見性。

    能見性。

    即成佛也。

    有由幹慧地即證菩提者。

    謂之曰超。

    超固頓也。

    有由幹慧地安立聖位而至圓滿菩提者。

    頓而圓也。

    此圓頓法門。

    當下轉識成智。

    諸魔事根柢于識者。

    從何出生。

    故曰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雲何立。

    幻且無有。

    何有于魔哉。

    故凡夫而知此也。

    直至菩提。

    更無欠少。

    二乘而知此也。

    回心增進。

    得大涅槃。

    此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固是最初方便。

    亦是最後垂範。

    但可忽然自悟。

    非由人得。

    亦非可尋常觀行修證而得。

    是不可思議境界。

    如修三昧而持咒者。

    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不可思議。

    故此以持咒終之。

    與前大佛頂相應。

    所以表至尊至貴第一法門也。

    青原思禅師問六祖曰。

    當何所務。

    即不落階級。

    祖雲。

    汝曾作什麼來。

    思雲。

    聖谛亦不為。

    祖曰。

    落何階級。

    思雲。

    聖谛尚不為。

    何階級之有。

    祖深器之。

    令思首衆。

    既乃命分化一方。

    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投子頌雲。

    無見頂露雲攢急。

    劫外靈枝不帶春。

    那邊不坐空王殿。

    争肯耘田向日輪。

    丹霞頌雲。

    卓爾難将正眼窺。

    迥超今古類何齊。

    苔封古殿無人侍。

    月鎖蒼梧鳳不栖。

    僧問瑞岩。

    作麼生商量。

    即得不落階級。

    岩雲。

    排不出。

    曰為甚麼排不出。

    岩曰。

    他從來無階級。

    曰未審居何位次。

    岩雲。

    不坐普光殿。

    曰還理化也無。

    岩曰。

    名聞三界重。

    何處不歸朝。

    夫妙莊嚴海。

    福慧俱足。

    萬行具備。

    大不可思議。

    聖谛且不足言。

    而況其凡乎。

     阿難即從座起。

    聞佛示誨。

    頂禮欽奉。

    憶持無失。

    于大衆中。

    重複白佛。

    如佛所言。

    五陰相中。

    五種虛妄。

    為本想心。

    我等平常。

    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又此五陰。

    為并銷除。

    為次第盡。

    如是五重。

    詣何為界。

    唯願如來發宣大慈。

    為此大衆清明心目。

    以為末世一切衆生作将來眼。

    佛告阿難。

    精真妙明。

    本覺圓淨。

    非留死生。

    及諸塵垢。

    乃至虛空。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

    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妄元無因。

    于妄想中。

    立因緣性。

    迷因緣者。

    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

    猶實幻生。

    因緣自然。

    皆是衆生妄心計度。

    阿難。

    知妄所起。

    說妄因緣。

    若妄元無。

    說妄因緣。

    元無所有。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通曰。

    阿難所問。

    為并銷除。

    為次第盡。

    決擇頓漸二門。

    作将來人天眼目。

    世尊先以最上一路。

    乘悟并銷者示之。

    唯在悟入精真妙明本覺圓淨。

    此體非留死生妄業。

    及諸塵垢妄緣。

    乃至虛空非業非緣者。

    如大海不宿死屍相似。

    即有五陰死生塵垢虛空等相。

    亦無處着。

    如是見得妙明原自精真。

    何有于妄。

    本覺故自圓淨。

    何有于染。

    而世間死生遷流屬受想行者。

    塵垢渾濁屬色者。

    依虛空而立屬八識者。

    皆由妄想生起。

    既是本覺妙明真精。

    何因起妄。

    發生諸器世間見相二分等。

    妄本無因。

    如前所雲演若達多迷頭認影。

    人人皆知是妄。

    此妄從何而起。

    以為因緣。

    非因緣也。

    以為自然。

    非自然也。

    非因緣。

    非自然。

    無乃虛空性乎。

    亦非虛空性也。

    彼虛空性如海一漚發。

    以大覺觀之。

    猶然是幻。

    何況生死塵垢依虛空而立者。

    豈非幻中之幻乎。

    故說因緣性。

    說自然性。

    皆妄心計度。

    原非實有。

    既非因緣自然。

    則五陰之妄。

    本無自性。

    既無自性。

    本自不生。

    妄本不生。

    何處覓妄。

    故知妄起處。

    乃可說妄因緣。

    此妄如何而生。

    應當如何而息。

    斯有五陰銷滅次第可言。

    若妄元無。

    即妄即真。

    起處尚且不知。

    何從而名之曰因緣。

    又何從而推之曰自然。

    如眼無眚病。

    但見一月。

    本無第二月。

    何處更索第二月。

    而與之論因緣自然哉。

    此乘悟并銷。

    為最上圓頓法門。

    固不論雲何銷除。

    而亦未嘗不并銷除。

    但唯悟入精真妙明本覺圓淨。

    更無餘事。

    僧問長沙岑。

    本來人還成佛否。

    沙曰。

    你道大唐天子還割茅刈草麼。

    投子頌雲。

    苔殿重重紫氣深。

    星分辰位正乾坤。

    金輪不禦閻浮境。

    豈并諸候寶印尊。

    又僧問九峰滿禅師。

    人人盡道請益。

    未審師還拯濟也無。

    滿曰。

    汝道巨嶽還乏寸土麼。

    曰四海參尋。

    當為何事。

    滿曰。

    演若迷頭心自狂。

    曰還有不狂者也無。

    滿曰有。

    曰如何是不狂者。

    滿曰。

    突曉途中眼不開。

    此于覺明為咎。

    已斷妄根。

    故演若迷狂。

    無自而起。

    非真見本來面目者。

    未易達此。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

    同是妄想。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

    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

    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

    足心酸起。

    懸崖未有。

    酢物未來。

    汝體必非虛妄通倫。

    口水如何因談酢出。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

    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通曰。

    想胡為乎生哉。

    生于識也。

    識初動處。

    是謂想元。

    識是命根。

    依想而傳。

    識動則想生。

    想生則命立。

    命立則四大具。

    所謂命暖識三。

    和合而成人是也。

    故己之想與父母之想合。

    則福德優劣。

    随其所願。

    而色身堅固。

    于是乎現。

    未生以前。

    但有想耳。

    未想以前。

    但有識耳。

    識神不死。

    是謂命根。

    命根欲其堅固長久。

    故既現色身。

    唯恐銷殒。

    此即妄想堅固之明驗也。

    若曰秉天地陰陽之氣。

    實有此身。

    非從妄立。

    則談酢必無涎生。

    談崖必無酸起。

    決不從妄流轉。

    今口中水出。

    足下酸起。

    未必實境。

    但因想生。

    則此身宛是妄想倫類。

    故與妄感相應。

    又何怪乎此身不從父母想生哉。

    唯以想從想。

    如水出酸起。

    現有色身。

    則此色身。

    明是一堅固妄想也。

    故謂色陰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若識此想非因緣生。

    非自然生。

    全體是妄。

    則當下寂滅。

    本自無色。

    孰與交織而為劫濁哉。

    故能空劫濁也。

    忠國師上堂。

    青蘿夤緣。

    直上寒松之頂。

    白雲淡濘。

    出沒太虛之中。

    萬法本閑而人自鬧。

    雲門上堂。

    諸和尚子。

    莫妄想。

    天是天。

    地是地。

    山是山。

    水是水。

    僧是僧。

    俗是俗。

    良久曰。

    與我拈案山來。

    僧便問學人見山是山水是水時如何。

    門曰。

    三門為甚麼騎佛殿從這裡過。

    曰恁麼。

    則不妄想去也。

    門曰。

    還我話頭來。

    夫學人明知萬法本閑。

    色陰不有。

    明知妄想是妄。

    于我無與。

    為甚麼不空色陰。

    隻未明雲門話頭在。

    參。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

    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由因受生。

    能動色體。

    汝今現前順益違損。

    二現驅馳。

    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通曰。

    想在心而形乃酸澀。

    必有受之者。

    而後動其色體也。

    有想即有受。

    有受即有現。

    故樂受為順為益。

    苦受為逆為損。

    二現疊遷。

    驅馳不息。

    誰為之受。

    唯虛則受。

    唯明則領納。

    是虛明妄想。

    屬前五識。

    即是見分。

    見與相淆。

    故名見濁。

    若識此受非因緣生。

    非自然生。

    故屬虛妄。

    雖有虛明。

    原無自體。

    既無自體。

    本自不生。

    既本不生。

    誰為受者。

    誰為見者。

    故能破見濁也。

    趙州上堂。

    菩提涅槃。

    真如佛性。

    盡是貼體衣服。

    亦名煩惱。

    實際理地。

    甚麼處着。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

    若不會。

    截取老僧頭去。

    夢幻空華。

    徒勞把捉。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

    既不從外得。

    更拘執作麼。

    如羊相似。

    亂拾物安向口裡。

    老僧見藥山和尚道。

    有人問着。

    但教合取狗口。

    老僧亦教合取狗口。

    取我是垢。

    不取我是淨。

    一似獵狗專欲得物吃。

    佛法在甚麼處。

    千人萬人。

    盡是覓佛漢子。

    于中覓一個道人無。

    若與空王為弟子。

    莫教心病最難醫。

    又僧問洞山。

    時時勤拂拭。

    為甚麼不得缽袋子。

    山曰。

    直饒道本來無一物。

    亦不得他缽袋子。

    曰未審甚麼人合得。

    山曰。

    不入門者。

    曰祗如不入門者。

    還得否。

    山曰。

    雖然如是。

    不得。

    不與他。

    複曰。

    直饒道本來無一物。

    猶不合得他缽袋子。

    且道什麼人合得。

    這裡合得下一轉語。

    且道下得什麼語。

    一上座下九十六轉語。

    不契。

    末後雲。

    設使将來。

    他亦不受。

    山深肯之。

    雪窦雲。

    他既不受。

    是眼。

    将來必應是瞎。

    天童拈雲。

    長蘆則不然。

    直須将來。

    若不将來。

    争知不受。

    直須不受。

    若不不受。

    争免将來。

    将來的必應是眼。

    不受的真個是瞎。

    還會麼。

    照盡體無依。

    通身合大道。

    此從長爪比丘兩處負堕化将來。

    直須不受亦不受。

    方能超越見濁。

     由汝念慮。

    使汝色身。

    身非念倫。

    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種種取像。

    心生形取。

    與念相應。

    寤即想心。

    寐為諸夢。

    則汝想念搖動妄情。

    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通曰。

    念慮無形。

    色身有質。

    念動身随。

    何因為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