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

關燈
使。

    由想融之也。

    心生虛想。

    形取實物。

    種種心酬。

    與念相應。

    由想通之也。

    使心随境。

    使境随心。

    搖動妄情。

    無間寤寐。

    此屬妄想本際。

    力能融通無礙。

    蓋第六識作用也。

    是為煩惱窠臼。

    若識此想。

    非因緣生。

    非自然生。

    當體虛妄。

    即當體空寂。

    想本無生。

    又何煩惱之為祟哉。

    昔仰山于僧堂三昧次。

    夜半。

    不見山河大地。

    寺宇人物。

    以至己身。

    全同空界。

    明晨舉似沩山。

    沩曰。

    我在百丈時得此境。

    乃是融通妄想銷明之功。

    汝向後說法。

    有人過者。

    無有是處。

    天童舉圓覺經雲。

    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不。

    于諸妄心。

    亦不息滅不。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不。

    于無了知。

    不辨真實不。

    頌雲。

    巍巍堂堂。

    磊磊落落。

    鬧處刺頭。

    穩處下腳。

    腳下線斷我自由。

    鼻端泥盡君休斫。

    莫動着。

    千年故紙中合藥。

    琅玡覺嘗問講僧曰。

    如何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對曰。

    起即是病。

    又問如何是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對曰。

    息即是病。

    又問如何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對曰。

    知即是病。

    又問如何是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對曰。

    辨即是病。

    覺公笑曰。

    汝識藥矣。

    然未識藥中之忌也。

    寶覺為之偈曰。

    黃華熳熳。

    翠竹珊珊。

    江南地暖。

    塞北春寒。

    遊人去後無消息。

    留得雲山到老看。

    此諸尊宿。

    可謂腳下線斷。

    縱橫自由。

    足為破想陰者規則。

     化理不住。

    運運密移。

    甲長發生。

    氣銷容皺。

    日夜相代。

    曾無覺悟。

    阿難。

    此若非汝。

    雲何體遷。

    如必是真。

    汝何無覺。

    則汝諸行念念不停。

    名為幽隐第四妄想。

     通曰。

    堅固妄想。

    不離色塵。

    虛明妄想。

    猶與色對。

    融通妄想。

    即屬内塵。

    有像可取。

    有境可得。

    至幽隐妄想。

    無像可窺。

    無境可執。

    新新不住。

    運運密移。

    趣乎生則爪生發長。

    趣乎滅則氣銷容皺。

    日夜相代乎前而我不覺。

    以為非我乎而我體日遷。

    以為即我乎而我又無覺。

    蓋至幽至隐之妄想。

    念念遷流。

    莫可方物。

    不知者第歸之于化理而已。

    行陰屬第七識。

    已離諸想。

    故不可覺。

    而生滅流注。

    最為微細。

    總不出于三界輪轉。

    故命之曰衆生濁。

    若于念念不停。

    有個停處。

    即不受衆生輪轉。

    僧問龍牙遁禅師。

    二鼠侵藤時如何。

    牙雲。

    須有隐身處始得。

    僧雲。

    如何是隐身處。

    牙雲。

    還見侬家麼。

    丹霞頌雲。

    寒月依依上遠峰。

    平湖萬頃練光封。

    漁歌驚起汀洲鹭。

    飛出蘆華不見蹤。

    故知此隐身處。

    神鬼也觑不着。

    而行陰不能惑已。

    蓋微細生滅。

    即系明暗二境。

    日夜相代。

    而形體遷變如二鼠侵藤。

    日就銷滅。

    此屬幽隐妄想。

    而藏身處無蹤迹者。

    足以破之。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

    于身不出見聞覺知。

    若實精真。

    不容習妄。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經曆年歲。

    憶忘俱無。

    于後忽然覆睹前異。

    記憶宛然。

    曾無遺失。

    則此精了湛不搖中。

    念念受熏。

    有何籌算。

    阿難。

    當知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靜。

    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

    若非想元。

    甯受妄習。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

    此之妄想。

    無時得滅。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

    中串習幾。

    則湛了内罔象虛無。

    第五颠倒微細精想。

    阿難。

    是五受陰。

    五妄想成。

     通曰。

    行陰生滅。

    念念不停。

    但幽隐不可見耳。

    至湛不搖處。

    已滅生滅。

    何以名妄想耶。

    為有識體精明在也。

    即此精明體段。

    善惡不萌。

    意識俱泯。

    湛然常凝。

    似有類于本覺精真者。

    而實非本覺精真也。

    本覺精真。

    不落見聞覺知。

    故不受熏。

    今湛不搖處。

    識無所存。

    落在無記。

    無記之性。

    通于現量。

    不出前五識見聞覺知境界。

    此見聞覺知。

    雖無拟議蔔度。

    卻能領納受熏。

    故所見奇物。

    憶忘俱無。

    偶一覆睹。

    記憶宛然。

    真如夾冰之魚。

    觸境即發。

    而生滅未嘗泯也。

    當知此湛非真。

    念念受熏中。

    串習幾習氣。

    幾微常習未已。

    如串珠相似。

    有此精明。

    即有此見聞覺知。

    有此見聞覺知。

    不離根塵。

    即能攪境受熏。

    容習妄業。

    故知非真湛也。

    必須返流全一。

    銷磨六門。

    迥脫根塵。

    六根互用。

    但一精真。

    寄根明發。

    開合自由。

    妄習無寄。

    故口如鼻孔。

    眼似眉毛。

    以耳觀色。

    色不能搖。

    以目聽聲。

    聲不能引。

    如是乃為妙湛總持。

    妄想無自而入也。

    蓋前五識未入思惟。

    與八識貼體而近。

    故六七因上轉。

    五八果上圓。

    非有後得智。

    不能轉前五識也。

    至轉識成智。

    得其真湛。

    然後信八識種子微細生滅。

    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

    雖似恬靜。

    不名真湛。

    彼湛了内。

    罔象虛無。

    微細精想。

    似有若無。

    未嘗無想。

    故亦謂之妄想也。

    蓋第八識依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而成識。

    若背塵合覺。

    依不生滅。

    即名正知。

    若背覺合塵。

    依于生滅。

    即名颠倒。

    想元乃識初動處。

    五種妄想。

    皆由此起。

    由一念迷妄。

    受此取此。

    以自蔽覆。

    故名五受陰。

    亦名五取蘊。

    悉妄想為之本也。

    永嘉曰。

    明識一念之中。

    五陰者。

    謂曆曆分明。

    即是識陰。

    領納在心。

    即是受陰。

    心緣此理。

    即是想陰。

    行用此理。

    即是行陰。

    穢污真性。

    即是色陰。

    此五陰者。

    舉體即是一念。

    一念者。

    舉體全是五陰。

    曆曆見在一念之中。

    無有主宰。

    即是人空慧。

    見如幻化。

    即是法空慧。

    必如永嘉所言。

    人法俱空。

    識陰乃盡。

    而後能超越命濁也。

    趙州問投子。

    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

    子曰。

    不許夜行。

    投明須到。

    雪窦頌雲。

    活中有眼還同死。

    藥忌何須鑒作家。

    古佛尚言曾未到。

    不知誰解撒塵沙。

    天童頌雲。

    芥城劫石妙窮初。

    活眼空中照廓虛。

    不許夜行投曉到。

    家音未肯付鴻魚。

    此妙絕想元。

    不容習妄。

    實際理地。

    不動步而到。

    分明畫轉識成智底格則也。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

    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

    是受邊際。

    唯記與忘。

    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

    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

    歸識邊際。

     通曰。

    前阿難問如是五重。

    詣何為界。

    此詳答有因有界。

    自淺及深。

    色不自色。

    因空顯色。

    是色空邊際。

    乃色界也。

    受不自受。

    因觸有受。

    是觸離邊際。

    乃受界也。

    想不自想。

    因記名想。

    是記忘邊際。

    乃想界也。

    行不自行。

    因生滅不停名行。

    是生滅邊際。

    乃行界也。

    識稱湛了。

    已滅生滅。

    性入元澄。

    而合乎湛。

    有入有合。

    即有邊際。

    乃識界也。

    蓋湛入為識陰。

    真湛為性識明知。

    明知即智。

    智之與識。

    有邊際存焉。

    真性不名湛入者。

    周遍法界。

    無出入故。

    湛出為行。

    湛入為識。

    内内湛明。

    入無所入。

    即至不生滅地。

    此以漸入微。

    由五塵五識。

    六識七識。

    而至八識。

    又五陰淺深之界也。

    既合乎湛。

    得無生法忍。

    又何邊際而可窺測哉。

    既無邊際。

    即空五陰。

    五陰皆空。

    即超五濁。

    所雲分汝湛圓妙覺明心。

    為視為聽。

    為覺為察。

    從始入終。

    五疊渾濁。

    至是同歸于湛矣。

    還原觀曰。

    由于塵相。

    念念遷變。

    即是生死。

    由觀塵相。

    生滅相盡。

    空無有實。

    即是涅槃。

    智證傳曰。

    于色聲等法。

    念念分别。

    名為變遷。

    觀此色聲等法。

    起滅無從。

    當處解脫。

    先觀己眼曰。

    是眼即不能自見其己體。

    自體尚不見。

    雲何見餘物。

    次觀前境曰。

    若見是樹。

    複雲何樹。

    若見非樹。

    雲何見樹。

    次觀三際曰。

    若見在是有耶。

    則過去未來亦應是有。

    若過去未來是無耶。

    則見在亦應是無。

    此還原之要旨也。

    沩山上堂。

    夫道人之心。

    質直無僞。

    無背無面。

    無詐妄心。

    一切時中。

    視聽尋常。

    更無委曲。

    亦不閉眼塞耳。

    但情不附物。

    即是。

    從上諸聖。

    祗說濁邊過患。

    若無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譬如秋水澄渟。

    清淨無為。

    澹濘無礙。

    喚他作道人。

    亦名無事人。

    沩山數語。

    直示湛入合湛消息。

    但令識陰都消。

    更有何事。

     此五陰元。

    重疊生起。

    生因識有。

    識從色除。

    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

    何所不明。

    再此詢問。

    汝應将此妄想根元。

    心得開通。

    傳示将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

    令識虛妄。

    深厭自生。

    知有涅槃。

    不戀三界。

     通曰。

    前阿難問為并銷除。

    為次第盡。

    初答直示。

    向上一着。

    唯在悟入精真妙明。

    本覺圓淨。

    更無妄想可除。

    更無次第可指。

    所謂乘悟并銷者也。

    此答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慈悲之故。

    稍涉廉纖。

    所謂頓而不遺乎圓者也。

    此五陰根元。

    重疊生起。

    其生也有因。

    所因八識想元。

    生起見相二分。

    由内造外。

    由細至粗。

    今欲滅此五陰。

    其滅也有漸。

    先從色陰銷除。

    由外及内。

    從粗入細。

    不無次第。

    若論真如之理。

    一悟便至佛地。

    有何階級。

    了陰無體。

    當體全空。

    故乘悟并銷。

    當下無事。

    乃若無始習氣。

    熏染日久。

    現行無明。

    纏縛五重。

    豈能一旦而拔。

    故須漸漸淘汰。

    因次第盡。

    如劫波巾結。

    巾本無異。

    結必漸除。

    先得人空。

    次得法空。

    次得空空。

    乃得無生法忍。

    寂滅現前。

    故不識虛妄根元。

    心逐識轉。

    不得開通。

    今明知是妄。

    妄本無因。

    當下心開。

    證涅槃樂。

    既證涅槃。

    至不生滅。

    視彼五陰虛妄。

    無因自生。

    原無自性。

    深為可厭。

    若五陰不滅。

    流轉三界。

    生死循環。

    更有何樂。

    而戀戀不舍哉。

    此覺妄根元。

    遠離五十種魔事。

    尤先佛世尊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所當次第而修者。

    皆足為末法明訓也。

    故囑令流通雲。

    圭峰禅師答史山人十問。

    一問如何是道。

    何以修之。

    必須修成。

    為複不假功用。

    答。

    無礙是道。

    覺妄是修。

    道雖本圓。

    妄起為累。

    妄念都盡。

    即是修成。

    二問道若因修而成。

    即是造作。

    便同世間法。

    虛僞不實。

    成而複壞。

    何名出世。

    答。

    造作是結業。

    名虛僞世間。

    無作是修行。

    即真實出世。

    三問其所修者為頓為漸。

    漸則忘前失後。

    何以集合而成。

    頓則萬行多方。

    豈得一時圓滿。

    答。

    真理即悟而頓圓。

    妄情息之而漸盡。

    頓圓如初生孩子。

    一日而肢體已全。

    漸修如長養成人。

    多年而志氣方立。

    此三答可為此段經文注疏。

    又圭峰答溫慥尚書問曰。

    真理雖然頓達。

    此情難以卒除。

    如風暫止。

    波浪暫停。

    豈可一生所修。

    便同佛用。

    但可以空寂為自體。

    勿認色身。

    以真如為自心。

    勿認妄念。

    妄念若起。

    都不随之。

    即臨命終時。

    自然業不能系。

    黃龍晦堂答韓宗古侍郎問曰。

    然心外無剩法者。

    不知煩惱習氣是何而欲盡之。

    若起此心。

    翻成認賊為子也。

    從上以來。

    但有言說。

    乃是随病設藥。

    縱有煩惱習氣。

    但以如來知見治之。

    皆是善權方便誘引之說。

    若是定有習氣可治。

    卻是心外有法而可盡之。

    譬如靈龜曳尾于途。

    拂迹迹生。

    可謂将心用心。

    轉見病深。

    苟能明達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心法既無。

    更欲教誰頓盡耶。

    據晦堂見處。

    即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也。

    據圭峰答處。

    即時時勤拂拭。

    休使惹塵埃也。

    晦堂主于頓。

    喻如人夢被枷鎖。

    覺來更須脫枷鎖乎。

    斷無此事。

    圭峰主于漸。

    喻如水結成冰。

    失灌溉之用。

    須火日漸鄰始是流通。

    宗鏡錄雲。

    入吾宗者。

    先須知有。

    然後保任。

    又頭尾須得相稱。

    不可理行有阙。

    心口相違。

    若入宗鏡。

    理行俱圓。

    據宗鏡斷。

    大鑒祗具一隻眼。

    大通雙眼圓明。

    何者。

    大鑒具理而無行。

    謂本來常淨。

    不假拂塵。

    大通已悟須修。

    拂塵鑒朗。

    所以道。

    正雖正卻偏。

    偏雖偏卻圓。

    非久參洞上之宗。

    未可容易談也。

     阿難。

    若複有人。

    遍滿十方。

    所有虛空。

    盈滿七寶。

    持以奉上微塵諸佛。

    承事供養。

    心無虛度。

    于意雲何。

    是人以此施佛因緣。

    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

    虛空無盡。

    珍寶無邊。

    昔有衆生。

    施佛七錢。

    舍身猶獲轉輪王位。

    況複現前虛空既窮。

    佛土充遍。

    皆是珍寶。

    窮劫思議。

    尚不能及。

    是福雲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

    諸佛如來。

    語無虛妄。

    若複有人身具四重。

    十波羅夷。

    (此雲棄)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乃至窮盡十方無間。

    靡不經曆。

    能以一念将此法門。

    于末劫中。

    開示末學。

    是人罪障。

    應念銷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

    成安樂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

    百倍千倍。

    千萬億倍。

    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通曰。

    遍滿虛空。

    盈滿七寶。

    世間豈有是事。

    以佛眼觀。

    攪長河為酥酪。

    變大地作黃金。

    亦尋常事耳。

    況妙真如性。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是為家寶。

    能證清淨法身。

    即至寶所。

    此寶豈不遍滿虛空乎。

    故以世間金銀珠貝珊瑚瑪瑙車磲七珍之寶奉佛。

    尚且得福無量。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能使人人皆至寶所。

    此出世之寶。

    能分别世間寶者。

    故非世間之寶可及。

    其得福報尤不可勝計也。

    不但得福。

    且能銷罪。

    福有福報。

    罪有罪報。

    福罪兩不相準。

    故雖得天福。

    不能免地獄苦。

    罪莫重于五逆。

    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焚燒經像。

    此但舉四重。

    父母一體耳。

    三寶不可易也。

    前雲四棄。

    指殺盜淫妄。

    又雲八棄。

    此雲十棄。

    總不出十惡業。

    即前十習因六交報也。

    罪業重者。

    此方無間獄壞。

    複移他方。

    至十方無間獄。

    一一經嘗。

    何其苦也。

    但一念回心。

    将此法寶。

    開示末學。

    轉迷為悟。

    轉煩惱為菩提。

    雖在生死海中。

    自有涅槃之樂。

    此自罪自忏。

    自業自解。

    雖佛亦不能與力焉。

    無罪即是得福。

    無苦即是受樂。

    故以法寶開示人者。

    不但自免罪。

    且令人人免其罪。

    不但自得福。

    且令人人得其福。

    不但自獲寶。

    且令人人皆獲至寶也。

    寶盈世間。

    甯有方所。

    何但以七寶奉佛所得之福。

    較量多寡哉。

    佛雖實語免罪得福。

    有如是無量功德。

    分明贊歎此經。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無窮無盡。

    尊貴無比。

    僧問大嶺禅師。

    如何是一切處清淨。

    嶺雲。

    截瓊枝。

    寸寸是寶。

    折旃檀。

    片片皆香。

    丹霞頌雲。

    乾坤盡是黃金骨。

    萬有全彰淨妙身。

    玉女背風無巧拙。

    靈苗華秀不知春。

    若是則更無地獄等相乎。

    何以調達生陷地獄也。

    調達謗佛。

    生身陷入地獄。

    佛令阿難傳旨。

    汝在地獄中安否。

    達雲。

    我雖在獄中。

    如三禅天樂。

    佛又令阿難問。

    汝還求出否。

    達雲。

    我待世尊來便出。

    阿難雲。

    世尊是三界大師。

    豈有入地獄分。

    達雲。

    我豈有出地獄分。

    翠岩真雲。

    親言出親口。

    調達為佛堂弟。

    即阿難親兄。

    已得神通。

    推山壓佛。

    時有金剛護持。

    然亦傷其足指出血。

    既欲害佛。

    盡收其衆。

    行至中途。

    生身陷入地獄。

    然達自為鹿王時。

    已與佛同修行。

    今情均天倫。

    乃有此變。

    亦其迷心太重。

    未易回頭。

    須于地獄業火燒幹。

    乃能發悟。

    佛記調達于多劫後。

    亦當作佛。

    即在地獄中無出入見。

    安知其不能變地獄為安樂國哉。

     阿難。

    若有衆生。

    能誦此經。

    能持此咒。

    如我廣說。

    窮劫不盡。

    依我教言。

    如教行道。

    直成菩提。

    無複魔業。

     通曰。

    一念轉移。

    便消罪業。

    得福無量。

    若能常誦此經。

    常持此咒。

    其獲福也。

    窮劫不盡。

    若能依教行道。

    必成正覺。

    無複魔業。

    此經此咒。

    所以發揮妙覺者。

    至為詳備。

    所以防範陰魔者。

    至為周悉。

    魔不能惑。

    而覺道成矣。

    若持咒誦經而不明自性。

    卻又被魔所縛。

    僧問百丈。

    依經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如同魔說時如何。

    丈雲。

    因守動靜。

    三世佛冤。

    此外别求。

    如同魔說。

    後僧問同安。

    依經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即同魔說。

    此理如何。

    安雲。

    孤峰迥秀。

    不挂煙霞。

    片月橫空。

    白雲自異。

    丹霞頌雲。

    雲自高飛水自流。

    海天空闊漾虛舟。

    夜深不向蘆灣宿。

    迥出中間與兩頭。

    此于經義不即不離。

    自有出頭處。

    若能悟此。

    魔不能惑。

    壽州道樹禅師。

    于神秀言下知微。

    乃蔔壽州三峰山。

    結茅而居。

    常有野人。

    服色素樸。

    言談詭異。

    于言笑外。

    化作佛形。

    及菩薩羅漢天仙等形。

    或放神光。

    或呈聲響。

    學徒睹之。

    皆不能測。

    如此涉十年。

    後寂無形影。

    師告衆曰。

    野人作多色伎倆。

    眩惑于人。

    隻消老僧不見不聞。

    伊伎倆有窮。

    吾不見不聞無盡。

    若會不見不聞無盡之旨。

    直至菩提曾無欠乏。

    陰魔銷盡。

    何天魔之足虞。

     佛說此經已。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

    并初發心大力鬼神。

    皆大歡喜。

    作禮而去。

     通曰。

    佛說此經。

    乃最上圓頓法門。

    佛以一音演法。

    随類各解。

    故随所證量。

    皆得法喜。

    踴躍而去。

    何以故。

    本有之性。

    各各具足。

    故趙州示衆曰。

    看經也在生死裡。

    不看經也在生死裡。

    諸人且作麼生出得去。

    僧便問。

    隻如俱不留時如何。

    州曰。

    實即得。

    若不實。

    争能出得生死。

    天童頌曰。

    看經也在生死裡。

    飯蘿裡坐無吃底。

    不看經也在生死裡。

    錦衣堆裡無著底。

    忽然烏鵲叫一聲。

    反身踴躍渾家喜。

    休拟議。

    如今抛向衆人前。

    千手大悲提不起。

    西川座主至華嚴。

    問祖意教意。

    是同是别。

    嚴曰。

    如車二輪。

    如鳥兩翼。

    主曰。

    将謂禅門别有奇特。

    元來不出教意。

    後聞夾山盛化。

    遣小師馳問前語。

    山曰。

    雕沙無镂玉之談。

    結草乖道人之意。

    小師回。

    舉似主。

    主乃贊歎遙禮曰。

    将謂禅門與教意不殊。

    元來有奇特事。

    不見僧問睦州。

    祖意教意。

    是同是别。

    州雲。

    青山自青山。

    白雲自白雲。

    天童拈雲。

    若向這裡識得睦州。

    釋迦出世。

    達磨西來。

    總是不守分底漢。

    還識得麼。

    臂長衫袖短。

    腳瘦草鞋寬。

    僧問洛浦。

    祖意教意。

    是同是别。

    浦雲。

    日月并輪輝。

    誰言别有路。

    僧雲。

    恁麼則顯晦殊途。

    是非一揆。

    浦雲。

    但自不亡羊。

    何須泣歧路。

    丹霞頌曰。

    月篩松影高低樹。

    日照池心上下天。

    赫赫炎空非卓午。

    團團秋夜不知圓。

    會此。

    則日月不到處。

    别有一乾坤。

    豈沾沾宗教為活計者可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