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

關燈


    僧曰。

    未審還有得聞者否。

    山曰。

    盡大地未有一個不聞者。

    僧曰。

    未審龍吟是何章句。

    山曰。

    不知是何章句。

    聞者皆喪。

    山以偈示之曰。

    枯木龍吟真見道。

    髑髅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

    當人那辨濁中清。

    天童拈雲。

    王居門裡。

    臣不出門。

    故喜識俱盡。

    則子歸就父。

    名幹得盡。

    即所雲識陰盡也。

    不有如是章句。

    惡能明是章句。

     阿難。

    當知是善男子。

    窮諸行空。

    于識還元。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

    亦與十方諸類通覺。

    覺知通?。

    能入圓元。

    若于所歸。

    立真常因。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因所因執。

    娑毗迦羅。

    (黃發外道)所歸冥谛。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

    成所歸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外道種。

     通曰。

    識陰湛明。

    因行而流。

    行陰既空。

    已滅生滅流注之相。

    然尚依識元湛不流處。

    故于寂滅精妙未圓。

    寂滅雲者。

    生滅滅已。

    不複更用滅其生滅也。

    今滅生滅。

    尚屬功用。

    故未為妙。

    有識元在。

    故未得圓。

    然已還識元。

    銷磨六門。

    歸在一處。

    能令己身六根間隔者。

    至是互用。

    合開無礙。

    寄根明發。

    操縱自如。

    不但自覺内瑩。

    亦與十方諸類通覺。

    諸類之覺。

    即我之覺。

    我之覺。

    即諸類之覺。

    覺知相通。

    吻合無二。

    能入覺元。

    圓融無滞。

    是元極圓。

    即諸類受命之元。

    亦即諸類發覺之元。

    命由此立。

    覺由此起。

    既為覺所自出。

    不見有知覺之相。

    是覺者非常。

    而無覺者為常。

    故覺歸無常。

    即是真常。

    于識還元。

    即是真常之因。

    此特于八識未形之前。

    冥然罔覺。

    認為歸宿之地。

    乃外道所謂冥谛也。

    既有所歸。

    又有所因。

    能因所因。

    皆即是妄。

    立所得心。

    成所得果。

    即因即果。

    皆堕所安。

    有所即非圓。

    有所即非真。

    故曰違遠圓通。

    與無上涅槃相背而馳也。

    雲蓋山志元禅師。

    因潭州道正表聞馬王。

    乞師論義。

    王請師上殿相見。

    茶罷。

    師就王乞劍。

    師握劍問道正曰。

    你教中道。

    恍恍惚惚。

    其中有物。

    是何物。

    杳杳冥冥。

    其中有精。

    是何精。

    道得不斬。

    道不得即斬。

    道正茫然。

    便禮拜忏悔。

    師謂王曰。

    還識此人否。

    王曰識。

    師曰。

    是誰。

    王曰。

    道正。

    師曰。

    不是。

    其道若正。

    合對得山僧。

    祗是個無主孤魂。

    因茲道士更不紛纭。

    直饒對得分明。

    也不出冥谛。

    與無上正等正覺。

    大相遠在。

     阿難。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歸。

    覽為自體。

    盡虛空界十二類内所有衆生。

    皆我身中一類流出。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能非能執。

    摩醯首羅。

    (色頂魔王)現無邊身。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

    成能事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通曰。

    前常無常論。

    觀妙明心。

    遍十方界。

    湛然以為究竟神我。

    從是則計我遍十方。

    凝明不動。

    一切衆生。

    于我心中。

    自生自死。

    即此所雲皆我身中一類流出之見。

    但彼見其行。

    故計生滅。

    此見其元。

    故計能為。

    雖執我能生彼而實不能。

    故曰能非能執。

    十二類生受命元由。

    握之在我。

    即謂命自我出。

    無不可者。

    何以曰非能。

    蓋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無我相可得。

    故能為萬象生也。

    今于識元覽為自體。

    便謂宇宙在乎手。

    萬化生其身。

    是猶窺見海能生漚。

    而自身未離乎漚也。

    漚豈能生漚哉。

    一有能執。

    雖現廣大神通。

    總歸于慢。

    為其強不能而謂能也。

    摩醯首羅。

    三目八臂。

    騎白牛。

    執白拂。

    能現起無邊衆生身。

    遂謂衆生自我流出。

    彼所居色頂天。

    未能超三界也。

    不出三界。

    而曰能生三界。

    豈不自慢。

    立我能生彼之心。

    計我能成彼之事。

    存一能見。

    便不自圓。

    故曰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雪峰示衆雲。

    盡大地撮來粟米粒大。

    抛向面前。

    漆桶不會。

    打鼓普請看。

    雪窦頌雲。

    牛頭沒。

    馬頭回。

    曹溪鏡裡絕塵埃。

    打鼓看來君不見。

    百華春至為誰開。

    他日又雲。

    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汝等諸人向什麼處屙。

    趙州聞舉雲。

    阇黎若回。

    寄個鍬子去。

    海印信頌雲。

    沙門隻眼不容物。

    萬象森羅從彼出。

    鍬子何人識趙州。

    放行底事須綿密。

    别峰印頌雲。

    雪峰何處屙。

    趙州寄鍬子。

    沙門一隻眼。

    狼藉乃如此。

    呵呵呵。

    大唐國裡鼓聲起。

    新羅國裡舞婆娑。

    看雪峰這般舉唱。

    隻要識取本來一類流出。

    實際理地。

    了無影響蹤迹。

    若說能解能悟。

    能為萬法之源。

    即系脫空謾語漢。

    須用趙州鍬子始得。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歸。

    有所歸依。

    自疑身心從彼流出。

    十方虛空。

    鹹其生起。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

    作真常身無生滅解。

    在生滅中。

    早計常住。

    既惑不生。

    亦迷生滅。

    安住沉迷。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常非常執。

    計自在天。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

    成妄計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倒圓種。

     通曰。

    前雲若依所歸。

    立真常因。

    歸既有所。

    是我有所歸也。

    我所歸者。

    實能生我。

    于是自疑身心從彼識元流出。

    十方虛空。

    鹹其生起。

    不自我起。

    故曰都起。

    不自我流。

    故曰宣流。

    未有我時。

    先有此識。

    不但生我。

    能生一切。

    于是稍稍窺見神我為常。

    識元是常。

    神我猶屬七識。

    識元純是八識未動之初也。

    即以此為無生無滅。

    作真常身。

    于此湛不搖處。

    微細生滅中。

    早計常住。

    不但不見真不生滅性。

    亦且迷現在生滅法矣。

    安住沉迷。

    以為勝解。

    是以非常為常也。

    故堕常非常執。

    如計自在天能生我者。

    而以為常。

    不知自在天亦非常住天也。

    道書曰。

    太乙者。

    元一之氣。

    始生于太虛之上。

    有玉京之天。

    四方各有八天。

    三十二帝居之。

    玉京之上有玉清上清太清三清之天。

    三清之上。

    有虛皇十天。

    元老元尊與天皇九皇居之。

    是色頂及空居天。

    外道所不能詳。

    便以為生天生地之本也。

    至謂天皇降九氣為混沌。

    而西域亦以大梵天為世界主。

    皆出此見。

    此則立因依心。

    因依識元。

    能生我故。

    成妄計果。

    妄計常住。

    非由我故。

    前計我圓生物。

    此計彼圓生我。

    故名倒圓。

    蓋欲忘我忘能。

    而不能盡泯其生相也。

    故曰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大甯寬示衆。

    拈拄杖雲。

    前佛性命。

    後佛紀綱。

    總在這裡。

    如今用去也。

    為雲為雨。

    為瑞為祥。

    利人利天。

    出生入死。

    他方世界。

    出沒卷舒。

    若也通身是口。

    說不能盡。

    通身是眼。

    照不能窮。

    一念相應。

    刹那萬劫。

    又慈明示衆雲。

    道吾打鼓。

    四大部州同參。

    拄杖橫也。

    挑括乾坤大地。

    缽盂轉也。

    覆卻恒沙世界。

    且問汝等諸人。

    向甚麼處安身立命。

    若也知安身立命處。

    北俱盧洲。

    吃粥吃飯。

    若也不知。

    長連床上。

    吃粥吃飯。

    此諸尊宿指出真不生滅為真常身。

    且道有歸宿無歸宿。

    不妨疑着。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知。

    知遍圓故。

    因知立解。

    十方草木。

    皆稱有情。

    與人無異。

    草木為人。

    人死還成十方草樹。

    無擇遍知。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知無知執。

    婆吒霰尼。

    (二外道名)執一切覺。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四計圓知心。

    成虛謬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倒知種。

     通曰。

    前所歸冥谛。

    冥然無知。

    而知畢竟不可滅。

    故又因知立解。

    謂識元有知。

    而一切法由知變起。

    因計知體遍圓諸法。

    至謂無情遍皆有知。

    無所簡擇。

    是以無知為知。

    故名倒知。

    譚子化書曰。

    老楓化為羽人。

    朽麥化為蝴蝶。

    自無情而之有情也。

    賢女化為貞石。

    山蚯化為百合。

    自有情而之無情也。

    孰為彼。

    孰為我。

    孰為有識。

    孰為無識。

    萬物一物也。

    萬神一神也。

    即此草木為人人為草木之見。

    僧問忠國師。

    古德雲。

    青青翠竹。

    盡是法身。

    郁郁黃華。

    無非般若。

    有人不許。

    雲是邪說。

    亦有信者。

    雲不思議。

    不知若為。

    師曰。

    此蓋普賢文殊境界。

    非諸凡小而能信受。

    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

    故華嚴經雲。

    佛身充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常處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

    豈非法身乎。

    又般若經雲。

    色無邊故。

    般若亦無邊。

    黃華既不越于色。

    豈非般若乎。

    深遠之言。

    不省者難為措意。

    于是禅客作禮而去。

    又華嚴座主。

    問大珠和尚曰。

    禅客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郁郁黃華無非般若。

    珠曰。

    法身無像。

    應翠竹以成形。

    般若無知。

    對黃華而顯相。

    非彼黃華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經雲。

    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黃華若是般若。

    般若即同無情。

    翠竹若是法身。

    法身還能應用。

    座主會麼。

    雲不了此意。

    珠曰。

    若見性人。

    道是亦得。

    道不是亦得。

    随用而說。

    不滞是非。

    若不見性人。

    說翠竹着翠竹。

    說黃華着黃華。

    說法身滞法身。

    說般若不識般若。

    所以皆成诤論。

    座主禮謝而去。

    妙喜曰。

    衆中商量道。

    二尊宿恁麼切磋。

    一人得其體。

    一人得其用。

    得其用者。

    事上建立。

    得其體者。

    理上掃除。

    所謂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佛事門中。

    不舍一法。

    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或抑或揚。

    無得無失。

    恁麼見解。

    喚作矮子看戲。

    妙喜見處。

    也要諸人共知。

    不見道破驢脊上足蒼蠅。

    又僧問雲門。

    如何是清淨法身。

    門雲。

    華藥欄。

    僧雲。

    便恁麼去時如何。

    門曰。

    金毛獅子。

    雪窦頌雲。

    華藥欄。

    莫颟顸。

    星在秤兮不在盤。

    便恁麼。

    大無端。

    金毛獅子大家看。

    天童拈雲。

    賊來須打。

    客來須待。

    雲門雪窦。

    二俱作家。

    這裡莫有便恁麼去者麼。

    切忌撞頭磕額。

    據二三老宿見處。

    何等圓妙。

    便恁麼去且不可。

    況于其中計圓知心。

    成虛謬果。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圓融根互用中。

    已得随順。

    便于圓化一切發生。

    求火光明。

    樂水清淨。

    愛風周流。

    觀塵成就。

    各各崇事。

    以此群塵發作本因。

    立常住解。

    是人則堕生無生執。

    諸迦葉波。

    (三大龜氏)并婆羅門。

    勤心役事。

    事火崇水。

    求出生死。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五計着崇事。

    迷心從物。

    立妄求因。

    求妄冀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颠化種。

     通曰。

    行陰既空。

    六根互用根根圓融。

    資發變化。

    随順無礙。

    便以圓融變化一切。

    皆能發生。

    謂此六根由清淨四大而有。

    清淨四大之性。

    常住世間。

    曾無滅息。

    既能化起六根。

    一切群塵。

    皆由發起。

    是清淨四大其本因也。

    現前地水火風。

    雖遷滅無常。

    而本因之地。

    常住不毀。

    故求火光明。

    光明之性常住故也。

    樂水清淨。

    清淨之性常住故也。

    愛風周流。

    周流之性常住故也。

    觀塵成就。

    成就之性常住故也。

    于此各各崇事。

    求出生死。

    非徒崇事其相。

    欲因相而得其性也。

    如月光童子初習水觀。

    至累劫乃能與水為一。

    外道崇奉之意。

    仿佛類此。

    欲與四大之性合而為一。

    常住世間。

    名不生滅。

    此其非所求而求。

    謂之妄求。

    非所冀而冀。

    謂之妄冀。

    四大能生。

    有為之生者。

    四大能化。

    有為之化者。

    四大為所生。

    而實不能生。

    四大為所化。

    而實不能化。

    執此不生而以為生。

    颠倒化理故名颠化。

    且心為萬化之原。

    一切萬物。

    皆由心出。

    今迷心從物。

    舍本事末。

    欲出生死。

    返入生死。

    亡失知見。

    而至愚癡若此。

    豈不違遠圓通背涅槃城。

    以是為忘知泯見。

    冀不生滅難矣。

    昔魯祖凡見僧來。

    便面壁。

    南泉聞雲。

    我尋常向他道。

    空劫以前承當。

    佛未出世時會取。

    尚不得一個半個。

    他恁麼。

    驢年去。

    保福問長慶。

    隻如魯祖。

    節文在什麼處。

    被南泉恁麼道。

    慶雲。

    退己讓人。

    萬中無一。

    天童頌雲。

    淡中有味。

    妙超情謂。

    綿綿若存兮象先。

    兀兀如愚兮道貴。

    玉雕文以喪淳。

    珠在淵而自媚。

    十分爽氣兮清磨暑秋。

    一片閑雲兮遠分天水。

    此豈壁觀婆羅門可共語哉。

    又雪峰問僧。

    甚麼處來。

    曰神光來。

    峰曰。

    晝喚作日光。

    夜喚作火光。

    作麼生是神光。

    僧無對。

    峰自代雲。

    日光火光。

    且道日光火光。

    便當卻神光也無。

    須是見諸相非相。

    方契無生之旨。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圓明計明中虛。

    非滅群化。

    以永滅依為所歸依。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歸無歸執。

    無想天中。

    諸舜若多。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六圓虛無心。

    成空亡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斷滅種。

     通曰。

    前妄計四大為不生滅。

    是堕常見。

    此破滅群化而依永滅。

    是堕斷見。

    明中虛。

    虛中明。

    似現圓明。

    唯執定明中虛無。

    以無歸為歸。

    坐住空性。

    便落無想天果。

    舜若多無身覺觸。

    如來光中映令暫見。

    由于以空為因。

    故以空成果。

    此乃斷滅如來種性。

    所謂蕉芽敗種者也。

    外道以是為涅槃。

    去真涅槃千裡萬裡。

    僧問雲門。

    樹凋葉落時如何。

    門雲。

    體露金風。

    雪窦頌雲。

    門既有宗。

    答亦攸同。

    三句可辨。

    一簇遼空。

    大野兮涼飙飒飒。

    長天兮疏雨蒙蒙。

    君不見少林久坐未歸客。

    靜依熊耳一叢叢。

    此豈無歸為歸者。

    所能窺其萬一。

    玄沙上堂雲。

    佛道閑曠。

    無有程途。

    無門解脫之門。

    無意道人之意。

    不在三際。

    故不可升沉。

    建立乖真。

    非屬造作。

    動則起生死之本。

    靜則醉昏沉之鄉。

    動靜雙泯。

    俱落空亡。

    動靜雙收。

    颟顸佛性。

    必須對塵對鏡。

    如枯木寒灰。

    臨時應用。

    不失其宜。

    如鏡照諸像。

    不亂光輝。

    鳥飛空中。

    不雜空色。

    所以十方無影像。

    三界絕行蹤。

    不堕往來機。

    不住中間意。

    鐘中無鼓響。

    鼓中無鐘聲。

    鐘鼓不相交。

    句句無前後。

    如壯士展臂。

    不藉他力。

    師子遊行。

    豈求伴侶。

    九霄絕翳。

    何在穿通。

    一段光明。

    未曾昏暗。

    若到這裡。

    體寂寂。

    常的的。

    日赫??。

    無邊表。

    圓覺空中不動搖。

    吞爍乾坤迥然照。

    玄沙雲門。

    洞見涅槃真體。

    本無生滅。

    發揮精妙若此。

    足令外道寒毛卓豎。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圓常。

    固身常住。

    同于精圓。

    長不傾逝。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貪非貪執。

    諸阿斯陀。

    (此雲無比)求長命者。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七執着命元。

    立因妄因。

    趣長勞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妄延種。

     通曰。

    窺見圓明。

    便計明中虛相。

    窺見圓常。

    便計常不毀相。

    此智者不免。

    然圓明未嘗不虛。

    而虛不可執。

    執虛則落于空。

    精圓未嘗不常。

    而常不可執。

    執常則趣于勞。

    莊子雲。

    大塊勞我以生。

    又态經鳥伸。

    吐故納新。

    亦勤勞之事。

    故曰長勞。

    别本有作長牢者。

    即常住果也。

    且此四大色身。

    定業所拘。

    分段不可為變易。

    猶變易不可為分段也。

    身本無常。

    實不可貪。

    今乃貪着欲其長久。

    是謂貪非貪執。

    雖諸長壽仙有得其術而證此者。

    不過堅固其妄身而已。

    于真常不毀之性。

    大相遙遠。

    故謂之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也。

    着執着命元。

    凝定識精湛不搖處。

    乃能超無想天。

    而生非非想天。

    此又西域外道第一種視固身常住者。

    最勝八萬劫滿。

    還入輪回。

    惡在其能常住乎。

    玄沙因誤服藥。

    遍身紅爛。

    僧問如何是堅固法身。

    沙雲。

    膿滴滴地。

    懷和尚頌雲。

    滴滴通身是爛膿。

    釣魚船上顯家風。

    時人隻看絲綸上。

    不見蘆華對蓼紅。

    端和尚雲。

    曾有人問法華。

    如何是清淨法身。

    隻答他道。

    屎臭熏天。

    又雲。

    蓮華葉上化生兒。

    且道與古人是同是别。

    法華亦有頌雲。

    屎臭熏天亦偶然。

    法華争敢為君宣。

    鼻中若有通天竅。

    一任橫行不着穿。

    此諸尊宿。

    于堅固法身。

    尚且談之欲嘔。

    況敝陋色身。

    而欲妄延乎哉。

    然亦有乘願力而來者。

    非假修得。

    如千歲寶掌。

    中印度人。

    周威烈十二年生。

    左手握拳。

    七歲祝發。

    乃展。

    因名寶掌。

    魏晉間遊此土。

    入蜀禮普賢。

    常不食。

    日誦般若等經千餘卷。

    有詠之者曰。

    勞勞玉齒寒。

    似迸岩泉急。

    有時中夜坐。

    階前神鬼泣。

    一日謂衆曰。

    吾有願住世千歲。

    今年六百二十有六。

    故以千歲稱之。

    次遊五台。

    徙居祝融峰之華嚴。

    黃梅之雙峰。

    廬山之東林。

    尋抵建業。

    會達磨大師入梁。

    因就扣其旨。

    開悟。

    武帝高其道臘。

    延入内廷。

    未幾入吳。

    有偈曰。

    梁城遇導師。

    參禅了心地。

    飄零二浙遊。

    更盡佳山水。

    順流東下。

    至天竺。

    住鄮峰。

    登太白。

    穿雁蕩。

    盤礴于翠峰七十二庵。

    回赤城。

    憩雲門法華等處。

    返飛來栖之石窦。

    有行盡支那四百州。

    此中偏稱道人遊之句。

    時貞觀十五年也。

    後居浦江之寶嚴。

    與朗禅師友善。

    每通問。

    以白犬馳往。

    朗亦以青猿為使令。

    故題朗壁曰。

    白犬銜書至。

    青猿洗缽回。

    顯慶二年正旦。

    手塑一像。

    至九日像成。

    問其徒慧雲。

    此肖誰。

    對曰與和尚無異。

    即澡浴易衣趺坐。

    謂雲曰。

    吾住世一千七十二年。

    今将謝世。

    聽吾偈曰。

    本來無生死。

    今亦示生滅。

    我得去住心。

    他年複來此。

    頃時囑曰。

    吾滅後六十年。

    有僧來取吾骨。

    勿拒。

    言訖而逝。

    越五十四年。

    有刺浮長老。

    自雲門至塔所。

    禮曰。

    冀塔洞開。

    少選。

    塔戶果啟。

    其骨連環若黃金色。

    浮即持往秦望。

    建塔奉藏。

    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顯慶丁巳。

    實一千七十二年。

    抵此土曆四百餘。

    外道家求長壽。

    能如寶掌者。

    幾何人哉。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觀命互通。

    卻留塵勞。

    恐其銷盡。

    便于此際。

    坐蓮華宮。

    廣化七珍。

    多增寶暖。

    恣縱其心。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真無真執。

    吒枳迦羅。

    (他化天名)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八發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