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虛謬。
外道計天為常住。
名為不死。
計不亂答得生彼天。
若實不知而辄答者。
恐成矯亂。
佛诃雲。
此真矯亂議論。
故名為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曰遍計者。
計有又計無。
生滅增減恒變。
一切遍計。
其實無益于得。
總為戲論。
雖然。
通方作家。
道有也得。
道無也得。
在在有出身之路。
僧問趙州。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有。
僧雲。
既有。
為甚麼卻撞入這個皮袋。
州雲。
為他知而故犯。
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
僧雲。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狗子為甚麼卻無。
州雲。
為伊有業識在。
天童頌雲。
狗子佛性有。
狗子佛性無。
直釣元求負命魚。
逐氣尋香雲水客。
嘈嘈雜雜作分疏。
平展演。
大鋪舒。
莫怪侬家不慎初。
指點瑕疵還奪璧。
奉王不識蔺相如。
天童别有頌雲。
趙州道有。
趙州道無。
狗子佛性。
天下分疏。
面赤不如語直。
心真必定言粗。
七百甲子老禅伯。
驢糞逢人換眼珠。
又京兆惟寬禅師。
僧問狗子還有佛性否。
師曰有。
曰和尚還有否。
師曰。
我無。
曰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和尚因何獨無。
師曰。
我非一切衆生。
曰。
既非衆生。
莫是佛否。
師曰。
不是佛。
曰究竟是何物。
師曰。
亦不是物。
曰可見可思否。
師曰。
思之不及。
議之不得。
故曰不可思議。
外道欲于可思可議者遍計立論。
豈不颠倒。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無盡流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死後有相。
發心颠倒。
或自固身。
雲色是我。
或見我圓。
含遍國土。
雲我有色。
或彼前緣。
随我回複。
雲色屬我。
或複我依。
行中相續。
雲我在色。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
如是循環。
有十六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
畢竟菩提。
兩性并驅。
各不相觸。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
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颠倒論。
通曰。
前五所計或有或無。
或亦有亦無。
不出三句。
未見雙非。
尚滞在行陰中。
故今計及死後有相無相。
及有無俱非。
又于後後有無。
起斷滅涅槃二見。
蓋行陰幾空。
而窺見識陰矣。
且來先去後。
唯識主之。
故此以五陰并言。
龍勝曰。
五道中衆生身見力因緣故。
見四種我。
色衆是我。
色是我。
我中色。
色中我。
合雲唯色是我。
唯離色是我。
我在色中。
色在我中。
如是推求。
了不可得。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而外道返執為有相。
或自固身。
即色是我也。
含遍國土。
色在我中也。
前緣回複。
離色是我也。
依行相續。
我在色中也。
依此四計。
受想行識皆然。
乃至即行是我。
離行是我。
我在行中。
行在我中。
所計之我。
即識陰也。
皆計死後複有。
成十六相。
煩惱由陰而生。
菩提由我而證。
兩性并驅。
入未來際。
皆畢竟有。
故雲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颠倒論。
此從各各有處。
因有得證而創為此論也。
本庵道瓊首座。
嘗舉隻履西歸語謂衆曰。
坐脫立亡倒化即不無。
要且未有逝而後出遺履者。
為複後代兒孫不及祖師。
為複祖師剩有這一着子。
仍大笑曰。
老野狐。
紹興庚申冬。
信守迎主超化。
不赴。
贻偈得法弟子慧山曰。
口觜不中祥老子。
愛向叢林鼓是非。
分付雪峰山首座。
為吾痛罵莫饒伊。
顧專使曰。
為我傳語侍郎。
行計迫甚。
不及修答。
聲絕而化。
有僧問洞山。
亡僧遷化後。
向甚麼處去也。
山雲。
火後一莖茅。
投子頌雲。
野火燒時越轉新。
至今煙??雨難霖。
旱地紅蓮遮日月。
無根樹長翠成陰。
若識此有相。
雖言有相也不妨。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死後無相。
發心颠倒。
見其色滅。
形無所因。
觀其想滅。
心無所系。
知其受滅。
無複連綴。
陰性銷散。
縱有生理而無受想。
與草木同。
此質現前。
猶不可得。
死後雲何更有諸相。
因之勘校。
死後相無。
如是循環。
有八無相。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
一切皆空。
徒有名字。
究竟斷滅。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七外道。
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颠倒論。
通曰。
此斷見也。
第于色受想滅而勘校之。
即此行陰生理。
将來究竟斷滅。
行陰滅。
則歸藏識海。
彼之所計。
未為無見。
然藏識非可滅者。
彼但見其滅。
遂計涅槃因果。
一切皆空。
究竟斷滅。
不知此特無相。
非無其理也。
故約四陰現在因亡将來果滅。
合之成八無相。
乃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颠倒論。
此亦從互互無處。
因無得證。
而創為此論也。
長沙岑因僧亡以手摩之曰。
大衆。
此僧卻真實為諸人提綱商量。
會麼。
乃有偈曰。
目前無一法。
當處亦無人。
蕩蕩金剛體。
非妄亦非真。
又曰。
不識金剛體。
卻喚作緣生。
十方真寂滅。
誰在複誰行。
洞山将圓寂。
謂衆曰。
吾有閑名在世。
誰人為吾除得。
衆皆無對。
時沙彌出曰。
請和尚法号。
山曰。
吾閑名已謝。
石霜雲。
無人得他肯。
雲居雲。
若有閑名。
非吾先師。
曹山雲。
從古至今。
無人辨得。
疏山雲。
龍有出水之機。
無人辨得。
大陽明安問梁山。
如何是無相道場。
山指觀音雲。
此是吳處士畫。
陽拟進語。
山急索曰。
這個是有相底。
如何是無相底。
陽于言下有省。
禮拜。
乃歸本位立。
山雲。
何不道取一句。
陽雲。
道則不辭。
恐上紙墨。
山呵呵笑雲。
此語上石去在。
後果上碑。
投子拈雲。
道曠古今。
行人難度。
山危絕險。
登者無因。
倘不發明先蹤。
履踐無期得入。
所以悟由自己。
印乃憑師。
遞代證明。
續佛慧命。
此者窮崖問路。
力盡指蹤。
岩壁無門。
力窮進退。
既金龍失水。
妙翅急提。
别透波瀾複歸本位。
諸仁者。
正當恁麼時。
還知古人退位處麼。
若知得。
可謂萬仞峰摧。
千波竭沸。
龍宮與天界分檐。
鳳阙并星辰合彩。
岩松籠瑞。
川霧草薰。
不犯化門。
千山迥出。
若不知落處。
岩闊無人問。
龍愁滄海深。
頌曰。
路窮崖仞問山翁。
别指岩西嶺近東。
拟進霧垂岚氣重。
回頭頃見太陽紅。
若于此無相得個消息。
雖言無相也不妨。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行存中。
兼受想滅。
雙計有無。
自體相破。
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颠倒論。
色受想中。
見有非有。
行遷流内。
觀無不無。
如是循環。
窮盡陰界。
八俱非相。
随得一緣。
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
心發通悟。
有無俱非。
虛實失措。
由此計度。
死後俱非。
後際昏瞢。
無可道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八外道。
立五陰中。
死後俱非。
心颠倒論。
通曰。
此非有非無見也。
起于雙計有無。
自體相破。
不但色受想滅。
有即非有。
行陰遷變。
無即不無。
于此循環返複觀之。
向之滅者曾有。
雖無不無。
今之存者終滅。
雖有非有。
以是四陰雙計。
故成八非。
随舉一緣。
皆具有相無相。
此但于緣觀其相之有無。
未為精也。
又于行性生滅流變之中。
見生中即有滅。
故非有也。
見滅中即有生。
故非無也。
此有無俱非。
于行性上觀。
非心發通悟者不能。
有而不有。
是謂妙有。
無而不無。
是謂真無。
乃道中第一義谛妙真如性也。
彼但于行性見其俱非。
後際識陰。
尚昏瞢無睹。
故虛實失措。
莫知所歸。
既無歸宿。
即無可道。
雖欲發揮藏識非生非滅境界。
亦不可得。
況真如第一義谛。
不生不滅之至理乎。
彼所謂通悟。
僅同緣覺之悟。
而不可語于正悟也。
此有無俱非。
亦從前矯亂言。
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推極死後。
創為此論。
均名颠倒。
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贊歎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雲。
令我得入。
外道去後。
阿難問佛。
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
佛雲。
如世良馬。
見鞭影而行。
世尊以良馬許此外道。
亦其心發通悟者。
雪窦頌雲。
機輪曾未轉。
轉必兩頭走。
明鏡忽臨台。
當下分妍醜。
奸醜分兮迷雲開。
慈門何處生塵埃。
因思良馬窺鞭影。
千裡追風喚得回。
喚得回。
鳴指三下。
有僧問法眼。
如何是亡僧面前觸目菩提。
眼雲。
是汝面前。
又問亡僧遷化。
向甚麼處去。
眼曰。
亡僧幾曾遷化。
僧雲。
争奈即今何。
眼雲。
汝不識亡僧。
法眼盡力呼喚。
尚不回頭。
若于此省去。
可謂四句俱離。
靈根獨露。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後後無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或計身滅。
或欲盡滅。
或苦盡滅。
或極樂滅。
或極舍滅。
如是循環。
窮盡七際。
現前銷滅。
滅已無複。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九外道。
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颠倒論。
通曰。
前見有行陰而無受想。
此行陰亦無。
故曰後後無。
前死後無相。
但屬身滅一際耳。
此窮盡七際。
滅不複生。
身屬欲界。
兼人與天。
欲盡屬初禅。
苦盡屬二禅。
極樂屬三禅。
極舍兼四禅無色二種。
雖言五事滅。
實該七際。
此入無想天外道。
大約與無聞比丘同一斷見。
謂已證果不受後有。
故立死後斷滅論。
開先照禅師上堂。
叢林規矩。
古佛家風。
一參一請。
一粥一飯。
且道明個甚麼。
祗如諸人心心不停。
念念不住。
若能不停處停。
念處無念。
自合無生之理。
與麼說話。
笑破他人口。
參。
僧問雲門。
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
門雲。
須彌山。
白雲端頌雲。
須彌山兮塞宇宙。
千眼大悲看不透。
除非自解倒騎牛。
一生不着随人後。
天童頌雲。
不起一念須彌山。
韶陽法施意非悭。
肯來兩手相分付。
拟去千尋不可攀。
滄海闊。
白雲閑。
莫将毫發着其間。
假雞聲韻難謾我。
未肯模糊放過關。
此二頌大有甄别。
若靠着不起一念。
不解倒騎牛消息。
即是假雞聲韻。
不免随人後矣。
惡能透向上關捩子耶。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後後有。
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
觀見圓明。
生愛慕故。
或以初禅性無憂故。
或以二禅性無苦故。
或以三禅極悅随故。
或以四禅苦樂二亡。
不受輪回生滅性故。
迷有漏天。
作無為解。
五處安隐。
為勝淨依。
如是循環。
五處究竟。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十外道。
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颠倒論。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狂解。
皆是行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悟。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現前。
以迷為解。
自言登聖。
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
汝等必須将如來語。
于我滅後。
傳示末法。
遍令衆生。
覺了斯義。
無令心魔自起深孽。
保持覆護。
銷息邪見。
教其身心開覺真義。
于無上道。
不遭枝歧。
勿令心祈得少為足。
作大覺王清淨标指。
通曰。
既雲後後無已。
何以複後後有也。
蓋此幽清常擾動元。
是滅不得者。
非得真寂滅場地。
妄于滅處見有可證。
故言後後有。
蓋行陰刹那暫停。
圓明略現。
便謂此無生滅。
即是涅槃。
乃于五處計涅槃果。
使涅槃而有五也。
可謂之真涅槃乎。
即前七際滅盡。
立五涅槃。
愛慕圓明。
人天所共。
苦藥二亡。
不受生滅。
四禅與無色天同也。
此五處安穩不出三界。
欲漏有漏無明漏。
依然潛伏。
且本于有為功用。
純熟成就。
彼唯證無想定。
便謂得無為果。
迷于有漏之中而不自覺。
劫滿還入輪轉。
豈得為真涅槃耶。
僧志道請益六祖曰。
學人自出家。
覽涅槃經。
十載有餘。
未明大意。
願和尚垂誨。
祖曰。
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于此疑惑。
祖曰。
汝作麼生疑。
曰一切衆生。
皆有二身。
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
有生有滅。
法身有常。
無知無覺。
經雲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者。
不審何身寂滅。
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
色身滅時。
四大分散。
全然是苦。
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
即同草木瓦石。
誰當受樂。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
五陰是生滅之用。
一體五用。
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
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
即有情之類。
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
則永歸寂滅。
同于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
被涅槃之所禁伏。
尚不得生。
何樂之有。
祖曰。
汝是釋子。
何習外道斷常邪見。
而議最上乘法。
據汝所說。
即色身外别有法身。
離生滅求于寂滅。
又推涅槃常樂。
言有身受用。
斯乃執吝生死。
耽着世樂。
汝今當知。
佛為一切迷人。
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
分别一切法為外塵相。
好生惡死。
念念遷流。
不知夢幻虛假。
枉受輪回。
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
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
乃示涅槃真樂。
刹那無有生相。
刹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
是則寂滅現前。
當現前時。
亦無現前之量可得。
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
亦無不受者。
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之法。
令永不生。
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唯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相。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燒海底。
風吹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随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
作禮而退。
若六祖所論。
直指真義。
作大覺王。
清淨标指。
誠有契乎其言。
枝見不生。
心魔自息。
庶幾行陰可破。
而超衆生濁矣。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行陰盡者。
諸世間性。
幽清擾動。
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
沉細綱紐。
補特伽羅酬業深脈。
感應懸絕。
于涅槃天。
将大明悟。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
已有精色。
六根虛淨。
無複馳逸。
内外(一作内内)湛明。
入無所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觀由執元。
諸類不召。
于十方界。
已獲其同。
精色不沉。
發現幽秘。
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
銷磨六門。
合開成就。
見聞通鄰。
互用清淨。
十方世界。
及與身心。
如吠琉璃。
(此青寶石)内外明徹。
名識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觀其所由。
岡象虛無颠倒妄想。
以為其本。
通曰。
諸世間性。
不出十二類生滅之性。
其行陰幽清擾動。
雖無生滅粗相。
然常擾動元。
新新不住。
此即同分發生之機。
行陰盡者。
此機隳裂。
謂之曰機。
深沉而不可見。
微細而不可指。
如綱之綱。
如衣之紐。
有此綱紐。
即生滅根元。
補特伽羅。
中陰取趣之身。
酬因答果。
脈脈感應。
毫發無爽。
今者生機隳裂。
則業因既亡。
孰為引果報。
身既無。
孰是酬因。
因果俱亡。
感應懸絕。
為絕其傳送沉細之深脈也。
脈之動也甚微。
脈不斷。
則命根不斷。
脈斷而機泯。
乃可入乎無生之境也。
前三陰盡。
如雞初鳴。
精色未分。
尚在昏瞢。
此行陰盡。
如雞後鳴。
瞻顧東方。
已有精色。
入此識陰。
六根虛靜。
無複馳逸動擾之相。
湛明澄徹。
内而又内。
深之又深。
以至入無所入。
直達本源之地。
故前未通其各命由緒。
僅見同生之機。
今達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蓋已見其同而不見其生也。
觀其由。
執其元。
不令遷流。
不令馳逸。
此既無端。
彼自不召。
盡十方界。
唯心唯識而已。
又惡有不同哉。
既獲其同。
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
渾然一藏識海也。
瞻顧精色。
不至昏沉。
則不睹不聞。
名至幽者。
無聲無臭。
名至秘者。
漸漸于此發現呈露。
雖能發現而未至于精瑩。
尚為識陰所覆。
故名識陰區宇。
若于十二類生受命元由。
已獲同中。
能以定慧之力。
銷磨六門。
使其分者可合。
壅者可開。
開合自由。
明不循根。
其見其聞。
與圓通鄰。
則六根清淨。
可以互用。
即前所雲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
于是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此亦雲十方世界。
及與身心。
如吠琉璃。
蓋金翅鳥卵也。
精瑩朗徹。
如金剛然。
不可破壞。
既内而身心。
外而世界。
朗然明徹。
不但精色發現而已。
一切如來。
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即所謂幹慧地也。
非識陰盡者不及此。
識陰細微難斷。
即是命根。
受命元由。
皆始于此。
今識陰盡。
則根元俱盡。
諸類不召。
并其不召者而妄之矣。
十方皆同。
并其同者而泯之矣。
故能超越命濁也。
古師以息暖識三和合成命。
受生之際。
識陰為先。
若本識既離。
則息暖随滅。
此識謝命終。
凡夫皆然。
而可謂之超命濁乎。
所雲識陰盡者。
已無來先去後之識。
所雲超命濁者。
業已證阿羅漢道。
不受後有。
讵可輕談。
且前數取趣身。
各從其類。
行陰盡者。
已絕此脈。
若此識陰命脈。
更為微細。
故謂之罔象虛無。
罔者若無。
象者若有。
若有若無。
又畢竟虛無。
虛無者。
不生不滅真如體也。
罔象者。
八識中生滅影子也。
故依真如即名正覺。
依八識即系妄覺。
背覺合塵。
故名颠倒妄想。
識陰盡者。
則是轉識成智。
轉生滅而依不生滅也。
除此罔象虛無細微颠倒妄想。
豈易為力哉。
僧問香岩。
如何是道。
岩雲。
枯木裡龍吟。
僧雲。
如何是道中人。
岩雲。
髑髅裡眼睛。
僧舉問石霜。
如何是枯木裡龍吟。
霜雲。
猶帶喜在。
僧雲。
如何是髑髅裡眼睛。
霜雲。
猶帶識在。
又問曹山。
如何是枯木裡龍吟。
山曰。
血脈不斷。
僧曰。
如何是髑髅裡眼睛。
山曰。
幹不盡
外道計天為常住。
名為不死。
計不亂答得生彼天。
若實不知而辄答者。
恐成矯亂。
佛诃雲。
此真矯亂議論。
故名為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曰遍計者。
計有又計無。
生滅增減恒變。
一切遍計。
其實無益于得。
總為戲論。
雖然。
通方作家。
道有也得。
道無也得。
在在有出身之路。
僧問趙州。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有。
僧雲。
既有。
為甚麼卻撞入這個皮袋。
州雲。
為他知而故犯。
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
僧雲。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狗子為甚麼卻無。
州雲。
為伊有業識在。
天童頌雲。
狗子佛性有。
狗子佛性無。
直釣元求負命魚。
逐氣尋香雲水客。
嘈嘈雜雜作分疏。
平展演。
大鋪舒。
莫怪侬家不慎初。
指點瑕疵還奪璧。
奉王不識蔺相如。
天童别有頌雲。
趙州道有。
趙州道無。
狗子佛性。
天下分疏。
面赤不如語直。
心真必定言粗。
七百甲子老禅伯。
驢糞逢人換眼珠。
又京兆惟寬禅師。
僧問狗子還有佛性否。
師曰有。
曰和尚還有否。
師曰。
我無。
曰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和尚因何獨無。
師曰。
我非一切衆生。
曰。
既非衆生。
莫是佛否。
師曰。
不是佛。
曰究竟是何物。
師曰。
亦不是物。
曰可見可思否。
師曰。
思之不及。
議之不得。
故曰不可思議。
外道欲于可思可議者遍計立論。
豈不颠倒。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無盡流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死後有相。
發心颠倒。
或自固身。
雲色是我。
或見我圓。
含遍國土。
雲我有色。
或彼前緣。
随我回複。
雲色屬我。
或複我依。
行中相續。
雲我在色。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
如是循環。
有十六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
畢竟菩提。
兩性并驅。
各不相觸。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
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颠倒論。
通曰。
前五所計或有或無。
或亦有亦無。
不出三句。
未見雙非。
尚滞在行陰中。
故今計及死後有相無相。
及有無俱非。
又于後後有無。
起斷滅涅槃二見。
蓋行陰幾空。
而窺見識陰矣。
且來先去後。
唯識主之。
故此以五陰并言。
龍勝曰。
五道中衆生身見力因緣故。
見四種我。
色衆是我。
色是我。
我中色。
色中我。
合雲唯色是我。
唯離色是我。
我在色中。
色在我中。
如是推求。
了不可得。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而外道返執為有相。
或自固身。
即色是我也。
含遍國土。
色在我中也。
前緣回複。
離色是我也。
依行相續。
我在色中也。
依此四計。
受想行識皆然。
乃至即行是我。
離行是我。
我在行中。
行在我中。
所計之我。
即識陰也。
皆計死後複有。
成十六相。
煩惱由陰而生。
菩提由我而證。
兩性并驅。
入未來際。
皆畢竟有。
故雲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颠倒論。
此從各各有處。
因有得證而創為此論也。
本庵道瓊首座。
嘗舉隻履西歸語謂衆曰。
坐脫立亡倒化即不無。
要且未有逝而後出遺履者。
為複後代兒孫不及祖師。
為複祖師剩有這一着子。
仍大笑曰。
老野狐。
紹興庚申冬。
信守迎主超化。
不赴。
贻偈得法弟子慧山曰。
口觜不中祥老子。
愛向叢林鼓是非。
分付雪峰山首座。
為吾痛罵莫饒伊。
顧專使曰。
為我傳語侍郎。
行計迫甚。
不及修答。
聲絕而化。
有僧問洞山。
亡僧遷化後。
向甚麼處去也。
山雲。
火後一莖茅。
投子頌雲。
野火燒時越轉新。
至今煙??雨難霖。
旱地紅蓮遮日月。
無根樹長翠成陰。
若識此有相。
雖言有相也不妨。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死後無相。
發心颠倒。
見其色滅。
形無所因。
觀其想滅。
心無所系。
知其受滅。
無複連綴。
陰性銷散。
縱有生理而無受想。
與草木同。
此質現前。
猶不可得。
死後雲何更有諸相。
因之勘校。
死後相無。
如是循環。
有八無相。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
一切皆空。
徒有名字。
究竟斷滅。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七外道。
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颠倒論。
通曰。
此斷見也。
第于色受想滅而勘校之。
即此行陰生理。
将來究竟斷滅。
行陰滅。
則歸藏識海。
彼之所計。
未為無見。
然藏識非可滅者。
彼但見其滅。
遂計涅槃因果。
一切皆空。
究竟斷滅。
不知此特無相。
非無其理也。
故約四陰現在因亡将來果滅。
合之成八無相。
乃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颠倒論。
此亦從互互無處。
因無得證。
而創為此論也。
長沙岑因僧亡以手摩之曰。
大衆。
此僧卻真實為諸人提綱商量。
會麼。
乃有偈曰。
目前無一法。
當處亦無人。
蕩蕩金剛體。
非妄亦非真。
又曰。
不識金剛體。
卻喚作緣生。
十方真寂滅。
誰在複誰行。
洞山将圓寂。
謂衆曰。
吾有閑名在世。
誰人為吾除得。
衆皆無對。
時沙彌出曰。
請和尚法号。
山曰。
吾閑名已謝。
石霜雲。
無人得他肯。
雲居雲。
若有閑名。
非吾先師。
曹山雲。
從古至今。
無人辨得。
疏山雲。
龍有出水之機。
無人辨得。
大陽明安問梁山。
如何是無相道場。
山指觀音雲。
此是吳處士畫。
陽拟進語。
山急索曰。
這個是有相底。
如何是無相底。
陽于言下有省。
禮拜。
乃歸本位立。
山雲。
何不道取一句。
陽雲。
道則不辭。
恐上紙墨。
山呵呵笑雲。
此語上石去在。
後果上碑。
投子拈雲。
道曠古今。
行人難度。
山危絕險。
登者無因。
倘不發明先蹤。
履踐無期得入。
所以悟由自己。
印乃憑師。
遞代證明。
續佛慧命。
此者窮崖問路。
力盡指蹤。
岩壁無門。
力窮進退。
既金龍失水。
妙翅急提。
别透波瀾複歸本位。
諸仁者。
正當恁麼時。
還知古人退位處麼。
若知得。
可謂萬仞峰摧。
千波竭沸。
龍宮與天界分檐。
鳳阙并星辰合彩。
岩松籠瑞。
川霧草薰。
不犯化門。
千山迥出。
若不知落處。
岩闊無人問。
龍愁滄海深。
頌曰。
路窮崖仞問山翁。
别指岩西嶺近東。
拟進霧垂岚氣重。
回頭頃見太陽紅。
若于此無相得個消息。
雖言無相也不妨。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行存中。
兼受想滅。
雙計有無。
自體相破。
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颠倒論。
色受想中。
見有非有。
行遷流内。
觀無不無。
如是循環。
窮盡陰界。
八俱非相。
随得一緣。
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
心發通悟。
有無俱非。
虛實失措。
由此計度。
死後俱非。
後際昏瞢。
無可道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八外道。
立五陰中。
死後俱非。
心颠倒論。
通曰。
此非有非無見也。
起于雙計有無。
自體相破。
不但色受想滅。
有即非有。
行陰遷變。
無即不無。
于此循環返複觀之。
向之滅者曾有。
雖無不無。
今之存者終滅。
雖有非有。
以是四陰雙計。
故成八非。
随舉一緣。
皆具有相無相。
此但于緣觀其相之有無。
未為精也。
又于行性生滅流變之中。
見生中即有滅。
故非有也。
見滅中即有生。
故非無也。
此有無俱非。
于行性上觀。
非心發通悟者不能。
有而不有。
是謂妙有。
無而不無。
是謂真無。
乃道中第一義谛妙真如性也。
彼但于行性見其俱非。
後際識陰。
尚昏瞢無睹。
故虛實失措。
莫知所歸。
既無歸宿。
即無可道。
雖欲發揮藏識非生非滅境界。
亦不可得。
況真如第一義谛。
不生不滅之至理乎。
彼所謂通悟。
僅同緣覺之悟。
而不可語于正悟也。
此有無俱非。
亦從前矯亂言。
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推極死後。
創為此論。
均名颠倒。
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贊歎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雲。
令我得入。
外道去後。
阿難問佛。
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
佛雲。
如世良馬。
見鞭影而行。
世尊以良馬許此外道。
亦其心發通悟者。
雪窦頌雲。
機輪曾未轉。
轉必兩頭走。
明鏡忽臨台。
當下分妍醜。
奸醜分兮迷雲開。
慈門何處生塵埃。
因思良馬窺鞭影。
千裡追風喚得回。
喚得回。
鳴指三下。
有僧問法眼。
如何是亡僧面前觸目菩提。
眼雲。
是汝面前。
又問亡僧遷化。
向甚麼處去。
眼曰。
亡僧幾曾遷化。
僧雲。
争奈即今何。
眼雲。
汝不識亡僧。
法眼盡力呼喚。
尚不回頭。
若于此省去。
可謂四句俱離。
靈根獨露。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後後無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或計身滅。
或欲盡滅。
或苦盡滅。
或極樂滅。
或極舍滅。
如是循環。
窮盡七際。
現前銷滅。
滅已無複。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九外道。
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颠倒論。
通曰。
前見有行陰而無受想。
此行陰亦無。
故曰後後無。
前死後無相。
但屬身滅一際耳。
此窮盡七際。
滅不複生。
身屬欲界。
兼人與天。
欲盡屬初禅。
苦盡屬二禅。
極樂屬三禅。
極舍兼四禅無色二種。
雖言五事滅。
實該七際。
此入無想天外道。
大約與無聞比丘同一斷見。
謂已證果不受後有。
故立死後斷滅論。
開先照禅師上堂。
叢林規矩。
古佛家風。
一參一請。
一粥一飯。
且道明個甚麼。
祗如諸人心心不停。
念念不住。
若能不停處停。
念處無念。
自合無生之理。
與麼說話。
笑破他人口。
參。
僧問雲門。
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
門雲。
須彌山。
白雲端頌雲。
須彌山兮塞宇宙。
千眼大悲看不透。
除非自解倒騎牛。
一生不着随人後。
天童頌雲。
不起一念須彌山。
韶陽法施意非悭。
肯來兩手相分付。
拟去千尋不可攀。
滄海闊。
白雲閑。
莫将毫發着其間。
假雞聲韻難謾我。
未肯模糊放過關。
此二頌大有甄别。
若靠着不起一念。
不解倒騎牛消息。
即是假雞聲韻。
不免随人後矣。
惡能透向上關捩子耶。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後後有。
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
觀見圓明。
生愛慕故。
或以初禅性無憂故。
或以二禅性無苦故。
或以三禅極悅随故。
或以四禅苦樂二亡。
不受輪回生滅性故。
迷有漏天。
作無為解。
五處安隐。
為勝淨依。
如是循環。
五處究竟。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十外道。
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颠倒論。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狂解。
皆是行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悟。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現前。
以迷為解。
自言登聖。
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
汝等必須将如來語。
于我滅後。
傳示末法。
遍令衆生。
覺了斯義。
無令心魔自起深孽。
保持覆護。
銷息邪見。
教其身心開覺真義。
于無上道。
不遭枝歧。
勿令心祈得少為足。
作大覺王清淨标指。
通曰。
既雲後後無已。
何以複後後有也。
蓋此幽清常擾動元。
是滅不得者。
非得真寂滅場地。
妄于滅處見有可證。
故言後後有。
蓋行陰刹那暫停。
圓明略現。
便謂此無生滅。
即是涅槃。
乃于五處計涅槃果。
使涅槃而有五也。
可謂之真涅槃乎。
即前七際滅盡。
立五涅槃。
愛慕圓明。
人天所共。
苦藥二亡。
不受生滅。
四禅與無色天同也。
此五處安穩不出三界。
欲漏有漏無明漏。
依然潛伏。
且本于有為功用。
純熟成就。
彼唯證無想定。
便謂得無為果。
迷于有漏之中而不自覺。
劫滿還入輪轉。
豈得為真涅槃耶。
僧志道請益六祖曰。
學人自出家。
覽涅槃經。
十載有餘。
未明大意。
願和尚垂誨。
祖曰。
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于此疑惑。
祖曰。
汝作麼生疑。
曰一切衆生。
皆有二身。
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
有生有滅。
法身有常。
無知無覺。
經雲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者。
不審何身寂滅。
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
色身滅時。
四大分散。
全然是苦。
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
即同草木瓦石。
誰當受樂。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
五陰是生滅之用。
一體五用。
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
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
即有情之類。
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
則永歸寂滅。
同于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
被涅槃之所禁伏。
尚不得生。
何樂之有。
祖曰。
汝是釋子。
何習外道斷常邪見。
而議最上乘法。
據汝所說。
即色身外别有法身。
離生滅求于寂滅。
又推涅槃常樂。
言有身受用。
斯乃執吝生死。
耽着世樂。
汝今當知。
佛為一切迷人。
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
分别一切法為外塵相。
好生惡死。
念念遷流。
不知夢幻虛假。
枉受輪回。
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
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
乃示涅槃真樂。
刹那無有生相。
刹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
是則寂滅現前。
當現前時。
亦無現前之量可得。
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
亦無不受者。
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之法。
令永不生。
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唯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相。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燒海底。
風吹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随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
作禮而退。
若六祖所論。
直指真義。
作大覺王。
清淨标指。
誠有契乎其言。
枝見不生。
心魔自息。
庶幾行陰可破。
而超衆生濁矣。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行陰盡者。
諸世間性。
幽清擾動。
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
沉細綱紐。
補特伽羅酬業深脈。
感應懸絕。
于涅槃天。
将大明悟。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
已有精色。
六根虛淨。
無複馳逸。
内外(一作内内)湛明。
入無所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觀由執元。
諸類不召。
于十方界。
已獲其同。
精色不沉。
發現幽秘。
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
銷磨六門。
合開成就。
見聞通鄰。
互用清淨。
十方世界。
及與身心。
如吠琉璃。
(此青寶石)内外明徹。
名識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觀其所由。
岡象虛無颠倒妄想。
以為其本。
通曰。
諸世間性。
不出十二類生滅之性。
其行陰幽清擾動。
雖無生滅粗相。
然常擾動元。
新新不住。
此即同分發生之機。
行陰盡者。
此機隳裂。
謂之曰機。
深沉而不可見。
微細而不可指。
如綱之綱。
如衣之紐。
有此綱紐。
即生滅根元。
補特伽羅。
中陰取趣之身。
酬因答果。
脈脈感應。
毫發無爽。
今者生機隳裂。
則業因既亡。
孰為引果報。
身既無。
孰是酬因。
因果俱亡。
感應懸絕。
為絕其傳送沉細之深脈也。
脈之動也甚微。
脈不斷。
則命根不斷。
脈斷而機泯。
乃可入乎無生之境也。
前三陰盡。
如雞初鳴。
精色未分。
尚在昏瞢。
此行陰盡。
如雞後鳴。
瞻顧東方。
已有精色。
入此識陰。
六根虛靜。
無複馳逸動擾之相。
湛明澄徹。
内而又内。
深之又深。
以至入無所入。
直達本源之地。
故前未通其各命由緒。
僅見同生之機。
今達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蓋已見其同而不見其生也。
觀其由。
執其元。
不令遷流。
不令馳逸。
此既無端。
彼自不召。
盡十方界。
唯心唯識而已。
又惡有不同哉。
既獲其同。
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
渾然一藏識海也。
瞻顧精色。
不至昏沉。
則不睹不聞。
名至幽者。
無聲無臭。
名至秘者。
漸漸于此發現呈露。
雖能發現而未至于精瑩。
尚為識陰所覆。
故名識陰區宇。
若于十二類生受命元由。
已獲同中。
能以定慧之力。
銷磨六門。
使其分者可合。
壅者可開。
開合自由。
明不循根。
其見其聞。
與圓通鄰。
則六根清淨。
可以互用。
即前所雲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
于是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此亦雲十方世界。
及與身心。
如吠琉璃。
蓋金翅鳥卵也。
精瑩朗徹。
如金剛然。
不可破壞。
既内而身心。
外而世界。
朗然明徹。
不但精色發現而已。
一切如來。
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即所謂幹慧地也。
非識陰盡者不及此。
識陰細微難斷。
即是命根。
受命元由。
皆始于此。
今識陰盡。
則根元俱盡。
諸類不召。
并其不召者而妄之矣。
十方皆同。
并其同者而泯之矣。
故能超越命濁也。
古師以息暖識三和合成命。
受生之際。
識陰為先。
若本識既離。
則息暖随滅。
此識謝命終。
凡夫皆然。
而可謂之超命濁乎。
所雲識陰盡者。
已無來先去後之識。
所雲超命濁者。
業已證阿羅漢道。
不受後有。
讵可輕談。
且前數取趣身。
各從其類。
行陰盡者。
已絕此脈。
若此識陰命脈。
更為微細。
故謂之罔象虛無。
罔者若無。
象者若有。
若有若無。
又畢竟虛無。
虛無者。
不生不滅真如體也。
罔象者。
八識中生滅影子也。
故依真如即名正覺。
依八識即系妄覺。
背覺合塵。
故名颠倒妄想。
識陰盡者。
則是轉識成智。
轉生滅而依不生滅也。
除此罔象虛無細微颠倒妄想。
豈易為力哉。
僧問香岩。
如何是道。
岩雲。
枯木裡龍吟。
僧雲。
如何是道中人。
岩雲。
髑髅裡眼睛。
僧舉問石霜。
如何是枯木裡龍吟。
霜雲。
猶帶喜在。
僧雲。
如何是髑髅裡眼睛。
霜雲。
猶帶識在。
又問曹山。
如何是枯木裡龍吟。
山曰。
血脈不斷。
僧曰。
如何是髑髅裡眼睛。
山曰。
幹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