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想陰盡者。
是人平常夢想銷滅。
寤寐恒一。
覺明虛靜。
猶如晴空。
無複粗重前塵影事。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
如鏡鑒明。
來無所黏。
過無蹤迹。
虛受照應。
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生滅根元。
從此披露。
見諸十方十二衆生。
畢殚其類。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
見同生基。
猶如野馬。
熠熠清擾。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
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
一澄元習。
如波瀾滅。
化為澄水。
名行陰盡。
是人則能超衆生濁。
觀其所由。
幽隐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
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
凝明正心。
十類天魔。
不得其便。
方得精研窮生類本。
于類本中生元露者。
觀彼幽清。
圓擾動元。
于圓元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
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機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見八萬劫所有衆生。
業流灣環。
死此生彼。
祗見衆生輪回其處。
八萬劫外。
冥無所觀。
便作是解。
此等世間十方衆生。
八萬劫來。
無因自有。
由此計度。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
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見其根。
知人生人。
悟鳥生鳥。
烏從來黑。
鹄從來白。
人天本豎。
畜生本橫。
白非洗成。
黑非染造。
從八萬劫。
無複改移。
今盡此形。
亦複如是。
而我本來。
不見菩提。
雲何更有成菩提事。
當知今日一切物象。
皆本無因。
由此計度。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通曰。
想陰未盡。
寤則取像。
寐則成夢。
故逐前塵粗重影事。
想陰既盡。
内守幽閑。
寤寐恒一。
覺明虛靜。
如鏡鑒明。
雖無去來蹤迹。
卻有光明影子。
猶為法塵邊事。
向來前塵昏擾。
但随生滅流轉。
不睹根元。
今虛受照應。
惟一精真。
生滅既停。
而其根元從此披露。
見同生基。
綿綿密密。
微細遷流。
是為無風匝匝之波。
野馬者。
遊埃也。
熠熠者。
螢光也。
行陰微細。
如日光所照隙塵。
熠熠然了無住相。
乍生乍滅。
無複粗影。
故曰清擾。
清擾四大為浮根四塵根元。
其體本空。
究竟樞穴。
實在于此。
黏湛發起。
故有六根。
自人天以至蝼蟻。
莫不各有四大六根。
故為十二衆生同生之基。
是名行陰區宇。
若通别相。
能見衆生各命由緒。
慧福不齊。
由于多生積習種子發現。
屬識陰邊事。
故非行陰所測。
然此行陰清擾之性。
本自無擾。
故曰元性。
其不能不擾者。
多生習氣也。
故曰元習。
習不能澄習。
唯性歸元。
則能澄靜。
以一澄靜之性。
澄其元習。
則遷流相盡。
無風匝匝之波滅。
則化為澄水矣。
化為澄水。
至湛不搖處。
名行陰盡。
是人則能超衆生濁。
衆生濁者。
生滅不停。
業運常遷。
今于不停者停矣。
常遷者不遷矣。
幾入滅盡。
故能超也。
然行陰密移。
曾無覺悟。
以幽隐妄想為本。
于其幽閑隐密而破除之。
非徹悟性體者不能也。
彼寤寐恒一。
是得正知。
與前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當住此處。
入三摩地。
同一脈路。
以此為發悟階級則可。
便執以為實證則不可。
故想陰盡者。
凝明正心。
邪慮無自而生。
即十類天魔。
亦無緣而入。
天魔未離邪想而現神變。
今想陰盡。
觀見幽清動元。
蓋已入乎無想之天矣。
六欲天魔所不得而窺也。
幽清。
本無所動也。
圓擾。
則動而未嘗動也。
故謂之動元。
動元雖圓。
不離生滅。
于此生計度者。
總于生滅中計無因也。
一者見本無因。
不悟善惡業緣。
唯識所造。
祗憑生相暫無。
行流不息。
于其定中。
發宿命通。
見八萬劫來。
衆生輪回。
如環無端。
便以衆生無因。
自然而有。
自八萬劫外。
冥無所觀。
固不知菩提為正因也。
二者見末無因。
不悟善惡業果。
唯心所召。
祗憑通力。
能見八萬劫後。
長時業果。
未轉移相。
便以人畜黑白橫豎從來如此。
非因修得。
固不知菩提為極果也。
惑菩提性。
不名正知。
止知前後八萬劫。
不名遍知。
外道末伽黎。
謂衆生苦樂。
不因行得。
皆自然爾。
正坐此見。
此二無因。
僅見七識無根。
傳送暫息。
而生此計度。
以七識内但依于八識。
生之無本。
遂謂本無因。
以七識外但依于六識。
推之無用。
遂謂末無因。
唯見其流注不息。
乃謂自然如此。
鏡清問靈雲。
混沌未分時如何。
雲曰。
露柱懷胎。
清雲。
分後如何。
雲曰。
如片雲點太清裡。
清雲。
祗如太清還受點也無。
雲不對。
清雲。
恁麼則含生不來也。
雲亦不對。
清雲。
直得純清絕點時如何。
雲曰。
猶是真常流注。
清雲。
如何是真常流注。
雲曰。
似鏡常明。
清曰。
向上更有事否。
雲曰有。
清曰。
如何是向上事。
雲曰。
打破鏡來。
與子相見。
天童拈雲。
分與未分。
玉機夜動。
點與不點。
金捘暗抛。
直是一色純清。
未得十成安隐。
且道打破鏡來。
向什麼處相見。
還會麼。
清秋老兔吞光後。
湛水蒼龍蛻骨時。
此真常流注。
恰與行陰相符。
而似鏡常明。
亦與如鏡鑒明無異。
若能破鏡相見。
如湛水蒼龍。
蛻骨而出。
則幾轉成智矣。
甯但破行陰而已哉。
阿難。
是三摩中諸善男子。
凝明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圓常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
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衆生。
所有生滅。
鹹皆循環。
不曾散失。
計以為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
四性常住。
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衆生。
所有生滅。
鹹皆體恒。
不曾散失。
計以為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
心意識中本元由處。
性常恒故。
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衆生。
循環不失。
本來常住。
窮不失性。
計以為常。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
生理更無流止運轉。
生滅想心。
今已永滅。
理中自然成不生滅。
因心所度。
計以為常。
由此計常。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二外道。
立圓常論。
通曰。
立無因論者。
見其斷。
立圓常論者。
見其常。
推之亦斷亦常。
非斷非常。
總不出斷常邪見也。
窮生類本。
至圓擾動元。
見其虛而愈出。
動而不窮。
便計為常。
從廣至狹。
從粗入精。
略有次第。
一者通五陰四大心境二處。
皆無因自有。
循環不失。
二者但指地水火風清淨四大之性。
能成衆生色陰。
體恒不變。
三者但指心識六根所依末那七識。
執受之心。
執受之意。
執受之識。
本元由處。
即行陰也。
衆生雖有循環。
而行陰不失。
即此七識為常住性。
如見細流。
謂之止水。
無始以來生死本。
癡人喚作本來人。
此之謂也。
四者妄認行陰為自然理。
謂生滅想心既已滅盡。
其永滅處。
自然成不生滅。
于此生滅中。
計不生滅。
如見虛空謂之常住。
不知虛空亦可滅也。
且又因心計度為常。
非真見其常者比。
此四尚未睹八識真常流注。
何況轉識而見菩提性乎。
瑞岩問岩頭。
如何是本常理。
頭曰動也。
岩曰。
動時如何。
頭曰。
不見本常理。
岩伫思。
頭曰。
肯即未脫根塵。
不肯即永沉生死。
岩乃禮拜。
天童頌雲。
圓珠不穴。
大璞不琢。
道人所貴無棱角。
拈卻肯路根塵空。
脫體無依活卓卓。
此于本來常住。
見之極真。
肯之一字。
尚須拈卻。
而況計度執受神我。
墜入圓常窟中。
終從淪堕。
豈能常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自他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颠倒見。
一分無常。
一分常論。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
遍十方界。
湛然以為究竟神我。
從是則計我遍十方。
凝明不動。
一切衆生于我心中。
自生自死。
則我心性。
名之為常。
彼生滅者。
真無常性。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
遍觀十方恒沙國土。
見劫壞處。
名為究竟無常種性。
劫不壞處。
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别觀我心。
精細微密。
猶如微塵。
流轉十方。
性無改移。
能令此身即生即滅。
其不壞性。
名我性常。
一切死生。
從是流出。
名無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
見行陰流。
行陰常流。
計為常性。
色受想等。
今已滅盡。
名為無常。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
一分常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通曰。
此亦常亦無常見也。
本妙明心。
遍十方界。
未嘗不是。
但執為神我則非也。
唯執是我。
正是末那執受意識。
雖雲凝明不動。
其中微細遷流。
即生滅種子。
特不自覺耳。
既以暫時不動心性名之為常。
又以一切衆生生滅為無常性。
則所謂遍十方者有二我也。
豈不颠倒。
無論心性。
隻論國土。
則三禅以下。
三災所及。
名之無常。
四禅以上。
災不能及。
名究竟常。
無論國土。
但論心性。
性無改移。
名我性常。
死此生彼。
名無常性。
始合自他總計常無常。
既分自他各計常無常。
又複以行陰為自。
色受想為他。
行陰常流。
名為常性。
想等滅盡。
名無常性。
于一心中分常無常。
是以心有二也。
豈不颠倒。
此視前圓常之論。
稍無拘執。
然源頭不清。
總屬謬計。
忠國師問僧何方來。
曰南方來。
師曰。
南方知識如何示人。
曰。
彼方知識。
直下示學人即心即佛。
佛是覺義。
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
此性善能揚眉瞬目。
去來運用。
遍于身中。
挃頭頭知。
挃腳腳知。
故名正遍知。
離此之外。
更無别佛。
此身即有生滅。
心性無始以來。
未曾生滅。
身生滅者。
如龍換骨。
蛇蛻皮。
人出故宅。
即身是無常。
其性常也。
南方所說。
大約如此。
師曰。
若然者。
與彼先尼外道。
無有差别。
彼雲。
我此身中。
有一神性。
此性能知痛癢。
身壞之時。
神則出去。
如舍被燒。
舍主出去。
舍即無常。
舍主常矣。
審如此者。
邪正莫辨。
孰為是乎。
吾比遊方。
多見此色。
近尤盛矣。
聚卻三五百衆。
目視雲漢。
雲是南方宗旨。
把他壇經改換。
添糅雜譚。
削除聖意。
惑亂後徒。
豈成言教。
苦哉吾宗喪矣。
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
淨名不應雲法離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是則見聞覺知。
非求法也。
僧又問法華了義經開佛知見。
此複若為。
師曰。
他雲開佛知見。
不言菩薩二乘。
豈以衆生癡倒。
便同佛之知見耶。
行昌問于六祖曰。
弟子常覽涅槃經。
未曉常無常義。
乞為解說。
祖曰。
無常者。
即佛性也。
有常者。
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說。
大違經文。
祖曰。
吾傳佛心印。
安敢違于佛經。
曰。
經說佛性是常。
和尚卻言無常。
善惡諸法。
乃至菩提心。
皆是無常。
和尚卻言常。
此即相違。
令學人轉加疑惑。
祖曰。
涅槃經。
吾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
便為講說。
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
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
學人識量淺昧。
願和尚委曲開示。
祖曰。
汝知否。
佛性若常。
更說什麼善惡諸法。
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
故吾說無常。
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
即物物皆有自性。
容受生死。
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
故吾說常者。
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佛比為凡夫外道。
執于邪常。
諸二乘人。
于常計無常。
共成八倒。
故于涅槃了義教中。
破彼偏見。
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汝今背義。
以斷滅無常。
及确定死常。
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
縱覽千遍。
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
乃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
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祖曰。
汝今徹也。
宜名志徹。
禮謝而退。
若此甚深常無常義。
彼諸外道。
未夢見在。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分位中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
流用不息。
計過未者。
名為有邊。
計相續心。
名為無邊。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衆生。
八萬劫前。
寂無聞見。
無聞見處。
名為無邊。
有衆生處。
名為有邊。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
彼一切人現我知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名彼不得無邊之心。
但有邊性。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
以其所見心路。
籌度一切衆生。
一身之中。
計其鹹皆半生半滅。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
一半有邊。
一半無邊。
由是計度有邊無邊。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通曰。
此就常無常。
例起邊無邊。
論常無常以性言。
屬見分。
邊無邊以分位言。
屬相分。
一三際分位。
二見聞分位。
三彼我分位。
四生滅分位。
總局于行陰之分位。
而妄生計度也。
一者因行陰流用不息。
以其流用也。
成過未現三際。
故名有邊。
以其不息也。
相續無際。
故名無邊。
二者但計衆生八萬劫内見聞所及。
故名有邊。
八萬劫外無聞見處。
故名無邊。
三者計我遍知一切衆生。
名無邊性。
彼之知性遍與不遍。
但彼自知我曾不知。
彼則局于自知。
不能通之于我。
但有邊性。
四者窮行陰空。
昔有今無。
因計正報衆生。
半生半滅。
依報世界。
亦半生半滅。
半生為有邊。
半滅為無邊。
此四有邊總不出前衆生生滅循環及劫壞不壞等見。
特以邊量論耳。
僧問忠國師曰。
有知識示學人。
但自識性。
了無常時。
抛卻殼漏子一邊着。
靈台智性。
迥然而去。
名為解脫。
此複若為。
師曰。
前已說了。
猶是二乘外道之量。
二乘厭離生死。
欣樂涅槃。
外道亦言吾有大患。
為吾有身。
乃趣乎冥谛。
須陀洹入八萬劫。
餘三果入六四二萬劫。
辟支佛一萬劫住空定中。
外道八萬劫住非非想中。
二乘劫滿。
猶能回心向大。
外道還即輪回。
曰。
佛性一種。
為别。
師曰。
不得一種。
曰何也。
師曰。
或有全不生滅。
或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孰為此解。
師曰。
我此間佛性。
全無生滅。
汝南方佛性。
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如何區别。
師曰。
此則身心一如。
身外無餘。
所以全不生滅。
汝南方身是無常。
神性是常。
所心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和尚色身。
豈得便同法身不生滅耶。
師曰。
汝那得入于邪道。
曰學人早晚入邪道。
(猶言學人那曾入邪道也)師曰。
汝不見金剛經。
色見聲求。
皆行邪道。
今汝所見不其然乎。
曰某甲曾讀大小乘教。
亦見有說不生不滅中道正性之處。
亦見有說此陰滅彼陰生。
身有代謝而神性不滅之文。
那得盡撥同外道斷常二見。
師曰。
汝學出世無上正真之道。
為學世間生死斷常二見耶。
汝不見肇公雲。
談真則違俗。
順俗則違真。
違真故迷性而莫返。
逆俗故言淡而無味。
中流之人。
如存如亡。
下士拊掌而笑之。
今汝欲學下士笑于大道乎。
曰師亦言即心是佛。
南方知識亦爾。
那有異同。
師不應自是而非他。
師曰。
或名異體同。
或名同體異。
因茲濫矣。
隻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名異體同。
真心妄心。
佛智世智。
名同體異。
緣南方錯将妄心言是真心。
認賊為子。
有取世智稱為佛智。
猶如魚目而亂明珠。
不可雷同。
事須甄别。
曰若為得離此過。
師曰。
汝但子細返觀陰入界處。
一一推窮有纖毫可得否。
曰子細觀之。
不見一物可得。
師曰。
汝壞身心相耶。
曰身心性離。
有何可壞。
師曰。
身外更有物否。
曰身心無外。
甯更有物耶。
師曰。
汝壞世間相耶。
曰世間相即無相。
那用更壞。
師曰。
若然者。
即離過矣。
華嚴經曰。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此所謂自他不隔于毫端。
始終不離于當念。
不知有邊無邊之見。
從何建立。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知見中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種颠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
見遷流處。
名之為變。
見相續處。
名之為恒。
見所見處。
名之為生。
不見見處。
名之為滅。
相續之因。
性不斷處。
名之為增。
正相續中。
中所離處。
名之為減。
各各生處。
名之為有。
互互亡處。
名之為無。
以理都觀。
用心别見。
有求法人。
來問其義。
答言我今亦生亦滅。
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
于一切時。
皆亂其語。
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觀其心。
互互無處。
因無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
但言其無。
除無之餘。
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谛觀其心。
各各有處。
因有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
但言其是。
除是之餘。
無所言說。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
其境枝故。
其心亦亂。
有人來問。
答言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
不是亦有。
一切矯亂。
無容窮诘。
由此計度。
矯亂虛無。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五外道。
四颠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通曰。
此猶然亦有亦無見也。
上言常無常。
邊無邊。
尚有區别。
未至溷淆。
此則即常即無常。
即邊即無邊。
一切矯亂。
無容窮诘。
實為虛無荒唐之論。
颠倒之甚者。
就上遷流有邊處。
名之為變。
相續無邊處。
名之為常。
八萬劫内所見處。
名之為生。
八萬劫外不見處。
名之為滅。
又于相續中不斷處。
計為增。
如白黑月漸生。
中所離處。
計為減。
如晦夕白黑俱盡。
又于各各生處。
總謂之有。
互互亡處。
總謂之無。
于一行陰生滅。
分為八義。
以理都觀。
兩可俱是。
不能定其端的。
于一切時。
皆亂其語。
沉溺于行陰之中。
不能超越于行陰之外。
故為生滅所轉耳。
又從有無而分之。
于念念滅相而得證者。
但言其無。
于念念生相而得證者。
但言其是。
又從有無而合之。
言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即是亦有。
亦有之中不是亦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語雖互見。
與前微有别。
前兩端并陳。
不能決了。
此但舉一端。
兩端具在。
言亦有即是亦無。
不專言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不專言是。
知見紛錯。
莫有定衡。
儱侗慌惚。
歸于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想陰盡者。
是人平常夢想銷滅。
寤寐恒一。
覺明虛靜。
猶如晴空。
無複粗重前塵影事。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
如鏡鑒明。
來無所黏。
過無蹤迹。
虛受照應。
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生滅根元。
從此披露。
見諸十方十二衆生。
畢殚其類。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
見同生基。
猶如野馬。
熠熠清擾。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
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
一澄元習。
如波瀾滅。
化為澄水。
名行陰盡。
是人則能超衆生濁。
觀其所由。
幽隐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
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
凝明正心。
十類天魔。
不得其便。
方得精研窮生類本。
于類本中生元露者。
觀彼幽清。
圓擾動元。
于圓元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
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機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見八萬劫所有衆生。
業流灣環。
死此生彼。
祗見衆生輪回其處。
八萬劫外。
冥無所觀。
便作是解。
此等世間十方衆生。
八萬劫來。
無因自有。
由此計度。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
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見其根。
知人生人。
悟鳥生鳥。
烏從來黑。
鹄從來白。
人天本豎。
畜生本橫。
白非洗成。
黑非染造。
從八萬劫。
無複改移。
今盡此形。
亦複如是。
而我本來。
不見菩提。
雲何更有成菩提事。
當知今日一切物象。
皆本無因。
由此計度。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通曰。
想陰未盡。
寤則取像。
寐則成夢。
故逐前塵粗重影事。
想陰既盡。
内守幽閑。
寤寐恒一。
覺明虛靜。
如鏡鑒明。
雖無去來蹤迹。
卻有光明影子。
猶為法塵邊事。
向來前塵昏擾。
但随生滅流轉。
不睹根元。
今虛受照應。
惟一精真。
生滅既停。
而其根元從此披露。
見同生基。
綿綿密密。
微細遷流。
是為無風匝匝之波。
野馬者。
遊埃也。
熠熠者。
螢光也。
行陰微細。
如日光所照隙塵。
熠熠然了無住相。
乍生乍滅。
無複粗影。
故曰清擾。
清擾四大為浮根四塵根元。
其體本空。
究竟樞穴。
實在于此。
黏湛發起。
故有六根。
自人天以至蝼蟻。
莫不各有四大六根。
故為十二衆生同生之基。
是名行陰區宇。
若通别相。
能見衆生各命由緒。
慧福不齊。
由于多生積習種子發現。
屬識陰邊事。
故非行陰所測。
然此行陰清擾之性。
本自無擾。
故曰元性。
其不能不擾者。
多生習氣也。
故曰元習。
習不能澄習。
唯性歸元。
則能澄靜。
以一澄靜之性。
澄其元習。
則遷流相盡。
無風匝匝之波滅。
則化為澄水矣。
化為澄水。
至湛不搖處。
名行陰盡。
是人則能超衆生濁。
衆生濁者。
生滅不停。
業運常遷。
今于不停者停矣。
常遷者不遷矣。
幾入滅盡。
故能超也。
然行陰密移。
曾無覺悟。
以幽隐妄想為本。
于其幽閑隐密而破除之。
非徹悟性體者不能也。
彼寤寐恒一。
是得正知。
與前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當住此處。
入三摩地。
同一脈路。
以此為發悟階級則可。
便執以為實證則不可。
故想陰盡者。
凝明正心。
邪慮無自而生。
即十類天魔。
亦無緣而入。
天魔未離邪想而現神變。
今想陰盡。
觀見幽清動元。
蓋已入乎無想之天矣。
六欲天魔所不得而窺也。
幽清。
本無所動也。
圓擾。
則動而未嘗動也。
故謂之動元。
動元雖圓。
不離生滅。
于此生計度者。
總于生滅中計無因也。
一者見本無因。
不悟善惡業緣。
唯識所造。
祗憑生相暫無。
行流不息。
于其定中。
發宿命通。
見八萬劫來。
衆生輪回。
如環無端。
便以衆生無因。
自然而有。
自八萬劫外。
冥無所觀。
固不知菩提為正因也。
二者見末無因。
不悟善惡業果。
唯心所召。
祗憑通力。
能見八萬劫後。
長時業果。
未轉移相。
便以人畜黑白橫豎從來如此。
非因修得。
固不知菩提為極果也。
惑菩提性。
不名正知。
止知前後八萬劫。
不名遍知。
外道末伽黎。
謂衆生苦樂。
不因行得。
皆自然爾。
正坐此見。
此二無因。
僅見七識無根。
傳送暫息。
而生此計度。
以七識内但依于八識。
生之無本。
遂謂本無因。
以七識外但依于六識。
推之無用。
遂謂末無因。
唯見其流注不息。
乃謂自然如此。
鏡清問靈雲。
混沌未分時如何。
雲曰。
露柱懷胎。
清雲。
分後如何。
雲曰。
如片雲點太清裡。
清雲。
祗如太清還受點也無。
雲不對。
清雲。
恁麼則含生不來也。
雲亦不對。
清雲。
直得純清絕點時如何。
雲曰。
猶是真常流注。
清雲。
如何是真常流注。
雲曰。
似鏡常明。
清曰。
向上更有事否。
雲曰有。
清曰。
如何是向上事。
雲曰。
打破鏡來。
與子相見。
天童拈雲。
分與未分。
玉機夜動。
點與不點。
金捘暗抛。
直是一色純清。
未得十成安隐。
且道打破鏡來。
向什麼處相見。
還會麼。
清秋老兔吞光後。
湛水蒼龍蛻骨時。
此真常流注。
恰與行陰相符。
而似鏡常明。
亦與如鏡鑒明無異。
若能破鏡相見。
如湛水蒼龍。
蛻骨而出。
則幾轉成智矣。
甯但破行陰而已哉。
阿難。
是三摩中諸善男子。
凝明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圓常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
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衆生。
所有生滅。
鹹皆循環。
不曾散失。
計以為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
四性常住。
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衆生。
所有生滅。
鹹皆體恒。
不曾散失。
計以為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
心意識中本元由處。
性常恒故。
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衆生。
循環不失。
本來常住。
窮不失性。
計以為常。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
生理更無流止運轉。
生滅想心。
今已永滅。
理中自然成不生滅。
因心所度。
計以為常。
由此計常。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二外道。
立圓常論。
通曰。
立無因論者。
見其斷。
立圓常論者。
見其常。
推之亦斷亦常。
非斷非常。
總不出斷常邪見也。
窮生類本。
至圓擾動元。
見其虛而愈出。
動而不窮。
便計為常。
從廣至狹。
從粗入精。
略有次第。
一者通五陰四大心境二處。
皆無因自有。
循環不失。
二者但指地水火風清淨四大之性。
能成衆生色陰。
體恒不變。
三者但指心識六根所依末那七識。
執受之心。
執受之意。
執受之識。
本元由處。
即行陰也。
衆生雖有循環。
而行陰不失。
即此七識為常住性。
如見細流。
謂之止水。
無始以來生死本。
癡人喚作本來人。
此之謂也。
四者妄認行陰為自然理。
謂生滅想心既已滅盡。
其永滅處。
自然成不生滅。
于此生滅中。
計不生滅。
如見虛空謂之常住。
不知虛空亦可滅也。
且又因心計度為常。
非真見其常者比。
此四尚未睹八識真常流注。
何況轉識而見菩提性乎。
瑞岩問岩頭。
如何是本常理。
頭曰動也。
岩曰。
動時如何。
頭曰。
不見本常理。
岩伫思。
頭曰。
肯即未脫根塵。
不肯即永沉生死。
岩乃禮拜。
天童頌雲。
圓珠不穴。
大璞不琢。
道人所貴無棱角。
拈卻肯路根塵空。
脫體無依活卓卓。
此于本來常住。
見之極真。
肯之一字。
尚須拈卻。
而況計度執受神我。
墜入圓常窟中。
終從淪堕。
豈能常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自他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颠倒見。
一分無常。
一分常論。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
遍十方界。
湛然以為究竟神我。
從是則計我遍十方。
凝明不動。
一切衆生于我心中。
自生自死。
則我心性。
名之為常。
彼生滅者。
真無常性。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
遍觀十方恒沙國土。
見劫壞處。
名為究竟無常種性。
劫不壞處。
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别觀我心。
精細微密。
猶如微塵。
流轉十方。
性無改移。
能令此身即生即滅。
其不壞性。
名我性常。
一切死生。
從是流出。
名無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
見行陰流。
行陰常流。
計為常性。
色受想等。
今已滅盡。
名為無常。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
一分常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通曰。
此亦常亦無常見也。
本妙明心。
遍十方界。
未嘗不是。
但執為神我則非也。
唯執是我。
正是末那執受意識。
雖雲凝明不動。
其中微細遷流。
即生滅種子。
特不自覺耳。
既以暫時不動心性名之為常。
又以一切衆生生滅為無常性。
則所謂遍十方者有二我也。
豈不颠倒。
無論心性。
隻論國土。
則三禅以下。
三災所及。
名之無常。
四禅以上。
災不能及。
名究竟常。
無論國土。
但論心性。
性無改移。
名我性常。
死此生彼。
名無常性。
始合自他總計常無常。
既分自他各計常無常。
又複以行陰為自。
色受想為他。
行陰常流。
名為常性。
想等滅盡。
名無常性。
于一心中分常無常。
是以心有二也。
豈不颠倒。
此視前圓常之論。
稍無拘執。
然源頭不清。
總屬謬計。
忠國師問僧何方來。
曰南方來。
師曰。
南方知識如何示人。
曰。
彼方知識。
直下示學人即心即佛。
佛是覺義。
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
此性善能揚眉瞬目。
去來運用。
遍于身中。
挃頭頭知。
挃腳腳知。
故名正遍知。
離此之外。
更無别佛。
此身即有生滅。
心性無始以來。
未曾生滅。
身生滅者。
如龍換骨。
蛇蛻皮。
人出故宅。
即身是無常。
其性常也。
南方所說。
大約如此。
師曰。
若然者。
與彼先尼外道。
無有差别。
彼雲。
我此身中。
有一神性。
此性能知痛癢。
身壞之時。
神則出去。
如舍被燒。
舍主出去。
舍即無常。
舍主常矣。
審如此者。
邪正莫辨。
孰為是乎。
吾比遊方。
多見此色。
近尤盛矣。
聚卻三五百衆。
目視雲漢。
雲是南方宗旨。
把他壇經改換。
添糅雜譚。
削除聖意。
惑亂後徒。
豈成言教。
苦哉吾宗喪矣。
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
淨名不應雲法離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是則見聞覺知。
非求法也。
僧又問法華了義經開佛知見。
此複若為。
師曰。
他雲開佛知見。
不言菩薩二乘。
豈以衆生癡倒。
便同佛之知見耶。
行昌問于六祖曰。
弟子常覽涅槃經。
未曉常無常義。
乞為解說。
祖曰。
無常者。
即佛性也。
有常者。
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說。
大違經文。
祖曰。
吾傳佛心印。
安敢違于佛經。
曰。
經說佛性是常。
和尚卻言無常。
善惡諸法。
乃至菩提心。
皆是無常。
和尚卻言常。
此即相違。
令學人轉加疑惑。
祖曰。
涅槃經。
吾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
便為講說。
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
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
學人識量淺昧。
願和尚委曲開示。
祖曰。
汝知否。
佛性若常。
更說什麼善惡諸法。
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
故吾說無常。
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
即物物皆有自性。
容受生死。
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
故吾說常者。
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佛比為凡夫外道。
執于邪常。
諸二乘人。
于常計無常。
共成八倒。
故于涅槃了義教中。
破彼偏見。
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汝今背義。
以斷滅無常。
及确定死常。
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
縱覽千遍。
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
乃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
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祖曰。
汝今徹也。
宜名志徹。
禮謝而退。
若此甚深常無常義。
彼諸外道。
未夢見在。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分位中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
流用不息。
計過未者。
名為有邊。
計相續心。
名為無邊。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衆生。
八萬劫前。
寂無聞見。
無聞見處。
名為無邊。
有衆生處。
名為有邊。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
彼一切人現我知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名彼不得無邊之心。
但有邊性。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
以其所見心路。
籌度一切衆生。
一身之中。
計其鹹皆半生半滅。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
一半有邊。
一半無邊。
由是計度有邊無邊。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通曰。
此就常無常。
例起邊無邊。
論常無常以性言。
屬見分。
邊無邊以分位言。
屬相分。
一三際分位。
二見聞分位。
三彼我分位。
四生滅分位。
總局于行陰之分位。
而妄生計度也。
一者因行陰流用不息。
以其流用也。
成過未現三際。
故名有邊。
以其不息也。
相續無際。
故名無邊。
二者但計衆生八萬劫内見聞所及。
故名有邊。
八萬劫外無聞見處。
故名無邊。
三者計我遍知一切衆生。
名無邊性。
彼之知性遍與不遍。
但彼自知我曾不知。
彼則局于自知。
不能通之于我。
但有邊性。
四者窮行陰空。
昔有今無。
因計正報衆生。
半生半滅。
依報世界。
亦半生半滅。
半生為有邊。
半滅為無邊。
此四有邊總不出前衆生生滅循環及劫壞不壞等見。
特以邊量論耳。
僧問忠國師曰。
有知識示學人。
但自識性。
了無常時。
抛卻殼漏子一邊着。
靈台智性。
迥然而去。
名為解脫。
此複若為。
師曰。
前已說了。
猶是二乘外道之量。
二乘厭離生死。
欣樂涅槃。
外道亦言吾有大患。
為吾有身。
乃趣乎冥谛。
須陀洹入八萬劫。
餘三果入六四二萬劫。
辟支佛一萬劫住空定中。
外道八萬劫住非非想中。
二乘劫滿。
猶能回心向大。
外道還即輪回。
曰。
佛性一種。
為别。
師曰。
不得一種。
曰何也。
師曰。
或有全不生滅。
或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孰為此解。
師曰。
我此間佛性。
全無生滅。
汝南方佛性。
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如何區别。
師曰。
此則身心一如。
身外無餘。
所以全不生滅。
汝南方身是無常。
神性是常。
所心半生半滅。
半不生滅。
曰和尚色身。
豈得便同法身不生滅耶。
師曰。
汝那得入于邪道。
曰學人早晚入邪道。
(猶言學人那曾入邪道也)師曰。
汝不見金剛經。
色見聲求。
皆行邪道。
今汝所見不其然乎。
曰某甲曾讀大小乘教。
亦見有說不生不滅中道正性之處。
亦見有說此陰滅彼陰生。
身有代謝而神性不滅之文。
那得盡撥同外道斷常二見。
師曰。
汝學出世無上正真之道。
為學世間生死斷常二見耶。
汝不見肇公雲。
談真則違俗。
順俗則違真。
違真故迷性而莫返。
逆俗故言淡而無味。
中流之人。
如存如亡。
下士拊掌而笑之。
今汝欲學下士笑于大道乎。
曰師亦言即心是佛。
南方知識亦爾。
那有異同。
師不應自是而非他。
師曰。
或名異體同。
或名同體異。
因茲濫矣。
隻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名異體同。
真心妄心。
佛智世智。
名同體異。
緣南方錯将妄心言是真心。
認賊為子。
有取世智稱為佛智。
猶如魚目而亂明珠。
不可雷同。
事須甄别。
曰若為得離此過。
師曰。
汝但子細返觀陰入界處。
一一推窮有纖毫可得否。
曰子細觀之。
不見一物可得。
師曰。
汝壞身心相耶。
曰身心性離。
有何可壞。
師曰。
身外更有物否。
曰身心無外。
甯更有物耶。
師曰。
汝壞世間相耶。
曰世間相即無相。
那用更壞。
師曰。
若然者。
即離過矣。
華嚴經曰。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此所謂自他不隔于毫端。
始終不離于當念。
不知有邊無邊之見。
從何建立。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知見中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種颠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
見遷流處。
名之為變。
見相續處。
名之為恒。
見所見處。
名之為生。
不見見處。
名之為滅。
相續之因。
性不斷處。
名之為增。
正相續中。
中所離處。
名之為減。
各各生處。
名之為有。
互互亡處。
名之為無。
以理都觀。
用心别見。
有求法人。
來問其義。
答言我今亦生亦滅。
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
于一切時。
皆亂其語。
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觀其心。
互互無處。
因無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
但言其無。
除無之餘。
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谛觀其心。
各各有處。
因有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
但言其是。
除是之餘。
無所言說。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
其境枝故。
其心亦亂。
有人來問。
答言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
不是亦有。
一切矯亂。
無容窮诘。
由此計度。
矯亂虛無。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五外道。
四颠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通曰。
此猶然亦有亦無見也。
上言常無常。
邊無邊。
尚有區别。
未至溷淆。
此則即常即無常。
即邊即無邊。
一切矯亂。
無容窮诘。
實為虛無荒唐之論。
颠倒之甚者。
就上遷流有邊處。
名之為變。
相續無邊處。
名之為常。
八萬劫内所見處。
名之為生。
八萬劫外不見處。
名之為滅。
又于相續中不斷處。
計為增。
如白黑月漸生。
中所離處。
計為減。
如晦夕白黑俱盡。
又于各各生處。
總謂之有。
互互亡處。
總謂之無。
于一行陰生滅。
分為八義。
以理都觀。
兩可俱是。
不能定其端的。
于一切時。
皆亂其語。
沉溺于行陰之中。
不能超越于行陰之外。
故為生滅所轉耳。
又從有無而分之。
于念念滅相而得證者。
但言其無。
于念念生相而得證者。
但言其是。
又從有無而合之。
言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即是亦有。
亦有之中不是亦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語雖互見。
與前微有别。
前兩端并陳。
不能決了。
此但舉一端。
兩端具在。
言亦有即是亦無。
不專言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不專言是。
知見紛錯。
莫有定衡。
儱侗慌惚。
歸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