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

關燈
阿難。

    世間一切所修心人。

    不假禅那。

    無有智慧。

    但能執身。

    不行淫欲。

    若行若坐。

    想念俱無。

    愛染不生。

    無留欲界。

    是人應念身為梵侶。

    如是一類。

    名梵衆天。

    欲習既除。

    離欲心現。

    于諸律儀。

    愛樂随順。

    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如是一類。

    名梵輔天。

    身心妙圓。

    威儀不缺。

    清淨禁戒。

    加以明悟。

    是人應時能統梵衆。

    為大梵王。

    如是一類。

    名大梵天。

    阿難。

    此三勝流。

    一切苦惱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

    諸漏不動。

    名為初禅。

    阿難。

    其次梵天。

    統攝梵人。

    圓滿梵行。

    澄心不動。

    寂湛生光。

    如是一類。

    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

    照耀無盡。

    映十方界。

    遍成琉璃。

    如是一類。

    名無量光天。

    吸持圓光。

    成就教體。

    發化清淨。

    應用無盡。

    如是一類。

    名光音天。

    阿難。

    此三勝流。

    一切憂懸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

    粗漏已伏。

    名為二禅。

    阿難。

    如是天人。

    圓光成音。

    披音露妙。

    發成精行。

    通寂滅樂。

    如是一類。

    名少淨天。

    淨空現前。

    引發無際。

    身心輕安。

    成寂滅樂。

    如是一類。

    名無量淨天。

    世界身心。

    一切圓淨。

    淨德成就。

    勝托現前。

    歸寂滅樂。

    如是一類。

    名遍淨天。

    阿難。

    此三勝流。

    具大随順。

    身心安隐。

    得無量樂。

    雖非正得真三摩地。

    安隐心中。

    歡喜畢具。

    名為三禅。

    阿難。

    複次天人不逼身心。

    苦因已盡。

    樂非常住。

    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

    俱時頓舍。

    粗重相滅。

    淨福性生。

    如是一類。

    名福生天。

    舍心圓融。

    勝解清淨。

    福無遮中。

    得妙随順。

    窮未來際。

    如是一類。

    名福愛天。

    阿難。

    從是天中。

    有二歧路。

    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

    修證而住。

    如是一類。

    名廣果天。

    若于先心雙厭苦樂。

    精研舍心。

    相續不斷。

    圓窮舍道。

    身心俱滅。

    心慮灰凝。

    經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

    不能發明不生滅性。

    初半劫滅。

    後半劫生。

    如是一類。

    名無想天。

    阿難。

    此四勝流。

    一切世間諸苦樂境。

    所不能動。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

    有所得心。

    功用純熟。

    名為四禅。

     通曰。

    前六欲天。

    形雖出動。

    已離人仙二趣。

    心迹尚交。

    欲念未至全無。

    不可語于梵也。

    若修梵行者。

    但知持戒。

    修十善道。

    不知禅那。

    無有智慧。

    故于諸禁戒。

    唯淫難斷。

    茲力能斷淫。

    無留欲界。

    是為梵衆。

    心既離欲。

    戒為真戒。

    于諸律儀。

    愛樂随順。

    是為梵輔。

    清淨禁戒。

    加以明悟。

    謂悟欲即是性。

    戒無所戒。

    是名大梵。

    戒定相應。

    得定其戒。

    已離欲界八苦。

    苦惱粗相。

    所不能逼。

    名離生喜樂地。

    總屬初禅。

    自此以上。

    無有言語。

    但以定心發光。

    光有勝劣。

    分其高下。

    少光其光尚劣。

    疊發多光。

    則光無量。

    猶未至成音也。

    至成就教體。

    令人觀光知修梵德。

    随機受益。

    應用無盡。

    則圓光成音矣。

    此定生時。

    與喜俱發。

    名喜俱禅。

    微細憂懸。

    所不能逼。

    名定生喜樂地。

    總屬二禅。

    自此以上。

    離前喜動而生淨樂。

    是樂非境。

    乃出乎淨性。

    興寂滅為樂相似。

    始而曰通。

    其淨猶劣。

    既而曰成。

    則身心輕安。

    協乎妙性。

    猶未至于遍也。

    唯世界身心。

    一切圓淨。

    此勝托現前。

    托于勝境。

    非真寂滅現前也。

    但随順淨性。

    歸寂滅樂。

    此定功德。

    與遍身樂俱發。

    名樂俱禅。

    雖離前喜動。

    而歡樂畢具。

    名離喜妙樂地。

    總屬三禅。

    喜動乃逼苦之因。

    離喜則苦因已盡。

    而得無量樂。

    是樂有為所緻。

    樂久必壞。

    壞亦成苦。

    故苦樂俱舍。

    則粗重相滅。

    舍念清淨。

    則淨福性生。

    淨德緻福。

    三災不及。

    是名福生。

    苦樂二忘。

    舍無所舍。

    但愛樂随順無遮福性。

    是名福愛。

    均名舍俱禅。

    從是有二歧路。

    若于先無量光無量淨福德圓明。

    不帶異執。

    無生滅心。

    則直趨廣果。

    謂淨福廣大所感果也。

    若先心雙厭苦樂。

    專研舍心。

    先舍粗心。

    入于微心。

    複舍微心。

    入微微心。

    從微微心。

    相續無間。

    以至心想一切皆舍。

    心慮灰凝。

    此妄想相也。

    是名無想定。

    乃從迂僻生無想天。

    是人不了妄性體空。

    即妄即真。

    厭此生滅。

    求不生滅。

    以至身心俱滅。

    非真不生滅性也。

    如來冰魚耳。

    初生此天。

    未全無想。

    經半劫始無。

    及報将習。

    後半劫有想而心相見。

    故曰初半劫滅。

    後半劫生。

    中間四百九十九劫。

    一向無想。

    乃定力所持。

    一切苦樂所不能動。

    總為四禅。

    在初禅二禅。

    曰非正修真三摩地。

    在三禅。

    曰非正得真三摩地。

    至四禅。

    則曰非無為真不動地。

    初禅修戒。

    二禅修定。

    從清淨梵行中修。

    雖不至為鬼神邪定。

    然非從真三摩地發心。

    此有為無為所由辨也。

    三禅有所得矣。

    得之而樂矣。

    有得有樂。

    即非真三摩地。

    此有得無得所由分也。

    至四禅有所得心幾于舍盡。

    可以謂之無為矣。

    然由功用純熟所緻。

    非真不動地也。

    若真不動地。

    衆苦所不到。

    到且不能。

    而孰其動之。

    今以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便以為三摩地。

    是三摩地可修而至也。

    可修而至者。

    非真三摩地也。

    故真三摩地。

    非具般若智慧。

    莫能知之。

    今四禅修心。

    不假禅那。

    無有智慧。

    于真三摩地。

    有所不知也。

    真淨和尚示衆雲。

    是日已過。

    命亦随滅。

    如少水魚。

    斯亦何樂。

    唯二乘禅定寂滅為樂。

    是為真樂。

    學般若菩薩法喜禅悅為樂。

    是為真樂。

    三世諸佛。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為樂。

    是為真樂。

    石霜普會雲。

    休去歇去。

    冷湫湫地去。

    是為二乘寂滅之樂。

    雲門雲。

    一切智通無障礙。

    拈起扇子雲。

    釋迦老子來也。

    是為法喜禅悅之樂。

    德山棒。

    臨濟喝。

    是三世諸佛慈悲喜舍之樂。

    除此三種樂外。

    不為樂也。

    且道歸宗一衆。

    在三種内三種外。

    良久雲。

    今日莊主設饡飯。

    俵?錢。

    參退。

    僧堂内普請吃茶去。

    喝一喝。

    又鵝湖大義禅師。

    憲宗诏入内殿論義。

    有法師問欲界無禅。

    禅居色界。

    此土憑何而立。

    義曰。

    法師祗知欲界無禅。

    不知禅界無欲。

    曰如何是禅。

    義以手點空。

    法師無對。

    帝曰。

    法師講無窮經論。

    祗這一點。

    尚不奈何。

    故真三摩地。

    誠不易知。

    知之而三界俱超。

    何論四禅哉。

     阿難。

    此中複有五不還天。

    于下界中。

    九品習氣。

    俱時滅盡。

    苦樂雙亡。

    下無蔔居。

    故于舍心衆同分中。

    安立居處。

    阿難。

    苦樂兩滅。

    鬥心不交。

    如是一類。

    名無煩天。

    機括獨行。

    研交無地。

    如是一類。

    名無熱天。

    十方世界。

    妙見圓澄。

    更無塵象一切沉垢。

    如是一類。

    名善見天。

    精見現前。

    陶鑄無礙。

    如是一類。

    名善現天。

    究竟群幾。

    窮色性性。

    入無邊際。

    如是一類。

    名色究竟天。

    阿難。

    此不還天。

    彼諸四禅四位天王。

    獨有欽聞。

    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

    皆阿羅漢所住持故。

    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阿難。

    是十八天。

    獨行無交。

    未盡形累。

    自此已還。

    名為色界。

     通曰。

    五不還者。

    不複于欲界受生。

    即斯陀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者也。

    三果能斷九品習氣。

    種子與現行俱滅。

    于欲界無受生業。

    故曰下無蔔居。

    此五天即四禅舍念清淨。

    更入微細立名耳。

    前于苦樂有舍有厭。

    則心與境鬥。

    不能無煩。

    盛熱則謂之煩。

    今苦樂兩滅。

    無與鬥者。

    故名無煩。

    心雖不交。

    交地猶在。

    未為拔根也。

    今心機無對。

    能滅緣影。

    并生煩之熱而無之矣。

    故名無熱。

    此無煩無熱。

    但除外粗。

    未顯淨妙。

    今妙見圓澄。

    外不依塵象生。

    内不依沉垢生。

    照十方世界。

    如淨琉璃。

    是名善見。

    精見在我。

    能陶鑄妙色而無礙。

    十方世界。

    從我發化。

    是名善現。

    幾者動之微也。

    一微空故衆微空。

    衆微空故一微空。

    于此窮色性性。

    色性空。

    空性覺。

    覺則所謂色性性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不獨究竟色性。

    而且究竟性之所自來。

    色于究竟盡矣。

    楞伽雲。

    住色究竟天。

    離諸過失處。

    于彼成正覺。

    有味哉其言之也。

    所謂正覺者。

    不住于色。

    不住于空。

    唯色究竟天。

    前此之色既盡。

    後此之空未來。

    于此可證無上正等正覺也。

    彌勒曰。

    色界十八處。

    初禅三天。

    由?中上品熏修初靜慮故。

    二禅三天。

    由?中上品熏修第二靜慮故。

    三禅三天。

    由?中上品熏修第三靜慮故。

    四禅四天。

    由?中上品熏修第四靜慮故。

    複有諸聖住。

    心不共五淨居地。

    由?中上上極品熏修第四靜慮故。

    此不還天何為四禅以下不能知見。

    下天修有漏凡定。

    此天修無漏聖業。

    聖凡之隔。

    故不能見。

    雲居膺結庵于三峰。

    經旬不赴堂。

    洞山問子近日何不赴齋。

    膺曰。

    每日自有天神送食。

    山曰。

    我将謂汝是個人。

    猶作這個見解在。

    汝晚間來。

    膺晚至。

    山召膺阇黎。

    膺應諾。

    山曰。

    不思善。

    不思惡。

    是甚麼。

    膺回庵。

    寂然宴坐。

    天神自此竟尋覓不見。

    如是三日乃絕。

    又神僧法本。

    嘗至襄州禅院。

    與一僧同過夏。

    本嘗言曰。

    貧道于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

    寺前有一石柱。

    他日有暇。

    必請相訪。

    其僧追念此言。

    因往彼尋覓。

    至山下村中寄宿。

    問其村僧曰。

    此去竹林寺近遠。

    僧乃遙指孤峰之側曰。

    彼處是也。

    古老相傳。

    昔聖賢所居之地。

    今但名存耳。

    僧疑之。

    诘朝往至竹叢中果有石柱。

    當法本臨别雲。

    但扣其柱。

    即見其人。

    乃以小枝擊柱數聲。

    忽風雲四起。

    咫尺莫窺。

    俄然耳目豁開。

    樓台對聳。

    身在三門之下逡巡。

    法本自内而出。

    見之甚喜。

    問南中舊事。

    乃引其僧度重門。

    升秘殿。

    參其尊宿。

    尊宿問其故。

    本曰。

    早年襄州同過夏。

    期此相訪。

    尊宿曰。

    可飯後請出。

    在此無座位。

    食畢。

    本送至三門相别。

    既而天地昏暗。

    莫知所進。

    此身宛在石柱之側。

    然則聖道場地。

    皆阿羅漢所住持故。

    非世人所可窺測。

    又何疑于五不還天哉。

    雖不可見。

    猶有色質。

    故總名色界。

     複次阿難。

    從是有頂色邊際中。

    其間複有二種歧路。

    若于舍心發明智慧。

    慧光圓通。

    便出塵界。

    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

    如是一類。

    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若在舍心。

    舍厭成就。

    覺身為礙。

    銷礙入空。

    如是一類。

    名為空處。

    諸礙既銷。

    無礙無滅。

    其中唯留阿賴耶識。

    全于末那半分微細。

    如是一類。

    名為識處。

    空色既亡。

    識心都滅。

    十方寂然。

    迥無攸往。

    如是一類。

    名無所有處。

    識性不動。

    以滅窮研。

    于無盡中。

    發宣盡性。

    如存不存。

    若盡非盡。

    如是一類。

    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

    不盡空理。

    從不還天。

    聖道窮者。

    如是一類。

    名不回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

    窮空不歸。

    迷漏無聞。

    便入輪轉。

    阿難。

    是諸天上。

    各各天人。

    則是凡夫業果酬答。

    答盡入輪。

    彼之天王。

    即是菩薩。

    遊三摩提。

    漸次增進。

    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阿難。

    是四空天。

    身心滅盡。

    定性現前。

    無業果色。

    從此逮終。

    名無色界。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

    積妄發生。

    妄有三界。

    中間妄随七趣沉溺。

    補特伽羅。

    (此雲數取趣)各從其類。

     通曰。

    四無色天。

    定性聲聞所居。

    若回心者。

    回智向悲。

    濟生利物。

    不住小果。

    入菩薩乘。

    名大阿羅漢。

    其鈍根者。

    不能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