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阿難。
如是衆生。
一一類中。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猶如捏目。
亂華發生。
颠倒妙圓真淨明心。
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
于是本因元所亂想。
立三漸次。
方得除滅。
如淨器中。
除去毒蜜。
以諸湯水。
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
後貯甘露。
雲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
違其現業。
通曰。
十二颠倒。
皆從真淨明心變起。
始于愛取一念。
有愛則有憎。
有取則有舍。
故胎卵濕化。
皆由情想輕重。
各從其類。
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
隻是有無二句。
第由想而化。
其想漸微。
其化漸潔。
若非有色。
若非無色。
若非有想。
若非無想。
内含雙亦雙非。
實由情而化。
其情漸滞。
其化漸苦。
情想愛憎。
紛然雜陳。
無類不有。
故一一類中。
各各互具十二颠倒也。
情想猶捏目。
颠倒猶亂華。
亂華在太虛之中。
不礙太虛。
颠倒在妙圓之内。
無妨妙圓。
唯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卒于真淨明心不相妨礙。
然後見其妙圓也。
妙圓真心。
即三摩地廓微洞朗。
猶如晴空。
十二颠倒。
惟茲六亂妄想以為本因。
翳眼若除。
狂華自息。
然除亂想。
必立三漸次。
何也。
譬如淨器。
本貯甘露之器。
一為毒蜜所染。
驟投甘露而甘露反為毒藥矣。
必滌之以湯水。
助之以灰香。
需之以歲月。
然後毒氣漸消。
而甘露可入。
此三漸次。
正滌除亂想之湯水灰香也。
前四種明誨。
殺盜淫妄。
已具正戒。
今又除其淫怒癡之助因。
刳其殺盜淫之正性。
漸與現行無明遠矣。
由是增進。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竟與現業違。
而心不流逸。
情愛幹枯。
亂想無自而起。
颠倒又何因而生乎。
但一真心。
然後安立聖位四十四心。
以入妙覺真三摩提。
如毒蜜既消。
而甘露可貯也。
大随□禅師上堂。
此性本來清淨。
具足萬德。
但以染淨二緣□有差别。
故諸聖悟之。
一向淨用。
而成覺道。
凡夫迷之。
一向染用。
沒溺輪回。
其體不二。
故般若雲。
無二無二分無别無斷故。
若信得大随所雲其體不二。
本一淨器也。
毒蜜貯之不加損。
甘露貯之不加益。
直趣無上菩提。
染淨俱無交涉。
然後掃除三漸次之說。
亦無不可者。
雲何助因。
阿難。
如是世界十二類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是故佛說一切衆生。
皆依食住。
阿難。
一切衆生。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是諸衆生求三摩提。
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是五種辛。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十方天仙。
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諸餓鬼等。
因彼食次。
?其唇吻。
常與鬼住。
福德日銷。
長無利益。
是食辛人。
修三摩地。
菩薩天仙。
十方善神。
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
得其方便。
現作佛身。
來為說法。
非毀禁戒。
贊淫怒癡。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
堕無間獄。
阿難。
修菩提者。
永斷五辛。
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通曰。
段食亦雲抟食。
謂手抟而食之。
然有不可抟者。
故翻為段。
段者如刀段。
食飯面菜等。
有形段故。
人間食也。
觸食者。
根境識觸之而成。
但觸其氣而已。
鬼神食也。
禅天無段食。
但有思食。
故雲思食得食。
識無邊處無思食。
但有識食。
識取法味。
充然而飽。
亦皆有以自養如段食。
故曰皆依食住。
合論雲。
識食者。
即阿賴耶識。
依前三種食而住。
何以知之。
五識者。
賴耶之自證相分。
六識及意識者。
賴耶之自證見分。
五識之區依段食。
六識分别依觸食。
七意識依思食。
故識食依前三種食而住。
一切衆生。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豈有五辛臭穢之物。
而不能助淫生恚。
究竟天仙遠離。
常與鬼伍。
亦與食毒無異。
然而淫恚日益。
必且非毀禁戒。
堕無間獄。
是可不謹之于微乎。
金牛和尚每至齋時。
自将飯桶于僧堂前作舞。
呵呵大笑雲。
菩薩子。
吃飯來。
雪窦雲。
雖然如此。
金牛不是好心。
僧問長慶。
古人道菩薩子吃飯來。
意旨如何。
慶雲。
大似因齋慶贊。
雪窦頌雲。
白雲影裡笑呵呵。
兩手持來付與他。
若是金毛獅子子。
三千裡外見誵訛。
又僧問趙州。
學人乍入叢林。
乞師指示。
州雲。
吃粥了也未。
僧雲吃了。
州雲。
洗缽盂去。
其僧有省。
雲門雲。
且道有指示無指示。
若言有。
趙州向伊道個甚麼。
若言無。
這僧為甚悟去。
天童頌雲。
粥罷令教洗缽盂。
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參飽叢林客。
且道其間有悟無。
合諸老宿提唱而詳味之。
縱是百般異品珍羞。
亦須抉出。
何況五辛毒藥豈容入口。
雲何正性。
阿難。
如是衆生。
入三摩地。
要先嚴持清淨成律。
永斷淫心。
不?酒肉。
以火淨食。
無啖生氣。
阿難。
是修行人。
若不斷淫。
及與殺生。
出三界者。
無有是處。
當觀淫欲。
猶如毒蛇。
如見怨賊。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
執身不動。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
執心不起。
禁戒成就。
則于世間。
永無相生相殺之業。
偷劫不行。
無相負累。
亦于世間不還宿債。
是清淨人。
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
不須天眼。
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睹佛聞法。
親奉聖旨。
得大神通。
遊十方界。
宿命清淨。
得無艱險。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通曰。
殺盜淫何以謂之正性。
圓覺雲。
一切衆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衆生正報從淫感生。
故以淫欲為正性。
即前所雲。
性業遮業。
又對助因而言。
此為正性也。
刳之雲者。
如刳木為舟。
漸漸空之。
乃能載物。
故性業遮業俱空。
乃合于刳之義。
淫根最難斷。
必觀如毒蛇。
為害法身故。
見如怨賊。
為戕慧命故。
先持聲聞戒。
使無身犯。
後持菩薩戒。
使無思犯。
禁戒成就。
戒無所戒。
淫斷則無相生業。
殺斷則無相殺業。
偷斷則無相酬業。
即此身心。
六根清淨。
不須天眼而證五通矣。
眼通故觀見十方。
耳通故聞佛說法。
神通故能遊十方界。
宿命通故無艱險。
而他心通自在其中。
唯漏盡不易證也。
此如法華現身所得六根清淨。
即相似位。
然則嚴持清淨戒律。
烏容自緩乎。
湧泉欣禅師上堂。
我四十九年在這裡。
尚自有時走作。
汝等諸人。
莫開大口。
見解人多。
行解人萬中無一個。
見解語言。
總要知通。
若識不盡。
敢道輪回去在。
為何如此。
蓋為識漏未盡。
汝但盡卻今時。
始得成立。
亦喚作立中功。
轉功就他去。
亦喚作就中功。
親他去。
我所以道親人不得度。
渠不度親人。
恁麼譬喻。
尚不會薦取渾侖底。
但管取性亂動舌頭。
不見洞山道。
相續也大難。
汝須知有此事。
若不知有。
啼哭有日在。
可知兢兢戒行。
要在盡卻今時。
轉功就位。
入三摩地。
不然。
以幻修幻。
徒自勤苦耳。
于自性何與。
雲何現業。
阿難。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
心無貪淫。
于外六塵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
旋元自歸。
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身心快然。
妙圓平等。
獲大安隐。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通曰。
現業者。
現行無明所造之業。
即上淫殺盜諸業也。
持禁戒者。
于外六塵。
不多流逸。
能斷客塵煩惱。
能除見惑矣。
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
能破微細無明。
能除思惑矣。
二惑未除。
猶與現業随順。
未肯相違。
今旋元自歸。
反流全一。
則湛入合湛。
與現業違矣。
唯流逸。
則六用行。
故背覺合塵。
為六亂妄想起現前業。
唯返流。
則六用不行。
故背塵合覺。
為一湛性圓明。
一切如來寂圓淨妙。
皆現其中。
密理圓智淨行妙合無迹。
法身清淨。
猶如琉璃。
真智皎潔。
猶如明月。
身心快然。
根境俱融。
妙圓平等。
獲大安隐。
即得無生法忍。
而入三摩地矣。
從是漸修。
安立聖位。
至于等覺。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即還佛證三摩地。
究盡本因。
窮盡妙覺也。
此其所入者。
下文其所修者。
究竟其所證者。
皆佛三摩地。
所謂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也。
此取頓證。
何得複立漸次而加之以增進乎。
理須頓悟。
事以漸除。
先除助因。
次刳正性。
茲違現業。
皆就事上漸漸消融之。
境漸入真。
功漸增密。
雖主頓悟。
不廢漸修。
此三根俱接。
所以為圓頓法門也。
徑山了一禅師上堂。
參玄之士。
觸境遇緣不能直下透脫者。
蓋為業識深重。
情妄膠固。
六門未息。
一處不通。
絕點純清。
含生難到。
直須入林不動草。
入水不動波。
始可順生死流。
入人間世。
諸人要會麼。
以拄杖畫曰。
祗向這裡薦取。
設使有個漢。
于此薦得。
如淨琉璃内含明月。
還喚作了事人也。
無不見南泉與趙州玩月次。
州雲。
幾時得似這個去。
泉雲。
王老師二十年前。
也曾恁麼來。
州雲。
即今作麼生。
泉便歸方丈。
天童拈雲。
二十年前且置。
二十年後又作麼生。
還知王老師行履處麼。
屋裡無靈床。
渾家不着孝。
夫淨如琉璃。
内懸明月。
即下文所雲幹慧地也。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見地何所不燭尚欠行履在。
故能知南泉行履處。
則二十年前得似這個。
猶為未了。
阿難。
是善男子。
欲愛幹枯。
根境不偶。
現在殘質。
不複續生。
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
慧性明圓。
蓥十方界。
幹有其慧。
名幹慧地。
通曰。
欲愛潤業。
根境造業。
故生死相續。
迷而不返。
今欲枯境謝。
故人世殘質。
不複續生。
返流全一。
則執心虛明。
六用不行。
則純是智慧。
慧不用之于欲愛。
而唯不離乎自性。
如珠之光。
不用照物。
而但自照其體。
此其明不至立所而明圓矣。
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故謂之蓥。
此以欲幹發慧。
乃名幹慧。
又以幹有其慧。
未至妙圓。
故為初地。
大品十地。
初名幹慧。
天台于圓教十信前。
立五品位。
且曰。
義推如大品幹慧地也。
此經未至。
而所立名位。
懸契佛心。
非靈山親到。
曷克有此。
陸亘大夫謂南泉曰。
弟子亦薄會佛法。
泉便問十二時中作麼生。
曰寸絲不挂。
泉曰。
猶是階下漢。
又曰。
不見道有道君王。
不納有智之臣。
後僧問金峰志禅師。
千山無雲萬裡絕霞時如何。
志曰。
飛猿嶺那邊何不吐卻。
此與南泉先後一轍。
故知幹慧地。
亦是小歇場處。
若窮盡妙覺。
意緻當自别。
欲習初幹。
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圓妙開敷。
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
中道純真。
名信心住。
通曰。
中中流入。
不偏于空。
不偏于假。
乃中道妙觀也。
于方入觀。
三谛圓融。
如伊三點。
則曰圓妙。
此人力可為也。
于觀已成。
從真發妙。
契合圓理。
則曰妙圓。
此非人力所能與也。
中道依真。
妙猶非真。
從真發妙。
妙為真妙。
妙猶非真。
故不可常。
中道純真。
故妙常住。
妙既常住。
則一切妄想。
無伫足之地矣。
妙之雲者。
有獨覺其妙之趣。
不可以言語示人。
此其信為最真。
故名信心住。
沩山謂仰山曰。
汝須獨自回光返照。
别人不知汝解處。
汝試将實解獻老僧看。
仰曰。
若教某甲自看。
到這裡。
無圓位。
亦無一物一解得獻和尚。
沩曰。
無圓位處。
是汝作解處。
未離心境在。
仰曰。
既無圓位。
何處有法。
把無物作境。
沩曰。
适來是汝作與麼解是否。
仰曰是。
沩曰。
若恁麼。
是具足心境法。
未脫我所心在。
元來有解獻我。
許汝信位顯。
人位隐在。
後仰山問雙峰。
師弟近日見處如何。
曰據某見處。
實無一法可當情。
仰曰。
汝解猶在境。
曰某祗如此。
師兄又如何。
仰曰。
汝豈不知無一法可當情者。
沩山聞曰。
寂子一句。
疑殺天下人。
如此勘驗。
如此縷析。
方知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
其真信處。
與解路迥然懸隔。
真信明了。
一切圓通。
陰處界三。
不能為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
舍身受身。
一切習氣。
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
皆能憶念。
得無遺忘。
名念心住。
通曰。
此十信中宿命通也。
前禁戒成就。
六根清淨。
不須天眼。
觀見十方。
宿命清淨。
得無艱險。
亦有出礙之漸。
此兼過去未來無數劫中。
皆能憶念。
則明了圓通。
此真信中發起。
性無不圓。
故通無不徹。
此已證真。
非相似位可比。
不能證真。
則陰處界為之礙。
故不能通。
今執心虛明。
根境不偶。
久之則真妙獨露。
超出根境之上。
故過去舍身。
将來受身。
一切習氣思惑所結。
朗然在前。
故得無遺忘也。
念心原屬生滅。
今以真信持之。
而念亦住。
即念即真。
将融真妄而一之矣。
宿命通。
自阿羅漢以逮非非想諸外道。
前後通知八萬劫。
而無數劫。
即所謂阿僧祇劫也。
非佛種不證。
此土能知過去者。
往往有之。
能知未來者。
指不多屈也。
牛頭山慧忠禅師。
聞威禅師出世。
乃往谒之。
威才見曰。
山主來也。
忠感悟。
遂給侍左右。
後辭詣諸方巡禮。
威于具戒院。
見淩霄藤遇夏萎悴。
人欲伐之。
因謂之勿翦。
慧忠還時。
此藤更生。
及忠回。
果如其言。
遂以山門付之。
又靈樹二十年不請首座。
常雲。
我首座生也。
我首座牧牛也。
我首座行腳也。
一日令擊鐘。
三門外接首座。
衆出迓。
雲門果至。
直請入首座寮。
解包後。
遺書劉主雲。
堂中首座。
人天眼目。
劉遂請雲門開堂。
此二尊宿。
可謂得念心住者。
妙圓純真。
真精發化。
無始習氣。
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名精進心。
通曰。
從真信流入。
故能憶念。
從純真流入。
故得精明。
真能化妄。
真精發化。
不可思議。
故無始習氣。
化為精明。
前雲習氣現前。
至此化為無上知覺矣。
淨與染對。
未為真淨。
不垢不淨。
始為真淨。
以此精明。
進趣真淨。
将欲并其通一精明之迹而俱化之也。
此化不可為。
其進不亦精乎。
僧問黃檗。
何者是精進。
檗雲。
身心不起。
是名第一牢強精進。
才起心向外求者。
名為歌利王愛遊獵去。
心不外遊。
即是忍辱仙人。
身心俱無。
即是佛道。
法句經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是名真精進。
天台智者。
在南嶽誦法華。
至藥王品雲。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于是悟法華三昧。
獲旋陀羅尼。
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可謂無始習氣通一精明矣。
是必進于身心俱無。
乃名真淨。
若離真淨而别求精進者妄也。
心精現前。
純以智慧。
名慧心住。
通曰。
前幹慧地。
何以不名慧心住也。
前雲執心虛明。
尚有執在。
此雲心精現前。
則其執化矣。
前雲純是智慧。
猶帶是在。
此雲純以智慧。
則在在慧用。
并忘其是矣。
此非精明瑩徹。
靈光顯現。
未易語此。
始而曰有其慧。
至是有而且住。
更進一步矣。
宗門中純以慧用。
唯臨濟一人。
罕遇其匹。
嘗雲。
山僧此間。
作三種根器斷。
如中下根器來。
我便奪其境。
而不除其法。
或中上根器來。
我便境法俱奪。
如上上根器來。
我便境法人俱奪。
如有出格見解人來。
山僧此間。
便全體作用。
不曆根器。
大德。
到這裡。
學人着力處不通風。
石火電光。
即過了也。
學人若眼定動。
即沒交涉。
拟心即差。
動念即乖。
有人解者。
不離目前。
大德。
你擔缽囊屎擔子傍家走。
求佛求法。
即今與麼馳求底。
你還識渠麼。
活潑潑地。
祗是勿根株。
擁不聚。
撥不散。
求着即轉遠。
不求還在目前。
靈音囑耳。
若人不信。
徒勞百年。
嗟嗟。
若信得活潑潑地。
去慧心住不遠矣。
執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通曰。
既純以智慧。
而慧心常住矣。
何更用執持也。
執持雲者。
忘機泯智之意。
智慧常用。
用則應物。
便于湛寂之體。
不得總持。
今收斂光華。
持而不用。
如臨濟雲。
吹毛用了急須磨。
則于妙湛得總持矣。
總持不動。
則常凝矣。
夫寂湛之性。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本無搖動。
寂而非寂。
與靜沉死水不同。
故曰寂妙。
此定心住。
即定之時慧在定。
與人力修持。
先定後慧。
先慧後定之說。
了不相幹也。
智隍初參五祖。
庵居長座。
積二十年。
玄策往訪之。
問雲。
汝在此作什麼。
曰入定。
策曰。
汝雲入定。
為有心入耶。
無心入耶。
若無心入者。
一切無情草木瓦石。
應合得定。
若有心入者。
一切有情含識之流。
亦應得定。
隍曰。
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曰。
不見有有無之心。
即是常定。
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
即非大定。
隍無對。
良久問曰。
師嗣誰。
策曰。
吾師六祖。
隍曰。
六祖以何為禅定。
策曰。
我師所說。
妙湛圓寂。
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
六塵非有。
不出不入。
不定不亂。
禅性無住。
離住禅寂。
禅性無生。
離生禅想。
心如虛空。
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
徑走谒六祖。
具述前語。
六祖雲。
誠如所言。
汝但心如虛空。
不着空見。
應用無礙。
動靜無心。
凡聖情忘。
能所俱泯。
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于是大悟。
二十年所得心。
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土庶。
聞空中有聲雲。
隍禅師今日得道。
隍複歸河北。
開化四衆。
又僧問白鹿山顯端禅師。
凝然湛寂時如何。
端曰。
不是阇黎安身立命處。
曰如何是學人安身立命處。
端曰。
雲有出山勢。
水無投澗聲。
于是會得。
常寂寂。
不離常惺惺。
足知定慧不二法門矣。
定光發明。
明性深入。
唯進無退。
名不退心。
通曰。
由慧入定。
其定也正。
由定發明。
其明也深。
明不由定力生者。
疏淺無根。
不能深入。
今定慧交資。
明性益徹。
何微不燭。
何奧不窮。
故能尋向上去。
進進不已。
有進無退。
正以見其明之深也。
若稍不明。
便有退意。
此不退位。
由無始無明淘汰幾盡。
無能搖惑。
故不生退屈耳。
乾峰上堂。
法身有三種病。
二種光。
須是一一透得。
始解歸家穩坐。
須知更有向上一竅在。
雲門出問。
庵内人為甚麼不知庵外事。
峰呵呵大笑。
門曰。
猶是學人疑處。
峰曰。
子是甚麼心行。
門曰。
也要和尚相委悉。
峰曰。
直須與麼。
始解穩坐地。
門應喏喏。
天童拈雲。
坐着病在膏肓。
用着光不透脫。
直饒縱橫十字。
圓轉一機。
也未知有向上一竅在。
還得穩坐地麼。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
雲門故是門内人。
不複辨門外事。
所以得穩坐地。
若未到雲門分劑。
須向乾峰話頭。
咬嚼一番。
方解不退心真脈路。
心進安然。
保持不失。
十方如來。
氣分交接。
名護法心。
通曰。
定慧雙融。
入不生滅。
心無其心。
進無所進。
一念相應。
非有造作。
故曰安然。
未至于安。
猶假矜持。
既至于安。
則保持不失矣。
所雲不失者何物。
保持者何事。
此諸佛命脈。
洞貫十方。
吾今已得總持。
則諸佛之命脈在我。
精神可以相通。
氣分自然交接。
我之氣分交于佛。
是我護如來之法也。
佛之氣分交于我。
是佛護我之法也。
至此則三界思盡。
即六根清淨之正位也。
對大品。
當佛地。
故曰諸佛所護念。
昔六祖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來禮拜雲。
方辨是西蜀人。
昨于南天竺國見達麼大師。
囑方辨速往唐土。
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
及僧伽梨。
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
汝去瞻禮。
方辨遠來。
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祖乃出示。
此氣分交接之一驗也。
風穴初到黃龍。
龍問石角穿雲路。
垂條意若何。
穴曰。
紅霞籠玉像。
擁障照州原。
龍雲。
相随來也。
穴曰。
和尚低聲。
投子頌曰。
無價明珠暗處懸。
夜深将把木人穿。
誰知卻被泥牛見。
吞入紅霞碧浪淵。
作家相見。
未嘗不以珍重護持相勉旃。
此亦可見彼此護法之心矣。
覺明保持。
能以妙力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猶如雙鏡。
光明相對。
其中妙影。
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通曰。
回佛慈光回果而向因也。
向佛安住。
回因而向果也。
果因一契。
光相交入。
此其妙難以言宣也。
唯有妙力。
不涉功勳。
光因慈顯。
不須方便。
住與佛同。
更無階級。
本覺始覺。
兩覺互融。
譬如雙鏡光明相對。
有此妙力。
方有此妙影。
覺明保持。
無複妄覺。
則明為妙明矣。
妙明明妙。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妙影重重。
相為涉入。
非複前塵法塵之影。
故曰妙影。
此其影将渾融于光。
光亦将渾融于影。
依稀一大圓鏡智矣。
回佛之智。
為我之智。
回我之智。
向佛之智。
心心相照。
幾與佛同。
豈但氣分交接而已哉。
沩山一日索門人呈語。
乃曰聲色外與吾相見。
仰山凡三度呈語。
曰如兩面鏡相照于中無像。
沩曰。
此語正也。
我是你不是。
早立像了也。
仰山卻問沩山。
某精神昏昧。
有拙祗對。
未審和尚于百丈師翁處作麼生呈語。
沩曰。
我于百丈先師處呈語。
如百千明鏡鑒像。
光影相照。
塵塵刹刹。
各不相借。
仰山于是禮謝。
二尊宿善說楞嚴。
一如雙鏡光明相對。
一如妙影重重相入。
合之而語意始足。
雪峰上堂。
要會此事。
猶如古鏡當台。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玄沙出衆曰。
忽遇明鏡來時如何。
峰曰。
胡漢俱隐。
沙曰。
老和尚腳根尚未點地在。
知玄沙不肯雪峰。
則知仰山禮謝沩山處矣。
心光密照。
獲佛常凝。
無上妙淨。
安住無為。
得無遺失。
名戒心住。
通曰。
心光密回向佛安住。
得佛寂妙常凝。
對鏡而不動。
得佛無上妙淨。
涉塵而不染。
此真無為自性天真佛也。
安住于此。
無作無為。
無證無得。
凡有得必有失。
無得則無失。
有失須用戒。
無失則焉用戒。
自性無為。
即此是戒戒無所戒。
是謂真戒。
此其戒在心光密回之際。
謂之曰密。
不可以意識測。
豈尋常之戒可同語乎。
即戒即定。
即戒即慧。
特一體異名耳。
昔石頭初到青原參禮。
原曰。
子何方來。
頭曰曹溪。
原曰。
将得甚麼來。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原曰。
若恁麼。
用去曹溪作甚麼。
曰若不到曹溪。
争知不失。
頭又曰。
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
原曰。
汝今識吾否。
曰識又争能識得。
原曰。
衆角雖多。
一麟足矣。
後藥山一日在石上坐次。
石頭問雲。
在這裡作甚麼。
山曰一物不為。
頭曰。
恁麼則閑坐也。
山曰。
若閑坐即為也。
頭雲。
汝道不為。
不為個甚麼。
山曰。
千聖亦不識。
頭因以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
任運相将秪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
造次凡流豈可明。
丹霞頌雲。
玄微及盡本翛然。
若謂渠閑萬八千。
月印澄江魚不見。
釣人何用更抛筌。
觀藥山所雲無為。
石頭所雲不失。
究竟莫可測識。
抑何密也。
能透此關。
斯能獲佛常凝無上妙淨。
可名戒心住矣。
住戒自在。
能遊十方。
所去随願。
名願心住。
通曰。
住戒自在。
忘乎其為戒矣。
真淨常凝。
何适不可。
故能遊行十方。
所去随願。
天台圓教。
未斷無明。
生同居土者。
名為願生。
正符此文。
又說十信出假。
利益衆生。
今遊十方。
亦合其義。
首山念禅師。
于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時。
上堂說偈曰。
今年六十七。
老病随緣且遣日。
今年記卻來年事。
來年記着今朝日。
至次年月日無爽。
上堂辭衆。
仍說偈曰。
白銀世界金色身。
情與無情共一真。
明暗盡時俱不照。
日輪午後示全身。
安坐而逝。
其徒汾陽昭。
與龍德府尹李侯有舊。
侯虛承天寺緻之。
使者三反受罰。
必欲得師俱往。
師笑曰。
老僧業不出院三十年矣。
借往。
當先後之。
何必俱耶。
乃令設馔具裝畢。
告衆曰。
老僧去也誰人随得。
一僧出雲。
某甲随得。
師曰。
汝日行幾裡。
僧曰五十裡。
師曰。
汝随我不得。
又一僧出雲。
某甲随得。
師曰汝日行幾裡。
僧雲七十裡。
師曰汝亦随我不得。
侍者出雲。
某甲随得。
但和尚到處。
某甲即到。
師曰。
汝卻随得老僧。
言訖。
謂使者曰。
吾先行矣。
怡然坐逝。
侍者即立化。
此非所去随願者乎。
非已證十信位者未易及此。
信者。
真實無妄之謂。
為與實際理地相應也。
故曰。
隻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始必欲愛幹枯。
執心虛明。
然後能入妙圓真性。
真性發化。
細習俱融。
又持之以定慧。
進之以護持。
回佛慈光。
獲佛淨戒。
從此生如來家而所去随願矣。
十信非十住也。
何以俱名住。
無著菩薩立十八位。
判金剛經始終地位。
故初住亦得名住。
為其依無住智。
永不退還。
故得住名。
阿難。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
發此十心。
心精發晖。
十用涉入。
圓成一心。
名發心住。
通曰。
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
此所謂真方便也。
以真方便發此十種信心。
信即是真。
真即是信。
不容别念雜于其間。
其心精矣。
心之精明。
自發光耀。
或定或慧。
或戒或願。
十用涉入。
即定而慧戒等具足。
即戒而定慧等具足。
總之發明本來。
向佛安住。
故曰圓成一心。
十用未圓。
心量未滿。
必十用圓成。
乃可名發心住也。
天台以璎珞十心對十乘觀法。
約圓初住。
具明十德。
意亦相符。
昔六祖三鼓入室。
五祖以袈裟遮圍。
不令人見。
為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于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
不離自性。
遂啟五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悟本性。
謂曰。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故圓成一心。
若六祖所悟。
乃可語發心住。
心中發明。
如淨琉璃。
内現精金。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通曰。
見地分明。
乃可踐履。
見處不明。
縱能踐履。
非是陶镕自性。
祗事外馳。
如築室他人地上。
于己何與。
此心中發明。
無師智。
自然智。
從法界性中顯現。
如淨琉璃。
内現精金。
見之極真。
悟之極徹。
見處與佛無二。
行處尚未湊泊。
從此保任。
從此踐履。
以前十種妙心。
一一躬行實踐。
身心如一。
步步踏着。
如地相似。
彼築室者。
必先治地。
此特發足之初耳。
故名治地住。
雲居膺禅師上堂。
古人道。
欲保任此事。
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方有些子氣息。
汝若大事未辦。
且須踐履玄途。
僧問如何是向上人行履處。
居曰。
天下太平。
又僧問廣法院源禅師。
從上諸聖。
向甚麼處行履。
源曰。
十字街頭。
曰與麼則敗缺也。
源曰。
知你不到這田地。
曰到後如何。
源曰。
家常茶飯。
故以諸尊宿所稱踐履明治地住。
其為踐履者妙矣。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遊履十方。
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通曰。
心何由而知乎地。
地何由而知乎心。
心者妙心也。
行者妙行也。
而知者妙知也。
理行智三德圓融。
乃可語心地涉知。
明明不昧。
了了常知。
心即是行。
行即是心。
遊履十方。
更有何礙。
既無留礙。
何更用修。
而此以修行住名者。
一則踐履實際。
無取住着。
故以遊履為修。
一則執定明了。
便為留礙。
故以無留礙為修。
其實行無所行。
修無所修也。
石霜禅師示衆雲。
初機未構大事。
先須識取頭。
其尾自至。
疏山出問。
如何是頭。
霜雲。
直須知有。
疏曰。
如何是尾。
霜雲。
盡卻今時。
疏曰。
有頭無尾時如何。
霜雲。
吐得黃金。
堪作甚麼。
疏曰。
有尾無頭時如何。
霜雲。
猶有依倚在。
疏曰。
直得頭尾相稱時如何。
霜雲。
渠不作個會解。
亦未許渠在。
後僧問九峰虔禅師。
如何是頭。
峰雲。
開眼不覺曉。
如何是尾。
峰雲。
不坐萬年床。
有頭無尾時如何。
峰雲。
終是不貴。
有尾無頭時如何。
峰雲。
雖飽無力。
直得頭尾相稱時如何。
峰雲兒孫得力。
室内不知。
九峰會得石霜意。
如一印托出。
天童頌雲。
規圓矩方。
用行舍藏。
鈍踬栖蘆之鳥。
進退觸藩之羊。
吃人家飯。
卧自己床。
雲騰緻雨。
露結為霜。
玉線相投透針鼻。
綿絲不斷吐梭腸。
石女機停兮。
夜色向午。
木人路轉兮。
月影移央。
此頌首尾相稱。
必如此修。
如此行。
方可與圓頓法門相應。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
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通曰。
行與佛同。
分真智與究竟智等。
受佛氣分。
分真理與究竟理等。
前雲氣分交接。
猶二之也。
至此入如來種。
幾合而為一矣。
中陰身者。
此陰已謝。
彼陰未生。
二者中間。
倒懸虛空四十九日。
自求父母。
業緣相似。
即往托生。
此蓋陰信冥通。
非思慮所求。
權智如父。
實智如母。
任運相合。
不假功力。
果德密齊。
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故若陰若冥。
乃可入如來種。
生貴雲者。
如王子處胎。
品異齊民。
故謂之貴。
貴其頓證無上第一法門也。
洞山有五位王子圖。
一曰誕生。
二曰朝生。
三曰末生。
四曰化生。
五曰内生。
皆以發明向上機緣。
石霜為頌出。
其一誕生曰。
天然貴胤本非功。
德合乾坤育勢隆。
始末一期無别種。
宮分六宅不他宗。
上和下睦陰陽順。
共氣連枝器量同。
欲識誕生王子父。
鶴騰霄漢出銀籠。
其二朝生曰。
苦學情論世莫群。
出來凡事已超倫。
詩成五字三冬雪。
筆落分
如是衆生。
一一類中。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猶如捏目。
亂華發生。
颠倒妙圓真淨明心。
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
于是本因元所亂想。
立三漸次。
方得除滅。
如淨器中。
除去毒蜜。
以諸湯水。
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
後貯甘露。
雲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
違其現業。
通曰。
十二颠倒。
皆從真淨明心變起。
始于愛取一念。
有愛則有憎。
有取則有舍。
故胎卵濕化。
皆由情想輕重。
各從其類。
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
隻是有無二句。
第由想而化。
其想漸微。
其化漸潔。
若非有色。
若非無色。
若非有想。
若非無想。
内含雙亦雙非。
實由情而化。
其情漸滞。
其化漸苦。
情想愛憎。
紛然雜陳。
無類不有。
故一一類中。
各各互具十二颠倒也。
情想猶捏目。
颠倒猶亂華。
亂華在太虛之中。
不礙太虛。
颠倒在妙圓之内。
無妨妙圓。
唯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卒于真淨明心不相妨礙。
然後見其妙圓也。
妙圓真心。
即三摩地廓微洞朗。
猶如晴空。
十二颠倒。
惟茲六亂妄想以為本因。
翳眼若除。
狂華自息。
然除亂想。
必立三漸次。
何也。
譬如淨器。
本貯甘露之器。
一為毒蜜所染。
驟投甘露而甘露反為毒藥矣。
必滌之以湯水。
助之以灰香。
需之以歲月。
然後毒氣漸消。
而甘露可入。
此三漸次。
正滌除亂想之湯水灰香也。
前四種明誨。
殺盜淫妄。
已具正戒。
今又除其淫怒癡之助因。
刳其殺盜淫之正性。
漸與現行無明遠矣。
由是增進。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竟與現業違。
而心不流逸。
情愛幹枯。
亂想無自而起。
颠倒又何因而生乎。
但一真心。
然後安立聖位四十四心。
以入妙覺真三摩提。
如毒蜜既消。
而甘露可貯也。
大随□禅師上堂。
此性本來清淨。
具足萬德。
但以染淨二緣□有差别。
故諸聖悟之。
一向淨用。
而成覺道。
凡夫迷之。
一向染用。
沒溺輪回。
其體不二。
故般若雲。
無二無二分無别無斷故。
若信得大随所雲其體不二。
本一淨器也。
毒蜜貯之不加損。
甘露貯之不加益。
直趣無上菩提。
染淨俱無交涉。
然後掃除三漸次之說。
亦無不可者。
雲何助因。
阿難。
如是世界十二類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是故佛說一切衆生。
皆依食住。
阿難。
一切衆生。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是諸衆生求三摩提。
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是五種辛。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十方天仙。
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諸餓鬼等。
因彼食次。
?其唇吻。
常與鬼住。
福德日銷。
長無利益。
是食辛人。
修三摩地。
菩薩天仙。
十方善神。
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
得其方便。
現作佛身。
來為說法。
非毀禁戒。
贊淫怒癡。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
堕無間獄。
阿難。
修菩提者。
永斷五辛。
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通曰。
段食亦雲抟食。
謂手抟而食之。
然有不可抟者。
故翻為段。
段者如刀段。
食飯面菜等。
有形段故。
人間食也。
觸食者。
根境識觸之而成。
但觸其氣而已。
鬼神食也。
禅天無段食。
但有思食。
故雲思食得食。
識無邊處無思食。
但有識食。
識取法味。
充然而飽。
亦皆有以自養如段食。
故曰皆依食住。
合論雲。
識食者。
即阿賴耶識。
依前三種食而住。
何以知之。
五識者。
賴耶之自證相分。
六識及意識者。
賴耶之自證見分。
五識之區依段食。
六識分别依觸食。
七意識依思食。
故識食依前三種食而住。
一切衆生。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豈有五辛臭穢之物。
而不能助淫生恚。
究竟天仙遠離。
常與鬼伍。
亦與食毒無異。
然而淫恚日益。
必且非毀禁戒。
堕無間獄。
是可不謹之于微乎。
金牛和尚每至齋時。
自将飯桶于僧堂前作舞。
呵呵大笑雲。
菩薩子。
吃飯來。
雪窦雲。
雖然如此。
金牛不是好心。
僧問長慶。
古人道菩薩子吃飯來。
意旨如何。
慶雲。
大似因齋慶贊。
雪窦頌雲。
白雲影裡笑呵呵。
兩手持來付與他。
若是金毛獅子子。
三千裡外見誵訛。
又僧問趙州。
學人乍入叢林。
乞師指示。
州雲。
吃粥了也未。
僧雲吃了。
州雲。
洗缽盂去。
其僧有省。
雲門雲。
且道有指示無指示。
若言有。
趙州向伊道個甚麼。
若言無。
這僧為甚悟去。
天童頌雲。
粥罷令教洗缽盂。
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參飽叢林客。
且道其間有悟無。
合諸老宿提唱而詳味之。
縱是百般異品珍羞。
亦須抉出。
何況五辛毒藥豈容入口。
雲何正性。
阿難。
如是衆生。
入三摩地。
要先嚴持清淨成律。
永斷淫心。
不?酒肉。
以火淨食。
無啖生氣。
阿難。
是修行人。
若不斷淫。
及與殺生。
出三界者。
無有是處。
當觀淫欲。
猶如毒蛇。
如見怨賊。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
執身不動。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
執心不起。
禁戒成就。
則于世間。
永無相生相殺之業。
偷劫不行。
無相負累。
亦于世間不還宿債。
是清淨人。
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
不須天眼。
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睹佛聞法。
親奉聖旨。
得大神通。
遊十方界。
宿命清淨。
得無艱險。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通曰。
殺盜淫何以謂之正性。
圓覺雲。
一切衆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衆生正報從淫感生。
故以淫欲為正性。
即前所雲。
性業遮業。
又對助因而言。
此為正性也。
刳之雲者。
如刳木為舟。
漸漸空之。
乃能載物。
故性業遮業俱空。
乃合于刳之義。
淫根最難斷。
必觀如毒蛇。
為害法身故。
見如怨賊。
為戕慧命故。
先持聲聞戒。
使無身犯。
後持菩薩戒。
使無思犯。
禁戒成就。
戒無所戒。
淫斷則無相生業。
殺斷則無相殺業。
偷斷則無相酬業。
即此身心。
六根清淨。
不須天眼而證五通矣。
眼通故觀見十方。
耳通故聞佛說法。
神通故能遊十方界。
宿命通故無艱險。
而他心通自在其中。
唯漏盡不易證也。
此如法華現身所得六根清淨。
即相似位。
然則嚴持清淨戒律。
烏容自緩乎。
湧泉欣禅師上堂。
我四十九年在這裡。
尚自有時走作。
汝等諸人。
莫開大口。
見解人多。
行解人萬中無一個。
見解語言。
總要知通。
若識不盡。
敢道輪回去在。
為何如此。
蓋為識漏未盡。
汝但盡卻今時。
始得成立。
亦喚作立中功。
轉功就他去。
亦喚作就中功。
親他去。
我所以道親人不得度。
渠不度親人。
恁麼譬喻。
尚不會薦取渾侖底。
但管取性亂動舌頭。
不見洞山道。
相續也大難。
汝須知有此事。
若不知有。
啼哭有日在。
可知兢兢戒行。
要在盡卻今時。
轉功就位。
入三摩地。
不然。
以幻修幻。
徒自勤苦耳。
于自性何與。
雲何現業。
阿難。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
心無貪淫。
于外六塵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
旋元自歸。
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身心快然。
妙圓平等。
獲大安隐。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通曰。
現業者。
現行無明所造之業。
即上淫殺盜諸業也。
持禁戒者。
于外六塵。
不多流逸。
能斷客塵煩惱。
能除見惑矣。
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
能破微細無明。
能除思惑矣。
二惑未除。
猶與現業随順。
未肯相違。
今旋元自歸。
反流全一。
則湛入合湛。
與現業違矣。
唯流逸。
則六用行。
故背覺合塵。
為六亂妄想起現前業。
唯返流。
則六用不行。
故背塵合覺。
為一湛性圓明。
一切如來寂圓淨妙。
皆現其中。
密理圓智淨行妙合無迹。
法身清淨。
猶如琉璃。
真智皎潔。
猶如明月。
身心快然。
根境俱融。
妙圓平等。
獲大安隐。
即得無生法忍。
而入三摩地矣。
從是漸修。
安立聖位。
至于等覺。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即還佛證三摩地。
究盡本因。
窮盡妙覺也。
此其所入者。
下文其所修者。
究竟其所證者。
皆佛三摩地。
所謂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也。
此取頓證。
何得複立漸次而加之以增進乎。
理須頓悟。
事以漸除。
先除助因。
次刳正性。
茲違現業。
皆就事上漸漸消融之。
境漸入真。
功漸增密。
雖主頓悟。
不廢漸修。
此三根俱接。
所以為圓頓法門也。
徑山了一禅師上堂。
參玄之士。
觸境遇緣不能直下透脫者。
蓋為業識深重。
情妄膠固。
六門未息。
一處不通。
絕點純清。
含生難到。
直須入林不動草。
入水不動波。
始可順生死流。
入人間世。
諸人要會麼。
以拄杖畫曰。
祗向這裡薦取。
設使有個漢。
于此薦得。
如淨琉璃内含明月。
還喚作了事人也。
無不見南泉與趙州玩月次。
州雲。
幾時得似這個去。
泉雲。
王老師二十年前。
也曾恁麼來。
州雲。
即今作麼生。
泉便歸方丈。
天童拈雲。
二十年前且置。
二十年後又作麼生。
還知王老師行履處麼。
屋裡無靈床。
渾家不着孝。
夫淨如琉璃。
内懸明月。
即下文所雲幹慧地也。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見地何所不燭尚欠行履在。
故能知南泉行履處。
則二十年前得似這個。
猶為未了。
阿難。
是善男子。
欲愛幹枯。
根境不偶。
現在殘質。
不複續生。
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
慧性明圓。
蓥十方界。
幹有其慧。
名幹慧地。
通曰。
欲愛潤業。
根境造業。
故生死相續。
迷而不返。
今欲枯境謝。
故人世殘質。
不複續生。
返流全一。
則執心虛明。
六用不行。
則純是智慧。
慧不用之于欲愛。
而唯不離乎自性。
如珠之光。
不用照物。
而但自照其體。
此其明不至立所而明圓矣。
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故謂之蓥。
此以欲幹發慧。
乃名幹慧。
又以幹有其慧。
未至妙圓。
故為初地。
大品十地。
初名幹慧。
天台于圓教十信前。
立五品位。
且曰。
義推如大品幹慧地也。
此經未至。
而所立名位。
懸契佛心。
非靈山親到。
曷克有此。
陸亘大夫謂南泉曰。
弟子亦薄會佛法。
泉便問十二時中作麼生。
曰寸絲不挂。
泉曰。
猶是階下漢。
又曰。
不見道有道君王。
不納有智之臣。
後僧問金峰志禅師。
千山無雲萬裡絕霞時如何。
志曰。
飛猿嶺那邊何不吐卻。
此與南泉先後一轍。
故知幹慧地。
亦是小歇場處。
若窮盡妙覺。
意緻當自别。
欲習初幹。
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圓妙開敷。
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
中道純真。
名信心住。
通曰。
中中流入。
不偏于空。
不偏于假。
乃中道妙觀也。
于方入觀。
三谛圓融。
如伊三點。
則曰圓妙。
此人力可為也。
于觀已成。
從真發妙。
契合圓理。
則曰妙圓。
此非人力所能與也。
中道依真。
妙猶非真。
從真發妙。
妙為真妙。
妙猶非真。
故不可常。
中道純真。
故妙常住。
妙既常住。
則一切妄想。
無伫足之地矣。
妙之雲者。
有獨覺其妙之趣。
不可以言語示人。
此其信為最真。
故名信心住。
沩山謂仰山曰。
汝須獨自回光返照。
别人不知汝解處。
汝試将實解獻老僧看。
仰曰。
若教某甲自看。
到這裡。
無圓位。
亦無一物一解得獻和尚。
沩曰。
無圓位處。
是汝作解處。
未離心境在。
仰曰。
既無圓位。
何處有法。
把無物作境。
沩曰。
适來是汝作與麼解是否。
仰曰是。
沩曰。
若恁麼。
是具足心境法。
未脫我所心在。
元來有解獻我。
許汝信位顯。
人位隐在。
後仰山問雙峰。
師弟近日見處如何。
曰據某見處。
實無一法可當情。
仰曰。
汝解猶在境。
曰某祗如此。
師兄又如何。
仰曰。
汝豈不知無一法可當情者。
沩山聞曰。
寂子一句。
疑殺天下人。
如此勘驗。
如此縷析。
方知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
其真信處。
與解路迥然懸隔。
真信明了。
一切圓通。
陰處界三。
不能為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
舍身受身。
一切習氣。
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
皆能憶念。
得無遺忘。
名念心住。
通曰。
此十信中宿命通也。
前禁戒成就。
六根清淨。
不須天眼。
觀見十方。
宿命清淨。
得無艱險。
亦有出礙之漸。
此兼過去未來無數劫中。
皆能憶念。
則明了圓通。
此真信中發起。
性無不圓。
故通無不徹。
此已證真。
非相似位可比。
不能證真。
則陰處界為之礙。
故不能通。
今執心虛明。
根境不偶。
久之則真妙獨露。
超出根境之上。
故過去舍身。
将來受身。
一切習氣思惑所結。
朗然在前。
故得無遺忘也。
念心原屬生滅。
今以真信持之。
而念亦住。
即念即真。
将融真妄而一之矣。
宿命通。
自阿羅漢以逮非非想諸外道。
前後通知八萬劫。
而無數劫。
即所謂阿僧祇劫也。
非佛種不證。
此土能知過去者。
往往有之。
能知未來者。
指不多屈也。
牛頭山慧忠禅師。
聞威禅師出世。
乃往谒之。
威才見曰。
山主來也。
忠感悟。
遂給侍左右。
後辭詣諸方巡禮。
威于具戒院。
見淩霄藤遇夏萎悴。
人欲伐之。
因謂之勿翦。
慧忠還時。
此藤更生。
及忠回。
果如其言。
遂以山門付之。
又靈樹二十年不請首座。
常雲。
我首座生也。
我首座牧牛也。
我首座行腳也。
一日令擊鐘。
三門外接首座。
衆出迓。
雲門果至。
直請入首座寮。
解包後。
遺書劉主雲。
堂中首座。
人天眼目。
劉遂請雲門開堂。
此二尊宿。
可謂得念心住者。
妙圓純真。
真精發化。
無始習氣。
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名精進心。
通曰。
從真信流入。
故能憶念。
從純真流入。
故得精明。
真能化妄。
真精發化。
不可思議。
故無始習氣。
化為精明。
前雲習氣現前。
至此化為無上知覺矣。
淨與染對。
未為真淨。
不垢不淨。
始為真淨。
以此精明。
進趣真淨。
将欲并其通一精明之迹而俱化之也。
此化不可為。
其進不亦精乎。
僧問黃檗。
何者是精進。
檗雲。
身心不起。
是名第一牢強精進。
才起心向外求者。
名為歌利王愛遊獵去。
心不外遊。
即是忍辱仙人。
身心俱無。
即是佛道。
法句經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是名真精進。
天台智者。
在南嶽誦法華。
至藥王品雲。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于是悟法華三昧。
獲旋陀羅尼。
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可謂無始習氣通一精明矣。
是必進于身心俱無。
乃名真淨。
若離真淨而别求精進者妄也。
心精現前。
純以智慧。
名慧心住。
通曰。
前幹慧地。
何以不名慧心住也。
前雲執心虛明。
尚有執在。
此雲心精現前。
則其執化矣。
前雲純是智慧。
猶帶是在。
此雲純以智慧。
則在在慧用。
并忘其是矣。
此非精明瑩徹。
靈光顯現。
未易語此。
始而曰有其慧。
至是有而且住。
更進一步矣。
宗門中純以慧用。
唯臨濟一人。
罕遇其匹。
嘗雲。
山僧此間。
作三種根器斷。
如中下根器來。
我便奪其境。
而不除其法。
或中上根器來。
我便境法俱奪。
如上上根器來。
我便境法人俱奪。
如有出格見解人來。
山僧此間。
便全體作用。
不曆根器。
大德。
到這裡。
學人着力處不通風。
石火電光。
即過了也。
學人若眼定動。
即沒交涉。
拟心即差。
動念即乖。
有人解者。
不離目前。
大德。
你擔缽囊屎擔子傍家走。
求佛求法。
即今與麼馳求底。
你還識渠麼。
活潑潑地。
祗是勿根株。
擁不聚。
撥不散。
求着即轉遠。
不求還在目前。
靈音囑耳。
若人不信。
徒勞百年。
嗟嗟。
若信得活潑潑地。
去慧心住不遠矣。
執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通曰。
既純以智慧。
而慧心常住矣。
何更用執持也。
執持雲者。
忘機泯智之意。
智慧常用。
用則應物。
便于湛寂之體。
不得總持。
今收斂光華。
持而不用。
如臨濟雲。
吹毛用了急須磨。
則于妙湛得總持矣。
總持不動。
則常凝矣。
夫寂湛之性。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本無搖動。
寂而非寂。
與靜沉死水不同。
故曰寂妙。
此定心住。
即定之時慧在定。
與人力修持。
先定後慧。
先慧後定之說。
了不相幹也。
智隍初參五祖。
庵居長座。
積二十年。
玄策往訪之。
問雲。
汝在此作什麼。
曰入定。
策曰。
汝雲入定。
為有心入耶。
無心入耶。
若無心入者。
一切無情草木瓦石。
應合得定。
若有心入者。
一切有情含識之流。
亦應得定。
隍曰。
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曰。
不見有有無之心。
即是常定。
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
即非大定。
隍無對。
良久問曰。
師嗣誰。
策曰。
吾師六祖。
隍曰。
六祖以何為禅定。
策曰。
我師所說。
妙湛圓寂。
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
六塵非有。
不出不入。
不定不亂。
禅性無住。
離住禅寂。
禅性無生。
離生禅想。
心如虛空。
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
徑走谒六祖。
具述前語。
六祖雲。
誠如所言。
汝但心如虛空。
不着空見。
應用無礙。
動靜無心。
凡聖情忘。
能所俱泯。
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于是大悟。
二十年所得心。
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土庶。
聞空中有聲雲。
隍禅師今日得道。
隍複歸河北。
開化四衆。
又僧問白鹿山顯端禅師。
凝然湛寂時如何。
端曰。
不是阇黎安身立命處。
曰如何是學人安身立命處。
端曰。
雲有出山勢。
水無投澗聲。
于是會得。
常寂寂。
不離常惺惺。
足知定慧不二法門矣。
定光發明。
明性深入。
唯進無退。
名不退心。
通曰。
由慧入定。
其定也正。
由定發明。
其明也深。
明不由定力生者。
疏淺無根。
不能深入。
今定慧交資。
明性益徹。
何微不燭。
何奧不窮。
故能尋向上去。
進進不已。
有進無退。
正以見其明之深也。
若稍不明。
便有退意。
此不退位。
由無始無明淘汰幾盡。
無能搖惑。
故不生退屈耳。
乾峰上堂。
法身有三種病。
二種光。
須是一一透得。
始解歸家穩坐。
須知更有向上一竅在。
雲門出問。
庵内人為甚麼不知庵外事。
峰呵呵大笑。
門曰。
猶是學人疑處。
峰曰。
子是甚麼心行。
門曰。
也要和尚相委悉。
峰曰。
直須與麼。
始解穩坐地。
門應喏喏。
天童拈雲。
坐着病在膏肓。
用着光不透脫。
直饒縱橫十字。
圓轉一機。
也未知有向上一竅在。
還得穩坐地麼。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
雲門故是門内人。
不複辨門外事。
所以得穩坐地。
若未到雲門分劑。
須向乾峰話頭。
咬嚼一番。
方解不退心真脈路。
心進安然。
保持不失。
十方如來。
氣分交接。
名護法心。
通曰。
定慧雙融。
入不生滅。
心無其心。
進無所進。
一念相應。
非有造作。
故曰安然。
未至于安。
猶假矜持。
既至于安。
則保持不失矣。
所雲不失者何物。
保持者何事。
此諸佛命脈。
洞貫十方。
吾今已得總持。
則諸佛之命脈在我。
精神可以相通。
氣分自然交接。
我之氣分交于佛。
是我護如來之法也。
佛之氣分交于我。
是佛護我之法也。
至此則三界思盡。
即六根清淨之正位也。
對大品。
當佛地。
故曰諸佛所護念。
昔六祖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來禮拜雲。
方辨是西蜀人。
昨于南天竺國見達麼大師。
囑方辨速往唐土。
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
及僧伽梨。
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
汝去瞻禮。
方辨遠來。
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祖乃出示。
此氣分交接之一驗也。
風穴初到黃龍。
龍問石角穿雲路。
垂條意若何。
穴曰。
紅霞籠玉像。
擁障照州原。
龍雲。
相随來也。
穴曰。
和尚低聲。
投子頌曰。
無價明珠暗處懸。
夜深将把木人穿。
誰知卻被泥牛見。
吞入紅霞碧浪淵。
作家相見。
未嘗不以珍重護持相勉旃。
此亦可見彼此護法之心矣。
覺明保持。
能以妙力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猶如雙鏡。
光明相對。
其中妙影。
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通曰。
回佛慈光回果而向因也。
向佛安住。
回因而向果也。
果因一契。
光相交入。
此其妙難以言宣也。
唯有妙力。
不涉功勳。
光因慈顯。
不須方便。
住與佛同。
更無階級。
本覺始覺。
兩覺互融。
譬如雙鏡光明相對。
有此妙力。
方有此妙影。
覺明保持。
無複妄覺。
則明為妙明矣。
妙明明妙。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妙影重重。
相為涉入。
非複前塵法塵之影。
故曰妙影。
此其影将渾融于光。
光亦将渾融于影。
依稀一大圓鏡智矣。
回佛之智。
為我之智。
回我之智。
向佛之智。
心心相照。
幾與佛同。
豈但氣分交接而已哉。
沩山一日索門人呈語。
乃曰聲色外與吾相見。
仰山凡三度呈語。
曰如兩面鏡相照于中無像。
沩曰。
此語正也。
我是你不是。
早立像了也。
仰山卻問沩山。
某精神昏昧。
有拙祗對。
未審和尚于百丈師翁處作麼生呈語。
沩曰。
我于百丈先師處呈語。
如百千明鏡鑒像。
光影相照。
塵塵刹刹。
各不相借。
仰山于是禮謝。
二尊宿善說楞嚴。
一如雙鏡光明相對。
一如妙影重重相入。
合之而語意始足。
雪峰上堂。
要會此事。
猶如古鏡當台。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玄沙出衆曰。
忽遇明鏡來時如何。
峰曰。
胡漢俱隐。
沙曰。
老和尚腳根尚未點地在。
知玄沙不肯雪峰。
則知仰山禮謝沩山處矣。
心光密照。
獲佛常凝。
無上妙淨。
安住無為。
得無遺失。
名戒心住。
通曰。
心光密回向佛安住。
得佛寂妙常凝。
對鏡而不動。
得佛無上妙淨。
涉塵而不染。
此真無為自性天真佛也。
安住于此。
無作無為。
無證無得。
凡有得必有失。
無得則無失。
有失須用戒。
無失則焉用戒。
自性無為。
即此是戒戒無所戒。
是謂真戒。
此其戒在心光密回之際。
謂之曰密。
不可以意識測。
豈尋常之戒可同語乎。
即戒即定。
即戒即慧。
特一體異名耳。
昔石頭初到青原參禮。
原曰。
子何方來。
頭曰曹溪。
原曰。
将得甚麼來。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原曰。
若恁麼。
用去曹溪作甚麼。
曰若不到曹溪。
争知不失。
頭又曰。
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
原曰。
汝今識吾否。
曰識又争能識得。
原曰。
衆角雖多。
一麟足矣。
後藥山一日在石上坐次。
石頭問雲。
在這裡作甚麼。
山曰一物不為。
頭曰。
恁麼則閑坐也。
山曰。
若閑坐即為也。
頭雲。
汝道不為。
不為個甚麼。
山曰。
千聖亦不識。
頭因以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
任運相将秪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
造次凡流豈可明。
丹霞頌雲。
玄微及盡本翛然。
若謂渠閑萬八千。
月印澄江魚不見。
釣人何用更抛筌。
觀藥山所雲無為。
石頭所雲不失。
究竟莫可測識。
抑何密也。
能透此關。
斯能獲佛常凝無上妙淨。
可名戒心住矣。
住戒自在。
能遊十方。
所去随願。
名願心住。
通曰。
住戒自在。
忘乎其為戒矣。
真淨常凝。
何适不可。
故能遊行十方。
所去随願。
天台圓教。
未斷無明。
生同居土者。
名為願生。
正符此文。
又說十信出假。
利益衆生。
今遊十方。
亦合其義。
首山念禅師。
于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時。
上堂說偈曰。
今年六十七。
老病随緣且遣日。
今年記卻來年事。
來年記着今朝日。
至次年月日無爽。
上堂辭衆。
仍說偈曰。
白銀世界金色身。
情與無情共一真。
明暗盡時俱不照。
日輪午後示全身。
安坐而逝。
其徒汾陽昭。
與龍德府尹李侯有舊。
侯虛承天寺緻之。
使者三反受罰。
必欲得師俱往。
師笑曰。
老僧業不出院三十年矣。
借往。
當先後之。
何必俱耶。
乃令設馔具裝畢。
告衆曰。
老僧去也誰人随得。
一僧出雲。
某甲随得。
師曰。
汝日行幾裡。
僧曰五十裡。
師曰。
汝随我不得。
又一僧出雲。
某甲随得。
師曰汝日行幾裡。
僧雲七十裡。
師曰汝亦随我不得。
侍者出雲。
某甲随得。
但和尚到處。
某甲即到。
師曰。
汝卻随得老僧。
言訖。
謂使者曰。
吾先行矣。
怡然坐逝。
侍者即立化。
此非所去随願者乎。
非已證十信位者未易及此。
信者。
真實無妄之謂。
為與實際理地相應也。
故曰。
隻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始必欲愛幹枯。
執心虛明。
然後能入妙圓真性。
真性發化。
細習俱融。
又持之以定慧。
進之以護持。
回佛慈光。
獲佛淨戒。
從此生如來家而所去随願矣。
十信非十住也。
何以俱名住。
無著菩薩立十八位。
判金剛經始終地位。
故初住亦得名住。
為其依無住智。
永不退還。
故得住名。
阿難。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
發此十心。
心精發晖。
十用涉入。
圓成一心。
名發心住。
通曰。
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
此所謂真方便也。
以真方便發此十種信心。
信即是真。
真即是信。
不容别念雜于其間。
其心精矣。
心之精明。
自發光耀。
或定或慧。
或戒或願。
十用涉入。
即定而慧戒等具足。
即戒而定慧等具足。
總之發明本來。
向佛安住。
故曰圓成一心。
十用未圓。
心量未滿。
必十用圓成。
乃可名發心住也。
天台以璎珞十心對十乘觀法。
約圓初住。
具明十德。
意亦相符。
昔六祖三鼓入室。
五祖以袈裟遮圍。
不令人見。
為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于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
不離自性。
遂啟五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悟本性。
謂曰。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故圓成一心。
若六祖所悟。
乃可語發心住。
心中發明。
如淨琉璃。
内現精金。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通曰。
見地分明。
乃可踐履。
見處不明。
縱能踐履。
非是陶镕自性。
祗事外馳。
如築室他人地上。
于己何與。
此心中發明。
無師智。
自然智。
從法界性中顯現。
如淨琉璃。
内現精金。
見之極真。
悟之極徹。
見處與佛無二。
行處尚未湊泊。
從此保任。
從此踐履。
以前十種妙心。
一一躬行實踐。
身心如一。
步步踏着。
如地相似。
彼築室者。
必先治地。
此特發足之初耳。
故名治地住。
雲居膺禅師上堂。
古人道。
欲保任此事。
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方有些子氣息。
汝若大事未辦。
且須踐履玄途。
僧問如何是向上人行履處。
居曰。
天下太平。
又僧問廣法院源禅師。
從上諸聖。
向甚麼處行履。
源曰。
十字街頭。
曰與麼則敗缺也。
源曰。
知你不到這田地。
曰到後如何。
源曰。
家常茶飯。
故以諸尊宿所稱踐履明治地住。
其為踐履者妙矣。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遊履十方。
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通曰。
心何由而知乎地。
地何由而知乎心。
心者妙心也。
行者妙行也。
而知者妙知也。
理行智三德圓融。
乃可語心地涉知。
明明不昧。
了了常知。
心即是行。
行即是心。
遊履十方。
更有何礙。
既無留礙。
何更用修。
而此以修行住名者。
一則踐履實際。
無取住着。
故以遊履為修。
一則執定明了。
便為留礙。
故以無留礙為修。
其實行無所行。
修無所修也。
石霜禅師示衆雲。
初機未構大事。
先須識取頭。
其尾自至。
疏山出問。
如何是頭。
霜雲。
直須知有。
疏曰。
如何是尾。
霜雲。
盡卻今時。
疏曰。
有頭無尾時如何。
霜雲。
吐得黃金。
堪作甚麼。
疏曰。
有尾無頭時如何。
霜雲。
猶有依倚在。
疏曰。
直得頭尾相稱時如何。
霜雲。
渠不作個會解。
亦未許渠在。
後僧問九峰虔禅師。
如何是頭。
峰雲。
開眼不覺曉。
如何是尾。
峰雲。
不坐萬年床。
有頭無尾時如何。
峰雲。
終是不貴。
有尾無頭時如何。
峰雲。
雖飽無力。
直得頭尾相稱時如何。
峰雲兒孫得力。
室内不知。
九峰會得石霜意。
如一印托出。
天童頌雲。
規圓矩方。
用行舍藏。
鈍踬栖蘆之鳥。
進退觸藩之羊。
吃人家飯。
卧自己床。
雲騰緻雨。
露結為霜。
玉線相投透針鼻。
綿絲不斷吐梭腸。
石女機停兮。
夜色向午。
木人路轉兮。
月影移央。
此頌首尾相稱。
必如此修。
如此行。
方可與圓頓法門相應。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
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通曰。
行與佛同。
分真智與究竟智等。
受佛氣分。
分真理與究竟理等。
前雲氣分交接。
猶二之也。
至此入如來種。
幾合而為一矣。
中陰身者。
此陰已謝。
彼陰未生。
二者中間。
倒懸虛空四十九日。
自求父母。
業緣相似。
即往托生。
此蓋陰信冥通。
非思慮所求。
權智如父。
實智如母。
任運相合。
不假功力。
果德密齊。
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故若陰若冥。
乃可入如來種。
生貴雲者。
如王子處胎。
品異齊民。
故謂之貴。
貴其頓證無上第一法門也。
洞山有五位王子圖。
一曰誕生。
二曰朝生。
三曰末生。
四曰化生。
五曰内生。
皆以發明向上機緣。
石霜為頌出。
其一誕生曰。
天然貴胤本非功。
德合乾坤育勢隆。
始末一期無别種。
宮分六宅不他宗。
上和下睦陰陽順。
共氣連枝器量同。
欲識誕生王子父。
鶴騰霄漢出銀籠。
其二朝生曰。
苦學情論世莫群。
出來凡事已超倫。
詩成五字三冬雪。
筆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