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

關燈
毫四海雲。

    萬卷積功彰聖代。

    一心忠老輔明君。

    鹽梅不是生知得。

    金榜何勞顯至勳。

    其三末生曰。

    久栖岩壑用工夫。

    草榻柴扉守志孤。

    十載見聞心自委。

    一身冬夏衣缣無。

    澄凝含笑三秋思。

    清苦高名上哲圖。

    業就高科酬夙志。

    比來臣相不當途。

    其四化生曰。

    傍分帝命為傳持。

    萬裡山河布政威。

    紅影日輪凝下界。

    碧油風冷暑炎時。

    高低豈廢尊卑奉。

    五褲蘇途遠近知。

    妙印手提邊塞靜。

    當陽那肯露纖機。

    其五内生曰。

    九重深處複何宣。

    挂弊由來顯妙傳。

    祗奉一人天地貴。

    從他諸道自分權。

    紫羅帳合君臣隔。

    黃閣簾垂禁制全。

    為汝方隅宮屬戀。

    遂将黃葉止啼錢。

    僧問瑞岩。

    如何是誕生王子。

    岩雲。

    深宮外不出。

    投子頌曰。

    貴異天然應有時。

    六宮春苑少相随。

    星攢半夜天輪回。

    燭曉東闱簾靜垂。

    故生貴一路。

    洞上宗風。

    最為綿密。

    不入其室。

    難與共語。

     既遊道胎。

    親奉覺胤。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通曰。

    聖胎已成。

    則不止受其氣分而已。

    親奉覺胤。

    續佛命脈。

    應機接物。

    方便具足。

    雖未至圓滿。

    然亦具體而微。

    如人處胎。

    相貌不缺。

    相貌顯而可見者。

    屬應用方便。

    故名方便具足住。

    五祖忍大師者。

    蕲州黃梅人也。

    先為破頭山栽松道者。

    嘗請于四祖曰。

    法道可得聞乎。

    祖曰。

    汝已老。

    脫有聞。

    其能廣化耶。

    倘若再來。

    吾尚可遲汝。

    乃雲。

    行水邊。

    見一女子浣衣。

    楫曰。

    寄宿得否。

    女曰。

    我有父兄。

    可往求之。

    曰諾我。

    即敢行。

    女首肯之。

    遂回策而去。

    女周氏季女也。

    歸辄孕。

    父母大惡之。

    逐之。

    女無所歸。

    日傭紡裡中。

    夕止于衆館之下。

    已而生一子。

    以為不祥。

    因抛濁港中。

    明日見之。

    溯流而上。

    氣體豔明。

    大驚。

    遂舉之。

    成童。

    随母乞食。

    裡人呼為無姓兒。

    逢一智者歎曰。

    此子缺七種相。

    不逮如來。

    後遇四祖。

    問曰。

    子何姓。

    答曰。

    姓即有。

    不是常姓。

    祖曰。

    是何姓。

    答曰。

    是佛姓。

    祖曰。

    汝無姓耶。

    答曰。

    姓空故。

    四祖識其法器。

    俾侍者至其母所。

    乞令出家。

    母以夙緣故。

    殊無難色。

    遂舍為弟子。

    卒紹祖位。

    天童頌雲。

    黃梅果熟。

    白藕華開。

    問唯佛性。

    體異凡胎。

    衣傳南嶺人将去。

    松老西山我再來。

    兩借皮囊成底事。

    一壺風月湛無埃。

    又水庵一頌雲。

    約去栽松個老人。

    還來傳法喜童真。

    有娘生面無爺姓。

    劫外靈苗不犯春。

    向非道者已詣方便具足住。

    何能去來自由。

    幾備妙相如如來耶。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通曰。

    容貌喻應用。

    心相喻理智。

    使外同而内稍異。

    非正心也。

    正心亦難言矣。

    必凡聖兩忘。

    情盡體露。

    方可言正。

    南塔光湧禅師。

    北遊臨濟。

    複歸侍仰山。

    山曰。

    汝來作甚麼。

    曰禮觐和尚。

    山曰。

    還見和尚麼。

    曰見。

    山曰。

    和尚何似驢。

    曰某甲見和尚亦不似佛。

    山曰。

    若不似佛。

    似個甚麼。

    曰若有所似。

    與驢何别。

    山大驚曰。

    凡聖兩忘。

    情盡體露。

    吾以此驗人。

    二十年。

    無決了者。

    子保任之。

    山每指謂人曰。

    此子肉身佛也。

    觀此則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惟南塔湧近之。

     身心合成。

    日益增長。

    名不退住。

     通曰。

    前不退心。

    指明性深入。

    有進無退。

    但就心而言。

    此不退住。

    則身心合成。

    日益增長蓋兼内外而并進矣。

    即上容貌心相。

    優遊涵泳。

    俟其自長。

    非積功累行比也。

    有僧舉卧輪偈雲。

    卧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六祖聞之曰。

    此偈未明心地。

    若依而行之。

    是加系縛。

    因示一偈曰。

    慧能無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天童拈雲。

    葵華向日。

    柳絮随風。

    夫向上一竅。

    不增不減。

    第于識情消磨不盡。

    故見有長有退耳。

    若有見于不增不減而趨之者。

    即同葵華之向日。

    有見于不增不減而忘之者。

    即同柳絮之随風。

    若兩俱無心。

    随時着衣吃飯。

    長養聖胎。

    方得名不退住。

     十身靈相。

    一時具足。

    名童真住。

     通曰。

    十身。

    謂菩提身。

    願身化身。

    力身。

    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身。

    法身。

    智身也。

    靈相具足。

    較前人相不缺。

    已為圓滿。

    雖均之具體。

    此已成童矣。

    故曰童真住。

    汾陽昭禅師上堂。

    夫說法者。

    須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缁素不分。

    不能與人天為眼目。

    決斷是非。

    如鳥飛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斷弦。

    弦斷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飛。

    弦壯翼牢。

    空的俱徹。

    作麼生是十智同真。

    與諸上座點出。

    一同一質。

    二同大事。

    三總同參。

    四同真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殺。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又曰。

    與甚麼人同得入。

    與阿誰同音吼。

    作麼生是同生殺。

    甚麼物同得失。

    阿那個同具足。

    是甚麼同普遍。

    何人同真志。

    孰能總同參。

    那個同大事。

    何物同一質。

    有點得出底麼。

    點得出者。

    不吝慈悲。

    點不出來。

    未有參學眼在。

    切須辨取。

    要識是非。

    面目現在。

    不可久立。

    珍重。

    此十智同真。

    但明智身邊事。

    若十身具足。

    當更入微。

    雖然。

    總一菩提随處異名耳。

    如别有奇。

    特何得一時具足。

     形成出胎。

    親為佛子。

    名法王子住。

     通曰。

    自受佛氣分。

    入如來種。

    漸次成胎。

    進而容貌。

    進而增長。

    進而童真。

    始得形成出胎。

    為法王子。

    已入佛知見者。

    尚有如斯保任。

    乃得益瑩益徹。

    代佛宏化。

    其成固不易哉。

    舍利弗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為佛長子。

    彼其智慧第一。

    自多劫已來。

    非一朝夕力也。

    沩山睡次。

    仰山問訊。

    沩便回面向壁。

    仰曰。

    和尚何得如此。

    沩起曰。

    我适來得一夢。

    你試為我原看。

    仰取一盆水與師洗面。

    少頃。

    香嚴亦來問訊。

    沩曰。

    我适來得一夢。

    寂子為我原了。

    汝更為我原看。

    嚴乃點一碗茶來。

    沩曰。

    二子見解。

    過于鹙子。

    夫智慧如舍利弗。

    更複過之。

    毋亦形成出胎而更出胎者乎。

     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

    以諸國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

    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通曰。

    法王子者。

    以方便心相。

    皆與佛同。

    堪紹佛位。

    代佛行事。

    故以國大王太子。

    及刹利王世子。

    陳列灌頂為喻。

    天子子曰太子。

    諸侯子曰世子。

    表以成人。

    将付國位。

    如冠禮相似。

    取大海水以灌其頂。

    表為王者當用衆智。

    如海納衆流。

    用海水。

    即用一切水也。

    此但以國事分委。

    使攝治之。

    非正付國位而使即真也。

    以此位衆德潛備。

    足令分化十方而行佛事。

    故謂之灌頂住。

    至十地行滿。

    幾于等覺。

    乃堪正付。

    授佛職位。

    故法雲地名灌頂菩薩。

    斯即真矣。

    不住于住矣。

    僧問曹山。

    如何是師子。

    山曰。

    衆獸近不得。

    曰如何是師子兒。

    山曰。

    能吞父母者。

    曰既是衆獸近不得。

    為甚麼卻被兒吞。

    山曰。

    豈不見道子若哮吼。

    祖父俱盡。

    曰盡後如何。

    山曰全身歸父。

    曰未審祖盡時。

    父歸何所。

    山曰所亦盡。

    曰前來為甚麼道至身歸父。

    山曰。

    譬如王子能成一國之事。

    又曰。

    阇黎此事不得孤滞。

    直如枯木上更撒些子華。

    此從體起用。

    妙湛之謂也。

    司馬頭陀自湖南來。

    謂百丈曰。

    頃在湖南尋得一山。

    名大沩。

    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

    丈曰。

    老僧住得否。

    頭曰。

    非和尚所居。

    丈曰何也。

    陀曰。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設居。

    徒不盈千。

    丈曰。

    吾衆中莫有人住得否。

    陀曰。

    待曆觀之。

    時華林覺為第一座。

    丈令侍者請至。

    問曰。

    此人如何。

    陀請謦欬一聲。

    行數步。

    陀曰。

    不可。

    丈又令喚沩山。

    山時為典座。

    陀一見。

    乃曰。

    此正是沩山主人也。

    丈是夜召山入室。

    囑曰。

    吾化緣在此。

    沩山勝境。

    汝當居之。

    嗣續吾宗。

    廣度後學。

    華林問之曰。

    某甲忝居上首。

    典座何得住持。

    丈曰。

    若能對衆下得一語出格。

    當與住持。

    即指淨瓶問曰。

    不得喚作淨瓶。

    汝喚作甚麼。

    林曰。

    不可喚作木揬也。

    丈乃問山。

    山踢倒淨瓶。

    便出去。

    丈笑曰。

    第一座輸卻山子也。

    山遂往居焉。

    化盛湖南。

    稱為仰宗。

    向非有出格之見。

    安能廣化一方。

    分委佛事。

    如國太子哉。

    十信尚須舍妄歸真。

    十住則純真矣。

    但其力未充。

    故有如是階級。

     阿難。

    是善男子。

    成佛子已。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十方随順。

    名歡喜行。

     通曰。

    如來妙德者。

    随緣不變。

    不變随緣。

    居塵不染。

    故謂之妙。

    已成佛子。

    具足妙德。

    竿木随身。

    逢場作戲。

    故能十方随順。

    禅悅自娛。

    此歡喜行。

    随順衆生。

    方便接引。

    正欲顯發如來妙德耳。

    若一向住着。

    豈德為妙。

    趙州年八十餘。

    尚在行腳。

    一日到雲居。

    居曰。

    老老大大。

    何不覓個住處。

    州曰。

    甚麼處住得。

    居曰。

    山前有個古寺基。

    州曰。

    和尚自住取。

    後到茱萸。

    萸曰。

    老老大大。

    何不覓個住處。

    州曰。

    向甚麼處住。

    萸曰。

    老老大大。

    住處也不知。

    州曰。

    三十年弄馬騎。

    今日卻被驢撲。

    雲居錫雲。

    甚麼處是趙州被驢撲處。

    後有僧辭趙州。

    州問甚麼處去。

    僧雲。

    學人拟向南方學佛法去。

    州豎起拂子雲。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三千裡外。

    逢人莫得錯舉。

    僧雲。

    恁麼則不去也。

    州曰。

    摘楊華。

    摘楊華。

    天童拈雲。

    沉空滞迹。

    犯手傷鋒。

    俱未是納僧去就。

    直須莫入人行市。

    莫坐他床榻。

    正不立玄。

    偏不附物。

    方能把住放行。

    有自由分。

    唯趙州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有自由分。

    故能行歡喜行。

    雖老不倦。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名饒益行。

     通曰。

    利益衆生。

    從慈悲心流出。

    有是心。

    即有是能。

    而又善能為之。

    智既普照。

    用亦圓融。

    慈救衆生。

    而我無其意。

    無論法施财施。

    要歸于饒益有情而已。

    故名饒益行。

    牛頭融禅師。

    既蒙四祖授記。

    自爾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

    徒衆乏糧。

    融往丹陽緣化。

    去山八十裡。

    躬負米一石八鬥。

    朝往暮還。

    供僧三百。

    二時不缺。

    此真能行饒益行者。

     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名無瞋恨行。

     通曰。

    自覺覺他。

    有世間智。

    有出世間智。

    有出世間上上智。

    舉以語人。

    得無違拒。

    如石投水。

    所謂遇而後傳。

    相悅以解也。

    故無瞋恨。

    此瞋恨非凡情可比。

    恨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而不自覺。

    而瞋吾度脫之未至也。

    六祖偈雲。

    欲拟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故以世間智覺人者。

    是人天因。

    以出世間智覺人者。

    是菩提因。

    唯無上菩提。

    二俱打卻。

    方名上上智也。

    以此覺他。

    是等覺妙覺因。

     種類出生。

    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名無盡行。

     通曰。

    種類出生。

    得意生身。

    随類闡化。

    豎窮三際。

    橫亘十方。

    無非自覺覺他之所。

    所謂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者也。

    太平興國中。

    建陽僧辯聰。

    遊五台山寺。

    寺之上座老。

    為衆輕易。

    聰獨敬事之。

    将還京師。

    老僧附聰書。

    使于城北尋勃賀投之。

    聰辭去。

    竊發而觀。

    無他詞。

    但曰度衆生畢。

    蚤來蚤來。

    若更強住。

    卻恐造業。

    聰大驚。

    複緘封之。

    既至廣濟河側。

    聞小兒呼勃賀。

    聰問勃賀何在。

    小兒指大豬。

    豬項丳金環。

    卧街西牆下。

    聰問屠誰氏。

    曰趙生家也。

    問何名勃賀。

    曰唯食薄荷。

    故裡中小兒以名之。

    吾日烹千百豬。

    豬奔佚難驅。

    以此豬導之。

    則累累就死。

    畜之十五年矣。

    聰以書投之。

    薄荷急食。

    忽然人立而化。

    即此觀之。

    應身分化。

    何類可測。

    何際可窮。

    衆生無盡。

    度脫亦無盡。

    故名無盡行。

     一切合同。

    種種法門。

    得無差誤。

    名離癡亂行。

     通曰。

    既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自覺覺他。

    益物無盡。

    何至有癡亂差誤哉。

    蓋種種法門。

    有種種三昧。

    非具擇法眼。

    莫之能辨也。

    今一切和同而融會之。

    得無差誤。

    如孔子集清任和之大成而時出之。

    本之以智勝也。

    智譬則巧。

    非力可齊。

    故無癡亂繼于無盡行之後。

    裴想國休。

    為圭峰密禅師作禅源諸诠都序。

    序曰。

    諸宗門下。

    皆有達人。

    然各安所習。

    通少局多。

    故數十年來。

    師法益壞。

    以承禀為戶牖。

    各自開張。

    以經論為幹戈。

    互相攻擊。

    情随函失而遷變。

    法逐人我以高低。

    是非紛拏。

    莫能辨析。

    則向者世尊菩薩諸方教宗。

    适足起诤後人。

    增煩惱病。

    何利益之有哉。

    圭峰大師久而歎曰。

    吾丁此時。

    不可以默矣。

    于是以如來三種教義。

    印禅宗三種法門。

    镕鉼盤钗钏為一金。

    攪酥酪醍醐為一味。

    振綱領而舉者皆順。

    據會要而來者同趨。

    尚恐學者之難明也。

    又複直示宗源之本末。

    真妄之和合。

    空性之隐顯。

    法義之差殊。

    頓漸之同異。

    遮表之回互。

    權實之深淺。

    通局之是非。

    若吾師者。

    捧佛日而委曲回照。

    疑曀盡除。

    順佛心而橫亘大悲。

    窮劫蒙益。

    則世尊為闡教之主。

    吾師為會教之人。

    本末相符。

    遠近相照。

    可謂畢一代時教之能事矣。

    或曰。

    自如來未嘗大都而通之。

    今一旦違宗趣而不守。

    廢關防而不據。

    無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

    答曰。

    如來初雖别說三乘。

    後乃通為一道。

    故涅槃經迦葉菩薩曰。

    諸佛有密語。

    無密藏。

    世尊贊之曰。

    如來之言。

    開發顯露。

    清淨無翳。

    愚人不解。

    謂之秘藏。

    智者了達。

    則不名藏。

    此其證也。

    故王道興則外戶不閉。

    而守在戎夷。

    佛道備則諸法總持。

    而防在魔外。

    不當複執情攘臂于其間也。

    若休者。

    得法黃檗。

    明向上事。

    而複不廢圭峰葛藤一路。

    真可謂一切和同。

    得無差誤者矣。

    其再來人哉。

     則于同中。

    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

    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

     通曰。

    既離癡亂。

    則理事無礙。

    即理即事。

    則同不礙異矣。

    即事即理。

    則異不礙同矣。

    于和同之中。

    不妨顯異。

    于異相之内。

    又各各見同。

    現同現異。

    兩不相礙。

    是唯無癡亂之極明析秋毫。

    乃能變現如是。

    故名善現行。

    沩山喂鴉生飯。

    回頭見仰山曰。

    今日為伊上堂一上。

    仰曰。

    某甲随例得聞。

    沩曰。

    聞底事作麼生。

    仰曰。

    鴉作鴉鳴。

    鵲作鵲噪。

    沩曰。

    争奈聲色何。

    仰曰。

    和尚适來道甚麼。

    沩曰。

    我祗道為伊上堂一上。

    仰曰。

    為甚麼喚作聲色。

    沩曰。

    雖然如此。

    驗過也無妨。

    仰曰。

    大事因緣。

    又作麼生。

    驗沩豎起拳。

    仰曰。

    終是指東畫西。

    沩曰。

    子适來問甚麼。

    仰曰。

    問和尚大事因緣。

    沩曰。

    為甚麼喚作指東畫西。

    仰曰。

    為着聲色故。

    某甲所以問過。

    沩曰。

    并未曉了此事。

    仰曰。

    如何得曉了此事。

    沩曰。

    寂子聲色。

    老僧東西。

    仰曰。

    一月千江。

    體不分水。

    沩曰。

    應須與麼始得。

    仰曰。

    如金與金。

    終無異色。

    豈有異名。

    沩曰。

    作麼生是無異名底道理。

    仰曰。

    瓶盤钗钏券盂盆。

    沩曰。

    寂子說禅。

    如師子吼。

    驚散狐狼野幹之屬。

    觀沩仰父子。

    絲來線去。

    同中現異。

    異中現同。

    說同說異。

    如珠走盤。

    是真得善現行秘密藏。

    非明眼者。

    其孰能知之。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

    滿足微塵。

    一一塵中。

    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通曰。

    此由善現行而推廣之。

    不但同異互顯。

    抑且一多互融。

    現塵現界。

    交涉十方。

    一微塵中。

    現十方刹。

    名曰現界。

    即現刹處。

    不壞塵相。

    名曰現塵。

    仿佛重重帝網。

    事事無礙景象。

    第初入此境。

    僅無著耳。

    未至純不思議。

    解脫一切。

    神化之妙也。

    此無著行。

    無著亦無。

    與前七徴無著迥異。

    使纖毫未盡。

    有不著者。

    不可名無。

    既有對待。

    安得不相留礙乎。

    大慧杲禅師開堂日。

    僧問人天普集。

    選佛場開。

    祖令當行。

    如何舉唱。

    杲曰。

    鈍鳥逆風飛。

    僧曰。

    遍界且無尋覓處。

    分明一點座中圓。

    杲曰。

    人間無水不朝東。

    複有僧競出。

    杲約住曰。

    假使大地盡末為塵。

    一一塵有一口。

    一一口具無礙廣長舌相。

    出無量差别音聲。

    一一音聲。

    發無量差别言詞。

    一一言詞。

    有無量差别妙義。

    如上塵數衲僧。

    各具如是口。

    如是舌。

    如是音聲。

    如是言詞。

    如是妙義。

    同時緻百千問難。

    問問各别。

    不消長老咳??一聲。

    一時答了。

    乘時于其中間。

    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

    周遍法界。

    所謂一毛現神變。

    一切佛同說。

    經于無量劫。

    不得其邊際。

    便恁麼去。

    鬧熱門庭即得。

    正眼觀來。

    正是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

    祖師門下。

    一點也用不着。

    況複勾章棘句。

    展弄詞鋒。

    非唯埋沒從上宗乘。

    亦乃笑破衲僧鼻孔。

    所以道毫厘系念。

    三塗業因。

    瞥爾情生。

    萬年羁鎖。

    聖名凡号。

    盡是虛聲。

    殊相劣形。

    皆為幻色。

    汝欲求之。

    得無累乎。

    及其厭之。

    反為大患。

    看他先聖恁麼告報。

    如國家兵器豈得已而用之。

    本分事上。

    亦無這個消息。

    山僧今日如斯舉唱。

    大似無夢說夢。

    好肉剜瘡。

    撿點将來。

    合吃拄杖。

    隻今莫有下得毒手者麼。

    若有。

    堪報不報之恩。

    共助無為之化。

    如無。

    倒行此令去也。

    蓦拈拄杖雲。

    橫按镆鎁全正令。

    太平寰宇斬癡頑。

    卓一卓。

    喝一喝。

    便下座。

    據大慧見處。

    即現塵現界。

    未為奇特。

    可謂無著也無。

     種種現前。

    鹹是第一波羅蜜多。

    名尊重行。

     通曰。

    現塵現界現身現說。

    不相留礙。

    皆從般若心中流出。

    六波羅蜜多。

    名到彼岸。

    唯般若最為第一。

    般若是大智慧。

    超過一切。

    至尊至貴。

    故為尊重行。

    若祗認見聞覺知。

    逐塵流轉。

    以為妙用。

    是驢前馬後奴兒婢子邊事。

    非尊貴也。

    雲居雲。

    如人頭頭上了。

    物物上通。

    隻喚作了事人。

    終不喚作尊貴。

    将知尊貴一路自别。

    便是世間極重極貴物。

    不得将來向尊貴邊。

    須知不可思議。

    不當好心。

    所以古人道。

    猶如雙鏡。

    光光相對。

    光明相照。

    更無虧盈。

    豈不是一般。

    猶喚作影像邊事。

    如日出照于世間。

    明朗是一半。

    那一半喚作甚麼。

    如今人未識得光影。

    門頭戶底粗淺底事。

    将作屋裡事。

    又争得。

    僧問雲居。

    如何是沙門所重。

    居曰。

    心識不到處。

    僧問廣利容禅師。

    千途路絕。

    語思不通時如何。

    範曰。

    猶是階下漢。

    曰如何是階上漢。

    範曰。

    龍樓不舉手。

    乃曰。

    作麼生是尊貴底人。

    試道看。

    莫祗向長連床上坐地。

    見他人不肯。

    忽被明眼拶着。

    便向鐵圍山裡藏身。

    若到廣利門下。

    須道得第一句。

    即開一線道。

    與兄弟商量。

    時有僧出禮拜。

    範曰。

    将謂是異國舶主。

    元來是此土商人。

    此非深明第一波羅蜜多。

    固難洞見尊重一路。

    了若指掌。

     如是圓融。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名善法行。

     通曰。

    即上現塵現界。

    種種妙用。

    鹹是第一波羅蜜多。

    從不思議中流出。

    故能圓融無礙。

    成就十方諸佛利生軌則。

    是軌則者法也。

    圓融無迹。

    斯為善法。

    非善法不能化導衆生。

    此行已圓滿而漸向悲願矣。

    大慧杲禅師上堂。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若至。

    其理自彰。

    舉起拂子雲。

    還見麼。

    擊禅床曰。

    還聞麼。

    聞見分明。

    是個甚麼。

    若向這裡提得出。

    皇恩佛恩。

    一時報足。

    其或未然。

    徑山打葛藤去也。

    複舉拂子曰。

    看看。

    無量壽世尊。

    在徑山佛子頭上。

    放大光明。

    照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中。

    轉大法輪。

    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

    其中若凡若聖。

    若正若邪。

    若草若木。

    有情無情。

    遇斯光者。

    皆獲無上正等菩提。

    所以諸佛于此得之。

    具一切種智。

    諸大菩薩于此得之。

    成就諸波羅蜜。

    辟支獨覺于此得之。

    出無佛世。

    現神通光明。

    諸聲聞衆洎夜來迎請五百阿羅漢于此得之。

    得八解脫。

    具六神通。

    天人于此得之。

    增長十善。

    修羅于此得之。

    除其憍慢。

    地獄于此得之。

    頓超十地。

    餓鬼旁生。

    及四生九類。

    一切有情。

    于此得之。

    随其根性。

    各得受用。

    無量壽世尊放大光明。

    作諸佛事已竟。

    然後以四大海水。

    灌彌勒世尊頂。

    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當于補處作大佛事。

    無量壽世尊。

    有如是神通。

    有如是自在。

    有如是威神。

    到這裡。

    還有知恩報恩者麼。

    若有。

    出來與徑山相見。

    如無。

    聽取一頌。

    十方法界至人口。

    法界所有即其舌。

    祗憑此口與舌頭。

    祝吾君壽無間歇。

    億萬斯年注福源。

    如海滉漾永不竭。

    師子窟内産狻猊。

    鸑鷟定出丹山穴。

    為瑞為祥遍九垓。

    草木昆蟲盡歡悅。

    稽首不可思議尊。

    喻如衆星拱明月。

    故令宣暢妙伽陀。

    第一義中真實說。

    大慧此段葛藤備顯十方諸佛軌則。

    足為諸方善法之式。

    惜當時無一相見者。

    便與推倒禅床。

    看伊有何言說指示。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

    性木然故。

    名真實行。

     通曰。

    全性是修。

    故成軌則。

    全修是性。

    故本無為。

    明得性本無為。

    即不趨菩提。

    本自清淨。

    不除煩惱。

    本自無漏。

    任運騰騰。

    皆名實行。

    若一涉有為。

    盡非真也。

    有為即屬造作非本然故。

    馬祖示衆雲。

    道不用修。

    但莫污染。

    何為污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會其道。

    平常心是道。

    何為平常心。

    無造作。

    無是非。

    無取舍。

    無斷常。

    無凡無聖。

    經雲。

    非凡夫行。

    非聖賢行。

    是菩薩行。

    隻如今行住坐卧。

    應機接物。

    盡是道。

    道即是法界。

    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

    若不然者。

    雲何言心地法門。

    雲何言無盡燈。

    一切法皆是心法。

    一切名皆是心名。

    萬法皆從心生。

    心為萬法之根本。

    經雲。

    識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名等義等。

    一切諸法皆等。

    純一無雜。

    若于教門中。

    得随時自在。

    建立法界。

    盡是法界。

    若立真如。

    盡是真如。

    若立理。

    一切法盡是理。

    若立事。

    一切法盡是事。

    舉一千從。

    理事無别。

    盡是妙用。

    更無别理。

    皆由心之回轉。

    譬如月影有若幹。

    真月無若幹。

    諸源水有若幹。

    水性無若幹。

    森羅萬象有若幹。

    虛空無若幹。

    說道理有若幹。

    無礙慧無若幹。

    種種成立。

    皆由一心也。

    建立亦得。

    掃蕩亦得。

    盡是妙用。

    盡是自家。

    非離真而有立處。

    立處即真。

    盡是自家體。

    若不然者。

    更是何人。

    一切法皆佛法。

    諸法即是解脫。

    解脫者即是真如。

    諸法不出于真如。

    行住坐卧。

    悉是不思議用。

    不待時節。

    經雲。

    在在處處則為有佛。

    佛是能仁。

    有智慧。

    善機權。

    能破一切衆生疑網。

    出離有無等縛。

    凡聖情盡。

    人法俱空。

    轉無等倫。

    超于數量。

    所作無礙。

    事理雙通。

    如天起雲。

    忽有還無。

    不留礙迹。

    猶如畫水成文。

    不生不滅。

    是大寂滅。

    在纏名如來藏。

    出纏名淨法身。

    法身無窮。

    體無增減。

    能大能小。

    能方能圓。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滔滔運用。

    不立根栽。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有為是無為家用。

    無為是有為家依。

    不住于依。

    故雲如空無所依。

    心生滅義。

    心真如義。

    心真如者。

    譬如明鏡照像。

    鏡喻于心。

    像喻諸法。

    若心取法。

    即涉外因緣。

    即是生滅義。

    不取諸法。

    即是真如義。

    聲聞聞見佛性。

    菩薩眼見佛性。

    了達無二。

    名平等性。

    性無有異。

    用則不同。

    在迷為識。

    在悟為智。

    順理為悟。

    順事為迷。

    迷即迷自家本心。

    悟即悟自家本性。

    一悟永悟。

    不複更迷。

    如日出時。

    不合于暗。

    智慧日出。

    不與煩惱暗俱。

    了心及境界。

    妄想即不生。

    妄想既不生。

    即是無生法忍。

    本有今有。

    不假修道坐禅。

    不修不坐。

    即是如來清淨禅。

    如今若見此理真正。

    不造諸業。

    随分過一生。

    一衣一衲。

    坐起相随。

    戒行增熏。

    積于淨業。

    但能如是。

    何慮不通。

    久立諸人。

    珍重。

    馬大師說本來真實。

    不假修為。

    而又不廢戒行增熏。

    積于淨業。

    真得圓頓法要。

    如是十行不離前十住法。

    随位增進。

    無非開拓性覺成熟佛果而已。

    住而繼之以行。

    正欲不住于依。

    行菩薩行。

    詳如馬大師所示。

    是乃一味真實行門也。

     阿難。

    是善男子。

    滿足神通。

    成佛事已。

    純潔精真。

    遠諸留患。

    當度衆生。

    滅諸度相。

    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通曰。

    十行具足。

    現塵現刹。

    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即是神通。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即是佛事。

    純潔精真。

    唯一真實。

    清淨無漏。

    遠諸留礙之患。

    可謂能自度矣。

    使一向耽着無為。

    則名為自了漢。

    故當度脫衆生。

    使度生時。

    度相未滅。

    則着我人衆生壽者。

    故當滅諸度相。

    回我無為之心。

    向彼衆生。

    共趨涅槃之路。

    自證涅槃。

    性本無為。

    茲引衆生趨于涅槃。

    亦隻無為。

    故終日度脫衆生。

    實無度相可得。

    若見有可度。

    即涉有為。

    背涅槃路。

    非複不生不滅之本旨也。

    故滅諸度相。

    即名離衆生相回向。

    度相且無。

    又何衆生相之有。

    僧問黃檗。

    佛度衆生否。

    檗雲。

    實無衆生如來度者。

    我尚不可得。

    非我何可得。

    佛與衆生皆不可得。

    僧雲。

    現有三十二相。

    及度衆生。

    何得言無。

    檗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史山人問圭峰禅師。

    諸經皆說度脫衆生。

    且衆生即非衆生。

    何故更勞度脫。

    峰答雲。

    衆生若是實。

    度之則為勞。

    既自雲即非衆生。

    何不例度而無度。

    合之足為此段經文注疏。

    又南嶽思大禅師。

    因志公令人傳語雲。

    何不下山教化衆生。

    一向目視雲漢作麼。

    師曰。

    三世諸佛。

    被我一口吞盡。

    何處更有衆生可度。

    本覺一頌曰。

    目視煙霄卧白雲。

    不知山下有乾坤。

    從何更有衆生度。

    三世如來一口吞。

    尼閑林英頌曰。

    佛與衆生一口吞。

    纖毫不立道方存。

    杖頭日月才挑起。

    鼓動三千海嶽昏。

    若大師者。

    真得離衆生相回向矣。

    豈但證鐵輪位而已乎。

     壞其可壞。

    遠離諸離。

    名不壞回向。

     通曰。

    壞其可壞。

    即離衆生相也。

    遠離諸離。

    即離相亦離也。

    壞相則所空。

    離離則能空。

    能所俱空。

    本覺不壞。

    故名不壞。

    回向曰不壞者。

    所以别于二乘頑空。

    及外道斷見也。

    雖壞諸相。

    而有不壞者存。

    此其所以為不壞回向也。

    真禅師問本淨禅師曰。

    道既無心。

    佛有心否。

    佛之與道。

    是一是二。

    淨曰。

    不一不二。

    真曰。

    佛度衆生。

    為有心故。

    道不度人。

    為無心故。

    一度一不度。

    何得無二。

    淨曰。

    若言佛度衆生。

    道無度者。

    此是大德妄生二見。

    如山僧即不然。

    佛是虛名。

    道亦妄立。

    二俱不實。

    總是假名。

    一假之中。

    如何分二。

    真曰。

    佛之與道縱是假名。

    當立名時。

    是誰為立。

    若有立者。

    何得言無。

    淨曰。

    佛之與道因心而立。

    推窮立心。

    心亦是無。

    二俱不實。

    知如夢幻。

    即悟本空。

    強立佛道二名。

    此是二乘見解。

    因說無修無作偈曰。

    見道方修道。

    不見複何修。

    道性如虛空。

    虛空何所修。

    遍觀修道者。

    撥火覓浮漚。

    但看弄傀儡。

    線斷一時休。

    傀儡可壞。

    而弄傀儡者非可壞也。

    故壞衆生相時。

    不壞虛空。

    非離壞相外而别有所謂不壞也。

    即壞即不壞。

    故名不壞回向。

     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名等一切佛回向。

     通曰。

    相可壞。

    而知壞者不壞。

    離可離。

    而知離者不離。

    此所謂本覺也。

    湛入合湛。

    即識即智。

    亦可謂之湛然。

    此雲本覺湛然。

    非識不搖處之湛然也。

    唯此本覺非識。

    故能齊于佛覺。

    凡情聖解。

    一切銷镕。

    但有一真實。

    故能與一切諸佛等。

    雖等一切佛覺。

    要且不是等覺。

    尚有回向在。

    有進趨在。

    故名等一切佛回向。

    黃檗雲。

    聲聞者因聲得悟。

    故謂之聲聞。

    但不了自心。

    于聲教上起解。

    或因神通。

    或因瑞相。

    言語運動。

    聞有菩提涅槃。

    三僧祗劫。

    修成佛道。

    皆屬聲聞道。

    謂之聲聞佛。

    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

    無一法可得。

    無一行可修。

    此是無上道。

    此是真如佛。

    學道人。

    秪怕一念有。

    即與道隔矣。

    念念無相。

    念念無為。

    即是佛。

    學道人。

    若欲得成佛。

    一切佛法總不用學。

    唯學無求無著。

    無求即心不生。

    無著即心不滅。

    不生不滅。

    即是佛。

    八萬四千法門。

    對八萬四千煩惱。

    祗是教化接引門。

    本無一切法。

    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

    但離一切煩惱。

    是無法可得。

    味黃檗知離者是佛一語。

    則經所雲本覺湛然覺齊佛覺者。

    意自躍如。

    又慧超咨法眼。

    如何是佛。

    眼雲。

    汝是慧超。

    僧問疏山。

    如何是佛。

    山曰。

    何不問疏山老漢。

    如此答者甚衆。

    總之提醒本覺。

    當下即與佛等。

     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處回向。

     通曰。

    本覺精真。

    非獨靈明自固而已。

    更能發明施設。

    履以成地。

    地如佛地。

    與初治地住大不侔矣。

    有是真如之體。

    周遍法界。

    即有是真如之用。

    周遍法界。

    故佛之覺遍一切處。

    而佛之行亦遍一切處。

    有不遍者非佛地也。

    此但能如之。

    非能與佛一。

    故名至一切處回向。

    僧問臨濟。

    如何是三眼國土。

    濟雲。

    我共你入淨妙國土中。

    着清淨衣。

    說法身佛。

    又入無差别國土中。

    着無差别衣。

    說報身佛。

    又入解脫國土中。

    着光明衣。

    說化身佛。

    此三眼國土皆是依變。

    約經論家。

    取法身為根本。

    報化二身為用。

    山僧見處。

    法身即不解說法。

    所以古人雲。

    身依義立。

    土據體論。

    法性身。

    法性土。

    明知是建立之法。

    依通國土。

    空拳黃葉。

    用诳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