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蒺藜菱刺。
枯骨上覓什麼汁。
心外無法。
内亦不可得。
求什麼物。
天衣懷禅師上堂。
無邊刹境。
自他不隔于毫端。
且道妙喜世界不動如來。
說什麼法。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祗如威音王佛。
最初一會。
度多少人。
若是通方作者。
試道看。
良久曰。
行路難。
行路難。
萬仞峰頭君自看。
故能悟法性身。
法性土。
要歸于無物。
是真佛地。
若有所得。
即為有所。
何能至一切處。
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通曰。
世界。
即真如法界。
屬相分。
如來。
即真如本體。
屬見分。
見相二分。
始同一源。
故雖根塵曆然。
彼此可以涉入。
舉見而相在其中。
舉相而見在其中。
即見莫非相。
即相莫非見也。
故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本無挂礙。
而不免有挂礙者。
見未融也。
夫精真發明。
至一切處。
尚于一切處作二見在。
今互相涉入。
精真即一切處。
一切處即是精真。
心境俱融。
兩無妨礙。
理不礙事。
事不礙理。
充滿一切處。
故曰無盡功德藏也。
前十行中無量功德。
但備德于身。
此無盡功德藏。
用之不窮。
取之不竭。
蓋指如來藏識海也。
殆與虛空藏菩薩身界涉入。
而能廣行佛事。
随順衆生者等矣。
五祖演上堂。
千峰列翠。
岸柳垂金。
樵父讴歌。
漁人鼓舞。
笙簧聒地。
鳥語呢喃。
紅粉佳人。
風流公子。
一一為汝諸人發上上機。
開正法眼。
若向這裡薦得。
金色頭陀無容身處。
若也不會。
吃粥吃飯。
許你七穿八穴。
又法燈偈曰。
誰信天真佛。
興悲幾萬般。
蓼華開古岸。
白鹭立沙灘。
露滴庭莎長。
雲收溪月寒。
頭頭垂示處。
子細好生觀。
此世界如來。
渾成一片。
從此悟入。
名真解脫。
以此功德接引衆生。
世界無盡。
功德亦無盡。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通曰。
佛地同。
清淨同。
涅槃同。
何故依因發揮。
各各不同。
良由夙昔所種善根。
各得其性之所近。
善雖平等。
而因根發苗。
依因證果。
萬有不齊。
不妨自修自悟。
取證涅槃。
正不必拘拘一門。
共遵一轍也。
随順雲者。
相機接引。
不強其所不能。
此乃普度衆生之大權也。
雪峰在洞山作飯頭。
淘米次。
山問淘沙去米。
淘米去沙。
峰曰。
沙米一時去。
山曰。
大衆吃個甚麼。
峰遂覆卻米盆。
山曰。
據子因緣。
合在德山。
後果嗣德山。
投子拈雲。
大衆。
洞山恁麼道。
是甚麼道理。
雖然一色乾坤。
争奈山高水闊。
所以野人雲。
功夫不到不方圓。
言語不通非眷屬。
乃代雲。
淘沙去米。
淘米去沙。
無影長生桂。
經霜結子頻。
大衆吃個甚麼。
金鳳采華銜不盡。
玉雛食蕊葉長新。
頌曰。
滿缽盛來一物無。
豈同香積變珍蘇。
日月并輪長不照。
木人舞袖向紅爐。
投子最善洞上之旨。
其揀辨最晢。
僧問五祖演。
如何是臨濟下事。
演曰。
五逆聞雷。
曰如何是雲門下事。
演曰。
紅旗閃爍。
曰如何是沩仰下事。
演曰。
斷碑橫古路。
曰如何是曹洞下事。
演曰。
馳書不到家。
僧禮拜。
演曰。
何不問法眼下事。
曰留與和尚。
演曰。
巡人犯夜。
此五宗善根。
各有所契。
非但洞山指雪峰見德山而已。
自嵩山慧安指南嶽讓見六祖。
石頭指藥山見馬祖。
馬祖指丹霞見石頭。
皆所以随順平等善根。
令其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何嘗執着一法而證極果哉。
真根既成。
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性圓成就不失衆生。
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通曰。
善根者各具之善根。
依此善根。
取涅槃道。
則善根化而為真根矣。
無善可指。
但唯一真。
性真圓融。
周遍法界。
故十方衆生。
皆我本性。
本性既圓。
已自成就。
謂之曰圓。
不妨會衆生為一體。
亦不失衆生之相。
衆生未必一一成就。
而吾性圓滿。
無一衆生不是佛性。
故性圓成就不至遺失一衆生也。
此随順等觀一切衆生。
則無論人畜善惡。
下至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不但随順平等善根而已。
如常不輕菩薩逢人便拜曰。
我不敢輕于汝等。
汝等皆當成佛。
正合此旨。
育王裕禅師上堂。
盡大地是沙門眼。
遍十方是自己光。
為甚麼東弗于逮打鼓。
西瞿耶尼不聞。
南贍部洲點燈。
北郁單越暗坐。
直饒向這裡道得十全。
猶是光影裡活計。
撼拂子曰。
百雜碎了也。
作麼生是出身一路。
擲下拂子曰。
參。
此事非實參實證。
豈能窺見真根消息。
雪峰垂語雲。
望洲亭與汝相見了也。
烏石嶺與汝相見了也。
僧堂前與汝相見了也。
時有僧便出問。
僧堂前即且置。
如何是望洲亭烏石嶺相見處。
峰驟步歸方丈。
于此見得。
方信十方衆生。
皆我本性。
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即與離。
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通曰。
前雲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于相而離相。
猶有法相在。
此雲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于法而離法。
并其法相而忘之矣。
有即有離。
雖無法相。
不無無法相者。
是亦有遣法相也。
于此俱無。
絲毫淨盡。
但一真體。
如如不動。
此謂真如相。
不得以相相法相及遣法相而并語也。
所雲離一切相。
視離衆生相者為密。
所雲二無所著。
視遠離諸離者為密。
至此則所知障淨。
真性現前。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本自如如。
故曰真如。
育王裕禅師上堂。
行時絕行迹。
說時無說蹤。
行說若到則垛生招箭。
行說未明則神鋒劃斷。
就使說無滲漏。
行不迷方。
猶滞殼漏在。
若是大鵬金翅。
奮迅百千由旬。
十影神駒。
馳驟四方八極。
不取次啖啄。
不随處理身。
且總不依倚。
還有踐履分也無。
刹刹塵塵是要津。
此語可謂得真如髓。
于此得超脫去。
便契如如。
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通曰。
遠離諸相。
但一真如。
即名無縛矣。
有真如相在。
猶為無縛所縛。
未能無礙。
即未為真解脫也。
真得所如者。
所在如如。
更無滞礙。
即真如相且忘之矣。
始焉遣法執。
名有縛解脫。
今者遣無法執。
名無縛解脫。
無縛且脫更有何縛。
既無所縛。
安往弗如。
此十方無礙。
非得真如中之最真者。
不足以語此。
昔洛浦初為臨濟侍者。
濟常對衆美之曰。
臨濟門下一隻箭。
誰敢當鋒。
浦自謂已足。
辭往南遊。
濟曰。
臨濟門下有個赤稍鯉魚。
搖頭擺尾向南方去。
不知向誰家齑甕裡淹殺。
浦遊曆罷。
直往夾山卓庵。
經年不訪夾山。
山乃修書。
令僧持往。
浦接得便坐卻。
再展手索。
僧無對。
浦便打。
曰歸去舉似和尚。
僧回舉似夾山。
山曰。
這僧若開書。
三日内必來。
若不開書。
斯人救不得也。
浦果三日後至。
見夾山。
不禮拜。
當面而立。
山曰。
雞栖鳳巢。
非其同類。
出去。
浦雲。
自遠趨風。
乞師一接。
山曰。
目前無阇黎。
此間無老僧。
浦便喝。
無之一字亦不許立。
山曰。
且莫草草匆匆。
須知雲月是同。
溪山各異。
截斷天下人舌頭即不無。
争教無舌頭人解語。
浦無語。
山便打。
浦遂伏膺。
果然向夾山齑甕裡淹殺。
投子拈曰。
到這裡。
作麼生道得一句。
得同身共命。
一氣連枝。
遂代雲。
無目繡雙鳳。
沖虛透碧霄。
頌曰。
無伴石人夜入山。
雲籠紅頂綠衣寒。
喝開劫兆三峰頂。
捧出金襕對日看。
前二句頌坐斷天下人舌頭。
藏身處沒蹤迹之旨也。
後二句頌無舌人解語。
沒蹤迹處莫藏身之旨也。
大小洛浦。
止得一橛早被臨濟勘破。
使不遇夾山。
幾為無縛所縛。
斷送一生矣。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通曰。
從真如性發起德用。
理智行三德俱圓。
理事無礙。
空有俱非。
一性渾成。
更無蹤迹。
前雲至一切處。
猶存量見。
則法界性未離有量。
今法界量滅。
故名無量。
佛果勤谒張無盡。
劇談華嚴旨要。
曰華嚴現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無假法。
所以即一而萬。
了萬為一。
一複一。
萬複萬。
浩然莫窮。
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卷舒自在。
無礙圓融。
此雖極則。
終是無風匝匝之波。
公于是不覺促榻。
勤遂問曰。
到此與祖師西來意。
為同為别。
公曰。
同矣。
勤曰。
且得沒交涉。
公色為之愠。
勤曰。
不見雲門道。
山河大地。
無絲毫過患。
猶是轉句。
不見一色。
始是半提。
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
彼德山臨濟。
豈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
翌日複舉事法界。
理法界。
至事理無礙法界。
勤又問此可說禅乎。
公曰。
正好說禅也。
勤笑曰。
不然。
正是法界量裡在。
蓋法界量未滅。
若到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量滅。
始好說禅。
如何是佛。
幹屎橛。
如何是佛。
麻三斤。
是故真淨偈曰。
事事無礙。
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
口誦淨戒。
趁出淫房。
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
解開布袋。
公曰。
美哉之論。
豈易得聞乎。
如此妙義。
非如此深談。
亦不能曲盡其旨。
以上十回向。
回真向俗。
回志向悲。
使真俗圓融。
智悲不二。
至此。
限量情見。
俱已渾化。
乃可登地證菩薩果矣。
阿難。
是善男子。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火。
欲然其木。
名為暖地。
通曰。
以上四十一心。
自幹慧至十回向。
漸次修治。
漸次充拓。
淘汰凡情。
已極清淨。
第聖位難跻。
聖果難熟。
到此田地。
神不可緻思。
化不可助長。
優而遊之。
俟其自至而已。
世尊累劫修行。
洞晢奧密。
于此複立四種妙圓加行。
将成未成之間。
實有此四種地位。
非佛眼其孰辨之。
前雲覺齊佛覺。
中心了了。
猶未能用也。
至是用為己心。
拈弄不出。
如鑽木取火。
木未及然。
故名暖地。
火之出也無心。
鑽久則木自然。
覺之用也無意。
定久則慧自現。
非可人力與其間也。
翠岩真上堂。
舉龍牙頌曰。
學道如鑽火。
逢煙未可休。
直待金星現。
歸家始到頭。
神鼎頌曰。
學道如鑽火。
逢煙便可休。
莫待金星現。
燒腳又燒頭。
真曰。
若論頓也。
龍牙正在半途。
若論漸也。
神鼎猶少悟在。
于此複且如何。
諸仁者。
今年多落葉。
幾處掃歸家。
據翠岩見處。
燒不盡現柴。
用不盡現火。
胡以鑽為。
雖然。
須是出格人始得。
又以己心。
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通曰。
見處與佛無異。
猶貴行履相稱。
故能以佛之覺用為己心。
即能以己之心成佛所履。
蓋交互言之。
為有佛見己見在。
故若依非依。
見佛則若依于佛。
唯己則若無所依。
且佛履無迹。
今微有比拟。
轍迹未忘。
如登高山。
身已入空。
下有微礙。
以為依。
則身在空而非依也。
以為非依。
則足履頂而非不依也。
将入神化。
而毫末未融。
故若有礙。
大般若以執着虛空法身為頂堕。
正與此類。
僧問趙州。
如何是妙峰孤頂。
州雲。
老僧不答你這話。
僧雲。
為什麼不答這話。
州曰。
我若答你。
恐落在平地上。
有味哉。
分明答了也。
後保福長慶遊山次。
福以手指雲。
隻這裡便是妙峰頂。
慶雲。
是則是。
可惜許。
有僧舉似鏡清。
清雲。
若不是孫公。
便見髑髅遍野。
雪窦頌雲。
妙峰孤頂草離離。
拈得分明付與誰。
不是孫公辨端的。
髑髅着地幾人知。
孫公可惜許。
正恐落在平地。
若落平地商量。
則髑髅前見鬼人無數。
又洞山問僧甚處來。
曰遊山來。
山曰。
還到頂麼。
曰到。
山曰。
頂上有人麼。
曰無人。
山曰恁麼則不到頂也。
曰若不到頂。
争知無人。
山曰。
何不且住。
曰某甲不辭住。
西天有人不肯。
山曰。
我從來疑着這漢。
若此僧者。
到頂不住。
更有何礙。
即頂堕且無患。
何患平地哉。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通曰。
己心佛履。
二迹俱融。
渾同一體。
更無微礙。
既不即心即佛。
亦不非心非佛。
但向道不是物。
此即所謂中道也。
始焉中中流入。
其于中道純真。
第能信住行向。
至是乃能善得之矣。
謂之善得。
不費纖毫功力。
抑且得無所得。
既無所得。
則亦無所說。
如忍事底人。
既不懷疑。
亦不說出。
但有默藏而已。
故名忍地。
龍圖王蕭。
字觀複。
留昭覺日。
聞開靜闆聲。
有省。
問南堂曰。
某有個見處。
才被人問。
卻開口不得。
未審過在甚處。
堂曰。
過在有個見處。
卻問朝旆幾時到任。
公曰。
去年八月四日。
又問自按察幾時離衙。
公曰。
前月二十。
堂曰。
為甚麼道開口不得。
公乃契悟。
王龍圖似證忍地。
得南堂數語。
見處頓忘。
然亦有既超忍地未為透脫者。
如五祖演。
因浮山遠指見白雲端。
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話請益。
端叱之。
演領悟。
獻投機偈曰。
山前一片閑田地。
叉手叮咛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
為憐松竹引清風。
端特印可。
令掌磨事。
未幾。
端至。
語之曰。
有數禅客自廬山來。
皆有悟入處。
教伊說。
亦說得有來由。
舉因緣問伊。
亦明得。
教伊下語。
亦下得。
祗是未在。
演于是大疑。
私自計曰。
既悟了。
說亦說得。
明亦明得。
如何卻未在。
遂參究累日。
忽然省悟。
從前寶惜。
一時放下。
走見白雲端。
端為手舞足蹈。
演亦一笑而已。
演後語人曰。
吾因茲出一身白汗。
便明得下載清風。
故知絲毫未化。
尚留理障。
如此妙圓加行甯但四端哉。
數量消滅。
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通曰。
心佛二同。
已忘彼此。
善得中道。
已離二邊。
然有二同消息在。
有善得悟機在。
即是數量。
即是名目。
故數量世人所可測也。
名目世人所可指也。
即不得超乎世。
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能消滅數量。
幾于不堕矣。
何謂消滅。
彼有同有異。
有迷有覺。
有得有失。
皆屬數量。
可以名目。
今惟善得中道。
固不可目之為迷。
将并其所得而忘之。
又不可目之為覺。
不可蔔度。
不可形容。
正銷滅數量之實也。
世人情量所及者。
知有佛知有道而已。
今曰心不是佛。
智不是道。
安所容其慮乎。
世人色目所到者。
如此同如此得而已。
今曰同無所同。
得無所得。
安所窺其妙乎。
此内凡已盡。
将入聖位。
唯聖為能知聖。
非世人意見之所能窺。
蓋高出乎世人之上矣。
故名世第一地。
若進十地。
極乎妙覺。
又名出世第一地也。
僧問洞山。
三身中。
那身不堕諸數。
山雲。
吾常于此切。
天童頌雲。
不入世。
未循緣。
劫壺空處有家傳。
白蘋風細秋江暮。
古岸船歸一帶煙。
此頌于不堕諸數更切。
同安志禅師。
嗣先同安丕。
丕将示滅。
上堂曰。
多子塔前宗子秀。
五老峰前事若何。
三舉未有對者。
末後志出曰。
夜明簾外排班立。
萬裡讴歌道太平。
丕曰。
須是這驢漢始得。
住後。
僧問二機不到處。
如何舉唱。
志雲。
遍處不逢。
玄中不失。
丹霞頌曰。
這邊那畔總難逢。
一句無私不處中。
紅日暮沉西嶂外。
空留孤影照溪東。
此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正是二機不到處。
然同安二邊不立。
中道不安。
将中道亦不處。
此所以為無者真宗也。
于宗門最為第一。
矧但世第一地而已乎。
阿難。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
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通曰。
大菩提雲者。
是向上一路。
諸佛命脈所關。
于此通達。
得大徹悟。
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既見如來。
故能盡佛境界。
佛境界者。
惟佛與佛。
乃能究盡。
是不可思議境界。
以三谛圓融當之。
未為盡也。
中道純真。
似于菩提無異。
然知中道不安者。
是大菩提也。
前歡喜行。
具足無量妙德。
十方随順。
以功德言故屬行。
此則通達無上菩提。
超凡入聖。
已履佛境。
已登果位。
故名曰地。
初得法喜。
喜惟通達。
得無障礙。
其實得無所得喜無所喜。
非世情歡喜所可論量也。
簽判劉經臣。
少以逸才登仕。
于佛法未之信。
會照覺總禅師與語啟迪。
因醉心祖道。
既抵京師。
谒慧林沖禅師。
于僧問雪窦如何是諸佛本源。
答曰千峰寒色。
語下有省。
歲餘。
官雒幕。
參韶山杲禅師。
将去任。
辭韶山。
山囑曰。
公如此用心。
何愁不悟。
爾後或有非常境界。
無量歡喜。
宜急收拾。
若收拾得去。
便成法器。
若收拾不得。
則有不甯之疾。
成失心之患矣。
未幾複至京師。
依正覺逸禅師。
請問因緣。
逸曰。
古人道。
平常心是道。
你十二時中。
放光動地。
不自覺知。
向外馳求。
轉疏轉遠。
公益疑不解。
一夕入室。
逸舉傳燈所載香至國王問波羅提尊者。
何者是佛。
提曰。
見性是佛之語問之。
公不能對。
疑益甚。
遂歸就寝。
熟睡。
至五鼓覺來。
方追念間。
見種種異相。
表裡通徹。
六根震動。
天地同旋。
如雲開月現。
喜不自勝。
忽憶韶山臨别所囑之言。
姑抑之。
逮明悉以所得告。
逸為證據。
且曰。
更須用得始得。
公曰。
莫要踐履否。
逸曰。
這個是甚麼事。
卻說踐履。
公乃默契。
後作發明心地頌八首。
及着明道谕儒篇以警世。
若劉公所證。
不知于初地何如。
然非常歡喜。
不辜韶山授記。
其亦現宰官身而來者耶。
異性入同。
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通曰。
前心佛二同。
及數量銷滅。
但就一己善性而論。
今異性入同。
概舉衆生國土同此一性。
龍蛇混雜。
凡聖交參。
是菩薩境界。
非覺通如來不垢不淨之旨。
未易達此。
若見衆生性異。
即見衆生垢。
今既入同。
已離濁邊垢矣。
若見衆生性同。
同性未泯。
即為法垢。
今同性亦滅。
則離清邊垢矣。
此離垢地。
乃菩薩位中所重。
惟離清邊垢。
還于如來無垢本體。
是當非離濁邊垢者可概論也。
僧問瑞岩。
如何是佛。
曰石牛。
如何是法。
曰石牛兒。
曰恁麼即不同也。
曰合不得。
曰為甚麼合不得。
曰無同可同。
合甚麼。
又僧問曹山。
雪覆千山。
為甚麼孤峰不白。
山曰。
須知有異中異。
曰如何是異中異。
山曰。
不堕諸山色。
瑞岩善說同。
曹山善說異。
合二則觀之。
則知異性入同者。
無同可同。
離垢成異者。
更異中異。
此豈可以淺近窺乎。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通曰。
如大圓鏡。
塵垢既離。
已稱淨矣。
而非極淨也。
為有法垢在也。
法垢既離。
所知障淨。
然後本覺明生。
從定發慧。
自有一段光輝。
非尋常覺照可比。
前偈雲。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此等光景。
豈頭頭上明。
物物上通。
所能仿佛者乎。
洞山問密師伯。
作什麼。
密雲。
把針。
山曰。
把針事作麼生。
密雲。
針針相似。
山曰。
二十年同行作這個語話。
密雲。
長老又作麼生。
山曰。
大地火發。
天童拈雲。
大地火發。
間不容發。
南海昆侖。
天寒不襪。
祖祖相傳。
一頭搕??。
蓋指真悟既發。
即與佛祖心心相印。
此發光地。
固不易談。
隐山和尚偈曰。
三間茅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把是非來辨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
彼所謂淨極發光者非耶。
明極覺滿。
名??慧地。
通曰。
明已極。
覺已滿。
如大火聚。
觸着便燒。
一切緣影。
悉皆爍絕。
不徒曰慧。
而曰??慧。
慧之至也。
此不可近。
即般若智。
太末蟲處處能泊。
唯不能泊于火??之上。
識慮處處能緣。
唯不能緣于般若之上。
故名??慧地。
盤山上堂。
夫心月孤圓。
光吞萬象。
光非照境。
境亦非存。
光境俱忘。
複是何物。
洞山别語雲。
光境未忘。
複是何物。
保福舉問長慶曰。
據二老總未剿絕在。
作麼生得剿絕去。
慶良久。
福雲。
情知你向鬼窟裡作活計。
慶雲。
汝又作麼生。
福雲。
兩手扶犁水過膝。
天童拈雲。
俱亡未亡。
奪人奪境。
為甚麼保福不肯長慶。
太平本是将軍緻。
不許将軍見太平。
據保福見處。
??慧地亦不許坐着。
玄之又玄矣。
一切同異。
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通曰。
地前智名異。
登地智名同。
即如同中又有同異。
離垢為淨。
而淨極則明生。
發光為明。
而明極則覺滿。
未至十分。
則有同異可言。
已至十分。
則無同異可指。
如金已足色。
更無加減。
何從而指其為同。
何從而指其為異。
既無異可指。
則凡情所不能至。
既無同可指。
則聖解所不能至。
凡情可至。
則凡得而勝之。
聖解可至。
則聖得而勝之。
今一切同異聖凡智慮皆不能至。
至且不能。
孰為勝哉。
故名難勝地。
佛言設有一法勝過涅槃。
吾說亦如夢幻。
是涅槃者。
最難勝之法也。
臨濟到鳳林。
林問有事相借問。
得麼。
濟雲。
何為剜肉作瘡。
林雲。
海月澄無影。
遊魚獨自迷。
濟雲。
海月既無影。
遊魚何得迷。
林雲。
觀風看浪起。
玩月野帆飄。
濟雲。
孤輪獨照江山靜。
長嘯一聲天地秋。
林雲。
任将三寸輝天地。
一句臨機試道看。
濟雲。
路逢劍客須呈劍。
不是詩人莫獻詩。
林便休。
濟乃有頌。
大道絕同。
任向西東。
石火莫及。
電光罔通。
沩山問仰山。
石火莫及。
電光罔通。
從上諸聖。
将甚麼為人。
仰雲。
和尚意作麼生。
沩雲。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仰雲。
不然。
沩雲。
子又作麼生。
仰雲。
官不容針。
私通車馬。
大抵臨濟與鳳林相見。
雖電光石火。
莫能喻之。
而仰山且以為私通車馬。
正所謂悟則迦葉不覆藏。
不悟則如來有密語也。
此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非有真實契悟。
孰知其難勝哉。
無為真如。
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通曰。
同異不至。
非可作為。
既無造作即是真如。
此真如性。
在迷不加損。
在悟不加益。
但為情見污染。
不得明露。
唯淨極明極。
則圓陀陀。
光爍爍。
淨裸裸。
沒可把。
寂滅之體。
乃得現前。
故名現前地。
大安将往洪井。
路出上元。
逢一老父謂曰。
汝往南昌。
當有所得。
安即造百丈。
禮而問曰。
學人欲求識佛。
何者即是。
丈曰。
大似騎牛覓牛。
安于言下有省。
曰識得後如何。
丈曰。
大似騎牛到家。
安曰。
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丈曰。
如牧牛人。
執杖視之。
不令犯人苗稼。
安自茲領旨。
更不馳求。
後繼沩山住持。
上堂。
汝諸人總來就安求覓甚麼。
若欲作佛。
汝自是佛。
擔佛傍家走。
如渴鹿趁陽??相似。
何時得相應去。
汝欲作佛。
但無許多颠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淨衆生之心。
便是初心正覺佛。
更向何處别讨。
所以安在沩山三十年。
吃沩山飯。
屙沩山屎。
不學沩山禅。
祗看一頭水牯午。
若落路入草。
便把鼻孔拽轉來。
才犯人苗稼。
即鞭撻調伏既久。
可憐生受人言語。
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
常在面前。
終日露迥迥地。
趁亦不去。
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
從眼門放光。
照見山河大地。
耳門放光。
領采一切善惡音響。
如是六門。
晝夜常放光明。
亦名放光三昧。
汝自不識取。
隐在四大身中。
内外扶持。
不教傾側。
如人負重擔。
從獨木橋上過。
亦不教失腳。
且道是恁麼物任持。
便得如是。
且無絲發可見。
豈不見志公和尚雲。
内外追尋覓總無。
境上施為渾大有。
珍重。
有僧造大甯寬。
問如何是露地白牛。
寬以火箸插火爐中。
曰。
會麼。
僧雲不會。
曰頭不欠。
尾不剩。
此二尊宿。
快說性淨明露。
可與并登現前地矣。
盡真如際。
名遠行地。
通曰。
淨未極。
明未極。
同異可至。
不可謂真如際。
同異既泯。
生滅既滅。
無為真如。
業已明露。
但未能盡其邊際耳。
明露既久。
表裡洞徹。
盡十方界。
皆真如際。
遍虛空。
滿法界。
全體呈露。
則不但現前已也。
理本無際。
無際之際。
乃真如際。
真如無際。
而行真如行者。
豈有遠近哉。
謂之遠行。
明其非人力可到也。
大凡行之可到者。
雖積累歲月。
不謂之遠。
唯行之不可到者。
始謂真遠。
如莊生喻适建德之國。
望之而不見其崖。
逾往而不知其所窮。
送君者皆自崖而返。
君自此遠矣。
亦足為此地喻。
僧問上藍和尚。
善财見文殊後。
為甚麼卻往南方。
藍雲。
學憑入室。
知乃通方。
僧雲。
到蘇摩城。
為甚麼彌勒卻遣見文殊。
藍雲。
道曠無涯。
逢人不盡。
投子拈雲。
道無迷悟。
法證由師。
不住聖凡。
莊嚴妙行。
是以文殊遣去須彌登山。
海岸逢師。
市廛禮友。
或刀山淫舍。
罪杻王宮。
或童女童男。
瞿夷聖後。
彌勒彈指。
普賢親瞻。
再見文殊。
複有何事。
信知通方知有。
道曠無涯。
不昧光蹤。
力窮盡妙。
諸仁者。
還知更有一人。
為甚麼善财不參。
且道是甚麼人。
良久曰。
滿頭白發離崖谷。
半夜穿雲入市廛。
頌曰。
日出升空高下周。
昆侖流派入川流。
春山雲逗風無盡。
雁去回南天地秋。
此可為遠行地矩度。
為達一切法盡真如際故。
一真如心。
名不動地。
通曰。
盡真如際。
放之則彌乎六合。
一真如心。
卷之則不盈一握。
心本不動。
雖行無迹。
行乎無迹。
斯謂遠行。
既盡其際。
即完其體。
施設萬端真如不動。
此不動地。
于遠行而見其不動也。
際即是心。
心即是際。
前際中際後際。
三際不可得。
過去未來現在。
三心亦不可得。
總一真如。
孰為行。
孰為止。
孰為動。
孰為不動哉。
無動無靜。
斯可語真不動也已。
東京俊禅師初谒投子。
子問昨夜宿何處。
俊曰。
不動道場。
子曰。
既雲不動。
曷由到此。
俊曰。
至此豈有動耶。
子曰。
元來宿不着處。
蓋默許之。
淨慈佛行上堂。
雁過長空。
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
水無留影之心。
若能如是。
正好買草鞋行腳。
所以道動則影現。
覺則冰生。
不動不覺。
正在死水裡。
薦福老人出頭不得即且置。
育王今日又作麼生。
向道莫行山下路。
果然猿叫斷腸聲。
此不動地。
須親到一回始得。
不然幾何不坐在死水裡作活計。
發真如用。
名善慧地。
阿難。
是諸菩薩。
從此已往。
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通曰。
從真如心。
發真如用。
所謂無師智。
自然智。
一切智。
四無礙智。
演說無量阿僧祇句義。
無有窮盡。
作大法師。
普度群品。
智悲雙運。
應時合節。
故曰善慧。
前??慧。
但謂自己光明。
今善慧。
謂以善法及人。
顯其慧用。
故不同。
自遠行地後。
不動地前。
已證寂滅無功用道。
猶目此地為修習位者何也。
但自十地功德圓滿之後律之。
略欠分數。
故目此地為修習位。
謂初發慧用。
未忘乎慧。
視法雲遍覆。
無欠無餘。
似有間耳。
又此修而無修。
習而無習。
如舟将到岸。
篙槳不施。
尚在運行故也。
仰山一日卧次。
夢入彌勒内院。
衆堂中。
諸位皆足。
唯第二位空。
仰遂就座。
有一尊者白槌雲。
今當第二座說法。
仰起白捶雲。
摩诃衍法。
離四句。
絕百非。
谛聽谛聽。
衆皆散去。
及覺。
舉似沩山。
沩曰。
子已入聖位。
仰便禮拜。
天童頌雲。
夢中擁衲參耆舊。
列聖森森坐其右。
當仁不讓楗捶鳴。
說法無畏師子吼。
心安如海。
量大如鬥。
鲛目淚流。
蚌腸珠剖。
谵語誰知洩我機。
龐眉應笑楊家醜。
離四句。
絕百非。
馬師父子病休醫。
此仰山于夢中發真如用。
何假修習。
沩山親為證據。
固知人位已顯。
信位不足言矣。
慈陰妙雲。
覆涅槃海。
名法雲地。
通曰。
智慧功圓。
無複自利。
純是利他。
故大慈之陰。
充滿法界。
無心無緣。
而應彼心緣。
施作利潤。
而本寂無作。
如雲出無心。
遍覆一切。
謂之妙雲。
即性覺妙明之妙。
慈本自妙。
非藉修為。
而謂之覆涅槃海者。
涅槃自性。
本無生滅。
覺海慈雲。
稱性而起。
亦無生滅。
一切衆生。
在涅槃中。
還令衆生。
證涅槃果。
如是而蔭。
如是而覆。
無欠無餘。
乃可稱妙也已。
法而譬之于雲。
法本無心。
雲而系之于法。
即雲即法。
故不言慧用而但言雲。
蓋已渾同造物。
不作二見矣。
此法雲地。
鄰于佛地。
名灌頂菩薩位。
六祖示衆雲。
善知識。
若欲入甚深法界。
及般若三昧者。
須修般若行。
持誦金剛般若經。
即得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
經中分明贊歎。
莫能具說。
此法門是最上乘。
為大智人說。
為上根人說。
小根小智人聞。
心生不信。
何以故。
譬如大龍下雨于閻浮提。
城邑聚落。
悉皆漂流。
如漂草葉。
若雨大海。
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
若最上乘人。
聞說金剛經。
心開悟解。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
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
不從天有。
元是龍能興緻。
令一切衆生。
一切草木。
有情無情。
悉皆蒙潤。
百川衆流。
卻入大海。
合為一體。
衆生本性般若之智。
亦複如是。
善知識。
小根之人。
聞此頓教。
猶如草木根性小者。
若被大雨。
悉皆自倒。
不能增長。
小根之人。
亦複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
與大智人更無差别。
因何聞法不自開悟。
緣邪見障重。
煩惱根深。
猶如大雲覆蓋于日。
不得風吹。
日光不現。
般若之智。
亦無大小。
為一切衆生。
自心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
修行覓佛。
未悟自性。
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
不執外修。
但于自心。
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
常不能染。
即是見性。
善知識。
内外不住。
去來自由。
能除執心。
通達無礙。
能修此行。
與般若經。
本無差别。
六祖不識一字。
說法如雲如雨。
且能分别聞法者大小根器之殊。
亦足補十地所未備雲。
如
枯骨上覓什麼汁。
心外無法。
内亦不可得。
求什麼物。
天衣懷禅師上堂。
無邊刹境。
自他不隔于毫端。
且道妙喜世界不動如來。
說什麼法。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祗如威音王佛。
最初一會。
度多少人。
若是通方作者。
試道看。
良久曰。
行路難。
行路難。
萬仞峰頭君自看。
故能悟法性身。
法性土。
要歸于無物。
是真佛地。
若有所得。
即為有所。
何能至一切處。
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通曰。
世界。
即真如法界。
屬相分。
如來。
即真如本體。
屬見分。
見相二分。
始同一源。
故雖根塵曆然。
彼此可以涉入。
舉見而相在其中。
舉相而見在其中。
即見莫非相。
即相莫非見也。
故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本無挂礙。
而不免有挂礙者。
見未融也。
夫精真發明。
至一切處。
尚于一切處作二見在。
今互相涉入。
精真即一切處。
一切處即是精真。
心境俱融。
兩無妨礙。
理不礙事。
事不礙理。
充滿一切處。
故曰無盡功德藏也。
前十行中無量功德。
但備德于身。
此無盡功德藏。
用之不窮。
取之不竭。
蓋指如來藏識海也。
殆與虛空藏菩薩身界涉入。
而能廣行佛事。
随順衆生者等矣。
五祖演上堂。
千峰列翠。
岸柳垂金。
樵父讴歌。
漁人鼓舞。
笙簧聒地。
鳥語呢喃。
紅粉佳人。
風流公子。
一一為汝諸人發上上機。
開正法眼。
若向這裡薦得。
金色頭陀無容身處。
若也不會。
吃粥吃飯。
許你七穿八穴。
又法燈偈曰。
誰信天真佛。
興悲幾萬般。
蓼華開古岸。
白鹭立沙灘。
露滴庭莎長。
雲收溪月寒。
頭頭垂示處。
子細好生觀。
此世界如來。
渾成一片。
從此悟入。
名真解脫。
以此功德接引衆生。
世界無盡。
功德亦無盡。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通曰。
佛地同。
清淨同。
涅槃同。
何故依因發揮。
各各不同。
良由夙昔所種善根。
各得其性之所近。
善雖平等。
而因根發苗。
依因證果。
萬有不齊。
不妨自修自悟。
取證涅槃。
正不必拘拘一門。
共遵一轍也。
随順雲者。
相機接引。
不強其所不能。
此乃普度衆生之大權也。
雪峰在洞山作飯頭。
淘米次。
山問淘沙去米。
淘米去沙。
峰曰。
沙米一時去。
山曰。
大衆吃個甚麼。
峰遂覆卻米盆。
山曰。
據子因緣。
合在德山。
後果嗣德山。
投子拈雲。
大衆。
洞山恁麼道。
是甚麼道理。
雖然一色乾坤。
争奈山高水闊。
所以野人雲。
功夫不到不方圓。
言語不通非眷屬。
乃代雲。
淘沙去米。
淘米去沙。
無影長生桂。
經霜結子頻。
大衆吃個甚麼。
金鳳采華銜不盡。
玉雛食蕊葉長新。
頌曰。
滿缽盛來一物無。
豈同香積變珍蘇。
日月并輪長不照。
木人舞袖向紅爐。
投子最善洞上之旨。
其揀辨最晢。
僧問五祖演。
如何是臨濟下事。
演曰。
五逆聞雷。
曰如何是雲門下事。
演曰。
紅旗閃爍。
曰如何是沩仰下事。
演曰。
斷碑橫古路。
曰如何是曹洞下事。
演曰。
馳書不到家。
僧禮拜。
演曰。
何不問法眼下事。
曰留與和尚。
演曰。
巡人犯夜。
此五宗善根。
各有所契。
非但洞山指雪峰見德山而已。
自嵩山慧安指南嶽讓見六祖。
石頭指藥山見馬祖。
馬祖指丹霞見石頭。
皆所以随順平等善根。
令其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何嘗執着一法而證極果哉。
真根既成。
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性圓成就不失衆生。
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通曰。
善根者各具之善根。
依此善根。
取涅槃道。
則善根化而為真根矣。
無善可指。
但唯一真。
性真圓融。
周遍法界。
故十方衆生。
皆我本性。
本性既圓。
已自成就。
謂之曰圓。
不妨會衆生為一體。
亦不失衆生之相。
衆生未必一一成就。
而吾性圓滿。
無一衆生不是佛性。
故性圓成就不至遺失一衆生也。
此随順等觀一切衆生。
則無論人畜善惡。
下至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不但随順平等善根而已。
如常不輕菩薩逢人便拜曰。
我不敢輕于汝等。
汝等皆當成佛。
正合此旨。
育王裕禅師上堂。
盡大地是沙門眼。
遍十方是自己光。
為甚麼東弗于逮打鼓。
西瞿耶尼不聞。
南贍部洲點燈。
北郁單越暗坐。
直饒向這裡道得十全。
猶是光影裡活計。
撼拂子曰。
百雜碎了也。
作麼生是出身一路。
擲下拂子曰。
參。
此事非實參實證。
豈能窺見真根消息。
雪峰垂語雲。
望洲亭與汝相見了也。
烏石嶺與汝相見了也。
僧堂前與汝相見了也。
時有僧便出問。
僧堂前即且置。
如何是望洲亭烏石嶺相見處。
峰驟步歸方丈。
于此見得。
方信十方衆生。
皆我本性。
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即與離。
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通曰。
前雲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于相而離相。
猶有法相在。
此雲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于法而離法。
并其法相而忘之矣。
有即有離。
雖無法相。
不無無法相者。
是亦有遣法相也。
于此俱無。
絲毫淨盡。
但一真體。
如如不動。
此謂真如相。
不得以相相法相及遣法相而并語也。
所雲離一切相。
視離衆生相者為密。
所雲二無所著。
視遠離諸離者為密。
至此則所知障淨。
真性現前。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本自如如。
故曰真如。
育王裕禅師上堂。
行時絕行迹。
說時無說蹤。
行說若到則垛生招箭。
行說未明則神鋒劃斷。
就使說無滲漏。
行不迷方。
猶滞殼漏在。
若是大鵬金翅。
奮迅百千由旬。
十影神駒。
馳驟四方八極。
不取次啖啄。
不随處理身。
且總不依倚。
還有踐履分也無。
刹刹塵塵是要津。
此語可謂得真如髓。
于此得超脫去。
便契如如。
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通曰。
遠離諸相。
但一真如。
即名無縛矣。
有真如相在。
猶為無縛所縛。
未能無礙。
即未為真解脫也。
真得所如者。
所在如如。
更無滞礙。
即真如相且忘之矣。
始焉遣法執。
名有縛解脫。
今者遣無法執。
名無縛解脫。
無縛且脫更有何縛。
既無所縛。
安往弗如。
此十方無礙。
非得真如中之最真者。
不足以語此。
昔洛浦初為臨濟侍者。
濟常對衆美之曰。
臨濟門下一隻箭。
誰敢當鋒。
浦自謂已足。
辭往南遊。
濟曰。
臨濟門下有個赤稍鯉魚。
搖頭擺尾向南方去。
不知向誰家齑甕裡淹殺。
浦遊曆罷。
直往夾山卓庵。
經年不訪夾山。
山乃修書。
令僧持往。
浦接得便坐卻。
再展手索。
僧無對。
浦便打。
曰歸去舉似和尚。
僧回舉似夾山。
山曰。
這僧若開書。
三日内必來。
若不開書。
斯人救不得也。
浦果三日後至。
見夾山。
不禮拜。
當面而立。
山曰。
雞栖鳳巢。
非其同類。
出去。
浦雲。
自遠趨風。
乞師一接。
山曰。
目前無阇黎。
此間無老僧。
浦便喝。
無之一字亦不許立。
山曰。
且莫草草匆匆。
須知雲月是同。
溪山各異。
截斷天下人舌頭即不無。
争教無舌頭人解語。
浦無語。
山便打。
浦遂伏膺。
果然向夾山齑甕裡淹殺。
投子拈曰。
到這裡。
作麼生道得一句。
得同身共命。
一氣連枝。
遂代雲。
無目繡雙鳳。
沖虛透碧霄。
頌曰。
無伴石人夜入山。
雲籠紅頂綠衣寒。
喝開劫兆三峰頂。
捧出金襕對日看。
前二句頌坐斷天下人舌頭。
藏身處沒蹤迹之旨也。
後二句頌無舌人解語。
沒蹤迹處莫藏身之旨也。
大小洛浦。
止得一橛早被臨濟勘破。
使不遇夾山。
幾為無縛所縛。
斷送一生矣。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通曰。
從真如性發起德用。
理智行三德俱圓。
理事無礙。
空有俱非。
一性渾成。
更無蹤迹。
前雲至一切處。
猶存量見。
則法界性未離有量。
今法界量滅。
故名無量。
佛果勤谒張無盡。
劇談華嚴旨要。
曰華嚴現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無假法。
所以即一而萬。
了萬為一。
一複一。
萬複萬。
浩然莫窮。
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卷舒自在。
無礙圓融。
此雖極則。
終是無風匝匝之波。
公于是不覺促榻。
勤遂問曰。
到此與祖師西來意。
為同為别。
公曰。
同矣。
勤曰。
且得沒交涉。
公色為之愠。
勤曰。
不見雲門道。
山河大地。
無絲毫過患。
猶是轉句。
不見一色。
始是半提。
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
彼德山臨濟。
豈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
翌日複舉事法界。
理法界。
至事理無礙法界。
勤又問此可說禅乎。
公曰。
正好說禅也。
勤笑曰。
不然。
正是法界量裡在。
蓋法界量未滅。
若到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量滅。
始好說禅。
如何是佛。
幹屎橛。
如何是佛。
麻三斤。
是故真淨偈曰。
事事無礙。
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
口誦淨戒。
趁出淫房。
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
解開布袋。
公曰。
美哉之論。
豈易得聞乎。
如此妙義。
非如此深談。
亦不能曲盡其旨。
以上十回向。
回真向俗。
回志向悲。
使真俗圓融。
智悲不二。
至此。
限量情見。
俱已渾化。
乃可登地證菩薩果矣。
阿難。
是善男子。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火。
欲然其木。
名為暖地。
通曰。
以上四十一心。
自幹慧至十回向。
漸次修治。
漸次充拓。
淘汰凡情。
已極清淨。
第聖位難跻。
聖果難熟。
到此田地。
神不可緻思。
化不可助長。
優而遊之。
俟其自至而已。
世尊累劫修行。
洞晢奧密。
于此複立四種妙圓加行。
将成未成之間。
實有此四種地位。
非佛眼其孰辨之。
前雲覺齊佛覺。
中心了了。
猶未能用也。
至是用為己心。
拈弄不出。
如鑽木取火。
木未及然。
故名暖地。
火之出也無心。
鑽久則木自然。
覺之用也無意。
定久則慧自現。
非可人力與其間也。
翠岩真上堂。
舉龍牙頌曰。
學道如鑽火。
逢煙未可休。
直待金星現。
歸家始到頭。
神鼎頌曰。
學道如鑽火。
逢煙便可休。
莫待金星現。
燒腳又燒頭。
真曰。
若論頓也。
龍牙正在半途。
若論漸也。
神鼎猶少悟在。
于此複且如何。
諸仁者。
今年多落葉。
幾處掃歸家。
據翠岩見處。
燒不盡現柴。
用不盡現火。
胡以鑽為。
雖然。
須是出格人始得。
又以己心。
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通曰。
見處與佛無異。
猶貴行履相稱。
故能以佛之覺用為己心。
即能以己之心成佛所履。
蓋交互言之。
為有佛見己見在。
故若依非依。
見佛則若依于佛。
唯己則若無所依。
且佛履無迹。
今微有比拟。
轍迹未忘。
如登高山。
身已入空。
下有微礙。
以為依。
則身在空而非依也。
以為非依。
則足履頂而非不依也。
将入神化。
而毫末未融。
故若有礙。
大般若以執着虛空法身為頂堕。
正與此類。
僧問趙州。
如何是妙峰孤頂。
州雲。
老僧不答你這話。
僧雲。
為什麼不答這話。
州曰。
我若答你。
恐落在平地上。
有味哉。
分明答了也。
後保福長慶遊山次。
福以手指雲。
隻這裡便是妙峰頂。
慶雲。
是則是。
可惜許。
有僧舉似鏡清。
清雲。
若不是孫公。
便見髑髅遍野。
雪窦頌雲。
妙峰孤頂草離離。
拈得分明付與誰。
不是孫公辨端的。
髑髅着地幾人知。
孫公可惜許。
正恐落在平地。
若落平地商量。
則髑髅前見鬼人無數。
又洞山問僧甚處來。
曰遊山來。
山曰。
還到頂麼。
曰到。
山曰。
頂上有人麼。
曰無人。
山曰恁麼則不到頂也。
曰若不到頂。
争知無人。
山曰。
何不且住。
曰某甲不辭住。
西天有人不肯。
山曰。
我從來疑着這漢。
若此僧者。
到頂不住。
更有何礙。
即頂堕且無患。
何患平地哉。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通曰。
己心佛履。
二迹俱融。
渾同一體。
更無微礙。
既不即心即佛。
亦不非心非佛。
但向道不是物。
此即所謂中道也。
始焉中中流入。
其于中道純真。
第能信住行向。
至是乃能善得之矣。
謂之善得。
不費纖毫功力。
抑且得無所得。
既無所得。
則亦無所說。
如忍事底人。
既不懷疑。
亦不說出。
但有默藏而已。
故名忍地。
龍圖王蕭。
字觀複。
留昭覺日。
聞開靜闆聲。
有省。
問南堂曰。
某有個見處。
才被人問。
卻開口不得。
未審過在甚處。
堂曰。
過在有個見處。
卻問朝旆幾時到任。
公曰。
去年八月四日。
又問自按察幾時離衙。
公曰。
前月二十。
堂曰。
為甚麼道開口不得。
公乃契悟。
王龍圖似證忍地。
得南堂數語。
見處頓忘。
然亦有既超忍地未為透脫者。
如五祖演。
因浮山遠指見白雲端。
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話請益。
端叱之。
演領悟。
獻投機偈曰。
山前一片閑田地。
叉手叮咛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
為憐松竹引清風。
端特印可。
令掌磨事。
未幾。
端至。
語之曰。
有數禅客自廬山來。
皆有悟入處。
教伊說。
亦說得有來由。
舉因緣問伊。
亦明得。
教伊下語。
亦下得。
祗是未在。
演于是大疑。
私自計曰。
既悟了。
說亦說得。
明亦明得。
如何卻未在。
遂參究累日。
忽然省悟。
從前寶惜。
一時放下。
走見白雲端。
端為手舞足蹈。
演亦一笑而已。
演後語人曰。
吾因茲出一身白汗。
便明得下載清風。
故知絲毫未化。
尚留理障。
如此妙圓加行甯但四端哉。
數量消滅。
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通曰。
心佛二同。
已忘彼此。
善得中道。
已離二邊。
然有二同消息在。
有善得悟機在。
即是數量。
即是名目。
故數量世人所可測也。
名目世人所可指也。
即不得超乎世。
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能消滅數量。
幾于不堕矣。
何謂消滅。
彼有同有異。
有迷有覺。
有得有失。
皆屬數量。
可以名目。
今惟善得中道。
固不可目之為迷。
将并其所得而忘之。
又不可目之為覺。
不可蔔度。
不可形容。
正銷滅數量之實也。
世人情量所及者。
知有佛知有道而已。
今曰心不是佛。
智不是道。
安所容其慮乎。
世人色目所到者。
如此同如此得而已。
今曰同無所同。
得無所得。
安所窺其妙乎。
此内凡已盡。
将入聖位。
唯聖為能知聖。
非世人意見之所能窺。
蓋高出乎世人之上矣。
故名世第一地。
若進十地。
極乎妙覺。
又名出世第一地也。
僧問洞山。
三身中。
那身不堕諸數。
山雲。
吾常于此切。
天童頌雲。
不入世。
未循緣。
劫壺空處有家傳。
白蘋風細秋江暮。
古岸船歸一帶煙。
此頌于不堕諸數更切。
同安志禅師。
嗣先同安丕。
丕将示滅。
上堂曰。
多子塔前宗子秀。
五老峰前事若何。
三舉未有對者。
末後志出曰。
夜明簾外排班立。
萬裡讴歌道太平。
丕曰。
須是這驢漢始得。
住後。
僧問二機不到處。
如何舉唱。
志雲。
遍處不逢。
玄中不失。
丹霞頌曰。
這邊那畔總難逢。
一句無私不處中。
紅日暮沉西嶂外。
空留孤影照溪東。
此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正是二機不到處。
然同安二邊不立。
中道不安。
将中道亦不處。
此所以為無者真宗也。
于宗門最為第一。
矧但世第一地而已乎。
阿難。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
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通曰。
大菩提雲者。
是向上一路。
諸佛命脈所關。
于此通達。
得大徹悟。
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既見如來。
故能盡佛境界。
佛境界者。
惟佛與佛。
乃能究盡。
是不可思議境界。
以三谛圓融當之。
未為盡也。
中道純真。
似于菩提無異。
然知中道不安者。
是大菩提也。
前歡喜行。
具足無量妙德。
十方随順。
以功德言故屬行。
此則通達無上菩提。
超凡入聖。
已履佛境。
已登果位。
故名曰地。
初得法喜。
喜惟通達。
得無障礙。
其實得無所得喜無所喜。
非世情歡喜所可論量也。
簽判劉經臣。
少以逸才登仕。
于佛法未之信。
會照覺總禅師與語啟迪。
因醉心祖道。
既抵京師。
谒慧林沖禅師。
于僧問雪窦如何是諸佛本源。
答曰千峰寒色。
語下有省。
歲餘。
官雒幕。
參韶山杲禅師。
将去任。
辭韶山。
山囑曰。
公如此用心。
何愁不悟。
爾後或有非常境界。
無量歡喜。
宜急收拾。
若收拾得去。
便成法器。
若收拾不得。
則有不甯之疾。
成失心之患矣。
未幾複至京師。
依正覺逸禅師。
請問因緣。
逸曰。
古人道。
平常心是道。
你十二時中。
放光動地。
不自覺知。
向外馳求。
轉疏轉遠。
公益疑不解。
一夕入室。
逸舉傳燈所載香至國王問波羅提尊者。
何者是佛。
提曰。
見性是佛之語問之。
公不能對。
疑益甚。
遂歸就寝。
熟睡。
至五鼓覺來。
方追念間。
見種種異相。
表裡通徹。
六根震動。
天地同旋。
如雲開月現。
喜不自勝。
忽憶韶山臨别所囑之言。
姑抑之。
逮明悉以所得告。
逸為證據。
且曰。
更須用得始得。
公曰。
莫要踐履否。
逸曰。
這個是甚麼事。
卻說踐履。
公乃默契。
後作發明心地頌八首。
及着明道谕儒篇以警世。
若劉公所證。
不知于初地何如。
然非常歡喜。
不辜韶山授記。
其亦現宰官身而來者耶。
異性入同。
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通曰。
前心佛二同。
及數量銷滅。
但就一己善性而論。
今異性入同。
概舉衆生國土同此一性。
龍蛇混雜。
凡聖交參。
是菩薩境界。
非覺通如來不垢不淨之旨。
未易達此。
若見衆生性異。
即見衆生垢。
今既入同。
已離濁邊垢矣。
若見衆生性同。
同性未泯。
即為法垢。
今同性亦滅。
則離清邊垢矣。
此離垢地。
乃菩薩位中所重。
惟離清邊垢。
還于如來無垢本體。
是當非離濁邊垢者可概論也。
僧問瑞岩。
如何是佛。
曰石牛。
如何是法。
曰石牛兒。
曰恁麼即不同也。
曰合不得。
曰為甚麼合不得。
曰無同可同。
合甚麼。
又僧問曹山。
雪覆千山。
為甚麼孤峰不白。
山曰。
須知有異中異。
曰如何是異中異。
山曰。
不堕諸山色。
瑞岩善說同。
曹山善說異。
合二則觀之。
則知異性入同者。
無同可同。
離垢成異者。
更異中異。
此豈可以淺近窺乎。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通曰。
如大圓鏡。
塵垢既離。
已稱淨矣。
而非極淨也。
為有法垢在也。
法垢既離。
所知障淨。
然後本覺明生。
從定發慧。
自有一段光輝。
非尋常覺照可比。
前偈雲。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此等光景。
豈頭頭上明。
物物上通。
所能仿佛者乎。
洞山問密師伯。
作什麼。
密雲。
把針。
山曰。
把針事作麼生。
密雲。
針針相似。
山曰。
二十年同行作這個語話。
密雲。
長老又作麼生。
山曰。
大地火發。
天童拈雲。
大地火發。
間不容發。
南海昆侖。
天寒不襪。
祖祖相傳。
一頭搕??。
蓋指真悟既發。
即與佛祖心心相印。
此發光地。
固不易談。
隐山和尚偈曰。
三間茅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把是非來辨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
彼所謂淨極發光者非耶。
明極覺滿。
名??慧地。
通曰。
明已極。
覺已滿。
如大火聚。
觸着便燒。
一切緣影。
悉皆爍絕。
不徒曰慧。
而曰??慧。
慧之至也。
此不可近。
即般若智。
太末蟲處處能泊。
唯不能泊于火??之上。
識慮處處能緣。
唯不能緣于般若之上。
故名??慧地。
盤山上堂。
夫心月孤圓。
光吞萬象。
光非照境。
境亦非存。
光境俱忘。
複是何物。
洞山别語雲。
光境未忘。
複是何物。
保福舉問長慶曰。
據二老總未剿絕在。
作麼生得剿絕去。
慶良久。
福雲。
情知你向鬼窟裡作活計。
慶雲。
汝又作麼生。
福雲。
兩手扶犁水過膝。
天童拈雲。
俱亡未亡。
奪人奪境。
為甚麼保福不肯長慶。
太平本是将軍緻。
不許将軍見太平。
據保福見處。
??慧地亦不許坐着。
玄之又玄矣。
一切同異。
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通曰。
地前智名異。
登地智名同。
即如同中又有同異。
離垢為淨。
而淨極則明生。
發光為明。
而明極則覺滿。
未至十分。
則有同異可言。
已至十分。
則無同異可指。
如金已足色。
更無加減。
何從而指其為同。
何從而指其為異。
既無異可指。
則凡情所不能至。
既無同可指。
則聖解所不能至。
凡情可至。
則凡得而勝之。
聖解可至。
則聖得而勝之。
今一切同異聖凡智慮皆不能至。
至且不能。
孰為勝哉。
故名難勝地。
佛言設有一法勝過涅槃。
吾說亦如夢幻。
是涅槃者。
最難勝之法也。
臨濟到鳳林。
林問有事相借問。
得麼。
濟雲。
何為剜肉作瘡。
林雲。
海月澄無影。
遊魚獨自迷。
濟雲。
海月既無影。
遊魚何得迷。
林雲。
觀風看浪起。
玩月野帆飄。
濟雲。
孤輪獨照江山靜。
長嘯一聲天地秋。
林雲。
任将三寸輝天地。
一句臨機試道看。
濟雲。
路逢劍客須呈劍。
不是詩人莫獻詩。
林便休。
濟乃有頌。
大道絕同。
任向西東。
石火莫及。
電光罔通。
沩山問仰山。
石火莫及。
電光罔通。
從上諸聖。
将甚麼為人。
仰雲。
和尚意作麼生。
沩雲。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仰雲。
不然。
沩雲。
子又作麼生。
仰雲。
官不容針。
私通車馬。
大抵臨濟與鳳林相見。
雖電光石火。
莫能喻之。
而仰山且以為私通車馬。
正所謂悟則迦葉不覆藏。
不悟則如來有密語也。
此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非有真實契悟。
孰知其難勝哉。
無為真如。
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通曰。
同異不至。
非可作為。
既無造作即是真如。
此真如性。
在迷不加損。
在悟不加益。
但為情見污染。
不得明露。
唯淨極明極。
則圓陀陀。
光爍爍。
淨裸裸。
沒可把。
寂滅之體。
乃得現前。
故名現前地。
大安将往洪井。
路出上元。
逢一老父謂曰。
汝往南昌。
當有所得。
安即造百丈。
禮而問曰。
學人欲求識佛。
何者即是。
丈曰。
大似騎牛覓牛。
安于言下有省。
曰識得後如何。
丈曰。
大似騎牛到家。
安曰。
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丈曰。
如牧牛人。
執杖視之。
不令犯人苗稼。
安自茲領旨。
更不馳求。
後繼沩山住持。
上堂。
汝諸人總來就安求覓甚麼。
若欲作佛。
汝自是佛。
擔佛傍家走。
如渴鹿趁陽??相似。
何時得相應去。
汝欲作佛。
但無許多颠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淨衆生之心。
便是初心正覺佛。
更向何處别讨。
所以安在沩山三十年。
吃沩山飯。
屙沩山屎。
不學沩山禅。
祗看一頭水牯午。
若落路入草。
便把鼻孔拽轉來。
才犯人苗稼。
即鞭撻調伏既久。
可憐生受人言語。
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
常在面前。
終日露迥迥地。
趁亦不去。
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
從眼門放光。
照見山河大地。
耳門放光。
領采一切善惡音響。
如是六門。
晝夜常放光明。
亦名放光三昧。
汝自不識取。
隐在四大身中。
内外扶持。
不教傾側。
如人負重擔。
從獨木橋上過。
亦不教失腳。
且道是恁麼物任持。
便得如是。
且無絲發可見。
豈不見志公和尚雲。
内外追尋覓總無。
境上施為渾大有。
珍重。
有僧造大甯寬。
問如何是露地白牛。
寬以火箸插火爐中。
曰。
會麼。
僧雲不會。
曰頭不欠。
尾不剩。
此二尊宿。
快說性淨明露。
可與并登現前地矣。
盡真如際。
名遠行地。
通曰。
淨未極。
明未極。
同異可至。
不可謂真如際。
同異既泯。
生滅既滅。
無為真如。
業已明露。
但未能盡其邊際耳。
明露既久。
表裡洞徹。
盡十方界。
皆真如際。
遍虛空。
滿法界。
全體呈露。
則不但現前已也。
理本無際。
無際之際。
乃真如際。
真如無際。
而行真如行者。
豈有遠近哉。
謂之遠行。
明其非人力可到也。
大凡行之可到者。
雖積累歲月。
不謂之遠。
唯行之不可到者。
始謂真遠。
如莊生喻适建德之國。
望之而不見其崖。
逾往而不知其所窮。
送君者皆自崖而返。
君自此遠矣。
亦足為此地喻。
僧問上藍和尚。
善财見文殊後。
為甚麼卻往南方。
藍雲。
學憑入室。
知乃通方。
僧雲。
到蘇摩城。
為甚麼彌勒卻遣見文殊。
藍雲。
道曠無涯。
逢人不盡。
投子拈雲。
道無迷悟。
法證由師。
不住聖凡。
莊嚴妙行。
是以文殊遣去須彌登山。
海岸逢師。
市廛禮友。
或刀山淫舍。
罪杻王宮。
或童女童男。
瞿夷聖後。
彌勒彈指。
普賢親瞻。
再見文殊。
複有何事。
信知通方知有。
道曠無涯。
不昧光蹤。
力窮盡妙。
諸仁者。
還知更有一人。
為甚麼善财不參。
且道是甚麼人。
良久曰。
滿頭白發離崖谷。
半夜穿雲入市廛。
頌曰。
日出升空高下周。
昆侖流派入川流。
春山雲逗風無盡。
雁去回南天地秋。
此可為遠行地矩度。
為達一切法盡真如際故。
一真如心。
名不動地。
通曰。
盡真如際。
放之則彌乎六合。
一真如心。
卷之則不盈一握。
心本不動。
雖行無迹。
行乎無迹。
斯謂遠行。
既盡其際。
即完其體。
施設萬端真如不動。
此不動地。
于遠行而見其不動也。
際即是心。
心即是際。
前際中際後際。
三際不可得。
過去未來現在。
三心亦不可得。
總一真如。
孰為行。
孰為止。
孰為動。
孰為不動哉。
無動無靜。
斯可語真不動也已。
東京俊禅師初谒投子。
子問昨夜宿何處。
俊曰。
不動道場。
子曰。
既雲不動。
曷由到此。
俊曰。
至此豈有動耶。
子曰。
元來宿不着處。
蓋默許之。
淨慈佛行上堂。
雁過長空。
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
水無留影之心。
若能如是。
正好買草鞋行腳。
所以道動則影現。
覺則冰生。
不動不覺。
正在死水裡。
薦福老人出頭不得即且置。
育王今日又作麼生。
向道莫行山下路。
果然猿叫斷腸聲。
此不動地。
須親到一回始得。
不然幾何不坐在死水裡作活計。
發真如用。
名善慧地。
阿難。
是諸菩薩。
從此已往。
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通曰。
從真如心。
發真如用。
所謂無師智。
自然智。
一切智。
四無礙智。
演說無量阿僧祇句義。
無有窮盡。
作大法師。
普度群品。
智悲雙運。
應時合節。
故曰善慧。
前??慧。
但謂自己光明。
今善慧。
謂以善法及人。
顯其慧用。
故不同。
自遠行地後。
不動地前。
已證寂滅無功用道。
猶目此地為修習位者何也。
但自十地功德圓滿之後律之。
略欠分數。
故目此地為修習位。
謂初發慧用。
未忘乎慧。
視法雲遍覆。
無欠無餘。
似有間耳。
又此修而無修。
習而無習。
如舟将到岸。
篙槳不施。
尚在運行故也。
仰山一日卧次。
夢入彌勒内院。
衆堂中。
諸位皆足。
唯第二位空。
仰遂就座。
有一尊者白槌雲。
今當第二座說法。
仰起白捶雲。
摩诃衍法。
離四句。
絕百非。
谛聽谛聽。
衆皆散去。
及覺。
舉似沩山。
沩曰。
子已入聖位。
仰便禮拜。
天童頌雲。
夢中擁衲參耆舊。
列聖森森坐其右。
當仁不讓楗捶鳴。
說法無畏師子吼。
心安如海。
量大如鬥。
鲛目淚流。
蚌腸珠剖。
谵語誰知洩我機。
龐眉應笑楊家醜。
離四句。
絕百非。
馬師父子病休醫。
此仰山于夢中發真如用。
何假修習。
沩山親為證據。
固知人位已顯。
信位不足言矣。
慈陰妙雲。
覆涅槃海。
名法雲地。
通曰。
智慧功圓。
無複自利。
純是利他。
故大慈之陰。
充滿法界。
無心無緣。
而應彼心緣。
施作利潤。
而本寂無作。
如雲出無心。
遍覆一切。
謂之妙雲。
即性覺妙明之妙。
慈本自妙。
非藉修為。
而謂之覆涅槃海者。
涅槃自性。
本無生滅。
覺海慈雲。
稱性而起。
亦無生滅。
一切衆生。
在涅槃中。
還令衆生。
證涅槃果。
如是而蔭。
如是而覆。
無欠無餘。
乃可稱妙也已。
法而譬之于雲。
法本無心。
雲而系之于法。
即雲即法。
故不言慧用而但言雲。
蓋已渾同造物。
不作二見矣。
此法雲地。
鄰于佛地。
名灌頂菩薩位。
六祖示衆雲。
善知識。
若欲入甚深法界。
及般若三昧者。
須修般若行。
持誦金剛般若經。
即得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
經中分明贊歎。
莫能具說。
此法門是最上乘。
為大智人說。
為上根人說。
小根小智人聞。
心生不信。
何以故。
譬如大龍下雨于閻浮提。
城邑聚落。
悉皆漂流。
如漂草葉。
若雨大海。
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
若最上乘人。
聞說金剛經。
心開悟解。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
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
不從天有。
元是龍能興緻。
令一切衆生。
一切草木。
有情無情。
悉皆蒙潤。
百川衆流。
卻入大海。
合為一體。
衆生本性般若之智。
亦複如是。
善知識。
小根之人。
聞此頓教。
猶如草木根性小者。
若被大雨。
悉皆自倒。
不能增長。
小根之人。
亦複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
與大智人更無差别。
因何聞法不自開悟。
緣邪見障重。
煩惱根深。
猶如大雲覆蓋于日。
不得風吹。
日光不現。
般若之智。
亦無大小。
為一切衆生。
自心迷悟不同。
迷心外見。
修行覓佛。
未悟自性。
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
不執外修。
但于自心。
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
常不能染。
即是見性。
善知識。
内外不住。
去來自由。
能除執心。
通達無礙。
能修此行。
與般若經。
本無差别。
六祖不識一字。
說法如雲如雨。
且能分别聞法者大小根器之殊。
亦足補十地所未備雲。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