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來逆流。
如是菩薩。
順行而至。
覺際入交。
名為等覺。
阿難。
從幹慧心。
至等覺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通曰。
如來權智。
下随機感。
故逆流而出。
菩薩實智。
上合覺心。
故順流而入。
璎珞經曰。
等覺照寂。
妙覺寂照。
即其義也。
二覺之際。
故名入交。
入交雲者。
即與如來法流水接也。
卻于此處名等覺位。
謂覺與如來等無差别。
特未極于妙耳。
須于大寂滅海。
逆流而出。
妙同萬物。
乃為妙覺也。
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即前幹慧心。
胡為至是始獲之哉。
未與法流水接。
空見其體。
既與法流水接。
始踐其實。
如月初生明。
微露圓相。
本非欠少。
既而弦。
既而望。
乃滿其量。
隻是初見時圓相。
非有二也。
金剛雲者。
以摧壞諸法得名。
諸法可壞。
而此金剛慧獨不可壞。
前者欲習初幹。
純是智慧。
智慧無二。
但幹不盡爾。
十地已前。
以一地壞一地。
至無一法可得。
故曰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涅槃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也。
其斯之謂乎。
僧問黃檗。
心既本來是佛。
還修六度萬行否。
檗雲。
悟在于心。
非關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
盡是化門。
接物度生邊事。
設使菩提真如實際解脫法身。
直至十地四果聖位。
盡是度門。
非關佛心。
心即是佛。
所以一切諸度門中。
佛心第一。
但無生死煩惱等心。
即不用菩提等法。
所以道佛說一切法。
度我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從佛至祖。
并不論别事。
唯論一心。
亦雲一乘。
所以十方谛求。
更無餘乘。
此衆無枝葉。
唯有諸真實。
所以此意難信。
達磨來此土。
至梁魏二國。
唯有可大師一人。
密信自心。
言下便會即心是佛。
身心俱無。
是名大道。
大道本來平等。
所以深信含生。
同一真性。
心性不異。
即性即心。
心不異性。
名之為祖。
所以雲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即此心不異性。
名之為祖。
可想見覺際入交景象。
從前階級。
了無幹涉。
但隻一心與佛無别。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
通曰。
單有七位。
謂幹慧暖頂忍世第一等覺妙覺也。
複有五位。
謂信住行向地也。
每位疊成十位。
故曰複。
如是重重。
漸修漸證。
總有十二階級。
方至妙覺。
成無上道。
而等覺尚居十一。
故于妙覺未盡。
惟至十二方為盡也。
是妙豈有加于幹慧哉。
特即幹慧磨砻瑩淨。
以顯其妙爾。
合論曰。
三世如來。
付授一切菩薩修證法式。
铨量深淺力用。
分别地位等差。
始自十信。
然以為信者。
尚屬生滅。
故當住心。
乃立十住。
又以為住者。
缺資發方便之用。
故成行心。
乃立十行。
又以為行者。
蓋自利。
未有以及衆生。
故施回向。
乃立十回向。
自十信而至住行回向者。
三賢位也。
又自三賢即登初地。
以大慈大悲。
發生資養茂益成就之。
故有地名。
于初地。
方曰證無生法忍。
乃至十地之終。
磨煉餘習之效。
與本覺真如相等。
故名等覺。
如易曰窮神知化者也。
至入妙覺。
則一而已。
無有等相。
如但曰神也。
此經特異于十信前加幹慧地。
于十地前加暖頂忍世第一地。
雜華于十住曰證無生法忍。
諸經于十地曰證無生法忍。
尚在五十五數之中。
世尊于此。
乃立三漸次。
證無生法忍。
三漸次。
乃方便安立者。
出于五十五數之外。
世尊之意。
蓋欲示從凡夫能實證之法故也。
黃檗謂休曰。
佛與衆生。
更無别異。
但是衆生著相外求。
求之轉失。
使佛覓佛。
将心捉心。
窮劫盡形。
終不能得。
不知息念忘慮。
佛自現前。
此心即是佛。
佛即是衆生。
為衆生時。
此心不減。
為諸佛時。
此心不添。
乃至六度萬行。
河沙功德。
本自具足。
不假修添。
遇緣即施。
緣息即寂。
若不決定信此是佛。
而欲著相修行。
以求功用。
皆是妄想。
與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
更無别佛。
亦無别心。
此心明淨。
猶如虛空。
無一點相貌。
舉心動念。
即乖法體。
即為著相。
無始以來。
無著相佛。
修六度萬行。
欲求成佛。
即是次第。
無始以來。
無次第佛。
但悟一心。
更無少法可得。
此即真佛。
佛與衆生。
一心無異。
猶如虛空。
無雜無壞。
如大日輪。
照四天下。
日升之時。
明遍天下。
虛空不曾明。
日沒之時。
暗遍天下。
虛空不曾暗。
明暗之境。
自相淩奪。
虛空之性。
廓然不變。
佛及衆生心亦如是。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
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
作此解者。
曆河沙劫。
終不得菩提。
為著相故。
惟此一心。
更無微塵許法可得。
即心是佛。
妙哉妙哉。
非檗實證妙覺。
不落階級。
惡能洞朗若是。
得是說而存之。
庶于此經圓頓之旨。
兩不相妨。
是種種地。
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
(此雲止)用諸如來毗婆舍那。
(此雲觀)清淨修證。
漸次深入。
阿難。
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通曰。
十種深喻者。
應觀一切業如幻。
一切法如??。
一切性如水中月。
妙色如空。
妙音如響。
諸佛國土如乾闼婆城。
佛事如夢。
佛身如影。
報身如像。
法身如化。
不可取舍。
一切空故。
深入此空。
乃名實相。
此非作法。
無滅壞故。
若異此觀。
即生滅法。
此不但觀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乃至觀佛法身亦如夢幻泡影。
故為深喻。
如是觀察。
非小乘觀法可拟。
乃諸如來妙觀察智。
具金剛慧。
由寂而照。
由止而觀。
如水至清。
微滓不染。
如鑒至淨。
纖垢不容。
以是而修。
修而無修。
以是而證。
證而無證。
故由幹慧漸次深入以至妙覺。
皆不離此金剛觀察。
地地俱壞。
法法俱幹。
故能興妙覺合也。
如是深喻。
如是深入。
豈有外于三增進中。
返流全一。
以逮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信住行向地為五十。
幹慧及四加行為五。
不言等覺妙覺二位者。
二覺即是真菩提。
是覺也。
非路也。
五十五位。
乃所由入覺之路也。
十方如來。
得成菩提。
皆有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最初方便。
至金剛觀察。
如幻三昧。
唯觀世音最為第一。
故五十五位菩提之路。
亦由三增進中。
返流全一。
始是返聞其最初方便。
而如幻觀察。
亦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之次第也。
作是觀者。
即十方婆伽梵。
一路涅槃門。
若他觀者。
非有十種深喻金剛觀察。
即屬生滅。
即為邪觀也。
唐僧澄觀。
作地住修證偈曰。
修習空華萬行。
宴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像天魔。
證得夢中佛果。
亦略有十種深喻之緻。
夾山上堂。
有祖以來。
時人錯會。
相承至今。
以佛祖言句。
為人師範。
若或如此。
即成狂人無智人去。
他祗指示汝無法本是道。
道無一法。
無佛可成。
無道可得。
無法可取。
無法可舍。
所以老僧道。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他不是目前法。
若向佛祖邊學。
此人未具眼在。
何故。
皆屬所依。
不得自在。
本祗為生死茫茫。
識性無自由分。
千裡萬裡。
求善知識。
須具正眼。
求脫虛謬之見。
定取目前生死。
為複實有。
為複實無。
若有人定得。
許汝出頭。
上根之人。
言下明道。
中下根器。
波波浪走。
何不向生死中定當。
何處更拟佛拟祖。
替汝生死。
有智人笑汝。
汝若不會。
更聽一頌。
勞持生死法。
唯向佛邊求。
目前迷正理。
撥火覓浮漚。
此可為正觀邪觀之定衡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當何名是經。
我及衆生。
雲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
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通曰。
自初決擇真妄。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為見道分。
自天王華屋要因門入。
揀選二十五圓通。
以至奉持佛頂神咒。
為修道分。
又從于凡夫終大涅槃。
懸示無上正修行路。
為證果分。
一經之大旨備矣。
故文殊因是而有請也。
既請經名。
即當奉持。
為流通分。
何為種種發揮未盡。
而遽以請名為哉。
蓋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是正因正果。
唯不識真心。
錯亂修習。
故有輪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二十五圓通。
三摩地中。
本無魔事。
唯不識真心。
錯亂修習。
故有五十種陰魔。
皆所謂若他觀者。
即名邪觀。
下文特詳數之耳。
是經雖因阿難啟教。
而以佛頂神咒。
表顯無上法門。
然此大白傘蓋。
體極含覆。
超情離見。
即如來藏之心印也。
照窮刹海。
淨絕纖塵。
即爍迦羅之法眼也。
印曰無上。
非最上一乘。
莫能印之。
眼曰清淨。
非纖翳悉除。
莫能鑒之。
印謂之寶。
則常住不壞。
眼謂之海。
則含蓄無涯。
是不可思議之咒。
即不可思議之性也。
性與咒。
均之不可思議。
甯有二乎哉。
風穴在郢州衙上堂。
祖師心印。
狀似鐵牛之機。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隻如不去不住。
印即是。
不印即是。
時有盧陂長老出雲。
某甲有鐵牛之機。
請師不搭印。
穴曰。
慣釣鲸鲵澄巨浸。
卻嗟蛙步展泥沙。
陂伫思。
穴喝雲。
長老何不進語。
陂拟議。
穴打一拂子雲。
還記得話頭麼。
試舉看。
陂拟開口。
穴又打一拂子。
牧主雲。
佛法與王法一般。
穴雲。
見個甚麼。
牧雲。
當斷不斷。
返招其亂。
穴便下座。
天童頌雲。
鐵牛之機。
印住印破。
透出毗盧頂??行。
卻來化佛舌頭坐。
風穴當衡。
盧陂負堕。
棒頭喝下。
電光石火。
曆曆分明珠在盤。
眨起眉毛還蹉過。
又閩帥遣使送朱記到保福。
福上堂曰。
去即印住。
住則印破。
僧曰。
不去不住。
用印奚為。
福便打。
僧雲。
恁麼則山鬼窟裡。
全因今日也。
福默然。
合二則觀之。
無上寶印。
電光石火。
即蹉過也。
矧可拟議蔔度。
故非清淨海眼。
不足以矚之。
亦名救護親因。
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
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通曰。
佛頂神咒。
大不可思議。
能使性比丘尼淫心頓歇。
救護阿難。
無毀戒體。
亦已奇矣。
然性比丘尼始得阿那含果。
既證阿羅漢道。
乃悟淫性本空。
已得出纏。
入正遍知。
菩提心者。
屬正知。
為明本分事也。
其中決擇真妄。
揀辦修治。
一切因果。
皆無疑惑。
屬遍知。
阿難已獲法身。
得菩提心矣。
今于一切颠倒錯亂修習。
皆無不究竟。
是為入遍知海也。
雖然。
明得一萬事畢。
但于真心無眩。
世間變态。
何所不通。
為一切由心造故也。
岩頭豁禅師。
在甘贽家過夏。
一日把針次。
贽自田中回。
于豁前拄鍬亞身立。
豁以針作劄勢。
贽急入家。
着衣欲拜謝。
行婆問有何事。
贽曰。
不得說。
婆曰。
且要大家知。
贽舉前話。
婆失聲曰。
此話三十年後須知一回飲水。
一回着噎。
女子聞舉。
乃曰。
還知盡大地人性命。
被上座一針頭上劄卻麼。
奇哉奇哉。
何意岩頭一針鋒上。
具有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咒。
能令甘贽妻子。
一時便爾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通曰。
咒語者。
不可解釋。
是如來密語也。
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亦如來秘密也。
既雲秘密。
豈修所能修。
證所能證。
凡有修有證者。
皆屬不了。
唯無修無證者。
乃為修證了義也。
既不可以修證得。
必須密悟。
一念熏修無漏善業。
不以知知。
不以識識。
凡有知識。
即為漏也。
即非密也。
以此密為因。
如持咒等。
乃所謂不思議熏修也。
以不思議為因。
必以不思議證果。
如來者。
則是不可思議。
既證如來。
安所不了哉。
趙州因尼問如何是密密意。
州以手掐之。
尼曰。
和尚猶有這個在。
州曰。
卻是你有這個在。
慈受深頌曰。
密密深深意最長。
幾人冷地錯商量。
師姑若會趙州掐。
鐵打心肝此斷腸。
德山圓明和尚示衆雲。
及盡去也。
直得三世諸佛。
口挂壁上。
猶有一人呵呵大笑。
若識此人。
參學事畢。
天童頌雲。
收。
把斷襟喉。
風磨雲拭。
水冷天秋。
錦鱗莫謂無滋味。
釣盡滄浪月一鈎。
投子拈雲。
雖然如是。
德山大似藏盡楚天月。
猶存漢地星。
頌曰。
雙眉入暗路崎岖。
日落栖蘆暫得蘇。
争似石人眠半夜。
免教舜讓守林居。
須知華綻非幹木。
無腳行時早觸途。
昨朝風起長安道。
元是昆侖進國圖。
如此等公案亦不可測識。
若了此密語。
即參學事畢。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
十方佛母。
陀羅尼咒(此雲總持)。
通曰。
圓教莫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頓教莫如妙法蓮華經。
佛母神咒。
莫如大準提。
今楞嚴兼而有之。
可謂極圓極頓極不可思議法門也。
大者常遍。
當法身。
方者軌持。
當般若。
廣者包博。
當解脫。
理智用三德具備。
可不謂圓乎。
蓮華出污泥而不染。
妙蓮華王。
則所謂優昙缽華。
異世間植者也。
一彈指頃。
入佛知見。
是謂希有。
非頓莫能當之。
此圓此頓。
當指何事。
此事不容拟議。
即所謂咒心也。
十方如來。
因此咒心。
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乃至于滅度後付佛法事雲雲。
非十方如來之所自出乎。
雖謂之佛母神咒。
得大總持。
可也。
合是三者。
一大藏經教管是矣。
青原一日問石頭曰。
有人道嶺南有消息。
頭曰。
有人不道嶺南有消息。
原曰。
若恁麼。
大藏小藏。
從何而來。
頭曰。
盡從這裡去。
原然之。
雲門垂語雲。
眼睫橫亘十方。
眉毛上透乾坤。
下透黃泉。
須彌塞卻汝咽喉。
還有人會得麼。
若有人會得。
拽取占城共新羅鬥額。
妙喜曰。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諸人要識雲門麼。
不見道三台須是大家催。
雲門妙喜。
故是會中人。
重宣咒心。
指出不可思議境界。
若有妙契其旨者。
管取成佛無疑。
亦名灌頂章句。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汝當奉持。
通曰。
諸菩薩萬行具足。
至一切事究竟堅固。
是名灌頂菩薩。
此菩薩将成妙覺。
于色究竟天上。
現大寶蓮華王座。
量等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菩薩欲登此座。
先于身中出現十道百寶光明。
照燭有情。
最後從頂門放光。
入諸佛足。
于是諸佛從面門放百寶光明。
流灌此菩薩頂。
直至心源。
此但以流光交相涉入。
名為灌頂受佛職位。
前覺際入交。
即此景象。
若妙覺以上。
則不容說。
唯灌頂以下。
則有章句。
如交光相入。
章句亦無。
于無章句中而有章句。
第謂此妙湛總持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雲爾。
故謂萬行具足。
而後究竟堅固者。
是漸非頓。
謂自性堅固。
而無藉萬行者。
是頓非圓。
不知此妙莊嚴路。
莊嚴萬行。
本自具足。
不假修為。
一切堅固。
不但内外身心。
得大定力。
性周性界。
山河大地。
明暗色空。
一切事法。
當處寂滅。
入乎大定。
即此為常住真心。
即此為妙湛總持。
蓋圓頓具備者也。
故謂之首楞嚴經。
未至灌頂法王子位。
惡能知其妙哉。
故曰汝當奉持。
佛鑒和尚示衆。
舉僧問趙州如何是不遷義。
州以兩手作流水勢。
其僧有省。
又僧問法眼。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如何不取于相。
見于不動去。
法眼曰。
日出東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也于此見得。
方知道旋岚偃嶽。
本來常靜。
江河競注。
元自不流。
其或未然。
不免更為饒舌。
天左旋。
地右轉。
古往今來經幾遍。
金烏飛。
玉兔走。
才方出海門。
又落青山後。
江河波渺渺。
淮濟浪悠悠。
直入滄溟晝夜流。
遂高聲雲。
諸禅德還見如如不動麼。
又雲蓋智和尚示衆雲。
唯有堅密身。
一切塵中現。
雲蓋今日。
千山郁茂。
烏獸嘶鳴。
百華競發。
萬木抽枝。
盡是諸佛。
個個真如。
汝等諸人。
遊山玩水。
直須急着眼睛。
莫被伊謾。
是二尊宿。
直于一切塵境中。
拈出如如不動。
堅密真身。
不離萬行。
而得究竟堅固。
是深于楞嚴之旨者。
于此咬嚼得破。
方得名為奉持。
如其空守章句。
未知入路。
縱能莊嚴萬行。
終屬生滅法爾。
于自性堅固。
妙湛總持。
何啻霄壤哉。
說是語已。
即時阿難及諸大衆。
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
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頓悟禅那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
心慮虛凝。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慈音無遮。
善開衆生微細沉惑。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
得大饒益。
世尊。
若此妙明真淨妙心。
本來遍圓。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蠕勤含靈。
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世尊。
如寶蓮香比丘尼。
持菩薩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
無有業報。
發是語已。
先于女根生大猛火。
後于節節猛火燒然。
堕無間獄。
琉璃大王。
善星比丘。
琉璃為誅瞿昙族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惟垂大慈。
開發童蒙。
令諸一切持戒衆生。
聞決定義。
歡喜頂載。
謹潔無犯。
通曰。
阿難聞佛所雲密印了義。
單明向上一路。
固無事修矣。
然曠劫無明。
豈能頓除。
故于修進聖位增上妙理。
得個悟門。
循省身心。
心慮虛凝。
已得斷除三界修心。
六品微細煩惱。
三界分九地。
地各九品。
斷欲界九品。
前六品證二果。
斷後三品證三果。
斷上二界各九品證無學。
斷此六品微細煩惱。
蓋指身見邊見邪見。
在初果地斷。
見取戒取貪。
在二果地斷。
尚餘嗔慢癡。
至三果地方斷。
阿難僅證二果。
故但斷六品耳。
不斷無明。
則不證無生。
雖證無生。
而無明煩惱不盡。
猶未得為真悟也。
故欲如來精研七趣。
以解其惑。
令持戒者謹潔無犯雲爾。
阿難疑處。
雖與前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相似。
然三種相續。
因妄見生。
又十二類生。
皆由颠倒。
阿難豈不領略。
而複有此問。
正恐有妙悟者。
執此真淨妙心本來遍圓。
乃認大地草木。
本一真如。
成佛真體。
何至有地獄等事。
此執妙圓而撥諸趣。
單明向上而不斷煩惱者。
往往有此病也。
使果無地獄等趣。
則善星比丘及寶蓮香比丘尼。
應無顯報矣。
而感應灼然不爽。
則地獄等趣應是有。
毋亦錯亂修習之所緻乎。
唯本于錯亂修習。
不得定執為有。
不得定執為無。
修習不錯。
則有者成無。
修習既錯。
則無者成有。
此其機全系于修習也。
持戒律。
斷煩惱安可不競競耶。
百丈上堂。
常有一老人聽法。
随衆散去。
一日不去。
丈乃問立者何人。
老人雲。
某甲于迦葉佛時。
曾住此山。
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
還落因果也無。
對他道不落因果。
堕野狐身五百生。
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丈雲。
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
告辭丈雲。
某甲已免野狐身。
住在山後。
乞依亡僧燒送。
師令維那白捶告衆。
齋後普請送亡僧。
大衆不能詳。
師領衆至山後岩下。
以杖挑出一死狐。
乃依法火葬。
至晚參。
師舉前因緣次。
黃檗便問。
古人錯對一轉語。
落在野狐身。
今日轉轉不錯是如何。
師雲。
近前來向汝道。
黃檗近前。
打師一掌。
師拍手笑曰。
将謂胡須赤。
更有赤須胡。
天童頌雲。
一尺水。
一丈波。
五百生前不奈何。
不落不昧商量也。
依前撞入葛藤窠。
呵呵呵。
會也麼。
若是你灑灑落落。
不妨我哆哆和和。
神歌社舞自成曲。
拍手其間唱哩啰。
圓禅師在南公會中。
聞二僧舉此話。
一僧曰。
隻如不昧因果。
也未脫得野狐身。
一僧應聲曰。
便是不落因果。
亦何曾堕野狐身耶。
圓悚然異其語。
急上黃檗。
積翠庵頭過澗。
忽大悟。
見南公。
叙其事。
未終。
涕交頤。
南公令就侍者榻熟寐。
忽起作偈曰。
不落不昧。
僧俗本無忌諱。
丈夫氣宇如王。
争受囊藏被蓋。
一條楖栗任縱橫。
野狐跳入金毛隊。
南公大笑。
故此一野狐也。
從前雲何有。
從後雲何無。
諸家于此因緣覆蓋多少人。
出脫多少人。
是知所貴者真悟也。
若執妙圓而撥諸趣。
正是野狐精見解。
佛告阿難。
快哉此問。
令諸衆生。
不入邪見。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
一切衆生。
實本真淨。
因彼妄見。
有妄習生。
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阿難。
内分即是衆生分内。
因諸愛染發起妄情。
情積不休。
能生愛水。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
口中水出。
心憶前人。
或憐或恨。
目中淚盈。
貪求财寶心發愛涎。
舉體光潤。
心着行淫。
男女二根。
自然流液。
阿難。
諸愛雖别。
流結是同。
潤濕不升。
自然從墜。
此名内分。
阿難。
外分即是衆生分外。
因諸渴仰。
發明虛想。
想積不休。
能生勝氣。
是故衆生心持禁戒。
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
顧盼雄毅。
心欲生天。
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
聖境冥現。
事善知識。
自輕身命。
阿難。
諸想雖别。
輕舉是同。
飛動不沉。
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阿難。
一切世間。
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
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
未舍暖觸。
一生善惡。
俱時頓現。
死逆生順。
二習相交。
純想即飛。
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
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
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
随願往生。
情少想多。
輕舉非遠。
即為飛仙。
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
地行羅刹。
遊于四天。
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
護持我法。
或護禁戒。
随持戒人。
或護神咒。
随持咒者。
或護禅定。
保綏法忍。
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情想均等。
不飛不堕。
生于人間。
想明斯聰。
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
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
沉下水輪。
生于火際。
受氣猛火。
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
水能害己。
無食無飲。
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
身入風穴。
二交過地。
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
二種地獄。
純情即沉。
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
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
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循造惡業。
雖則自招。
衆同分中。
兼有元地。
通曰。
此總答諸趣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據七趣所惑。
或天堂。
或地獄。
或人間。
苦樂不同。
莫不各有同業相成。
是同分中本有元地。
不可掃歸于無本之由妄習生也。
衆生性本真淨。
不落聖凡。
自瞥起情見。
不知是妄。
妄而習之。
遂複不舍。
從軀殼起念者。
是見是習。
在身分以内。
從意想起念者。
是見是習。
在身分以外。
身分以内。
因愛着情。
口之于味。
目之于色。
心之于财。
能生愛水。
水性流下。
故從墜。
身分以外。
因思着想。
或存佛國。
或欲生天。
或持善法。
能生勝氣。
氣必飛揚。
故從升。
純想則生忉利以上。
有淨願者。
則生淨土。
九想則為飛仙。
八想則為大力鬼王。
七想則為飛行夜叉。
六想則為地行羅刹。
以想勝故。
所去無礙。
然情有邪正。
正者不離如來座下。
以平昔持戒持咒。
事善知識。
故終為護法神也。
情想均等。
則生人間。
六情則為毛群羽族。
七情則為餓鬼。
八情生有間獄。
九情生無間獄。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有毀佛謗法等罪。
此劫雖壞。
更生十方阿鼻獄。
無有出期。
是妄業自招。
清濁有間矣。
若能不著于情。
則地獄空。
不著于想。
則天堂空。
情想俱空。
雖在人間心遊佛國。
七趣有元地。
則淨土亦有元地審矣。
還我衆生真淨本來。
不生淨土而誰生哉。
僧問百丈。
對一切境。
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丈曰。
一切諸法。
本不自言空。
不自言色。
亦不言是非垢淨。
亦無心系縛人。
但人自虛妄計着。
作若幹種解會。
起若幹種知見。
生若幹種愛畏。
但了諸法不自生。
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
知心與境本不相到。
當處解脫。
一一諸法。
當處寂滅。
當處道場。
又本有之性。
不可名目。
本來不是凡。
不是聖。
不是垢淨。
亦非空有。
亦非善惡。
與諸染法相應。
名人天二乘界。
若垢淨心盡。
不住系縛。
不住解脫。
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
處于生死其心自在。
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
迥然無寄。
一切不拘。
去留無礙。
往來生死。
如門開相似。
百丈大慈。
縱口發揮。
暗合此段經旨。
能于此承當得去。
則情想頓超。
不入邪見。
如來當必更為稱快矣。
阿難。
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
造十習因。
受六交報。
雲何十因。
阿難。
一者淫習交接。
發于相磨。
研磨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
于中發動。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
暖相現前。
二習相然。
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行淫。
同名欲火。
菩薩見欲。
如避火炕。
二者貪習交計。
發于相吸。
吸攬不止。
如是故有積塞堅冰。
于中凍冽。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
有冷觸生。
二習相陵。
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多求。
同名貪水。
菩薩見貪。
如避瘴海。
三者慢習交陵。
發于相恃。
馳流不息。
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如人口舌自相綿味。
因而水發。
二習相鼓。
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我慢。
名飲癡水。
菩薩見慢。
如避巨海。
四者瞋習交沖。
發于相忤。
忤結不息。
心熱發火。
鑄氣為金。
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钺槍鋸。
如人銜冤。
殺氣飛動。
二習相擊。
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瞋恚。
名利刀劍。
菩薩見瞋。
如避誅戮。
五者詐習交誘。
發于相調。
引起不住。
如是故有。
繩木絞校。
如水浸田。
草木生長。
二習相延。
故有扭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奸僞。
同名讒賊。
菩薩見詐。
如畏豺??。
六者诳習交欺。
發于相罔。
誣罔不止。
飛心造奸。
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
如塵随風。
各無所見。
二習相加。
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欺诳。
同名劫殺。
菩薩見诳。
如踐蛇虺。
七者怨習交嫌。
發于銜恨。
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
如陰毒人懷抱畜惡。
二習相吞。
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抛撮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怨家。
名違害鬼。
菩薩見怨。
如飲鸩酒。
八者見習交明。
如薩迦耶(此雲身)見戒禁取。
邪悟諸業。
發于違拒。
出生相反。
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
如行路人。
來往相見。
二習相交。
故有勘問權詐考訊。
推鞫察訪。
披究照明。
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惡見。
同名見坑。
菩薩見諸虛妄遍執。
如臨毒壑。
九者枉習交加。
發于誣謗。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
如讒賊人。
逼枉良善。
二習相排。
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怨謗。
同名讒虎。
菩薩見枉。
如遭霹靂。
十者訟習交諠。
發于藏覆。
如是故有鑒見照燭。
如于日中。
不能藏影。
二習相陳。
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覆藏。
同名陰賊。
菩薩觀覆。
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通曰。
世尊說十習因。
一一配合地獄中事。
毫發無爽。
習必有因。
所因者但能生水火等相。
而無其用。
複以所習交加。
使成熱鐵寒冰等事。
然十方如來。
即于因生處。
洞見好惡。
固無事修。
菩薩明知是害。
乃謹潔無犯。
而遠避之。
縱有地獄。
先無其因。
故唯佛與菩薩說無地獄可也。
未至如是心行。
安得一切而空之。
彌勒曰。
于欲界中。
有三十六處。
謂八大那落迦。
(此雲地獄)何等為八。
一等活。
二黑繩。
三衆合。
四号叫。
五大号叫。
六燒熱。
七極熱。
八無間。
此諸大那落迦處。
廣十千逾繕那。
(此雲四十裡)此外複有八寒那落迦處。
何等為八。
一疱。
二疱裂。
三郝凡。
四郝郝凡。
五虎虎凡。
六青蓮。
七紅蓮。
八大紅蓮。
從此下三萬二千逾繕那。
至等活。
從此複隔四千逾繕那。
有餘那落迦。
如等活大那落迦處。
初寒那落迦處亦爾。
從此複隔二千逾繕那。
有餘那落迦。
又曰。
于等活大那落迦中。
多受如是極治罰苦。
謂彼有情多共趣集業增上。
生種種苦具。
次第而起。
更相殘害。
悶絕躄地。
次虛空中。
有大聲發。
唱如是言。
此諸有情。
可還等活。
次複有情歘然複起。
觀此則地獄非無定處明矣。
淨土三昧經曰。
昔毗沙國王。
與維陀始王共戰。
自惟陣敗。
立誓願為地下王。
時臣佐一十八人。
領百萬衆。
願頭生角。
助王法化。
治其罪人。
今所謂閻羅天子牛頭阿傍等是也。
觀此則地獄及身。
非十方來。
但由惡業纏縛生地獄身明矣。
是淫貪慢嗔詐诳怨見枉訟十法。
與五十一心所法忿恨惱覆诳谄憍害略同。
何為總括之以十也。
此但指十不善業。
故貪瞋慢及邪見屬意業。
而慢名飲癡水。
癡在其中矣。
怨瞋淫屬身業。
而怨瞋殺氣雲雲。
即殺偷在其中矣。
诳詐枉訟四者。
語意相類。
何為分四。
該四口業。
故诳者妄語。
詐者绮語。
枉者惡言。
訟者兩舌。
淫者身見之所自來。
尤造業之本始。
故首舉淫。
淫以磨生火。
貪以吸生水。
與陽盛夢火。
陰盛夢水相似。
鐵床銅柱。
是其抱持。
寝卧堅覺妄想之餘習也。
波波吒吒羅羅。
忍寒聲。
即郝郝虎虎之異名。
青赤白蓮。
塞冰之色也。
癡水。
西方有
如是菩薩。
順行而至。
覺際入交。
名為等覺。
阿難。
從幹慧心。
至等覺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通曰。
如來權智。
下随機感。
故逆流而出。
菩薩實智。
上合覺心。
故順流而入。
璎珞經曰。
等覺照寂。
妙覺寂照。
即其義也。
二覺之際。
故名入交。
入交雲者。
即與如來法流水接也。
卻于此處名等覺位。
謂覺與如來等無差别。
特未極于妙耳。
須于大寂滅海。
逆流而出。
妙同萬物。
乃為妙覺也。
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即前幹慧心。
胡為至是始獲之哉。
未與法流水接。
空見其體。
既與法流水接。
始踐其實。
如月初生明。
微露圓相。
本非欠少。
既而弦。
既而望。
乃滿其量。
隻是初見時圓相。
非有二也。
金剛雲者。
以摧壞諸法得名。
諸法可壞。
而此金剛慧獨不可壞。
前者欲習初幹。
純是智慧。
智慧無二。
但幹不盡爾。
十地已前。
以一地壞一地。
至無一法可得。
故曰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涅槃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也。
其斯之謂乎。
僧問黃檗。
心既本來是佛。
還修六度萬行否。
檗雲。
悟在于心。
非關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
盡是化門。
接物度生邊事。
設使菩提真如實際解脫法身。
直至十地四果聖位。
盡是度門。
非關佛心。
心即是佛。
所以一切諸度門中。
佛心第一。
但無生死煩惱等心。
即不用菩提等法。
所以道佛說一切法。
度我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從佛至祖。
并不論别事。
唯論一心。
亦雲一乘。
所以十方谛求。
更無餘乘。
此衆無枝葉。
唯有諸真實。
所以此意難信。
達磨來此土。
至梁魏二國。
唯有可大師一人。
密信自心。
言下便會即心是佛。
身心俱無。
是名大道。
大道本來平等。
所以深信含生。
同一真性。
心性不異。
即性即心。
心不異性。
名之為祖。
所以雲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即此心不異性。
名之為祖。
可想見覺際入交景象。
從前階級。
了無幹涉。
但隻一心與佛無别。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
通曰。
單有七位。
謂幹慧暖頂忍世第一等覺妙覺也。
複有五位。
謂信住行向地也。
每位疊成十位。
故曰複。
如是重重。
漸修漸證。
總有十二階級。
方至妙覺。
成無上道。
而等覺尚居十一。
故于妙覺未盡。
惟至十二方為盡也。
是妙豈有加于幹慧哉。
特即幹慧磨砻瑩淨。
以顯其妙爾。
合論曰。
三世如來。
付授一切菩薩修證法式。
铨量深淺力用。
分别地位等差。
始自十信。
然以為信者。
尚屬生滅。
故當住心。
乃立十住。
又以為住者。
缺資發方便之用。
故成行心。
乃立十行。
又以為行者。
蓋自利。
未有以及衆生。
故施回向。
乃立十回向。
自十信而至住行回向者。
三賢位也。
又自三賢即登初地。
以大慈大悲。
發生資養茂益成就之。
故有地名。
于初地。
方曰證無生法忍。
乃至十地之終。
磨煉餘習之效。
與本覺真如相等。
故名等覺。
如易曰窮神知化者也。
至入妙覺。
則一而已。
無有等相。
如但曰神也。
此經特異于十信前加幹慧地。
于十地前加暖頂忍世第一地。
雜華于十住曰證無生法忍。
諸經于十地曰證無生法忍。
尚在五十五數之中。
世尊于此。
乃立三漸次。
證無生法忍。
三漸次。
乃方便安立者。
出于五十五數之外。
世尊之意。
蓋欲示從凡夫能實證之法故也。
黃檗謂休曰。
佛與衆生。
更無别異。
但是衆生著相外求。
求之轉失。
使佛覓佛。
将心捉心。
窮劫盡形。
終不能得。
不知息念忘慮。
佛自現前。
此心即是佛。
佛即是衆生。
為衆生時。
此心不減。
為諸佛時。
此心不添。
乃至六度萬行。
河沙功德。
本自具足。
不假修添。
遇緣即施。
緣息即寂。
若不決定信此是佛。
而欲著相修行。
以求功用。
皆是妄想。
與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
更無别佛。
亦無别心。
此心明淨。
猶如虛空。
無一點相貌。
舉心動念。
即乖法體。
即為著相。
無始以來。
無著相佛。
修六度萬行。
欲求成佛。
即是次第。
無始以來。
無次第佛。
但悟一心。
更無少法可得。
此即真佛。
佛與衆生。
一心無異。
猶如虛空。
無雜無壞。
如大日輪。
照四天下。
日升之時。
明遍天下。
虛空不曾明。
日沒之時。
暗遍天下。
虛空不曾暗。
明暗之境。
自相淩奪。
虛空之性。
廓然不變。
佛及衆生心亦如是。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
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
作此解者。
曆河沙劫。
終不得菩提。
為著相故。
惟此一心。
更無微塵許法可得。
即心是佛。
妙哉妙哉。
非檗實證妙覺。
不落階級。
惡能洞朗若是。
得是說而存之。
庶于此經圓頓之旨。
兩不相妨。
是種種地。
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
(此雲止)用諸如來毗婆舍那。
(此雲觀)清淨修證。
漸次深入。
阿難。
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通曰。
十種深喻者。
應觀一切業如幻。
一切法如??。
一切性如水中月。
妙色如空。
妙音如響。
諸佛國土如乾闼婆城。
佛事如夢。
佛身如影。
報身如像。
法身如化。
不可取舍。
一切空故。
深入此空。
乃名實相。
此非作法。
無滅壞故。
若異此觀。
即生滅法。
此不但觀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乃至觀佛法身亦如夢幻泡影。
故為深喻。
如是觀察。
非小乘觀法可拟。
乃諸如來妙觀察智。
具金剛慧。
由寂而照。
由止而觀。
如水至清。
微滓不染。
如鑒至淨。
纖垢不容。
以是而修。
修而無修。
以是而證。
證而無證。
故由幹慧漸次深入以至妙覺。
皆不離此金剛觀察。
地地俱壞。
法法俱幹。
故能興妙覺合也。
如是深喻。
如是深入。
豈有外于三增進中。
返流全一。
以逮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信住行向地為五十。
幹慧及四加行為五。
不言等覺妙覺二位者。
二覺即是真菩提。
是覺也。
非路也。
五十五位。
乃所由入覺之路也。
十方如來。
得成菩提。
皆有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最初方便。
至金剛觀察。
如幻三昧。
唯觀世音最為第一。
故五十五位菩提之路。
亦由三增進中。
返流全一。
始是返聞其最初方便。
而如幻觀察。
亦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之次第也。
作是觀者。
即十方婆伽梵。
一路涅槃門。
若他觀者。
非有十種深喻金剛觀察。
即屬生滅。
即為邪觀也。
唐僧澄觀。
作地住修證偈曰。
修習空華萬行。
宴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像天魔。
證得夢中佛果。
亦略有十種深喻之緻。
夾山上堂。
有祖以來。
時人錯會。
相承至今。
以佛祖言句。
為人師範。
若或如此。
即成狂人無智人去。
他祗指示汝無法本是道。
道無一法。
無佛可成。
無道可得。
無法可取。
無法可舍。
所以老僧道。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他不是目前法。
若向佛祖邊學。
此人未具眼在。
何故。
皆屬所依。
不得自在。
本祗為生死茫茫。
識性無自由分。
千裡萬裡。
求善知識。
須具正眼。
求脫虛謬之見。
定取目前生死。
為複實有。
為複實無。
若有人定得。
許汝出頭。
上根之人。
言下明道。
中下根器。
波波浪走。
何不向生死中定當。
何處更拟佛拟祖。
替汝生死。
有智人笑汝。
汝若不會。
更聽一頌。
勞持生死法。
唯向佛邊求。
目前迷正理。
撥火覓浮漚。
此可為正觀邪觀之定衡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當何名是經。
我及衆生。
雲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
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通曰。
自初決擇真妄。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為見道分。
自天王華屋要因門入。
揀選二十五圓通。
以至奉持佛頂神咒。
為修道分。
又從于凡夫終大涅槃。
懸示無上正修行路。
為證果分。
一經之大旨備矣。
故文殊因是而有請也。
既請經名。
即當奉持。
為流通分。
何為種種發揮未盡。
而遽以請名為哉。
蓋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是正因正果。
唯不識真心。
錯亂修習。
故有輪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二十五圓通。
三摩地中。
本無魔事。
唯不識真心。
錯亂修習。
故有五十種陰魔。
皆所謂若他觀者。
即名邪觀。
下文特詳數之耳。
是經雖因阿難啟教。
而以佛頂神咒。
表顯無上法門。
然此大白傘蓋。
體極含覆。
超情離見。
即如來藏之心印也。
照窮刹海。
淨絕纖塵。
即爍迦羅之法眼也。
印曰無上。
非最上一乘。
莫能印之。
眼曰清淨。
非纖翳悉除。
莫能鑒之。
印謂之寶。
則常住不壞。
眼謂之海。
則含蓄無涯。
是不可思議之咒。
即不可思議之性也。
性與咒。
均之不可思議。
甯有二乎哉。
風穴在郢州衙上堂。
祖師心印。
狀似鐵牛之機。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隻如不去不住。
印即是。
不印即是。
時有盧陂長老出雲。
某甲有鐵牛之機。
請師不搭印。
穴曰。
慣釣鲸鲵澄巨浸。
卻嗟蛙步展泥沙。
陂伫思。
穴喝雲。
長老何不進語。
陂拟議。
穴打一拂子雲。
還記得話頭麼。
試舉看。
陂拟開口。
穴又打一拂子。
牧主雲。
佛法與王法一般。
穴雲。
見個甚麼。
牧雲。
當斷不斷。
返招其亂。
穴便下座。
天童頌雲。
鐵牛之機。
印住印破。
透出毗盧頂??行。
卻來化佛舌頭坐。
風穴當衡。
盧陂負堕。
棒頭喝下。
電光石火。
曆曆分明珠在盤。
眨起眉毛還蹉過。
又閩帥遣使送朱記到保福。
福上堂曰。
去即印住。
住則印破。
僧曰。
不去不住。
用印奚為。
福便打。
僧雲。
恁麼則山鬼窟裡。
全因今日也。
福默然。
合二則觀之。
無上寶印。
電光石火。
即蹉過也。
矧可拟議蔔度。
故非清淨海眼。
不足以矚之。
亦名救護親因。
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
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通曰。
佛頂神咒。
大不可思議。
能使性比丘尼淫心頓歇。
救護阿難。
無毀戒體。
亦已奇矣。
然性比丘尼始得阿那含果。
既證阿羅漢道。
乃悟淫性本空。
已得出纏。
入正遍知。
菩提心者。
屬正知。
為明本分事也。
其中決擇真妄。
揀辦修治。
一切因果。
皆無疑惑。
屬遍知。
阿難已獲法身。
得菩提心矣。
今于一切颠倒錯亂修習。
皆無不究竟。
是為入遍知海也。
雖然。
明得一萬事畢。
但于真心無眩。
世間變态。
何所不通。
為一切由心造故也。
岩頭豁禅師。
在甘贽家過夏。
一日把針次。
贽自田中回。
于豁前拄鍬亞身立。
豁以針作劄勢。
贽急入家。
着衣欲拜謝。
行婆問有何事。
贽曰。
不得說。
婆曰。
且要大家知。
贽舉前話。
婆失聲曰。
此話三十年後須知一回飲水。
一回着噎。
女子聞舉。
乃曰。
還知盡大地人性命。
被上座一針頭上劄卻麼。
奇哉奇哉。
何意岩頭一針鋒上。
具有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咒。
能令甘贽妻子。
一時便爾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通曰。
咒語者。
不可解釋。
是如來密語也。
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亦如來秘密也。
既雲秘密。
豈修所能修。
證所能證。
凡有修有證者。
皆屬不了。
唯無修無證者。
乃為修證了義也。
既不可以修證得。
必須密悟。
一念熏修無漏善業。
不以知知。
不以識識。
凡有知識。
即為漏也。
即非密也。
以此密為因。
如持咒等。
乃所謂不思議熏修也。
以不思議為因。
必以不思議證果。
如來者。
則是不可思議。
既證如來。
安所不了哉。
趙州因尼問如何是密密意。
州以手掐之。
尼曰。
和尚猶有這個在。
州曰。
卻是你有這個在。
慈受深頌曰。
密密深深意最長。
幾人冷地錯商量。
師姑若會趙州掐。
鐵打心肝此斷腸。
德山圓明和尚示衆雲。
及盡去也。
直得三世諸佛。
口挂壁上。
猶有一人呵呵大笑。
若識此人。
參學事畢。
天童頌雲。
收。
把斷襟喉。
風磨雲拭。
水冷天秋。
錦鱗莫謂無滋味。
釣盡滄浪月一鈎。
投子拈雲。
雖然如是。
德山大似藏盡楚天月。
猶存漢地星。
頌曰。
雙眉入暗路崎岖。
日落栖蘆暫得蘇。
争似石人眠半夜。
免教舜讓守林居。
須知華綻非幹木。
無腳行時早觸途。
昨朝風起長安道。
元是昆侖進國圖。
如此等公案亦不可測識。
若了此密語。
即參學事畢。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
十方佛母。
陀羅尼咒(此雲總持)。
通曰。
圓教莫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頓教莫如妙法蓮華經。
佛母神咒。
莫如大準提。
今楞嚴兼而有之。
可謂極圓極頓極不可思議法門也。
大者常遍。
當法身。
方者軌持。
當般若。
廣者包博。
當解脫。
理智用三德具備。
可不謂圓乎。
蓮華出污泥而不染。
妙蓮華王。
則所謂優昙缽華。
異世間植者也。
一彈指頃。
入佛知見。
是謂希有。
非頓莫能當之。
此圓此頓。
當指何事。
此事不容拟議。
即所謂咒心也。
十方如來。
因此咒心。
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乃至于滅度後付佛法事雲雲。
非十方如來之所自出乎。
雖謂之佛母神咒。
得大總持。
可也。
合是三者。
一大藏經教管是矣。
青原一日問石頭曰。
有人道嶺南有消息。
頭曰。
有人不道嶺南有消息。
原曰。
若恁麼。
大藏小藏。
從何而來。
頭曰。
盡從這裡去。
原然之。
雲門垂語雲。
眼睫橫亘十方。
眉毛上透乾坤。
下透黃泉。
須彌塞卻汝咽喉。
還有人會得麼。
若有人會得。
拽取占城共新羅鬥額。
妙喜曰。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諸人要識雲門麼。
不見道三台須是大家催。
雲門妙喜。
故是會中人。
重宣咒心。
指出不可思議境界。
若有妙契其旨者。
管取成佛無疑。
亦名灌頂章句。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汝當奉持。
通曰。
諸菩薩萬行具足。
至一切事究竟堅固。
是名灌頂菩薩。
此菩薩将成妙覺。
于色究竟天上。
現大寶蓮華王座。
量等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菩薩欲登此座。
先于身中出現十道百寶光明。
照燭有情。
最後從頂門放光。
入諸佛足。
于是諸佛從面門放百寶光明。
流灌此菩薩頂。
直至心源。
此但以流光交相涉入。
名為灌頂受佛職位。
前覺際入交。
即此景象。
若妙覺以上。
則不容說。
唯灌頂以下。
則有章句。
如交光相入。
章句亦無。
于無章句中而有章句。
第謂此妙湛總持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雲爾。
故謂萬行具足。
而後究竟堅固者。
是漸非頓。
謂自性堅固。
而無藉萬行者。
是頓非圓。
不知此妙莊嚴路。
莊嚴萬行。
本自具足。
不假修為。
一切堅固。
不但内外身心。
得大定力。
性周性界。
山河大地。
明暗色空。
一切事法。
當處寂滅。
入乎大定。
即此為常住真心。
即此為妙湛總持。
蓋圓頓具備者也。
故謂之首楞嚴經。
未至灌頂法王子位。
惡能知其妙哉。
故曰汝當奉持。
佛鑒和尚示衆。
舉僧問趙州如何是不遷義。
州以兩手作流水勢。
其僧有省。
又僧問法眼。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如何不取于相。
見于不動去。
法眼曰。
日出東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也于此見得。
方知道旋岚偃嶽。
本來常靜。
江河競注。
元自不流。
其或未然。
不免更為饒舌。
天左旋。
地右轉。
古往今來經幾遍。
金烏飛。
玉兔走。
才方出海門。
又落青山後。
江河波渺渺。
淮濟浪悠悠。
直入滄溟晝夜流。
遂高聲雲。
諸禅德還見如如不動麼。
又雲蓋智和尚示衆雲。
唯有堅密身。
一切塵中現。
雲蓋今日。
千山郁茂。
烏獸嘶鳴。
百華競發。
萬木抽枝。
盡是諸佛。
個個真如。
汝等諸人。
遊山玩水。
直須急着眼睛。
莫被伊謾。
是二尊宿。
直于一切塵境中。
拈出如如不動。
堅密真身。
不離萬行。
而得究竟堅固。
是深于楞嚴之旨者。
于此咬嚼得破。
方得名為奉持。
如其空守章句。
未知入路。
縱能莊嚴萬行。
終屬生滅法爾。
于自性堅固。
妙湛總持。
何啻霄壤哉。
說是語已。
即時阿難及諸大衆。
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
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頓悟禅那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
心慮虛凝。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慈音無遮。
善開衆生微細沉惑。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
得大饒益。
世尊。
若此妙明真淨妙心。
本來遍圓。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蠕勤含靈。
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世尊。
如寶蓮香比丘尼。
持菩薩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
無有業報。
發是語已。
先于女根生大猛火。
後于節節猛火燒然。
堕無間獄。
琉璃大王。
善星比丘。
琉璃為誅瞿昙族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惟垂大慈。
開發童蒙。
令諸一切持戒衆生。
聞決定義。
歡喜頂載。
謹潔無犯。
通曰。
阿難聞佛所雲密印了義。
單明向上一路。
固無事修矣。
然曠劫無明。
豈能頓除。
故于修進聖位增上妙理。
得個悟門。
循省身心。
心慮虛凝。
已得斷除三界修心。
六品微細煩惱。
三界分九地。
地各九品。
斷欲界九品。
前六品證二果。
斷後三品證三果。
斷上二界各九品證無學。
斷此六品微細煩惱。
蓋指身見邊見邪見。
在初果地斷。
見取戒取貪。
在二果地斷。
尚餘嗔慢癡。
至三果地方斷。
阿難僅證二果。
故但斷六品耳。
不斷無明。
則不證無生。
雖證無生。
而無明煩惱不盡。
猶未得為真悟也。
故欲如來精研七趣。
以解其惑。
令持戒者謹潔無犯雲爾。
阿難疑處。
雖與前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相似。
然三種相續。
因妄見生。
又十二類生。
皆由颠倒。
阿難豈不領略。
而複有此問。
正恐有妙悟者。
執此真淨妙心本來遍圓。
乃認大地草木。
本一真如。
成佛真體。
何至有地獄等事。
此執妙圓而撥諸趣。
單明向上而不斷煩惱者。
往往有此病也。
使果無地獄等趣。
則善星比丘及寶蓮香比丘尼。
應無顯報矣。
而感應灼然不爽。
則地獄等趣應是有。
毋亦錯亂修習之所緻乎。
唯本于錯亂修習。
不得定執為有。
不得定執為無。
修習不錯。
則有者成無。
修習既錯。
則無者成有。
此其機全系于修習也。
持戒律。
斷煩惱安可不競競耶。
百丈上堂。
常有一老人聽法。
随衆散去。
一日不去。
丈乃問立者何人。
老人雲。
某甲于迦葉佛時。
曾住此山。
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
還落因果也無。
對他道不落因果。
堕野狐身五百生。
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丈雲。
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
告辭丈雲。
某甲已免野狐身。
住在山後。
乞依亡僧燒送。
師令維那白捶告衆。
齋後普請送亡僧。
大衆不能詳。
師領衆至山後岩下。
以杖挑出一死狐。
乃依法火葬。
至晚參。
師舉前因緣次。
黃檗便問。
古人錯對一轉語。
落在野狐身。
今日轉轉不錯是如何。
師雲。
近前來向汝道。
黃檗近前。
打師一掌。
師拍手笑曰。
将謂胡須赤。
更有赤須胡。
天童頌雲。
一尺水。
一丈波。
五百生前不奈何。
不落不昧商量也。
依前撞入葛藤窠。
呵呵呵。
會也麼。
若是你灑灑落落。
不妨我哆哆和和。
神歌社舞自成曲。
拍手其間唱哩啰。
圓禅師在南公會中。
聞二僧舉此話。
一僧曰。
隻如不昧因果。
也未脫得野狐身。
一僧應聲曰。
便是不落因果。
亦何曾堕野狐身耶。
圓悚然異其語。
急上黃檗。
積翠庵頭過澗。
忽大悟。
見南公。
叙其事。
未終。
涕交頤。
南公令就侍者榻熟寐。
忽起作偈曰。
不落不昧。
僧俗本無忌諱。
丈夫氣宇如王。
争受囊藏被蓋。
一條楖栗任縱橫。
野狐跳入金毛隊。
南公大笑。
故此一野狐也。
從前雲何有。
從後雲何無。
諸家于此因緣覆蓋多少人。
出脫多少人。
是知所貴者真悟也。
若執妙圓而撥諸趣。
正是野狐精見解。
佛告阿難。
快哉此問。
令諸衆生。
不入邪見。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
一切衆生。
實本真淨。
因彼妄見。
有妄習生。
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阿難。
内分即是衆生分内。
因諸愛染發起妄情。
情積不休。
能生愛水。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
口中水出。
心憶前人。
或憐或恨。
目中淚盈。
貪求财寶心發愛涎。
舉體光潤。
心着行淫。
男女二根。
自然流液。
阿難。
諸愛雖别。
流結是同。
潤濕不升。
自然從墜。
此名内分。
阿難。
外分即是衆生分外。
因諸渴仰。
發明虛想。
想積不休。
能生勝氣。
是故衆生心持禁戒。
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
顧盼雄毅。
心欲生天。
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
聖境冥現。
事善知識。
自輕身命。
阿難。
諸想雖别。
輕舉是同。
飛動不沉。
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阿難。
一切世間。
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
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
未舍暖觸。
一生善惡。
俱時頓現。
死逆生順。
二習相交。
純想即飛。
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
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
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
随願往生。
情少想多。
輕舉非遠。
即為飛仙。
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
地行羅刹。
遊于四天。
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
護持我法。
或護禁戒。
随持戒人。
或護神咒。
随持咒者。
或護禅定。
保綏法忍。
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情想均等。
不飛不堕。
生于人間。
想明斯聰。
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
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
沉下水輪。
生于火際。
受氣猛火。
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
水能害己。
無食無飲。
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
身入風穴。
二交過地。
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
二種地獄。
純情即沉。
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
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
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循造惡業。
雖則自招。
衆同分中。
兼有元地。
通曰。
此總答諸趣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據七趣所惑。
或天堂。
或地獄。
或人間。
苦樂不同。
莫不各有同業相成。
是同分中本有元地。
不可掃歸于無本之由妄習生也。
衆生性本真淨。
不落聖凡。
自瞥起情見。
不知是妄。
妄而習之。
遂複不舍。
從軀殼起念者。
是見是習。
在身分以内。
從意想起念者。
是見是習。
在身分以外。
身分以内。
因愛着情。
口之于味。
目之于色。
心之于财。
能生愛水。
水性流下。
故從墜。
身分以外。
因思着想。
或存佛國。
或欲生天。
或持善法。
能生勝氣。
氣必飛揚。
故從升。
純想則生忉利以上。
有淨願者。
則生淨土。
九想則為飛仙。
八想則為大力鬼王。
七想則為飛行夜叉。
六想則為地行羅刹。
以想勝故。
所去無礙。
然情有邪正。
正者不離如來座下。
以平昔持戒持咒。
事善知識。
故終為護法神也。
情想均等。
則生人間。
六情則為毛群羽族。
七情則為餓鬼。
八情生有間獄。
九情生無間獄。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有毀佛謗法等罪。
此劫雖壞。
更生十方阿鼻獄。
無有出期。
是妄業自招。
清濁有間矣。
若能不著于情。
則地獄空。
不著于想。
則天堂空。
情想俱空。
雖在人間心遊佛國。
七趣有元地。
則淨土亦有元地審矣。
還我衆生真淨本來。
不生淨土而誰生哉。
僧問百丈。
對一切境。
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丈曰。
一切諸法。
本不自言空。
不自言色。
亦不言是非垢淨。
亦無心系縛人。
但人自虛妄計着。
作若幹種解會。
起若幹種知見。
生若幹種愛畏。
但了諸法不自生。
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
知心與境本不相到。
當處解脫。
一一諸法。
當處寂滅。
當處道場。
又本有之性。
不可名目。
本來不是凡。
不是聖。
不是垢淨。
亦非空有。
亦非善惡。
與諸染法相應。
名人天二乘界。
若垢淨心盡。
不住系縛。
不住解脫。
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
處于生死其心自在。
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
迥然無寄。
一切不拘。
去留無礙。
往來生死。
如門開相似。
百丈大慈。
縱口發揮。
暗合此段經旨。
能于此承當得去。
則情想頓超。
不入邪見。
如來當必更為稱快矣。
阿難。
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
造十習因。
受六交報。
雲何十因。
阿難。
一者淫習交接。
發于相磨。
研磨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
于中發動。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
暖相現前。
二習相然。
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行淫。
同名欲火。
菩薩見欲。
如避火炕。
二者貪習交計。
發于相吸。
吸攬不止。
如是故有積塞堅冰。
于中凍冽。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
有冷觸生。
二習相陵。
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多求。
同名貪水。
菩薩見貪。
如避瘴海。
三者慢習交陵。
發于相恃。
馳流不息。
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如人口舌自相綿味。
因而水發。
二習相鼓。
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我慢。
名飲癡水。
菩薩見慢。
如避巨海。
四者瞋習交沖。
發于相忤。
忤結不息。
心熱發火。
鑄氣為金。
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钺槍鋸。
如人銜冤。
殺氣飛動。
二習相擊。
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瞋恚。
名利刀劍。
菩薩見瞋。
如避誅戮。
五者詐習交誘。
發于相調。
引起不住。
如是故有。
繩木絞校。
如水浸田。
草木生長。
二習相延。
故有扭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奸僞。
同名讒賊。
菩薩見詐。
如畏豺??。
六者诳習交欺。
發于相罔。
誣罔不止。
飛心造奸。
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
如塵随風。
各無所見。
二習相加。
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欺诳。
同名劫殺。
菩薩見诳。
如踐蛇虺。
七者怨習交嫌。
發于銜恨。
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
如陰毒人懷抱畜惡。
二習相吞。
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抛撮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怨家。
名違害鬼。
菩薩見怨。
如飲鸩酒。
八者見習交明。
如薩迦耶(此雲身)見戒禁取。
邪悟諸業。
發于違拒。
出生相反。
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
如行路人。
來往相見。
二習相交。
故有勘問權詐考訊。
推鞫察訪。
披究照明。
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惡見。
同名見坑。
菩薩見諸虛妄遍執。
如臨毒壑。
九者枉習交加。
發于誣謗。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
如讒賊人。
逼枉良善。
二習相排。
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怨謗。
同名讒虎。
菩薩見枉。
如遭霹靂。
十者訟習交諠。
發于藏覆。
如是故有鑒見照燭。
如于日中。
不能藏影。
二習相陳。
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覆藏。
同名陰賊。
菩薩觀覆。
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通曰。
世尊說十習因。
一一配合地獄中事。
毫發無爽。
習必有因。
所因者但能生水火等相。
而無其用。
複以所習交加。
使成熱鐵寒冰等事。
然十方如來。
即于因生處。
洞見好惡。
固無事修。
菩薩明知是害。
乃謹潔無犯。
而遠避之。
縱有地獄。
先無其因。
故唯佛與菩薩說無地獄可也。
未至如是心行。
安得一切而空之。
彌勒曰。
于欲界中。
有三十六處。
謂八大那落迦。
(此雲地獄)何等為八。
一等活。
二黑繩。
三衆合。
四号叫。
五大号叫。
六燒熱。
七極熱。
八無間。
此諸大那落迦處。
廣十千逾繕那。
(此雲四十裡)此外複有八寒那落迦處。
何等為八。
一疱。
二疱裂。
三郝凡。
四郝郝凡。
五虎虎凡。
六青蓮。
七紅蓮。
八大紅蓮。
從此下三萬二千逾繕那。
至等活。
從此複隔四千逾繕那。
有餘那落迦。
如等活大那落迦處。
初寒那落迦處亦爾。
從此複隔二千逾繕那。
有餘那落迦。
又曰。
于等活大那落迦中。
多受如是極治罰苦。
謂彼有情多共趣集業增上。
生種種苦具。
次第而起。
更相殘害。
悶絕躄地。
次虛空中。
有大聲發。
唱如是言。
此諸有情。
可還等活。
次複有情歘然複起。
觀此則地獄非無定處明矣。
淨土三昧經曰。
昔毗沙國王。
與維陀始王共戰。
自惟陣敗。
立誓願為地下王。
時臣佐一十八人。
領百萬衆。
願頭生角。
助王法化。
治其罪人。
今所謂閻羅天子牛頭阿傍等是也。
觀此則地獄及身。
非十方來。
但由惡業纏縛生地獄身明矣。
是淫貪慢嗔詐诳怨見枉訟十法。
與五十一心所法忿恨惱覆诳谄憍害略同。
何為總括之以十也。
此但指十不善業。
故貪瞋慢及邪見屬意業。
而慢名飲癡水。
癡在其中矣。
怨瞋淫屬身業。
而怨瞋殺氣雲雲。
即殺偷在其中矣。
诳詐枉訟四者。
語意相類。
何為分四。
該四口業。
故诳者妄語。
詐者绮語。
枉者惡言。
訟者兩舌。
淫者身見之所自來。
尤造業之本始。
故首舉淫。
淫以磨生火。
貪以吸生水。
與陽盛夢火。
陰盛夢水相似。
鐵床銅柱。
是其抱持。
寝卧堅覺妄想之餘習也。
波波吒吒羅羅。
忍寒聲。
即郝郝虎虎之異名。
青赤白蓮。
塞冰之色也。
癡水。
西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