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

關燈
此水。

    飲之則癡。

    如貪泉啞瘴之類。

    驕逸亦有滋味。

    故人共?之。

    如浸溺惡水中而不自覺。

    淫習以熱惱發火。

    自耗其精。

    瞋習以氣忤發火。

    益銳其氣。

    火克金。

    則鑄氣。

    氣雖剛。

    徒自傷耳。

    詐習依奸起惡。

    始于調笑。

    遂至滋蔓。

    智如水。

    故詐以智勝。

    如豺狼甚小。

    而力能食虎。

    诳習矯現有德。

    令他暗昧。

    如風鼓塵。

    使人無見。

    故劫殺欺其不見。

    而蛇虺亦以不見傷人。

    即其類也。

    怒形于外。

    故殺氣飛動即屬殺。

    怨藏于中。

    故懷抱蓄惡如囊撲。

    以囊貯人而撲殺之。

    皆陰隐事。

    即屬偷。

    違害鬼鸩酒。

    皆陰毒也。

    見習有五。

    一身見。

    謂執身有我。

    種種計着。

    二邊見。

    于一切法。

    執斷執常。

    三邪見。

    邪悟錯解。

    撥無因果。

    四見取。

    非果計果。

    如以無想為涅槃之類。

    五戒禁取。

    非因計因。

    如持牛狗等戒。

    為生天因。

    此五總名惡見。

    彼此相反。

    如行路人。

    一往一來所見違反。

    故須勘問。

    逼枉良善。

    不宜曲而曲之。

    故蹙其體。

    漉其血。

    或衡度其體與血而稱量之。

    如畜物然。

    訟習惡友交唆。

    彼此發覆。

    适足自壓。

    如戴山而履于海耳。

    菩薩肯蹈之哉。

    五見及貪嗔癡慢斷。

    即證三果。

    斷上地九品惑。

    唯此惑不斷。

    故造業不已。

    有是因即有是報也。

    昔李留後端願問達觀禅師曰。

    人死後當何所歸。

    觀曰。

    未知生。

    焉知死。

    李曰生則端願已知。

    觀曰。

    生從何來。

    李拟議。

    觀揕其胸曰。

    隻在這裡。

    思量個甚麼。

    李曰。

    會也。

    隻知貪程。

    不覺蹉路。

    觀拓開曰。

    百年一夢。

    又問地獄畢竟是有是無。

    答曰。

    諸佛向無中說有。

    眼見空華。

    太尉就有中覓無。

    手揸水月。

    堪笑眼前見牢獄不避。

    心外見天堂欲生。

    殊不知欣怖在心。

    善惡成就。

    太尉但了自心。

    自然無惑。

    李曰。

    心如何了。

    答曰。

    善惡都莫思量。

    又問不思量後。

    心歸何所。

    觀曰。

    且請太尉歸衙。

    洞山問僧。

    世間甚麼物最苦。

    僧雲。

    地獄最苦。

    山曰。

    不然。

    向此衣線下。

    不明大事。

    始是苦。

    丹霞頌雲。

    镬湯爐炭幾何般。

    地獄三塗最苦酸。

    須信新豐親切語。

    袈裟之下莫颟顸。

    能明大事。

    即無地獄因。

    故地獄未為苦。

    而不了自心最為苦也。

     雲何六報。

    阿難。

    一切衆生。

    六識造業。

    所招惡報。

    從六根出。

    雲何惡報從六根出。

    一者見報。

    招引惡果。

    此見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猛火滿十方界。

    亡者神識飛墜乘煙。

    入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明見。

    則能遍見種種惡物。

    生無量畏。

    二者暗見。

    寂然不見。

    生無量恐。

    如是見火。

    燒聽。

    能為镬湯洋銅。

    燒息。

    能為黑煙紫焰。

    燒味。

    能為焦丸鐵麋。

    燒觸。

    能為熱灰爐炭。

    燒心。

    能生星火迸灑。

    煽鼓空界。

    二者聞報。

    招引惡果。

    此聞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波濤沒溺天地。

    亡者神識。

    降注乘流。

    入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開聽。

    聽種種鬧。

    精神愗亂。

    二者閉聽。

    寂無所聞。

    幽魄沉沒。

    如是聞波。

    注聞。

    則能為責為诘。

    注見。

    則能為雷為吼。

    為惡毒氣。

    注息。

    則能為雨為霧。

    灑諸毒蟲。

    周滿身體。

    注味。

    則能為膿為血。

    種種雜穢。

    注觸。

    則能為畜為鬼。

    為糞為尿。

    注意。

    則能為電為雹。

    摧碎心魄。

    三者嗅報。

    招引惡果。

    此嗅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毒氣。

    充塞遠近。

    亡者神識。

    從地湧出。

    入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通聞。

    被諸惡氣。

    熏極心擾。

    二者塞聞。

    氣掩不通。

    悶絕于地。

    如是嗅氣。

    沖息。

    則能為質為履。

    沖見。

    則能為火為炬。

    沖聽。

    則能為沒為溺。

    為洋為沸。

    沖味。

    則能為餒為爽。

    沖觸。

    則能為綻為爛。

    為大肉山。

    者百千眼。

    無量??食。

    沖思。

    則能為灰為瘴。

    為飛砂礰。

    擊碎身體。

    四者味報。

    招引惡果。

    此味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鐵網猛??熾烈。

    周覆世界。

    亡者神識。

    下透挂網。

    倒懸其頭。

    入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吸氣。

    結成寒冰。

    凍裂身肉。

    二者吐氣。

    飛為猛火。

    焦爛骨髓。

    如是嘗味。

    曆嘗。

    則能為承為忍。

    曆見。

    則能為然金石。

    曆聽。

    則能為利兵刃。

    曆息。

    則能為大鐵籠。

    彌覆國土。

    曆觸。

    則能為弓為箭。

    為弩為射。

    曆思。

    則能為飛熱鐵。

    從空雨下。

    五者觸報。

    招引惡果。

    此觸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大山。

    四面來合。

    無複出路。

    亡者神識。

    見大鐵城。

    火蛇火狗。

    虎狼師子。

    牛頭獄卒。

    馬頭羅刹。

    手執槍槊。

    驅入城門。

    向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合觸。

    合山逼體。

    骨肉血潰。

    二者離觸。

    刀劍觸身。

    心肝屠裂。

    如是合觸。

    曆觸。

    則能為道為觀。

    為廳為案。

    曆見。

    則能為燒為爇。

    曆聽。

    則能為撞為擊。

    為剚為射。

    曆息。

    則能為括為袋。

    為考為縛。

    曆嘗。

    則能為耕為鉗。

    為斬為截。

    曆思。

    則能為墜為飛。

    為煎為炙。

    六者思報。

    招引惡果。

    此思業交。

    則臨終時。

    先見惡風。

    吹壞國土。

    亡者神識。

    被吹上空。

    旋落乘風。

    堕無間獄。

    發明二相。

    一者不覺。

    迷極則荒。

    奔走不息。

    二者不迷。

    覺知則苦。

    無量煎燒。

    痛深難忍。

    如是邪思。

    結思。

    則能為方為所。

    結見。

    則能為鑒為證。

    結聽。

    則能為大合石。

    為冰為霜。

    為土為霧。

    結息。

    則能為大火車。

    火船火檻。

    結嘗。

    則能為大叫喚。

    為悔為泣。

    結觸。

    則能為大為小。

    為一日中萬生萬死。

    為偃為仰。

    阿難。

    是名地獄十因六果。

    皆是衆生迷妄所造。

    若諸衆生。

    惡業同造。

    入阿鼻獄。

    受無量苦。

    經無量劫。

    六根各造。

    及被所作。

    兼境兼根。

    是人則入八無間獄。

    身口意三。

    作殺盜淫。

    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三業不兼。

    中間或為一殺一盜。

    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

    見見一根。

    單犯一業。

    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由是衆生别作别造。

    于世界中。

    入同分地。

    妄想發生。

    非本來有。

     通曰。

    十習所招現報。

    從見分生。

    有是因即有是報。

    各以類屬。

    此六交報。

    則以根塵六識兼相分所緻。

    臨終現報。

    及生地獄果報。

    雖不離各根。

    然造十習惡業之時。

    六根俱用。

    故一根受報。

    而六根交相報也。

    如貪味一業。

    舌啖生命。

    使彼承忍。

    故舌受其報。

    為此食故。

    用火烹炮。

    故見為然金石。

    為此食故。

    用刀割剖。

    故聽為利兵刃。

    為此食故。

    炙熬香味。

    故息為大鐵籠。

    為此食故。

    射取鳥獸。

    故觸為弓弩箭。

    為此食故。

    懸想如渴。

    故思為飛熱鐵。

    此舌根之六交報也。

    餘亦可以例推。

    合論引易以證。

    謂離為目。

    坎為耳。

    艮為鼻。

    兌為口。

    坤為身。

    思又心位之離火也。

    燒聽。

    則離火變于坎水。

    故為镬湯洋銅燒息。

    則離火變于艮土。

    故為黑煙紫焰。

    燒味則離火變于兌金。

    故為焦丸鐵麋。

    燒觸。

    則離火變于坤土。

    故為熱灰罏炭。

    燒心。

    則變于心位之離火。

    故為星火迸灑。

    與燒見義同。

    故不重出。

    非阙文也。

    一一推之。

    頗符。

    似為新奇。

    質與踬同。

    踏也。

    魚敗曰餒。

    羹敗曰爽。

    插刃于肉日剚。

    六根同造。

    十業具足。

    其入阿鼻無間獄審矣。

    業無間故。

    苦亦無間。

    若一根而兼三四根。

    十業之内阙二三業。

    及身口意三根不遍六。

    作殺盜淫業不至十。

    或具二阙一。

    或犯一阙二。

    其業漸輕。

    其苦漸減。

    業雖各作。

    苦則同受。

    輕重不齊。

    各有元地。

    皆由六根為之媒也。

    前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

    善哉阿難。

    汝欲識知俱生無明。

    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

    更非他物。

    汝複欲知無上菩提。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淨妙常亦汝六根。

    更非他物。

    夫一根造業。

    六根受報。

    既如此。

    一根清淨。

    多根清淨。

    複如彼。

    迷悟之機。

    在反掌間耳。

    故知見旋複。

    火不能燒。

    觀聽旋複。

    水不能溺。

    但使一根返元。

    六根解脫。

    既無業因。

    孰為業果。

    妄想不生。

    一切真淨。

    又何地獄之有。

    藥山示衆雲。

    祖師隻教汝保護。

    若貪嗔起來。

    切須防禁。

    莫教掁觸。

    是你欲如枯木石頭。

    卻須擔荷。

    實無枝葉可得。

    雖然如此。

    更宜自看。

    不得絕卻言語。

    我今為汝說這個語。

    顯無語底。

    他那個本來無耳目等貌。

    時有僧問雲。

    何有六趣。

    山雲。

    我此要輪。

    雖在其中。

    元來不染。

    問不了身中煩惱時如何。

    山曰。

    煩惱作何相狀。

    我且要你考看。

    更有一般底。

    隻看紙背上記持言語。

    多被經論惑。

    我不曾看經論冊子。

    汝隻為迷事走失。

    自家不定。

    所以便有生死心。

    未曾學得一言半句。

    一經一論。

    便說與麼菩提涅槃世攝不攝。

    若如此解。

    即是生死。

    若不被此得失系縛。

    便無生死。

    汝見律師說甚麼尼薩耆突吉羅。

    最是生死本。

    雖然與麼。

    窮生死且不可得。

    上至諸佛。

    下至蝼蟻盡有此。

    長短好惡大小不同。

    若也不從外來。

    何處有閑漢掘地獄待你。

    你欲識地獄道。

    隻今镬湯煮者是。

    欲識餓鬼道。

    隻今多虛少實。

    不令人信者是。

    欲識畜生道。

    見今不識仁義。

    不辨親疏者是。

    豈須披毛帶角。

    斬割倒懸。

    欲識人天。

    隻今清淨威儀。

    持瓶挈缽者是。

    切須保任。

    免堕諸趣。

    第一不得棄這個。

    這個不是易得。

    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此處行不易。

    方有少分相應。

    如今出頭來。

    盡是多事人。

    覓個癡鈍漢不可得。

    莫隻記冊子中言語。

    以為自己見知。

    見他不解者。

    便生輕慢。

    此輩盡是闡提外道。

    此心直不中。

    切須審悉。

    與麼道。

    猶是三界邊事。

    莫在衲衣下空過。

    到這裡更細微在。

    莫作等閑。

    須知珍重。

    又睦州與講僧吃茶次。

    州曰。

    我救你不得也。

    曰某甲不曉。

    乞師垂示。

    州指油餅曰。

    這個是甚麼。

    曰色法。

    州曰。

    這入镬湯漢。

    無論在家出家。

    但自造業。

    兼根兼境。

    不得解脫。

    何怪乎藥山睦州之言。

     複次阿難。

    是諸衆生。

    非破律儀。

    犯菩薩戒。

    毀佛涅槃。

    諸餘雜業。

    曆劫燒然。

    後還罪畢。

    受諸鬼形。

    若于本因。

    貪物為罪。

    是人罪畢。

    遇物成形。

    名為怪鬼。

    貪色為罪。

    是人罪畢。

    遇風成形。

    名為魃鬼。

    貪惑為罪。

    是人罪畢。

    遇畜成形。

    名為魅鬼。

    貪恨為罪。

    是人罪畢。

    遇蟲成形。

    名蠱毒鬼。

    貪憶為罪。

    是人罪畢。

    遇衰成形。

    名為厲鬼。

    貪慠為罪。

    是人罪畢。

    遇氣成形。

    名為餓鬼。

    貪罔為罪。

    是人罪畢。

    遇幽為形。

    名為魇鬼。

    貪明為罪。

    是人罪畢。

    遇精為形。

    名魍魉鬼。

    貪成為罪。

    是人罪畢。

    遇明為形。

    名役使鬼。

    貪黨為罪。

    是人罪畢。

    遇人為形。

    名傳送鬼。

    阿難。

    是人皆以純情墜落。

    業火燒幹。

    上出為鬼。

    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

    則妙圓明。

    本無所有。

     通曰。

    純情業重。

    必從堕落。

    業火燒幹。

    神識不昧。

    故複帶業落于鬼趣。

    愛染生情。

    情始乎貪。

    故十習因俱以貪言也。

    貪物為怪。

    為其非理而取。

    晉有石言。

    有物憑之是已。

    貪色為魃。

    淫風鼓蕩。

    能散雲雨中。

    州遇旱。

    則遍索魃鬼于冢。

    其頭大于鬥。

    貪惑為魅。

    詐習未忘。

    猶變現美态以眩惑人。

    貪恨為蠱。

    結怨在意。

    甘為蛇虺毒蠱以肆其毒。

    滇黔多有之。

    唯主人意之所向。

    貪憶為厲。

    瞋恚不舍。

    深入骨髓。

    往往俟人之衰而報其忿。

    如伯有為厲是已。

    貪慠為餓鬼。

    内無實德。

    空腹高心。

    夫先自慢也已。

    貪罔為魇。

    诳習欺人。

    猶惑寐者。

    貪明為罔兩。

    各執所見。

    為山澤之精耀。

    如五行變怪是已。

    貪成為役使。

    枉習勞心。

    以成人之過。

    終役役不休。

    貪黨為傳送。

    訟習發覆。

    傳言送語。

    報在鬼類。

    猶托于人而報禍福。

    此皆自業之所招也。

    若悟菩提。

    如夢忽醒。

    安有寱語。

    故曰本無所有。

    僧問靈隐佛海禅師。

    昔有一秀才作無鬼論成。

    有一鬼叱曰。

    争奈我何。

    意作麼生。

    師以手斫額曰。

    何似。

    僧曰。

    祗如五祖以手作鹁鸠觜曰。

    谷呱呱。

    又且如何。

    師曰。

    自領出去。

    雖然。

    不得一向。

    昔湛堂準禅師。

    聞□悟侍者見所擲?餘有省。

    詣方丈。

    通所悟于泐潭深禅師。

    師喝出。

    因喪志自經于延壽堂廁。

    後出無時。

    衆憚之。

    準聞。

    特往登溷。

    方脫衣。

    悟即提淨水至。

    準曰。

    待我脫衣。

    脫罷。

    悟複到。

    未幾。

    悟供籌子。

    準滌淨已。

    召接淨桶去。

    悟才接。

    準執其手曰。

    汝是悟侍者那。

    曰諾。

    準曰是當時在知客寮見掉火柴頭有個悟處底麼。

    參禅學道。

    隻要知個本命元辰下落處。

    汝刬地作此去就。

    汝在藏殿移首座鞋。

    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

    汝每夜在此提水度籌。

    豈不是汝當時悟得底。

    因甚麼不知下落。

    卻在這裡惱亂大衆。

    準猛推之。

    索然如倒壘甓。

    由是無複見者。

    準所執臂如泉。

    半月餘始複。

    此未入地獄而為鬼者。

    原無地獄因。

    故地獄不收。

    得此大甘露飲之。

    當随願往生。

    若湛堂者。

    不獨知鬼神之情狀。

    且能為鬼衆說法也。

     複次阿難。

    鬼業既盡。

    則情與想。

    二俱成空。

    方于世間與元負人。

    怨對相值。

    身為畜生。

    酬其宿債。

    物怪之鬼。

    物銷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枭類。

    風魃之鬼。

    風銷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咎徴。

    一切異類。

    畜魅之鬼。

    畜死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狐類。

    蟲蠱之鬼。

    蠱滅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毒類。

    衰厲之鬼。

    衰窮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蛔類。

    受氣之鬼。

    氣銷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食類。

    綿幽之鬼。

    幽銷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服類。

    和精之鬼。

    和銷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應類。

    明靈之鬼。

    明滅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休徴。

    一切諸類。

    依人之鬼。

    人亡報盡。

    生于世間。

    多為循類。

    阿難。

    是等皆以業火幹枯。

    酬其夙債。

    旁為畜生。

    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

    則此妄緣。

    本無所有。

     通曰。

    情想既空。

    應無所著。

    超然物外。

    而不免為畜類者。

    酬夙負故。

    所謂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宿債也。

    且以業火幹枯之故。

    情想暫時不生。

    如負重行遠。

    氣力消竭。

    萬慮俱空。

    彼非真能空者。

    枭類附塊為兒。

    不離乎怪。

    總之貪物所緻也。

    咎徴預報不祥。

    如商羊水災。

    鶴舞多旱之類。

    魃煽淫風。

    亦不祥之物。

    故卒為咎徴。

    魅多憑狐。

    故卒為狐。

    狐多詐。

    餘習尚存。

    蠱集諸毒蟲為之。

    故卒為毒。

    怨毒深矣。

    故屢遷不忘。

    衰厲托災附禍。

    入人身中。

    轉受蛔形。

    還托身内。

    瞋恨之遺也。

    鬼受饑虛。

    畜充他飽。

    慢習傲物。

    故為人所切齒。

    幽魇附人。

    故生于牛馬蠶繭之族。

    為人服用。

    終示诳眩耳目。

    明和于精。

    則為魍魉。

    明生于畜。

    則為應類。

    如社燕寒鴻。

    應四時節序不爽。

    彼各有所見也。

    枉習役使之鬼。

    何以多為休徴。

    彼初颠倒是非。

    是非之心。

    非不明也。

    故虛誣情盡。

    真實心生。

    今為祯祥以報休美。

    所以終役使之勞也。

    訟習依人之鬼。

    何以多為循類。

    彼昔依人。

    故常循順于人。

    今報在黠慧。

    馴擾可畜。

    亦其争心息而甘聽處分也。

    此等妄緣。

    由妄見生。

    若悟菩提。

    如目無眚。

    安得圓形。

    故亦曰本無所有。

    玄沙上堂。

    汝既有如是奇特當陽出身處。

    何不發明取。

    因何卻随他向五蘊身田中鬼趣裡作活計。

    直下自謾去。

    忽然無常殺鬼到來。

    眼目诪張。

    身見命見。

    恁麼時大難支荷。

    如生脫龜殼相似。

    大苦。

    仁者莫把瞌睡見解。

    便當卻去。

    未解蓋覆得毛頭許。

    汝還知否。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且汝未是得安樂底人。

    祗大作群隊。

    幹他人世。

    這邊那邊飛去。

    野鹿相似。

    但求衣食。

    若恁麼。

    争行他王道。

    知麼。

    國王大臣不拘執汝。

    父母放汝出家。

    十方施主供汝衣食。

    土地龍神呵護汝。

    也須具慚愧知恩始得。

    莫孤負人好。

    長連床上排行。

    着地銷将去。

    道是安樂。

    未在。

    皆是粥飯将養得汝爛冬瓜相似。

    變将去。

    土裡埋将去。

    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

    沙門因甚麼到恁麼地。

    祗如大地上蠢蠢者。

    我喚作地獄劫住。

    如今若不了。

    明朝後日入驢胎馬肚裡。

    牽犁拽把。

    銜鐵負鞍。

    碓搗磨磨。

    水火裡燒煮去。

    大不容易受。

    大須恐懼。

    好是汝自累。

    知麼。

    若是了去。

    直下永劫不教汝有這個消息。

    若不了此。

    煩惱惡業因緣。

    不是一劫兩劫得休。

    直與汝金剛齊壽。

    知麼。

    玄沙大慈。

    不惜苦口。

    足為末法中救療良藥。

    宜人寫一通。

    置之座右。

    密師伯與洞山行次。

    見白兔子面前走過。

    密雲俊哉。

    山雲。

    作麼生。

    密雲。

    如白衣拜相。

    山雲。

    老老大大。

    作這個語話。

    密雲。

    你又作麼生。

    山雲。

    積代簪纓。

    暫時落魄。

    天童頌雲。

    抗力霜雪。

    平步雲霄。

    下惠出國。

    相如過橋。

    蕭曹謀略能成漢。

    巢許身心欲避堯。

    寵辱若驚深自信。

    真情參迹混漁樵。

    大都密公見處。

    要藉積累功勳。

    洞山見處單明本來尊貴。

    古人即物明心。

    往往如此。

    又雪峰與三聖行次。

    見一隊猢狲。

    峰雲。

    祗這猢狲。

    各各背一面古鏡。

    聖雲。

    曆劫無明。

    何以彰為古鏡。

    峰曰。

    瑕生也。

    聖雲。

    一千五百人善知識。

    話頭也不識。

    峰雲。

    老僧住持事繁。

    天童拈雲。

    當時若見雪峰道瑕生也。

    且近前雲喏喏。

    且道何故如此。

    争之不足。

    讓之有餘。

    觀此。

    則知作家機用。

    豈以強弱而論勝負者哉。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

    及琉璃王。

    善星比丘。

    如是惡業。

    本自發明。

    非從天降。

    亦非地出。

    亦非人與。

    自妄所招。

    還自來受。

    菩提心中。

    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複次阿難。

    從是畜生。

    酬還先債。

    若彼酬者。

    分越所酬。

    此等衆生。

    還複為人。

    反徴其剩。

    如彼有力。

    兼有福德。

    則于人中。

    不舍人身。

    酬還彼力。

    若無福者。

    還為畜生。

    償彼餘直。

    阿難。

    當知若用錢物。

    或役其力。

    償足自停。

    如于中間。

    殺彼身命。

    或食其肉。

    如是乃至經微塵劫。

    相食相誅。

    猶如轉輪。

    互為高下。

    無有休息。

    除奢摩他。

    及佛出世。

    不可停寝。

     通曰。

    琉璃王犯殺。

    世尊謂七日後當于火滅。

    入無間獄。

    乃逃之水上。

    火從水中起。

    竟滅。

    此瞋火之報也。

    寶蓮香比丘尼犯淫。

    乃于女根生大猛火。

    然後節節燒滅。

    此欲火之報也。

    善星比丘犯大妄語。

    雖能說十二部經。

    獲四禅果。

    乃撥因果。

    謂琉璃王誅戮瞿昙。

    必無果報。

    是與于不仁之甚者也。

    便生身陷阿鼻獄。

    是非天降地出人與。

    乃自妄所招耳。

    菩提心中。

    本來無事。

    但為妄想凝結。

    凝結不化。

    即受業之因也。

    十分凝結。

    即受十分之報。

    漸減漸輕。

    下至為畜。

    酬償先債。

    酬之有餘。

    返徴其剩。

    若相食未已。

    終無出期。

    除是自有奢摩他定力。

    窺見菩提面目。

    則凝結者化。

    又遇佛出世。

    發明大事。

    積業自銷。

    非此則三界輪轉。

    未有休息。

    金剛經雲。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則為銷滅。

    雪窦頌雲。

    明珠在掌。

    有功者賞。

    胡漢不來。

    全無伎倆。

    伎倆既無。

    波旬失途。

    瞿昙瞿昙。

    識我也不。

    複雲。

    勘破了也。

    天童頌雲。

    綴綴功過。

    膠膠因果。

    鏡外狂奔演若多。

    杖頭擊着破竈堕。

    竈堕破。

    來相賀。

    卻道從前辜負我。

    前頌為人輕賤。

    知我者希。

    後頌罪業銷滅。

    要在頓悟。

    功勳亦不貴也。

    卻從傅大士偈點化出來。

    大士頌曰。

    先身有報障。

    今日受持經。

    暫被人輕賤。

    轉重複還輕。

    若了依他起。

    能除遍計情。

    常依般若觀。

    何處不圓成。

    僧問雲居。

    承教有言。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即為消滅。

    此意如何。

    居雲。

    動則應墜惡道。

    靜則為人輕賤。

    崇壽稠雲。

    心外有法。

    應堕惡道。

    守住自己。

    為人輕賤。

    諸尊宿皆善乎轉經者也。

    意旨與此段異同。

    故備錄之。

     汝今應知。

    彼枭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頑類。

    彼咎徴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異類。

    彼狐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于庸類。

    彼毒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很類。

    彼蛔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微類。

    彼食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柔類。

    彼服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勞類。

    彼應倫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于文類。

    彼休徴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明類。

    彼諸循倫。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于達類。

    阿難。

    是等皆以宿債畢酬。

    複形人道。

    皆無始來業計颠倒。

    相生相殺。

    不遇如來。

    不聞正法。

    于塵勞中。

    法爾輪轉。

    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通曰。

    衆生不聞正法。

    皆謂相食相誅。

    分固宜爾。

    獨不思曹瞞欺人狐寡。

    視如幾上肉。

    其後司馬報之。

    如執券索值。

    毫厘不爽。

    借人一牛。

    還人一馬。

    冥冥之中。

    豈令悍者終得志。

    竟不一酬也。

    故怨對相值。

    必當酬還。

    酬足複形。

    餘習未化。

    故昏荒愚癡者多。

    而聰明特達者少。

    彼參合群類。

    枭必為頑。

    以貪物故。

    附塊相食。

    終頑嚚不義也。

    咎必為異。

    以淫習妖蕩故。

    其餘習複為妖異也。

    狐必為庸。

    詐媚無識。

    未見超卓。

    毒必為很。

    冤恨有餘。

    流毒不盡。

    瞋何為微。

    怒氣銷故。

    慢何為柔。

    高者必下故。

    服何以勞。

    诳役心神。

    勞苦不息故。

    見何以文。

    應候精明。

    文彩可觀故。

    休徴而合于明者。

    枉銷複直。

    故靈知不昧。

    循倫而合于達者。

    訟别禍福。

    故通達無滞。

    參合雲者。

    參合于原從人道生者也。

    彼原從人道生者。

    情想雖均。

    不無利鈍。

    今從三塗中來。

    合乎情幽者十之八。

    參于想明者十之二也。

    天竺僧耆域。

    以晉惠時入洛陽。

    諸比丘為作禮。

    域危坐受之。

    謂人曰。

    此方僧萬數。

    獨指支法淵曰。

    此菩薩從羊中來。

    又指竺法興曰。

    此菩薩從天中來。

    望見宮阙曰。

    大略似忉利天。

    彼是道力所及。

    此特衆生淨業力成耳。

    謂沙門耆阇密曰。

    匠此宮阙者。

    從忉利天來。

    成已即還天上。

    屋脊瓦下。

    應有作具。

    迹之。

    果有千五百器。

    即耆域知匠者為天中來。

    則謂法興為天中來。

    法淵為羊中來。

    當不謬。

    僧昙翼者。

    脅有雉毛。

    故名翼。

    以聽法華經而得度脫。

    又王氏雉女。

    聽法華經僅半而得度脫。

    皆從雉中來也。

    雉文明之物。

    生人道中。

    便能證果。

     阿難。

    複有從人。

    不依正覺。

    修三摩地。

    别修妄念。

    存想固形。

    遊于山林。

    人不及處。

    有十種仙。

    阿難。

    彼諸衆生。

    堅固服餌。

    而不休息。

    食道圓成。

    名地行仙。

    堅固草木。

    而不休息。

    藥道圓成。

    名飛行仙。

    堅固金石。

    而不休息。

    化道圓成。

    名遊行仙。

    堅固動止。

    而不休息。

    氣精圓成。

    名空行仙。

    堅固津液。

    而不休息。

    潤德圓成。

    名天行仙。

    堅固精色。

    而不休息。

    吸粹圓成。

    名通行仙。

    堅固咒禁。

    而不休息。

    術法圓成。

    名道行仙。

    堅固思念。

    而不休息。

    思憶圓成。

    名照行仙。

    堅固交遘。

    而不休息。

    感應圓成。

    名精行仙。

    堅固變化。

    而不休息。

    覺悟圓成。

    名絕行仙。

    阿難。

    是等皆于人中煉心。

    不修正覺。

    别得生理。

    壽千萬歲。

    休止深山。

    或大海島。

    絕于人境。

    斯亦輪回。

    妄想流轉。

    不修三昧。

    報盡還來。

    散入諸趣。

     通曰。

    從三塗中來者。

    餘業未盡。

    但能修人足矣。

    複有從人道中來者。

    彼其洞明惡業。

    不敢複習。

    亦知心性本來所當修煉。

    但不依如來正覺。

    入三摩地。

    乃至别修妄念。

    存想固形。

    為外道種。

    于是有十種仙。

    仙者遷也。

    能使形神變遷而不死。

    為有神我在也。

    神我即識神。

    乃無始來生滅種子。

    故雖壽千萬歲。

    報盡還來。

    散入諸趣。

    若如來正覺。

    依不生不滅為本因地。

    五陰俱空。

    頓超三界。

    即非非想天。

    亦不住也。

    何況于仙乎。

    十種仙者。

    一服食藥餌。

    如秋石紅元等。

    但能駐壽。

    而不能輕舉。

    故為地行仙。

    二餐松柏茯苓黃精蒼術之類。

    久之身輕。

    故能飛行。

    三煉金石鉛汞。

    九轉還丹。

    可以點化。

    拔宅飛身。

    故為遊行仙。

    四乘陰陽運止。

    熊經鳥伸。

    以調氣固精。

    久之精化氣。

    氣化神。

    神還虛。

    遺形涉空。

    故名空行仙。

    五??咽津液。

    水升火降。

    肌膚若冰雪。

    綽約若處子。

    不交世欲。

    與天無異。

    故曰天行仙。

    六吞吸精色。

    餐虹飲霧。

    采日精月華之類。

    粹氣潛通。

    故能通行。

    穿□□石。

    略無妨礙。

    彼蝦蟆吞月華。

    眉有蟾酥。

    故善遁。

    得其氣者尚能通。

    而況天地之粹氣乎。

    七堅持咒術。

    凝神不亂。

    其咒必靈。

    亦能飛升。

    西域多傳此咒。

    于井中持誦三年。

    自能飛出。

    歸于自然。

    不可思議。

    故名道行。

    八堅固思念。

    默朝上帝。

    或存想頂門。

    系心臍輪之類。

    止而能照。

    但以照心證果。

    故名照行仙。

    九坎離配合。

    陰陽交遘。

    其中有精。

    非凡精也。

    彼以采陰助陽而自喪家寶者謬矣。

    此感應自然。

    在彈指頃。

    便可産藥成丹。

    所謂難遇而易成者也。

    故名精行仙。

    十存想世間。

    皆成變化。

    唯宗寂不變。

    遂一味清淨。

    灰心槁形。

    其行絕世。

    有似二乘緣覺。

    故以覺悟名之。

    西域習此者多。

    生非非想天。

    總之不悟正覺。

    同歸妄想而已。

    呂岩。

    字洞賓。

    京川人也。

    唐末。

    三舉不第。

    偶于長安酒肆遇鐘離權。

    授以延命術。

    嘗遊廬山歸宗。

    書鐘樓壁曰。

    一日清閑自在身。

    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

    對境無心莫問禅。

    未幾。

    道經黃龍山。

    睹紫氣成蓋。

    疑有異人。

    乃入谒。

    值龍擊鼓升堂。

    龍見意必呂公也。

    厲聲曰。

    座旁有竊法者。

    呂毅然出問。

    一粒粟中藏世界。

    半升铛肉煮山川。

    且道此意如何。

    龍指曰。

    這守屍鬼。

    呂曰。

    争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龍曰。

    饒經八萬劫。

    終是落空亡。

    呂薄訝。

    飛劍脅之。

    劍不能入。

    遂再拜求指歸。

    龍诘曰。

    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問。

    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于言下頓契。

    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戀水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

    始覺從前錯用心。

    龍囑令加護。

    後谒潭州智度覺禅師。

    有曰。

    餘遊韶郴。

    東下湘江。

    今見覺公。

    睹其禅學精明。

    性源淳潔。

    促膝靜坐。

    收光内照。

    一衲之外無餘衣。

    一缽之外無餘食。

    達生死岸。

    破煩惱殼。

    方今佛衣寂寂兮無傳。

    禅理懸懸兮幾絕。

    扶而興者。

    其在吾師乎。

    聊作一絕奉記雲。

    達者推心方濟物。

    聖賢傳法不離真。

    請師開說西來意。

    七祖如今未有人。

    若呂公者。

    既蒙黃龍指示。

    當依正覺修三摩地。

    不至為十種仙客矣。

     阿難。

    諸世間人。

    不求常住。

    未能舍諸妻妾恩愛。

    于邪淫中。

    心不流逸。

    澄蓥生明。

    命終之後。

    鄰于日月。

    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于己妻房。

    淫愛微薄。

    于淨居時。

    不得全味。

    命終之後。

    超日月明。

    居人間頂。

    如是一類。

    名忉利天。

    (此雲三十三天)逢欲暫交。

    去無思憶。

    于人間世。

    動少靜多。

    命終之後。

    于虛空中。

    朗然安住。

    日月光明。

    上照不及。

    是諸人等。

    自有光明。

    如是一類。

    名須焰摩天。

    (此善時分)一切時靜。

    有應觸來。

    未能違戾。

    命終之後。

    上升精微。

    不接下界。

    諸人天境。

    乃至劫壞。

    三災不及。

    如是一類。

    名兜率陀天。

    (此雲知足)我無欲心。

    應汝行事。

    于橫陳時。

    味如嚼蠟。

    命終之後。

    生越化地。

    如是一類。

    名樂變化天。

    無世間心。

    同世行事。

    于行事交。

    了然超越。

    命終之後。

    遍能出超化無化境。

    如是一類。

    名他化自在天。

    阿難。

    如是六天。

    形雖出動。

    心迹尚交。

    自此以還。

    名為欲界。

     通曰。

    四天王天。

    居須彌山半。

    出海四萬由旬。

    日月出其宮前。

    旋繞以照四天下。

    上至忉利。

    尚四萬由旬。

    乃須彌山頂。

    其四隅各八天。

    合之三十二。

    皆帝釋主之。

    此二名地居天。

    上四名空居天。

    不須日月而常明。

    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

    故名時分。

    以福感而生兜率。

    曰知足。

    又曰喜足曰妙足者。

    譯不盡故。

    生此天者。

    七日後。

    彌勒放光雨華。

    引入外院小摩尼殿。

    尋為說法。

    俾發起精進力故。

    然後引之令入内院。

    二院之外。

    又有總報天。

    乃有漏業果所成。

    修十善業者。

    得生彼處。

    三災可壞。

    此雲三災不及者。

    蓋指彌勒所居。

    乃諸聖者後得智所變之宮也。

    以總報望外院。

    尚若仙凡之隔。

    況内院乎。

    此外皆屬報境。

    上至樂變化天。

    有所受用。

    随念而至。

    越于下天。

    故名越化。

    上至他化自在天。

    諸欲樂境。

    不勞自化。

    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

    此六雖超出人世。

    未能離欲。

    俱舍頌曰。

    六受欲交抱。

    執手笑視淫。

    其欲漸輕。

    其報彌上。

    欲愛易墜故也。

    但有所著即是欲。

    故于應觸行事。

    了然超越。

    毫無系念。

    乃得自在。

    非但淫也。

    準天台六欲天業。

    皆以十善為本。

    若兼護法心。

    是四天王天業。

    若兼慈化人。

    是忉利天業。

    若兼不惱衆生。

    善巧純熟。

    是焰摩天業。

    若兼修禅定。

    粗住細住。

    是兜率天業。

    欲界定。

    是變化天業。

    未到定。

    是他化天業。

    此皆不求常住真心。

    不離有為因果。

    福報雖殊。

    要不可語于大解脫也。

    二十三祖鶴勒尊者。

    行化至中印土。

    彼國王名無畏海。

    崇信佛道。

    祖為說正法次。

    忽見二人。

    绯素服。

    拜祖。

    王問曰。

    此何人也。

    祖曰。

    此是日月天子。

    吾昔曾為說法。

    故來禮拜。

    良久不見。

    唯聞異香。

    王曰。

    曰月國土。

    總有多少。

    祖曰。

    千釋迦佛所化世界。

    各有百億迷盧日月。

    我若廣說。

    即不能盡。

    又天親菩薩。

    自彌勒内宮而下。

    無著菩薩問曰。

    人間四百年。

    彼天為一晝夜。

    彌勒于一時中。

    成就五百億天子。

    證無生法忍。

    未審說甚麼法。

    天親曰。

    祗是這個法。

    祗是梵音清雅。

    令人樂聞。

    若信得祗是這個法。

    天上人間。

    本無淨穢。

    而常住真心。

    安所不解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