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智慧。
複由定心忻上厭下。
厭色依空。
入空無邊處。
身礙既銷。
不依于色矣。
無礙之無亦滅。
又空無所空矣。
身根六識。
俱已泯絕。
唯留八識全分。
七識半分耳。
末那七識。
原無定位。
外緣色空。
則依六識。
名粗。
内緣八識。
但内執。
無外緣。
名細。
此厭空依識。
名識無邊處。
進之識心全半都滅。
非真能滅也。
但以識心湛不搖處。
迥無攸往。
便以為本無所有。
真性本來無一物。
而此識心都滅。
亦略相似。
然此以生滅為因地心。
生滅之心未滅。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靜。
故不可語于真性無所有處也。
識心既滅。
識性不動。
又複窮研。
使不動者亦滅。
夫不動周圓。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本自不生。
本自無盡。
強于無盡中發宣盡性。
其所謂盡者。
亦依識滅之而見其盡耳。
而性何嘗盡也。
故于識性不動。
以為存。
則非無想。
而心慮灰凝。
又似不存。
則非想也。
以為盡則非想。
而細微流注不息。
又似非盡。
則非非想也。
此非想非非想。
半依不生不滅。
半依生滅。
正是識陰區宇。
為識所覆。
但于念想間揣摩。
非真能見性者也。
生此天者。
八萬劫無想。
劫滿則複有想。
此等窮空。
不盡真空妙理。
不悟空生于大覺故也。
雖從五不還天聖道而窮。
不明真性性覺真空性空真覺之旨。
不入菩薩乘。
終名不回心鈍阿羅漢。
此根雖鈍。
尚有回心之期。
豈若外道從無想天迷有為漏。
自謂無漏。
報盡便入輪轉哉。
即四空天不免輪轉。
而欲界色界。
俱是業果酬答。
答盡入輪。
又何疑也。
唯諸天王。
乃是諸地菩薩分身應化。
遊戲于三摩提之外。
權示漸次。
回向聖倫。
亦漸增漸進修行之路也。
是四空天。
身心滅盡。
定性現前。
雖無業果色。
猶有定果色存。
從此逮終。
并定果色而無之。
非了悟妙覺明心。
超出三界。
不足以語此。
不能了此。
不超三界。
妄随七趣。
展轉沉溺。
皆由積妄所緻。
欲界妄見欲。
色界妄見淨。
無色界妄見空。
妄有三界。
各耽其趣。
補特伽羅。
能取當來諸趣。
即中有也。
涅槃雲。
中有五陰。
非肉眼所見。
天眼所見。
妄從其類。
故逐輪轉。
總之識神未化乃至于此。
若能轉識成智。
自無此累。
昔地藏問修山主甚處來。
修雲。
南方來。
藏雲。
南方近日佛法如何。
修雲。
商量浩浩地。
藏雲。
争如我這裡種田博飯吃。
修雲。
争奈三界何。
藏雲。
你喚甚麼作三界。
天童頌雲。
宗設般般盡強為。
流傳口耳便支離。
種田博飯家常事。
不是飽參人不知。
參飽明知無所求。
子房終不貴封侯。
忘機歸去同魚鳥。
濯足滄浪煙水秋。
又翠岩真示衆雲。
不見一法。
是大過患。
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色空明暗。
不是一法。
拈起拄杖雲。
凡夫見拄杖。
喚作拄杖。
聲聞人見拄杖。
認得頑空。
撥無拄杖。
菩薩人見拄杖。
幾曾挂着齒牙。
饑來吃飯。
困來打睡。
寒來向火。
熱則取涼。
不見道一切智智清淨。
恁麼說話。
笑破土地鼻孔。
此正與種田博飯吃一般清味。
是超出三界底樣子。
複次阿難。
是三界中。
複有四種阿修羅類。
若于鬼道。
以護法力。
乘通入空。
此阿修羅。
從卵而生。
鬼趣所攝。
若于天中降德貶墜。
其所蔔居。
鄰于日月。
此阿修羅。
從胎而出。
人趣所攝。
有修羅王。
執持世界。
力洞無畏。
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争權。
此阿修羅。
因變化有。
天趣所攝。
阿難。
别有一分下劣修羅。
生大海心。
沉水穴口。
旦遊虛空。
暮歸水宿。
此阿修羅。
因濕氣有。
畜生趣攝。
通曰。
阿修羅福力等天。
而無天行。
故雲非天。
十地經曰。
阿修羅有五類。
一極弱者。
住人間山林。
西方山大深窟。
有非天之宮。
二妙高山北。
大海之下。
二萬一千由旬。
有羅睺之宮。
手能掩日月者也。
三又下二萬一千由旬。
有勇健之宮。
此嗔不飲酒者也。
四又下二萬一千由旬。
有華鬘之宮。
此女極美而男惡者也。
五又下二萬一千由旬。
有毗摩質多羅之宮。
此雲淨心。
能波海出聲。
帝釋之姻家也。
長阿含雲。
修羅一日一夜。
三次受苦。
苦具自來。
入其宮中。
是知此趣。
一分善報。
謂之人天。
若論受苦。
實在人趣之下。
故正法念經。
唯以鬼畜二種收之。
此經以胎卵濕化及天人鬼畜四種。
曲盡修羅之情狀。
大略與十地經符。
青林虔禅師上堂。
祖師門下。
鳥道玄微。
功窮皆轉。
不窮難明。
汝等諸人。
直須離心意識參。
出凡聖路學。
方可保任。
若不如是。
非吾子息。
僧問久負不逢時如何。
曰古皇尺一寸。
問請師答話。
曰修羅掌于日月。
又僧問佛海禅師。
即心即佛時如何。
曰頂分丫角。
曰非心非佛時如何。
曰耳墜金環。
曰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麼生。
師曰。
秃頂修羅舞柘枝。
恁般說話。
非出凡聖路學。
離心意識參。
固莫測其涯涘。
阿難。
如是地獄餓鬼畜生。
人及神仙。
天洎修羅。
精研七趣。
皆是昏沉諸有為相。
妄想受生。
妄想随業。
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
元無所著。
但一虛妄。
更無根緒。
阿難。
此等衆生。
不識本心。
受此輪回。
經無量劫。
不得真淨。
皆由随順殺盜淫故。
反此三種。
又則出生無殺盜淫。
有名鬼倫。
無名天趣。
有無相傾。
起輪回性。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
則妙常寂。
有無二無。
無二亦滅。
尚無不殺不偷不淫。
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阿難。
不斷三業。
各各有私。
因各各私。
衆私同分。
非無定處。
自妄發生。
生妄無因。
無可尋究。
汝勖修行。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不盡三惑。
縱得神通。
皆是世間有為功用。
習氣不滅。
落于魔道。
雖欲除妄。
倍加虛僞。
如來說為可哀憐者。
汝妄自造。
非菩提咎。
作是說者。
名為正說。
若他說者。
即魔王說。
通曰。
前阿難問妙心遍圓。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故此總答七趣昏沉。
皆有為相。
于妙圓明無作本心。
元無所有。
如空中華。
于太虛空有何幹涉。
非本來自有也。
但由妄想受生。
妄想随業。
所謂妄習生起者是也。
既有妄習。
即有妄果。
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則非無定處也。
自妄發生。
惑為妄因。
妄為業因。
非為自然也。
生妄無因。
無可尋究。
本自常寂也。
由殺盜淫三為根本。
随順殺盜淫業。
是妄見有。
有必淪堕四惡趣。
而鬼倫其最下者也。
不随順三者而力反之。
是妄見無。
無必出生三善趣。
而天趣其最上者也。
善惡雖殊途。
而有無相傾。
故三界輪回。
無有休息。
皆人為所緻。
非菩提咎。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
識自本心。
得其真淨。
謂之曰妙。
不離三界。
頓超三界。
彼于寂常正定之中。
無有無二相可得。
已除俗谛之妄。
無二之無亦滅。
複除涅槃之真。
根本無明。
銷镕淨盡。
惑從何起。
妄從何生。
尚無于善。
況随于惡。
此猶眼本無翳。
而空華無自有也。
三惑諸經多指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見思亦名通惑。
三乘共斷故也。
塵沙名别惑。
菩薩所斷。
無明乃業識之種子。
唯大乘菩薩方斷此惑。
不除捏目。
雖欲除華。
倍加虛僞。
縱得神通。
亦落魔道。
魔道不除殺盜淫而修邪定者也。
故欲得無上菩提者。
應除三惑。
蕩滌習氣。
三惑既無。
安有三界。
若不知此說者。
謂菩提本空。
安事除惑。
即魔說也。
有一俗士問西堂藏禅師雲。
有天堂地獄否。
藏雲有。
雲有佛法僧寶否。
藏雲有。
更有多問。
盡答言有。
士雲。
和尚恁麼道。
莫錯否。
藏雲。
汝曾見尊宿來耶。
雲某甲曾參徑山和尚來。
藏雲。
徑山向汝作麼生道。
雲他道一切總無。
藏雲。
汝有妻否。
雲有。
藏雲。
徑山和尚有妻否。
雲無。
藏雲。
徑山和尚道無即得。
此于尋常語中。
指出頓超三界消息。
妙矣。
又僧問洞山诠禅師。
清淨行者。
不上天堂。
破戒比丘。
不入地獄時如何。
诠曰。
度盡無遺影。
還他越涅槃。
丹霞頌雲。
相好巍巍大丈夫。
一生無智恰如愚。
從來佛祖猶難望。
地獄天堂豈可拘。
此可為妙發三摩提者證明。
即時如來将罷法座。
于師子床。
攬七寶幾。
回紫金山。
再來憑倚。
普告大衆。
及阿難言。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
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
我今已說真修行法。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此雲止)毗婆舍那(此雲觀)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
汝不能識。
洗心非正。
落于邪見。
或汝陰魔。
或複天魔。
或着鬼神。
或遭魑魅。
心中不明。
認賊為子。
又複于中得少為足。
如第四禅無聞比丘。
妄言證聖。
天報已畢。
衰相現前。
謗阿羅漢身遭後有。
堕阿鼻獄。
汝應谛聽。
吾今為汝子細分别。
阿難起立。
并其會中同有學者。
歡喜頂禮。
伏聽慈誨。
佛告阿難。
及諸大衆。
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
本覺妙明。
覺圓心體。
與十方佛。
無二無别。
由汝妄想。
迷理為咎。
癡愛發生。
生發遍迷。
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
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當知虛空生汝心内。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
此十方空。
皆悉銷殒。
雲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汝輩修禅。
飾三摩地。
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
心精通?。
當處湛然。
一切魔王。
及與鬼神諸凡夫天。
見其宮殿無故崩裂。
大地振坼。
水陸飛騰。
無不驚懾。
凡夫昏昧。
不覺遷訛。
彼等鹹得五種神通。
唯除漏盡。
戀此塵勞。
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魉妖精。
于三昧時。
佥來惱汝。
然彼諸魔。
雖有大怒。
彼塵勞内。
汝妙覺中。
如風吹光。
如刀斷水。
了不相觸。
汝如沸湯。
彼如堅冰。
暖氣漸鄰。
不日銷殒。
徒恃神力。
但為其客。
成就破亂。
由汝心中五陰主人。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當處禅那。
覺悟無惑。
則彼魔事。
無奈汝何。
陰銷入明。
則彼群邪。
鹹受幽氣。
明能破暗。
近自銷殒。
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若不明悟。
被陰所迷。
則汝阿難。
必為魔子。
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
殊為眇劣。
彼唯咒汝。
破佛律儀。
八萬行中。
祗毀一戒。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此乃隳汝寶覺全身。
如宰臣家。
忽逢籍沒。
宛轉零落。
無可哀救。
通曰。
魔即魔羅。
此雲殺者。
亦雲奪者。
能殺慧命奪善法故。
大約五種。
曰五陰魔。
煩惱魔。
生死魔。
天魔。
鬼魔。
合之唯陰魔天魔而已。
陰魔即生死煩惱依五陰而起者也。
天魔因修邪定。
好害正道者也。
又無聞比丘。
得少為足。
謗佛。
妄說阿羅漢不受後有。
是邪見魔。
即陰魔而天魔者也。
以謗法故。
即堕阿鼻獄。
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世界銷殒。
一切魔王。
諸凡夫天。
見其宮殿崩裂。
水陸驚懾。
便來惱亂禅定。
此天魔之為害也淺。
彼恃神力。
猶為客也。
其主在我。
故以妙覺而破塵勞。
如以湯銷冰。
而以明破幽也。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毀我律儀。
隳我寶覺。
如宰臣籍沒。
而宛轉零落也。
此陰魔之為害也深。
成就破亂。
全歸
複由定心忻上厭下。
厭色依空。
入空無邊處。
身礙既銷。
不依于色矣。
無礙之無亦滅。
又空無所空矣。
身根六識。
俱已泯絕。
唯留八識全分。
七識半分耳。
末那七識。
原無定位。
外緣色空。
則依六識。
名粗。
内緣八識。
但内執。
無外緣。
名細。
此厭空依識。
名識無邊處。
進之識心全半都滅。
非真能滅也。
但以識心湛不搖處。
迥無攸往。
便以為本無所有。
真性本來無一物。
而此識心都滅。
亦略相似。
然此以生滅為因地心。
生滅之心未滅。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靜。
故不可語于真性無所有處也。
識心既滅。
識性不動。
又複窮研。
使不動者亦滅。
夫不動周圓。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本自不生。
本自無盡。
強于無盡中發宣盡性。
其所謂盡者。
亦依識滅之而見其盡耳。
而性何嘗盡也。
故于識性不動。
以為存。
則非無想。
而心慮灰凝。
又似不存。
則非想也。
以為盡則非想。
而細微流注不息。
又似非盡。
則非非想也。
此非想非非想。
半依不生不滅。
半依生滅。
正是識陰區宇。
為識所覆。
但于念想間揣摩。
非真能見性者也。
生此天者。
八萬劫無想。
劫滿則複有想。
此等窮空。
不盡真空妙理。
不悟空生于大覺故也。
雖從五不還天聖道而窮。
不明真性性覺真空性空真覺之旨。
不入菩薩乘。
終名不回心鈍阿羅漢。
此根雖鈍。
尚有回心之期。
豈若外道從無想天迷有為漏。
自謂無漏。
報盡便入輪轉哉。
即四空天不免輪轉。
而欲界色界。
俱是業果酬答。
答盡入輪。
又何疑也。
唯諸天王。
乃是諸地菩薩分身應化。
遊戲于三摩提之外。
權示漸次。
回向聖倫。
亦漸增漸進修行之路也。
是四空天。
身心滅盡。
定性現前。
雖無業果色。
猶有定果色存。
從此逮終。
并定果色而無之。
非了悟妙覺明心。
超出三界。
不足以語此。
不能了此。
不超三界。
妄随七趣。
展轉沉溺。
皆由積妄所緻。
欲界妄見欲。
色界妄見淨。
無色界妄見空。
妄有三界。
各耽其趣。
補特伽羅。
能取當來諸趣。
即中有也。
涅槃雲。
中有五陰。
非肉眼所見。
天眼所見。
妄從其類。
故逐輪轉。
總之識神未化乃至于此。
若能轉識成智。
自無此累。
昔地藏問修山主甚處來。
修雲。
南方來。
藏雲。
南方近日佛法如何。
修雲。
商量浩浩地。
藏雲。
争如我這裡種田博飯吃。
修雲。
争奈三界何。
藏雲。
你喚甚麼作三界。
天童頌雲。
宗設般般盡強為。
流傳口耳便支離。
種田博飯家常事。
不是飽參人不知。
參飽明知無所求。
子房終不貴封侯。
忘機歸去同魚鳥。
濯足滄浪煙水秋。
又翠岩真示衆雲。
不見一法。
是大過患。
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色空明暗。
不是一法。
拈起拄杖雲。
凡夫見拄杖。
喚作拄杖。
聲聞人見拄杖。
認得頑空。
撥無拄杖。
菩薩人見拄杖。
幾曾挂着齒牙。
饑來吃飯。
困來打睡。
寒來向火。
熱則取涼。
不見道一切智智清淨。
恁麼說話。
笑破土地鼻孔。
此正與種田博飯吃一般清味。
是超出三界底樣子。
複次阿難。
是三界中。
複有四種阿修羅類。
若于鬼道。
以護法力。
乘通入空。
此阿修羅。
從卵而生。
鬼趣所攝。
若于天中降德貶墜。
其所蔔居。
鄰于日月。
此阿修羅。
從胎而出。
人趣所攝。
有修羅王。
執持世界。
力洞無畏。
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争權。
此阿修羅。
因變化有。
天趣所攝。
阿難。
别有一分下劣修羅。
生大海心。
沉水穴口。
旦遊虛空。
暮歸水宿。
此阿修羅。
因濕氣有。
畜生趣攝。
通曰。
阿修羅福力等天。
而無天行。
故雲非天。
十地經曰。
阿修羅有五類。
一極弱者。
住人間山林。
西方山大深窟。
有非天之宮。
二妙高山北。
大海之下。
二萬一千由旬。
有羅睺之宮。
手能掩日月者也。
三又下二萬一千由旬。
有勇健之宮。
此嗔不飲酒者也。
四又下二萬一千由旬。
有華鬘之宮。
此女極美而男惡者也。
五又下二萬一千由旬。
有毗摩質多羅之宮。
此雲淨心。
能波海出聲。
帝釋之姻家也。
長阿含雲。
修羅一日一夜。
三次受苦。
苦具自來。
入其宮中。
是知此趣。
一分善報。
謂之人天。
若論受苦。
實在人趣之下。
故正法念經。
唯以鬼畜二種收之。
此經以胎卵濕化及天人鬼畜四種。
曲盡修羅之情狀。
大略與十地經符。
青林虔禅師上堂。
祖師門下。
鳥道玄微。
功窮皆轉。
不窮難明。
汝等諸人。
直須離心意識參。
出凡聖路學。
方可保任。
若不如是。
非吾子息。
僧問久負不逢時如何。
曰古皇尺一寸。
問請師答話。
曰修羅掌于日月。
又僧問佛海禅師。
即心即佛時如何。
曰頂分丫角。
曰非心非佛時如何。
曰耳墜金環。
曰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麼生。
師曰。
秃頂修羅舞柘枝。
恁般說話。
非出凡聖路學。
離心意識參。
固莫測其涯涘。
阿難。
如是地獄餓鬼畜生。
人及神仙。
天洎修羅。
精研七趣。
皆是昏沉諸有為相。
妄想受生。
妄想随業。
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
元無所著。
但一虛妄。
更無根緒。
阿難。
此等衆生。
不識本心。
受此輪回。
經無量劫。
不得真淨。
皆由随順殺盜淫故。
反此三種。
又則出生無殺盜淫。
有名鬼倫。
無名天趣。
有無相傾。
起輪回性。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
則妙常寂。
有無二無。
無二亦滅。
尚無不殺不偷不淫。
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阿難。
不斷三業。
各各有私。
因各各私。
衆私同分。
非無定處。
自妄發生。
生妄無因。
無可尋究。
汝勖修行。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不盡三惑。
縱得神通。
皆是世間有為功用。
習氣不滅。
落于魔道。
雖欲除妄。
倍加虛僞。
如來說為可哀憐者。
汝妄自造。
非菩提咎。
作是說者。
名為正說。
若他說者。
即魔王說。
通曰。
前阿難問妙心遍圓。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故此總答七趣昏沉。
皆有為相。
于妙圓明無作本心。
元無所有。
如空中華。
于太虛空有何幹涉。
非本來自有也。
但由妄想受生。
妄想随業。
所謂妄習生起者是也。
既有妄習。
即有妄果。
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則非無定處也。
自妄發生。
惑為妄因。
妄為業因。
非為自然也。
生妄無因。
無可尋究。
本自常寂也。
由殺盜淫三為根本。
随順殺盜淫業。
是妄見有。
有必淪堕四惡趣。
而鬼倫其最下者也。
不随順三者而力反之。
是妄見無。
無必出生三善趣。
而天趣其最上者也。
善惡雖殊途。
而有無相傾。
故三界輪回。
無有休息。
皆人為所緻。
非菩提咎。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
識自本心。
得其真淨。
謂之曰妙。
不離三界。
頓超三界。
彼于寂常正定之中。
無有無二相可得。
已除俗谛之妄。
無二之無亦滅。
複除涅槃之真。
根本無明。
銷镕淨盡。
惑從何起。
妄從何生。
尚無于善。
況随于惡。
此猶眼本無翳。
而空華無自有也。
三惑諸經多指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見思亦名通惑。
三乘共斷故也。
塵沙名别惑。
菩薩所斷。
無明乃業識之種子。
唯大乘菩薩方斷此惑。
不除捏目。
雖欲除華。
倍加虛僞。
縱得神通。
亦落魔道。
魔道不除殺盜淫而修邪定者也。
故欲得無上菩提者。
應除三惑。
蕩滌習氣。
三惑既無。
安有三界。
若不知此說者。
謂菩提本空。
安事除惑。
即魔說也。
有一俗士問西堂藏禅師雲。
有天堂地獄否。
藏雲有。
雲有佛法僧寶否。
藏雲有。
更有多問。
盡答言有。
士雲。
和尚恁麼道。
莫錯否。
藏雲。
汝曾見尊宿來耶。
雲某甲曾參徑山和尚來。
藏雲。
徑山向汝作麼生道。
雲他道一切總無。
藏雲。
汝有妻否。
雲有。
藏雲。
徑山和尚有妻否。
雲無。
藏雲。
徑山和尚道無即得。
此于尋常語中。
指出頓超三界消息。
妙矣。
又僧問洞山诠禅師。
清淨行者。
不上天堂。
破戒比丘。
不入地獄時如何。
诠曰。
度盡無遺影。
還他越涅槃。
丹霞頌雲。
相好巍巍大丈夫。
一生無智恰如愚。
從來佛祖猶難望。
地獄天堂豈可拘。
此可為妙發三摩提者證明。
即時如來将罷法座。
于師子床。
攬七寶幾。
回紫金山。
再來憑倚。
普告大衆。
及阿難言。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
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
我今已說真修行法。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此雲止)毗婆舍那(此雲觀)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
汝不能識。
洗心非正。
落于邪見。
或汝陰魔。
或複天魔。
或着鬼神。
或遭魑魅。
心中不明。
認賊為子。
又複于中得少為足。
如第四禅無聞比丘。
妄言證聖。
天報已畢。
衰相現前。
謗阿羅漢身遭後有。
堕阿鼻獄。
汝應谛聽。
吾今為汝子細分别。
阿難起立。
并其會中同有學者。
歡喜頂禮。
伏聽慈誨。
佛告阿難。
及諸大衆。
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
本覺妙明。
覺圓心體。
與十方佛。
無二無别。
由汝妄想。
迷理為咎。
癡愛發生。
生發遍迷。
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
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當知虛空生汝心内。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
此十方空。
皆悉銷殒。
雲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汝輩修禅。
飾三摩地。
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
心精通?。
當處湛然。
一切魔王。
及與鬼神諸凡夫天。
見其宮殿無故崩裂。
大地振坼。
水陸飛騰。
無不驚懾。
凡夫昏昧。
不覺遷訛。
彼等鹹得五種神通。
唯除漏盡。
戀此塵勞。
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魉妖精。
于三昧時。
佥來惱汝。
然彼諸魔。
雖有大怒。
彼塵勞内。
汝妙覺中。
如風吹光。
如刀斷水。
了不相觸。
汝如沸湯。
彼如堅冰。
暖氣漸鄰。
不日銷殒。
徒恃神力。
但為其客。
成就破亂。
由汝心中五陰主人。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當處禅那。
覺悟無惑。
則彼魔事。
無奈汝何。
陰銷入明。
則彼群邪。
鹹受幽氣。
明能破暗。
近自銷殒。
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若不明悟。
被陰所迷。
則汝阿難。
必為魔子。
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
殊為眇劣。
彼唯咒汝。
破佛律儀。
八萬行中。
祗毀一戒。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此乃隳汝寶覺全身。
如宰臣家。
忽逢籍沒。
宛轉零落。
無可哀救。
通曰。
魔即魔羅。
此雲殺者。
亦雲奪者。
能殺慧命奪善法故。
大約五種。
曰五陰魔。
煩惱魔。
生死魔。
天魔。
鬼魔。
合之唯陰魔天魔而已。
陰魔即生死煩惱依五陰而起者也。
天魔因修邪定。
好害正道者也。
又無聞比丘。
得少為足。
謗佛。
妄說阿羅漢不受後有。
是邪見魔。
即陰魔而天魔者也。
以謗法故。
即堕阿鼻獄。
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世界銷殒。
一切魔王。
諸凡夫天。
見其宮殿崩裂。
水陸驚懾。
便來惱亂禅定。
此天魔之為害也淺。
彼恃神力。
猶為客也。
其主在我。
故以妙覺而破塵勞。
如以湯銷冰。
而以明破幽也。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毀我律儀。
隳我寶覺。
如宰臣籍沒。
而宛轉零落也。
此陰魔之為害也深。
成就破亂。
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