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

關燈
主人。

    故修禅定。

    必須明悟。

    不為五陰所迷。

    乃第一義。

    陰者識情蓋覆。

    如浮雲然。

    明者當陽顯露。

    如太虛然。

    陰銷入明。

    即還本覺。

    故本覺妙明。

    與十方佛。

    無二無别。

    但由癡愛妄想。

    随迷轉變。

    有世界生。

    有世界。

    即有色陰。

    戀此塵勞。

    即有受想行識陰。

    吾欲破陰而出。

    還吾覺圓心體。

    期于漏盡。

    彼有漏者。

    戀着不舍。

    恃其通力。

    故來相惱。

    若毀戒破律。

    與之和同。

    雖得五通。

    必為魔子。

    于此覺破。

    是謂寶覺。

    此覺即是成佛種子。

    仗此寶覺。

    入乎正定。

    以證法身。

    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

    心精吻合。

    常處寂然。

    寂照含虛空。

    即虛空且無之矣。

    又況依空而立諸有漏國土哉。

    華嚴座主問長沙岑。

    虛空為是定有。

    為是定無。

    沙曰。

    言有亦得。

    言無亦得。

    虛空有時。

    但有假有。

    虛空無時。

    但無假無。

    曰如和尚所說有何教文。

    沙曰。

    大德豈不聞首楞嚴雲。

    十方虛空生汝心内。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豈不是虛空生時。

    但生假名。

    又雲汝等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虛空悉皆銷殒。

    是不是虛空滅時。

    但滅假名。

    所以老僧道。

    有是假有。

    無是假無。

    長沙洞徹本覺妙明。

    故觀虛空起滅。

    亦乃是幻。

    何況其餘。

    有朋彥上座。

    博學強記。

    來訪報恩明禅師。

    敵論宗乘。

    明曰。

    言多去道轉遠。

    今有事借問。

    祗如從上諸聖。

    及諸先德。

    還有不悟者也無。

    彥曰。

    若是諸聖先德。

    豈有不悟者哉。

    明曰。

    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虛空悉皆銷殒。

    今天台山嶷然。

    如何得銷殒去。

    彥不知所措。

    即此一大疑團。

    不能銷殒。

    奈何輕言破陰哉。

     阿難。

    當知汝坐道場。

    銷落諸念。

    其念若盡。

    則諸離念一切精明。

    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當住此處。

    入三摩地。

    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精性妙淨。

    心未發光。

    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若目明朗。

    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名色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觀其所由。

    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

    當在此中。

    精研妙明。

    四大不織。

    少選之間。

    身能出礙。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力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

    複以此心精研妙明。

    其身内徹。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

    拾出蛲蛔。

    身相宛然。

    亦無傷毀。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

    除執受身。

    餘皆涉入。

    互為賓主。

    忽于空中聞說法聲。

    或聞十方同敷密義。

    此名精魄遞相離合。

    成就善種。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

    内光發明。

    十方遍作閻浮檀色。

    一切種類。

    化為如來。

    于時忽見毗盧遮那。

    (身土相稱)踞天光台。

    千佛圍繞。

    百億國土。

    及與蓮華。

    俱時出現。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

    心光研明。

    照諸世界。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觀察不停。

    抑按降伏。

    制止超越。

    于時忽然十方虛空。

    成七寶色。

    或百寶色。

    同時遍滿。

    不相留礙。

    青黃赤白。

    各各純現。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

    精光不亂。

    忽于夜半在暗室内。

    見種種物。

    不殊白晝。

    而暗室物亦不除滅。

    此名心細密澄其見。

    所視洞幽。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

    四體忽然同于草木。

    火燒刀斫。

    曾無所覺。

    又則火光不能燒爇。

    縱割其肉。

    猶如削木。

    此名塵并。

    排四大性。

    一向入純。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

    淨心功極。

    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

    具足七寶。

    光明遍滿。

    又見恒沙諸佛如來。

    遍滿空界。

    樓殿華麗。

    下見地獄。

    上觀天宮。

    得無障礙。

    此名欣厭凝想日深。

    想久化成。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

    忽于中夜。

    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

    或聞其語。

    此名迫心。

    逼極飛出。

    故多隔見。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見善知識形體變移。

    少選無端。

    種種遷改。

    此名邪心。

    含受魑魅。

    或遭天魔。

    入其心腹。

    無端說法。

    通達妙義。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魔事銷歇。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色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

    迷不自識。

    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

    于末法中。

    宣示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

    成無上道。

     通曰。

    禅那即止觀法門。

    銷落諸念。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止也。

    其念已盡。

    離念猶存。

    一切精明。

    觀也。

    止觀不二。

    必以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不昏不散者。

    為正念。

    從此而入。

    乃得真三摩提。

    若靜有而動無。

    憶存而忘亡。

    此屬凝想光景。

    非為正定。

    初入止觀。

    色陰未破。

    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未能發光。

    為色所局。

    是名色陰區宇。

    色陰既破。

    如目明朗。

    十方洞開。

    觀力圓照。

    不為前境所礙。

    如是則能超越劫濁。

    由色與見交織。

    故成劫濁。

    今見不為色法所迷。

    故能超也。

    是色陰胡為乎來哉。

    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本于父母與己三者妄想交結而成。

    成此堅固四大色身。

    堅相為地。

    潤濕為水。

    暖觸為火。

    動搖為風。

    由此四纏而成六根。

    六湛圓明。

    蔽覆真性。

    故謂之陰也。

    今入禅那。

    精研妙明。

    離于前塵。

    身境俱空。

    四大不織。

    性與色離。

    始則精明流溢。

    身能出礙。

    外忘其境也。

    既而其身内徹。

    拾出蛲蛔。

    内忘其身也。

    既而精魄遞相離合。

    内身外身。

    互為賓主。

    能于空中聞說法要。

    則幾遺其形也。

    既而内光發明。

    見佛境界。

    靈悟所染。

    暫得如是。

    而不可為常也。

    若念佛三昧。

    見淨土境。

    心境相應。

    名為正相。

    不在此例。

    既而抑按逾分。

    見多寶色。

    抑極則光生。

    亦十想觀所成也。

    既而密澄其見。

    睹暗中物。

    前所見者幻境。

    此所見者實境。

    非養盛心細者不能。

    既而四體虛融。

    同于草木。

    火燒刀斫。

    曾無所覺。

    非純覺遺身者不能。

    既而觀照之極。

    成就清淨。

    忽見十方佛土。

    天堂地獄。

    皆無障礙。

    幾于得天眼通矣。

    既而抑按之極。

    不但見暗室中物。

    而遠方市井。

    亦莫不見。

    不但聞空中法聲。

    而親族眷屬之語。

    亦莫不聞。

    幾于得天耳通矣。

    至研究精極。

    内外涉入。

    互為賓主。

    精神魂慮。

    忽忘所歸。

    由是魔得其便。

    入其心腹。

    乃令形體變移。

    種種遷改。

    無端說法。

    通達妙義。

    彼豈不以為能破色陰。

    不複為色法所拘攣乎。

    而不知為魔之所著也。

    此十者。

    皆由精研妙明。

    用禅那心。

    與堅固妄想交戰。

    色未能即空。

    空未能即色。

    互為勝負不得渾融。

    此色陰之魔。

    所得乘間而入也。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平日之見地。

    與佛何似。

    平日之功行。

    與佛何似。

    偶見此境。

    便為聖證。

    非聖謂聖。

    非證謂證。

    内迷于陰魔。

    而外感于天魔。

    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

    良可哀憫。

    故世尊欲宣示末法中。

    保護衆生。

    成無上道也。

    若功力既到。

    能破色陰。

    雖現如上事。

    不作聖心解者。

    宗門中亦多有之。

    如鵝湖智孚禅師。

    一日不赴堂。

    侍者來請赴堂。

    孚曰。

    我今日在莊吃油糍飽。

    者曰。

    和尚不曾出入。

    孚曰。

    你但去問取莊主。

    者方出門。

    忽見莊主來謝和尚到莊吃油糍。

    此非身能出礙者乎。

    瑞岩禅師。

    一日有媪來作禮。

    岩曰。

    汝速歸救取數千物命。

    媪回舍。

    見兒婦拾田螺歸。

    遂放之。

    又祖照禅師。

    于定中所見數十裡内之事。

    而人未嘗有知之者。

    後以莊僧聞過故出揚于外。

    照慮惑衆。

    即入圓寂。

    此皆能之而不以為聖證者也。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奢摩他中。

    色陰盡者。

    見諸佛心。

    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若有所得。

    而未能用。

    猶如魇人。

    手足宛然。

    見聞不惑。

    心觸客邪。

    而不能動。

    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若魇咎歇。

    其心離身返觀其面。

    去住自由。

    無複留礙。

    名受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觀其所由。

    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

    彼善男子。

    當在此中。

    得大光耀。

    其心發明内抑過分。

    忽于其處發無窮悲。

    如是乃至觀見蚊虻。

    猶如赤子。

    心生憐愍。

    不覺流淚。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

    久自銷歇。

    若作聖解。

    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悲。

    啼泣無限。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阿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勝相現前。

    感激過分。

    忽于其中生無限勇。

    其心猛利。

    志齊諸佛。

    謂三僧祇。

    一念能越。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

    久自銷歇。

    若作聖解。

    則有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誇。

    我慢無比。

    其心乃至上不見佛。

    下不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

    智力衰微。

    入中隳地。

    迥無所見。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于一切時。

    沉憶不散。

    将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憶魔入其心腑。

    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慧力過定。

    失于猛利。

    以諸勝性。

    懷于心中。

    自心已疑是盧舍那。

    (此雲淨滿)得少為足。

    此名用心忘失恒審。

    溺于知見。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新證未獲。

    故心已亡。

    曆覽二際。

    自生艱險。

    于心忽然生無盡憂。

    如坐鐵床。

    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

    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手執刀劍。

    自割其肉。

    欣其舍壽。

    或常憂愁。

    走入山林。

    不耐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處清淨中。

    心安隐後。

    忽然自有無限喜生。

    心中歡悅。

    不能自止。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笑。

    于衢路旁。

    自歌自舞。

    自謂已得無礙解脫。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自謂已足。

    忽有無端大我慢起。

    如是乃至慢與過慢。

    及慢過慢。

    或增上慢。

    或卑劣慢。

    一時俱發。

    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大我慢魔。

    入其心腑。

    不禮塔廟。

    摧毀經像。

    謂檀越言。

    此是金銅。

    或是土木。

    經是樹葉。

    或是?華。

    肉身真常。

    不自恭敬。

    卻崇土木。

    實為颠倒。

    其深信者。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