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

關燈
其毀碎。

    埋棄地中。

    疑誤衆生。

    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于精明中。

    圓悟精理。

    得大随順。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

    已言成聖。

    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好輕清魔。

    入其心腑。

    自謂滿足。

    更不求進。

    此等多作無聞比丘。

    疑誤衆生。

    堕阿鼻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于明悟中。

    得虛明性。

    其中忽然歸向永滅。

    撥無因果。

    一向入空。

    空心現前。

    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空魔入其心腑。

    乃謗持戒名為小乘。

    菩薩悟空。

    有何持犯。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

    飲酒啖肉。

    廣行淫穢。

    因魔力故。

    攝其前人。

    不生疑謗。

    鬼心久入。

    或食屎尿。

    與酒肉等。

    一種俱空。

    破佛律儀。

    誤入人罪。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味其虛明。

    深入心骨。

    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愛極發狂。

    便為貪欲。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

    無慧自持。

    誤入諸欲。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欲魔入其心腑。

    一向說欲為菩提道。

    化諸白衣。

    平等行欲。

    其行淫者。

    名持法子。

    神鬼力故。

    于末世中。

    攝其凡愚。

    其數至百。

    如是乃至一百二百。

    或五六百。

    多滿千萬。

    魔心生厭。

    離其身體。

    威德既無。

    陷于王難。

    疑誤衆生。

    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受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

    迷不自識。

    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

    汝等亦當将如來語。

    于我滅後。

    傳示末法。

    遍令衆生開悟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

    成無上道。

     通曰。

    色陰未銷。

    則心著于色。

    見諸異境。

    魔猶未入于心也。

    色陰滅而受陰存。

    受陰蓋指前五識虛能受明能領納。

    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虛明體段。

    應是佛心。

    而何以為妄想耶。

    但生一執着。

    欲證為實得。

    便是受陰所覆。

    而不得謂之正受矣。

    故受陰未破。

    則不離五根。

    如心觸客邪。

    為魇所縛。

    雖有虛明而不得用。

    受陰既破。

    則明不依根。

    如魇咎既歇。

    其心去住自由。

    而能返觀其面。

    虛明得用。

    即超見濁。

    見大攬受諸境。

    交織而成濁。

    今者虛明無複留礙。

    是先拔其見矣。

    見根既拔。

    孰有為見所受者而為之濁乎。

    色陰未銷。

    心未發光。

    色陰既盡。

    得大光耀。

    即是虛明妄想。

    有正悟者。

    視此虛明亦屬境耳。

    唯精研妙明。

    内抑過分。

    則忘我之極。

    視物皆我。

    故視蚊虻如赤子而悲心生。

    虛明現前。

    感激過分。

    故謂諸佛可齊而勇心生。

    定強智微。

    則新故之間。

    杳無所依。

    故沉憶不散。

    心懸一處。

    而自以為精進。

    慧力過定。

    則自疑是佛。

    易生止足。

    故溺于知見。

    自謂已得光明遍照。

    不但諸佛可齊已也。

    進退失據。

    自生艱險。

    謂吾有大患。

    為有此身。

    常求害命。

    早取解脫。

    不但沉憶不散已也。

    處清淨中。

    心安穩後。

    無複艱險之憂。

    則有無限喜生。

    喜得無礙解脫。

    而歌舞失度。

    由無慧以自禁也。

    喜極自足。

    則大我慢生。

    慢有七種。

    所謂慢。

    過慢。

    慢過慢。

    增上慢。

    下劣慢。

    我慢。

    邪慢。

    慢不敬也。

    過慢。

    謂已過彼而慢之。

    慢過慢。

    兼二慢。

    既不敬。

    又作意淩之也。

    增上。

    謂己增上故。

    卑劣慢。

    慢尊勝者故。

    我慢。

    計蘊有我。

    以我慢故。

    邪慢。

    慢正故。

    以于定中緣持正法。

    故不言邪慢。

    增上未得謂得。

    卑劣以劣自矜。

    所以慢尊勝也。

    若有慧力。

    圓悟精理。

    色銷明圓。

    得大輕安。

    輕安在七覺支中。

    其體屬定。

    定若兼慧。

    正道可通。

    但以此自足。

    更不求進。

    坐在輕清窟中。

    故為無聞比丘也。

    若舍念清淨。

    一向入空。

    生斷滅解。

    撥無因果。

    乃謗持戒為小乘果。

    菩薩悟空。

    則無持犯。

    因而破毀律儀。

    雖彼自以為超脫。

    而不知為魔所使也。

    受陰虛明。

    不貪其味。

    則愛欲不生。

    唯愛極發狂。

    誤入諸欲。

    則煩惱與欲。

    二境俱發。

    天台雲。

    生來欲色。

    抑制可停。

    今所發者。

    其惑熾盛。

    若見外境。

    心狂眼暗。

    如睡師子。

    觸之哮吼。

    若不識者。

    則能牽人作大重罪。

    一念之愛。

    流毒至此。

    由挾持定境。

    其發最猛利。

    而其害最大也。

    如是十種。

    皆由得虛明性。

    用禅那心。

    與虛明妄想。

    交為勝負。

    故各有所著。

    若悲狂憶慢憂愁行淫。

    明是着魔。

    大般若經曰。

    魔能入一切衆生心。

    令歸依魔黨。

    如膠如漆。

    斷手截臂。

    不以為難。

    魔力所攝固如此至安穩輕安空心現前自信是佛。

    何為失于正受。

    蓋正受者未嘗不虛。

    未嘗不明。

    終不作虛明解。

    法華經曰。

    深着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乃謗持戒等。

    故但存佛見于胸中。

    即是魔也。

    降魔藏見北宗秀。

    秀問汝名降魔。

    此無山精木怪。

    汝翻作魔耶。

    曰有佛有魔。

    秀曰。

    汝若是魔。

    必住不思議境界。

    曰。

    是佛亦空。

    何境界之有。

    又祇林和尚。

    每叱文殊普賢為精魅。

    手持木劍。

    自謂降魔。

    才見僧來參。

    便說魔來也。

    魔來也。

    以劍亂揮。

    歸方丈。

    如是十年。

    後置劍無言。

    僧問十二年前。

    為甚麼降魔。

    曰賊不打貧兒家。

    曰十二年後。

    為甚麼不降魔。

    曰賊不打貧兒家。

    故始以降降魔。

    既以不降降魔。

    若二降魔者。

    真不作聖心解者也。

    唯不作聖心解。

    故非魔作。

    臨濟至初祖塔。

    院主雲。

    先禮佛先禮祖。

    濟雲。

    佛祖俱不禮。

    院主雲。

    佛祖與你有甚冤家。

    濟拂袖便出。

    茲非不禮塔廟者乎。

    丹霞于慧林寺。

    遇天大寒。

    取木佛燒火向。

    院主诃雲。

    何得燒我木佛。

    霞以杖子撥灰曰。

    吾燒取舍利。

    主雲。

    木佛何有舍利。

    霞雲。

    既無舍利。

    更取兩尊燒。

    主自後須眉堕落。

    投子拈曰。

    不會為客。

    煩勞主人。

    頌曰。

    古岩苔閉冷侵扉。

    飛者驚危走者迷。

    夜深寒爇汀州火。

    失曉漁翁辄自疑。

    茲非摧毀經像者乎。

    正為兩院主有佛祖魔。

    有經像魔。

    橫于胸次。

    臨濟丹霞。

    用出格手段拔之。

    竟不覺悟。

    大人境界。

    非庸衆所知。

    信哉。

     阿難。

    彼善男子。

    修三摩提。

    受陰盡者。

    雖未漏盡。

    心離其形。

    如鳥出籠。

    已能成就。

    從是凡身。

    上曆菩薩六十聖位。

    得意生身。

    随往無礙。

    譬如有人。

    熟寐寱言。

    是人雖則無别所知。

    其言已成音韻倫次。

    令不寐者。

    鹹悟其語。

    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若動念盡。

    浮想銷除。

    于覺明心。

    如去塵垢。

    一倫生死。

    首尾圓照。

    名想陰盡。

    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觀其所由。

    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

    彼善男子受陰虛妙。

    不遭邪慮。

    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

    心愛圓明。

    銳其精思。

    貪求善巧。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

    口說經法。

    其人不覺是其魔着。

    自言謂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巧善男子處。

    敷座說法。

    其形斯須或作比丘。

    令彼人見。

    或為帝釋。

    或為婦女。

    或比丘尼。

    或寝暗室。

    身有光明。

    是人愚迷。

    惑為菩薩。

    信其教化搖蕩其心。

    破佛律儀。

    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災祥變異。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

    或言劫火。

    或說刀兵。

    恐怖于人。

    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

    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

    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

    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

    堕無間獄。

    阿難。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

    不遭邪慮。

    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

    心愛遊蕩。

    飛其精思。

    貪求經曆。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

    口說經法。

    其人亦不覺知魔着。

    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遊善男子處。

    敷座說法。

    自形無變。

    其聽法者。

    忽自見身坐寶蓮華。

    全體化成紫金光聚。

    一衆聽人。

    各各如是。

    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

    惑為菩薩。

    淫逸其心。

    破佛律儀。

    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諸佛應世。

    某處某人。

    當是某佛化身來此。

    某人即是某菩薩等。

    來化人間。

    其人見故。

    心生傾渴。

    邪見密興。

    種智銷滅。

    此名魃鬼。

    年老成魔。

    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

    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

    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

    堕無間獄。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

    不遭邪慮。

    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

    心愛綿?。

    澄其精思。

    貪求契合。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

    口說經法。

    其人實不覺知魔着。

    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合善男子處。

    敷座說法。

    其形及彼聽法之人。

    外無遷變。

    令其聽者。

    未聞法前。

    心自開悟。

    念念移易。

    或得宿命。

    或得他心。

    或見地獄。

    或知人間好惡諸事。

    或口說偈。

    或自誦經。

    各各歡娛。

    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

    惑為菩薩。

    綿愛其心。

    破佛律儀。

    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

    某佛先佛。

    某佛後佛。

    其中亦有真佛假佛。

    男佛女佛。

    菩薩亦然。

    其人見故。

    洗滌本心。

    易入邪悟。

    此名魅鬼。

    年老成魔。

    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

    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

    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

    堕無間獄。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

    不遭邪魔。

    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

    心愛根本。

    窮覽物化。

    性之終始。

    精爽其心。

    貪求辨析。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

    口說經法。

    其人先不覺知魔着。

    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元善男子處。

    敷座說法。

    身有威神。

    摧伏求者。

    令其座下。

    雖未聞法。

    自然心伏。

    是諸人等。

    将佛涅槃菩提法身。

    即是現前我肉身上。

    父父子子。

    遞代相生。

    即是法身常住不絕。

    都指現在即為佛國。

    無别淨居及金色相。

    其人信受。

    亡失先心。

    身命歸依。

    得未曾有。

    是等愚迷。

    惑為菩薩。

    推究其心。

    破佛律儀。

    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

    皆為淨土。

    男女二根。

    即是菩提涅槃真處。

    彼無知者。

    信是穢言。

    此名蠱毒魇勝惡鬼。

    年老成魔。

    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

    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

    堕無間獄。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

    不遭邪慮。

    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

    心愛懸應。

    周流精研。

    貪求冥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

    口說經法。

    其人元不覺知魔着。

    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應善男子處。

    敷座說法。

    能令聽衆。

    暫見其身。

    如百千歲。

    心生愛染。

    不能舍離。

    身為奴仆。

    四事供養。

    不覺疲勞。

    各各令其座下人心。

    知是先師本善知識。

    别生法愛。

    黏如膠漆。

    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

    惑為菩薩。

    親近其心。

    破佛律儀。

    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

    先度某人。

    當時是我妻妾兄弟。

    今來相度。

    與汝相随歸某世界。

    供養某佛。

    或言别有大光明天。

    佛于中住。

    一切如來所休居地。

    彼無知者。

    信是虛诳。

    遺失本心。

    此名疠鬼。

    年老成魔。

    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

    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

    堕無間獄。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

    不遭邪慮。

    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深入。

    克己辛勤。

    樂處陰寂。

    貪求靜谧。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

    口說經法。

    其人本不覺知魔着。

    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陰善男子處。

    敷座說法。

    令其聽人。

    各知本業。

    或于其處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