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難。
南曰。
微有念生。
便具五陰。
三果輪回生死。
皆從汝一念生。
所以佛教諸菩薩雲。
佛所護念。
夫南禅師。
前後際斷。
而猶惕然于一念之動。
是真知世界颠倒之因者。
阿難。
由因世界虛妄輪回。
動颠倒故。
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
如是故有卵羯邏藍。
(此雲凝滑)流轉國土。
魚鳥龜蛇。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雜染輪回。
欲颠倒故。
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
如是故有胎遏蒲昙。
(此雲疱)流轉國土。
人畜龍仙。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執着輪回。
趣颠倒故。
和合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
如是故有濕相蔽屍。
(此雲軟肉)流轉國土。
含蠢蠕動。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變易輪回。
假颠倒故。
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
如是故有化相羯南。
(此雲硬肉)流轉國土。
轉蛻飛行。
其類充塞。
通曰。
三界所有法。
一切由心造。
總不外見分相分和合而成。
一念之動。
始于虛妄分别既生愛取。
則為雜染。
漸染日深。
便乃執着。
世未有常執而不舍者。
終從變易。
此情念輪轉。
自然之勢也。
念之動也。
想輕而情重。
故卵惟想生。
胎因情有。
卵但氣交。
故圓故動。
而想多升沉。
故其感果有魚鳥之别。
胎必精交。
故滋故染。
而情有偏正。
故其感果有人畜之異。
情之執者趨附不離。
亦各耽其趣之意。
故濕以合感。
待日暖而後生。
情迷氣滞。
不藉交合。
故蠢動之類應之。
執情既變。
離此托彼。
與變易生死相類。
而此非真。
故名為假。
化以假名。
觸類而成。
趣新轉故。
轉故如蛻形之易脫。
趣新如飛行之輕舉。
情遷氣移。
各應其候。
故謂之變易輪回也。
凝滑入胎初位。
胎卵未分之相。
疱即胎卵漸分之相也。
軟肉是濕生初相。
既不入胎。
故無前二位。
硬肉蛻即成體。
無軟相也。
亦自有淺深不同。
如此皆以六亂妄想為颠倒因。
其究充塞。
結為世界。
是知真性無量。
無明亦無量。
慶善能禅師上堂。
事不獲已。
與諸人葛藤。
一切衆生。
祗為心塵未脫。
情量不除。
見色聞聲。
随波逐浪。
流轉三界。
汩沒四生。
緻使正見不明。
觸途成滞。
若也是非齊泯。
善惡都忘。
坐斷報化佛頭。
截卻聖凡途路。
到這裡方有少許相應。
直饒如是。
衲僧分上。
未有奇特。
何故如此。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咄。
僧問報慈嶼禅師。
情生智隔。
想變體殊。
祗如情未生時如何。
師曰隔。
僧曰。
情未生時隔個甚麼。
師曰。
這個稍郎子。
未遇人在。
若論衲僧分上。
情想不生。
猶待鉗錘。
何況随波逐浪。
有不汩沒四生者。
由因世界留礙輪回。
障颠倒故。
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
如是故有色相羯南。
流轉國土。
休咎精明。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銷散輪回。
惑颠倒故。
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隐亂想。
如是故有無色羯南。
流轉國土。
空散銷沉。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罔象輪回。
影颠倒故。
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
流轉國土。
神鬼精靈。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愚鈍輪回。
癡颠倒故。
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
如是故有無想羯南。
流轉國土。
精神化為土木金石。
其類充塞。
通曰。
色屬相分。
想屬見分。
總不出四句。
曰有。
曰無。
曰亦有亦無。
曰非有非無。
便窮盡世界變态。
有色者著于色也。
如事日月水火諸外道。
其想已結成精耀。
故但有色而已。
精耀生于明。
明生于覺。
覺無住相。
而精耀有麗。
故名留礙。
涅槃雲。
八十神皆因留礙想元。
成此精耀。
故一切精明神物。
皆能預知休咎。
未嘗離于覺體。
特障礙而不流通耳。
故謂之障颠倒。
無色者著于空也。
如厭有歸無諸外道。
迷漏無聞。
故名曰惑。
晦昧陰隐。
入無色界。
此有想無色。
不成業體。
然生無色界。
故亦有銷散羯南。
神鬼精靈。
無實狀也。
似有若無。
故名罔象。
如禱祀祈求。
依附影像。
志慕靈通。
但有憶想耳。
潛結狀貌。
非有實色。
故唯有想相羯南。
土木金石。
有色無想。
空頑為因。
故名曰癡。
外道計無情有命。
金石堅牢。
或習定灰凝。
愚鈍枯槁。
遇物成形。
如黃頭化石之類。
是為無想羯南。
此由外道邪見所化。
有色無想。
不頑而為木石。
則着而為精耀。
是相分勝化而為物也。
有想無色。
不幽而為鬼物。
則散而為空體。
是見分勝化而為神也。
舜若多神。
無身覺觸。
歸無色界。
是皆六亂妄想所緻。
道眼不明。
遂至于此。
僧問金峰志禅師。
是身無知。
如土木瓦石。
此意如何。
師下禅床扭僧耳朵。
僧負痛作聲。
師曰。
今日始捉着個無知漢。
僧作禮出去。
師召阇黎。
僧回首。
師曰。
若到堂中。
不可舉着。
曰何故。
師曰大有人笑金峰老婆心。
又有一行者。
坐靜室中。
炯炯有光。
某禅師恐其惑衆。
逐之。
此皆錯亂修習。
不明乎平常至理也。
劉經臣簽判。
嘗着明道谕儒篇以警世。
詞曰。
明道在乎見性。
餘之所悟者。
見性而已。
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聲也。
鼻之于臭也。
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揚子曰。
視聽言貌思。
性所有也。
有見于此。
則能明乎道矣。
當知道不遠人。
人之于道。
猶魚之于水。
未嘗須臾離也。
唯其迷己逐物。
故終身由之而不知。
佛曰大覺。
儒曰先覺。
蓋覺此耳。
昔人有言曰。
今古應無墜。
分明在目前。
又曰。
大道祗在目前。
要且目前難睹。
欲識大道真體。
不離聲色言說。
又曰。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起倒鎮相随。
語默同居止。
欲識佛去處。
秪這語聲是。
此佛者之語道為最親者。
立則見其參于前也。
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
瞻之在前也。
忽焉在後也。
取之左右逢其原也。
此儒者之語道最迩者。
奈何此道唯可心傳。
不立文字。
故世尊拈華。
而妙心傳于迦葉。
達磨面壁。
而宗旨付于神光。
六葉既敷。
千華競秀。
分宗列派。
各有門庭。
故或瞬目揚眉。
擎拳舉指。
或行棒行喝。
豎拂拈捶。
或持義張弓。
輥毬舞笏。
或拽石搬土。
打鼓吹毛。
或一默一言。
一籲一笑。
乃至種種方便。
皆是親切為人。
然祗為太親。
故人多罔措。
瞥然見者。
不隔絲毫。
其或沉吟。
迢迢萬裡。
欲明道者。
宜無忽焉。
祖祖相傳。
至今不絕。
真得吾儒所謂無所不悅。
聞而弗違者矣。
餘之有得。
實在此門。
反思吾儒自有其道。
良哉孔子之言。
默而識之。
一以貫之。
故目擊而道存。
指掌而意谕。
凡若此者。
皆合宗門之妙旨。
得教外之真機。
然而孔子之道。
傳之子思。
子思傳之孟子。
孟子既沒。
不得其傳。
而所以傳于世者。
特文字耳。
故餘之學必求自得而後已。
幸餘一夕開悟凡目之所見。
耳之所聞。
心之所思。
口之所談。
手足之所運動。
無非妙者。
得之既久。
日益現前。
每以與人。
人不能受。
然後知其妙道。
果不可以文字傳也。
嗚呼。
是道也。
有其人則傳。
無其人則絕。
予既得之矣。
誰其似之乎。
終餘之身而有其人耶。
無其人耶。
所不可得而知也。
故為記誦歌語。
以流播其事。
而又着此篇以谕吾徒耳。
由因世界相待輪回。
僞颠倒故。
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
流轉國土。
諸水母等。
以蝦為目。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相引輪回。
性颠倒故。
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
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
流轉國土。
咒詛厭生。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合妄輪回。
罔颠倒故。
和合異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
流轉國土。
彼蒲盧等。
異質相成。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怨害輪回。
殺颠倒故。
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
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
流轉國土。
如土枭等。
附塊為兒。
及破鏡鳥。
以毒樹果。
抱為其子。
子成。
父母皆遭其食。
其類充塞。
是名衆生十二種類。
通曰。
色想有無。
如陰陽義。
足該萬變矣。
然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似陰而實陽。
似陽而實陰。
其變叵測。
亂想無涯。
衆生無盡。
非佛大圓鏡智。
其熟能窮之相待輪回。
假物者也。
故名為僞。
水母以蝦為眼。
本非有色待物成色。
彼此異質。
猶曰染緣合也。
至邪業相引。
但憑咒術呼召。
非此有性。
彼亦能引。
故曰性颠倒。
此咒詛魇魅。
亦能變現。
非無色相也。
然藉聲誕質。
不由生理。
故本無色。
此其咒力自人為之。
無足異者。
若蒲盧等。
本為桑蟲。
非有蜂想。
而成蜂想。
以異質故。
非如胎卵想中傳命其卒相成。
咒彼類我。
以妄化妄。
誣罔取他。
納為己有。
回他作己。
故名回互。
此異類相附。
雖雲合妄。
猶未至于怪也。
如土枭破鏡。
以他物為子。
子成而反遭其食。
棄絕倫義。
非常理也。
故名為怪。
皆由多生怨害。
相生相食。
反怨為愛。
反愛為怨。
子子相酬自成一類。
枭食母。
破鏡食父。
非無想也。
然塊與毒果。
豈有想乎。
至于戒阇黎人面瘡者。
乃袁盎晁錯多生怨害。
一身而自相毒。
又非枭類隔體者比。
盎錯非無想。
而瘡非有想也。
此其煩惱所結。
各各有八萬四千輪回。
逐業生生未已。
充寒一時。
則無界不有。
充寒多劫。
則無世不然。
非衆生正報。
無以感依報。
非世界依報。
無以成正報。
是世界之颠倒。
即衆生之颠倒。
皆由背覺合塵始。
非有二因也。
此于衆生略示其颠倒之原。
于世界詳示其颠倒之實。
颠倒即是業果。
而前所雲三相續者。
鹹統是矣。
僧問百丈。
如今受戒。
身口清淨。
已具萬善。
得解脫否。
丈曰。
少分解脫。
未得心解脫。
亦未得一切處解脫。
曰如何是心解脫。
及一切處解脫。
丈曰。
不求佛法僧。
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
垢淨情盡。
亦不守此無求為是。
亦不住盡處。
亦不欣天堂畏地獄。
縛脫無礙。
即身心及一切處。
皆名解脫。
汝莫言有少分戒。
身口意清淨。
便以為了。
不知河沙戒定慧門。
無漏解脫。
都未涉一毫在。
努力向前。
須猛究取。
莫待耳聾眼暗。
面皺發白。
老苦及身。
悲愛纏綿。
眼中流淚。
心裡慞惶。
一無所據。
不知去處。
到恁麼時節。
整理手腳不得也。
縱有福智名聞利養。
都不相救。
為心眼未開。
唯念諸境。
不知返照。
複不見佛道。
一生所有善惡業緣。
悉現于前。
或忻或怖。
六道五蘊。
俱時現前。
盡敷嚴好宅舍。
舟船車輿。
光明顯赫。
皆從身心貪愛所現。
一切惡境。
皆變成殊勝之境。
但随貪愛重處業識所引。
随着受生。
都無自由分。
龍畜良賤亦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分。
丈曰。
如今得即得。
或對五欲八風。
情無取舍悭嫉貪愛。
我所情盡。
垢淨俱亡。
如日月在空。
不緣而照。
心心如木石。
念念如救頭然。
亦如香象渡河。
截流而過。
更無疑滞。
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
嗟乎。
百丈叮咛教誡。
不靳慈悲。
須于諄切處猛省提撕。
方知颠倒之因。
不由乎他。
而真三摩地。
原自具足。
至于垢淨俱亡。
天堂地獄所不能攝。
又何十二種類之所能轉哉。
南曰。
微有念生。
便具五陰。
三果輪回生死。
皆從汝一念生。
所以佛教諸菩薩雲。
佛所護念。
夫南禅師。
前後際斷。
而猶惕然于一念之動。
是真知世界颠倒之因者。
阿難。
由因世界虛妄輪回。
動颠倒故。
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
如是故有卵羯邏藍。
(此雲凝滑)流轉國土。
魚鳥龜蛇。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雜染輪回。
欲颠倒故。
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
如是故有胎遏蒲昙。
(此雲疱)流轉國土。
人畜龍仙。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執着輪回。
趣颠倒故。
和合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
如是故有濕相蔽屍。
(此雲軟肉)流轉國土。
含蠢蠕動。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變易輪回。
假颠倒故。
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
如是故有化相羯南。
(此雲硬肉)流轉國土。
轉蛻飛行。
其類充塞。
通曰。
三界所有法。
一切由心造。
總不外見分相分和合而成。
一念之動。
始于虛妄分别既生愛取。
則為雜染。
漸染日深。
便乃執着。
世未有常執而不舍者。
終從變易。
此情念輪轉。
自然之勢也。
念之動也。
想輕而情重。
故卵惟想生。
胎因情有。
卵但氣交。
故圓故動。
而想多升沉。
故其感果有魚鳥之别。
胎必精交。
故滋故染。
而情有偏正。
故其感果有人畜之異。
情之執者趨附不離。
亦各耽其趣之意。
故濕以合感。
待日暖而後生。
情迷氣滞。
不藉交合。
故蠢動之類應之。
執情既變。
離此托彼。
與變易生死相類。
而此非真。
故名為假。
化以假名。
觸類而成。
趣新轉故。
轉故如蛻形之易脫。
趣新如飛行之輕舉。
情遷氣移。
各應其候。
故謂之變易輪回也。
凝滑入胎初位。
胎卵未分之相。
疱即胎卵漸分之相也。
軟肉是濕生初相。
既不入胎。
故無前二位。
硬肉蛻即成體。
無軟相也。
亦自有淺深不同。
如此皆以六亂妄想為颠倒因。
其究充塞。
結為世界。
是知真性無量。
無明亦無量。
慶善能禅師上堂。
事不獲已。
與諸人葛藤。
一切衆生。
祗為心塵未脫。
情量不除。
見色聞聲。
随波逐浪。
流轉三界。
汩沒四生。
緻使正見不明。
觸途成滞。
若也是非齊泯。
善惡都忘。
坐斷報化佛頭。
截卻聖凡途路。
到這裡方有少許相應。
直饒如是。
衲僧分上。
未有奇特。
何故如此。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咄。
僧問報慈嶼禅師。
情生智隔。
想變體殊。
祗如情未生時如何。
師曰隔。
僧曰。
情未生時隔個甚麼。
師曰。
這個稍郎子。
未遇人在。
若論衲僧分上。
情想不生。
猶待鉗錘。
何況随波逐浪。
有不汩沒四生者。
由因世界留礙輪回。
障颠倒故。
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
如是故有色相羯南。
流轉國土。
休咎精明。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銷散輪回。
惑颠倒故。
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隐亂想。
如是故有無色羯南。
流轉國土。
空散銷沉。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罔象輪回。
影颠倒故。
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
流轉國土。
神鬼精靈。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愚鈍輪回。
癡颠倒故。
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
如是故有無想羯南。
流轉國土。
精神化為土木金石。
其類充塞。
通曰。
色屬相分。
想屬見分。
總不出四句。
曰有。
曰無。
曰亦有亦無。
曰非有非無。
便窮盡世界變态。
有色者著于色也。
如事日月水火諸外道。
其想已結成精耀。
故但有色而已。
精耀生于明。
明生于覺。
覺無住相。
而精耀有麗。
故名留礙。
涅槃雲。
八十神皆因留礙想元。
成此精耀。
故一切精明神物。
皆能預知休咎。
未嘗離于覺體。
特障礙而不流通耳。
故謂之障颠倒。
無色者著于空也。
如厭有歸無諸外道。
迷漏無聞。
故名曰惑。
晦昧陰隐。
入無色界。
此有想無色。
不成業體。
然生無色界。
故亦有銷散羯南。
神鬼精靈。
無實狀也。
似有若無。
故名罔象。
如禱祀祈求。
依附影像。
志慕靈通。
但有憶想耳。
潛結狀貌。
非有實色。
故唯有想相羯南。
土木金石。
有色無想。
空頑為因。
故名曰癡。
外道計無情有命。
金石堅牢。
或習定灰凝。
愚鈍枯槁。
遇物成形。
如黃頭化石之類。
是為無想羯南。
此由外道邪見所化。
有色無想。
不頑而為木石。
則着而為精耀。
是相分勝化而為物也。
有想無色。
不幽而為鬼物。
則散而為空體。
是見分勝化而為神也。
舜若多神。
無身覺觸。
歸無色界。
是皆六亂妄想所緻。
道眼不明。
遂至于此。
僧問金峰志禅師。
是身無知。
如土木瓦石。
此意如何。
師下禅床扭僧耳朵。
僧負痛作聲。
師曰。
今日始捉着個無知漢。
僧作禮出去。
師召阇黎。
僧回首。
師曰。
若到堂中。
不可舉着。
曰何故。
師曰大有人笑金峰老婆心。
又有一行者。
坐靜室中。
炯炯有光。
某禅師恐其惑衆。
逐之。
此皆錯亂修習。
不明乎平常至理也。
劉經臣簽判。
嘗着明道谕儒篇以警世。
詞曰。
明道在乎見性。
餘之所悟者。
見性而已。
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聲也。
鼻之于臭也。
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揚子曰。
視聽言貌思。
性所有也。
有見于此。
則能明乎道矣。
當知道不遠人。
人之于道。
猶魚之于水。
未嘗須臾離也。
唯其迷己逐物。
故終身由之而不知。
佛曰大覺。
儒曰先覺。
蓋覺此耳。
昔人有言曰。
今古應無墜。
分明在目前。
又曰。
大道祗在目前。
要且目前難睹。
欲識大道真體。
不離聲色言說。
又曰。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起倒鎮相随。
語默同居止。
欲識佛去處。
秪這語聲是。
此佛者之語道為最親者。
立則見其參于前也。
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
瞻之在前也。
忽焉在後也。
取之左右逢其原也。
此儒者之語道最迩者。
奈何此道唯可心傳。
不立文字。
故世尊拈華。
而妙心傳于迦葉。
達磨面壁。
而宗旨付于神光。
六葉既敷。
千華競秀。
分宗列派。
各有門庭。
故或瞬目揚眉。
擎拳舉指。
或行棒行喝。
豎拂拈捶。
或持義張弓。
輥毬舞笏。
或拽石搬土。
打鼓吹毛。
或一默一言。
一籲一笑。
乃至種種方便。
皆是親切為人。
然祗為太親。
故人多罔措。
瞥然見者。
不隔絲毫。
其或沉吟。
迢迢萬裡。
欲明道者。
宜無忽焉。
祖祖相傳。
至今不絕。
真得吾儒所謂無所不悅。
聞而弗違者矣。
餘之有得。
實在此門。
反思吾儒自有其道。
良哉孔子之言。
默而識之。
一以貫之。
故目擊而道存。
指掌而意谕。
凡若此者。
皆合宗門之妙旨。
得教外之真機。
然而孔子之道。
傳之子思。
子思傳之孟子。
孟子既沒。
不得其傳。
而所以傳于世者。
特文字耳。
故餘之學必求自得而後已。
幸餘一夕開悟凡目之所見。
耳之所聞。
心之所思。
口之所談。
手足之所運動。
無非妙者。
得之既久。
日益現前。
每以與人。
人不能受。
然後知其妙道。
果不可以文字傳也。
嗚呼。
是道也。
有其人則傳。
無其人則絕。
予既得之矣。
誰其似之乎。
終餘之身而有其人耶。
無其人耶。
所不可得而知也。
故為記誦歌語。
以流播其事。
而又着此篇以谕吾徒耳。
由因世界相待輪回。
僞颠倒故。
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
流轉國土。
諸水母等。
以蝦為目。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相引輪回。
性颠倒故。
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
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
流轉國土。
咒詛厭生。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合妄輪回。
罔颠倒故。
和合異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
流轉國土。
彼蒲盧等。
異質相成。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怨害輪回。
殺颠倒故。
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
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
流轉國土。
如土枭等。
附塊為兒。
及破鏡鳥。
以毒樹果。
抱為其子。
子成。
父母皆遭其食。
其類充塞。
是名衆生十二種類。
通曰。
色想有無。
如陰陽義。
足該萬變矣。
然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似陰而實陽。
似陽而實陰。
其變叵測。
亂想無涯。
衆生無盡。
非佛大圓鏡智。
其熟能窮之相待輪回。
假物者也。
故名為僞。
水母以蝦為眼。
本非有色待物成色。
彼此異質。
猶曰染緣合也。
至邪業相引。
但憑咒術呼召。
非此有性。
彼亦能引。
故曰性颠倒。
此咒詛魇魅。
亦能變現。
非無色相也。
然藉聲誕質。
不由生理。
故本無色。
此其咒力自人為之。
無足異者。
若蒲盧等。
本為桑蟲。
非有蜂想。
而成蜂想。
以異質故。
非如胎卵想中傳命其卒相成。
咒彼類我。
以妄化妄。
誣罔取他。
納為己有。
回他作己。
故名回互。
此異類相附。
雖雲合妄。
猶未至于怪也。
如土枭破鏡。
以他物為子。
子成而反遭其食。
棄絕倫義。
非常理也。
故名為怪。
皆由多生怨害。
相生相食。
反怨為愛。
反愛為怨。
子子相酬自成一類。
枭食母。
破鏡食父。
非無想也。
然塊與毒果。
豈有想乎。
至于戒阇黎人面瘡者。
乃袁盎晁錯多生怨害。
一身而自相毒。
又非枭類隔體者比。
盎錯非無想。
而瘡非有想也。
此其煩惱所結。
各各有八萬四千輪回。
逐業生生未已。
充寒一時。
則無界不有。
充寒多劫。
則無世不然。
非衆生正報。
無以感依報。
非世界依報。
無以成正報。
是世界之颠倒。
即衆生之颠倒。
皆由背覺合塵始。
非有二因也。
此于衆生略示其颠倒之原。
于世界詳示其颠倒之實。
颠倒即是業果。
而前所雲三相續者。
鹹統是矣。
僧問百丈。
如今受戒。
身口清淨。
已具萬善。
得解脫否。
丈曰。
少分解脫。
未得心解脫。
亦未得一切處解脫。
曰如何是心解脫。
及一切處解脫。
丈曰。
不求佛法僧。
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
垢淨情盡。
亦不守此無求為是。
亦不住盡處。
亦不欣天堂畏地獄。
縛脫無礙。
即身心及一切處。
皆名解脫。
汝莫言有少分戒。
身口意清淨。
便以為了。
不知河沙戒定慧門。
無漏解脫。
都未涉一毫在。
努力向前。
須猛究取。
莫待耳聾眼暗。
面皺發白。
老苦及身。
悲愛纏綿。
眼中流淚。
心裡慞惶。
一無所據。
不知去處。
到恁麼時節。
整理手腳不得也。
縱有福智名聞利養。
都不相救。
為心眼未開。
唯念諸境。
不知返照。
複不見佛道。
一生所有善惡業緣。
悉現于前。
或忻或怖。
六道五蘊。
俱時現前。
盡敷嚴好宅舍。
舟船車輿。
光明顯赫。
皆從身心貪愛所現。
一切惡境。
皆變成殊勝之境。
但随貪愛重處業識所引。
随着受生。
都無自由分。
龍畜良賤亦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分。
丈曰。
如今得即得。
或對五欲八風。
情無取舍悭嫉貪愛。
我所情盡。
垢淨俱亡。
如日月在空。
不緣而照。
心心如木石。
念念如救頭然。
亦如香象渡河。
截流而過。
更無疑滞。
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
嗟乎。
百丈叮咛教誡。
不靳慈悲。
須于諄切處猛省提撕。
方知颠倒之因。
不由乎他。
而真三摩地。
原自具足。
至于垢淨俱亡。
天堂地獄所不能攝。
又何十二種類之所能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