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

關燈
修矣。

    雲何得無委曲之相。

    無委曲者。

    一超直入。

    始終不異。

    最上妙菩提路也。

    故佛謂從于凡夫終大涅槃。

    懸示無上正修行路。

    即從凡夫而證妙覺。

    更不假于漸次。

    懸示雲者。

    衆生未證。

    預為言其大略如此爾。

    黃檗雲。

    此心即無心之心。

    離一切相。

    衆生諸佛。

    更無差别。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學道人。

    若不真下無心。

    累劫修行。

    終不成道。

    被三乘功行拘系。

    不得解脫。

    然證此心有遲疾。

    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

    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乃得無心者。

    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

    長短得無心乃住。

    更無可修可證。

    實無所得。

    真實不虛。

    一念而得。

    與十地而得者。

    功用恰齊。

    更無深淺。

    隻是曆劫枉受辛勤耳。

    黃檗此語。

    亦同如來懸示無上正修行路。

    于此參透。

    方信中間果無諸委曲相。

     佛言。

    阿難。

    當知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本來無有世界衆生。

    因妄有生。

    因生有滅。

    生滅名妄。

    滅妄名真。

    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

    二轉依号。

     通曰。

    性而曰妙。

    非滞于寂。

    明而曰圓。

    不落于所。

    離相離名。

    不可思議。

    證此妙性。

    即世界非世界。

    即衆生非衆生。

    即妄即真。

    即生滅非生滅也。

    馬鳴雲。

    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動而有于念。

    念即生相。

    生即滅相。

    生滅名相。

    皆謂之妄。

    若能如實了知真如法一。

    則妄本無有。

    如人依方故迷。

    迷無自相。

    謂東為西。

    方實不轉。

    若其開悟。

    西無所有。

    迷故謂心為動。

    而實不動。

    若知動心即不生滅。

    即得入于真如之門。

    至哉言也。

    此可為滅妄名真正訓矣。

    故轉不覺而依覺。

    名無上菩提。

    轉生死而依無生。

    名大涅槃。

    非離不覺而别有所謂覺。

    非離生死而别有所謂無生也。

    但妄見滅。

    真性現。

    即此不覺便是真覺。

    即此生滅便是無生。

    即此世界衆生。

    本無世界衆生。

    故謂之無上。

    故謂之大。

    然轉依有六。

    第一損力益能轉。

    謂損染種勢力。

    益淨種功能。

    漸伏現行。

    亦名轉依。

    第二通達轉。

    由見道達真。

    力斷二障。

    粗證一分真實轉依。

    第三修習轉。

    謂地地漸斷俱生。

    證真轉依。

    第四果滿轉。

    謂究竟位以金剛定永斷一切粗重。

    頓證佛果圓滿轉依。

    第五下劣轉。

    謂二乘厭苦忻寂。

    證真擇滅無勝堪能故。

    第六廣大轉。

    謂大乘位。

    俱無忻厭。

    通達二空。

    雙斷二障。

    頓證無上菩提。

    有勝堪能故。

    此無上菩提與大涅槃。

    即第六廣大轉。

    與第四果滿轉也。

    皆取頓證。

    與二乘下劣漸次修習者。

    不可同日語矣。

    安民禅師。

    初講楞嚴于成都。

    為義學所歸。

    時圓悟居昭覺。

    民與勝禅師友善。

    因造焉。

    聞悟小參。

    舉三喚侍者因緣。

    趙州拈雲。

    如人暗中書字。

    字雖不成。

    文彩已彰。

    那裡是文彩已彰處。

    民心疑之。

    告香入室。

    悟問座主講何經。

    對曰楞嚴。

    悟曰。

    楞嚴有七處徴心。

    八還辨見。

    畢竟心在甚麼處。

    民多呈藝解。

    悟皆不肯。

    乃令一切處作文彩已彰會。

    偶僧請益十玄談。

    方舉問君心印作何顔。

    悟厲聲曰。

    文彩已彰。

    民聞而有省。

    遂求印證。

    悟示以本色鉗錘。

    則罔措。

    一日白悟曰。

    和尚休舉話。

    待某說看。

    悟諾。

    民曰。

    尋常拈槌豎拂。

    豈不是經中道。

    一切世界諸所有相。

    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悟笑曰。

    你元來在這裡作活計。

    民又曰。

    下喝敲床時。

    豈不是返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悟曰。

    你豈不見經中道。

    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民于言下釋然。

    悟出蜀。

    居夾山。

    民罷講侍行。

    悟為衆夜參。

    舉古帆未挂因緣。

    民不契。

    求決。

    悟曰。

    你問我。

    方舉前話。

    悟曰。

    庭前柏樹子。

    遂洞徹。

    謂悟曰。

    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

    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

    悟笑曰。

    奈這漢何。

    未幾令分座。

    悟說偈曰。

    休誇四分罷楞嚴。

    □下雲頭徹底參。

    莫學亮公親馬祖。

    還如德峤訪龍潭。

    七年往返遊昭覺。

    三載翺翔上碧岩。

    今日煩充第一座。

    百華叢裡現優昙。

    古人實參實證。

    經曆多少轉依。

    然後得穩坐地。

    固知滅妄名真。

    不易證得。

     阿難。

    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先當識此衆生世界二颠倒因。

    颠倒不生。

    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通曰。

    真三摩地。

    非由修得。

    凡可修者。

    不可言真。

    第于妄緣先識其因。

    所因既無。

    颠倒不生。

    既無颠倒。

    不謂之真而何。

    所緣之塵。

    分段妄生。

    即界義。

    界無自性。

    遷流不住。

    即世義。

    世亦無自性。

    既無自性。

    當體空寂。

    是之謂真三摩地。

    古靈神贊禅師。

    遇百丈開悟。

    卻回。

    受業本師謂曰。

    汝離吾在外。

    得何事業。

    對曰。

    并無事業。

    遂遣執役。

    一日因澡身。

    命師去垢。

    師乃拊背曰。

    好所佛堂。

    而佛不聖。

    本師回首視之。

    師曰。

    佛雖不聖。

    且能放光。

    本師一日在窗下看經。

    蜂子投窗紙求出。

    師睹之曰。

    世界如許廣闊。

    不肯出。

    鑽他故紙驢年去。

    遂有偈曰。

    空門不肯出。

    投窗也太癡。

    百年鑽故紙。

    何日出頭時。

    本師置經問曰。

    汝行腳遇何人。

    吾前後見汝發語異常。

    師曰。

    某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

    今欲報慈德耳。

    本師于是告衆緻齋。

    請師說法。

    師乃登座。

    舉唱百丈門風曰。

    靈光獨耀迥根根塵。

    體露真常。

    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

    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

    本師言下感悟曰。

    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

    斯亦謂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不然。

    鮮不随衆生颠倒。

    有何已時。

     阿難。

    雲何名為衆生颠倒。

    阿難。

    由性明心。

    性明圓故。

    因明發性。

    性妄見生。

    從畢竟無。

    成究竟有。

    此有所有。

    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

    了無根本。

    本此無住。

    建立世界。

    及諸衆生。

    迷本圓明。

    是生虛妄。

    妄性無體。

    非有所依。

    将欲複真。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非真求複。

    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

    非心非法。

    展轉發生。

    生力發明。

    熏以成業。

    同業相感。

    因有感業。

    相滅相生。

    由是故有衆生颠倒。

     通曰。

    前雲衆生相續。

    覺明為咎。

    此雲衆生颠倒。

    即攝業果。

    亦以因明發性。

    性妄見生。

    夫性明何以生妄也。

    因明即有分别。

    有分别即落識情。

    識情無根。

    故謂之妄。

    若無分别。

    即是智用。

    能分别而無染着。

    是之謂白淨識。

    是之謂大圓鏡智。

    不落方所。

    故謂明圓。

    其所一立。

    明即不圓。

    便為妄見。

    如前舉二月燈影。

    皆為眚病。

    從畢竟無。

    成究竟有。

    此能有及所有。

    非有因為之能為之所也。

    既無其因。

    将安所住。

    此能住所住之相。

    即是妄相。

    了無根本可得。

    住本無根。

    住即無住。

    若了此無住。

    當體無生。

    不道是無。

    隻是無住。

    本此無住。

    立一切法。

    不妨世界衆生色色建立。

    于吾本性圓明。

    原無障礙。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覓真且無。

    況有妄耶。

    唯迷此圓明。

    分别妄生。

    将謂依真而生乎。

    真非妄之媒也。

    将謂依境而生乎。

    境非心之崇也。

    了無所依。

    即是無體。

    妄本無體。

    即妄即真。

    直下便是真心。

    更不須除妄以求真也。

    若妄分别。

    将欲複真。

    即此複真一念。

    便即是妄。

    何者。

    真真如性。

    本自無心。

    真豈可得而欲乎。

    所欲之真。

    已非真矣。

    非真而求複之。

    是複乎非真。

    而非複乎真也。

    不宛然成非真之相乎。

    有妄有真。

    真與妄對。

    是真即妄也。

    可求可複。

    屬于造作。

    是造作非真也。

    故曰宛成非相。

    夫所謂相者。

    曰生相。

    曰住相。

    曰心相。

    曰法相。

    無生而有生。

    生者非矣。

    無住而有住。

    住者非矣。

    無心而有心。

    心者非矣。

    無法而有法。

    法者非矣。

    是四非相。

    展轉相生。

    依法生心。

    即境界為緣生智相。

    相續相也。

    由心住法。

    即由上二相。

    複起執取相。

    計名字相也。

    心法相生。

    即是生力發明。

    此四皆惑。

    熏以成業。

    即起業相也。

    因有同業相感。

    生滅相續。

    即業系苦相也。

    以有惑業苦三。

    故成衆生颠倒。

    若不迷本圓明。

    即生非生。

    即住非住。

    即心非心。

    即法非法。

    即妄非妄。

    無往而非真也。

    何颠倒之有。

    昔文殊問維摩。

    身孰為本。

    曰貪欲為本。

    問貪欲孰為本。

    曰虛妄分别為本。

    問虛妄分别孰為本。

    曰颠倒想為本。

    問颠倒想孰為本。

    曰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

    曰無住則無本。

    文殊師利。

    從無住本。

    立一切法。

    僧問法眼。

    承教有言。

    從無住本。

    立一切法。

    如何是無住本。

    眼雲。

    形興未質。

    名起未名。

    天童頌雲。

    沒蹤迹。

    斷消息。

    白雲無根。

    清風何色。

    散幹蓋而非心。

    持坤輿而有力。

    洞千古之淵源。

    造萬物之模則。

    刹塵道會也。

    處處普賢。

    樓閣門開也。

    頭頭彌勒。

    雪窦拈起拄杖雲。

    大衆。

    拄杖是形名雙舉。

    形即無形。

    名即無名。

    諸老宿煞有一段圓明作用。

    更不落于知解。

    塵塵刹刹。

    覓衆生名相不可得。

    況于颠倒。

     阿難。

    雲何名為世界颠倒。

    是有所有。

    分段妄生。

    因此界立。

    非因所因。

    無住所住。

    遷流不住。

    因此世成。

    三世四方。

    和合相涉。

    變化衆生。

    成十二類。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

    因聲有色。

    因色有香。

    因香有觸。

    因觸有味。

    因味知法。

    六亂妄想。

    成業性故。

    十二區分。

    由此輪轉。

    是故世間聲香味觸。

    窮十二變。

    為一旋複。

    乘此輪轉颠倒相故。

    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若非有色。

    若非無色。

    若非有想。

    若非無想。

     通曰。

    前四卷中。

    方世相涉。

    加流變三疊。

    彼對依報。

    顯于正報。

    故言六根功德。

    各千二百。

    此中相涉。

    以依從正。

    故言變化衆生。

    成十二類。

    所以明世界之颠倒也。

    前雲功德。

    此雲颠倒。

    皆由六根成就。

    淪溺則為颠倒。

    超越則為功德。

    在反掌間耳。

    六根六塵。

    為十二區分。

    見相交織。

    為十二變。

    聲香味觸。

    即四大所造。

    六亂妄想。

    熏成業性種子。

    是十二類見分之所由成也。

    以四大乘十二區分。

    輪轉窮十二變。

    是十二類相分之所由成也。

    根身為親。

    相分器界為疏。

    相分總不外于六塵。

    六塵所起。

    本無先後。

    此獨以聲先之。

    何也。

    天地之氣初動。

    雷震有聲。

    震驚百裡其聞最遠。

    故六根所觸。

    唯聲最先。

    若他五塵。

    漸近而後知。

    至味以口知。

    法以心知。

    尤為最近。

    然謂因聲而想見其色。

    因色而密辨其香。

    觸香而因知觸體。

    觸體而因知别味。

    别味而因知擇法。

    此相緣而起。

    不無先後。

    二十五圓通。

    音聲始之。

    而返聞終之。

    聞根最圓。

    于此亦可互見。

    然根塵相織。

    各有分段。

    即是界義。

    遷流不住。

    輪轉三界。

    即是世義。

    世界和合。

    根塵充塞。

    是有所有。

    非因所因。

    本無其因。

    妄生分别。

    故為世界颠倒。

    若六亂妄想。

    一時頓息。

    内不見根。

    外不見塵。

    即此世界。

    無住所住。

    本自無生。

    又何颠倒之有。

    楚南禅師初參芙蓉。

    蓉曰。

    吾非汝師。

    汝師黃檗是也。

    南遂參檗。

    檗問子未現三界影像時如何。

    南曰。

    即今豈是有耶。

    檗曰。

    有無且置。

    即今如何。

    南曰。

    非今古。

    檗曰。

    吾之法眼。

    已在汝躬。

    後僧問南。

    如何是易。

    南曰。

    着衣吃飯。

    不用讀經看教。

    不用行道禮拜燒身煉頂。

    豈不易耶。

    曰如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