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

關燈
未能誦憶。

    或帶身上。

    或書宅中。

    當知是人。

    盡其生平。

    一切諸毒。

    所不能害。

    阿難。

    我今為汝更說此咒。

    救護世間。

    得大無畏。

    成就衆生出世間智。

    若我滅後。

    末世衆生。

    有能自誦。

    若教他誦。

    當知如是持誦衆生。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

    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天龍鬼神。

    精祇魔魅。

    所有惡咒。

    皆不能着。

    心得正受。

    一切咒詛厭蠱毒藥。

    金毒銀毒。

    草木蟲蛇。

    萬物毒氣。

    入此人口。

    成甘露味。

    一切惡星并諸鬼神。

    慘心毒人。

    于如是人不能起惡。

    頻那夜迦。

    (豬頭象鼻)諸惡鬼王。

    并其眷屬。

    皆領深恩。

    常加守護。

    阿難。

    當知是咒。

    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沙河俱胝(此雲百億)金剛藏王菩薩種族。

    一一皆有諸金剛衆而為眷屬。

    晝夜随侍。

    設有衆生。

    于散亂心。

    非三摩地。

    心憶口持。

    是金剛王常随從彼諸善男子。

    何況決定菩提心者。

    此諸金剛菩薩藏王。

    精心陰速。

    發彼神識。

    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

    周遍了知。

    得無疑惑。

    從第一劫。

    乃至後身。

    生生不生藥叉(伺察)羅刹。

    (啖人鬼)及富單那。

    (熟病鬼)迦吒富單那。

    (奇臭鬼)鸠槃茶(魇魅鬼)毗舍遮(啖精氣鬼)等。

    并諸餓鬼。

    有形無形。

    有想無想。

    如是惡處。

    是善男子。

    若讀若誦。

    若書若寫。

    若帶若藏。

    諸色供養。

    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此諸衆生。

    縱其自身不作福業。

    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悉與此人。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

    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無量功德。

    如惡久聚。

    (果名一蒂三實)同處熏修。

    永無分散。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

    戒根清淨。

    未得戒者。

    令其得戒。

    未精進者。

    令得精進。

    無智慧者。

    令得智慧。

    不清淨者。

    速得清淨。

    不持齋戒。

    自成齋戒。

    阿難。

    是善男子持此咒時。

    設犯禁戒于未受時。

    持咒之後。

    衆破戒罪。

    無問輕重。

    一時銷滅。

    縱經飲酒。

    食啖五辛。

    種種不淨。

    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

    不将為過。

    設着不淨破弊衣服。

    一行一住。

    悉同清淨。

    縱不作壇。

    不入道場。

    亦不行道誦持此咒。

    還同入壇行道。

    功德無有異也。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

    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

    誦此咒已。

    如是重業。

    猶如猛風吹散沙聚。

    悉皆滅除。

    更無毫發。

    阿難。

    若有衆生。

    從無量無數劫來。

    所有一切輕重罪障。

    從前世來。

    未及忏悔。

    若能讀誦書寫此咒。

    身上帶持。

    若安住處莊宅園館。

    如是積業。

    猶湯銷雪。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通曰。

    此以成就衆生出世間智而言。

    要歸于悟無生忍而已。

    人不能悟無生者。

    由積業為之障也。

    積業無逾殺盜淫妄。

    名曰四棄。

    尼加觸期覆随。

    名曰八棄。

    律凡五等。

    配五刑。

    一波羅夷。

    配死。

    二僧殘。

    配流。

    三波逸提。

    配徒。

    四提舍尼。

    配杖。

    五突吉羅。

    配笞。

    與宿冤值。

    則水火蟲蛇。

    皆足為害。

    雖在天龍惡星。

    無心毒人。

    然一觸其氣。

    未有不傷者。

    亦宿業所招也。

    業有輕重。

    報亦有輕重。

    若淪于惡趣。

    及生不可樂處。

    佛名尚不聞。

    而況得無生忍乎。

    唯持此咒。

    能消宿業。

    能免種種毒患。

    若決定菩提心者。

    如風吹沙。

    如湯消雪。

    何求而不遂耶。

    未得正受。

    則得正受。

    未能六度。

    則得六度。

    未能宿命。

    則得宿命。

    而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同處熏修。

    以此悟無生忍。

    特易易耳。

    甚哉持咒功德不可思議也。

    尼無著妙總禅師。

    聞大慧舉藥山初參石頭。

    後見馬祖因緣。

    豁然省悟。

    慧下座。

    居士馮公楫随至方丈曰。

    某理會得和尚适來所舉公案。

    慧曰。

    如何。

    曰恁麼也不得。

    蘇嚧娑婆诃。

    不恁麼也不得。

    悉哩娑婆诃。

    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蘇嚧悉哩娑婆诃。

    慧舉似尼。

    尼曰。

    曾見郭象注莊子。

    識者曰卻是莊子注郭象。

    慧見其語異。

    複舉岩頭婆子話問之。

    尼答偈曰。

    一葉扁舟泛渺茫。

    呈桡舞棹别宮商。

    雲山海月都抛卻。

    赢得莊周蝶夢長。

    慧休去。

    馮公疑其所悟不根。

    後過無錫。

    招至舟中問曰。

    婆生七子。

    六個不遇知音。

    祗這一個也不消得。

    便棄水中。

    大慧老師言道人理會得。

    且如何會。

    尼曰。

    已上供通。

    并是詣實。

    馮公大驚。

    若無著所悟無生忍。

    其咒也耶。

    其非咒也耶。

    胡為出詞吐氣。

    未易測識乃爾。

     複次阿難。

    若有女人。

    未生男女。

    欲求孕者。

    若能至心憶念斯咒。

    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啰者。

    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求長命者。

    即得長命。

    欲求果報速圓滿者。

    速得圓滿。

    身命色力。

    亦複如是。

    命終之後。

    随願往生十方國土。

    必定不生邊地下賤。

    何況雜形。

    阿難。

    若諸國土州縣聚落。

    饑荒疫疠。

    或複刀兵賊難鬥诤。

    兼餘一切厄難之地。

    寫此神咒。

    安城四門。

    并諸支提。

    (可供養處)或脫阇上。

    (此雲幢)令其國土所有衆生。

    奉迎斯咒。

    禮拜恭敬。

    一心供養。

    令其人民各各身佩。

    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一切災厄。

    悉皆銷滅。

    阿難。

    在在處處國土衆生。

    随有此咒。

    天龍歡喜。

    風雨順時。

    五谷豐殷。

    兆庶安樂。

    亦複能鎮一切惡星。

    随方變怪。

    災障不起。

    人無橫夭。

    杻械枷鎖。

    不着其身。

    晝夜安眠。

    常無惡夢。

    阿難。

    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

    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

    複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

    作種種形。

    出現世時。

    能生衆生種種災異。

    有此咒地。

    悉皆銷滅。

    十二由旬(方四十裡)成結界地。

    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

    于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

    入三摩地。

    身心泰然。

    得大安隐。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

    及無始來冤橫宿殃。

    舊業陳債。

    來相惱害。

    汝及衆中諸有學人。

    及未來世諸修行者。

    依我壇場。

    如法持戒。

    所受戒主。

    逢清淨僧。

    于此咒心。

    不生疑悔。

    是善男子。

    于此父母所生之身。

    不得心通。

    十方如來。

    便為妄語。

     通曰。

    此以救護世間得大無畏而言。

    大約同觀世音四不思議妙德。

    求男得男。

    求女得女。

    求長壽得長壽。

    求圓滿得圓滿。

    而要歸于心通。

    心通不出三義。

    一者證果。

    即端坐百日得須陀洹也。

    二者發解。

    即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也。

    三者宿命通。

    即周遍了知得無疑惑也。

    此心通亦自不思議中得之。

    況捍災禦患。

    種種靈應。

    其可思議乎哉。

    隋大業十三載。

    四祖信大師。

    領徒衆抵吉州。

    值群盜圍城。

    七旬不解。

    萬衆惶怖。

    祖愍之。

    教令念摩诃般若波羅蜜。

    時賊衆望雉堞間。

    若有神兵。

    乃相謂曰。

    城内必有異人。

    不可攻矣。

    稍稍引去。

    又陳尊宿居睦州開元寺。

    日織蒲鞋以養母。

    故有陳浦鞋之号。

    巢寇入境。

    尊宿标大草履于城門。

    巢欲棄之。

    竭力不能舉。

    歎曰。

    睦州有大聖人。

    舍城而去。

    遂免擾害。

    此其彰明較著者也。

    他如高僧傳所載。

    不可枚舉。

    至一切惡星。

    随方變怪。

    如前同業妄見。

    各以業感非無故生。

    惡星有八萬四千。

    應衆生煩惱業也。

    人事作于下。

    天變應于上。

    天象大者二十八宿。

    及五行經星餘氣皆禀五行精爽運旋于空中。

    有違其性者。

    則災應之。

    如彗孛飛流。

    太白蚩尤旗之類。

    此咒慈力廣大。

    純然至善。

    一切戾氣所不能近。

    故能銷其災異于數百裡外。

    南嶽讓禅師。

    于唐儀鳳二年四月八日降誕。

    感白氣應于玄象。

    在安康之分。

    太史瞻見。

    奏聞高宗。

    宗問是何祥瑞。

    對曰。

    國之法器。

    不染世榮。

    乃敕金州太守韓偕。

    親往存慰其家。

    夫善惡所感。

    災祥頓殊。

    孰謂此咒不足以消弭災患也哉。

     說是語已。

    會中無量百千金剛。

    一時佛前合掌頂禮。

    而白佛言。

    如佛所說。

    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爾時梵王并天帝釋四天大王。

    亦于佛前同時頂禮。

    而白佛言。

    審有如是修學善人。

    我當盡心至誠保護。

    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複有無量藥叉大将。

    諸羅刹王。

    富單那王。

    鸠槃茶王。

    毗舍遮王。

    頻那夜迦諸大鬼王。

    及諸鬼帥。

    亦于佛前合掌頂禮。

    我亦誓願護持是人。

    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複有無量日月天子。

    風師雨師。

    雲師雷師。

    并電伯等。

    年歲巡官。

    諸星眷屬。

    亦于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亦保護是修行人。

    安立道場。

    得無所畏。

    複有無量山神海神。

    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祗。

    并風神王。

    無色界天。

    于如來前。

    同時稽首而白佛言。

    我亦保護是修行人。

    得成菩提。

    永無魔事。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

    在大會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

    如我等輩。

    所修功業。

    久成菩提不取涅槃。

    常随此咒。

    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世尊。

    如是修心求正定人。

    若在道場。

    及餘經行。

    乃至散心遊戲聚落。

    我等徒衆。

    常當随從侍衛此人。

    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

    終不可得。

    諸小鬼神。

    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除彼發心樂修禅者。

    世尊。

    如是惡魔若魔眷屬。

    欲來侵擾是善人者。

    我以寶杵殒碎其首。

    猶如微塵。

    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通曰。

    持是咒者。

    諸神保護。

    持是咒者。

    速得菩提。

    持是咒者永無魔事。

    而金剛藏菩薩願力尤深。

    不取涅槃。

    常随此咒。

    救護末世正修行者。

    故諸魔不得其便耳。

    障蔽魔王領眷屬一千年。

    随金剛齊菩薩。

    覓起處不得。

    忽因一日得見。

    乃問曰汝當依何住。

    我一千年覓汝起處不得。

    菩薩雲。

    我不依有住而住。

    不依無住而住。

    如是而住。

    法眼雲。

    障蔽魔王。

    不見金剛齊即從。

    隻如金剛齊還見障蔽魔王麼。

    妙喜曰。

    既覓起處不得。

    一千年随從底是甚麼。

    金剛齊雲。

    我不依有住而住。

    不依無住而住。

    如是而住。

    互相熱謾。

    法眼道。

    障蔽魔王不見金剛齊即且從。

    隻如金剛齊還見障蔽魔王麼。

    恁麼批判。

    也是看孔着楔。

    即今莫有知得妙喜起處麼。

    随後咄雲。

    寐語作麼。

    看妙喜恁麼批判。

    真是魔觑不着。

    然魔王苦苦欲覓起處。

    至随從一千年。

    彼亦發心樂修禅者。

    故于金剛齊不甚遠去而金剛齊亦樂與之說法。

    是皆不可尋常測也。

    從第四卷請入華屋以來。

    通名修道分。

    下文别起。

    名證果分。

     阿難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輩愚鈍好為多聞。

    于諸漏心。

    未求出離。

    蒙佛慈誨。

    得正熏修。

    身心快然。

    得大饒益。

    世尊。

    如是修證佛三摩提。

    未到涅槃。

    雲何名為幹慧之地。

    四十四心。

    至何漸次。

    得修行目。

    詣何方所。

    名入地中。

    雲何名為等覺菩薩。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大衆一心。

    伫佛慈音。

    瞪瞢瞻仰。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

    善哉善哉。

    汝等乃能普為大衆。

    及諸末世一切衆生。

    修三摩提求大乘者。

    從于凡夫終大涅槃。

    懸示無上正修行路。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大衆。

    合掌刳心。

    默然受教。

     通曰。

    初佛語阿難。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涅槃為終。

    幹慧為始。

    中間四十四心。

    信住行向。

    及四加行。

    不無漸次。

    乃修行之名目也。

    進入十地。

    至十一地。

    名等覺菩薩。

    到大涅槃。

    方名妙覺。

    此所詣方所。

    不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