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關燈
臨濟擺脫。

    臨濟雲。

    我二十年在黃檗先師處。

    三度問佛法大意。

    三度蒙他賜杖。

    如篙枝拂著相似。

    如今更思得一頓。

    誰人為我行得。

    時有僧出衆雲。

    某甲行得。

    濟拈棒與之僧拟接。

    濟便打。

    劍去遠矣。

    爾乃刻舟。

     法稱為内塵。

    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雲何獲圓通。

     通曰。

    法塵非相。

    潛意根故。

    既落能所。

    便有定方。

    故不能遍涉。

    雖是空法能遍十方。

    而不能遍非空者。

    故不能圓通。

    非謂能不涉所所不涉能而兩立也。

    臨濟雲。

    世出世諸法。

    皆無自性。

    亦無生性。

    但有空名。

    名字亦空。

    你秪麼認他閑名為實。

    大錯了也。

    設有。

    皆是依變之境。

    有個菩提依。

    涅槃依。

    解脫依。

    三身依。

    境智依。

    菩薩依。

    佛依。

    你向依變國土中覓甚麼物。

    乃至三乘十二分教。

    皆是拭不淨故紙。

    佛是幻化身。

    祖是老比丘。

    你還是娘生已否。

    你若求佛。

    即被佛魔攝。

    你若求祖。

    即被祖縛。

    你若有求皆苦。

    不如無事。

    信乎憑塵必有所。

    不能獲圓通也。

    以上揀六塵入者非初心所宜。

     見性雖洞然。

    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

    雲何獲圓通。

     通曰。

    眼見明前不明後。

    固矣。

    心見非眼。

    謂之見性。

    何以亦虧一半。

    但落見分。

    便失圓常。

    故眼根在所簡也。

    南泉參忠國師。

    師問甚麼處來。

    曰江西來。

    曰還将得馬師真來否。

    曰隻這是。

    師曰。

    背後底聻。

    泉便休去。

    長慶棱曰。

    大似不知。

    保福展雲。

    幾不到和尚此間。

    雲居錫雲。

    此二尊宿。

    盡扶背後。

    隻如南泉休去。

    為扶面前扶背後。

    玄沙嘗指亡僧面前觸目菩提。

    萬裡神光頂後相。

    因有偈曰。

    萬裡神光頂後相。

    沒頂之時何處望。

    事已成。

    意已休。

    此個來蹤觸處周。

    智者撩着便提取。

    莫待須臾失卻頭。

    此二則互相發。

    均之不貴乎見。

     鼻息出入通。

    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

    雲何獲圓通。

     通曰。

    宇宙間一大呼吸也。

    春夏呼。

    秋冬吸。

    白月呼。

    黑月吸。

    子前呼。

    午後吸。

    人以呼吸。

    通乎天地。

    猶魚之在水也。

    調出入息。

    至于現前無交氣。

    養生家以為合乎自然。

    不知杳冥恍惚。

    特氣機耳。

    其精其物。

    特識神耳。

    支離漫患。

    于自性有何交涉。

    有道流問大珠曰。

    世間還有法過于自然否。

    珠曰有。

    曰何法過得。

    珠曰。

    能知自然者。

    曰元氣是道否。

    珠曰。

    元氣自元氣。

    道自道。

    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也。

    珠曰。

    知無兩人。

    又問雲。

    何為邪。

    雲何為正。

    珠曰。

    心逐物為邪。

    物從心為正。

    由此觀之。

    調息之說。

    為心逐物。

    支離甚矣。

    況得圓通。

     舌非入無端。

    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

    雲何獲圓通。

     通曰。

    舌非根安能知味。

    非根而知味者。

    是謂無端。

    非語倒也。

    既有此根。

    所以味入之而生覺了。

    味亡則覺亡矣。

    是根以其味為有無。

    安得為圓。

    夾山在沩山作典座。

    沩問曰。

    今日吃甚麼菜。

    夾雲。

    二年同一春。

    沩雲。

    好好修事者。

    夾雲。

    龍宿鳳巢。

    投子頌雲。

    相逢借問衆生糜。

    莫比庵園香飯施。

    紫氣夜随丹鳳轉。

    金龍曉纏月中技。

    又栖賢湜上堂。

    良久曰。

    幸好一盤飯。

    不可糁椒姜。

    雖然如此。

    試唼啖看。

    便下座。

    此二則。

    亦同一春。

    唼啖得着。

    許異舌知味。

     身與所觸同。

    各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

    雲何獲圓通。

     通曰。

    妙觸宣明。

    但身顯知。

    純覺遺身。

    亦非圓覺。

    必如圓覺觀。

    身心超越。

    不可涯量。

    方能冥會萬法。

    不籍身知。

    今有身有觸。

    則知有涯量。

    非圓通也。

    黃山谷太史谒死心新禅師。

    随衆入室。

    新張目問曰。

    新長老死。

    學士死。

    燒作兩堆灰。

    向甚麼處相見。

    谷無語。

    新約出。

    曰晦堂處參得底。

    使未着在。

    後左官黔南。

    道力愈勝。

    于無思念中。

    頓明死心所問。

    報以書曰。

    往年蒙苦苦提撕。

    長如醉夢。

    依稀在光影中。

    蓋疑情不盡。

    命根不斷。

    故望崖而退耳。

    迩谪官在黔南道中。

    晝卧覺來。

    忽爾尋思。

    被天下老和尚謾了多少。

    唯有死心道人不肯。

    乃是第一相為也。

    不勝萬幸。

    故冥會若山谷。

    自己尚不可得。

    更說甚麼相見。

    非斷命根者不足語此。

     知根雜亂思。

    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脫。

    雲何獲圓通。

     通曰。

    意知根既屬知矣。

    知則亂思雜起。

    如海起波浪。

    于湛了性終無所見。

    即使知歸無知思歸無思。

    亦屬想念。

    未易解脫。

    故不可獲圓通。

    僧問韶國師。

    如何是不證一法。

    師曰。

    待言語在。

    曰如何是證諸法。

    曰醉作麼。

    乃曰秪如山僧恁麼對他。

    諸上座作麼生體會。

    莫是真實相為麼。

    莫是正恁麼時。

    無一法可證麼。

    莫是識伊來處麼。

    莫是全體顯露麼。

    莫錯會好。

    如此見解。

    喚作依草附木。

    與佛法天地懸隔。

    假饒答話揀辨如懸河。

    秪成得個颠倒知見。

    若秪貴答話揀辨。

    有甚麼難。

    但恐無益于人。

    翻成賺誤。

    如上座從前所學揀辨問答。

    持說道理極多。

    為甚麼疑心不息。

    聞古聖方便。

    特地不會。

    秪為多虛少實。

    上座。

    不如從腳跟下一時觑破。

    看是甚麼道理。

    有多少法門。

    與上座作疑求解。

    始知從前所學底事。

    秪是生死根源。

    陰界裡活計。

    所以古人道。

    見聞不脫。

    如水裡月。

    無事珍重。

    見聞尚不可脫。

    況想念乎。

    已上五根人者。

    非初心所宜。

     識見雜三和。

    诘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

    雲何獲圓通。

     通曰。

    境屬相分。

    識屬見分。

    今識見之見。

    根與境合。

    識生其中。

    三者和合而成。

    诘其根本。

    此見原無自體。

    無相可得。

    和合則有。

    不和合則無。

    故曰非定。

    安有自無定體而可證圓通者乎。

    神會年十三。

    自玉泉來參六祖。

    祖曰。

    知識遠來艱辛。

    還将得本來否。

    若有本。

    則合識主。

    試說看。

    會曰。

    以無住為本。

    見即是主。

    祖曰。

    這沙彌。

    争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

    和尚坐禅。

    還見不見。

    祖以拄杖打三下雲。

    吾打汝是痛不痛。

    對曰。

    亦痛亦不痛。

    祖曰。

    吾亦見亦不見。

    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祖曰。

    吾之所見。

    常見自心過??。

    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汝若不痛。

    同于木石。

    若痛。

    則同凡夫。

    即起恚恨。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

    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

    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祖曰。

    汝若心迷不見。

    問善知識覓路。

    汝若心悟。

    即自見性。

    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

    卻來問吾見不見。

    吾見自知。

    豈待汝迷。

    汝若自見。

    亦不待吾迷。

    何不自知自見。

    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

    求謝過??。

    給侍左右。

    一日祖告衆曰。

    吾有一物。

    無頭無尾。

    無名無字。

    無背無面。

    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

    是諸佛之本源。

    神會之佛性。

    祖曰。

    向汝道無名無字。

    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

    也隻成個知解宗徒。

    若當時如二祖拜了依位而立。

    更有何過。

     心聞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雲何獲圓通。

     通曰。

    不用耳聞。

    不用識聞。

    故曰心聞。

    是已證果位。

    與觀世音觀聽十方圓明無異。

    此亦當曰我亦從中證。

    非唯一普賢。

    心聞洞徹。

    十方沙界外事。

    無所不知。

    由于因地發心。

    行願極大。

    遍虛空界。

    靡不周到。

    有此大因。

    故證此大果。

    此非大根大器不能承當。

    不如返聞聞熏聞修。

    漸次可入。

    此謂初心未易湊泊。

    難獲圓通。

    與諸說稍别。

    洞山禀禅師。

    日唯宴坐。

    一日呼侍者。

    下至法堂謂曳木者無損階砌。

    侍者出視無有。

    還白寂無人迹。

    禀又使求之。

    侍者臨檐俯視。

    乃群蟻曳蜻蜓翼。

    緣階而上。

    此蓋靜極而靈知者也。

    故聞蟻聲若雷。

    況普賢心聞。

    尤大于此者乎。

     鼻想本權機。

    祗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

    雲何獲圓通。

     通曰。

    甚矣心之難攝也。

    始而散亂。

    唯恐不住。

    既而寂靜。

    又成所住。

    住與不住。

    皆非無住本體。

    故不得圓通。

    石鞏一日廚中作務次。

    馬祖見而問曰。

    作甚麼。

    鞏曰。

    牧牛。

    祖曰。

    作麼生牧。

    鞏曰。

    一回入草去。

    把鼻拽将來。

    祖曰。

    子真牧牛。

    南泉垂語雲。

    王老師牧一頭水牯牛。

    拟向溪東去。

    不免官家苗稼。

    拟向溪西去。

    不免官象苗稼。

    争如随分納些些。

    總不見得。

    天童拈雲。

    南泉牧牛。

    可謂奇特。

    直得一切處關防不得。

    為甚麼如此。

    是他随分納些些。

    雲門雲。

    且道牛内納。

    牛外納。

    直饒你說得納處分明。

    我更問你覓牛在。

    大沩诘雲。

    雲門止解索牛。

    不解穿他鼻孔。

    拈起拄杖雲。

    三世諸佛。

    天下老和尚鼻孔。

    被山僧拄杖一時穿卻。

    且道山僧鼻孔在甚麼處。

    良久雲。

    誣人之罪。

    以全罪科之。

    若于此等權機穿透。

    定然索着鼻孔。

    定獲無上圓通。

     說法弄音文。

    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

    雲何獲圓通。

     通曰。

    舌根但能辨味。

    舌識方能弄音。

    說世出世間之法。

    以開悟人。

    然開悟但施于先成者。

    有如時雨之化。

    非言說所能與也。

    良以名身句身。

    不離文字。

    非是無漏之法。

    如手指月。

    指非是月。

    其可得圓通乎。

    先德雲。

    言前薦得。

    屈我宗風。

    句後承當。

    沉埋佛祖。

    故開悟在先。

    而以言證成則可。

    若待言而悟。

    去之遠矣。

    法眼上堂。

    大衆久立。

    乃謂之曰。

    秪恁麼便散去。

    還有佛法道理也無。

    試說看。

    若無。

    又來這裡作麼。

    若有。

    大市裡人叢處亦有。

    何須到這裡。

    諸人各曾看還源觀百門義海。

    華嚴論。

    涅槃經。

    諸多策子。

    阿那個教中有這個時節。

    若有。

    試舉看。

    若是恁麼經裡有恁麼語。

    是此時節麼。

    有甚麼交涉。

    所以道微言滞于心首。

    常為緣慮之場。

    實際居于目前。

    翻成名相之境。

    又作麼生得翻去。

    若也翻去。

    又作麼生得正去。

    還會麼。

    秪恁麼念策子。

    有甚麼用處。

    信哉名句非無漏。

    不可得圓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

    雲何獲圓通。

     通曰。

    法身無量。

    不假修為。

    應身有涯。

    容易造業。

    必假戒律以約束之。

    是約束但施于應身。

    然不能通于法身之理。

    故非遍一切。

    不遍即不可獲圓通。

    黃檗慧禅師。

    少出家。

    業經論。

    因增授菩薩戒而歎曰。

    大土攝律儀。

    與吾本授聲聞戒。

    俱止持作犯也。

    然于篇聚增減。

    支本通别。

    制意且殊。

    俱微細難防。

    複于攝善中未嘗行于少分。

    況饒益有情乎。

    且世間泡幻身命。

    何可留戀哉。

    由是置講課。

    欲以身捐于水中。

    飼鱗甲之類。

    念已将行。

    偶二禅者接之款論。

    謂南方頗多知識。

    何滞于一隅。

    從此回志。

    乃造疏山。

    問曰。

    刹那便去時如何。

    山曰。

    逼塞虛空。

    汝作麼生去。

    對曰。

    逼塞虛空。

    不如不去。

    山便休。

    下堂。

    參第一座。

    座曰。

    适來祗對甚奇特。

    曰此乃率爾。

    敢望慈悲。

    開示愚昧。

    座曰。

    一刹那間。

    還有拟議否。

    乃于言下頓悟。

    又元庵慈禅師。

    幼依成都正法出家。

    具戒後。

    遊講肆。

    聽講圓覺經。

    至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畢竟無體。

    實同幻化。

    因而有省。

    作頌曰。

    一顆明珠。

    在我這裡。

    撥着動着。

    放光動地。

    此二尊宿。

    不離幻身而證法身。

    何不遍之有。

     神通本宿因。

    何關法分别。

    念緣非離物。

    雲何獲圓通。

     通曰。

    小乘神通。

    皆是作意。

    緣物則有。

    離物則無。

    非能離物而顯。

    有念緣故。

    此系宿因神力成就。

    非關妙法分别而得顯現。

    既已著于神通。

    即不可以語于圓通矣。

    黃檗初遊天台。

    逢一僧如舊識。

    乃同行。

    屬澗水暴漲。

    檗倚杖而止。

    其僧率檗同過。

    檗雲。

    請兄先過。

    僧即浮笠于水上便過。

    檗雲。

    我卻共個稍子作隊。

    悔不一棒打殺。

    其僧乃于水中遙禮贊歎曰。

    真大乘法器。

    吾所不及。

    此小乘神通也。

    故為檗所斥。

    麻谷南泉二三人往谒徑山。

    路逢一婆。

    乃問路向甚處去。

    曰蓦直去。

    谷曰。

    前頭水深過得否。

    曰不濕腳。

    谷又問上岸稻得與麼好。

    下岸稻得與麼怯。

    曰總被螃蟹吃卻也。

    谷曰。

    禾好香。

    曰沒氣息。

    谷又問婆住甚處。

    曰祗在這裡。

    三人至店。

    婆煎茶一瓶。

    ??盞三隻至。

    謂曰。

    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

    三人相顧間。

    婆曰。

    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

    于是拈盞傾茶便行。

    此等神通。

    非同小可。

    故麻谷南泉不能測其涯量。

    以上從六識入者。

    非初心所宜。

     若以地性觀。

    堅凝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

    雲何獲圓通。

     通曰。

    地既堅凝。

    原非通達性。

    而持地乃有為法。

    又非無為果。

    故于圓通非宜。

    先德雲。

    若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

    恁麼見得。

    更有何礙。

    保福因僧侍立次。

    福曰。

    汝得恁麼粗心。

    僧曰。

    甚麼處是某甲粗心處。

    福拈一塊土度與僧曰。

    抛向門外着。

    僧抛了卻來曰。

    甚麼處是某甲粗心處。

    福曰。

    我見築着磕着。

    所以道汝粗心。

    若此僧翻然省悟。

    即得通達聖性。

    即獲圓通矣。

     若以水性觀。

    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

    雲何獲圓通。

     通曰。

    水觀亦十想法爾。

    想念所成。

    豈同真實。

    蓋真實之理。

    如如不動。

    非假造作。

    故非覺觀所及。

    僧問雪峰。

    古澗寒泉時如何。

    峰曰。

    瞪目不見底。

    曰飲者如何。

    峰曰。

    不從口入。

    僧舉似趙州。

    州曰。

    不可從鼻孔裡入。

    僧卻問古澗寒泉時如何。

    州曰苦。

    曰飲者如何。

    州曰死。

    峰聞得。

    乃曰趙州古佛。

    遙望作禮。

    自此不答話。

    天童拈雲。

    扶樹宗乘。

    須還大匠。

    雪峰辦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身心。

    趙州用一百二十歲老作家手段。

    不妨奇怪。

    如今衆中。

    随言定旨。

    亂作貶剝。

    深屈古人。

    然則相席打令。

    似有知音。

    镂骨銘心。

    罕逢明鑒。

    這僧見處。

    滞在湛不搖處。

    趙州鉗錘。

    即是雪峰針線。

    何謂不同哉。

     若以火性觀。

    厭有非真離。

    非初心方便。

    雲何獲圓通。

     通曰。

    火頭聞說欲火而生厭離。

    是厭有也。

    既有忻厭。

    非真解脫。

    且初心入道。

    制欲不若窮理。

    理日明則欲日消。

    如欲窮理。

    試觀火是何物。

    趙州因僧侍次。

    遂指火問曰。

    這個是火。

    你不得喚作火。

    老僧道了也。

    僧無對。

    州複筴起火曰。

    會麼。

    曰不會。

    州曰。

    此去舒州有投子和尚。

    汝往禮拜問之。

    必為汝說。

    因緣相契。

    不用更來。

    不相契卻來。

    其僧到投子。

    子問近離甚處。

    曰趙州。

    子曰。

    趙州有何言句。

    僧舉前話。

    子曰汝會麼。

    曰不會。

    乞師指示。

    子乃下禅床。

    行三步。

    卻坐。

    問曰會麼。

    曰不會。

    子曰。

    你歸舉似趙州。

    其僧卻回舉似趙州。

    州曰。

    還會麼。

    曰不會。

    州曰。

    投子與麼不較多也。

    夫二老宿所為。

    方便若此。

    尚且不悟。

    況其餘乎。

     若以風性觀。

    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

    雲何獲圓通。

     通曰。

    此群動性。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原無所對。

    觀察風力無依。

    悟菩提心。

    即無上覺。

    何至有動寂二相。

    祗為初機。

    于其動中。

    識不動性。

    分動不動。

    二相宛然。

    即是對待。

    既屬對待。

    即生滅法。

    去無上菩提遠矣。

    十七祖僧迦難提。

    度持鑒童子。

    更名伽耶舍多。

    一日聞風吹殿鈴聲。

    祖問曰。

    鈴鳴耶。

    風鳴耶。

    舍多曰。

    非風鈴鳴。

    我心鳴耳。

    祖曰。

    心複誰乎。

    舍多曰。

    俱寂靜故。

    祖曰。

    善哉善哉。

    繼吾道者。

    非子而誰。

    後六祖因二僧論風幡義。

    一曰風動。

    一曰幡動。

    議論不已。

    祖進曰。

    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仁者心動。

    與舍多語如出一口。

    雪峰舉六祖道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仁者心動。

    乃曰。

    大小祖師。

    龍頭蛇尾。

    好與二十棒。

    時大原孚上座侍立。

    不覺咬齒。

    峰曰。

    我适來恁麼道。

    也好吃二十拄杖。

    韶國師上堂。

    古聖方便。

    猶如河沙。

    祖師道非風幡動。

    仁者心動。

    斯乃無上心印法門。

    我輩是祖師門下客。

    合作麼生會祖師意。

    莫道風幡不動。

    汝心妄動。

    莫道不撥風幡。

    就風幡通取。

    莫道風幡動處是甚麼。

    有雲附物明心。

    不須認物。

    有雲色即是空。

    有雲非風幡動。

    應須妙會。

    如是解會。

    與祖師意旨。

    有何交涉。

    即不許如是會。

    諸上座便合知悉。

    若于這裡徹底悟去。

    何法門而不明。

    百千諸佛方便。

    一時洞了。

    更有甚麼疑情。

    所以古人道。

    一了千明。

    一迷萬惑。

    上座。

    豈是今日會得一則。

    明日又不會也。

    莫是有一分向上事難會。

    有一分下劣凡夫不會。

    如此見解。

    設經塵劫。

    秪自勞神乏思。

    無有是處。

    韶國師與麼道。

    較雪峰多少。

    也好吃二十棒。

     若以空性觀。

    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

    雲何獲圓通。

     通曰。

    偏空則昏鈍非覺。

    真空則即覺即空。

    初機拟空。

    容易錯路。

    故須審辨。

    玄沙上堂。

    今時人不悟個中道理。

    妄自涉事涉塵。

    處處染着。

    頭頭系絆。

    縱悟則塵境紛纭。

    名相不實。

    便拟凝心斂念。

    攝事歸空。

    閉目藏精。

    才有念起。

    旋旋破除。

    細想才生。

    即便遏捺。

    如此見解。

    即是落空亡底外道。

    魂不散底死人。

    冥冥漠漠。

    無覺無知。

    塞耳偷鈴。

    徒自欺诳。

    這裡分明則不然也。

    不是偎門傍戶。

    句句現前。

    不得商量。

    不涉文墨。

    本絕塵境。

    本無位次。

    權名個出家兒。

    畢竟無蹤迹。

    真如凡聖。

    地獄人天。

    秪是療狂子之方。

    虛空尚無改變。

    大道豈有升沉。

    悟則縱橫不離本際。

    若到這裡。

    凡聖也無立處。

    若向句中作意。

    則沒溺殺人。

    若向外馳求。

    又落魔界。

    如如向上。

    沒可安排。

    恰似焰爐不藏蚊蚋。

    此理本來平坦。

    何用刬除。

    動靜揚眉。

    是真解脫道。

    不強為意度。

    建立乖真。

    若到這裡。

    纖毫不受。

    指意則差。

    便是千聖出頭來。

    也安一字不得。

    珍重。

    若明得玄沙語。

    即達真空之旨。

    無上菩提。

    亦強名爾。

    豈不圓通現前。

     若以識性觀。

    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

    雲何獲圓通。

     通曰。

    如來藏妙真如性。

    即第八識。

    本非虛妄。

    未見性者不能轉識。

    但為識轉。

    即用觀照。

    觀亦是識。

    念念生滅。

    故非常住。

    縱能存心湛然不動。

    由觀力所持。

    亦屬虛妄。

    豈妙湛總持。

    本自無心。

    不待存而自無不存者乎。

    十六祖羅睺羅多。

    至僧伽難提所。

    值彼入定。

    祖與衆伺之。

    經三七日。

    方從定起。

    祖問曰。

    汝身定耶。

    心定耶。

    提曰。

    身心俱定。

    祖曰。

    身心俱定。

    何有出入。

    提曰。

    雖有出入。

    不失定相。

    如金在井。

    金體常寂。

    祖曰。

    若金在井。

    若金出井。

    金無動靜。

    何物出入。

    提曰。

    言金動靜。

    何物出入。

    言金出入。

    金非動靜。

    祖曰。

    若金在井。

    出者何金。

    若金出井。

    在者何物。

    提曰。

    金若出井。

    在者非金。

    金若在井。

    出者非物。

    祖曰。

    此義不然。

    提曰彼義非着。

    祖曰。

    此義當堕。

    提曰。

    彼義不成。

    祖曰。

    彼義不成。

    我義成矣。

    提曰。

    我義雖成。

    法非我故。

    祖曰。

    我義已成。

    我無我故。

    提曰。

    我無我故。

    複成何義。

    祖曰。

    我無我故。

    故成汝義。

    提曰。

    仁者師誰。

    得是無我。

    祖曰。

    我師伽那提婆。

    證是無我。

    提以偈贊曰。

    稽首提婆師。

    而出于仁者。

    仁者無我故。

    我欲師仁者。

    祖以偈答曰。

    我已無我故。

    汝須見我我。

    汝若師我故。

    知我非我我。

    難提心意豁然。

    即求度脫。

    祖曰。

    汝心自在。

    非我所系。

    付正法眼偈曰。

    于法實無證。

    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

    内外雲何起。

    此可知轉識成智。

    在毫厘間。

    不睹真實。

    終歸虛妄。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

    雲何獲圓通。

     通曰。

    據念佛法門。

    念即是佛。

    行即是佛。

    唯心是佛。

    唯心作佛。

    果因一契。

    原非殊感。

    今文殊指歸向上一路。

    故以行屬無常。

    念屬生滅。

    以是求佛常住果。

    必不可得。

    齊巳禅師。

    因蓮社會道友請上堂雲。

    漸漸雞皮鶴發。

    父少而子老。

    看看行步龍鐘。

    疑殺木上座。

    直饒金玉滿堂。

    照顧白拈賊。

    豈免衰殘老病。

    正好着精采。

    任汝千般快樂。

    渠侬得自由。

    無常終是到來。

    歸堂吃茶去。

    唯有徑路修行。

    依舊打之繞。

    但念阿彌陀佛。

    念得不濟事。

    複曰。

    惡。

    這條活路。

    已被善導和尚直截指出了也。

    是你諸人朝夕在徑路中往來。

    因甚麼當面蹉過阿彌陀佛。

    這裡薦得。

    便可除迷倒障。

    拔猶豫箭。

    截疑惑網。

    斷癡愛河。

    伐心稠林。

    洗心垢濁。

    正心谄曲。

    絕心生死。

    然後轉入那邊。

    擡起腳。

    向佛祖踐履不到處。

    進一步。

    開卻口。

    向佛祖言诠不到處。

    說一句。

    喚回善導和尚。

    别求徑路修行。

    其或準前舍父逃去。

    流落他鄉。

    撞東磕西。

    苦哉阿彌陀佛。

    又黃龍新上堂。

    清珠下于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念佛投于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佛既不亂。

    濁水自清。

    濁水既清。

    功歸何所。

    良久曰。

    幾度黑風翻大海。

    未曾聞道釣舟傾。

    夫都攝六根。

    修念佛法門。

    尚且以途路功勳。

    一概砭剝。

    于此見返聞直透性源。

    且遠諸過。

    真為修證圓通最上之機也。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通曰。

    聖人設教。

    随方不同。

    或有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或有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

    乃至或以園林台觀。

    或以虛空。

    或以寂無說示。

    如香積佛國。

    無文字說。

    但以虛空。

    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此方教體。

    唯在音聞。

    不雜塵垢。

    最為清淨。

    唯其清淨。

    故于三摩提容易契入。

    此娑婆界以聞為當機也。

    僧問玄沙。

    學人乍入叢林。

    乞師指個入路。

    沙曰。

    還聞偃溪水聲麼。

    曰聞。

    沙曰。

    從這裡入。

    可謂直截指示矣。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衆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

     通曰。

    良哉觀世音。

    已離苦矣。

    故能救世悉安甯。

    已得解脫矣。

    故能令人出世獲常住。

    于恒妙劫。

    入微塵國。

    則三十二應靡不周也。

    施十四無畏。

    得大自在力。

    則四不思議。

    妙難測也。

    妙妙聞心。

    如聲度垣。

    總化為一妙音矣。

    妙在清淨。

    則謂之梵音。

    妙在響應。

    則謂之潮音。

    妙在尋聲。

    則謂之觀世音。

    非比世間音。

    乃自性之妙音也。

    僧問歸宗。

    如何是玄旨。

    宗曰。

    無人能會。

    曰向者如何。

    宗曰。

    有向即乖。

    曰不向者如何。

    宗曰。

    誰求玄旨。

    又曰去。

    無汝用心處。

    曰豈無方便門。

    令學人得入。

    宗曰。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曰如何是觀音妙智力。

    宗敲鼎蓋三下。

    曰子還聞否。

    曰聞。

    宗曰。

    我何不聞。

    僧無語。

    宗以棒趁下。

    他日上堂。

    吾今欲說禅。

    諸子總近前。

    宗曰。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問如何是觀音行。

    宗乃彈指曰。

    諸人還聞否。

    曰聞。

    宗曰。

    一隊漢。

    向這裡覓甚麼。

    以棒趁出。

    大笑歸方丈。

    歸宗見諸人一段妙音。

    安然常住。

    不惜重重指出。

    大煞慈悲。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是則圓真實。

     通曰。

    觀音圓照三昧。

    無作無為。

    故如人靜居。

    十方擊鼓。

    十處俱聞。

    非四維虧一半者比。

    此于境顯其圓也。

    黃檗惟勝禅師。

    偶以扇勒窗棂有聲。

    忽憶教中道。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因大悟。

    後瑞州太守。

    委黃龍遴選黃檗主人。

    龍集衆垂語雲。

    鐘樓上念贊。

    床腳下種菜。

    若人道得。

    乃往住持。

    勝出答曰。

    猛虎當路坐。

    龍大悅。

    遂令往。

    如勝者。

    可謂親證其圓真實也。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複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通曰。

    五根無不合塵者。

    然必合而後知。

    便自溷濁。

    唯聲塵隔垣可聞。

    不失清淨之體。

    故非涯量不冥會者可齊。

    此以根顯其通也。

    張無垢留蘇氏館。

    一夕入廁。

    以柏樹子話究之。

    聞蛙鳴。

    釋然契入。

    有偈曰。

    春天月夜一聲蛙。

    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恁麼時誰會得。

    嶺頭腳痛有玄沙。

    若無垢者。

    可謂親證其通真實也。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号無聞。

    非實無聞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通曰。

    聲有動靜。

    故聞有聞無。

    聞性常住。

    不因聲有而生。

    不因聲無可滅也。

    于何驗之。

    即在夢想。

    亦能以舂杵音作鐘鼓響。

    在夢如覺。

    不假思惟。

    此與不恒其所覺者異。

    故于識可以見其常也。

    他五根在夢。

    亦能睹境曆曆。

    然未必皆對前境而知。

    别有思惟所結。

    故他五根。

    思惟則有。

    不思則無。

    覺時對境則有。

    夢時對境則無。

    滞在身心為根塵所縛。

    唯耳識性。

    不以覺時思惟而有。

    不以夢時不思而無。

    其性已超于思不思之表。

    故返聞覺觀。

    非思不思。

    與尋常觀照用思惟者不同。

    既出思惟境界。

    于根而離根矣。

    身所不及也。

    于識而離識矣。

    心所不及也。

    此之謂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不謂之真常佛性乎。

    張無垢語大慧曰。

    某每于夢中。

    必誦語孟。

    何如。

    慧舉圓覺曰。

    由寂靜故。

    十方世界。

    諸如來心。

    于中顯現。

    如鏡中像。

    無垢曰。

    非老師莫聞此論也。

    無垢夢中似習氣未除。

    大慧指出大圓鏡智。

    不妨習氣出沒。

    可謂透極真常一路。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衆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随所淪。

    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谛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将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通曰。

    論此方之機。

    心性不明。

    依聲論而得宣明。

    則因言悟道者其常也。

    然衆生不達本源。

    循聲流轉。

    即謂之迷。

    然逐物為邪。

    歸根為正。

    若能逆流窮源。

    至不生滅。

    即是返聞。

    可證真常。

    不随淪溺。

    此乃微塵佛一路涅槃門也。

    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謂之如幻者。

    無作為故。

    無作無為。

    達于本聞。

    諸佛皆由此出。

    若有作有為。

    欲漏不除。

    雖廣持秘密。

    翻成過誤。

    不但染心留情。

    謂之欲漏。

    但瞥起見佛之念。

    即謂之邪。

    故返聞聞自性。

    乃對治多聞第一機也。

    宋孝宗問天竺僧雲。

    既是飛來峰。

    何不飛去。

    答曰。

    一動不如一靜。

    又問觀音手中數珠念甚。

    答曰。

    念觀世音菩薩。

    又問自念自号作甚。

    答曰。

    求人不如求己。

    僧問志超禅師。

    如何是佛。

    超曰。

    汝是甚麼人。

    曰莫便是也無。

    超曰。

    是即沒交涉。

    此二則語。

    皆于自聞聞之旨合。

     聞非自然生。

    因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