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消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通曰。
此下發明自聞聞入路。
先須審定此聞。
從因緣生乎。
從自然生乎。
聞本非生。
故非因緣自然而生。
特因聲顯。
故立聞名。
若旋返聞機。
至不生滅。
既無能聞。
自無所聞。
與聲脫然不相幹涉。
此能脫其聲者。
不可複名聞矣。
将誰名哉。
他能與一切安名。
一切不能與他安名。
但可喻之如源而已。
故返源歸本。
聞尚無名。
孰為系縛。
即此一根。
當體解脫。
而六根一時清淨矣。
六根本自清淨。
忽起見聞而為之能。
如瞪目生幻翳耳。
忽見三界而為之所。
如翳目見空華耳。
幻翳空華。
原自非有。
逐流忘返。
不覺是妄。
今聞複本聞。
而翳根先除。
則六塵銷落。
而本覺圓淨。
如睛明眼。
華何從生。
謂之圓淨者不撥萬象而根塵俱淨。
清淨之極。
洞見十方。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其光有不通達乎。
是内瑩發光。
寂而含照。
即所謂元明之照也。
照不生所。
則靜含虛空。
如片雲之在太清。
而覺海澄圓。
得其元妙矣。
欲大解脫者。
返聞其可已乎。
黃檗雲。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菩提。
即此本源清淨心。
與衆生諸佛。
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
遍十方界。
一切平等。
無彼我相。
此本源清淨心。
常自圓明遍照。
世人不悟。
隻認見聞覺知為心。
為見聞覺知所覆。
所以不睹精明本體。
但直下無心。
本體自現。
如大日輪升于虛空。
遍照十方。
更無障礙。
故學道人。
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
空卻見聞覺知。
即心路絕無入路。
但于見聞覺知處認本心。
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
亦不離見聞覺知。
但莫于見聞覺知上起見解。
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
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
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
不即不離。
不住不着。
縱橫自在。
無非道場。
如黃檗語。
卻于翳病刮磨殆盡。
是亦返源之一助。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通曰。
既能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虛空尚在包含。
況虛空中所有之物。
故翳病若除。
不但三界空華本來無也。
而三界中若根若塵。
皆如夢如幻耳。
夢中摩登伽。
豈能留醒者之形。
心縱精明。
不能取夢中所有。
此根境本自解脫之一徴也。
列子載幻師巧作幻人。
内具五髒。
外具五根。
驅而優俳。
俨然人也。
既散。
而幻人招王之寵姬。
王怒。
幻師丞解幻人皆木具。
王怒始釋然。
王怒不加于幻人。
幻人無心故也。
幻本無性。
奚容喜戚于其間哉。
此又根境本自解脫之一徴也。
五祖演禅師示衆雲。
山僧昨日入城。
見一棚傀儡。
不免近前看。
或見端嚴奇特。
或見醜陋不堪。
動轉行坐。
青黃赤白。
一一見了。
子細看時。
元來青布幔裡有人。
山僧忍俊不禁。
乃問長史高姓。
他道老和尚看便休。
問甚麼姓。
山僧被他一句。
直得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
還有人為山僧道得麼。
昨日那裡落節。
今日這裡拔本。
若會得拔本消息。
可以語息機歸寂然矣。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黃檗曰。
同是一精明。
分為六和合。
一精明者一心也。
六和合者六根也。
此六根各與塵合。
眼與色合。
耳與聲合。
鼻與香合。
舌與味合。
身與觸合。
意與法合。
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
若了十八界無所有。
束六合為一精明。
一精明者即心也。
學道人皆知此。
但不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
遂被法縛。
不契本心。
如來現世。
欲說一乘真法。
則衆生不信興謗。
沒于苦海。
若都不說。
則堕悭貪。
不為衆生溥舍妙道。
遂設方便。
說有三乘。
乘有大小。
得有淺深。
皆非本法。
故曰唯有一乘道。
餘二則非真。
然終未能顯一心法。
故召迦葉同分座。
别付一心。
離言說法。
此一枝令别行。
若能契悟者。
便至佛地矣。
黃檗此語。
更不論餘塵尚諸學。
真大乘器。
合論曰。
初行菩薩。
見中品用。
以深信真如故。
得少分見。
知如來身。
無來無去無有斷絕唯心影現。
不離真如。
然此菩薩猶未能離微細分别。
以未入法身位故。
淨心菩薩。
見微細用。
如是轉勝。
乃至菩薩究竟地中。
見之方盡。
微細用名受用身。
以有業識。
見受用身。
若離業識。
則無可見。
一切如來皆是法身。
法身無有彼此差别色相。
互相見故。
夫以盡微細用名受用身者。
以有業識細相。
謂之菩薩地中。
故曰餘塵尚諸學。
若離業識。
則無可見。
謂之如來法身。
故曰明極即如來。
大衆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通曰。
聞機外逸。
則迷本逐末。
故名到。
返聞所以旋其機也。
返聞自性。
則背塵合覺。
故名正。
既聞自性。
即觑見本來面目。
即此聞性。
便成無上菩提。
圓通真常。
不假外得。
乃三世諸佛。
證無上菩提之頓門也。
僧問長沙。
如何是文殊。
沙曰。
牆壁瓦礫是。
曰如何是觀音。
沙曰。
音聲言語是。
曰如何是普賢。
沙曰衆生心是。
曰如何是佛。
沙曰衆生色身是。
曰恒沙諸佛體皆同。
何故有種種名字。
沙曰。
從眼根返源名文殊。
從耳根返源名觀音。
從心返源名普賢。
文殊是佛妙觀察智。
觀音是佛無緣大慈。
普賢是佛無為妙行。
三聖是佛之妙用。
佛是三聖之真體。
用則有恒沙假名。
體則總名一薄伽梵。
故知各入圓明者。
總與諸佛無别。
而耳根最圓。
須以觀世音為法。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塵勞。
非是長修學。
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通曰。
此文殊酬佛所問。
選擇圓通。
無如觀音返聞法門。
堪教阿難。
以治畜聞之過。
堪救末劫。
以拔流轉之苦。
非餘方便。
偶觸一機。
發明已事。
深者入微。
非初心所及。
淺者滞迹。
于圓通相左。
非是始終長修之學。
唯此耳根入者。
淺深皆宜。
可長修學。
最易成就。
最為方便。
故願世尊默加被之。
而文殊真實為人之心亦良慰已。
中塔球禅師上堂。
我此間粥飯因緣。
為兄弟舉唱。
終不是常。
欲得省要。
卻是山河大地。
與汝發明。
其道既常。
亦能究竟。
若從文殊門入者。
一切無為土木瓦礫。
助汝發機。
若從觀音門入者。
一切音響蝦蟆蚯蚓。
助汝發機。
若從普賢門入者。
不動步而到。
此三門方便。
示汝。
如将一隻折箭攪大海水。
令彼魚龍知水為命。
會麼。
若無智眼而審谛之。
任汝百般巧妙。
不為究竟。
又僧問道溥禅師。
初心後學。
近入叢林。
方便門中。
乞師指示。
溥敲門枋。
僧曰。
向上還有事也無。
溥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事。
溥再敲門枋。
夫普賢曰心聞洞十方。
文殊曰我亦從中證。
三聖互相敲唱。
令人從耳根入。
蓋以應此方之機也。
若諸尊宿發明向上始終接引。
何嘗不遵圓通軌轍哉。
抑何速證者之鮮也。
證入寂滅現前。
固自不易。
然大智度論雲。
耳根無覺知。
故不應聞。
耳識一念。
故不能分别。
不應聞。
意識亦不能聞。
何以故。
先五識識五塵。
然後意識識。
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
唯識過去未來五塵。
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
盲聾人亦應識聲色。
妙哉論乎。
正合此寂滅之旨。
唯聲無覺無根。
故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唯根無覺。
故盡聞不住。
唯識無色無對無處。
故覺所覺空。
所空能空。
生滅既滅。
一念速證。
其與漸增漸化者。
原非兩途。
故返聞入流。
至不生滅。
所當遵也。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
身心了然。
得大開示。
觀佛菩提及大涅槃。
猶如有人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普會大衆天龍八部。
有學二乘。
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
其數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
獲法眼淨。
性比丘尼。
聞說偈已。
成阿羅漢。
無量衆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嚴整衣服。
于大衆中。
合掌頂禮。
心迹圓明。
悲欣交集。
欲益未來諸衆生故。
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門。
是中修行。
得無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
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
自覺已圓。
能覺他者。
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
願度末劫一切衆生。
世尊。
此諸衆生。
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
如恒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
于菩提心。
得無退屈。
通曰。
無等等無上正等正覺。
所謂最上乘也。
無物與等。
而能與物為等。
故曰無等等。
以離煩惱故。
曰佛菩提。
以離生滅故。
曰大涅槃。
無量衆生。
皆知于此發心明知煩惱非家。
而覺性為家也。
明知生滅非家。
而涅槃為家也。
返聞法門。
自入流亡所以至寂滅現前。
是中修行。
獲妙圓通道路。
曆然如指諸掌。
阿難雖未自度。
究盡二死。
至登彼岸。
然欲度未來衆生。
皆入正定。
不為魔攪。
緣魔事甚多。
防範不易。
如性比丘尼。
非得如來神咒。
何得淫心頓息。
成阿羅漢。
最後五十種陰魔。
蓋酬此問。
更令明了其家所歸道路雲爾。
首山念禅師示衆雲。
老僧拟欲歸鄉。
什麼人随得去。
時有僧問。
未審和尚什麼時去。
念雲。
待有伴即向汝道。
僧雲。
無伴底事作麼生。
念雲。
盡日不逢人。
明明不知處。
僧雲。
忽遇一人又作麼生。
念雲。
迷子不歸家。
失卻來時路。
僧雲。
請師指個歸鄉路。
念雲。
枯木藏龍。
不存依倚。
僧雲。
和尚什麼時節卻回。
念雲。
一去不知音。
六國無消息。
僧雲。
正當歸鄉底事又作麼生。
念雲。
獨唱胡家曲。
無人和得齊。
僧雲。
忽遇知音在時如何。
念雲。
山上石人齊拍掌。
溪邊野老笑呵呵。
僧雲。
歸鄉回來底事又作麼生。
念雲。
八國奉朝衣。
四相無遷改。
僧雲。
未審居何位次。
念雲。
文殊不坐金台殿。
自有逍遙竹拂枝。
看念法華絲來線去。
敲唱自在。
依然仰山氣味。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
稱贊阿難。
善哉善哉。
如汝所問。
安立道場。
救護衆生末劫沉溺。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大衆唯然奉教。
佛告阿難。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
(此雲律藏)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通曰。
前雲二決定義。
一者審因地心。
二者選擇圓根。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直趨無上菩提。
更不論戒定慧等學此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奢摩他路。
所以接上上根也。
中雲根塵不偶未嘗無戒。
如澄濁水。
未嘗無定。
内瑩發光。
未嘗無慧。
但不以戒定慧自縛。
故為第一義谛。
今複先詳于戒。
而申明律中四禁。
所以接中下根也。
為防魔故。
不得不嚴于戒。
小乘禀法為戒。
粗治其末。
大乘攝心為戒。
細絕其本。
法戒則無身犯而已。
心戒則無思犯也。
戒珠圓明。
即能轉識成智。
可以空五陰。
破五濁矣。
又何魔事之足患哉。
六祖示衆雲。
我此法門。
以定慧為本。
大衆勿迷。
言定慧别。
定慧一體。
不是二。
定是慧體。
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
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
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
莫言先定發慧。
先慧發定。
各别。
作此見者。
法有二相。
口說善語。
心中不善。
空有定慧。
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
内外一種。
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
不在于靜。
若诤先後。
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
卻增我法。
不離四相。
善知識。
定慧猶如燈光。
有燈即光。
無燈即暗。
燈是光之體。
光是燈之用。
名雖有二。
體本同一。
此六祖雖明定慧一體。
中雲心口俱善。
内外一種。
定慧即等。
而戒亦在其中矣。
他日語志誠曰。
吾所說法。
不離自性。
離體說法。
名為相說。
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
皆從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有省。
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還不淨。
祖然之。
是最上乘所說戒定慧。
總是屋裡話。
與他門外語。
不啻霄壤。
阿難。
雲何攝心。
我名為戒。
若諸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淫。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
魔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魔民。
熾盛世間。
廣行貪淫。
為善知識。
令諸衆生。
落愛見坑。
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
修三摩地。
先斷淫心。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
若不斷淫修禅定者。
如蒸砂石。
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
祗名熱砂。
何以故。
此非飯本。
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縱得妙悟。
皆是淫根。
根本成淫。
輪轉三塗。
必不能出。
如來涅槃。
何路修證。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
斷性亦無。
于佛菩提。
斯可希冀。
如我此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通曰。
六道衆生。
生死相續。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生生世世。
常在纏縛。
唯淫為根本。
始于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一念愛根。
發動最先。
故以禁淫為始。
不禁淫而修禅定。
縱得妙悟。
秪益淫機。
故其究不成佛果而成魔屬。
魔亦有神通變現。
亦能說無上道。
但淫業不除。
魔福既盡。
終輪轉三塗苦耳。
淫發有機。
而心為之本。
故曰心淫。
心若不動。
機自不發。
故攝心持律。
先斷心淫。
名曰斷性。
有斷性在。
未離對治。
對待宛然。
淫機尚伏。
必斷性亦無。
方為真斷也。
唯淫為煩惱根。
斷之而菩提可冀。
唯淫為生死本。
斷之而涅槃可證。
斷之雲者。
如手足斷。
無複用之。
淫斷則以不生不滅為因地心。
故得正定。
不然。
蒸砂而成飯。
其可得乎哉。
法華經雲。
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
亦不樂見。
若入他家。
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
以為親厚。
不獨入他家。
若有因緣須獨入時。
但一心念佛。
若為女人說法。
不露齒笑。
不現胸臆。
乃至為法。
猶不親厚。
況複餘事。
不樂畜年少弟子。
沙彌小兒。
亦不樂與同師。
常好坐禅。
在于閑處。
修攝其心。
此先佛世尊準繩如是。
昔二祖嘗混迹淫房酒肆間。
人或嘲之。
祖曰。
我自調心。
何關汝事。
不是大出脫人。
安能入泥入水。
百丈惟政禅師上堂。
岩頭和尚用三文錢。
索得個妻。
祗解撈蝦捷蚬。
要且不解生男育女。
直至如今門風斷絕。
要識奯公妻麼。
百丈今日不惜唇吻。
與你諸人注破。
蓬??荊钗世所希。
布裙猶是嫁時衣。
怪哉将謂是奯公妻。
元來與我奯公面目相似。
有僧問欽山。
如何是和尚家風。
欽曰。
錦繡銀香囊。
風吹滿路香。
岩頭聞得。
令僧去雲。
傳誠十八姊。
好好事潘郎。
岩頭大似說風流禅。
而惟政借岩頭指蹤。
風流更甚。
總是臘月蓮華耳(奯音豁)。
阿難。
又諸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殺。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
為大力鬼。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
諸鬼帥等。
下品當為地行羅刹。
彼諸鬼神。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鬼神。
熾盛世間。
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難。
我令比丘食五淨肉。
此肉皆我神力化生。
本無命根。
汝婆羅門地多蒸濕。
加以砂石。
草菜不生。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
因大慈悲。
假名為肉。
汝得其味。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
食衆生肉。
名為釋子。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
從得心開似三摩地。
皆大羅刹。
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
相殺相吞相食未已。
雲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教世人。
修三摩地。
次斷殺生。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
若不斷殺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高聲大叫。
求人不聞。
此等名為欲隐彌露。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
于歧路行。
不蹋生草。
況以手拔。
雲何大悲取諸衆生血肉充食。
若諸比丘。
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及是此土靴履裘毳。
乳酪醍醐。
如是比丘。
于世真脫。
酬還宿債。
不遊三界。
何以故。
服其身分。
皆為彼緣。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
足不離地。
必使身心于諸衆生若身。
身分。
身心二塗。
不服不食。
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通曰。
佛成道十二年前。
未制戒律。
許比丘食五淨肉。
後因六群比丘故殺而食。
從此制律永斷。
諸經以不見不聞不疑及鳥殘自死為五種肉。
今雲五淨肉神力化生。
當如台山木肉之類。
本無命根。
故曰淨。
人之不能去殺者。
為服為食故也。
若服衆生絲綿裘毳。
及食衆生血肉。
皆為彼緣。
未能真脫。
欲出三界得乎。
如劫初之人。
體有金光。
足若禦雲。
因食地肥啖香稻故。
其體堅重。
足不離地。
終為地緣。
故修禅習定。
本以避罪。
反乃行殺。
何異塞耳避人。
正宜屏息。
反乃高叫。
欲免輪回。
無有是處。
縱得禅定。
亦鬼神邪定爾。
鬼神邪定。
與善定相似。
故曰似三摩地。
其究必落神道也。
若身血肉類也。
身分裘毳類也。
身不服食。
皆心為之禁制。
故以攝心為戒。
若大解脫者。
不遵此律。
當另具一隻眼。
蚬子和尚。
不知何許人。
自印心于洞山。
混俗閩川。
冬夏唯披一衲。
逐日沿江岸采掇鰕蚬以充其腹。
暮即宿白馬廟紙錢中。
華嚴靜禅師欲決真假。
先潛入紙錢中。
深夜蚬子歸。
嚴把住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遽答曰。
神前酒台盤。
嚴曰。
不虛與我同根生。
後不知所終。
此所謂異類中行者也。
南泉因東西兩堂争貓兒。
泉遇之。
白衆曰。
道得即救取貓兒。
道不得即斬卻也。
衆無對。
泉便斬之。
趙州自外歸。
泉舉前話示之。
州乃脫草履安頭上而出。
泉曰。
子若在。
即救得貓兒也。
又雪峰普請畬田次。
見一蛇。
以杖挑起。
召衆曰。
看看。
以刀芟為兩段。
玄沙以杖抛于背後。
更不顧視。
衆愕然。
峰曰。
俊哉。
雪峰神用。
宛似南泉。
玄沙不顧。
頗類趙州。
泉曰。
子若在恰救得貓兒。
峰曰俊哉。
兩家父子。
節拍成就。
如一印印出。
雪窦天童頌處。
亦是依樣畫葫蘆也。
雪窦頌雲。
兩堂俱是杜禅和。
撥動煙塵不奈何。
賴得南泉能舉令。
一刀兩段任偏頗。
公案圓來問趙州。
長安城裡任閑遊。
草鞋頭戴無人會。
歸到家山即便休。
天童頌雲。
兩堂雲水盡紛拏。
王老師能驗正邪。
利刀斬斷俱亡像。
千古令人愛作家。
此道未喪。
知音可嘉。
鑿山透海兮。
唯尊大禹。
煉石補天兮。
獨賢女娲。
趙州老有生涯。
草鞋頭載較些些。
異中來也還明鑒。
隻個真金不混沙。
此二三老作家。
以殺生為佛事。
乃大人境界。
故非尋常可測。
阿難。
又複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偷。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偷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偷。
必落邪道。
上品精靈。
中品妖魅。
下品邪人。
諸魅所著。
彼等群邪。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妖邪。
熾盛世間。
潛匿奸欺。
稱善知識。
各自謂己。
得上人法。
詃惑無識。
恐令失心。
所過之處。
其家耗散。
我教比丘。
循方乞食。
令其舍貪。
成菩提道。
諸比丘等。
不自熟食。
寄于殘生。
旅泊三界。
示一往還。
去已無返。
雲何賊人。
假我衣服。
裨販如來。
造種種業。
皆言佛法。
卻非出家具戒比丘。
為小乘道。
由是疑誤無量衆生。
堕無間獄。
若我滅後。
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
能于如來形像之前。
身然一燈。
燒一指節。
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我說是人。
無始宿債。
一時酬畢。
長揖世間。
永脫諸漏。
雖未即明無上覺路。
是人于法。
已決定心。
若不為此舍身微因縱成無為。
必還生人。
酬其宿債。
如我馬麥。
正等無異。
汝教世人。
修三摩地。
後斷偷盜。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
若不斷偷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
水灌漏卮。
欲求其滿。
縱經塵劫。
終無平複。
若諸比丘。
衣缽之餘。
分寸不畜。
乞食餘分。
施餓衆生。
于大集會。
合掌禮衆。
有人捶詈。
同于稱贊。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身肉骨血。
與衆生共。
不将如來不了義說。
回為己解。
以誤初學。
佛印是人。
得真三昧。
如我所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通曰。
貪而不已。
必至于偷。
偷盜他物。
以資己身。
害止于身而已。
故然燈焚指。
即可酬畢。
若裨販如來不了義說。
回為己解。
以誤初學。
是謂盜法者也。
其害無量。
良由中心竊竊自喜。
欲擅其長。
未能自舍故也。
舍身易。
舍心難。
必使身心俱舍。
偷心悉除。
乃可語得真三昧者。
昔黑氏梵志(此雲淨裔)運神力。
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華兩株。
來供養佛。
佛召仙人。
梵志應諾。
佛曰。
放下着。
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華。
佛又召仙人放下着。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華。
佛又召仙人放下着。
梵志曰。
世尊。
我今兩手皆空。
更教放下個甚麼。
佛曰。
吾非教汝放舍其華。
汝當放舍外六塵。
内六根。
中六識。
一時舍卻。
無可舍處。
是汝免生死處。
梵志即于言下悟無生忍。
黃龍惟清禅師。
印心于晦堂。
每謂人曰。
今之學者。
未脫生死。
病在甚處。
病在偷心未死耳。
然非其罪。
為師者之罪也。
如漢高帝绐韓信而殺之。
信雖死。
其心果死乎。
古之學者。
言下脫生死。
效在甚麼處。
在偷心已死。
然非學者自能爾。
實為師者鉗錘妙密也。
如梁武帝禦大殿見候景不動聲氣。
而景之心已枯竭無餘矣。
諸方所說。
非不美麗。
要之如趙昌畫華。
華雖逼真。
而非真華也。
是可為裨販如來者戒。
阿難。
如是世界六道衆生。
雖則身心無殺盜淫。
三行已圓。
若大妄語。
即三摩地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
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謂前人言。
我今已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道。
辟支佛乘。
十地地前諸位菩薩。
求彼禮忏。
貪其供養。
是一颠迦。
(無善心者)銷滅佛種。
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記是人。
永殒善根。
無複知見。
沉三苦海。
不成三昧。
我滅度後。
敕諸菩薩及阿羅漢。
應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種種形。
度諸輪轉。
或作沙門。
(此雲勤息)白衣居士。
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寡婦。
奸偷屠販。
與其同事。
稱贊佛乘。
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
真阿羅漢。
洩佛密因。
輕言未學。
唯除命終。
陰有遺付。
雲何是人惑亂衆生。
成大妄語。
汝教世人。
修三摩地。
後複斷除諸大妄語。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
若不斷其大妄語者。
如刻人糞為旃擅形。
欲求香氣。
無有是處。
我教比丘。
直心道場。
于四威儀一切行中。
尚無虛假。
雲何自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
妄号帝王。
自取誅滅。
況複法王。
如何妄竊。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求佛菩提。
如噬臍人。
欲誰成就。
若諸比丘。
心如直弦。
一切真實。
入三摩地。
永無魔事。
我印是人。
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如我所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通曰。
身意口具十業。
身業。
淫殺盜是也。
意業。
貪嗔癡是也。
口業。
惡口兩舌绮語妄語是也。
身心無殺盜淫行。
惡口兩舌绮語。
可信其無。
唯大妄語。
容或有之。
何以故。
内無殺盜淫心。
外無殺盜淫事。
三行已圓。
内外清淨。
世不多有。
以最上乘律之。
未為奇特。
因彼癡根難除。
于三摩地中。
有愛見在。
便乃妄語。
謂已得證十地地前信住行向。
及辟支四聖果。
意在貪其供養。
即愛魔。
謂已齊聖。
即見魔。
前愛見坑。
心著于境。
失菩提路。
不耘苗者也。
此愛見魔。
心縛于法。
失如來種。
助苗長者也。
不耘苗者。
回心向道。
即獲菩提。
助苗長者。
僭帝稱王。
自取誅滅。
故其害尤甚。
謬指邪解以當極則。
令諸衆生。
不複知有向上事。
故為銷滅佛種。
大妄語其可無戒哉。
若果位中人。
應身顯化。
亦不敢輕洩密因。
自言所得。
如法華志言和尚将化。
謂人曰。
我從無量劫來。
成就逝多國土。
分身揚化。
今南歸矣。
言畢。
右脅而逝。
集仙王質問法華言。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青山影裡潑藍起。
寶塔高吟撼曉風。
又曰。
請法華燒香。
師曰。
未從齋戒覓。
不向佛邊求。
或問師凡耶聖耶。
遂舉手曰。
我不在此住。
觀其果位人。
語句自别。
何以妄為。
僧問藥山。
如何是道中至寶。
山曰。
莫谄曲。
曰不谄曲時如何。
山曰。
傾國不換。
淨名雲。
直心為道場。
無虛假故。
心如直弦。
一切真實。
豈但永無魔事。
而無上知覺。
亦此成就矣。
此大妄語戒。
在三行已圓之後。
攝之則成無上知覺。
不攝則沉三苦海。
緣身心清淨。
其力最大。
一念不戒。
而身心之清淨。
不為善用而為惡用。
其惡有異乎人者矣。
故其戒更當密也。
前雲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今獨詳四禁而不及定慧。
何也。
即戒之時而定慧自在。
本自一體。
本無漸次故也。
如雲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何嘗不以定慧為本。
至雲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則因戒生定之明徴也。
又雲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則因定發慧之明徴也。
故即戒而定慧自在。
不必别求。
所謂定慧也。
此三無漏。
唯阿羅漢能證之。
證此道者。
能殺賊。
能無生。
能應供。
而怖魔不足言矣。
波旬。
魔王名。
此雲惡者。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消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通曰。
此下發明自聞聞入路。
先須審定此聞。
從因緣生乎。
從自然生乎。
聞本非生。
故非因緣自然而生。
特因聲顯。
故立聞名。
若旋返聞機。
至不生滅。
既無能聞。
自無所聞。
與聲脫然不相幹涉。
此能脫其聲者。
不可複名聞矣。
将誰名哉。
他能與一切安名。
一切不能與他安名。
但可喻之如源而已。
故返源歸本。
聞尚無名。
孰為系縛。
即此一根。
當體解脫。
而六根一時清淨矣。
六根本自清淨。
忽起見聞而為之能。
如瞪目生幻翳耳。
忽見三界而為之所。
如翳目見空華耳。
幻翳空華。
原自非有。
逐流忘返。
不覺是妄。
今聞複本聞。
而翳根先除。
則六塵銷落。
而本覺圓淨。
如睛明眼。
華何從生。
謂之圓淨者不撥萬象而根塵俱淨。
清淨之極。
洞見十方。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其光有不通達乎。
是内瑩發光。
寂而含照。
即所謂元明之照也。
照不生所。
則靜含虛空。
如片雲之在太清。
而覺海澄圓。
得其元妙矣。
欲大解脫者。
返聞其可已乎。
黃檗雲。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菩提。
即此本源清淨心。
與衆生諸佛。
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
遍十方界。
一切平等。
無彼我相。
此本源清淨心。
常自圓明遍照。
世人不悟。
隻認見聞覺知為心。
為見聞覺知所覆。
所以不睹精明本體。
但直下無心。
本體自現。
如大日輪升于虛空。
遍照十方。
更無障礙。
故學道人。
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
空卻見聞覺知。
即心路絕無入路。
但于見聞覺知處認本心。
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
亦不離見聞覺知。
但莫于見聞覺知上起見解。
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
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
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
不即不離。
不住不着。
縱橫自在。
無非道場。
如黃檗語。
卻于翳病刮磨殆盡。
是亦返源之一助。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通曰。
既能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虛空尚在包含。
況虛空中所有之物。
故翳病若除。
不但三界空華本來無也。
而三界中若根若塵。
皆如夢如幻耳。
夢中摩登伽。
豈能留醒者之形。
心縱精明。
不能取夢中所有。
此根境本自解脫之一徴也。
列子載幻師巧作幻人。
内具五髒。
外具五根。
驅而優俳。
俨然人也。
既散。
而幻人招王之寵姬。
王怒。
幻師丞解幻人皆木具。
王怒始釋然。
王怒不加于幻人。
幻人無心故也。
幻本無性。
奚容喜戚于其間哉。
此又根境本自解脫之一徴也。
五祖演禅師示衆雲。
山僧昨日入城。
見一棚傀儡。
不免近前看。
或見端嚴奇特。
或見醜陋不堪。
動轉行坐。
青黃赤白。
一一見了。
子細看時。
元來青布幔裡有人。
山僧忍俊不禁。
乃問長史高姓。
他道老和尚看便休。
問甚麼姓。
山僧被他一句。
直得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
還有人為山僧道得麼。
昨日那裡落節。
今日這裡拔本。
若會得拔本消息。
可以語息機歸寂然矣。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黃檗曰。
同是一精明。
分為六和合。
一精明者一心也。
六和合者六根也。
此六根各與塵合。
眼與色合。
耳與聲合。
鼻與香合。
舌與味合。
身與觸合。
意與法合。
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
若了十八界無所有。
束六合為一精明。
一精明者即心也。
學道人皆知此。
但不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
遂被法縛。
不契本心。
如來現世。
欲說一乘真法。
則衆生不信興謗。
沒于苦海。
若都不說。
則堕悭貪。
不為衆生溥舍妙道。
遂設方便。
說有三乘。
乘有大小。
得有淺深。
皆非本法。
故曰唯有一乘道。
餘二則非真。
然終未能顯一心法。
故召迦葉同分座。
别付一心。
離言說法。
此一枝令别行。
若能契悟者。
便至佛地矣。
黃檗此語。
更不論餘塵尚諸學。
真大乘器。
合論曰。
初行菩薩。
見中品用。
以深信真如故。
得少分見。
知如來身。
無來無去無有斷絕唯心影現。
不離真如。
然此菩薩猶未能離微細分别。
以未入法身位故。
淨心菩薩。
見微細用。
如是轉勝。
乃至菩薩究竟地中。
見之方盡。
微細用名受用身。
以有業識。
見受用身。
若離業識。
則無可見。
一切如來皆是法身。
法身無有彼此差别色相。
互相見故。
夫以盡微細用名受用身者。
以有業識細相。
謂之菩薩地中。
故曰餘塵尚諸學。
若離業識。
則無可見。
謂之如來法身。
故曰明極即如來。
大衆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通曰。
聞機外逸。
則迷本逐末。
故名到。
返聞所以旋其機也。
返聞自性。
則背塵合覺。
故名正。
既聞自性。
即觑見本來面目。
即此聞性。
便成無上菩提。
圓通真常。
不假外得。
乃三世諸佛。
證無上菩提之頓門也。
僧問長沙。
如何是文殊。
沙曰。
牆壁瓦礫是。
曰如何是觀音。
沙曰。
音聲言語是。
曰如何是普賢。
沙曰衆生心是。
曰如何是佛。
沙曰衆生色身是。
曰恒沙諸佛體皆同。
何故有種種名字。
沙曰。
從眼根返源名文殊。
從耳根返源名觀音。
從心返源名普賢。
文殊是佛妙觀察智。
觀音是佛無緣大慈。
普賢是佛無為妙行。
三聖是佛之妙用。
佛是三聖之真體。
用則有恒沙假名。
體則總名一薄伽梵。
故知各入圓明者。
總與諸佛無别。
而耳根最圓。
須以觀世音為法。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塵勞。
非是長修學。
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通曰。
此文殊酬佛所問。
選擇圓通。
無如觀音返聞法門。
堪教阿難。
以治畜聞之過。
堪救末劫。
以拔流轉之苦。
非餘方便。
偶觸一機。
發明已事。
深者入微。
非初心所及。
淺者滞迹。
于圓通相左。
非是始終長修之學。
唯此耳根入者。
淺深皆宜。
可長修學。
最易成就。
最為方便。
故願世尊默加被之。
而文殊真實為人之心亦良慰已。
中塔球禅師上堂。
我此間粥飯因緣。
為兄弟舉唱。
終不是常。
欲得省要。
卻是山河大地。
與汝發明。
其道既常。
亦能究竟。
若從文殊門入者。
一切無為土木瓦礫。
助汝發機。
若從觀音門入者。
一切音響蝦蟆蚯蚓。
助汝發機。
若從普賢門入者。
不動步而到。
此三門方便。
示汝。
如将一隻折箭攪大海水。
令彼魚龍知水為命。
會麼。
若無智眼而審谛之。
任汝百般巧妙。
不為究竟。
又僧問道溥禅師。
初心後學。
近入叢林。
方便門中。
乞師指示。
溥敲門枋。
僧曰。
向上還有事也無。
溥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事。
溥再敲門枋。
夫普賢曰心聞洞十方。
文殊曰我亦從中證。
三聖互相敲唱。
令人從耳根入。
蓋以應此方之機也。
若諸尊宿發明向上始終接引。
何嘗不遵圓通軌轍哉。
抑何速證者之鮮也。
證入寂滅現前。
固自不易。
然大智度論雲。
耳根無覺知。
故不應聞。
耳識一念。
故不能分别。
不應聞。
意識亦不能聞。
何以故。
先五識識五塵。
然後意識識。
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
唯識過去未來五塵。
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
盲聾人亦應識聲色。
妙哉論乎。
正合此寂滅之旨。
唯聲無覺無根。
故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唯根無覺。
故盡聞不住。
唯識無色無對無處。
故覺所覺空。
所空能空。
生滅既滅。
一念速證。
其與漸增漸化者。
原非兩途。
故返聞入流。
至不生滅。
所當遵也。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
身心了然。
得大開示。
觀佛菩提及大涅槃。
猶如有人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普會大衆天龍八部。
有學二乘。
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
其數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
獲法眼淨。
性比丘尼。
聞說偈已。
成阿羅漢。
無量衆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嚴整衣服。
于大衆中。
合掌頂禮。
心迹圓明。
悲欣交集。
欲益未來諸衆生故。
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門。
是中修行。
得無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
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
自覺已圓。
能覺他者。
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
願度末劫一切衆生。
世尊。
此諸衆生。
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
如恒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
于菩提心。
得無退屈。
通曰。
無等等無上正等正覺。
所謂最上乘也。
無物與等。
而能與物為等。
故曰無等等。
以離煩惱故。
曰佛菩提。
以離生滅故。
曰大涅槃。
無量衆生。
皆知于此發心明知煩惱非家。
而覺性為家也。
明知生滅非家。
而涅槃為家也。
返聞法門。
自入流亡所以至寂滅現前。
是中修行。
獲妙圓通道路。
曆然如指諸掌。
阿難雖未自度。
究盡二死。
至登彼岸。
然欲度未來衆生。
皆入正定。
不為魔攪。
緣魔事甚多。
防範不易。
如性比丘尼。
非得如來神咒。
何得淫心頓息。
成阿羅漢。
最後五十種陰魔。
蓋酬此問。
更令明了其家所歸道路雲爾。
首山念禅師示衆雲。
老僧拟欲歸鄉。
什麼人随得去。
時有僧問。
未審和尚什麼時去。
念雲。
待有伴即向汝道。
僧雲。
無伴底事作麼生。
念雲。
盡日不逢人。
明明不知處。
僧雲。
忽遇一人又作麼生。
念雲。
迷子不歸家。
失卻來時路。
僧雲。
請師指個歸鄉路。
念雲。
枯木藏龍。
不存依倚。
僧雲。
和尚什麼時節卻回。
念雲。
一去不知音。
六國無消息。
僧雲。
正當歸鄉底事又作麼生。
念雲。
獨唱胡家曲。
無人和得齊。
僧雲。
忽遇知音在時如何。
念雲。
山上石人齊拍掌。
溪邊野老笑呵呵。
僧雲。
歸鄉回來底事又作麼生。
念雲。
八國奉朝衣。
四相無遷改。
僧雲。
未審居何位次。
念雲。
文殊不坐金台殿。
自有逍遙竹拂枝。
看念法華絲來線去。
敲唱自在。
依然仰山氣味。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
稱贊阿難。
善哉善哉。
如汝所問。
安立道場。
救護衆生末劫沉溺。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大衆唯然奉教。
佛告阿難。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
(此雲律藏)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通曰。
前雲二決定義。
一者審因地心。
二者選擇圓根。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直趨無上菩提。
更不論戒定慧等學此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奢摩他路。
所以接上上根也。
中雲根塵不偶未嘗無戒。
如澄濁水。
未嘗無定。
内瑩發光。
未嘗無慧。
但不以戒定慧自縛。
故為第一義谛。
今複先詳于戒。
而申明律中四禁。
所以接中下根也。
為防魔故。
不得不嚴于戒。
小乘禀法為戒。
粗治其末。
大乘攝心為戒。
細絕其本。
法戒則無身犯而已。
心戒則無思犯也。
戒珠圓明。
即能轉識成智。
可以空五陰。
破五濁矣。
又何魔事之足患哉。
六祖示衆雲。
我此法門。
以定慧為本。
大衆勿迷。
言定慧别。
定慧一體。
不是二。
定是慧體。
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
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
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
莫言先定發慧。
先慧發定。
各别。
作此見者。
法有二相。
口說善語。
心中不善。
空有定慧。
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
内外一種。
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
不在于靜。
若诤先後。
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
卻增我法。
不離四相。
善知識。
定慧猶如燈光。
有燈即光。
無燈即暗。
燈是光之體。
光是燈之用。
名雖有二。
體本同一。
此六祖雖明定慧一體。
中雲心口俱善。
内外一種。
定慧即等。
而戒亦在其中矣。
他日語志誠曰。
吾所說法。
不離自性。
離體說法。
名為相說。
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
皆從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有省。
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還不淨。
祖然之。
是最上乘所說戒定慧。
總是屋裡話。
與他門外語。
不啻霄壤。
阿難。
雲何攝心。
我名為戒。
若諸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淫。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
魔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魔民。
熾盛世間。
廣行貪淫。
為善知識。
令諸衆生。
落愛見坑。
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
修三摩地。
先斷淫心。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
若不斷淫修禅定者。
如蒸砂石。
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
祗名熱砂。
何以故。
此非飯本。
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縱得妙悟。
皆是淫根。
根本成淫。
輪轉三塗。
必不能出。
如來涅槃。
何路修證。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
斷性亦無。
于佛菩提。
斯可希冀。
如我此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通曰。
六道衆生。
生死相續。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生生世世。
常在纏縛。
唯淫為根本。
始于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一念愛根。
發動最先。
故以禁淫為始。
不禁淫而修禅定。
縱得妙悟。
秪益淫機。
故其究不成佛果而成魔屬。
魔亦有神通變現。
亦能說無上道。
但淫業不除。
魔福既盡。
終輪轉三塗苦耳。
淫發有機。
而心為之本。
故曰心淫。
心若不動。
機自不發。
故攝心持律。
先斷心淫。
名曰斷性。
有斷性在。
未離對治。
對待宛然。
淫機尚伏。
必斷性亦無。
方為真斷也。
唯淫為煩惱根。
斷之而菩提可冀。
唯淫為生死本。
斷之而涅槃可證。
斷之雲者。
如手足斷。
無複用之。
淫斷則以不生不滅為因地心。
故得正定。
不然。
蒸砂而成飯。
其可得乎哉。
法華經雲。
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
亦不樂見。
若入他家。
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
以為親厚。
不獨入他家。
若有因緣須獨入時。
但一心念佛。
若為女人說法。
不露齒笑。
不現胸臆。
乃至為法。
猶不親厚。
況複餘事。
不樂畜年少弟子。
沙彌小兒。
亦不樂與同師。
常好坐禅。
在于閑處。
修攝其心。
此先佛世尊準繩如是。
昔二祖嘗混迹淫房酒肆間。
人或嘲之。
祖曰。
我自調心。
何關汝事。
不是大出脫人。
安能入泥入水。
百丈惟政禅師上堂。
岩頭和尚用三文錢。
索得個妻。
祗解撈蝦捷蚬。
要且不解生男育女。
直至如今門風斷絕。
要識奯公妻麼。
百丈今日不惜唇吻。
與你諸人注破。
蓬??荊钗世所希。
布裙猶是嫁時衣。
怪哉将謂是奯公妻。
元來與我奯公面目相似。
有僧問欽山。
如何是和尚家風。
欽曰。
錦繡銀香囊。
風吹滿路香。
岩頭聞得。
令僧去雲。
傳誠十八姊。
好好事潘郎。
岩頭大似說風流禅。
而惟政借岩頭指蹤。
風流更甚。
總是臘月蓮華耳(奯音豁)。
阿難。
又諸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殺。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
為大力鬼。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
諸鬼帥等。
下品當為地行羅刹。
彼諸鬼神。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鬼神。
熾盛世間。
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難。
我令比丘食五淨肉。
此肉皆我神力化生。
本無命根。
汝婆羅門地多蒸濕。
加以砂石。
草菜不生。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
因大慈悲。
假名為肉。
汝得其味。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
食衆生肉。
名為釋子。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
從得心開似三摩地。
皆大羅刹。
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
相殺相吞相食未已。
雲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教世人。
修三摩地。
次斷殺生。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
若不斷殺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高聲大叫。
求人不聞。
此等名為欲隐彌露。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
于歧路行。
不蹋生草。
況以手拔。
雲何大悲取諸衆生血肉充食。
若諸比丘。
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及是此土靴履裘毳。
乳酪醍醐。
如是比丘。
于世真脫。
酬還宿債。
不遊三界。
何以故。
服其身分。
皆為彼緣。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
足不離地。
必使身心于諸衆生若身。
身分。
身心二塗。
不服不食。
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通曰。
佛成道十二年前。
未制戒律。
許比丘食五淨肉。
後因六群比丘故殺而食。
從此制律永斷。
諸經以不見不聞不疑及鳥殘自死為五種肉。
今雲五淨肉神力化生。
當如台山木肉之類。
本無命根。
故曰淨。
人之不能去殺者。
為服為食故也。
若服衆生絲綿裘毳。
及食衆生血肉。
皆為彼緣。
未能真脫。
欲出三界得乎。
如劫初之人。
體有金光。
足若禦雲。
因食地肥啖香稻故。
其體堅重。
足不離地。
終為地緣。
故修禅習定。
本以避罪。
反乃行殺。
何異塞耳避人。
正宜屏息。
反乃高叫。
欲免輪回。
無有是處。
縱得禅定。
亦鬼神邪定爾。
鬼神邪定。
與善定相似。
故曰似三摩地。
其究必落神道也。
若身血肉類也。
身分裘毳類也。
身不服食。
皆心為之禁制。
故以攝心為戒。
若大解脫者。
不遵此律。
當另具一隻眼。
蚬子和尚。
不知何許人。
自印心于洞山。
混俗閩川。
冬夏唯披一衲。
逐日沿江岸采掇鰕蚬以充其腹。
暮即宿白馬廟紙錢中。
華嚴靜禅師欲決真假。
先潛入紙錢中。
深夜蚬子歸。
嚴把住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遽答曰。
神前酒台盤。
嚴曰。
不虛與我同根生。
後不知所終。
此所謂異類中行者也。
南泉因東西兩堂争貓兒。
泉遇之。
白衆曰。
道得即救取貓兒。
道不得即斬卻也。
衆無對。
泉便斬之。
趙州自外歸。
泉舉前話示之。
州乃脫草履安頭上而出。
泉曰。
子若在。
即救得貓兒也。
又雪峰普請畬田次。
見一蛇。
以杖挑起。
召衆曰。
看看。
以刀芟為兩段。
玄沙以杖抛于背後。
更不顧視。
衆愕然。
峰曰。
俊哉。
雪峰神用。
宛似南泉。
玄沙不顧。
頗類趙州。
泉曰。
子若在恰救得貓兒。
峰曰俊哉。
兩家父子。
節拍成就。
如一印印出。
雪窦天童頌處。
亦是依樣畫葫蘆也。
雪窦頌雲。
兩堂俱是杜禅和。
撥動煙塵不奈何。
賴得南泉能舉令。
一刀兩段任偏頗。
公案圓來問趙州。
長安城裡任閑遊。
草鞋頭戴無人會。
歸到家山即便休。
天童頌雲。
兩堂雲水盡紛拏。
王老師能驗正邪。
利刀斬斷俱亡像。
千古令人愛作家。
此道未喪。
知音可嘉。
鑿山透海兮。
唯尊大禹。
煉石補天兮。
獨賢女娲。
趙州老有生涯。
草鞋頭載較些些。
異中來也還明鑒。
隻個真金不混沙。
此二三老作家。
以殺生為佛事。
乃大人境界。
故非尋常可測。
阿難。
又複世界六道衆生。
其心不偷。
則不随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偷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偷。
必落邪道。
上品精靈。
中品妖魅。
下品邪人。
諸魅所著。
彼等群邪。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妖邪。
熾盛世間。
潛匿奸欺。
稱善知識。
各自謂己。
得上人法。
詃惑無識。
恐令失心。
所過之處。
其家耗散。
我教比丘。
循方乞食。
令其舍貪。
成菩提道。
諸比丘等。
不自熟食。
寄于殘生。
旅泊三界。
示一往還。
去已無返。
雲何賊人。
假我衣服。
裨販如來。
造種種業。
皆言佛法。
卻非出家具戒比丘。
為小乘道。
由是疑誤無量衆生。
堕無間獄。
若我滅後。
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
能于如來形像之前。
身然一燈。
燒一指節。
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我說是人。
無始宿債。
一時酬畢。
長揖世間。
永脫諸漏。
雖未即明無上覺路。
是人于法。
已決定心。
若不為此舍身微因縱成無為。
必還生人。
酬其宿債。
如我馬麥。
正等無異。
汝教世人。
修三摩地。
後斷偷盜。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
若不斷偷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
水灌漏卮。
欲求其滿。
縱經塵劫。
終無平複。
若諸比丘。
衣缽之餘。
分寸不畜。
乞食餘分。
施餓衆生。
于大集會。
合掌禮衆。
有人捶詈。
同于稱贊。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身肉骨血。
與衆生共。
不将如來不了義說。
回為己解。
以誤初學。
佛印是人。
得真三昧。
如我所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通曰。
貪而不已。
必至于偷。
偷盜他物。
以資己身。
害止于身而已。
故然燈焚指。
即可酬畢。
若裨販如來不了義說。
回為己解。
以誤初學。
是謂盜法者也。
其害無量。
良由中心竊竊自喜。
欲擅其長。
未能自舍故也。
舍身易。
舍心難。
必使身心俱舍。
偷心悉除。
乃可語得真三昧者。
昔黑氏梵志(此雲淨裔)運神力。
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華兩株。
來供養佛。
佛召仙人。
梵志應諾。
佛曰。
放下着。
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華。
佛又召仙人放下着。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華。
佛又召仙人放下着。
梵志曰。
世尊。
我今兩手皆空。
更教放下個甚麼。
佛曰。
吾非教汝放舍其華。
汝當放舍外六塵。
内六根。
中六識。
一時舍卻。
無可舍處。
是汝免生死處。
梵志即于言下悟無生忍。
黃龍惟清禅師。
印心于晦堂。
每謂人曰。
今之學者。
未脫生死。
病在甚處。
病在偷心未死耳。
然非其罪。
為師者之罪也。
如漢高帝绐韓信而殺之。
信雖死。
其心果死乎。
古之學者。
言下脫生死。
效在甚麼處。
在偷心已死。
然非學者自能爾。
實為師者鉗錘妙密也。
如梁武帝禦大殿見候景不動聲氣。
而景之心已枯竭無餘矣。
諸方所說。
非不美麗。
要之如趙昌畫華。
華雖逼真。
而非真華也。
是可為裨販如來者戒。
阿難。
如是世界六道衆生。
雖則身心無殺盜淫。
三行已圓。
若大妄語。
即三摩地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
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謂前人言。
我今已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道。
辟支佛乘。
十地地前諸位菩薩。
求彼禮忏。
貪其供養。
是一颠迦。
(無善心者)銷滅佛種。
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記是人。
永殒善根。
無複知見。
沉三苦海。
不成三昧。
我滅度後。
敕諸菩薩及阿羅漢。
應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種種形。
度諸輪轉。
或作沙門。
(此雲勤息)白衣居士。
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寡婦。
奸偷屠販。
與其同事。
稱贊佛乘。
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
真阿羅漢。
洩佛密因。
輕言未學。
唯除命終。
陰有遺付。
雲何是人惑亂衆生。
成大妄語。
汝教世人。
修三摩地。
後複斷除諸大妄語。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
若不斷其大妄語者。
如刻人糞為旃擅形。
欲求香氣。
無有是處。
我教比丘。
直心道場。
于四威儀一切行中。
尚無虛假。
雲何自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
妄号帝王。
自取誅滅。
況複法王。
如何妄竊。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求佛菩提。
如噬臍人。
欲誰成就。
若諸比丘。
心如直弦。
一切真實。
入三摩地。
永無魔事。
我印是人。
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如我所說。
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
通曰。
身意口具十業。
身業。
淫殺盜是也。
意業。
貪嗔癡是也。
口業。
惡口兩舌绮語妄語是也。
身心無殺盜淫行。
惡口兩舌绮語。
可信其無。
唯大妄語。
容或有之。
何以故。
内無殺盜淫心。
外無殺盜淫事。
三行已圓。
内外清淨。
世不多有。
以最上乘律之。
未為奇特。
因彼癡根難除。
于三摩地中。
有愛見在。
便乃妄語。
謂已得證十地地前信住行向。
及辟支四聖果。
意在貪其供養。
即愛魔。
謂已齊聖。
即見魔。
前愛見坑。
心著于境。
失菩提路。
不耘苗者也。
此愛見魔。
心縛于法。
失如來種。
助苗長者也。
不耘苗者。
回心向道。
即獲菩提。
助苗長者。
僭帝稱王。
自取誅滅。
故其害尤甚。
謬指邪解以當極則。
令諸衆生。
不複知有向上事。
故為銷滅佛種。
大妄語其可無戒哉。
若果位中人。
應身顯化。
亦不敢輕洩密因。
自言所得。
如法華志言和尚将化。
謂人曰。
我從無量劫來。
成就逝多國土。
分身揚化。
今南歸矣。
言畢。
右脅而逝。
集仙王質問法華言。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青山影裡潑藍起。
寶塔高吟撼曉風。
又曰。
請法華燒香。
師曰。
未從齋戒覓。
不向佛邊求。
或問師凡耶聖耶。
遂舉手曰。
我不在此住。
觀其果位人。
語句自别。
何以妄為。
僧問藥山。
如何是道中至寶。
山曰。
莫谄曲。
曰不谄曲時如何。
山曰。
傾國不換。
淨名雲。
直心為道場。
無虛假故。
心如直弦。
一切真實。
豈但永無魔事。
而無上知覺。
亦此成就矣。
此大妄語戒。
在三行已圓之後。
攝之則成無上知覺。
不攝則沉三苦海。
緣身心清淨。
其力最大。
一念不戒。
而身心之清淨。
不為善用而為惡用。
其惡有異乎人者矣。
故其戒更當密也。
前雲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今獨詳四禁而不及定慧。
何也。
即戒之時而定慧自在。
本自一體。
本無漸次故也。
如雲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何嘗不以定慧為本。
至雲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則因戒生定之明徴也。
又雲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則因定發慧之明徴也。
故即戒而定慧自在。
不必别求。
所謂定慧也。
此三無漏。
唯阿羅漢能證之。
證此道者。
能殺賊。
能無生。
能應供。
而怖魔不足言矣。
波旬。
魔王名。
此雲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