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關燈
曰。

    大衆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

    又雲門到鵝湖。

    聞上堂曰莫道未了底人長時浮逼逼地。

    設使了得底。

    明明知有去處。

    尚乃浮逼逼地。

    門乃下問首座。

    适來和尚意作麼生。

    座曰。

    浮逼逼地。

    門曰。

    首座久在此住。

    頭白齒黃。

    作這個語話。

    曰上座又作麼生。

    門曰。

    要道即得。

    見即便見。

    若不見。

    莫亂道。

    曰秪如浮逼逼地又作麼生。

    門曰。

    頭上着枷。

    腳下着杻。

    曰與麼。

    則無佛法也。

    門曰。

    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二則可以互觀。

     八者滅音圓聞。

    遍生慈力。

    能令衆生經過險路。

    賊不能劫。

     通曰。

    感應一機也。

    彼此一心也。

    内無應者。

    外不能為。

    故心無殺害。

    則鬼不能侵。

    遍生慈力。

    則賊不能劫。

    良由滅音則無對待。

    圓聞則同一體。

    故不成敵而被劫也。

    投子山大同禅師。

    遭巢寇暴亂。

    有狂徒持刃向師曰。

    住此何為。

    師乃随宜說法。

    渠魁聞而拜伏。

    脫衣服施之而去。

    三角山法遇庵主。

    因荒亂。

    魁帥入山。

    問和尚有甚财寶。

    遇曰。

    僧家之寶。

    非君所宜。

    魁曰。

    是何寶。

    遇振聲一喝。

    魁不悟。

    以刃加之。

    一領一不領。

    豈非定業耶。

    岩頭嘗謂衆曰。

    老漢去時。

    大吼一聲了去。

    中原盜起。

    衆皆避地。

    頭端居晏如也。

    一日賊大至。

    責以無供饋。

    遂剚刃焉。

    頭神色自若。

    大叫一聲而終。

    聲聞數十裡。

    此定業故不可逃。

    然三角與岩頭之寶。

    又豈賊之所能劫乎。

     九者熏聞離塵。

    色所不劫。

    能令一切多淫衆生。

    遠離貪欲。

     通曰。

    熏修于聞。

    則欲愛幹枯。

    良由水歸于根。

    火不能炎故也。

    音塵既銷。

    餘塵俱脫。

    根境不相到。

    故色不能惑。

    古德雲久種善根深。

    居塵塵不侵。

    非幹塵不侵。

    自是我無心。

    鸠摩羅什。

    忽聞肩上二小兒啼。

    什曰。

    此欲障也。

    言于秦王。

    賜宮女四人。

    一交而産二子。

    欲障遂息。

    其徒因是不守戒律。

    什乃撮針而吞之曰。

    能如我吞針者。

    乃可行欲。

    于是一衆悚然奉教。

     十者純音無塵。

    根境圓融。

    無對所對。

    能令一切忿恨衆生。

    離諸瞋恚。

     通曰。

    瞋視貪更密。

    尤為難拔。

    故離塵即可斷貪。

    瞋必無塵而後可斷也。

    外無所對易。

    内無能對難。

    非根境圓融。

    純乎其純。

    難以語此。

    雖然。

    亦有以瞋恚作佛事者。

    如慈明在汾陽二載。

    未許入室。

    每見必诟罵。

    或毀诋諸方。

    及有所訓。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

    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

    念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語未卒。

    陽熟視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明拟伸救。

    陽掩明口。

    乃大悟曰。

    是知臨濟道出常情。

    服役七載。

    辭去。

    後住慈明。

    黃龍南哀懇開示。

    明曰。

    公學雲門禅。

    必善其旨。

    如雲放洞山三頓棒。

    是有吃棒分。

    無吃棒分。

    南曰有吃棒分。

    明色莊曰。

    從朝至暮。

    鵲噪鴉鳴。

    皆應吃棒。

    明複問趙州道台山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

    且那裡是他勘破婆子處。

    南汗下不能答。

    次曰。

    又詣明。

    诟罵不已。

    南曰。

    罵豈慈悲法施耶。

    明曰。

    你作罵會那。

    南于言下大悟。

    因呈頌曰。

    傑出叢林是趙州。

    老婆勘破沒來由。

    而今四海清如鏡。

    行人莫與路為仇。

    明颔之。

    若此等嗔恚。

    雖不離可也。

     十一者。

    銷塵旋明。

    法界身心。

    猶如琉璃。

    朗徹無礙。

    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颠迦。

    (此雲無善心)永離癡暗。

     通曰。

    聞性非見性也。

    何以言明。

    明即覺也。

    覺所覺空。

    故明遍法界。

    空覺極圓。

    故法界身心。

    猶如琉璃。

    朗徹無礙。

    且六根互用。

    觀即是聞。

    故曰銷塵旋明也。

    内業有十。

    而壞滅法身。

    唯淫怒癡為甚。

    天台釋三毒。

    通界内外。

    界内謂思惑。

    界外謂無明。

    二乘以忻涅槃為貪。

    厭生死為嗔。

    迷中道為癡。

    菩薩以廣求佛法為貪。

    呵斥二乘為瞋。

    未了佛性為癡。

    皆是三毒。

    而癡為根本。

    甚矣癡業之難除也。

    百丈雲。

    濁法者。

    貪嗔愛取等多名也。

    清法者。

    菩提涅槃解脫等多名也。

    隻如今鑒覺。

    但于清濁兩流。

    凡聖等法。

    都不得有纖毫愛取。

    既不愛取。

    依住不愛取将為是。

    是初善。

    是住調伏心。

    是聲聞人。

    是戀筏不舍人。

    是二乘道。

    是禅那果。

    既不愛取。

    亦不依住不愛取。

    是中善。

    是半字教。

    猶是無色界。

    免堕二乘道。

    免堕魔民道。

    猶是禅那病。

    是菩薩縛。

    既不依住不愛取。

    亦不作不依住知解。

    是後善。

    是滿字教。

    免堕無色界。

    免堕禅那病。

    免堕菩薩乘。

    免堕魔王位。

    為智障地障行障。

    故見自己佛性如夜見色。

    如雲佛地斷二愚一微細所知愚。

    二極微細所知愚。

    故雲有大智人。

    破塵出經卷。

    若透得三句過。

    不被三段管。

    教家舉喻。

    如鹿三跳出綱。

    喚作纏外人。

    無物拘系得渠。

    是屬然燈後佛。

    是最上乘。

    是上上智。

    是佛道上立。

    此人是佛。

    有佛性。

    是導師。

    是使得無所礙風。

    是無礙慧。

    于後能使得因果。

    福智自由。

    是作車運載因果。

    處于生。

    不被生之所留。

    處于死。

    不被死之所礙。

    處于五陰。

    如門開相似。

    去住自由。

    若能與麼。

    不論階梯勝劣。

    乃至蟻子之身。

    但能與麼。

    盡是妙淨國土。

    不可思議。

    此猶是解縛語。

    彼自無瘡。

    勿傷之也。

    佛瘡菩薩等瘡。

    但說有無等法。

    盡是傷也。

    噫百丈慈悲。

    極力發明微細性障。

    須一一透過。

    方名永離癡暗。

     十二者。

    融形複聞。

    不動道場。

    涉人世間。

    不壞世界。

    能遍十方。

    供養微塵諸佛如來。

    各各佛邊為法王子。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男者。

    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通曰。

    此真如性。

    涉入世間。

    随為色空。

    遍十方界。

    乃不空如來藏也。

    大士本彌陀法王子。

    而各各佛邊承事不倦。

    是真能子者。

    故求男者辄應之。

    二十三祖鶴勒尊者。

    月氏國人也。

    父曰千勝。

    母曰金光。

    以無子故。

    禱于七佛金幢。

    即夢須彌山頂一神童持金環雲。

    我來也。

    覺而有孕。

    年七歲。

    遊行聚落。

    睹民間淫祀。

    乃入廟叱之曰。

    汝妄興禍福。

    幻惑于人。

    歲費牲牢。

    傷害斯甚。

    言訖。

    廟貌忽然而壞。

    由是鄉黨謂之聖子。

    年二十二出家。

    三十遇摩拏羅尊者。

    付法紹祖位。

     十三者。

    六根圓通。

    明照無二。

    含十方界。

    立大圓鏡。

    空如來藏。

    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

    受領無失。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女者。

    誕生端正福德柔順衆人愛敬有相之女。

     通曰。

    一根返元。

    六根互用。

    是謂圓通。

    唯圓而明照無二。

    故立大圓鏡智。

    唯通而含十方界。

    故立空如來藏。

    承順如來。

    受領無失。

    皆有女之道。

    故求女得女。

    月上女相好端嚴。

    衆人愛敬。

    求配者踵至。

    女現神異。

    志求出家。

    舍利弗因入城。

    見女出城。

    心口思惟。

    此姊見佛。

    不知得忍不得忍否。

    我當問之。

    才近。

    便問大姊往甚麼處去。

    女曰。

    如舍利弗與麼去。

    弗曰。

    我方入城。

    汝方出城。

    何言如我恁麼去。

    女曰。

    諸佛弟子。

    當依何住。

    曰弗。

    諸佛弟子。

    依大涅槃而住。

    女曰。

    諸佛弟子。

    既依大涅槃而住。

    而我亦如舍利弗與麼去。

    又文殊問庵提遮女曰。

    生以何為義。

    女曰。

    生以不生生為生義。

    殊曰。

    如何是生以不生生為生義。

    女曰。

    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

    未嘗自得。

    有所和合。

    而能随其所宜。

    是為生義。

    殊曰。

    死以何為義。

    女曰。

    死以不死死為死義。

    殊曰。

    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為死義。

    女曰。

    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

    未嘗自得。

    有所離散。

    而能随其所宜。

    是為死義。

    庵提遮女問文殊曰。

    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為甚麼卻被生死之所流轉。

    殊曰。

    其力未充。

    此二女者。

    出有佛世。

    不但福德柔順。

    且能發明向上事。

    豈亦夙生受領秘密法門而示現者耶。

     十四者。

    此三千大千世界。

    百億日月。

    現住世間諸法王子。

    有六十二恒河沙數。

    修法垂範教化衆生。

    随順衆生。

    方便智慧。

    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

    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

    能令衆生持我名号。

    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

    二人福德。

    正等無異。

    世尊。

    我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

    福備衆生。

     通曰。

    最初觀其音聲。

    即得解脫。

    接上上根。

    但照見五蘊皆空。

    即度一切苦厄。

    以觀觀者。

    非微妙觀行不能也。

    末示但持名号。

    福備衆生。

    接中下根。

    福備雲者。

    指免水火以至得男女。

    無求不遂。

    故三十二應言解脫者。

    即證悟。

    餘成就。

    但備其福而已。

    此方衆生。

    耳根利故。

    受道者多。

    所以觀音化勝。

    餘根鈍。

    故受道者少。

    所以諸聖化劣。

    圓與不圓。

    日劫相倍。

    已自密簡耳根為此方教體矣。

    華林善覺禅師。

    常持錫杖夜出林麓間。

    七步一振錫。

    一稱觀音名号。

    夾山問遠聞和尚念觀音。

    是否。

    師曰然。

    山曰。

    騎卻頭時如何。

    師曰。

    出頭即從汝騎。

    不出頭騎甚麼。

    山無對。

    觀察使裴休訪之。

    問曰。

    還有侍者否。

    師曰。

    有一兩個。

    秪是不可見客。

    裴曰。

    在甚麼處。

    師乃喚大空小空。

    時二虎自庵從而出。

    裴睹之驚悸。

    師語二虎曰。

    有客且去。

    二虎哮吼而去。

    裴問曰。

    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

    師乃良久曰。

    會麼。

    裴曰不會。

    師曰。

    山僧常念觀音。

    故能知。

    華林良久。

    及不出頭處。

    即善觀觀者。

    不然。

    且念觀音。

     世尊。

    我又獲是圓通。

    修證無上道故。

    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

    心精遺聞。

    見聞覺知。

    不能分隔。

    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故我能現衆多妙容。

    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

    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

    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金剛堅固)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

    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各有妙印)二目三目四目九目。

    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

    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護衆生。

    得大自在。

     通曰。

    同佛慈力。

    故有三十二應。

    同衆生悲仰。

    故施十四無畏。

    已是無作妙力。

    不可思議。

    而又有四不思議無作妙德者。

    由修證無上道故。

    其道無上。

    其神妙愈不可測。

    前說法及稱名号。

    猶可窺測。

    至此其形其咒。

    能令衆生得大自在。

    真大不思議境界也。

    總自妙妙聞心流出。

    初亡根塵。

    心固妙矣。

    此對粗之妙。

    非絕待之妙。

    繼而智境雙亡。

    能所俱寂。

    故曰妙妙。

    始而返聞遺境。

    至此心精遺聞。

    聞且遺之。

    六根俱化。

    是以見聞覺知。

    不能分隔。

    而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即所謂寂滅現前也。

    唯圓融清淨。

    故應化無方。

    首為六用之總。

    臂表提接之悲。

    目表照了之智。

    首臂目俱言八萬四千者。

    對八萬四千塵勞。

    而顯對治法門也。

    六祖雲。

    我此法門。

    從一般若。

    生八萬四千智慧。

    何以故。

    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若無塵勞。

    智慧常現。

    不離自性。

    陸亘大夫問南泉。

    大悲菩薩。

    用許多手眼作甚麼。

    泉曰。

    秪如國家。

    又用大夫作甚麼。

    麻谷問臨濟。

    大悲千手眼。

    那個是正眼。

    濟搊住曰。

    大悲千手眼。

    作麼是正眼。

    速道速道。

    谷拽濟下禅床。

    卻坐。

    濟問訊曰。

    不審。

    谷拟議。

    濟便喝。

    拽谷下禅床。

    卻坐。

    谷便出去。

    又麻谷問十二面觀音。

    那個是正面。

    濟下禅床擒住曰。

    十二面觀音甚處去也。

    速道速道。

    谷轉身拟坐。

    濟便打。

    谷接住棒相捉歸方丈。

    此二尊宿。

    各顯神通。

    大不可思議。

    若見他與奪之機。

    許具觀音手眼。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

    如聲度垣。

    不能為礙。

    故我妙能現一一形。

    誦一一咒。

    其形其咒。

    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是故十方微塵國土。

    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通曰。

    聞思圓通。

    如聲度垣。

    以能超越六塵。

    不為所礙。

    故能現形誦咒。

    顯不思議之用。

    唯聞性不可思議。

    故咒力亦不可思議。

    前以一圓融清淨寶覺。

    救護衆生。

    得大自在。

    蓋用全力而引之登道岸者也。

    故手臂眼慈威定慧具備。

    令其解脫。

    此但現一一形。

    誦一一咒。

    能令衆生無畏。

    僅無畏生死苦耳。

    未至大自在也。

    昔有人為采生者所獲。

    用以飼鬼。

    鎖于廟中柱上。

    夜半有巨蟒至。

    将啖之。

    其人生平但熟一大悲咒。

    持誦不已。

    蟒不能近。

    若有物隔之者。

    蟒竟去。

    天明啟鑰。

    視之無恙。

    衆訝問其故。

    語以誦大悲咒獲免。

    由是淫祀遂廢。

    咒力能施無畏。

    大都如此。

    張僧繇寫寶志像。

    才下筆。

    辄不自定。

    志遂以指??面門。

    分披出十二面觀音。

    妙相殊麗。

    或慈或威。

    僧繇竟不能寫。

    僧問文殊禅師。

    僧繇為甚麼邈志公真不得。

    殊雲。

    非但僧繇。

    志公亦邈不得。

    僧雲。

    志公為甚麼邈不得。

    殊雲。

    彩繪不将來。

    僧雲。

    和尚還邈得也無。

    殊雲。

    我亦邈不得。

    僧雲。

    和尚為甚麼邈不得。

    殊雲。

    渠不苟我顔色。

    教我如何邈。

    丹霞頌雲。

    身光熾盛相巍巍。

    妙手如何彩繪伊。

    休問僧繇吳道子。

    志公他自不能知。

    即志公亦不能知。

    可想見不思議境界矣。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

    所遊世界。

    皆令衆生舍身珍寶。

    求我哀愍。

     通曰。

    本妙圓通清淨本根。

    即耳根也。

    遠離塵垢。

    本無煩惱。

    故曰清淨。

    而世界衆生。

    苦于煩惱。

    不能解脫。

    故哀懇求度。

    菩薩所修六度。

    布施為先。

    故教令布施。

    去貪去吝。

    以為修因。

    即此一布施。

    不見與者。

    不見受者。

    及不見所施物。

    是名布施波羅蜜。

    非清淨圓通。

    不能臻斯妙也。

    故觀世音菩薩所受無盡意菩薩珍寶璎珞。

    還以奉佛。

    其始也。

    不肯受之。

    可以觀戒。

    奉佛無倦。

    可觀精進。

    不自受用。

    可以觀忍。

    施受無情。

    可以觀定。

    唯求福備衆生。

    可觀智慧。

    故舉一布施。

    而六度在其中矣。

    豈但以一布施教哉。

    僧問百丈。

    如今沙門盡言我依佛教。

    學一經一論。

    一禅一律。

    一知一解。

    合受檀越四事供養。

    為消得否。

    丈雲。

    但約如今照用一聲一色。

    一香一味。

    于一切有無諸法。

    一一境上。

    都無纖塵取染。

    亦不依住無取染。

    亦無不依住知解。

    這個人。

    日食萬兩黃金。

    亦能消得。

    秪如今照一切有無等法。

    于六根門頭。

    刮削并當貪愛。

    有纖毫治不去。

    乃至乞施主一粒米。

    一縷線。

    個個披毛戴角。

    牽犁負重。

    一一須償他始得。

    為不依佛。

    佛是無著人。

    無求人。

    無依人。

    如今波波貪覓佛。

    盡皆背也。

    信斯言也。

    必修習清淨本根。

    乃可受人布施。

     四者我得佛心。

    證于究竟。

    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

    傍及法界六道衆生。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長壽得長壽。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通曰。

    證于究竟。

    其慧足也。

    故能與人以出世之樂。

    供養如來。

    其福足也。

    故能與人以世間之福。

    皆從不思議中成就。

    若見有求者。

    有得者。

    其所施亦隘矣。

    得福不如得果。

    得果不如得極果。

    故以得大涅槃為極。

    百丈雲。

    秪如今有人。

    以福智四事。

    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衆生。

    随其所欲。

    滿八十年已後。

    作是念。

    然此衆生皆以衰老。

    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

    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道。

    如是施主。

    但施衆生一切樂具。

    功德尚自無量。

    何況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道。

    功德無量無邊。

    猶不如第五十人聞經随喜功德。

    報恩經雲。

    摩耶夫人生五百太子。

    盡得辟支佛果。

    而皆滅度。

    各各起塔供養。

    一一禮拜歎言不如生于一子得無上菩提。

    省我心力。

    秪如今于百千萬衆生。

    有一人得者。

    償直三千大千世界。

    嗟乎觀世音已得佛心。

    而能令衆生皆得佛心。

    其悲願真不可思議矣。

     佛問圓通。

    我從耳門圓照三昧。

    緣心自在。

    因入流相。

    得三摩地。

    成就菩提。

    斯為第一。

    世尊。

    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

    于大會中。

    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通曰。

    書雲。

    明四目。

    達四聽。

    言以四方之耳目為耳目也。

    又雲。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言天之視聽不可見。

    見之于民也。

    觀音既以十方之觀聽為觀聽。

    故十方之觀聽即觀音也。

    其名安得不遍十方乎。

    保福問僧甚處來。

    曰觀音。

    福曰。

    還見觀音麼。

    曰見。

    福曰。

    左邊見。

    右邊見。

    曰見時不曆左右。

    法眼别雲。

    如和尚見。

    孚上座登徑山法會。

    一日于大佛殿前。

    有僧問上座曾到五台否。

    曰曾到。

    曰還見文殊麼。

    曰見。

    曰甚麼處見。

    曰徑山佛殿前見。

    雪峰聞其語而奇之。

    臨濟雲。

    有一般學人。

    向五台山裡求文殊。

    早錯了也。

    五台無文殊。

    你欲識文殊麼。

    秪你目前用處。

    始終不異。

    處處不疑。

    此個是活文殊。

    你一念心無差别光。

    處處總是真普賢。

    你一念心自然解縛。

    随處解脫。

    此是觀音三昧法。

    互為主伴。

    出則一時出。

    一即三。

    三即一。

    如是解得。

    始好看教。

    噫。

    臨濟此語。

    說宗說教。

    總無差别。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

    從其五體。

    同放寶光。

    遠灌十方微塵如來。

    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彼諸如來。

    亦于五體同放寶光。

    從微塵方。

    來灌佛頂。

    并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林木池沼。

    皆演法音。

    交光相羅。

    如寶絲網。

    是諸大衆。

    得未曾有。

    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

    青黃赤白。

    間錯紛糅。

    十方虛空。

    成七寶色。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

    俱時不現。

    唯見十方微塵國土。

    合成一界。

    梵呗詠歌。

    自然敷奏。

     通曰。

    諸菩薩阿羅漢所證圓通。

    俱已入不思議界。

    故佛從不思議中。

    現起瑞應寶光。

    依正二報。

    皆顯圓通。

    正報。

    五體放光。

    佛佛不異。

    顯二十五圓通。

    頭頭是道。

    人各具體。

    而佛得其全也。

    依報。

    交光相羅。

    如寶絲網。

    乃至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顯十八界七大皆如來藏真如妙性。

    交涉互融。

    同一寶明空海也。

    此娑婆界合成一界。

    塵消聞複之象也。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

    純音無塵之象也。

    寶覺圓明。

    周遍法界。

    隐隐以返聞為第一機矣。

    洞山到沩山。

    問曰。

    頃聞忠國師有無情說法。

    某甲未究其微。

    沩曰。

    我這裡亦有。

    隻是難得其人。

    曰便請和尚道。

    沩曰。

    父母所生口。

    終不為子說。

    曰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

    沩曰。

    此去石室相連。

    有雲岩道人。

    若能撥草瞻風。

    必為子之所重。

    既到雲岩。

    問無情說法。

    甚麼人得聞。

    岩雲。

    無情得聞。

    曰和尚還聞否。

    岩曰。

    我若聞。

    子則不聞吾說法也。

    曰某甲為甚麼不聞。

    岩豎起拂子雲。

    還聞麼。

    曰不聞。

    岩曰。

    我說法汝尚不聞。

    何況無情說法。

    曰無情說法。

    該何典教。

    岩雲。

    豈不見彌陀經雲。

    水鳥樹林。

    悉皆念佛。

    念法。

    無情草木。

    互奏笙歌。

    洞山于此有省。

    乃述頌曰。

    也大奇。

    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将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聲方得知。

    雲居佑禅師上堂。

    一切聲是佛聲。

    擊禅床曰。

    梵音清遠。

    令人樂聞。

    又曰。

    一切色是佛色。

    乃拈起拂子曰。

    今佛放光明。

    照發實相義。

    已到之者。

    頂戴奉行。

    未到之者。

    應如是知。

    應如是信。

    擊禅床下座。

    此諸尊宿親到圓通會上來。

    故能重重演說如是。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

    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各說最初成道方便。

    皆言修習真實圓通。

    彼等修行。

    實無優劣。

    前後差别。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

    二十五行。

    誰當其根。

    兼我滅後。

    此界衆生。

    入菩薩乘。

    求無上道。

    何方便門。

    得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

    奉佛慈旨。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承佛威神。

    說偈對佛。

     通曰。

    彼等修行。

    實無優劣前後差别。

    均已悟入無上菩提。

    為佛所印。

    黃檗雲。

    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

    以心印心。

    心心不異。

    印着空。

    即印不成文。

    印着物。

    即印不成法。

    故以心印心。

    心心不異。

    能印所印。

    俱難契會。

    故得者少。

    然心即無心。

    得即無得。

    夫惟無心無得。

    故無前後差别。

    此二十五無學實無優劣。

    乃以心印心心心不異故也。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通曰。

    覺元妙。

    本自妙而常明者也。

    以分别前境。

    故曰元明。

    已落明了意地。

    則是似量。

    似量立。

    則圓明現量沒。

    前世尊雲。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此重頌出。

    普明和尚示衆雲。

    祖師心法。

    洞貫十方。

    今古恒然。

    法爾如是。

    如是之法。

    不假修而自就。

    不假得而自圓。

    一切現成。

    名不動地。

    用而非有。

    不用非無。

    妙體湛然。

    恒常不變。

    體合妙用。

    應備無為。

    映現重重。

    無邊色相。

    心無自性。

    觸事全彰。

    不動道場。

    遍十方界。

    如斯境界。

    略暫回光。

    背塵合覺。

    不為影事。

    此之事意。

    如王大路。

    行之即是。

    假使不行。

    亦在其路。

    如斯所論。

    猶是化門之說。

    若以舉唱宗乘。

    隻有一時散去好。

    若散去。

    便無事庶幾覺海澄圓體段。

    不然。

    又坐在無為窟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複諸三有。

     通曰。

    覺曰大覺。

    所以别于知覺之覺也。

    大覺如海。

    莫可涯量。

    性本空。

    不可以空名。

    性本覺。

    不可以覺名。

    有相當情。

    無相即隐。

    真性既隐。

    空覺遂分。

    瞥起空見。

    便生相分。

    而三界國土。

    皆依空而立矣。

    但認覺明。

    便生見分。

    而衆生有漏。

    皆逐妄而出矣。

    相非離見而為相。

    由想澄而結者也。

    見非離相而為見。

    即流轉三界而合塵者也。

    是相是見。

    生于大覺之中。

    如海一漚爾。

    若能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則漚滅複歸于海。

    依然一大覺妙明。

    覓空尚不可得。

    而況空中安立有情無情諸三界微塵國土乎。

    僧問百丈。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如何。

    丈曰。

    空喻于漚。

    海喻于性。

    自己靈覺之性。

    過于虛空。

    故雲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木平道禅師問洛浦。

    一漚未發時。

    如何辨其水脈。

    浦雲。

    移舟谙水勢。

    舉棹别波瀾。

    平不契。

    既參蟠龍。

    還問前話。

    龍雲。

    移舟不辨水。

    舉棹即迷源。

    乃悟入。

    丹霞頌雲。

    金烏玉兔兩交輝。

    照破威音未兆時。

    若謂青霄别有路。

    木人依舊绉雙眉。

    大抵蟠龍見處。

    藏身處沒蹤迹。

    洛浦見處。

    沒蹤迹處莫藏身。

    會得隻是一路。

    非有異也。

    後僧問如何是木平。

    曰不勞斤斧。

    僧雲。

    為甚麼不勞斤斧。

    曰木平。

    果能照破威音未兆前一段大事。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遲速不同論。

     通曰。

    前雲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即此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也。

    又雲。

    若能于此悟圓通根。

    逆彼無始織妄業流。

    得循圓通與不圓通。

    日劫相倍。

    即此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也。

    黃檗雲。

    歸元性無二者。

    無明實性即諸佛性。

    方便有多門者。

    聲聞人見無明生。

    見無明滅。

    緣覺人但見無明滅。

    不見無明生。

    念念證寂滅。

    諸佛見衆生終日生而無生。

    終日滅而無滅。

    無生無滅。

    即大乘果。

    所以道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

    枯木成禅師上堂。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但了歸元性。

    何愁方便門。

    諸人要會歸元性麼。

    露柱将來作木杓。

    旁人不肯任從伊。

    要會方便門麼。

    木杓将來作露柱。

    撐天拄地也相宜。

    且道不落方便門一句。

    作麼生道。

    三十年後莫教錯舉。

    此二尊宿。

    各随見地發揮。

    要于歸元之旨無二。

     色想結成塵。

    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

    于是獲圓通。

     通曰。

    從十想觀入者。

    結成内塵。

    故真精明了。

    不得透徹。

    為法縛故。

    石頭問新到。

    從甚處來。

    曰江西。

    頭曰。

    見馬大師否。

    曰見。

    頭乃指一橛柴曰。

    馬師何似這個。

    僧無對。

    卻回舉似馬祖。

    祖曰。

    汝見橛柴大小。

    曰沒量大。

    祖曰。

    汝甚有力。

    僧曰何也。

    祖曰。

    汝從南嶽負一橛柴來。

    豈不是有力。

    若此僧是個漢。

    放下便是。

     音聲雜語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雲何獲圓通。

     通曰。

    悟聲塵與耳根入者不同。

    聲是佛語。

    根乃自心。

    認塵則着他名句。

    返聞則了己性源。

    名句滞于一端。

    性源無不該遍。

    故聞聲悟道。

    亦在所簡。

    雲居膺上堂。

    汝等諸人。

    直饒學得佛邊事。

    早是錯用心。

    不見古人講得天華落。

    石點頭。

    亦不于自己事。

    自餘是甚麼閑。

    拟将有限身心。

    向無限中用。

    如将方木逗圓孔。

    多少誵訛。

    若無恁麼事。

    饒你攢華簇錦。

    亦無用處。

    未離情識在。

    一切事須向這裡及盡。

    若有一毫去不盡。

    即破塵累。

    豈況更多。

    差之毫厘。

    過犯山嶽。

    不見古人道。

    學處不玄。

    盡是流俗。

    閨閤中物。

    舍不得。

    俱為滲漏。

    直須向這裡及取及去及來并盡一切事。

    始得無過。

    如人頭頭上明。

    物物上通。

    秪喚作了事人。

    終不喚作尊貴。

    将知尊貴一路自别。

    不見道從門入者非寶。

    棒上不成龍知麼。

    此可為有味乎名句者炯戒。

     香以合中知。

    離則元無有。

    不恒其所覺。

    雲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恒一。

    雲何獲圓通。

     通曰。

    香味離合靡常。

    體非周遍。

    執着香味為入門者。

    終與圓體不似。

    故俱在所簡。

    僧問雲居膺。

    香積飯甚麼人得吃。

    膺曰。

    須知得吃底人。

    入口也須抉出。

    又僧問首山念。

    如何是正修行路。

    山曰。

    貧兒不雜食。

    僧曰。

    撒手歸家去也。

    山曰香臭。

    不曾聞。

    佛印上堂。

    我有這一着。

    人人口裡嚼。

    嚼得破者。

    速須吐卻。

    嚼不破者。

    翻成毒藥。

    乃召諸禅德。

    作甚麼滋味請道看。

    良久。

    曰醫王不是無方義。

    千裡蘇香象不回。

    佛印卻與二尊宿重下注腳。

    若聞此香。

    若知此味。

    即恒其所覺矣。

     觸以所觸明。

    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

    雲何獲圓通。

     通曰。

    觸必有所。

    已非圓義。

    況合則有觸。

    離則非觸。

    而觸以離知。

    其性非定。

    自性靡定。

    其何能通。

    水潦和尚初參馬祖。

    問如何是西來的的意。

    祖曰。

    禮拜着。

    潦才禮拜。

    祖便與一踏。

    潦大悟。

    起來撫掌呵呵大笑雲。

    也大奇。

    也大奇。

    百千三昧。

    無量妙義。

    隻向一毛頭上。

    便識得根源去。

    後告衆曰。

    自從一吃馬師踏。

    直至如今笑不休。

    雖然。

    昔日所觸猶在。

    何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