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關燈


    何須彈雀兒。

    善答偈曰。

    啐地折時真慶快。

    死生凡聖盡平沉。

    仙州山下呵呵笑。

    不負相期夙昔心。

    即此優婆塞。

    亦能解脫。

     若有女子。

    五戒自居。

    我于彼前。

    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優婆夷。

    此雲近事女。

    取其清淨能事比丘尼也。

    俞道婆。

    金陵人。

    市油糍為業。

    随衆參問琅玡起。

    起以臨濟無位真人語示之。

    一日聞丐者唱蓮華樂雲。

    不因柳毅傳書信。

    何緣得到洞底湖。

    忽大悟。

    以糍盤投地。

    夫旁睨曰。

    汝颠耶。

    婆掌雲。

    非汝境界。

    往見起。

    起望之。

    知其造詣。

    問那個是無位真人。

    婆曰。

    有一無位真人。

    六臂三頭努力嗔。

    一劈華山分兩路。

    萬年流水不知春。

    由是名著。

    嘗頌馬祖不安因緣曰。

    日面月面。

    虛空閃電。

    雖然坐斷天下衲僧舌頭。

    分明祗道得一半。

    何意優婆夷說法乃爾。

    毋乃千百億化身耶。

     若有女人。

    内政立身。

    以修家國。

    我于彼前。

    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内政立身。

    以修家國。

    蘋蘩藻芷。

    以供祭祀。

    即此莫非佛事。

    志公曰。

    京都邺都浩浩。

    還是菩提大道。

    又曰。

    大道祗在目前。

    要且目前難睹。

    欲識大道真體。

    不離聲色言語。

    道之近也若是。

    豈以女人而不備哉。

    閩帥夫人崔氏奉道。

    自稱練師。

    遣使送衣服至長慶曰。

    練師令就大師請回信。

    慶曰。

    傳語練師領取回信。

    須臾。

    使卻來師前唱喏便回。

    明日慶入府。

    練師曰。

    昨日謝大師回信。

    慶曰。

    卻請昨日回信看。

    練師展兩手。

    帥問慶曰練師适來呈信。

    還惬大師意否。

    慶雲。

    猶較些子。

    帥曰。

    未審大師意旨如何。

    慶良久。

    帥曰。

    不可思議。

    大師佛法深遠。

    此段公案。

    大似維摩不二法門。

    秦國夫人計氏法真。

    自寡處。

    屏去紛華。

    常蔬食。

    習有為法。

    因大慧遣謙侍者緻問其子魏公。

    公留謙。

    以祖道誘之。

    真一日問謙曰。

    徑山和尚。

    尋常如何為人。

    謙曰。

    和尚秪教人看狗子無佛性。

    及竹篦子話。

    隻是不得下語。

    不得思量。

    不得向舉起處會。

    不得向開口處承當。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無。

    秪恁麼教人看。

    真遂谛信。

    于是夜坐。

    力究前話。

    忽爾洞然無滞。

    謙辭歸。

    真親書入道概略作數偈呈慧。

    其末曰。

    逐日看經文。

    如逢舊識人。

    莫言頻有礙。

    一舉一回新。

    他命婦大家得證者不少。

    孰非大士默為之加被。

    令其有所成乎。

     若有衆生。

    不壞男根。

    我于彼前。

    現童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韋陀尊者。

    十世童真。

    善财童子。

    自南詢返。

    度八九十歲。

    亦以童子名。

    以其男根未壞故也。

    佛日本空。

    初遊天台。

    曰如有人奪得我機者。

    即吾師矣。

    尋谒雲居。

    問曰。

    二龍争珠。

    誰是得者。

    居曰。

    卸卻業身來。

    與子相見。

    空曰。

    業身已卸。

    居曰。

    珠在甚麼處。

    空無對。

    遂投誠入室。

    年始十三。

    後四年參夾山。

    才入門。

    見維那。

    那曰。

    此間不着後生。

    空曰。

    某甲不求桂塔。

    暫來禮谒和尚。

    維那白夾山。

    山許相見。

    空未升階。

    山便問甚麼處來。

    空曰。

    雲居來。

    山曰。

    即今在甚麼處。

    空曰。

    在夾山頂??上。

    山曰。

    老僧行年在坎。

    五鬼臨身。

    空礙上階。

    山曰。

    三道寶階。

    從何而上。

    空曰。

    三道寶階。

    曲為今時。

    向上一路。

    請師真指。

    山便揖。

    空乃上階禮拜。

    山問阇黎與甚麼人同行。

    曰木上座。

    山曰。

    何不來相看老僧。

    曰和尚看他有分。

    山曰在甚處。

    曰在堂中。

    山便同下到堂中。

    空遂取拄杖擲在山面前。

    山曰。

    莫是天台得否。

    曰非五嶽之所生。

    山曰。

    莫是須彌得否。

    曰月宮亦不逢。

    山曰恁麼則從人得也。

    空曰。

    自己尚是冤家。

    從人得堪作甚麼。

    山曰冷灰裡有一粒豆瀑。

    乃喚維那。

    明窗下安排着。

    空曰。

    未審明窗還解語也無。

    山曰。

    待明窗解語即向汝道。

    夾山來日上堂。

    問昨日新到在甚麼處。

    空出應諾。

    山曰。

    子未到雲居以前。

    在甚麼處。

    曰天台國清。

    山曰。

    吾聞天台。

    有潺潺之瀑。

    渌渌之波。

    謝子遠來。

    此意如何。

    曰久居岩谷不拄松蘿。

    山曰。

    此猶是春意。

    秋意作麼生。

    空良久。

    山曰。

    看君秪是撐船漢。

    終歸不是弄潮人。

    來日普請。

    維那令空送茶。

    空曰。

    某甲為佛法來。

    不為送茶來。

    那曰。

    奉和尚處分。

    空曰。

    和尚尊命即得。

    乃将茶去作務處。

    搖茶瓯作聲。

    山回顧。

    空曰。

    酽茶三五碗。

    意在钁頭邊。

    山曰。

    瓶有傾茶勢。

    籃中幾個瓯。

    空曰。

    瓶有傾茶勢。

    籃中無一瓯。

    便行茶。

    衆皆舉目。

    空曰。

    大衆鶴望。

    請師一言。

    山曰。

    路逢死蛇莫打殺。

    無底籃子盛将歸。

    空曰。

    手執夜明符。

    幾個知天曉。

    山曰。

    大衆。

    有人也。

    歸去來。

    歸去來。

    遂罷普請歸院。

    衆皆歎仰。

    夫童子得悟者有矣。

    如佛日與夾山敲唱。

    更奇。

     若有處女。

    愛樂處身。

    不求侵暴。

    我于彼前。

    現童女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造物之為淫禁者數矣。

    以從不淨。

    不淨非可樂也。

    為人侵暴。

    侵慕非可樂也。

    為樂幾何。

    而憔悴亦複不少。

    矧複造生死業果。

    無休息時哉。

    龐居士女靈照。

    貞節越俗。

    标格于人。

    常鬻竹漉籬以供朝夕。

    士坐次。

    問照曰。

    古人道。

    明明百草頭。

    明明祖師意。

    如何會。

    照曰。

    老老大大。

    作這個語話。

    士曰。

    你作麼生。

    照曰。

    明明百草頭。

    明明祖師意。

    士乃笑。

    一日士因下橋吃撲。

    照見。

    亦去爺邊卧。

    士曰。

    你作甚麼。

    照曰。

    見爺倒地。

    某甲相扶。

    丹霞訪居士。

    見照洗菜次。

    霞曰。

    居士在否。

    照放下菜籃。

    斂手而立。

    霞又問居士在否。

    照提籃便行。

    霞遂回。

    須臾居士歸。

    照舉前話。

    士曰。

    丹霞在麼。

    照曰。

    去也。

    士曰。

    赤土塗牛奶。

    士将入滅。

    謂照曰。

    視日早晚。

    及午以報。

    照遽報日已中矣。

    而有蝕也。

    士出戶視之。

    照即登父座。

    合掌坐亡。

    士笑曰。

    我女鋒捷矣。

    士更延七日而化。

    世傳靈照為古佛化身。

    其亡也。

    即于某世界證如來果。

    與龍女無異。

    是皆不可思議雲。

     若有諸天。

    樂出天倫。

    我現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自帝釋而上諸天主。

    皆初地菩薩化身。

    所以化導諸天者也。

    故不言出。

    諸天正樂。

    鮮精進心。

    必生人間。

    空其五濁。

    方能證果。

    故樂人修人。

    亦不言出。

    惟天龍八部。

    必脫其倫。

    而後有所成就。

    若分身應化。

    不在此例。

    時維摩诘室。

    有一天女。

    見諸天人。

    聞所說法。

    便現其身。

    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即皆堕落。

    至大弟子。

    便着不堕。

    一切弟子。

    神力去華。

    不能令去。

    時天問舍利弗。

    何故去華。

    答曰。

    此華不如法。

    是以去之。

    天曰。

    勿謂此華不如法。

    所以者何。

    是華無所分别。

    仁者自生分别想爾。

    若于佛法出家。

    有所分别。

    為不如法。

    若無所分别。

    是則如法。

    觀諸菩薩華不著者。

    已斷一切分别想故。

    譬如人畏時。

    非人得其便。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

    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

    已離畏者。

    一切五欲無能為也。

    結習未盡。

    華着身耳。

    結習盡者。

    華不着也。

    舍利弗言。

    天止此室。

    其已久如。

    答曰。

    我止此室。

    如耆年解脫。

    舍利弗言。

    止此久耶。

    天曰。

    耆年解脫。

    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

    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答曰。

    解脫者無所言說。

    故吾于是不知所雲。

    天曰。

    言說文字。

    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

    解脫者。

    不内不外。

    不在兩間。

    文字亦不内不外。

    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

    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所以有何。

    一切諸法。

    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

    不複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

    天曰。

    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

    若無增上慢者。

    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

    天女。

    汝何所得。

    以何為證。

    辯乃如是。

    天曰。

    我無得無證。

    故辯如是。

    所以者何。

    有得有證者。

    則于佛法。

    為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

    汝于三乘。

    為何志求。

    天曰。

    以聲聞法化衆生故。

    我為聲聞。

    以因緣法化衆生故。

    我為辟支佛。

    以大悲法化衆生故。

    我為大乘。

    舍利弗。

    如人入瞻蔔林。

    唯嗅瞻蔔。

    不嗅餘香。

    如是。

    若入此室。

    但聞佛功德之香。

    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爾時維摩诘語舍利弗。

    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

    已能遊戲菩薩神通。

    所願具足。

    得無生忍。

    住不退轉。

    以本願故。

    随意能現。

    教化衆生。

    是即觀音也耶。

    非觀音也耶。

     若有諸龍。

    樂出龍倫。

    我現龍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龍神物也。

    最知尊敬三寶。

    故龍宮海藏。

    佛法充積。

    其聞法而得解脫者亦易。

    如法華經文殊菩薩所化龍女。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

    汝謂不久得無上道。

    是事難信。

    所以者何。

    女身垢穢。

    非是法器。

    雲何能得無上菩提。

    佛道懸曠。

    經無量劫。

    勤苦積行。

    具修諸度。

    然後乃成。

    又女人身。

    猶有五障。

    一者不得作梵天王。

    二者帝釋。

    三者魔王。

    四者轉輪聖王。

    五者佛身。

    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

    價值三千大千世界。

    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

    我獻寶珠。

    世尊納受。

    是事疾否。

    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力。

    觀我成佛。

    複速于此。

    當時衆會。

    皆見龍女忽然之間。

    變成男子。

    具菩薩行。

    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普為十方一切衆生演說妙法。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

    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是文殊所為說法成就者。

    安知觀音之所成就不爾爾耶。

     若有藥叉。

    樂度本倫。

    我于彼前。

    現藥叉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藥叉此雲輕捷。

    又雲伺察。

    以守護天門城池故。

    釋清虛。

    誦金剛般若。

    三業偕齊。

    嘗于山林持誦。

    有七鹿馴擾之祥。

    時于少林坐夏。

    山頂一佛室。

    人無敢到者。

    雲鬼神宅焉。

    嘗有律師恃其戒行。

    夜往念律。

    見一巨人以矛刺之。

    狼狽下山。

    逡巡氣絕。

    又持火頭金剛咒僧。

    時所宗重。

    衆謂曰。

    君咒力無雙。

    能宿彼否。

    曰斯焉足懼。

    于是赍香火入坐持咒。

    俄而神出。

    以手掔足。

    投之澗下。

    七日不語。

    精神昏倒。

    虛聞之曰。

    下趣鬼物敢爾。

    即往彼。

    如常誦經。

    夜聞空中似有聲甚厲。

    即念十一面觀音咒。

    又聞堂中似有兩牛鬥。

    佛像皆振。

    咒既亡效。

    還持本經。

    一契帖然相似。

    影響皆絕。

    自是居者無患。

    豈亦聞四句偈而速得解脫耶。

    僧問道吾真。

    如何是真如體。

    曰夜叉屈膝眼睛黑。

    問如何是真如用。

    曰金剛杵打鐵山摧。

    即所引金剛夜叉。

    亦足發明向上事。

    安往而非真如哉。

     若幹阙婆。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乾闼婆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乾闼婆。

    此雲尋香。

    帝釋樂神也。

    世尊因乾闼婆王獻樂。

    其時山川大地。

    盡作琴聲。

    迦葉起作舞。

    王問迦葉。

    豈不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何更有餘習。

    佛曰。

    實無餘習。

    莫謗法也。

    王又撫琴三遍。

    迦葉亦三度作舞。

    王曰。

    迦葉作舞。

    莫不是。

    佛曰。

    實不曾作舞。

    王曰。

    世尊何得妄語。

    佛曰。

    不妄語。

    汝撫琴。

    山河大地木石盡作琴聲。

    豈不是。

    王曰是。

    佛曰。

    迦葉亦複如是。

    所以實不曾作舞。

    王乃信受。

    古德頌曰。

    輕輕撥動一條弦。

    聲振三千與大千。

    賴有飲光知此意。

    肯将羅袖惹春煙。

    玄沙問僧。

    乾闼婆城。

    汝作麼生會。

    曰如夢如幻。

    法眼别敲物示之。

    此二則公案盛行。

    乾闼婆尚在說法。

     若阿修羅。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阿修羅。

    此雲非天。

    又雲無酒。

    嗔不飲酒故。

    又雲無端正。

    以女美而男醜故。

    臨濟雲。

    你道佛有六通。

    是不可思議。

    一切諸天神仙阿修羅大力鬼。

    亦有神通。

    應是佛否。

    道流莫錯。

    秪如阿修羅與天帝釋戰。

    戰敗。

    領八萬四千眷屬。

    入藕絲孔中藏。

    莫是聖否。

    如山僧所舉。

    皆是業通依通。

    夫如佛六通者。

    入色界不被色惑。

    入聲界不被聲惑。

    入香界不被香惑。

    入味界不被味惑。

    入觸界不被獨惑。

    入法界不被法惑。

    所以達六種色聲香味觸法。

    皆是空相。

    不能系縛。

    此無依道人。

    雖是五陰漏質。

    便是地行神通。

    使阿修羅聞此法。

    将回向六通。

    而不自恃其依通矣。

    何不可解脫之有。

     補雲。

    若迦樓那。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迦樓那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準法華經譯者。

    辟支佛雖含獨覺緣覺二意。

    其為辟支則一也。

    此經于獨覺緣覺分為二。

    遂阙迦樓那一種。

    于普門品不符。

    今僭補出。

    迦樓那。

    此雲金翅鳥。

    翅作金色。

    張之直三百三十六萬裡。

    觀海之龍命将盡者。

    以翅擘海。

    取而食之。

    初舍利弗創給孤獨園時。

    與牢度差鬥勝。

    差現獰龍欲傷弗。

    弗現妙翅鳥。

    攫裂食之。

    後僧問興陽剖雲。

    娑竭出海乾坤盡。

    觌面相呈事若何。

    剖雲。

    妙翅鳥王當宇宙。

    個中誰是出頭人。

    僧雲。

    忽遇出頭時。

    又作麼生。

    剖雲。

    似鹘捉鸠君不覺。

    禦樓前驗始知真。

    僧雲。

    恁麼則叉手當胸。

    退身三步。

    剖雲。

    須彌座下烏龜子。

    莫待重教點額?。

    天童頌雲。

    絲綸降。

    号令分。

    寰中天子。

    塞外将軍。

    不待雷驚出蟄。

    那知風遏行雲。

    機底聯綿兮。

    自有金針玉線。

    印前恢廓兮。

    元無鳥篆蟲文。

    此以金翅鳥發明向上事。

    即無與敵者。

    故金翅鳥當為說法第一。

     若緊那羅。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緊那羅。

    此雲疑人。

    以其人身而角。

    見者疑之。

    天帝法樂之神也。

    乾闼婆奏世間之樂。

    緊那羅奏出世間之樂。

    倚身奏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之法。

    非俗樂可比。

    今少林寺伽藍曾現神力。

    兩足跨太少二室山。

    執杖而擊賊。

    賊驚潰。

    不敢入寺。

    寺僧以此故。

    多習拳棒。

    每調征讨。

    但誦緊那羅王菩薩名号。

    恃此以無恐。

    往往克敵。

    或雲即觀音菩薩化身也。

    風穴在南院作園頭。

    一日南院到園。

    問曰。

    南方一棒作麼生商量。

    穴曰。

    作奇特商量。

    良久。

    穴卻問和尚此間作麼生商量。

    南院拈棒雲。

    棒下無生忍。

    臨機不見師。

    穴于是豁然大悟。

    臨濟棒法。

    少有傳者。

    而緊那羅棒法。

    至今商量未已。

    有以異乎。

    無以異乎。

     若摩呼羅伽。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摩呼羅伽。

    此雲大蟒而腹行者。

    亦雲守護伽藍地龍也。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山行數裡。

    逢一大蟒。

    祖直前不顧。

    盤繞祖身。

    祖因與授三皈依。

    蟒聽訖而去。

    祖至石窟。

    一老人素服而出。

    合掌問訊。

    祖曰。

    汝何所止。

    答曰。

    我昔常為比丘。

    多樂寂靜。

    有初學數來請益。

    而我煩于應答。

    起嗔恨想。

    命終堕為蟒身。

    住是窟中。

    今已千載。

    适遇尊者。

    獲聞戒法。

    故為謝耳。

    祖問曰。

    此山更有何人居止。

    曰此去十裡。

    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

    其樹王名龍樹。

    常為龍衆說法。

    我亦聽受耳。

    祖遂詣彼。

    龍樹出迎。

    曰深山孤寂。

    龍蟒所居。

    大德至尊。

    何枉神足。

    祖曰。

    吾非至尊。

    來訪賢者。

    龍樹默念曰。

    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

    是大聖繼真乘否。

    祖曰。

    汝雖心語。

    我已意知。

    但辦出家。

    何慮吾之不聖。

    龍樹聞已悔謝。

    祖即與度脫。

    及五百龍衆。

    俱授具戒。

    傳法偈曰。

    非隐非顯法。

    說是真實際。

    悟此隐顯法。

    非愚亦非智。

    唯其非愚非智。

    故龍蟒亦可度脫也。

     若諸衆生。

    樂人修人。

    我現人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如前人王宰官長者居士四衆等。

    孰非人乎。

    而又有樂修人類者。

    蓋指士農工商。

    無意三乘者而言。

    彼其佛性具足。

    蓋終日說法而不自知也。

    盤山積禅師。

    因于市肆行。

    見一客買豬肉語屠家曰。

    精底割一斤來。

    屠家放下刀。

    叉手曰。

    長史。

    那個不是精底。

    師于此有省。

    又一日出門。

    見人舁喪。

    歌郎振鈴雲。

    紅輪決定沉西去。

    未委魂靈往那方。

    幕下孝子哭曰哀哀。

    師忽身心踴躍。

    歸舉似馬祖。

    祖印可之。

    寶壽和尚。

    在先寶壽為供養主。

    壽問父母未生前。

    還我本來面目來。

    師立至夜深。

    下語不契。

    翌日辭去。

    壽曰。

    汝何往。

    師曰。

    昨日蒙和尚設問。

    某甲不契。

    往南方參知識去。

    壽曰。

    南方禁夏不禁冬。

    我此間禁冬不禁夏。

    汝且作街坊過夏。

    若是佛法。

    阛阓之中。

    浩浩紅塵。

    常說正法。

    師不敢違。

    一日街頭見兩人交争。

    揮一拳曰。

    你得恁麼無面目。

    師當下大悟。

    走見寶壽。

    未及出語。

    壽便曰。

    汝會也。

    不用說。

    師便禮拜。

    即此二則。

    但現人身。

    即能說法。

    豈必大士所現而後有所成就哉。

     若諸非人。

    有形無形。

    有想無想。

    樂度其倫。

    我于彼前。

    皆現其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天龍曰出。

    天能厭樂。

    龍能怖苦。

    自有出身之路。

    最易度者也。

    乾闼婆等曰脫。

    業報所縛。

    最難解脫。

    非人藥叉曰度。

    已沉幽苦。

    如沒大海。

    必須筏度。

    均名度脫。

    其中難易不等如此。

    無形有想者。

    神鬼精靈是也。

    有形無想者。

    土木金石是也。

    瑜珈??口焦面鬼王。

    即觀音大士所化。

    嵩嶽破竈堕和尚。

    言行叵測。

    山塢有廟甚靈。

    殿中唯安一竈。

    遠近祭祀不辍。

    師一日領侍僧入廟。

    以杖敲竈三下。

    曰咄。

    此竈隻是泥瓦和成。

    聖從何來。

    靈從何起。

    恁麼烹宰物命。

    又打三下。

    竈乃傾破堕落。

    須臾有一人青衣峨冠。

    設拜師前。

    師曰。

    是甚麼人。

    曰我本此廟竈神。

    久受業報。

    今日。

    蒙師說無生。

    法得脫此處。

    生在天中。

    特來緻謝。

    師曰。

    是汝本有之性。

    非吾強言。

    神再禮而沒。

    少選侍僧問曰。

    某等久侍和尚。

    不蒙示誨。

    竈神得甚麼徑旨。

    便得生天。

    師曰。

    我隻向伊道是泥瓦和成。

    别也無道理為伊。

    待僧無言。

    師曰會麼。

    僧曰不會。

    師曰。

    本有之性。

    為甚麼不會。

    侍僧等乃禮拜。

    師曰。

    堕也堕也。

    破也破也。

    後義豐禅師舉似安國師。

    安歎曰。

    此子會盡物我一如。

    可謂如朗月處空。

    無不見者。

    難伊構語脈。

    豐問曰。

    未審甚麼人構得他語脈。

    安曰。

    不知者。

    時号為破竈堕。

    不知何許人。

    毋亦觀音之所現耶。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

    自在成就。

     合論曰。

    所雲無作妙力自在成就者。

    雜華所稱普賢對現色身。

    法華所稱一切色身三昧也。

    蓋其冥熏法界。

    慈善根力。

    不動真際。

    應迹十方者也。

    以聖行慈悲。

    應空機。

    則執持糞器。

    狀若所畏。

    以天行慈悲應中機。

    則如駛馬見鞭影。

    行大直道。

    無所畏留。

    故以梵行慈悲應假機。

    則踞師子床。

    寶幾承足。

    商估賈人。

    乃遍他國。

    出入息利。

    無所不有。

    是三種機。

    空假中。

    自言令諸衆生見如是事。

    此法華色身三昧也。

    如來神用十方。

    随根對現。

    以大慈悲願力。

    不舍衆生。

    故能一念遍周而無作者。

    如十一地所利衆生。

    等同法界。

    随根随時。

    對現色身。

    不為而用。

    不作而應。

    以普光明智。

    不屬方所。

    同衆生心。

    任物現形。

    無往來故。

    此雜華對現色身也。

    此随緣示現。

    皆即如幻。

    故以如幻三昧。

    聞熏聞修。

    自在成就。

    臨濟雲。

    山僧所說。

    隻是道流現今目前孤明曆曆地聽法者。

    此人處處不滞。

    通徹十方三界自在。

    入一切差别境。

    不能回換。

    一刹那間。

    透入法界。

    逢佛說佛。

    逢祖說祖。

    逢羅漢說羅漢。

    逢餓鬼說餓鬼。

    向一切處遊履國土。

    教化衆生。

    未嘗離一念。

    随處清淨。

    光透十方。

    萬法一如。

    道流。

    大丈夫兒。

    今日方知本來無事。

    隻為你信不及。

    念念馳求。

    舍頭覓頭。

    自不能歇。

    此臨濟說法。

    得觀音正法眼。

    若信得本來無事。

    則三十二應無作妙力。

    即得現前。

     世尊。

    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

    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衆生同悲仰故。

    令諸衆生于我身心。

    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通曰。

    慈必言力。

    力足泛應。

    故名大慈。

    悲必言仰。

    答其仰望。

    故名大悲。

    衆生所畏。

    畏生死也。

    吾以不生不滅無作妙力而濟度之。

    俾登彼岸。

    其功德可勝道哉。

    維摩經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

    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诘言。

    菩薩于生死畏中。

    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

    當于何住。

    答曰。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

    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又休舍優婆夷。

    自說得菩薩安隐幢。

    以衆生未離生死。

    菩薩不自取安隐故。

    若能入生死教化衆生。

    達生死及衆生而能教化者。

    總涅槃行。

    無出無沒。

    方名離憂安隐幢。

    故聞熏聞修。

    以此自度。

    亦以此度人。

    更為安隐。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

    以觀觀者。

    令彼十方苦惱衆生。

    觀其音聲。

    即得解脫。

     通曰。

    衆生悲苦迫切之心。

    即菩薩之心。

    衆生稱呼名号之音。

    即觀音之音也。

    若觀其音。

    未離聲塵。

    似有苦惱。

    若觀觀者。

    衆苦所不到。

    當即解脫。

    此返聞第一機也。

    僧問襄州曆村和尚。

    如何是觀其音聲而得解脫。

    村将火箸敲柴曰汝還聞麼。

    曰聞。

    村曰。

    誰不解脫。

    斯誠善說楞嚴微妙甚深旨趣者乎。

     二者知見旋複。

    令諸衆生。

    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

     通曰。

    知見屬火。

    知見歸湛。

    湛性圓滿。

    故火不能及。

    僧靈潤嘗與法侶登山遊覽。

    野火四合。

    衆皆奔散。

    潤獨安步顧陟。

    謂法侶曰。

    心外無火。

    火實自心。

    謂火可逃。

    甯能免火。

    及火至潤而潛然息滅。

     三者觀聽旋複。

    令諸衆生。

    大水所漂。

    水不能溺。

     通曰。

    聞聽屬水。

    醫家亦以耳屬腎。

    聽複則水歸其根。

    故水不能溺。

    求那?陀羅者。

    此雲功德賢。

    中天竺人。

    以元禧十二年至建業。

    為南谯王義宣所敬。

    王有逆謀。

    谏之至流涕。

    不聽。

    梁山之敗。

    堕江水中。

    一心誦觀世音菩薩。

    手捉竹杖。

    顧見童子牽其衣。

    曰汝小兒乃能爾耶。

    及岸。

    欲脫衲衣賞之。

    而童子忽失所在。

    僧問保福。

    如何是入火不燒。

    入水不溺。

    福曰。

    若是水火。

    即被燒溺。

    此真得旋複之妙。

    故其言直截如是。

     四者斷滅妄想。

    心無殺害。

    令諸衆生。

    入諸鬼國。

    鬼不能害。

     通曰。

    魑魅魍魉。

    莫能逢之。

    自古所稱鬼方蓋亦夥矣。

    唯海中羅刹鬼國。

    為害最著。

    航海者為黑風所飄。

    至其處。

    即有美男女飲食相慰勞。

    使人樂而忘返。

    後船至則取前船人盡啖之。

    月朔望則有馬王往度彼衆。

    附馬而渡者。

    或頭或尾。

    但一心不□彼樂。

    即達本國。

    稍系念即堕海中。

    真西山?妙法蓮華經曰。

    餘少時讀普門品。

    雖未深解其意。

    然以意測之曰。

    此佛氏之寓言也。

    昔唐李文公問藥山禅師曰。

    如何是惡風吹船飄落鬼國。

    師曰李翺小子。

    問此何為。

    文公勃然怒形于色。

    師笑曰。

    發此嗔怒心。

    便是黑風吹船飄入鬼國也。

    籲。

    藥山可謂善啟發人矣。

    以是推之。

    則知利欲熾然。

    即是火坑。

    貪愛沉溺。

    便是苦海。

    一念清淨。

    烈焰成池。

    一念警覺。

    船到彼岸。

    災患纏縛。

    随寓而安。

    我無畏怖。

    如械自脫。

    惡人侵淩。

    待以橫逆。

    我無忿嫉。

    如獸自奔。

    讀是經者。

    作如是觀。

    則知普陀大士真實為人。

    非浪語者。

    按傳燈錄作于頔客作漢問此何為。

    屬紫玉禅師語。

    傳者不盡同。

    要在會其意耳。

     五者熏聞成聞。

    六根銷複。

    同于聲聽。

    能令衆生臨當彼害。

    刀段段壞。

    使其兵戈。

    猶如割水。

    亦如吹光。

    性無搖動。

     通曰。

    聞性圓通。

    非有形狀。

    熏修于聞。

    成圓于聞。

    則六根銷複。

    化而為聞。

    外物所觸。

    同于聲聽。

    縱有兵戈。

    亦如割水吹光爾。

    聞性不動。

    即無恐怖。

    既無恐怖。

    則不壞者在我。

    而刀段段壞矣。

    罽賓國王。

    秉劍至師子尊者所。

    問曰。

    師得蘊空否。

    祖曰。

    已得蘊空。

    王曰。

    離生死否。

    祖曰。

    已離生死。

    王曰。

    既離生死。

    可施我頭。

    祖曰。

    身非我有。

    何吝于頭。

    王即揮劍斷尊者首。

    白乳湧高數尺。

    王之右臂。

    旋即堕地。

    七日而終。

    肇法師臨刑偈曰。

    四大原非有。

    五蘊悉皆空。

    将頭臨白刃。

    猶似斬春風。

    斯可謂純覺遺身性無搖動者。

    (按十六國春秋肇師以晉義熙十年卒于長安吉祥滅度無臨刑事)世傳高王觀音經。

    誦者枷杻盡脫。

    大有靈感。

    或以為僞經雲。

     六者聞熏精明。

    明遍法界。

    則諸幽暗。

    性不能全。

    能令衆生藥叉(伺察)羅刹(啖人鬼)鸠槃茶鬼(厭魅)及毗舍遮(啖精氣鬼)富單那等。

    (熱病鬼)雖近其旁。

    目不能視。

     通曰。

    鬼神以幽暗成性。

    第于幽暗得其便。

    而不能于光明。

    顯其迹也。

    故曰不能全。

    況彼幽暗有限。

    而我光明無邊。

    精光閃爍。

    爍彼幽暗。

    能奪其目。

    故不能視。

    悟本住洞山二十年。

    土地神不識。

    神白主事。

    如何得識和尚一面。

    主事雲。

    和尚齋堂上食次。

    汝與覆卻飯檻。

    和尚失聲。

    忽能見之。

    次日神覆飯檻。

    師失聲曰。

    可惜常住物。

    神方識師一面。

    又鹽官會下有主事僧。

    忽見一鬼使來追。

    僧曰。

    某甲身充主事。

    未暇修行。

    乞容七日。

    得否。

    使曰。

    待為白王。

    若許。

    七日後來。

    不然。

    須臾便至。

    言訖不見。

    至七日後複來。

    竟覓其僧不得。

    後有舉問一僧。

    若被覓着時。

    如何抵拟他去。

    洞山代雲。

    被他覓得也。

    此與南泉至莊。

    土地神預報知莊主。

    供設甚備。

    侍者問。

    既是大善知識。

    為甚卻被鬼神觑見。

    泉雲。

    土地前更添一分供養着可與同參。

     七者音性圓銷。

    觀聽返入。

    離諸塵妄。

    能令衆生禁系枷鎖。

    所不能着。

     通曰。

    有音有塵。

    未入聞性。

    即為塵縛。

    今音性圓銷。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觀聽返入。

    至不生滅。

    則離諸塵妄。

    即名真解脫也。

    若荷擔大法。

    須另具一隻眼。

    雲門到雪峰莊。

    見一僧。

    乃問上座今日上山去那。

    僧曰是。

    門曰。

    寄一則因緣問堂頭和尚。

    祗是不得道是别人語。

    僧曰得。

    門曰。

    上座到山中。

    見和尚上堂。

    衆才集。

    便出握腕立地曰。

    這老漢。

    項上鐵枷。

    何不脫卻。

    其僧一依門語。

    雪峰見這僧與麼道。

    便下座欄胸把住曰。

    速道速道。

    僧無對。

    峰拓開曰。

    不是汝語。

    僧曰。

    是某甲語。

    峰曰侍者将繩棒來。

    僧曰。

    不是某語。

    是莊上一浙中上座。

    教某甲來道。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