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關燈
爾時觀世音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世尊。

    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

    于時有佛出現于世。

    名觀世音。

    我于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通曰。

    選擇圓通。

    耳根為最。

    一門深入。

    六根清淨。

    唯觀世音所證。

    極為圓妙。

    音不曰聞而曰觀者。

    以觀智照之。

    不以耳識聞也。

    六根互用。

    此足徴已。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聞于耳。

    思于心。

    修于行。

    能生無漏聖慧。

    故能入乎正定。

    即下文入流亡所次第也。

    百丈普請钁地次。

    忽有一僧。

    聞鼓鳴。

    舉起钁頭大笑。

    便歸。

    丈曰。

    俊哉。

    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丈歸院。

    乃喚其僧。

    問适來見甚麼道理。

    便恁麼。

    僧曰。

    适來肚饑。

    聞鼓聲。

    歸吃飯。

    丈乃笑。

    然則此僧入理之門。

    抑豈假思修而得乎。

     初于聞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通曰。

    入流亡所。

    至聞所聞盡。

    即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也。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即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也。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即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也。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即從三摩地得無生忍也。

    法華偈曰。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真觀。

    二相不生是也。

    清淨觀。

    盡聞覺空是也。

    廣大智慧觀。

    則空覺極圓以至寂滅現前是也。

    同一慈力。

    謂之慈觀。

    同一悲仰。

    謂之悲觀。

    空覺極圓。

    覺觀出思惟也。

    空所空滅。

    身心不能及也。

    生滅既滅。

    生滅二圓離也。

    寂滅現前。

    是則常真實也。

    以經證經。

    意味自足。

    蘇子由論楞嚴金剛二經符契觀世音以聞思修為圓通第一。

    其言曰。

    初于聞中。

    入流亡所。

    乃至寂滅現前。

    若能如是。

    于一彈指間。

    遍曆三空。

    即與諸佛無異矣。

    既又讀金剛說四果人。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乃歎曰。

    須陀洹所證。

    則觀世音所謂初于聞中入流亡所者耶。

    入流非有法也。

    唯不入六塵。

    安然常住斯入流矣。

    至于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蓋往則入塵。

    來則返本斯陀含雖能來矣。

    而未能無往。

    阿那含非徒不往。

    而亦不來。

    至阿羅漢。

    則往來意盡。

    無法可得。

    然則所謂四果者。

    其實一法也。

    但曆三空有淺深之異耳。

    二經之言。

    本若符契。

    而世或不喻。

    故明言之。

    子由固見善知識來。

    發二經之旨。

    雖似新奇。

    要自胸中流出。

    至謂一彈指間。

    遍曆三空。

    即與諸佛無異。

    非徹底頓悟。

    不能為此語。

     世尊。

    由我供養觀音如來。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應。

    入諸國土。

     通曰。

    如幻者。

    幻人作為。

    本于無作。

    以喻熏修應機。

    即為無為。

    忘情絕解。

    不可思議。

    聞熏聞修。

    謂熏修皆不離聞也。

    因依聞性熏修。

    心精遺聞。

    結惑淨盡。

    三昧現前。

    即金剛幹慧地也。

    謂之金剛。

    以摧壞如幻之法故。

    金剛常住不壞。

    是則常真實也。

    豈離如幻而别有所謂真實哉。

    僧問曹山。

    于相何真。

    山曰。

    即相即真。

    曰當何顯示。

    山豎起拂子。

    又曰。

    幻本何真。

    山曰。

    幻本元真。

    曰當幻何顯。

    山曰。

    即幻即顯。

    曰恁麼則始終不離于幻也。

    山曰。

    覓幻相不可得。

    皓月供奉問長沙。

    教中說幻意。

    是有耶。

    沙曰。

    大德是何言與。

    曰恁麼則幻意是無耶。

    沙曰。

    大德是何言與。

    曰恁麼則幻意是不有不無耶。

    沙曰。

    大德是何言與。

    曰如某三明。

    盡不契于幻意。

    和尚如何明教中幻意。

    沙曰。

    大德信一切法不思議否。

    曰佛之誠言。

    那敢不信。

    沙曰。

    大德言信。

    二信之中。

    是何信。

    曰如某所明。

    二信之中。

    是名緣信。

    沙曰。

    依何教門。

    得生緣信。

    曰華嚴雲。

    菩薩摩诃薩。

    以無障無礙智慧。

    信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又雲。

    諸佛世尊。

    悉知世法及諸佛法。

    性無差别。

    決定無二。

    又雲。

    佛法世間法。

    若見其真實。

    一切無差别。

    沙曰。

    大德所舉緣信教門。

    頗有來處。

    聽老僧與大德明教中幻意。

    若人見幻本來真。

    是則名為見佛人。

    圓通法法無生滅。

    無滅無生是佛身。

    如是見得。

    同佛慈力。

    慈即如幻。

    三十二應。

    應亦如幻。

    處處寂滅現前。

    是名金剛三昧。

     世尊。

    若諸菩薩入三摩地。

    進修無漏。

    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通曰。

    初祖達磨。

    即觀音大士化身也。

    本國時有二師。

    一名佛大先。

    二名佛大勝多。

    本與祖同學佛陀?陀小乘禅觀。

    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

    舍小趣大。

    與祖并化。

    時号二甘露門。

    而佛大勝多更分徒為六宗。

    一有相。

    二無相。

    三定慧。

    四戒行。

    五無得。

    六寂靜。

    祖喟然歎曰。

    彼之一師。

    已陷牛迹。

    況複支離繁盛而分六宗。

    我若不除。

    永纏邪見言已。

    微現神力。

    至有相宗所。

    問曰。

    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衆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

    如諸相中。

    不互諸相。

    是名實相。

    祖曰。

    一切諸相而不互者。

    若名實相。

    當何定耶。

    彼曰。

    于諸相中。

    實無有定。

    若定諸相。

    何名為實。

    祖曰。

    諸相不定。

    便名實相。

    汝今不定。

    當何得之。

    彼曰。

    我言不定。

    不說諸相。

    當說諸相。

    其義亦然。

    祖曰。

    汝言不定。

    當為實相。

    定不定故。

    即非實相。

    彼曰。

    定既不定。

    即非實相。

    知我非故。

    不定不變。

    祖曰。

    汝今不變。

    何名實相。

    已變已往。

    其義亦然。

    彼曰。

    不變當在。

    在不在故。

    故變實相。

    以定其義。

    祖曰。

    實相不變。

    變即非實。

    于有無中。

    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

    即以手指虛空曰。

    此是世間有相。

    亦能空故。

    當我此身。

    得似此否。

    祖曰。

    若解實相。

    即見非相。

    若了非相。

    其色亦然。

    當于色中。

    不失色體。

    于非相中。

    不礙有故。

    若能是解。

    此名實相。

    彼衆聞已。

    心意朗然。

    欽禮信受。

    祖瞥然匿迹。

    至無相宗所。

    問曰。

    汝言無相。

    當何證之。

    彼衆中有波羅提答曰。

    我明無相。

    心不現故。

    祖曰。

    汝心不現。

    當何明之。

    彼曰。

    我明無相。

    心不取舍。

    當于明時。

    亦無當者。

    祖曰。

    于諸有無。

    心不取舍。

    又無當者。

    諸明無故。

    彼曰。

    入佛三昧。

    尚無所得。

    何況無相。

    而欲知之。

    祖曰。

    相既不知。

    誰雲有無。

    尚無所得。

    何名三昧。

    彼曰。

    我說不證。

    證無所證。

    非三昧故。

    我說三昧。

    祖曰。

    非三昧者。

    何當名之。

    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祖辨析。

    即悟本心。

    禮謝于祖。

    忏悔往謬。

    祖記曰。

    汝當得果。

    不久證之。

    此國有魔。

    非久降之。

    言已。

    忽然不見。

    至定慧宗所。

    問曰。

    汝學定慧。

    為一為二。

    彼衆中有婆蘭陀者答曰。

    我此定慧。

    非一非二。

    祖曰。

    既非一二。

    何名定慧。

    彼曰。

    在定非定。

    處慧非慧。

    一即非一。

    二亦非二。

    祖曰。

    當一不一。

    當二不二。

    既非定慧。

    約何定慧。

    彼曰。

    不一不二。

    定慧能知。

    非定非慧。

    亦複然矣。

    祖曰。

    慧非定故。

    然何知哉。

    不一不二。

    誰定誰慧。

    婆蘭陀聞之。

    疑心冰釋。

    至第四戒行宗所。

    問曰。

    何者名戒。

    雲何名行。

    為一為二。

    彼衆中有一賢者答曰。

    一二二一。

    皆彼所生。

    依教無染。

    此名戒行。

    祖曰。

    汝言依教。

    即是有染。

    一二俱破。

    何言依教。

    此二違背。

    不及于行。

    内外非明。

    何名為戒。

    彼曰。

    我有内外。

    彼已知竟。

    既得通達。

    便是戒行。

    若說違背。

    俱是俱非。

    言及清淨。

    即戒即行。

    祖曰。

    俱是俱非。

    何言清淨。

    既得通故。

    何談内外。

    賢者聞之。

    即自慚服。

    至無得宗所。

    問曰。

    汝雲無得。

    無得何得。

    既無所得。

    亦無得得。

    彼衆中有寶靜者答曰。

    我說無得。

    非無得得。

    當說得得。

    無得是得。

    祖曰。

    得既不得。

    得亦非得。

    既雲得得。

    得得何得。

    彼曰。

    見得非得。

    非得是得。

    若見不得。

    名為得得。

    祖曰。

    得既非得。

    得得無得。

    既無所得。

    當何得得。

    寶靜聞之頓除疑網。

    至寂靜宗所。

    問曰。

    何名寂靜。

    于此法中。

    誰靜誰寂。

    彼衆中有尊者答曰。

    此心不動。

    是名為寂。

    于法無染。

    名之為靜。

    祖曰。

    本心不寂。

    要假寂靜。

    本來寂故。

    何用寂靜。

    彼曰。

    諸法本空。

    以空空故。

    于彼空空。

    故名寂靜。

    祖曰。

    空空已空。

    諸法亦爾。

    寂靜無相。

    何寂何靜。

    彼尊者聞師指誨。

    豁然開悟。

    既而六衆鹹誓歸依。

    由是化被南天。

    聲馳五印。

    據彼六宗。

    亦知退修無漏者。

    祖現神力。

    令其解脫。

    此觀世音第一應也。

    夙願固如是。

     若諸有學。

    寂靜妙明。

    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

    現獨覺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

    斷十二緣。

    緣斷勝性。

    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

    現緣覺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通曰。

    辟支佛有二種。

    出無佛世。

    觀物變易。

    自覺無生。

    則名獨覺。

    出有佛世。

    禀佛之教。

    觀緣悟道。

    則名緣覺。

    寂靜妙明。

    非本覺妙明。

    因寂靜求而得之。

    斷十二緣。

    自無明滅至苦惱滅。

    緣斷而勝性現。

    因滅得證。

    俱得勝妙現圓。

    但彼自乘理智。

    獨覺其妙。

    獨覺其圓。

    未能回心向大。

    故未解脫。

    牛頭融禅師幽栖石室。

    有百鳥銜華之異。

    四祖遙觀氣象。

    知彼有人。

    乃躬自尋訪。

    問寺僧。

    此間有道人否。

    出曰家兒。

    那個不是道人。

    祖曰。

    阿那個是道人。

    僧無對。

    别僧雲。

    此去山中十裡許。

    有一懶融。

    見人不起。

    亦不合掌。

    莫是道人麼。

    祖遂入山。

    見融端坐自若。

    祖問曰。

    在此作甚麼。

    融曰。

    觀心。

    祖曰。

    觀是何人。

    心是何物。

    融無對。

    便起作禮曰。

    大德高栖何所。

    祖曰。

    貧道不決所止。

    或東或西。

    融曰。

    還識道信禅師否。

    祖曰。

    何以問他。

    融曰。

    向德滋久。

    冀一禮谒。

    祖曰。

    道信。

    貧道是也。

    融曰。

    因何降此。

    祖曰。

    将來相訪。

    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融指後面。

    别有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繞庵唯見虎狼之類。

    祖乃舉兩手作怖勢。

    融曰。

    猶有這個在。

    祖曰。

    這個是甚麼。

    融無語。

    少選。

    祖卻于融宴坐石上書一佛字。

    融睹之竦然。

    祖曰。

    猶有這個在。

    融未曉。

    乃稽首請說真要。

    祖以頓教法門授之。

    語具諸菩薩萬行中。

    又西域崛多三藏。

    于六祖言下契悟。

    後遊五台。

    見一僧結庵靜坐。

    藏問曰。

    孤坐奚為。

    曰觀靜。

    藏曰。

    觀者何人。

    靜者何物。

    其僧作禮問曰。

    此理如何。

    藏曰。

    汝何不自觀自靜。

    彼僧茫然。

    藏曰。

    汝出誰門耶。

    曰秀禅師。

    藏曰。

    我西域異道最下種者。

    不堕此見。

    兀然空坐。

    于道何益。

    其僧卻問藏所師者何人。

    藏曰我師六祖。

    汝何不速往曹溪。

    決其真要。

    僧即往參六祖。

    祖垂誨與藏符合。

    僧即悟入。

    向使融與此僧不遇四祖六祖。

    證獨覺緣覺已爾。

    安望有解脫之期乎。

     若諸有學。

    得四谛空。

    修道入滅。

    勝性現圓。

    我于彼前。

    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通曰。

    四谛法者。

    知苦斷集。

    證滅修道。

    乃至入滅盡定。

    耽寂滅樂無意度生。

    則謂之聲聞。

    謂依聲教而修道者也。

    沩山坐次。

    仰山入來。

    沩山曰。

    寂子速道。

    莫入陰界。

    仰曰。

    慧寂信亦不立。

    沩曰。

    子信了不立。

    不信不立。

    仰曰。

    祗是慧寂。

    更信阿誰。

    沩曰。

    若恁麼。

    即是定性聲聞。

    仰曰。

    慧寂佛亦不立。

    雲居膺令侍者送褲與一住庵道者。

    道者曰。

    自有娘生褲。

    竟不受。

    膺再令侍者問娘未生時。

    着個甚麼。

    道者無語。

    後遷化。

    有舍利持似于膺。

    膺曰。

    直饒得八斛四鬥。

    不如當時下得一轉語好。

    此道者認定個娘生褲。

    真是定性聲聞。

    仰山卻能下一轉語曰慧寂佛亦不立。

    真見娘未生時面目。

     若諸衆生。

    欲心明悟。

    不犯欲塵。

    欲身清淨。

    我于彼前。

    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通曰。

    梵王色天主。

    名屍棄。

    此雲頂髻。

    居初禅之頂。

    獨覺聲聞。

    居四空天。

    其下即梵天。

    梵天之下即六欲天。

    不犯欲塵。

    不但人間粗敝聲色之欲。

    即他化自在之樂。

    亦所不好。

    方欲進于四禅。

    舍念清淨故。

    欲得無喜無樂清淨之身也。

    南陽忠國師問司空山本淨禅師。

    汝已後見奇特言語如何。

    淨曰。

    無一念心愛。

    師曰。

    是汝屋裡事。

    又僧問忠國師。

    如何是解脫。

    師曰。

    諸法不相到。

    當處解脫。

    曰恁麼即斷去也。

    師曰。

    向汝道諸法不相到。

    斷甚麼。

    自現佛身說法至此。

    凡五解脫。

    皆指歸向上一路。

    帝釋而下。

    但令其成就而已。

    佛法世間法若見其真實。

    一切無差别。

     若諸衆生。

    欲為天主。

    統領諸天。

    我于彼前。

    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帝釋有多名。

    一曰釋提桓因。

    一曰憍屍迦。

    居須彌山頂。

    四面各八天。

    合之三十二天。

    皆為統領。

    須菩提尊者一日說法次。

    帝釋雨華。

    者問此華從天得耶。

    從地得耶。

    從人得耶。

    釋曰。

    弗也。

    者曰。

    從何得耶。

    釋乃舉手。

    者曰如是如是。

    昔世尊以摩尼珠示五方天王。

    各說青黃赤白。

    舉手示之。

    都無所見。

    世尊曰。

    吾以真珠示汝。

    便總不知。

    五方天王。

    從此悟入。

    帝釋今乃舉手向尊者。

    用得親切。

    帝釋亦乃會禅。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

    遊行十方。

    我于彼前。

    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自在天。

    即他化自在天。

    假他所作以成己樂。

    是欲界頂天。

    或曰。

    别有魔王居處。

    亦自在天攝。

    優波鞠多尊者。

    随方行化。

    得度者甚衆。

    由是魔宮震動。

    波旬愁怖。

    遂竭其魔力。

    以害正法。

    尊者即入三昧。

    觀其所由。

    波旬得便。

    密持璎珞。

    縻之于頸。

    尊者出定。

    乃取人狗蛇三屍。

    化為華鬘。

    谕波旬曰。

    汝與我璎珞。

    甚是珍妙。

    吾有華鬘以相酬奉。

    波旬大喜。

    引頸受之。

    即變為三種臭屍。

    蟲蛆壞爛。

    波旬厭惡。

    盡己神力。

    不能移動。

    乃升六欲天。

    告諸天主。

    及請梵王求其解免。

    彼各告言。

    十力弟子所作神變。

    我輩凡陋。

    何能去之。

    波旬曰。

    然則奈何。

    梵王曰。

    汝可歸心尊者。

    即能除斷。

    乃為說偈。

    令其回向。

    曰若因地倒。

    還因地起。

    離地求起。

    終無其理。

    波旬受教已。

    即下天宮。

    禮尊者足。

    哀露忏悔。

    尊者告曰。

    汝自今去。

    于如來法。

    更不作娆害否。

    波旬曰。

    我誓回向佛道。

    永斷不善。

    尊者曰。

    若然者。

    汝可口自唱言皈依三寶。

    魔王合掌三倡。

    華鬘悉除。

    乃歡喜踴躍。

    作禮尊者。

    而說偈曰。

    稽首三昧尊。

    十力聖弟子。

    我今願回向。

    勿令有劣弱。

    觀梵王所說偈。

    大是回向妙理。

    不謂之菩薩化身可乎。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

    飛行虛空。

    我于彼前。

    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大自在天。

    即摩醯首羅天。

    三目八臂。

    騎白牛。

    執白拂。

    居色頂。

    故飛行虛空。

    涅槃經曰。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

    猶如&there4字三點。

    若并則不成伊。

    從亦不成。

    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

    乃得成伊。

    三點若别。

    亦不得成。

    我亦如是。

    解脫之法。

    亦非涅槃。

    如來之身。

    亦非涅槃。

    摩诃般若。

    亦非涅槃。

    三法各異。

    亦非涅槃。

    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為衆生故。

    名入涅槃。

    如世伊字。

    岩頭上堂雲。

    吾嘗究涅槃經七八年。

    睹三兩段義。

    似衲僧說話。

    又曰休休。

    時有一僧出禮拜。

    請師舉。

    頭曰。

    吾教意如&there4字三點。

    第一向東方下一點。

    點開諸菩薩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命脈。

    第三向上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頂。

    此是第一段義。

    又曰。

    吾教意如摩醯首羅劈開面門。

    豎亞一隻眼。

    此是第二段義。

    又曰。

    吾教意如塗毒鼓。

    擊一聲。

    遠近聞者皆喪。

    此是第三段義。

    時小嚴上座。

    問如何是塗毒鼓。

    頭以兩手按膝。

    亞身曰。

    韓信臨朝底。

    嚴無語。

    浮山遠上堂。

    諸佛出世建立化門。

    不離三身智眼。

    亦如摩醯首羅三目。

    何故。

    一隻水洩不通。

    缁素難辨。

    一隻大地全開。

    十方通暢。

    一隻高低一顧。

    萬類齊瞻。

    雖然若是。

    本分衲僧。

    陌路相逢。

    别具通天正眼始得。

    所以道三世諸佛不知有。

    狸奴白牯卻知有。

    且道狸奴白牯知有個甚麼事。

    要會麼。

    深秋簾幕千家雨。

    落日樓台一笛風。

    摩醯首羅面門三目。

    如伊三點。

    宗門借為玄唱。

    莫道無語。

    其聲如雷。

     若諸衆生。

    愛統鬼神。

    救護國土。

    我于彼前。

    現天大将軍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天大将軍。

    統領鬼神。

    為帝釋之上将。

    天台智者。

    初于玉泉卓錫。

    關大将軍見夢曰。

    吾及子平。

    王此山久矣。

    智者為說三皈依戒。

    關誓為伽藍。

    至今救護國土。

    靈爽最著。

    傳山普至黃龍請益。

    阿難問迦葉。

    世尊付金襕外示何法。

    迦葉呼阿難。

    難應諾。

    葉曰。

    倒卻門前刹竿着。

    意旨如何。

    南公曰。

    上人出蜀。

    曾到玉泉否。

    曰曾到。

    又問曾挂搭否。

    曰一夕便發。

    南公曰。

    智者道場。

    關将軍打供。

    與結緣幾時何妨。

    普默然。

    良久理前問。

    南公俯首。

    普趨出大驚曰。

    西川義虎。

    不消此老一唾。

    又翠岩真上堂。

    先德道。

    此事如爆龜文。

    爆即成兆。

    不爆成鈍。

    爆與不爆。

    直下便捏。

    上藍即不然。

    無固無必。

    虛空走馬。

    旱地行船。

    南山起雲。

    北山下雨。

    遂拈拄杖曰。

    拄子變作天大将軍。

    巡曆四天下。

    有守節不守節。

    有戒行無戒行。

    一時奏與天帝釋。

    乃喝曰。

    丈失自有沖天志。

    莫向如來行處行。

    卓一卓。

    此二尊宿。

    皆以天大将軍而說法。

    即為天大将軍而說法。

     若諸衆生。

    愛統世界。

    保護衆生。

    我于彼前。

    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四天王居須彌山半。

    日月繞其宮前而過。

    臣于帝釋。

    保護四天下者也。

    陸大夫問南泉曰。

    天王居何地位。

    泉曰。

    若是天王。

    即非地位。

    陸曰。

    弟子聞說天王居初地。

    泉曰。

    應以天王身得度者。

    即現天王身而為說法。

    且道南泉說教說宗。

     若諸衆生。

    愛生天宮。

    驅使鬼神。

    我于彼前。

    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準普門品。

    有執金剛神。

    無國太子。

    然驅使鬼神。

    執金剛者。

    即國太子類也。

    那吒太子。

    毗沙門天王子。

    每于中夜随侍宣律師。

    或乘其足而不令撲。

    或談五台勝概。

    非二乘所知。

    詳載律師傳。

    僧問韶國師。

    那吒太子。

    析肉還母。

    析骨還父。

    然後現本身。

    運大神力。

    于蓮華上。

    為父母說法。

    未審如何是太子身。

    師曰。

    大家見上座問。

    僧曰。

    恁麼則大千同一真性也。

    師曰。

    依稀似曲才堪聽。

    又被風吹别調中。

    即此味之。

    太子身。

    菩薩身。

    都揀辨不出。

     若諸衆生。

    樂為人王。

    我于彼前。

    現人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自金輪以至粟散。

    皆人王也。

    法華但言小王蓋指人中之王耳。

    唐文宗好嗜蛤蜊。

    沿海官吏。

    先時遞進。

    人亦勞止。

    一日禦馔中有擘不張者。

    帝以其異。

    即焚香禱之。

    乃開。

    見菩薩形儀。

    梵相具足。

    帝遂貯以金粟檀香盒。

    覆以美錦。

    賜興善寺。

    令衆僧瞻禮。

    因問群臣。

    斯何祥也。

    或奏太一山惟政禅師。

    深明佛法。

    乞诏問之。

    帝即诏師至。

    問其事。

    政曰。

    臣聞佛無虛應。

    此乃啟陛下之信心耳。

    故契經雲。

    應以此身得度者。

    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

    菩薩身已現。

    且未聞說法。

    政曰。

    陛下睹此為常耶。

    非常耶。

    帝曰。

    希奇之事。

    朕深信焉。

    政曰。

    陛下已聞說法竟。

    皇情悅豫。

    诏天下寺院。

    各立觀音像。

    以答殊休。

    是蛤蜊以不說說。

    政以說說。

    均之為化身也已。

     若諸衆生。

    愛主族姓。

    世間推讓。

    我于彼前。

    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長者具十德。

    謂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

    當如國家元老之類。

    李長者名通玄。

    太原東北人。

    或雲唐宗室也。

    以開元七年。

    隐于方山土龛。

    造華嚴合論。

    凡四十軸。

    伏虎負經。

    神龍化泉。

    晝則天女給侍。

    夜則齒光代濁。

    示寂之日飛走悲鳴。

    白氣貫天。

    報齡九十六。

    張無盡以為文殊普賢之幻有也。

    安知非觀音之幻有也耶。

     若諸衆生。

    愛談名言。

    清淨自居。

    我于彼前。

    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博聞強識。

    不求住宦。

    居财大富。

    秉志廉貞。

    故名居士。

    龐蘊字道玄。

    衡陽人也。

    少悟塵勞。

    志求真谛。

    初谒石頭。

    問不與萬法為侶者。

    是甚麼人。

    頭以手掩其口。

    豁然有省。

    一日頭問曰。

    子見老僧以來。

    日用事作麼生。

    士曰。

    若問日用事。

    即無開口處。

    乃呈偈曰。

    日用事無别。

    唯吾自偶偕。

    頭頭非取舍。

    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号。

    丘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

    運水及搬柴。

    頭然之曰。

    子以缁耶素耶。

    士曰。

    願從所慕。

    遂不剃染。

    後參馬祖。

    問曰。

    不與萬法為侶者。

    是甚麼人。

    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士于言下頓領玄旨。

    乃留參承二載。

    有偈曰。

    有男不婚。

    有女不嫁。

    大家團栾頭。

    共說無生話。

    自爾機鋒迅捷。

    諸方向之。

    東土居士。

    當以龐翁為最。

    夫婦子女。

    俱登無上覺。

    即維摩金粟後身。

    廣演不二法門。

    亦無以遠過。

     若諸衆生。

    愛治國土剖斷邦邑。

    我于彼前。

    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如來以四事接引衆生。

    必與之同事。

    言易入。

    機易投。

    而宰官者。

    各負才枝。

    各持議論。

    非同類莫可與語。

    故世現宰官身者踵相屬也。

    趙清獻公忭。

    年四十餘。

    擯出聲色。

    系心宗教。

    會佛慧居衢之南禅。

    公日親之。

    慧不容措一詞。

    後典青州。

    政事之餘。

    多宴坐。

    忽大雷震驚。

    即契悟。

    作偈曰。

    默坐公堂虛隐幾。

    心源不動湛如水。

    一聲霹靂頂門開。

    喚起從前自家底。

    慧聞笑曰。

    趙悅道撞彩耳。

    富鄭公弼。

    初于宗門未有所趨。

    公勉之。

    書曰。

    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

    道德如是之盛。

    福壽康甯如是之備。

    退逸閑休如是之高。

    其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

    能專誠求所證悟。

    則他日為門下賀也。

    鄭公因公警勵。

    不舍晝夜。

    方進此道。

    聞颙禅師主投子。

    往質所疑。

    會颙升座。

    見其顧視如象王回旋。

    微有得。

    因執弟子禮。

    命侍者請為入室。

    颙見即曰。

    相公已入來。

    當弼猶在外。

    公聞。

    汗流浃背。

    即大悟。

    尋以偈寄圓照本曰。

    一見颙公悟入深。

    夤緣傳得老師心。

    東南謾說江山遠。

    日對靈光與妙音。

    此以宰官為宰官說法而得證者。

    足為世模楷矣。

     若諸衆生。

    愛諸數術。

    攝衛自居。

    我于彼前。

    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婆羅門。

    此雲淨行。

    多崇奉外道。

    如事水火之類。

    即是數術。

    攝心衛生以自居者也。

    或曰。

    數術乃和合占相。

    推步盈虛之術。

    鸠摩羅什。

    故婆羅門種。

    推占禍福多奇中。

    其數術莫可枚舉。

    侍郎李浩。

    幼閱首楞嚴經。

    如遊舊國。

    後造明果投誠入室。

    應庵揕甚胸曰。

    侍郎死後向甚麼處去。

    公駭然汗下。

    庵喝出。

    公退參。

    不旬日。

    竟跻堂奧。

    以偈寄同參嚴康朝曰。

    門有孫膑鋪。

    家存甘贽妻。

    夜眠還早起。

    誰悟複誰迷。

    庵見稱善。

    有鬻胭脂者。

    亦久參應庵。

    頗自負。

    公贈之偈曰。

    不塗紅粉自風流。

    往往禅徒到此休。

    透過古今圈樻後。

    卻來這裡吃拳頭。

    觀李公所與遊。

    其以婆羅門得證者。

    固往往有之。

    甯獨一甘贽以淨行着也。

     若有男子。

    好學出家。

    持諸戒律。

    我于彼前。

    現比丘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僧伽大師。

    西域人也。

    嘗卧賀?氏家。

    身忽長其床榻各三尺許。

    人莫不驚怪。

    次現十一面觀音形。

    其家倍加信重。

    遂舍宅而造寺焉。

    中宗遣使迎入内道場。

    尊為國師。

    嘗獨處一室。

    而頂上有一穴。

    恒以絮窒之。

    夜則去絮。

    香從頂穴中出。

    及曉。

    香還頂中。

    又以絮窒之。

    既坐化。

    送至臨淮。

    起塔供養。

    中宗問萬回曰。

    僧伽大師何人耶。

    回曰。

    是觀音化身也。

    法華經普門品雲。

    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此即是也。

    初師至長安。

    萬回禮谒甚恭。

    師拍其背曰小子何故久留。

    可以行矣。

    師化不數月。

    回亦卒。

    漸源在道吾為侍者。

    一日侍吾往檀越家吊慰。

    源拊棺曰。

    生耶死耶。

    吾曰。

    生也不道。

    死也不道。

    源曰。

    為甚麼不道。

    吾曰。

    不道不道。

    歸至中路。

    源曰。

    和尚今日須與某甲道。

    若不道。

    打和尚去也。

    吾曰。

    打即任打。

    道即不道。

    源便打。

    吾歸院曰。

    汝宜離此去。

    恐知事得知不便。

    源乃禮辭隐于村院。

    經三年後。

    忽聞童子念觀音經。

    至應以比丘身得度者。

    即現比丘身。

    忽然大省。

    遂焚香遙禮曰。

    信知先師遺言。

    終不虛發。

    自是我不會。

    卻怨先師。

    乃造石霜設齋忏悔。

    即此一比丘句。

    便足解脫。

    觀音妙智力。

    固不可思議哉。

     若有女人。

    好學出家。

    持諸禁戒。

    我于彼前。

    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比丘戒律。

    凡二百五十。

    比丘尼禁戒凡五百。

    視比丘加詳。

    女性鮮高明。

    故必以禁為戒也。

    劉鐵磨到沩山。

    山雲。

    老牸牛。

    汝來也。

    磨雲。

    來日台山大會齋。

    和尚還去麼。

    沩山故身卧。

    磨便出去。

    僧問風穴。

    沩山道老牸牛汝來也。

    意旨如何。

    穴雲。

    白雲深處金龍躍。

    僧雲。

    隻如劉鐵磨道來日台山大會齋和尚還去麼。

    意旨如何。

    穴曰。

    碧波心裡玉兔驚。

    僧雲。

    沩山便作卧勢。

    意旨如何。

    穴曰。

    老倒疏慵無事日。

    閑眠高卧對青山。

    雪窦頌雲。

    曾騎鐵馬入重城。

    敕下傳聞六國清。

    猶握金鞭問歸路。

    夜深誰共禦街行。

    天童頌雲。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争衡。

    玉鞭金馬閑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他比丘尼機緣語句甚夥。

    皆發明向上事。

    不能殚述。

    聊錄此以式。

     若有男子。

    樂持五戒。

    我于彼前。

    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通曰。

    五戒者。

    即戒殺盜淫妄語飲酒也。

    優婆塞。

    此雲近事男。

    取其清淨能事比丘也。

    仙州山吳十三道人。

    每以己事扣諸禅德。

    及開善歸。

    乃結茅于其左。

    遂往給侍。

    紹興三月八日夜。

    适然啟悟。

    以偈呈善曰。

    元來無縫罅。

    觸着便光輝。

    既是千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