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關燈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雖說第二義門。

    今觀世間解結之人。

    若不知其所結之元。

    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世尊。

    我及會中有學聲聞。

    亦複如是。

    從無始際。

    與諸無明。

    俱滅俱生。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

    名為出家。

    猶隔日瘧。

    唯願大慈哀愍淪溺。

    今日身心雲何是結。

    從何名解。

    亦令未來苦難衆生。

    得免輪回。

    不落三有。

    作是語已。

    普及大衆。

    五體投地。

    雨淚翹誠。

    伫佛如來無上開示。

     通曰。

    前富樓那問一切衆生。

    何因有妄。

    自蔽妙明。

    受此淪溺。

    今阿難問今日身心。

    雲何是結從何名解。

    皆欲窮極妄根。

    細研俱生無明。

    庶知所結之元。

    而破除之也。

    前答識迷無因。

    妄無所依。

    尚無所生。

    欲何為滅。

    今答相見無性。

    同于交蘆。

    觀交中性。

    空有俱非。

    前雲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今雲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

    先後一轍。

    但前屬見道分。

    知妄即覺。

    覺即菩提。

    此屬修道分。

    離見即無。

    無即涅槃。

    結謂迷之縛于根塵。

    故淪生死。

    解謂悟之脫于根塵。

    故證妙常。

    此從耳根返聞。

    脫黏内伏。

    攝伏攀緣。

    入佛知見。

    屬功勳邊事。

    故雲第二義。

    有僧問石頭。

    如何是解脫。

    頭曰。

    誰縛汝。

    問如何是淨土。

    頭曰。

    誰垢汝。

    問如何是涅槃。

    頭曰。

    誰将生死與汝。

    若于此得個安樂處。

    即不向第二頭作活計矣。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

    及諸會中諸有學者。

    亦為未來一切衆生為出世因。

    作将來眼。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

    摩阿難頂。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微塵如來。

    住世界者。

    各有寶光從其頂出。

    其光同時于彼世界。

    來祇陀林。

    灌如來頂。

    是諸大衆。

    得未曾有。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

    告阿難言。

    善哉阿難。

    汝欲識知俱生無明。

    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

    更無他物。

    汝複欲知無上菩提。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

    寂靜妙常。

    亦汝六根。

    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

    心猶未明。

    稽首白佛。

    雲何令我生死輪回。

    安樂妙常。

    同是六根。

    更非他物。

     通曰。

    前阿難雲。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

    乃至遍應恒沙國土。

    承事諸佛。

    及善知識。

    發大勇猛。

    行諸一切難行法事。

    皆用此心。

    縱令謗法。

    永退善根。

    亦因此心心既無二。

    六根亦無二。

    胡為明于彼而暗于此乎均此六根也。

    順之而出。

    背覺合塵。

    即入生死流。

    逆之而入。

    背塵合覺。

    即至不生滅。

    喻如翻手覆手。

    從上如來。

    當無異說。

    蹒庵成禅師上堂雲。

    一念心清淨。

    佛居魔王殿。

    一念惡心生。

    魔王居佛殿。

    懷禅師曰。

    但恁麼信去。

    喚作腳踏實地而行。

    終無别法。

    亦無别道理。

    老僧恁麼舉了。

    秪恐你諸人見兔放鷹。

    刻舟求劍。

    何故功德天。

    黑暗女。

    有智主人。

    二俱不受。

    然大梅常禅師。

    聞鼯鼠聲。

    乃曰。

    即此物。

    非他物。

    汝等諸人。

    善自護持。

    言訖示滅。

    永明壽禅師贊曰。

    師初得道。

    即心是佛。

    最後示徒。

    物非他物。

    窮萬法源。

    徹千聖骨。

    真化不移。

    何妨出沒。

    信得大梅與鼯鼠聲無别。

    又何生死涅槃之異乎。

     佛告阿難。

    根塵同源。

    縛脫無二。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阿難。

    由塵發知。

    因根有相。

    相見無性。

    同于交蘆。

     通曰。

    根屬見分。

    塵屬相分。

    皆由一念無明黏湛發起。

    故曰同源。

    但自源頭觀之。

    見相未形。

    根塵何有。

    自根合塵而逐流。

    則謂之縛。

    自根背塵而返源。

    則謂之脫。

    其縛也。

    此六根。

    非他物也。

    其脫也此六根。

    非他物也。

    無二體故。

    但自無二之體觀之。

    縛不為垢。

    脫不為淨。

    于無二之體。

    曾無加損。

    是根塵本同源也。

    孰見其異。

    縛脫本無二也。

    孰見其二。

    所以分别其間者識也。

    此識虛妄分别。

    猶如捏目妄見空華。

    本無根塵。

    妄見根塵。

    本無縛脫。

    妄見縛脫。

    知此識性。

    有如捏目。

    轉識歸源。

    即睛明眼。

    故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

    非徒于根上返。

    猶系于識上轉也。

    何以名識性虛妄猶如空華哉。

    非謂離識性虛妄而别有所謂寂靜妙常也。

    但信識性之為虛妄。

    而妙常即在于識性矣。

    但言空華之無自性。

    而晴明即在于空華矣。

    故由塵發識。

    識不自生。

    因根有相。

    相不自有。

    是根塵識三者。

    相交而立。

    同于交蘆。

    本無自性。

    以為交性是有。

    未交之時。

    何為無也。

    以為交性是無。

    既交之時。

    何為有也。

    既非空性。

    又非有性。

    故曰無性。

    相分見分。

    二俱無性。

    當體即是無生。

    故知生死結根之中。

    自足寂靜妙常也。

    是不可以信縛脫之無二哉。

    石頭示衆曰。

    吾之法門。

    先佛傳受。

    不論禅定精進。

    唯達佛之知見。

    即心即佛。

    心佛衆生。

    菩提煩惱。

    名異體一。

    汝等當知自己心靈。

    體離常斷。

    性非垢淨。

    湛然圓滿。

    凡聖齊同。

    應用無方。

    離心意識。

    三界六道唯自心現。

    水月鏡像。

    豈有生滅。

    汝能知之。

    無所不備。

    此最上第一義也。

    所雲菩提煩惱。

    名異體一。

    非根塵同源之謂乎。

    體離斷常。

    性非垢淨。

    非縛脫無二之謂乎。

    三界六道。

    唯自心現。

    水月鏡像。

    豈有生滅。

    非相見無性同于交蘆之謂乎。

    交蘆空華。

    亦無生滅。

    故知識性虛妄。

    即是安樂解脫也。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

    無漏真淨。

    雲何是中。

    更容他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通曰。

    知見立知。

    即因明立所。

    故知無明根本。

    乃所結之元。

    是生死結根者識也。

    不但根也。

    知見無見。

    即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故知解脫知見。

    乃無漏之果。

    是寂靜妙常者。

    轉識而成智也。

    亦不但根也。

    所以偈中頌出陀那微細識。

    備顯根識無二。

    非為孤起頌也。

    瑞鹿安禅師。

    于此嘗破讀。

    知見立句。

    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句。

    見斯即涅槃。

    洞然開悟。

    每習誦以為常。

    門人謂宜以四字為句。

    安曰。

    此是吾悟處。

    不可易也。

    時謂之安楞嚴。

    将示寂。

    偈曰。

    不是嶺頭攜得事。

    豈從雞足付将來。

    自古聖賢皆如此。

    非吾今日無君裁。

    付囑已。

    自入棺。

    右脅吉祥而卧。

    經三日。

    門人啟棺哀恸。

    乃再起升堂說法。

    诃責垂誡。

    再啟吾棺者非吾弟子。

    複入棺長往。

    非得無漏真淨。

    安能去來自由如此。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通曰。

    有為随緣起滅。

    是生死法。

    無為起滅俱無。

    是涅槃法。

    真性中本無生死涅槃之相。

    結從何起。

    解從何名。

    故以有為如幻。

    無為如涅。

    二俱虛妄。

    此頌根塵同源。

    縛脫無二。

    于同源無二處。

    見得有無皆為虛妄。

    百丈雲佛是無求人。

    求之即乖。

    理是無求理。

    求之即失。

    若着無求。

    複同于有求。

    若着無為。

    複同于有為。

    故經雲。

    不取于法。

    不取非法。

    不取非非法。

    又雲。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亦無虛。

    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

    不被陰界諸入五欲八風之所飄溺。

    即生死因斷。

    去住自由。

    不為一切有為因果所縛。

    不被有漏所拘。

    他時還以無自縛為因。

    同事利益。

    以無著心。

    應一切物。

    以無礙慧。

    解一切縛。

    亦雲應病與藥。

    此百丈直指真性不落有無。

    并示解脫方便。

    所謂發明成解脫者也。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雲何見所見。

     通曰。

    有為之法。

    緣根塵而生。

    固可謂之妄。

    無為之法。

    脫于根塵。

    離起滅相。

    何謂不實如空華乎哉。

    言生滅之妄。

    所以顯涅槃之真。

    既有真與妄對。

    真亦成妄。

    故曰二妄。

    何以故。

    謂有真可得故。

    若真性之中。

    真與非真。

    俱不可得。

    遣妄之真。

    固不可得。

    遣真之真。

    亦不可得。

    即真而非真。

    即性而無性。

    雲何更有能見之根。

    所見之境乎。

    見有者。

    固是見幻。

    見無者亦是捏目。

    凡有見者。

    即落方所。

    故見有涅槃可成。

    即謂之妄也。

    謂之曰真。

    原不容妄。

    況非真非不真。

    真且無之。

    妄從何起。

    僧問黃檗。

    妄能障自心。

    未審而今以何遣妄。

    檗雲。

    起妄遣妄亦成妄。

    妄本無根。

    隻因分别而有。

    你但于凡聖兩處。

    情莫計念。

    自然無妄。

    更拟如何遣他。

    都不得有纖毫依執。

    名為我舍兩臂。

    必當得佛。

    僧曰。

    既無依執。

    當何相承。

    檗雲。

    以心傳心。

    僧曰。

    若心相傳。

    雲何言心亦無。

    檗雲。

    不得一法。

    名為傳心。

    若了此心。

    即是無心無法。

    僧曰。

    若無心無法。

    雲何名傳。

    檗曰。

    汝聞道傳心。

    将謂有可得也。

    所以祖師雲。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所得。

    得時不說知。

    此事若教會。

    何堪也。

    知之一字。

    尚自不容。

    始可言真。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通曰。

    中間指見所見。

    中間也。

    由塵發知。

    知即識也。

    屬能見。

    因根有相。

    相即塵也。

    屬所見。

    是塵識根三。

    相藉而有。

    本無實性。

    如交蘆然。

    相依而立。

    原無自性。

    試觀交中之性。

    以為空。

    則相依似有。

    以為有。

    則不依本無。

    非有性。

    非空性。

    是謂無性。

    本是無性。

    結者此六根。

    非有所損也。

    解者此六根。

    非有所益也。

    何以解之即名聖。

    而結之即名凡哉。

    為不達無生之旨。

    一念自迷。

    内有能見。

    外有所見。

    為根塵所縛。

    無自由分。

    是晦昧即無明之本。

    結之所由起也。

    若真見無性之妙。

    脫黏内伏。

    發本明耀。

    明不循根。

    見不藉緣。

    六根互用。

    超越世間。

    是發明即解脫之因。

    解之所由名也。

    結則俱生無明。

    生死結根。

    故為凡夫。

    因此六根。

    非他物也。

    解則速證安樂。

    寂靜妙常。

    故謂聖人。

    因此六根。

    非他物也。

    同此六根。

    更無二路。

    彼縛于有為者。

    猶以交蘆為性有也。

    而性實有嘗有也。

    彼縛于無為者。

    猶以交蘆為性空也。

    而性實未嘗空也。

    達非空有無凡聖等見。

    乃可語真性矣。

    僧問黃檗。

    本既是佛。

    那得更有四生六道。

    種種形貌不同。

    檗雲。

    諸佛體圓更無增減。

    流入六道。

    處處皆圓。

    萬類之中。

    個個是佛。

    譬如一團水銀。

    分散諸處。

    顆顆皆圓。

    若不分時。

    秪是一塊。

    此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種種形貌。

    喻如屋舍。

    舍驢屋入人屋。

    舍人身至天身。

    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

    皆是汝取舍處。

    所以有别。

    本源之性。

    何得有别。

    至哉言也。

    于此發明。

    可使博地凡夫。

    立跻聖位。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通曰。

    發明便解脫。

    此是頓門。

    何為有解結次第之說。

    頓不廢漸。

    所以為圓頓法門也。

    若是大根大器。

    一悟便至佛地。

    更不假于修證。

    其次莫若選擇耳根圓通。

    一根返元。

    六根解脫。

    先銷六根。

    次亡其一。

    此觀世音。

    入流亡所。

    乃至寂滅現前。

    而成正覺之次第也。

    即如頓門。

    大悟小悟。

    不記其數。

    何嘗無次第哉。

    昔灌溪閑禅師。

    初參臨濟。

    濟擒住良久。

    溪曰。

    領也。

    濟托開曰。

    且放你一頓。

    溪住後。

    乃示衆曰。

    我見臨濟無言語。

    直至如今飽不饑。

    後到末山。

    先自約曰。

    相當則住。

    不然則推倒禅床。

    既入堂内。

    山聞新到至。

    令侍者問。

    上座遊山來。

    為佛法來。

    溪曰。

    為佛法來。

    山乃升座。

    溪上不禮拜。

    山問今日離何處。

    溪曰路口。

    山曰。

    何不蓋卻。

    溪無語。

    末山代雲。

    争得到這裡。

    始禮拜。

    起問。

    如何是末山。

    山曰。

    不露頂。

    溪曰。

    如何是末山主。

    山曰。

    非男女等相。

    溪曰。

    何不變去。

    山曰。

    不是神。

    不是鬼。

    變個甚麼。

    溪于是伏膺。

    作園頭三年。

    臨濟放他一頓。

    到此方吃。

    後垂語雲。

    我在臨濟處得一杓。

    我在末山處得一杓。

    又雲。

    十方無壁落。

    四面亦無門。

    露裸裸。

    赤灑灑。

    沒可把。

    天童拈雲。

    灌溪恁麼說話。

    且道是臨濟處得底。

    末山處得底。

    雖然一箭雙雕。

    奈有時走殺有時坐殺。

    且作麼生得恰好去。

    捏聚放開都在我。

    拈來抛去更由誰。

    于此透得盡。

    始亡其一。

    始可名真解脫也。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通曰。

    六根非能為凡為聖。

    所以主之者識也。

    六識既銷。

    我見猶存。

    是第七識境界。

    六解一亡。

    歸于如來藏海。

    是第八識境界。

    馬鳴曰。

    依如來藏。

    有生滅心。

    轉不生滅與和合。

    非一非異。

    名阿賴耶識。

    此識最為微細。

    含藏種子為習氣。

    莫知其所藏。

    積生識浪成暴流。

    莫知其所生。

    故曰微細。

    以依不生滅。

    則謂之出纏如來藏。

    似乎真矣。

    以依生滅心。

    則謂之在纏如來藏。

    又似乎非真矣。

    真與非真。

    總是這個識。

    所以難辨。

    将謂之真。

    恐認賊作子。

    将謂之非真。

    恐認子作賊。

    世尊所以不輕談也。

    若能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非真非非真。

    乃可語無上菩提。

    真如佛性也。

    後來性宗不明。

    隻緣相宗不徹。

    以第七識中我見為佛性。

    以第八識刹那中生滅相為真如。

    故謂之颟顸佛性。

    儱侗真如。

    認定湛不搖處以為究竟。

    故知其一未亡也。

    僧問長沙岑。

    第六第七及第八識。

    畢竟無體。

    雲何得名轉第八識。

    為大圓鏡智。

    沙示偈曰。

    七生依一滅。

    一滅持七生。

    一滅滅亦滅。

    六七永無遷。

    由此觀之。

    不但六解一亡。

    更有所謂七解一亡者。

    微哉微哉。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雲何立。

     通曰。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真性本空。

    何得幻生。

    良由第八識。

    内緣真如。

    外生有為法。

    故如幻耳。

    深密經雲。

    阿賴耶識甚微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别執為我。

    此自心取自心。

    正自分别執為我也。

    一執為我。

    于非幻中生起幻法。

    湛由是分。

    結由是始。

    此六根所以逐塵而輪轉也。

    不執為我。

    則非幻尚無。

    幻從何立。

    湛入合湛。

    同源無二。

    此六根所以清淨。

    而并亡其一也。

    六根屬幻。

    一屬非幻。

    一六俱亡。

    故曰非幻尚不生。

    幻法雲何立。

    此轉識成智。

    在取不取之間耳。

    楞伽雲。

    分别是識。

    無分别是智。

    生滅是識。

    不生滅是智。

    但無分别。

    即是不生滅真性。

    故不為識陰所覆。

    僧問黃檗。

    文殊執劍于瞿昙前者。

    如何。

    檗雲。

    五百菩薩。

    得宿命智。

    見過去生業障。

    五百者。

    即你五陰生是。

    以見此宿命障故。

    求佛求菩薩涅槃。

    所以文殊将智解劍。

    害此有見佛心故。

    故言你善害。

    僧雲。

    何者是劍。

    檗雲解心是劍。

    僧雲。

    解心既是劍。

    斷此有見佛心。

    秪如能斷見心。

    何能除得。

    檗雲。

    還将你無分别智。

    斷此有見分别心。

    僧雲。

    如作有見。

    有求佛心。

    将無分别智劍斷。

    争奈有智劍在何。

    檗雲。

    若無分别智。

    害有見無見。

    無分别智亦不可得。

    僧雲。

    不可以智更斷智。

    不可以劍更斷劍。

    檗雲。

    劍自害劍。

    劍劍相害。

    即劍亦不可得。

    智自害智。

    智智相害。

    即智亦不可得。

    母子俱喪。

    亦複如是。

    此等妙論。

    不但于取處不許出頭。

    即不取處亦無蹤迹。

    微乎其微矣。

    須如是透徹。

    乃可語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此無比法)達磨。

    (速證寂常)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通曰。

    初阿難謂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

    不能降伏摩登伽難。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

    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今十方如來異口同音。

    汝欲識知俱生無明。

    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

    更無他物。

    汝複欲知無上菩提。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

    寂淨妙常。

    亦汝六根。

    更非他物。

    如前冰水之喻。

    水凝則成冰。

    豈容他物參之而為冰。

    冰釋則成水。

    豈容他物參之而為水。

    六為賊媒。

    自劫家寶。

    此六根也。

    六解一亡。

    速登正覺。

    此六根也。

    即妄即真。

    即真即妄。

    有妙悟存乎其間。

    妙之一字。

    難以言語形容。

    必其轉識成智。

    與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有相當處。

    方可語無上菩提也。

    喻如蓮華出于淤泥而不染。

    此在尋常蓮華皆然。

    若優昙缽華。

    異世間相。

    所謂瑞應妙蓮華也。

    此唯發明最上一路。

    入佛知見。

    乃足當之。

    金剛王寶覺。

    即金剛心中初幹慧地也。

    金剛能摧毀一切。

    十地皆雲金剛心。

    亦以壞滅前地故。

    即所謂慧劍也。

    此覺一現。

    不但無始無明頓息。

    即佛見菩薩見。

    亦無出頭處。

    三摩提。

    正受也。

    而曰如幻者。

    幻人作為。

    本于無作。

    即寂而照。

    即照而寂。

    忘情絕解。

    不可思議。

    即所謂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也。

    此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唯在一悟。

    一悟便至佛地。

    故彈指頃即超二乘無學之上。

    無學猶落功勳。

    猶執無見在。

    此真性現前。

    有無俱離。

    一超直入。

    更不假于勳級。

    乃頓門也。

    如太子處胎。

    貴壓群臣。

    頻伽在鷇。

    聲逾衆鳥。

    豈尋常禅定觀行所可拟乎。

    故曰。

    此無比法而速證寂常者也。

    薄伽梵具六義。

    曰自在。

    曰熾盛。

    曰端嚴。

    曰名稱。

    曰吉祥。

    曰尊貴。

    衆德成就之故。

    故不翻。

    僧問乾峰。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未審路頭在甚麼處。

    峰以拄杖一畫雲。

    在這裡。

    僧請益雲門。

    門拈起扇子雲。

    扇子??跳上三十三天。

    築着帝釋鼻孔。

    東海鯉魚打一棒。

    雨似盆傾。

    會麼會麼。

    黃龍南雲。

    乾峰一期指路。

    曲為初機。

    雲門乃通其變。

    故使後人不倦。

    竹庵頌雲。

    乾峰不用指陳。

    雲門休打骨董。

    自然東海鯉魚。

    築着帝釋鼻孔。

    天童頌雲。

    入手還将死馬醫。

    返魂香欲起君危。

    一朝拶出通身汗。

    方信侬家不惜眉。

    此何等事。

    讵可道理解說。

    令人得入。

    須是自家徹底開悟。

    方得其妙。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

    聞佛如來。

    無上慈誨。

    祗夜(此雲重頌)伽陀(此雲諷頌)雜糅精瑩。

    妙理清徹。

    心目開明。

    歎未曾有。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

    我今聞佛無遮大悲。

    性淨妙常。

    真實法句。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唯垂大慈。

    再愍斯會。

    及與将來。

    施以法音。

    洗滌沉垢。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

    整涅槃僧(此雲裡衣)斂僧伽黎。

    (此雲大衣)攬七寶幾。

    引手于幾。

    取劫波羅(此雲時分夜摩天也)天所奉華巾。

    于大衆前。

    绾成一結。

    示阿難言。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此名為結。

    于是如來绾疊華巾。

    又成一結。

    重問阿難。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

    又白佛言。

    此亦名結。

    如是倫次绾疊華巾。

    總成六結。

    一一結成。

    皆取手中所成之結。

    持問阿難。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

    亦複如是。

    次第酬佛。

    此名為結。

    佛告阿難。

    我初绾巾。

    汝名為結。

    此疊華巾。

    先實一條。

    第二第三。

    雲何汝曹複名為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此寶疊華緝績成巾。

    雖本一體。

    如我思惟。

    如來一绾。

    得一結名。

    若百绾成。

    終名百結。

    何況此巾秪有六結。

    終不至七。

    亦不停五。

    雲何如來。

    秪許初時。

    第二第三。

    不名為結。

    佛告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