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此寶華巾。
汝知此巾。
元止一條。
我六绾時。
名有六結。
汝審觀察。
巾體是同。
因結有異。
于意雲何。
初绾結成名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結生。
吾今欲将第六結名。
成第一不。
不也。
世尊。
六結若存。
斯第六名。
終非第一。
縱我曆生盡其明辯。
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佛言如是。
六結不同。
循顧本因。
一巾所造。
令其雜亂。
終不得成。
則汝六根。
亦複如是。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告阿難。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
願樂一成。
複雲何得。
阿難言此結若存。
是非鋒起。
于中自生此結非彼。
彼結非此。
如來今日若總解除。
結若不生。
則無彼此。
尚不名一。
六雲何成。
佛言。
六解一亡。
亦複如是。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
發妄不息。
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
則有狂華。
于湛精明。
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
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通曰。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前已詳言之矣。
何為複有此喻。
前由明暗動靜等塵。
黏湛發起六根。
自外而内。
故但不循動靜明暗等相。
脫黏内伏。
發本明耀。
即得六根互用。
是返流全一。
所以制其外也。
今由心性狂亂。
勞見發塵。
自内而外。
故根結若除。
塵相自滅。
先得人空。
乃至得無生忍。
是解散結心。
所以融其内也。
于湛精明。
無因亂起。
迷本無因。
因明立所。
此知見妄發。
即結起之由。
以湛旋其虛妄生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此六用不行。
即解散之義。
方其結也。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此結非彼。
彼結非此。
如勞目睛。
别有狂華。
及其解也。
既銷其六。
複亡其一。
一尚無名。
雲何成六。
如清明眼。
本自無華。
故結之名生死。
而未嘗損也。
解之名涅槃。
而未嘗益也。
譬猶狂華。
無端起滅。
于太虛何增減哉。
故知生死之為颠倒。
則六解矣。
知涅槃之為空華。
則一亡矣。
返流全一。
一猶未亡。
至亡其一。
則結心解矣。
僧問風穴沼禅師。
一即六六即一。
一六俱亡時如何。
穴曰。
一箭射雙雕。
曰意旨如何。
穴曰。
身亡迹謝。
又張拙秀才。
初見石霜。
霜問何名。
拙曰。
姓張名拙。
霜曰。
覓巧尚不可得。
拙自何來。
拙于言下契悟。
遂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妄想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順世緣無挂礙。
涅槃生死等空華。
若拙者。
深得六解一亡之旨。
豈由次節而緻者哉。
阿難言。
此勞同結。
雲何解除。
如來以手将所結巾。
偏掣其左。
問阿難言。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旋複以手偏牽右邊。
又問阿難。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佛告阿難。
吾今以手左右各牽。
竟不能解。
汝設方便。
雲何解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當于結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難。
如是如是。
若欲除結。
當于結心。
湧曰。
舊說左右牽。
喻依空有二邊。
不能解結。
須依圓觀。
于根不生分别。
于境不生取着。
則解結矣。
夫待觀而後解者。
猶然左右牽也。
于結心何與。
不如衲僧家語更妙密。
壽聖雲。
月半前用鈎。
月半後用錐。
僧便問正當月半時如何。
聖雲。
泥牛踏破澄潭月。
天童拈雲。
兩頭得用。
壽聖作家。
直下忘功。
是誰體得。
放行也。
互換尊賓。
把定也。
不留朕迹。
還有體得底麼。
玉女夜抛梭。
織錦于西舍。
又雲門示衆雲。
十五日以前即不問。
十五日以後。
道将一句來。
自雲。
日日是好日。
天童拈雲。
屬虎人本命。
屬猴人相沖。
石門聰雲。
十五日以前諸佛生。
十五日以後諸佛滅。
十五日以前諸佛生。
你不得離我這裡。
若離我這裡。
我以鈎鈎你。
十五日以後諸佛滅。
你不得住我這裡。
若住我這裡。
我以錐錐你。
且道正當十五日。
用鈎即是。
用錐即是。
遂有頌雲。
正當十五日。
鈎錐一時息。
更拟問如何。
回頭日又出。
雲門即不然。
十五日以前。
諸佛本不曾生。
十五日以後。
諸佛本不曾滅。
十五日以前。
你若離我這裡。
我也不用鈎鈎你。
一任橫擔拄杖。
緊捎草鞋。
十五日以後。
你若住我這裡。
我也不用錐錐你。
一任拗折拄杖。
高挂缽囊。
且道正當十五日。
合作麼生。
乃雲。
十五日前後。
鈎錐徒爾為。
今朝十五日。
正好用鈎錐。
且作麼生用。
路逢死蛇莫打殺。
無底藍子盛将歸。
若于此數則得端的去。
結心一時頓釋。
阿難。
我說佛法從因緣生。
非取世間和合粗相。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緣出。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亦知頭數。
現前種種。
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皆了元由。
通曰。
佛知世出世法。
皆由于心。
随染緣則出九界。
随淨緣則出佛界。
此因緣猶可解也。
至恒沙雨滴。
及現前種種。
何因何緣而知其元由耶。
佛有權實二智。
實智冥理。
權智鑒物。
故知種種元由者。
皆權智所鑒也。
如來法身。
圓滿周遍。
無有一物能出法身外者。
如來安得不知。
洞山聰上堂雲。
教山僧道甚麼即得。
古即是今。
今即是古。
所以楞嚴經道。
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還知得麼。
雖然如是。
未必是松一向直。
棘一向曲。
鹄便白。
烏便玄。
洞山道。
這裡也有曲底松。
也有直底棘。
也有玄底鹄。
也有白底烏。
久立珍重。
且道洞山是轉楞嚴。
為楞嚴轉。
畢竟作甚麼話會。
是故阿難。
随汝心中選擇六根。
根結若除。
塵相自滅。
諸妄銷亡。
不真何待。
阿難。
吾今問汝。
此劫波羅巾。
六結現前。
同時解萦。
得同除不。
不也。
世尊。
是結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六結同體。
結不同時。
則結解時。
雲何同除。
佛言。
六根解除。
亦複如是。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通曰。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詳如此喻。
迷則六根同結。
悟則六根互用。
有何次第。
但迷以積迷。
由精而粗。
悟以入悟。
由粗而精。
不無漸次雲爾。
非謂一根拔而餘五以次拔也。
佛語圓融。
本無拘泥。
即如初名為結。
結處本同第二第三。
不得複名為結。
甯有結而又結者乎。
故結即是一也。
結既是一。
第一即是第六。
第六即是第一。
彼此異名。
未嘗不可。
然人之生也。
自胞胎以至具體。
六根不無先後。
及十八界成。
而根有圓通者。
有不圓通者。
故循圓通。
一日證道而有餘。
不循圓通。
百劫修道而不足。
此日劫相倍。
六根具有利鈍不同。
故根有易拔者。
有不易拔者。
孔子六十而耳順。
耳根化也。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根化也。
是有多少次第。
此結非一日所積。
而解亦非頃刻能除也。
初得人空。
以至得無生忍。
即入流亡所次第。
隐然以返聞為圓通第一。
待阿難自擇耳。
人空是破五陰假名。
即斷見惑也。
法空是破五陰實法。
即斷思惑也。
乃至破涅槃淨法。
即永斷根本無明也。
俱空不生。
即平等空。
所空既盡。
能空亦滅。
境智雙泯。
能所俱寂。
即妙湛總持首楞嚴定也。
故曰得無生忍。
僧問百丈。
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
丈曰。
汝等先歇諸緣。
休息萬事。
善與不善。
世出世間。
一切諸法。
莫記憶。
莫緣念。
放舍身心。
令其自在。
心如木石。
無所辨别。
心無所行。
心地若空。
慧日自現。
如雲開日出相似。
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
垢淨情盡。
對五欲八風不動。
不被見聞覺知所縛。
不被諸境所惑。
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是解脫人。
對一切境。
心無淨亂。
不攝不散。
透過一切聲色。
無有滞礙。
名為道人。
善惡是非。
俱不運用。
亦不愛一切法。
亦不舍一切法。
名為大乘人。
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
有為無為。
在出世間。
福德智慧之所拘系。
名為佛慧。
是非好醜。
是理非理。
諸知見情盡。
不能系縛。
處處自在。
名為初發心菩薩。
便登佛地。
夫百丈縱口所談。
默與經旨符契。
非大解脫人。
不能為此解脫語。
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開示。
慧覺圓通。
得無疑惑。
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
快得無礙。
雖複悟知一六亡義。
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世尊。
我輩飄零。
積劫孤露。
何心何慮。
預佛天倫。
如失乳兒。
忽遇慈母。
若複因此際會道成。
所得密言。
還同本悟。
則與未聞無有差别。
唯垂大悲。
惠我秘嚴。
成就如來最後開示。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退藏密機。
冀佛冥授。
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諸大菩薩。
及諸漏盡大阿羅漢。
汝等菩薩及阿羅漢。
生我法中。
得成無學。
吾今問汝。
最初法心。
悟十八界。
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
入三摩地。
通曰。
開示慧覺圓通。
即前六解一亡。
乃至得無生忍也。
由六解故。
身得無礙。
由一亡故。
心得無礙。
雖未至于六根清淨。
然一拔六銷。
六銷一亡。
固已皎然無惑。
特未知圓通本根所在。
何根最為圓通。
循何根而入。
即證圓通。
循圓通之根。
證圓通之果。
在阿難因此而道成。
在如來即為最後之開示。
故願世尊不惜秘嚴而冥授之也。
若論圓根。
前已顯示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
亦無優劣。
今複普告菩薩及阿羅漢等。
最初發心。
悟十八界。
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
入三摩地。
較量圓根。
猶自可說。
至方便悟入。
此在各人自知自證。
豈言說所可及乎。
言說所不及。
而可以冥授乎。
據阿難之請。
冀佛以冥授。
不以言言。
我以冥授。
不以聞聞。
不以言言。
是謂密言。
不以聞聞。
是謂本悟。
故得佛之密言。
即同我之本悟。
雖若有聞。
同于未聞。
聞而不聞。
是謂真聞。
所以退藏密機而冀得之也。
向使佛可授。
阿難可得。
即非密矣。
非秘矣。
以是而證圓通。
非圓通矣。
悟由自悟。
豈人所可與乎。
盤山積禅師上堂。
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
如猿捉影。
影可捉則秘嚴可授也。
荊南節度使成汭。
入雲居設供。
問曰。
世尊有密語。
迦葉不覆藏如何。
膺召尚書。
汭應諾。
膺曰。
會麼。
汭曰不會。
膺曰。
汝若不會。
世尊有密語。
汝若會。
迦葉不覆藏。
故知此事。
非自悟徹不可。
憍陳那(家治火器)五比丘。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及于雞園。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
于佛音聲。
悟明四谛。
佛問比丘。
我初稱解。
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此雲解)妙音密圓。
我于音聲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音聲為上。
通曰。
憍陳那初悟客塵二字。
已得解名。
茲于佛音聲悟明四谛。
佛初于鹿苑三轉四谛法輪。
一示相轉。
二勸修轉。
三作證轉。
示相者。
示其相狀。
謂是苦。
是苦集。
是若滅。
是苦滅道也。
勸修者。
勸其令修。
謂苦應知。
乃至道應知也。
作證者。
引己證彼。
謂苦我已知。
不複更知。
乃至道我已修。
不複更修也。
悟明四谛。
僅解生滅法爾。
于客塵二字無異。
乃因是得阿羅漢。
豈謂音聲皆生滅。
而我非生滅者倫乎。
音聲皆客塵。
而我非客塵者倫乎。
然謂妙音密圓。
圓妙又在于音也。
豈以音聲即生滅而非生滅者乎。
音聲即客塵而非客塵者乎。
此其悟唯憍陳那自知之。
而不可以語人。
故謂之密。
彼其證在音聲。
故以音聲為圓通也。
香岩智閑禅師。
在百丈時。
性識聰敏。
參禅不得。
洎丈遷化。
遂參沩山。
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
問一答十。
問十答百。
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
父母未生時。
試道一句看。
閑被一問。
直得茫然。
歸寮将平日着過底文字。
從頭至尾。
要尋一句酬對。
竟不能得。
乃自歎曰。
畫餅不可充饑。
屢乞沩山說破。
山曰。
我若說似汝。
汝以後罵我去。
我說底是我底。
終不幹汝事。
閑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燒卻。
曰此生不學佛法也。
且作個長行粥飯僧。
免役心神。
乃泣辭沩山。
直過南陽。
睹忠國師遺迹。
遂憩止焉。
一日芟除草木。
偶抛瓦礫。
擊竹作聲。
忽然省悟。
遽歸沐浴。
遙禮沩山。
贊曰。
和尚大慈。
恩逾父母。
當時若為我說破。
何有今日之事。
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
不堕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
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
鹹言上上機。
沩山聞得。
謂仰山曰。
此子徹也。
仰曰。
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
待某甲親自勘過。
仰後見閑曰。
和尚贊歎師弟發明大事。
你試說看。
閑舉前頌。
仰曰。
此是夙習記持而成。
若有正悟。
别更說着。
閑又成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無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仰曰。
如來禅許你會。
祖師禅未夢見在。
閑複有頌曰。
我有一機。
瞬目視伊。
若也不會。
别喚沙彌。
仰乃報沩山曰。
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
玄覺雲。
且道如來禅與祖師禅分不分。
長慶棱雲。
一時坐卻。
又葉縣省和尚。
因僧請益趙州柏樹子話。
省曰。
我不辭與汝說。
還信否。
僧雲。
和尚重言。
争敢不信省曰。
汝聞檐前雨滴聲麼。
其僧豁然。
不覺失聲雲?。
省曰。
汝見個甚麼道理。
僧即以頌對雲。
檐頭雨滴分明曆曆。
打破乾坤。
當下心息。
若閑與此僧所證。
亦以音聲為上。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亦觀佛最初成道。
觀不淨相。
生大厭離。
悟諸色性。
以從不淨。
白骨微塵。
歸于虛空。
空色二無。
成無學道。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
(此雲塵性空)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
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色因為上。
通曰。
優波尼沙陀。
貪着色塵。
故佛教以不淨觀。
使對治之。
色雖可好。
以從不淨。
大可厭也。
況身後白骨微塵諸不淨相。
一膀脹。
二膿爛。
三異赤。
四青瘀。
五啄啖。
六離散。
七骸骨。
八焚燒。
九一切世間不可保。
是名九想法。
九想成時。
色性畢竟歸空。
空無所空。
是為色空二無。
得慧解脫。
成無學道。
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
豈離塵色而别有所謂妙色者乎。
豈空其色相而能空者即為妙色乎。
豈色相有生滅。
而色性無生滅。
即為妙色乎。
抑豈心無貪着。
而一切色皆妙色乎。
此尼沙陀悟處。
應難以口吻宣述。
但謂之曰妙曰密曰圓而已。
昔七賢女遊屍陀林。
一女指屍曰。
屍在這裡。
人向甚麼處去。
一女曰。
作麼作麼。
諸姊谛觀各各契悟。
感帝釋散華曰。
唯願神姊有何所須。
我當終身供給。
女曰。
我家四事七珍。
悉皆具足。
唯要三般物。
一要無根樹子一株。
二要無陰陽地一片。
三要叫不應山谷一所。
帝釋曰。
一切所須。
我悉有之。
若三般物。
我實無得。
女曰。
汝若無此。
争解濟人。
帝釋罔措。
遂同往白佛。
佛言。
憍屍迦。
我諸弟子大阿羅漢不解此義。
唯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
此亦觀不淨相而得證者也。
又靈雲因見桃華悟道。
有頌雲。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華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舉似沩山。
山雲。
從緣入者。
永不退失。
汝善護持。
玄沙雲。
谛當甚谛當。
敢保老兄未徹在。
雲雲師兄徹也未。
覺範頌雲。
靈雲一見不再見。
紅白枝枝不着華。
叵耐釣魚船上客。
卻來平地捷魚蝦。
投子頌雲。
山前桃發故園春。
華綻紅枝省此身。
證處謝君旁着力。
笑顔雖展意生嗔。
煙鎖綠楊莺啭緩。
雨侵石筍倚空鄰。
金烏放出無消息。
木馬嘶聲過漢秦。
據靈雲見處。
亦以色因為上。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
我時辭佛。
宴晦清齋。
見諸比丘燒沉水香。
香氣寂然。
來入鼻中。
我觀此氣。
非木非空。
非煙非火。
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
由是意銷。
發明無漏。
如來印我得香嚴号。
塵氣倏滅。
妙香密圓。
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香嚴為上。
通曰。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故名如來。
此金剛般若之旨。
香嚴與聞此教。
恒自谛觀。
偶觸香氣。
遂爾發明。
此香寂然。
入我鼻中。
非煙非火。
非木非空。
非自相。
非他相。
非共相。
非無因相。
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
本自無生。
此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義也。
故得無漏。
凡夫不能無漏者。
意根未銷也。
意根未銷。
故著有為。
一著有為。
即落生滅。
意銷即證無為。
無為即無生滅。
故塵氣倏生倏滅。
而妙香無生無滅。
香嚴悟處。
一切分疏不下。
曰密曰圓。
乃其所自證者耳。
昔黃山谷太史。
因圓通秀激發。
往依晦堂。
乞指徑捷處。
堂曰。
秪如仲尼道。
二三子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太史居常如何理論。
公拟對。
堂曰。
不是不是。
公迷悶不已。
一日侍堂山行次。
時岩桂盛放。
堂曰。
聞木犀華香麼。
公曰聞。
堂曰。
吾無隐乎爾。
公釋然。
即拜之曰。
和尚得甚麼老婆心切。
堂笑曰。
秪要公到家耳。
又尼有悟道者。
偈曰。
終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華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此尼與山谷所證。
亦以香嚴為上。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
并在會中五百梵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無始劫。
為世良醫。
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
名數凡有一萬八千。
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
并諸和合俱生變異。
是冷是熱。
有毒無毒。
悉能遍知。
承事如來。
了知味性。
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離身心。
分别味因。
從是開悟。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
今于會中為法王子。
因味覺明。
位登菩薩。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味因為上。
通曰。
無始劫來。
為世良醫。
但能知味冷熱。
足以療病而已。
及事如來。
始知知味性空有俱非。
不即不離。
夫空有俱非。
不即不離。
如來藏中。
妙明圓心。
體本如是。
因味開悟。
覺明自性。
故登菩薩位。
彼所雲覺者。
如來藏中。
性味真空。
性空真味。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即味即覺。
即覺即味。
此其悟有難以語人者。
大愚辭歸宗。
宗問甚麼處去。
曰諸方學五味禅去。
宗曰。
諸方有五味禅。
我這裡秪有一味。
曰如何是一味禅。
宗便打。
愚曰。
會也會也。
宗曰道道。
愚拟開口。
宗又打。
後僧到黃檗舉前話。
檗上堂曰。
馬大師出八十四人善知識。
問着。
個個屙漉漉地。
秪有歸宗較些子。
唯檗深明一味禅。
故與歸宗相見。
後即用此機接臨濟。
濟不契。
指往大愚。
既見大愚。
述三度被打因緣。
愚曰。
黃檗為你得徹困。
卻來這裡問有過無過。
濟言下大悟。
曰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愚搊住曰。
速道速道。
濟從肋下祝三祝。
愚托開曰。
汝師黃檗。
非幹我事。
愚方欲展歸宗家
此寶華巾。
汝知此巾。
元止一條。
我六绾時。
名有六結。
汝審觀察。
巾體是同。
因結有異。
于意雲何。
初绾結成名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結生。
吾今欲将第六結名。
成第一不。
不也。
世尊。
六結若存。
斯第六名。
終非第一。
縱我曆生盡其明辯。
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佛言如是。
六結不同。
循顧本因。
一巾所造。
令其雜亂。
終不得成。
則汝六根。
亦複如是。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告阿難。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
願樂一成。
複雲何得。
阿難言此結若存。
是非鋒起。
于中自生此結非彼。
彼結非此。
如來今日若總解除。
結若不生。
則無彼此。
尚不名一。
六雲何成。
佛言。
六解一亡。
亦複如是。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
發妄不息。
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
則有狂華。
于湛精明。
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
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通曰。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前已詳言之矣。
何為複有此喻。
前由明暗動靜等塵。
黏湛發起六根。
自外而内。
故但不循動靜明暗等相。
脫黏内伏。
發本明耀。
即得六根互用。
是返流全一。
所以制其外也。
今由心性狂亂。
勞見發塵。
自内而外。
故根結若除。
塵相自滅。
先得人空。
乃至得無生忍。
是解散結心。
所以融其内也。
于湛精明。
無因亂起。
迷本無因。
因明立所。
此知見妄發。
即結起之由。
以湛旋其虛妄生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此六用不行。
即解散之義。
方其結也。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此結非彼。
彼結非此。
如勞目睛。
别有狂華。
及其解也。
既銷其六。
複亡其一。
一尚無名。
雲何成六。
如清明眼。
本自無華。
故結之名生死。
而未嘗損也。
解之名涅槃。
而未嘗益也。
譬猶狂華。
無端起滅。
于太虛何增減哉。
故知生死之為颠倒。
則六解矣。
知涅槃之為空華。
則一亡矣。
返流全一。
一猶未亡。
至亡其一。
則結心解矣。
僧問風穴沼禅師。
一即六六即一。
一六俱亡時如何。
穴曰。
一箭射雙雕。
曰意旨如何。
穴曰。
身亡迹謝。
又張拙秀才。
初見石霜。
霜問何名。
拙曰。
姓張名拙。
霜曰。
覓巧尚不可得。
拙自何來。
拙于言下契悟。
遂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妄想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順世緣無挂礙。
涅槃生死等空華。
若拙者。
深得六解一亡之旨。
豈由次節而緻者哉。
阿難言。
此勞同結。
雲何解除。
如來以手将所結巾。
偏掣其左。
問阿難言。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旋複以手偏牽右邊。
又問阿難。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佛告阿難。
吾今以手左右各牽。
竟不能解。
汝設方便。
雲何解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當于結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難。
如是如是。
若欲除結。
當于結心。
湧曰。
舊說左右牽。
喻依空有二邊。
不能解結。
須依圓觀。
于根不生分别。
于境不生取着。
則解結矣。
夫待觀而後解者。
猶然左右牽也。
于結心何與。
不如衲僧家語更妙密。
壽聖雲。
月半前用鈎。
月半後用錐。
僧便問正當月半時如何。
聖雲。
泥牛踏破澄潭月。
天童拈雲。
兩頭得用。
壽聖作家。
直下忘功。
是誰體得。
放行也。
互換尊賓。
把定也。
不留朕迹。
還有體得底麼。
玉女夜抛梭。
織錦于西舍。
又雲門示衆雲。
十五日以前即不問。
十五日以後。
道将一句來。
自雲。
日日是好日。
天童拈雲。
屬虎人本命。
屬猴人相沖。
石門聰雲。
十五日以前諸佛生。
十五日以後諸佛滅。
十五日以前諸佛生。
你不得離我這裡。
若離我這裡。
我以鈎鈎你。
十五日以後諸佛滅。
你不得住我這裡。
若住我這裡。
我以錐錐你。
且道正當十五日。
用鈎即是。
用錐即是。
遂有頌雲。
正當十五日。
鈎錐一時息。
更拟問如何。
回頭日又出。
雲門即不然。
十五日以前。
諸佛本不曾生。
十五日以後。
諸佛本不曾滅。
十五日以前。
你若離我這裡。
我也不用鈎鈎你。
一任橫擔拄杖。
緊捎草鞋。
十五日以後。
你若住我這裡。
我也不用錐錐你。
一任拗折拄杖。
高挂缽囊。
且道正當十五日。
合作麼生。
乃雲。
十五日前後。
鈎錐徒爾為。
今朝十五日。
正好用鈎錐。
且作麼生用。
路逢死蛇莫打殺。
無底藍子盛将歸。
若于此數則得端的去。
結心一時頓釋。
阿難。
我說佛法從因緣生。
非取世間和合粗相。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緣出。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亦知頭數。
現前種種。
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皆了元由。
通曰。
佛知世出世法。
皆由于心。
随染緣則出九界。
随淨緣則出佛界。
此因緣猶可解也。
至恒沙雨滴。
及現前種種。
何因何緣而知其元由耶。
佛有權實二智。
實智冥理。
權智鑒物。
故知種種元由者。
皆權智所鑒也。
如來法身。
圓滿周遍。
無有一物能出法身外者。
如來安得不知。
洞山聰上堂雲。
教山僧道甚麼即得。
古即是今。
今即是古。
所以楞嚴經道。
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還知得麼。
雖然如是。
未必是松一向直。
棘一向曲。
鹄便白。
烏便玄。
洞山道。
這裡也有曲底松。
也有直底棘。
也有玄底鹄。
也有白底烏。
久立珍重。
且道洞山是轉楞嚴。
為楞嚴轉。
畢竟作甚麼話會。
是故阿難。
随汝心中選擇六根。
根結若除。
塵相自滅。
諸妄銷亡。
不真何待。
阿難。
吾今問汝。
此劫波羅巾。
六結現前。
同時解萦。
得同除不。
不也。
世尊。
是結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六結同體。
結不同時。
則結解時。
雲何同除。
佛言。
六根解除。
亦複如是。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通曰。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詳如此喻。
迷則六根同結。
悟則六根互用。
有何次第。
但迷以積迷。
由精而粗。
悟以入悟。
由粗而精。
不無漸次雲爾。
非謂一根拔而餘五以次拔也。
佛語圓融。
本無拘泥。
即如初名為結。
結處本同第二第三。
不得複名為結。
甯有結而又結者乎。
故結即是一也。
結既是一。
第一即是第六。
第六即是第一。
彼此異名。
未嘗不可。
然人之生也。
自胞胎以至具體。
六根不無先後。
及十八界成。
而根有圓通者。
有不圓通者。
故循圓通。
一日證道而有餘。
不循圓通。
百劫修道而不足。
此日劫相倍。
六根具有利鈍不同。
故根有易拔者。
有不易拔者。
孔子六十而耳順。
耳根化也。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根化也。
是有多少次第。
此結非一日所積。
而解亦非頃刻能除也。
初得人空。
以至得無生忍。
即入流亡所次第。
隐然以返聞為圓通第一。
待阿難自擇耳。
人空是破五陰假名。
即斷見惑也。
法空是破五陰實法。
即斷思惑也。
乃至破涅槃淨法。
即永斷根本無明也。
俱空不生。
即平等空。
所空既盡。
能空亦滅。
境智雙泯。
能所俱寂。
即妙湛總持首楞嚴定也。
故曰得無生忍。
僧問百丈。
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
丈曰。
汝等先歇諸緣。
休息萬事。
善與不善。
世出世間。
一切諸法。
莫記憶。
莫緣念。
放舍身心。
令其自在。
心如木石。
無所辨别。
心無所行。
心地若空。
慧日自現。
如雲開日出相似。
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
垢淨情盡。
對五欲八風不動。
不被見聞覺知所縛。
不被諸境所惑。
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是解脫人。
對一切境。
心無淨亂。
不攝不散。
透過一切聲色。
無有滞礙。
名為道人。
善惡是非。
俱不運用。
亦不愛一切法。
亦不舍一切法。
名為大乘人。
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
有為無為。
在出世間。
福德智慧之所拘系。
名為佛慧。
是非好醜。
是理非理。
諸知見情盡。
不能系縛。
處處自在。
名為初發心菩薩。
便登佛地。
夫百丈縱口所談。
默與經旨符契。
非大解脫人。
不能為此解脫語。
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開示。
慧覺圓通。
得無疑惑。
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
快得無礙。
雖複悟知一六亡義。
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世尊。
我輩飄零。
積劫孤露。
何心何慮。
預佛天倫。
如失乳兒。
忽遇慈母。
若複因此際會道成。
所得密言。
還同本悟。
則與未聞無有差别。
唯垂大悲。
惠我秘嚴。
成就如來最後開示。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退藏密機。
冀佛冥授。
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諸大菩薩。
及諸漏盡大阿羅漢。
汝等菩薩及阿羅漢。
生我法中。
得成無學。
吾今問汝。
最初法心。
悟十八界。
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
入三摩地。
通曰。
開示慧覺圓通。
即前六解一亡。
乃至得無生忍也。
由六解故。
身得無礙。
由一亡故。
心得無礙。
雖未至于六根清淨。
然一拔六銷。
六銷一亡。
固已皎然無惑。
特未知圓通本根所在。
何根最為圓通。
循何根而入。
即證圓通。
循圓通之根。
證圓通之果。
在阿難因此而道成。
在如來即為最後之開示。
故願世尊不惜秘嚴而冥授之也。
若論圓根。
前已顯示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
亦無優劣。
今複普告菩薩及阿羅漢等。
最初發心。
悟十八界。
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
入三摩地。
較量圓根。
猶自可說。
至方便悟入。
此在各人自知自證。
豈言說所可及乎。
言說所不及。
而可以冥授乎。
據阿難之請。
冀佛以冥授。
不以言言。
我以冥授。
不以聞聞。
不以言言。
是謂密言。
不以聞聞。
是謂本悟。
故得佛之密言。
即同我之本悟。
雖若有聞。
同于未聞。
聞而不聞。
是謂真聞。
所以退藏密機而冀得之也。
向使佛可授。
阿難可得。
即非密矣。
非秘矣。
以是而證圓通。
非圓通矣。
悟由自悟。
豈人所可與乎。
盤山積禅師上堂。
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
如猿捉影。
影可捉則秘嚴可授也。
荊南節度使成汭。
入雲居設供。
問曰。
世尊有密語。
迦葉不覆藏如何。
膺召尚書。
汭應諾。
膺曰。
會麼。
汭曰不會。
膺曰。
汝若不會。
世尊有密語。
汝若會。
迦葉不覆藏。
故知此事。
非自悟徹不可。
憍陳那(家治火器)五比丘。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及于雞園。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
于佛音聲。
悟明四谛。
佛問比丘。
我初稱解。
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此雲解)妙音密圓。
我于音聲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音聲為上。
通曰。
憍陳那初悟客塵二字。
已得解名。
茲于佛音聲悟明四谛。
佛初于鹿苑三轉四谛法輪。
一示相轉。
二勸修轉。
三作證轉。
示相者。
示其相狀。
謂是苦。
是苦集。
是若滅。
是苦滅道也。
勸修者。
勸其令修。
謂苦應知。
乃至道應知也。
作證者。
引己證彼。
謂苦我已知。
不複更知。
乃至道我已修。
不複更修也。
悟明四谛。
僅解生滅法爾。
于客塵二字無異。
乃因是得阿羅漢。
豈謂音聲皆生滅。
而我非生滅者倫乎。
音聲皆客塵。
而我非客塵者倫乎。
然謂妙音密圓。
圓妙又在于音也。
豈以音聲即生滅而非生滅者乎。
音聲即客塵而非客塵者乎。
此其悟唯憍陳那自知之。
而不可以語人。
故謂之密。
彼其證在音聲。
故以音聲為圓通也。
香岩智閑禅師。
在百丈時。
性識聰敏。
參禅不得。
洎丈遷化。
遂參沩山。
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
問一答十。
問十答百。
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
父母未生時。
試道一句看。
閑被一問。
直得茫然。
歸寮将平日着過底文字。
從頭至尾。
要尋一句酬對。
竟不能得。
乃自歎曰。
畫餅不可充饑。
屢乞沩山說破。
山曰。
我若說似汝。
汝以後罵我去。
我說底是我底。
終不幹汝事。
閑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燒卻。
曰此生不學佛法也。
且作個長行粥飯僧。
免役心神。
乃泣辭沩山。
直過南陽。
睹忠國師遺迹。
遂憩止焉。
一日芟除草木。
偶抛瓦礫。
擊竹作聲。
忽然省悟。
遽歸沐浴。
遙禮沩山。
贊曰。
和尚大慈。
恩逾父母。
當時若為我說破。
何有今日之事。
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
不堕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
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
鹹言上上機。
沩山聞得。
謂仰山曰。
此子徹也。
仰曰。
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
待某甲親自勘過。
仰後見閑曰。
和尚贊歎師弟發明大事。
你試說看。
閑舉前頌。
仰曰。
此是夙習記持而成。
若有正悟。
别更說着。
閑又成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無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仰曰。
如來禅許你會。
祖師禅未夢見在。
閑複有頌曰。
我有一機。
瞬目視伊。
若也不會。
别喚沙彌。
仰乃報沩山曰。
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
玄覺雲。
且道如來禅與祖師禅分不分。
長慶棱雲。
一時坐卻。
又葉縣省和尚。
因僧請益趙州柏樹子話。
省曰。
我不辭與汝說。
還信否。
僧雲。
和尚重言。
争敢不信省曰。
汝聞檐前雨滴聲麼。
其僧豁然。
不覺失聲雲?。
省曰。
汝見個甚麼道理。
僧即以頌對雲。
檐頭雨滴分明曆曆。
打破乾坤。
當下心息。
若閑與此僧所證。
亦以音聲為上。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亦觀佛最初成道。
觀不淨相。
生大厭離。
悟諸色性。
以從不淨。
白骨微塵。
歸于虛空。
空色二無。
成無學道。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
(此雲塵性空)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
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色因為上。
通曰。
優波尼沙陀。
貪着色塵。
故佛教以不淨觀。
使對治之。
色雖可好。
以從不淨。
大可厭也。
況身後白骨微塵諸不淨相。
一膀脹。
二膿爛。
三異赤。
四青瘀。
五啄啖。
六離散。
七骸骨。
八焚燒。
九一切世間不可保。
是名九想法。
九想成時。
色性畢竟歸空。
空無所空。
是為色空二無。
得慧解脫。
成無學道。
塵色既盡。
妙色密圓。
豈離塵色而别有所謂妙色者乎。
豈空其色相而能空者即為妙色乎。
豈色相有生滅。
而色性無生滅。
即為妙色乎。
抑豈心無貪着。
而一切色皆妙色乎。
此尼沙陀悟處。
應難以口吻宣述。
但謂之曰妙曰密曰圓而已。
昔七賢女遊屍陀林。
一女指屍曰。
屍在這裡。
人向甚麼處去。
一女曰。
作麼作麼。
諸姊谛觀各各契悟。
感帝釋散華曰。
唯願神姊有何所須。
我當終身供給。
女曰。
我家四事七珍。
悉皆具足。
唯要三般物。
一要無根樹子一株。
二要無陰陽地一片。
三要叫不應山谷一所。
帝釋曰。
一切所須。
我悉有之。
若三般物。
我實無得。
女曰。
汝若無此。
争解濟人。
帝釋罔措。
遂同往白佛。
佛言。
憍屍迦。
我諸弟子大阿羅漢不解此義。
唯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
此亦觀不淨相而得證者也。
又靈雲因見桃華悟道。
有頌雲。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華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舉似沩山。
山雲。
從緣入者。
永不退失。
汝善護持。
玄沙雲。
谛當甚谛當。
敢保老兄未徹在。
雲雲師兄徹也未。
覺範頌雲。
靈雲一見不再見。
紅白枝枝不着華。
叵耐釣魚船上客。
卻來平地捷魚蝦。
投子頌雲。
山前桃發故園春。
華綻紅枝省此身。
證處謝君旁着力。
笑顔雖展意生嗔。
煙鎖綠楊莺啭緩。
雨侵石筍倚空鄰。
金烏放出無消息。
木馬嘶聲過漢秦。
據靈雲見處。
亦以色因為上。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
我時辭佛。
宴晦清齋。
見諸比丘燒沉水香。
香氣寂然。
來入鼻中。
我觀此氣。
非木非空。
非煙非火。
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
由是意銷。
發明無漏。
如來印我得香嚴号。
塵氣倏滅。
妙香密圓。
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香嚴為上。
通曰。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故名如來。
此金剛般若之旨。
香嚴與聞此教。
恒自谛觀。
偶觸香氣。
遂爾發明。
此香寂然。
入我鼻中。
非煙非火。
非木非空。
非自相。
非他相。
非共相。
非無因相。
去無所著。
來無所從。
本自無生。
此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義也。
故得無漏。
凡夫不能無漏者。
意根未銷也。
意根未銷。
故著有為。
一著有為。
即落生滅。
意銷即證無為。
無為即無生滅。
故塵氣倏生倏滅。
而妙香無生無滅。
香嚴悟處。
一切分疏不下。
曰密曰圓。
乃其所自證者耳。
昔黃山谷太史。
因圓通秀激發。
往依晦堂。
乞指徑捷處。
堂曰。
秪如仲尼道。
二三子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太史居常如何理論。
公拟對。
堂曰。
不是不是。
公迷悶不已。
一日侍堂山行次。
時岩桂盛放。
堂曰。
聞木犀華香麼。
公曰聞。
堂曰。
吾無隐乎爾。
公釋然。
即拜之曰。
和尚得甚麼老婆心切。
堂笑曰。
秪要公到家耳。
又尼有悟道者。
偈曰。
終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華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此尼與山谷所證。
亦以香嚴為上。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
并在會中五百梵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無始劫。
為世良醫。
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
名數凡有一萬八千。
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
并諸和合俱生變異。
是冷是熱。
有毒無毒。
悉能遍知。
承事如來。
了知味性。
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離身心。
分别味因。
從是開悟。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
今于會中為法王子。
因味覺明。
位登菩薩。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味因為上。
通曰。
無始劫來。
為世良醫。
但能知味冷熱。
足以療病而已。
及事如來。
始知知味性空有俱非。
不即不離。
夫空有俱非。
不即不離。
如來藏中。
妙明圓心。
體本如是。
因味開悟。
覺明自性。
故登菩薩位。
彼所雲覺者。
如來藏中。
性味真空。
性空真味。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即味即覺。
即覺即味。
此其悟有難以語人者。
大愚辭歸宗。
宗問甚麼處去。
曰諸方學五味禅去。
宗曰。
諸方有五味禅。
我這裡秪有一味。
曰如何是一味禅。
宗便打。
愚曰。
會也會也。
宗曰道道。
愚拟開口。
宗又打。
後僧到黃檗舉前話。
檗上堂曰。
馬大師出八十四人善知識。
問着。
個個屙漉漉地。
秪有歸宗較些子。
唯檗深明一味禅。
故與歸宗相見。
後即用此機接臨濟。
濟不契。
指往大愚。
既見大愚。
述三度被打因緣。
愚曰。
黃檗為你得徹困。
卻來這裡問有過無過。
濟言下大悟。
曰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愚搊住曰。
速道速道。
濟從肋下祝三祝。
愚托開曰。
汝師黃檗。
非幹我事。
愚方欲展歸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