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風。
早被臨濟奪卻。
故知濟見處先一頭地。
隆興法居禅師。
晚見黃龍。
深蒙印可。
上堂雲。
此事如醫家驗病。
方且雜毒滿腹。
未易攻治。
必瞑眩之藥而後可瘳。
就令徇意投之。
适足滋其狂惑。
增其沉痼。
求其已病。
不亦左乎。
法堂前草深。
于心無愧。
即此數則融通。
不唯知味。
且能療人。
?陀婆羅(此雲賢護)并其同伴十六開士。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
于浴僧時。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既不洗塵。
亦不洗體。
中間安然。
得無所有。
宿習無忘。
乃至今時。
從佛出家。
令得無學。
彼佛名我?陀婆羅。
妙觸宣明。
成佛子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觸因為上。
通曰。
雪窦舉古有十六開士。
于浴僧時。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諸禅德作麼生會。
他道妙觸宣明。
成佛子住。
也須七穿八穴始得。
頌雲。
了事納僧消一個。
長連床上展腳卧。
夢中曾說悟圓通。
香水洗來蓦面唾。
此現成公案。
後來諸老宿更與重重發明。
韶國師初參龍牙。
問天不蓋。
地不載。
此理如何。
牙曰。
道者合如是。
凡經十七次問。
牙秪如是答。
再請垂誨。
牙曰。
道者汝已後自會去。
後于通玄峰澡浴次。
忽省前話。
遂具威儀。
遙望龍牙禮拜。
曰當時若向我說。
今日決定罵也。
後參法眼。
有僧問法眼。
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眼曰。
是曹溪一滴水。
僧惘然而退。
師于坐側豁然開悟。
平生疑滞。
渙若冰釋。
至此方得七穿八穴。
嘗有偈曰。
通玄峰頂。
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法眼聞雲。
即此一偈。
可起吾宗。
又石梯和尚因侍者請浴。
梯曰。
既不洗塵。
亦不洗體。
汝作麼生。
者曰。
和尚先去。
某甲将皂角來。
梯呵呵大笑。
幾被侍者蓦面一唾。
僧問天蓋幽禅師。
有一院名無垢淨光禅院。
化造浴室。
有人問。
既是無垢淨光。
為甚麼卻造浴室。
僧無語。
天蓋代雲。
三秋明月夜。
不是騁團圓。
丹霞更為出語頌曰。
雖然答盡深深意。
争奈投機句未親。
欲會本來無垢的。
更須入水見長人。
空室道人智通者。
龍圖範珣女。
嘗谒死心印可。
居金陵。
設浴堂。
揭榜于門曰。
一物也無。
洗個甚麼。
纖塵若有。
起自何來。
道取一句子玄。
乃可大家入浴。
古靈秪。
解揩背。
開士何曾明心。
欲證離垢地時。
須是通身污出。
盡道水能洗垢。
焉知水亦是塵。
直饒水垢頓除。
到此亦須洗卻。
後為尼。
名惟久。
諸尊宿夢中說夢。
重重指出妙觸宣明。
可與十六開士同參。
摩诃迦葉。
及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于往劫。
于此界中。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
我得親近。
聞法修學。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然燈續明。
以紫金光塗佛形像。
自爾以來。
世世生生。
身常圓滿。
紫金光聚。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我眷屬。
同時發心。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
唯以空寂。
修于滅盡。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
猶如彈指。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
世尊說我頭陀(此雲抖擻)為最。
妙法開明。
銷滅諸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法因為上。
通曰。
前雲諸滅盡定。
得寂聲聞。
唯大迦葉。
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彼唯悟法空寂。
成阿羅漢。
六塵之生。
依空而生。
六塵之滅。
滅歸于空。
塵有生滅。
空性不壞。
抖擻法塵。
即是空法。
意不緣法。
得無生滅。
故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
至今持佛金襕袈裟。
于雞足山入定。
待彌勒下生授之。
亦其驗也。
紫金光比丘尼。
宿為貧女。
迦葉為鑄師。
女以金少許。
托鑄佛面。
願生生世世。
為無情夫婦。
感九十一劫生天。
身常圓滿。
紫金光聚。
今值佛出家。
果酬宿願。
永嘉玄覺禅師。
遍探三藏。
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
于四威儀中。
常冥禅觀。
後因左溪朗禅師激勵。
與東陽策禅師同詣曹溪。
初到。
振錫繞祖三匝。
卓然而立。
祖曰。
夫沙門者。
具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大德自何方而來。
生大我慢。
覺曰。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祖曰。
何不體取無生。
了無速乎。
覺曰。
體即無生。
了本無速。
祖曰。
如是。
于時大衆無不愕然。
覺方具威儀參禮。
須臾告歸。
祖曰。
返大速乎。
覺曰。
本自非動。
豈有速耶。
祖曰。
誰知非動。
覺曰。
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
汝甚得無生之意。
覺曰。
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
無意誰當分别。
覺曰。
分别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
時謂之一宿覺。
此非久滅意根。
得無生忍。
安能應答如響。
一至于是。
自憍陳那至此六聖。
曰妙音。
曰妙色。
曰妙香。
曰妙觸。
皆曰妙者。
不縛于塵者也。
此由六塵而證圓通者。
阿那律陀。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常樂睡眠。
如來诃我為畜生類。
我聞佛诃。
啼泣自責。
七日不眠。
失其雙目。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我不因眼觀見十方。
精真洞然。
如觀掌果。
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旋見循元。
斯為第一。
通曰。
阿那律陀。
白飯王子。
于佛為堂弟。
過去世以一飯施辟支佛。
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
佛嘗诃之曰。
咄咄。
何為睡。
螺蛳蚌蛤類。
一睡一千年。
不聞佛名字。
因此激發喪目。
乃得半頭天眼。
智論雲。
那律天眼。
四大造色。
半頭清淨。
佛天眼。
四大造色。
遍頭清淨。
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即旋見循元法門。
明屬所。
照屬能。
明之所在。
照能照之。
照之所在。
見能見之。
照從何起。
見從何來。
至于見無所見。
照無所照。
即得金剛三昧。
觌體見元矣。
金剛能摧壞故。
見照俱亡。
三昧即正定。
乃寂照本體也。
樂此觀照。
即是旋見循元。
至得天眼。
則非思議所及。
德山初到龍潭。
至法堂曰。
久向龍潭。
及乎到來。
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
潭引身曰。
子親到龍潭。
據此初到機緣。
合受龍潭衣缽。
一夕侍立次。
潭曰。
更深何不下去。
山珍重便出。
卻回曰。
外面黑。
潭點紙燭度與山。
山拟接。
潭複吹滅。
山于此大悟。
便禮拜。
潭曰。
子見個甚麼。
山曰。
從今向去。
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來日潭升座。
謂衆曰。
可中有個漢。
牙如劍樹。
口似血盆。
一棒打不回頭。
他日向孤峰頂上。
立吾道去在。
山将疏鈔堆法堂前。
舉火炬曰。
窮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于巨壑。
逐焚之。
禮辭而去。
若德山所得法眼。
于阿那律陀較多少。
臨濟将示滅。
說偈曰。
?流不止問如何。
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須磨。
複謂衆曰。
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
三聖出曰。
争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
濟曰已後有人問。
你向他道甚麼。
聖便喝。
濟曰。
誰知吾正法眼藏。
向這瞎驢邊滅卻。
天童頌雲。
信衣夜半付盧能。
攪攪黃梅七百僧。
臨濟一枝正法眼。
瞎驢滅卻得人憎。
心心相印。
祖祖傳燈。
夷平海嶽。
變化鹍鵬。
隻個名言難比拟。
大都手段解翻騰。
到此分齊。
即正法眼藏。
也須滅卻。
何況天眼。
周利槃特迦(此雲蛇奴)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阙誦持。
無多聞性。
最初值佛。
聞法出家。
憶持如來一句伽陀。
于一百日。
得前遺後。
得後遺前。
佛愍我愚。
教我安居調出入息。
我時觀息微細。
窮盡生住異滅。
諸行刹那。
其心豁然。
得大無礙。
乃至漏盡成阿羅漢。
住佛座下。
印成無學。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反息循空。
斯為第一。
通曰。
此即誦帚比丘也。
過去世為法師。
吝法。
感愚鈍報。
雖乏多聞。
終鮮散亂。
故能于調息得入。
息之粗細。
由心生滅。
心漸息故息漸微。
心息相依。
至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刹那極微細相。
息即無息。
心即無心。
一殺那頃。
透入金剛幹慧地。
故得豁然無礙。
此悟境也。
非言思所及。
昔莫将尚書因官西蜀。
谒南堂靜禅師。
咨決心要。
堂使其向好處提撕。
适入廁。
俄聞穢氣。
急以手掩鼻。
遂有省。
即呈偈曰。
從來姿。
韻愛風流。
幾笑時人向外求。
萬别千差無覓處。
得來原在鼻尖頭。
南堂答曰。
一法才通法法周。
縱橫妙用更何求。
青蛇出匣魔軍伏。
碧眼胡僧笑點頭。
此亦反息循空。
忽然證入。
幾與誦帚比丘觌面。
憍梵缽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有口業。
于過去劫。
輕弄沙門。
世世生生。
有牛呞病。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我得滅心入三摩地。
觀味之知。
非體非物。
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内脫身心。
外遺世界。
遠離三有。
如鳥出籠。
離垢銷塵。
法眼清淨。
成阿羅漢。
如來親印。
登無學道。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還味旋知。
斯為第一。
通曰。
憍梵缽提。
異舌知味。
以有牛呞病故。
牛旁生。
唯知草木而已。
今舌相如牛。
而能了别衆味。
緣于舌本。
觀味旋知。
味有多種。
知無兩般。
此知未旋。
心即未滅。
即為有漏。
旋知歸無。
知無所知。
故得無漏。
此知不于根生。
非體也。
不于境有。
非物也。
非體故内脫身心。
非物故外遺世界。
以是離于心垢。
銷于外塵。
得意生身。
常居天上。
受天人供。
佛為遮謗故。
賜之數珠。
令常念佛。
是謂一味清淨法門。
無始以來。
舌根所造諸業。
應時清淨。
因此得寂滅心。
入乎正定。
蓋味乎道矣。
仰山送果子上沩山。
沩接得。
問子甚麼處得來。
仰曰。
家園底。
沩曰。
堪吃也未。
仰曰。
未敢嘗。
先獻和尚。
沩曰。
是阿誰底。
仰曰。
是慧寂底。
沩曰。
既是子底。
因甚麼教我先嘗。
仰曰。
和尚嘗千嘗萬。
沩便吃曰。
猶帶酸澀在。
仰曰。
酸澀莫非自知。
沩不答。
又玄沙與韋監軍吃果子次。
韋問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沙拈起果子曰吃。
韋吃果子了。
再問。
沙曰。
秪這是日用而不知。
仰山曰自知。
玄沙曰不知。
知而不知。
不知而知。
還味旋知。
應如是見。
如是知。
方名法眼清淨。
畢陵伽婆蹉。
(此雲餘習)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發心。
從佛入道。
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
乞食城中。
心思法門。
不覺路中毒刺傷足。
舉身疼痛。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
雖覺覺痛。
覺清淨心無痛痛覺。
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
甯有雙覺。
攝念未久。
身心忽空。
三七日中。
諸漏虛盡。
成阿羅漢。
得親印記。
發明無學。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純覺遺身。
斯為第一。
運曰。
畢陵伽婆蹉。
呼河神為婢子。
有宿生尊貴習氣在不能遺身。
故于毒刺傷足。
舉身疼痛。
乃能省入。
雖有能覺覺于所痛。
覺乃清淨心。
離于能所。
非痛所及。
痛是所覺。
覺能覺之。
覺是能覺。
痛不能痛之。
一痛一不痛。
既覺痛。
又覺不痛。
豈一身而有雙覺耶。
覺唯一真。
覺痛是妄。
由是攝念。
外忘其身。
所覺既泯。
内忘其心。
能覺亦化。
身心忽空。
斯證無學。
止一清淨覺。
故曰純覺。
既證純覺。
能所俱離。
乃能遺身。
既能遺身。
則諸世間不可樂事。
當即解脫。
昔第四祖優婆鞠多。
有着身見者求度。
祖曰。
求度之法。
要信吾言。
不違吾教。
人曰。
既來投師。
固當聞命。
祖乃化一險崖。
山聳喬木。
令其上樹。
又于樹下化作大坑。
深廣千肘。
祖令放腳。
其人受教。
即放二腳。
令放一手。
便放一手。
令複放手。
其人答曰。
若複放手。
便堕坑死。
祖曰。
先約受教。
如何違我。
是時其人身愛即滅。
放手而堕。
不見樹坑。
即證道果。
玄沙初欲遍曆諸方。
參尋知識。
攜囊出嶺。
築着腳趾。
流血痛楚。
歎曰。
是身非有。
痛從何來。
便回雪峰。
峰問那個是備頭陀。
沙曰。
終不敢诳于人。
又一日。
峰召曰。
備頭陀何不遍參去。
沙白。
達磨不來東土。
二祖不往西天。
峰然之。
雲門初參睦州。
州才見來。
便閉卻門。
門乃扣門。
州曰誰。
門曰某甲。
州曰作甚麼。
門曰己事未明。
乞師指示。
州開門。
一見。
便閉卻門。
如是連三日扣門。
至第三日。
州開門。
門乃拶入。
州複擒住。
曰道道。
門拟議。
州便推出。
曰秦時??轹鑽。
遂掩門。
損門一足。
門遂徹悟。
州乃指見雪峰。
若玄沙雲門。
亦畢陵伽婆蹉再來者也。
依然傷足。
習氣不除。
須菩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得無礙。
自憶受生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亦令衆生證得空性。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
空性圓明。
得阿羅漢。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同佛知見。
印成無學。
解脫性空。
我為無上。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諸相入非。
非所非盡。
旋法歸無。
斯為第一。
通曰。
須菩提自曠劫來識得空性。
但知偏空而已。
蒙佛發明性覺真空。
乃知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故謂寶明空海。
偏空即不圓。
真空即圓。
偏空即未解脫。
真空即解脫。
非頓入真空者。
猶坐二乘見。
不能同佛知見也。
諸相入非者。
初以單空空其諸相。
非所非盡者。
次以重空空其空相。
始也旋相歸無。
既也旋法歸無。
人法雙空。
故能歸于寶明空海。
如宴坐岩中。
見如來法身。
佛亦雲須菩提先見我法身。
此亦同佛知見之一驗也。
僧智常參六祖。
祖問曰。
汝從何來。
欲求何事。
對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
禮大通和尚。
蒙示見性成佛之義。
未決狐疑。
遠來投禮。
伏望和尚指示。
祖曰。
彼有何言句。
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
凡經三月。
未蒙示誨。
為法切故。
一夕獨入丈室。
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
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
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
虛空無形。
有何相貌。
彼曰。
汝見本性猶如虛空。
了無一物可見。
是名正見。
無一物可知。
是名真知。
無有青黃長短。
但見本源清淨。
覺體圓明。
即名見性成佛。
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
猶未決了。
乞和尚開示。
祖曰。
彼師所說。
猶存知見。
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偈曰。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猶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此即寶明空海也。
常聞偈已。
心意豁然。
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甯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随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趨兩頭。
可謂一念知非。
非所非盡矣。
自阿那律陀至此五聖。
曰旋見。
曰反息。
曰還味。
曰旋法。
皆返流全一。
由六根而證圓通者也。
不以觀音返聞列于此者。
圓通極果。
鄰于佛位。
故當壓後。
舍利弗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見清淨。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世出世間。
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
獲無障礙。
我于中路。
逢迦葉波兄弟相逐。
宣說因緣。
悟心無際。
從佛出家。
見覺明圓。
得大無畏。
成阿羅漢。
為佛長子。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
斯為第一。
通曰。
舍利弗初在母腹。
其母慧辨過于舅。
舅曰。
是兒生。
智慧不可敵。
乃往南天竺學法。
無剪爪暇。
是為長爪比丘。
舍利弗生九歲。
即能論議屈其衆。
為國君所重。
嘗與目犍連友善。
約曰。
得甘露味。
幸相與共之。
目犍連道逢馬勝比丘。
問汝師說何法。
勝曰。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我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連即開明證初果。
速往報舍利弗。
亦于言下證初果。
二人同往谒佛。
佛遙見二子。
謂衆曰。
此吾二大弟子也。
一智慧第一。
一神通第一。
舍利弗心見最利。
從佛出家。
七日而遍達佛法。
經十五日。
成阿羅漢。
故稱智慧第一。
為佛長子。
心見不屬根識。
故能内瑩發光。
光極知見。
即見覺明圓得大無畏也。
見未徹者。
即有疑即有畏。
舍利弗九歲論議。
已得無畏。
至此遍達佛法。
方名大無畏也。
長慶棱禅師初參雪峰。
問從上諸聖傳受一路。
請師垂示。
峰良久。
棱設禮而退。
峰乃微笑。
如是往來雪峰玄沙二十年。
坐破七個蒲團。
不明此事。
一日卷簾。
忽然大悟。
乃有頌曰。
也大差。
也大差。
卷起簾來見天下。
有人問我解何宗。
拈起拂子劈口打。
峰舉謂玄沙曰。
此子徹也。
沙曰。
不可。
此是意識著述。
更須勘過始得。
至晚。
衆僧上來問訊。
峰謂棱曰。
備頭陀未肯汝在。
汝實有正悟。
對衆舉來。
棱又有頌曰。
萬象之中獨露身。
唯人自肯乃方親。
昔日謬向途中覓。
今日看來火裡冰。
峰乃顧沙曰。
不可更是意識著述。
夫看來如火裡冰者。
一見則通。
獲無障礙。
棱禅師可謂具眼。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
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
修普賢行。
從我立名。
世尊。
我用心聞分别衆生所有知見。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
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于爾時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
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
未得見我。
我與其人暗中摩頂。
擁護定慰。
令其成就。
佛問圓通。
我說本因。
心聞發明。
分别自在。
斯為第一。
通曰。
行彌法界曰普。
位鄰極聖曰賢。
普賢已證果位。
茲說本因。
從心聞發明。
分别自在。
盡虛空界。
無非心聞所及。
分别修普賢行者而擁護之。
中有一種自在三昧。
非有一毫作為其間。
良由所證法身。
已充滿法界。
念初動處。
即為行願之所。
德用無礙。
體即用。
用即體。
故曰自在。
觀音從耳根返聞。
故得寂滅現前。
普賢從耳識發明。
故得分别自在。
曰現前。
則未嘗不分别。
曰自在。
則未嘗不寂滅。
二聖所證。
實無優劣。
昙翼初入廬山依遠公。
後還會稽。
于秦望山誦法華經十二載。
感普賢菩薩化女子身披采服。
攜筠籠。
一白豕。
大蒜兩根。
至翼前曰。
妾入山采蕨。
日已斜。
豺狼縱橫。
歸無生理。
敢托一宿。
翼卻之力。
女複哀鳴不已。
遂令居草床上。
夜半号呼腹痛。
告翼按摩。
翼辭以持戒。
不應手觸。
女号呼愈甚。
翼乃以布裹錫杖遙為按之。
翼日。
女以采服化祥雲。
豕變白象。
蒜化雙蓮。
淩空而上。
謂翼曰。
我普賢菩薩。
特來相試爾。
郡太守孟顗聞于朝。
敕建法華寺。
其事頗與觀音試吳道子略同。
分身示現。
摩頂安慰。
蓋莫可殚述。
東土如此。
恒沙界外可知。
僧問長沙。
善财為甚麼無量劫遊普賢身中世界不遍。
沙曰。
你從無量劫來。
還遊得遍否。
曰如何是普賢身。
沙曰。
含元殿裡。
更覓長安。
又僧辭大随。
随問什麼處去。
僧曰。
峨嵋禮普賢去。
随豎起拂子雲。
文殊普賢秪在這裡。
僧畫一圓相。
抛在背後。
随雲。
侍者将一貼茶與這僧。
天童拈雲。
識法者懼
早被臨濟奪卻。
故知濟見處先一頭地。
隆興法居禅師。
晚見黃龍。
深蒙印可。
上堂雲。
此事如醫家驗病。
方且雜毒滿腹。
未易攻治。
必瞑眩之藥而後可瘳。
就令徇意投之。
适足滋其狂惑。
增其沉痼。
求其已病。
不亦左乎。
法堂前草深。
于心無愧。
即此數則融通。
不唯知味。
且能療人。
?陀婆羅(此雲賢護)并其同伴十六開士。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
于浴僧時。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既不洗塵。
亦不洗體。
中間安然。
得無所有。
宿習無忘。
乃至今時。
從佛出家。
令得無學。
彼佛名我?陀婆羅。
妙觸宣明。
成佛子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觸因為上。
通曰。
雪窦舉古有十六開士。
于浴僧時。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諸禅德作麼生會。
他道妙觸宣明。
成佛子住。
也須七穿八穴始得。
頌雲。
了事納僧消一個。
長連床上展腳卧。
夢中曾說悟圓通。
香水洗來蓦面唾。
此現成公案。
後來諸老宿更與重重發明。
韶國師初參龍牙。
問天不蓋。
地不載。
此理如何。
牙曰。
道者合如是。
凡經十七次問。
牙秪如是答。
再請垂誨。
牙曰。
道者汝已後自會去。
後于通玄峰澡浴次。
忽省前話。
遂具威儀。
遙望龍牙禮拜。
曰當時若向我說。
今日決定罵也。
後參法眼。
有僧問法眼。
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眼曰。
是曹溪一滴水。
僧惘然而退。
師于坐側豁然開悟。
平生疑滞。
渙若冰釋。
至此方得七穿八穴。
嘗有偈曰。
通玄峰頂。
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法眼聞雲。
即此一偈。
可起吾宗。
又石梯和尚因侍者請浴。
梯曰。
既不洗塵。
亦不洗體。
汝作麼生。
者曰。
和尚先去。
某甲将皂角來。
梯呵呵大笑。
幾被侍者蓦面一唾。
僧問天蓋幽禅師。
有一院名無垢淨光禅院。
化造浴室。
有人問。
既是無垢淨光。
為甚麼卻造浴室。
僧無語。
天蓋代雲。
三秋明月夜。
不是騁團圓。
丹霞更為出語頌曰。
雖然答盡深深意。
争奈投機句未親。
欲會本來無垢的。
更須入水見長人。
空室道人智通者。
龍圖範珣女。
嘗谒死心印可。
居金陵。
設浴堂。
揭榜于門曰。
一物也無。
洗個甚麼。
纖塵若有。
起自何來。
道取一句子玄。
乃可大家入浴。
古靈秪。
解揩背。
開士何曾明心。
欲證離垢地時。
須是通身污出。
盡道水能洗垢。
焉知水亦是塵。
直饒水垢頓除。
到此亦須洗卻。
後為尼。
名惟久。
諸尊宿夢中說夢。
重重指出妙觸宣明。
可與十六開士同參。
摩诃迦葉。
及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于往劫。
于此界中。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
我得親近。
聞法修學。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然燈續明。
以紫金光塗佛形像。
自爾以來。
世世生生。
身常圓滿。
紫金光聚。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我眷屬。
同時發心。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
唯以空寂。
修于滅盡。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
猶如彈指。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
世尊說我頭陀(此雲抖擻)為最。
妙法開明。
銷滅諸漏。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法因為上。
通曰。
前雲諸滅盡定。
得寂聲聞。
唯大迦葉。
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彼唯悟法空寂。
成阿羅漢。
六塵之生。
依空而生。
六塵之滅。
滅歸于空。
塵有生滅。
空性不壞。
抖擻法塵。
即是空法。
意不緣法。
得無生滅。
故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
至今持佛金襕袈裟。
于雞足山入定。
待彌勒下生授之。
亦其驗也。
紫金光比丘尼。
宿為貧女。
迦葉為鑄師。
女以金少許。
托鑄佛面。
願生生世世。
為無情夫婦。
感九十一劫生天。
身常圓滿。
紫金光聚。
今值佛出家。
果酬宿願。
永嘉玄覺禅師。
遍探三藏。
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
于四威儀中。
常冥禅觀。
後因左溪朗禅師激勵。
與東陽策禅師同詣曹溪。
初到。
振錫繞祖三匝。
卓然而立。
祖曰。
夫沙門者。
具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大德自何方而來。
生大我慢。
覺曰。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祖曰。
何不體取無生。
了無速乎。
覺曰。
體即無生。
了本無速。
祖曰。
如是。
于時大衆無不愕然。
覺方具威儀參禮。
須臾告歸。
祖曰。
返大速乎。
覺曰。
本自非動。
豈有速耶。
祖曰。
誰知非動。
覺曰。
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
汝甚得無生之意。
覺曰。
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
無意誰當分别。
覺曰。
分别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
時謂之一宿覺。
此非久滅意根。
得無生忍。
安能應答如響。
一至于是。
自憍陳那至此六聖。
曰妙音。
曰妙色。
曰妙香。
曰妙觸。
皆曰妙者。
不縛于塵者也。
此由六塵而證圓通者。
阿那律陀。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常樂睡眠。
如來诃我為畜生類。
我聞佛诃。
啼泣自責。
七日不眠。
失其雙目。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我不因眼觀見十方。
精真洞然。
如觀掌果。
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旋見循元。
斯為第一。
通曰。
阿那律陀。
白飯王子。
于佛為堂弟。
過去世以一飯施辟支佛。
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
佛嘗诃之曰。
咄咄。
何為睡。
螺蛳蚌蛤類。
一睡一千年。
不聞佛名字。
因此激發喪目。
乃得半頭天眼。
智論雲。
那律天眼。
四大造色。
半頭清淨。
佛天眼。
四大造色。
遍頭清淨。
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即旋見循元法門。
明屬所。
照屬能。
明之所在。
照能照之。
照之所在。
見能見之。
照從何起。
見從何來。
至于見無所見。
照無所照。
即得金剛三昧。
觌體見元矣。
金剛能摧壞故。
見照俱亡。
三昧即正定。
乃寂照本體也。
樂此觀照。
即是旋見循元。
至得天眼。
則非思議所及。
德山初到龍潭。
至法堂曰。
久向龍潭。
及乎到來。
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
潭引身曰。
子親到龍潭。
據此初到機緣。
合受龍潭衣缽。
一夕侍立次。
潭曰。
更深何不下去。
山珍重便出。
卻回曰。
外面黑。
潭點紙燭度與山。
山拟接。
潭複吹滅。
山于此大悟。
便禮拜。
潭曰。
子見個甚麼。
山曰。
從今向去。
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來日潭升座。
謂衆曰。
可中有個漢。
牙如劍樹。
口似血盆。
一棒打不回頭。
他日向孤峰頂上。
立吾道去在。
山将疏鈔堆法堂前。
舉火炬曰。
窮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于巨壑。
逐焚之。
禮辭而去。
若德山所得法眼。
于阿那律陀較多少。
臨濟将示滅。
說偈曰。
?流不止問如何。
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須磨。
複謂衆曰。
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
三聖出曰。
争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
濟曰已後有人問。
你向他道甚麼。
聖便喝。
濟曰。
誰知吾正法眼藏。
向這瞎驢邊滅卻。
天童頌雲。
信衣夜半付盧能。
攪攪黃梅七百僧。
臨濟一枝正法眼。
瞎驢滅卻得人憎。
心心相印。
祖祖傳燈。
夷平海嶽。
變化鹍鵬。
隻個名言難比拟。
大都手段解翻騰。
到此分齊。
即正法眼藏。
也須滅卻。
何況天眼。
周利槃特迦(此雲蛇奴)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阙誦持。
無多聞性。
最初值佛。
聞法出家。
憶持如來一句伽陀。
于一百日。
得前遺後。
得後遺前。
佛愍我愚。
教我安居調出入息。
我時觀息微細。
窮盡生住異滅。
諸行刹那。
其心豁然。
得大無礙。
乃至漏盡成阿羅漢。
住佛座下。
印成無學。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反息循空。
斯為第一。
通曰。
此即誦帚比丘也。
過去世為法師。
吝法。
感愚鈍報。
雖乏多聞。
終鮮散亂。
故能于調息得入。
息之粗細。
由心生滅。
心漸息故息漸微。
心息相依。
至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刹那極微細相。
息即無息。
心即無心。
一殺那頃。
透入金剛幹慧地。
故得豁然無礙。
此悟境也。
非言思所及。
昔莫将尚書因官西蜀。
谒南堂靜禅師。
咨決心要。
堂使其向好處提撕。
适入廁。
俄聞穢氣。
急以手掩鼻。
遂有省。
即呈偈曰。
從來姿。
韻愛風流。
幾笑時人向外求。
萬别千差無覓處。
得來原在鼻尖頭。
南堂答曰。
一法才通法法周。
縱橫妙用更何求。
青蛇出匣魔軍伏。
碧眼胡僧笑點頭。
此亦反息循空。
忽然證入。
幾與誦帚比丘觌面。
憍梵缽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有口業。
于過去劫。
輕弄沙門。
世世生生。
有牛呞病。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我得滅心入三摩地。
觀味之知。
非體非物。
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内脫身心。
外遺世界。
遠離三有。
如鳥出籠。
離垢銷塵。
法眼清淨。
成阿羅漢。
如來親印。
登無學道。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還味旋知。
斯為第一。
通曰。
憍梵缽提。
異舌知味。
以有牛呞病故。
牛旁生。
唯知草木而已。
今舌相如牛。
而能了别衆味。
緣于舌本。
觀味旋知。
味有多種。
知無兩般。
此知未旋。
心即未滅。
即為有漏。
旋知歸無。
知無所知。
故得無漏。
此知不于根生。
非體也。
不于境有。
非物也。
非體故内脫身心。
非物故外遺世界。
以是離于心垢。
銷于外塵。
得意生身。
常居天上。
受天人供。
佛為遮謗故。
賜之數珠。
令常念佛。
是謂一味清淨法門。
無始以來。
舌根所造諸業。
應時清淨。
因此得寂滅心。
入乎正定。
蓋味乎道矣。
仰山送果子上沩山。
沩接得。
問子甚麼處得來。
仰曰。
家園底。
沩曰。
堪吃也未。
仰曰。
未敢嘗。
先獻和尚。
沩曰。
是阿誰底。
仰曰。
是慧寂底。
沩曰。
既是子底。
因甚麼教我先嘗。
仰曰。
和尚嘗千嘗萬。
沩便吃曰。
猶帶酸澀在。
仰曰。
酸澀莫非自知。
沩不答。
又玄沙與韋監軍吃果子次。
韋問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沙拈起果子曰吃。
韋吃果子了。
再問。
沙曰。
秪這是日用而不知。
仰山曰自知。
玄沙曰不知。
知而不知。
不知而知。
還味旋知。
應如是見。
如是知。
方名法眼清淨。
畢陵伽婆蹉。
(此雲餘習)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發心。
從佛入道。
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
乞食城中。
心思法門。
不覺路中毒刺傷足。
舉身疼痛。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
雖覺覺痛。
覺清淨心無痛痛覺。
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
甯有雙覺。
攝念未久。
身心忽空。
三七日中。
諸漏虛盡。
成阿羅漢。
得親印記。
發明無學。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純覺遺身。
斯為第一。
運曰。
畢陵伽婆蹉。
呼河神為婢子。
有宿生尊貴習氣在不能遺身。
故于毒刺傷足。
舉身疼痛。
乃能省入。
雖有能覺覺于所痛。
覺乃清淨心。
離于能所。
非痛所及。
痛是所覺。
覺能覺之。
覺是能覺。
痛不能痛之。
一痛一不痛。
既覺痛。
又覺不痛。
豈一身而有雙覺耶。
覺唯一真。
覺痛是妄。
由是攝念。
外忘其身。
所覺既泯。
内忘其心。
能覺亦化。
身心忽空。
斯證無學。
止一清淨覺。
故曰純覺。
既證純覺。
能所俱離。
乃能遺身。
既能遺身。
則諸世間不可樂事。
當即解脫。
昔第四祖優婆鞠多。
有着身見者求度。
祖曰。
求度之法。
要信吾言。
不違吾教。
人曰。
既來投師。
固當聞命。
祖乃化一險崖。
山聳喬木。
令其上樹。
又于樹下化作大坑。
深廣千肘。
祖令放腳。
其人受教。
即放二腳。
令放一手。
便放一手。
令複放手。
其人答曰。
若複放手。
便堕坑死。
祖曰。
先約受教。
如何違我。
是時其人身愛即滅。
放手而堕。
不見樹坑。
即證道果。
玄沙初欲遍曆諸方。
參尋知識。
攜囊出嶺。
築着腳趾。
流血痛楚。
歎曰。
是身非有。
痛從何來。
便回雪峰。
峰問那個是備頭陀。
沙曰。
終不敢诳于人。
又一日。
峰召曰。
備頭陀何不遍參去。
沙白。
達磨不來東土。
二祖不往西天。
峰然之。
雲門初參睦州。
州才見來。
便閉卻門。
門乃扣門。
州曰誰。
門曰某甲。
州曰作甚麼。
門曰己事未明。
乞師指示。
州開門。
一見。
便閉卻門。
如是連三日扣門。
至第三日。
州開門。
門乃拶入。
州複擒住。
曰道道。
門拟議。
州便推出。
曰秦時??轹鑽。
遂掩門。
損門一足。
門遂徹悟。
州乃指見雪峰。
若玄沙雲門。
亦畢陵伽婆蹉再來者也。
依然傷足。
習氣不除。
須菩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得無礙。
自憶受生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亦令衆生證得空性。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
空性圓明。
得阿羅漢。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同佛知見。
印成無學。
解脫性空。
我為無上。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諸相入非。
非所非盡。
旋法歸無。
斯為第一。
通曰。
須菩提自曠劫來識得空性。
但知偏空而已。
蒙佛發明性覺真空。
乃知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故謂寶明空海。
偏空即不圓。
真空即圓。
偏空即未解脫。
真空即解脫。
非頓入真空者。
猶坐二乘見。
不能同佛知見也。
諸相入非者。
初以單空空其諸相。
非所非盡者。
次以重空空其空相。
始也旋相歸無。
既也旋法歸無。
人法雙空。
故能歸于寶明空海。
如宴坐岩中。
見如來法身。
佛亦雲須菩提先見我法身。
此亦同佛知見之一驗也。
僧智常參六祖。
祖問曰。
汝從何來。
欲求何事。
對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
禮大通和尚。
蒙示見性成佛之義。
未決狐疑。
遠來投禮。
伏望和尚指示。
祖曰。
彼有何言句。
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
凡經三月。
未蒙示誨。
為法切故。
一夕獨入丈室。
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
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
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
虛空無形。
有何相貌。
彼曰。
汝見本性猶如虛空。
了無一物可見。
是名正見。
無一物可知。
是名真知。
無有青黃長短。
但見本源清淨。
覺體圓明。
即名見性成佛。
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
猶未決了。
乞和尚開示。
祖曰。
彼師所說。
猶存知見。
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偈曰。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猶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此即寶明空海也。
常聞偈已。
心意豁然。
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甯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随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趨兩頭。
可謂一念知非。
非所非盡矣。
自阿那律陀至此五聖。
曰旋見。
曰反息。
曰還味。
曰旋法。
皆返流全一。
由六根而證圓通者也。
不以觀音返聞列于此者。
圓通極果。
鄰于佛位。
故當壓後。
舍利弗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心見清淨。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世出世間。
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
獲無障礙。
我于中路。
逢迦葉波兄弟相逐。
宣說因緣。
悟心無際。
從佛出家。
見覺明圓。
得大無畏。
成阿羅漢。
為佛長子。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
斯為第一。
通曰。
舍利弗初在母腹。
其母慧辨過于舅。
舅曰。
是兒生。
智慧不可敵。
乃往南天竺學法。
無剪爪暇。
是為長爪比丘。
舍利弗生九歲。
即能論議屈其衆。
為國君所重。
嘗與目犍連友善。
約曰。
得甘露味。
幸相與共之。
目犍連道逢馬勝比丘。
問汝師說何法。
勝曰。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我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連即開明證初果。
速往報舍利弗。
亦于言下證初果。
二人同往谒佛。
佛遙見二子。
謂衆曰。
此吾二大弟子也。
一智慧第一。
一神通第一。
舍利弗心見最利。
從佛出家。
七日而遍達佛法。
經十五日。
成阿羅漢。
故稱智慧第一。
為佛長子。
心見不屬根識。
故能内瑩發光。
光極知見。
即見覺明圓得大無畏也。
見未徹者。
即有疑即有畏。
舍利弗九歲論議。
已得無畏。
至此遍達佛法。
方名大無畏也。
長慶棱禅師初參雪峰。
問從上諸聖傳受一路。
請師垂示。
峰良久。
棱設禮而退。
峰乃微笑。
如是往來雪峰玄沙二十年。
坐破七個蒲團。
不明此事。
一日卷簾。
忽然大悟。
乃有頌曰。
也大差。
也大差。
卷起簾來見天下。
有人問我解何宗。
拈起拂子劈口打。
峰舉謂玄沙曰。
此子徹也。
沙曰。
不可。
此是意識著述。
更須勘過始得。
至晚。
衆僧上來問訊。
峰謂棱曰。
備頭陀未肯汝在。
汝實有正悟。
對衆舉來。
棱又有頌曰。
萬象之中獨露身。
唯人自肯乃方親。
昔日謬向途中覓。
今日看來火裡冰。
峰乃顧沙曰。
不可更是意識著述。
夫看來如火裡冰者。
一見則通。
獲無障礙。
棱禅師可謂具眼。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
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
修普賢行。
從我立名。
世尊。
我用心聞分别衆生所有知見。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
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于爾時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
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
未得見我。
我與其人暗中摩頂。
擁護定慰。
令其成就。
佛問圓通。
我說本因。
心聞發明。
分别自在。
斯為第一。
通曰。
行彌法界曰普。
位鄰極聖曰賢。
普賢已證果位。
茲說本因。
從心聞發明。
分别自在。
盡虛空界。
無非心聞所及。
分别修普賢行者而擁護之。
中有一種自在三昧。
非有一毫作為其間。
良由所證法身。
已充滿法界。
念初動處。
即為行願之所。
德用無礙。
體即用。
用即體。
故曰自在。
觀音從耳根返聞。
故得寂滅現前。
普賢從耳識發明。
故得分别自在。
曰現前。
則未嘗不分别。
曰自在。
則未嘗不寂滅。
二聖所證。
實無優劣。
昙翼初入廬山依遠公。
後還會稽。
于秦望山誦法華經十二載。
感普賢菩薩化女子身披采服。
攜筠籠。
一白豕。
大蒜兩根。
至翼前曰。
妾入山采蕨。
日已斜。
豺狼縱橫。
歸無生理。
敢托一宿。
翼卻之力。
女複哀鳴不已。
遂令居草床上。
夜半号呼腹痛。
告翼按摩。
翼辭以持戒。
不應手觸。
女号呼愈甚。
翼乃以布裹錫杖遙為按之。
翼日。
女以采服化祥雲。
豕變白象。
蒜化雙蓮。
淩空而上。
謂翼曰。
我普賢菩薩。
特來相試爾。
郡太守孟顗聞于朝。
敕建法華寺。
其事頗與觀音試吳道子略同。
分身示現。
摩頂安慰。
蓋莫可殚述。
東土如此。
恒沙界外可知。
僧問長沙。
善财為甚麼無量劫遊普賢身中世界不遍。
沙曰。
你從無量劫來。
還遊得遍否。
曰如何是普賢身。
沙曰。
含元殿裡。
更覓長安。
又僧辭大随。
随問什麼處去。
僧曰。
峨嵋禮普賢去。
随豎起拂子雲。
文殊普賢秪在這裡。
僧畫一圓相。
抛在背後。
随雲。
侍者将一貼茶與這僧。
天童拈雲。
識法者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