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欺敵者亡。
水中擇乳。
須是鵝王。
這僧既說禮普賢去。
卻又抛在背後。
難免大随檢點。
還識得在這裡麼。
更覓長安則不可。
孫陀羅難陀(此雲好愛歡喜)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從佛入道。
雖具戒律。
于三摩地。
心常散動。
未獲無漏。
世尊教我及拘絺羅。
(此雲大膝)觀鼻端白。
我初谛觀。
經三七日。
見鼻中氣。
出入如煙。
身心内明。
圓洞世界。
遍成虛淨。
猶如琉璃。
煙相漸銷。
鼻息成白。
心開漏盡。
諸出入息。
化為光明。
照十方界。
得阿羅漢。
世尊記我當得菩提。
佛問圓通。
我以銷息。
息久發明。
明圓滅漏。
斯為第一。
通曰。
此難陀。
佛親弟也。
好愛其妻。
心常散動。
佛多方調伏之。
乃得證果。
前調息。
依根也。
由粗入細。
由細入無。
所以返乎根。
此觀白。
依識也。
氣初如煙。
既成白。
卒化為光明。
所以發乎識。
鼻中之氣。
何以如煙。
息由風火而起。
鼓煩惱濁。
故其狀如煙。
及淨觀發明。
身心洞徹。
煩濁漸消。
故鼻息成白。
心開漏盡。
無複煩惱。
内瑩發光。
所見世界猶如琉璃。
豈有鼻息不化為光明者乎。
此二種。
養生家以為秘傳。
傥于圓通有證。
安往而非佛種也。
昔百丈侍馬祖行次。
見一群野鴨飛過。
祖曰。
是甚麼。
丈曰。
野鴨子。
祖曰。
甚處去也。
丈曰。
飛過去也。
祖遂把丈鼻搊。
負痛失聲。
祖曰又道飛過去也。
丈于言下有省。
歸侍者寮。
哀哀大哭。
同事問曰。
汝憶父母耶。
曰無。
曰被人罵耶。
曰無。
曰哭作甚麼。
曰我鼻孔被大師搊得痛不徹曰有甚因緣不契。
丈曰。
你問取和尚去。
同事問大師曰。
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
在寮中哭。
告和尚為某甲說。
大師曰。
是伊會也。
汝自問取他。
同事歸寮曰。
和尚道汝會也。
教我自問汝。
丈乃呵呵大笑。
同事曰。
适來哭。
如今為甚卻笑。
丈曰。
适來哭。
如今笑。
同事罔然。
次日馬祖升堂。
衆才集。
丈出卷卻席。
祖便下座。
丈随至方丈。
祖曰。
我适來未曾說話。
汝為甚便卷卻席。
丈曰。
昨日被和尚搊得鼻孔痛。
祖曰。
汝昨日向甚處留心。
丈曰。
鼻孔今日又不痛也。
祖曰。
汝深明昨日事。
丈作禮而退。
雪窦頌雲。
野鴨子。
知何許。
馬祖見來相共語。
話盡山雲海月情。
依前不會還飛去。
欲飛去。
卻把住。
道道。
還有人道得麼。
須如百丈鼻孔痛不徹。
始得光明照十方界。
頓證圓通。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辯才無礙。
宣說苦空。
深達實相。
如是乃至恒沙如來。
秘密法門。
我于衆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
以音聲輪。
教我發揚。
我于佛前。
助佛轉輪。
因師子吼。
成阿羅漢。
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佛問圓通。
我以法音降伏魔怨。
銷滅諸漏。
斯為第一。
通曰。
此取舌根宣揚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故不以嘗味顯舌識也。
了知苦無苦相。
空無空相。
名為深達實相。
即于苦空宣說實相。
是為秘密法門。
微妙開示。
洞徹法源。
故得無畏。
佛以身口意三輪應物無滞。
滿慈子僅以音聲輪成阿羅漢。
内則銷滅諸漏。
密證實相。
外則廣宣秘密。
降伏魔怨。
辯才無礙。
說法第一。
皆由舌識而得圓通者也。
亮座主參馬祖。
祖問曰。
見說座主大講得經論。
是否。
亮雲不敢。
祖雲。
将甚麼。
講亮雲将心講。
祖曰。
心如工伎兒。
意如和伎者。
争解講得經。
亮抗聲曰心既講不得。
虛空莫講得麼。
祖曰。
卻是虛空講得。
亮不肯。
便出。
将下階。
祖召雲座主。
亮回首。
豁然大悟。
便禮拜。
祖曰。
這鈍根阿師。
禮拜作麼。
亮歸寺。
告聽衆曰。
某甲所講經論。
謂無人及得。
今日被馬大師一問。
平日工夫。
冰銷瓦解。
徑入西山。
更無蹤迹。
不幾乎銷滅諸漏哉。
又蹒庵成禅師對衆曰。
諸仁者。
當知我今一喝。
能入五教。
良久。
高聲一喝。
問曰。
還聞麼。
衆曰聞。
成曰。
汝今聞此一喝為有是入小乘教。
複問曰。
汝今還聞否。
曰不聞。
成曰。
汝今不聞。
則此一喝是無。
是入大乘始教。
我初喝時。
汝既道有。
喝久聲銷。
汝複道無。
然道無則從前是有。
道有則即今是無。
此乃不有不無。
是入大乘終教。
我初有喝之時。
有非是有。
因無故有。
無喝之時。
無非是無。
因有故無。
此乃即有即無。
是入頓教。
我于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無不立。
悟解兩忘。
道有之時。
纖毫不立。
道無之時。
橫遍虛空。
即此一喝。
即百千萬億喝。
百千萬億喝。
即此一喝。
是入圓教。
諸辨論甚多。
聞者屈服。
不幾。
乎降伏魔怨哉。
優婆離(此雲近執太子近侍)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親随佛逾城出家。
親觀如來六年勤苦。
親見如來降伏諸魔。
制諸外道。
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承佛教誡。
如是乃至三千威儀。
八萬微細。
性業遮業。
悉皆清淨。
身心寂滅。
成阿羅漢。
我是如來衆中綱紀。
親印我心。
持戒修身。
衆推為上。
佛問圓通。
我以執身。
身得自在。
次第執心。
心得通達。
然後身心一切通利。
斯為第一。
通曰。
如來六年勤苦。
凡外道所不能行者。
佛悉行之。
故能制諸外道。
又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故魔不能娆。
即以兵兵之。
悉化為蓮華。
而諸魔伏。
皆由身執戒行。
三千八萬。
無不圓滿。
所以魔外拱手而歎服也。
行住坐卧律儀。
名二百五十。
對三聚成三千。
複以三千。
配身三口四七支。
成二萬一千。
複配四分煩惱。
成八萬四千。
佛制此律。
教戒沙門。
令其身心俱獲清淨。
濁邊過患。
如殺盜淫妄。
性元是罪。
不待制止。
犯即成業。
故曰性業。
餘因過始制。
制前犯即無罪。
故曰遮業。
二業悉除。
即得寂滅。
始以執身。
身得自在。
性業清淨之謂也。
次第執心心得通達。
遮業清淨之謂也。
執身而及于心者。
心為身識。
身識既滅。
故真智現前。
淨戒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此優婆離持戒第一為衆綱紀也。
至身心一切通利。
蓋進乎悟矣。
豈徒身之執乎哉。
婆修槃頭尊者。
此雲遍行。
常一食不卧。
六時禮佛。
清淨無欲。
為衆所歸。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将欲度之。
先問彼衆曰。
此遍行頭陀。
能修梵行。
可得佛道乎。
衆曰。
我師精進。
何故不可。
祖曰。
汝師與道遠矣。
設使苦行曆于塵劫。
皆虛妄之本也。
衆曰。
尊者蘊何德行而議我師。
祖曰。
我不求道。
亦不颠倒。
我不禮佛。
亦不輕慢。
我不長坐。
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
亦不雜食。
我不知足。
亦不貪欲。
心無所希。
名之曰道。
時遍行聞已。
發無漏智。
歡喜贊歎。
祖又語彼衆曰。
會吾語否。
吾所以然者。
為其求道心切。
夫弦急即斷。
故吾不贊。
令其住安樂地。
入諸佛智。
複告遍行曰。
吾适對衆抑挫仁者。
無得惱于衷乎。
遍行曰。
我憶念七劫前。
生常安樂國。
師于智者月淨。
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
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
我以老故。
策杖禮谒。
師叱曰。
重子輕父。
一何鄙哉。
時我自謂無過。
請師示之。
師曰。
汝禮大光明菩薩。
以杖倚壁畫佛面。
以此過慢。
遂失二果。
我責躬悔過以來。
聞諸惡言。
如風如響。
況今獲飲無上甘露。
而反生熱惱耶。
唯願大慈。
以妙道垂誨。
祖曰。
汝久植衆德。
當繼吾宗。
遂付法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是為二十一祖。
夫不修梵行而冀得無上菩提者。
從古未之聞也。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于路乞食。
逢遇優樓頻螺(此雲木瓜窿)伽耶(象頭山)那提(河名)三迦葉波。
(大龜氏)宣說如來因緣深義。
我頓發心。
得大通達。
如來惠我袈裟着身。
須發自落。
我遊十方。
得無挂礙。
神通發明。
推為無上。
成阿羅漢。
甯唯世尊。
十方如來。
歎我神力。
圓明清淨。
自在無畏。
佛問圓通。
我以旋湛。
心光發宣。
如澄濁流。
久成清瑩。
斯為第一。
通曰。
人不能圓明清淨者。
由意識流逸奔塵。
故其心為形用。
不為神用。
若識不流逸。
旋歸妙湛。
如澄濁流。
久得清瑩。
心光發宣。
神通自在。
即意識得無礙也。
六通唯漏盡是其内證。
餘五皆屬外用。
圓覺經曰。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故須久積。
乃能瑩潔。
僧寶志。
初唯習定。
定久忽獲神通。
鄧隐峰禅師冬居衡嶽。
夏止清涼。
元和中吳元濟阻兵。
違拒王命。
官軍與賊交鋒。
未決勝負。
峰曰。
吾當去解其患。
乃擲錫空中。
飛身而過。
兩軍将士仰觀。
事符預夢。
鬥心頓息。
峰既顯神異。
慮成惑衆。
遂入五台。
于金剛窟前。
将示滅。
先問衆曰。
諸方遷化。
坐去卧去。
吾嘗見之。
還有立化者無。
衆曰有。
峰曰。
還有倒立者否。
衆曰未嘗見也。
峰乃倒立而化。
亭亭然其衣順體。
時衆舁就茶毗。
屹然不動。
遠近瞻睹。
驚歎無已。
峰有妹為尼。
時亦在彼。
乃拊而咄曰。
老兄疇昔不循法律。
死□熒惑于人。
于是以手推之。
偾然而踣。
神通固是果位。
明眼人不貴。
仰山升座。
有梵僧從空而至。
仰曰。
近離甚處。
曰西天。
仰曰。
幾時離彼。
曰今早。
仰曰。
何太遲生。
曰遊山玩水。
仰曰。
神通遊戲則不無。
阇黎。
佛法還須老僧始得。
曰特來東土禮文殊。
卻遇小釋迦。
遂出梵書貝多葉與仰。
乘空而去。
仰山示衆曰。
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
且莫将心湊泊。
但向自己性海。
如實而修。
不要三明六通。
何以故。
此是聖末邊事。
如今且要識心達本。
但得其本。
不愁其末。
他時後日。
自具去在。
若未得本。
縱饒将情學他亦不得。
汝豈不見沩山和尚雲。
凡聖情盡。
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此圓明清淨正脈路也。
自舍利弗至此。
曰心見。
曰心聞。
曰心光。
不因根。
不因境。
脫去根塵。
了無惑習。
此由六識而證圓通者也。
烏刍瑟摩。
(火頭金剛)于如來前。
合掌頂禮佛之雙足。
而白佛言。
我常先憶久遠劫前。
性多貪欲。
有佛出世。
名曰空王。
說多淫人成猛火聚。
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
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
成智慧火。
從是諸佛。
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羅漢。
心發大願。
諸佛成道。
我為力士。
親伏魔怨。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身心暖觸。
無礙流通。
諸漏既銷。
生大寶??。
登無上覺。
斯為第一。
通曰。
前七大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火光三昧原具有不可思議力故。
而火頭金剛。
乃以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
成智慧火。
正于真火初動處。
返本還源。
歸于清淨。
故成智慧。
多淫人暖氣迫發。
生為欲火。
死為業火。
業力增熾。
故成猛火聚。
彌勒菩薩曰。
男女展轉。
二二交會。
不淨流出。
欲界諸天。
雖行淫欲。
無此不淨。
然于根門。
有風氣出。
熱惱便息。
四天王衆天。
二二交會。
熱惱便息。
如四天王衆天。
三十三天亦爾。
時分天。
唯互相攝。
熱惱便息。
知足天。
唯相執手。
熱惱便息。
化樂天。
相顧而笑。
熱惱便息。
他化自在天。
以目相視。
熱惱便息。
豈非其欲漸減。
其處漸高者乎。
摩登伽淫心銷歇。
即證三果。
火頭金剛諸漏既銷。
登無上覺。
又何怪焉。
沩山侍立百丈次。
丈問誰。
沩曰某甲。
丈曰。
汝撥爐中有火否。
沩撥之。
曰無火。
丈躬起深撥。
得少火。
舉以示之。
曰汝道無。
這個聻。
沩由是發悟。
禮謝。
陳其所解。
丈曰。
此乃暫時岐路耳。
經雲。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既至。
如迷忽悟。
如忘忽憶。
方省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曰。
悟了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
祗是無虛妄凡聖等心。
本來心法。
原自備足。
汝今既爾。
善自護持。
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務。
丈曰。
将得火來麼。
沩曰。
将得來。
丈曰。
在甚處。
沩乃拈一枝柴。
吹兩吹。
度與丈。
丈曰。
如蟲禦木。
妙喜曰。
百丈若無後語。
幾被典座熱慢。
此亦由火大而登無上覺者也。
豈必谛觀身中諸冷熱氣。
乃證圓通。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于世。
我為比丘。
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險隘。
有不如法。
妨損車馬。
我皆平填。
或作橋梁。
或負沙土。
如是勤苦。
經無量佛出現于世。
或有衆生于阛阓處。
要人擎物。
我先為擎。
至其所詣。
放物即行。
不取其直。
毗舍浮佛(此雲遍一切自在)現在世時。
世多饑荒。
我為負人。
無問遠近。
唯取一錢。
或有車牛被于泥溺。
我有神力。
為其推輪。
拔其苦惱。
時國大王。
延佛設齋。
我于爾時。
平地待佛。
毗舍如來。
摩頂謂我。
當平心地。
則世界地。
一切皆平。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
與造世界所有微塵。
等無差别。
微塵自性。
不相觸摩。
乃至刀兵。
亦無所觸。
我于法性。
悟無生忍。
成阿羅漢。
回心今入菩薩位中。
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
我先證明。
而為上首。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身界二塵。
等無差别。
本如來藏。
虛妄發塵。
塵銷智圓。
成無上道。
斯為第一。
通曰。
諸法平等。
無有高下。
心地若平。
不生分别。
即不見彼我高下等相。
則一切皆平。
持地菩薩。
從此悟入如來藏妙真如性。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微塵自性。
不相觸摩。
本自平等本自無生□也。
即此微塵。
内而身塵。
由微塵所積。
外而界塵。
亦由微塵所積。
是微塵原無自性。
由虛妄發生。
當虛妄處。
即當處無生。
即是妙真如性。
吾此身塵。
是妙真如性。
則此界塵。
亦妙真如性。
性本無二。
塵何差别。
既無差别。
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悟此法性。
觸本不生。
觸即無觸。
故□無生忍入佛知見也。
入佛知見。
乃謂之智。
即塵非塵。
故塵自銷。
不離塵而證智。
智斯圓矣。
智圓斯能證明妙法蓮華而成無上道矣。
沩山一日指田問仰山。
這畝田。
那頭高。
這頭低。
仰曰。
卻是這頭高。
那頭低。
沩曰。
你若不信。
向中間立。
看兩頭。
仰曰。
不必立中間。
亦莫住兩頭。
沩曰。
若如是。
着水看。
水能平物。
仰曰。
水亦無定但高處高平。
低處低平。
沩便休。
若沩仰父子。
二邊不立。
中道不安。
可謂善平心地故一切皆平也。
有打地和尚者。
自江西馬大師領旨。
常晦其明。
凡學者緻問。
唯以棒打地示之。
時謂之打地和尚。
一日被僧藏卻捧。
然後緻問。
但張其口而已。
僧問門人。
秪如和尚每日有人問便打地。
意旨如何。
門人即于竈内取柴一片。
擲在釜中。
非徹盡塵銷智圓。
得無生忍。
不能解此旨。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為水天。
教諸菩薩修習水觀。
入三摩地。
觀于身中。
水性無奪。
初從涕涶。
如是窮盡津液精血。
大小便利。
身中旋複。
水性一同。
見水身中。
與世界外浮幢王刹諸香水海。
等無差别。
我于是時。
初成此觀。
但見其水。
未得無身。
當為比丘。
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窺窗觀室。
唯見清水遍在室中。
了無所見。
童稚無知。
取一瓦礫。
投于水内。
激水作聲。
顧盼而去。
我出定後。
頓覺心痛。
如舍利弗遭違害鬼。
我自思惟。
今我已得阿羅漢道。
久離病緣。
雲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無退失。
爾時童子。
捷來我前。
說如上事。
我則告言。
汝更見水。
可即開門。
入此水中。
除去瓦礫。
童子奉教。
複入定時。
還複見水。
瓦礫宛然。
開門除出。
我後出定。
身質如初。
逢無量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
方得亡身。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
性合真空。
無二無别。
今于如來得童真名。
預菩薩會。
佛問圓通。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
得無生忍。
圓滿菩提。
斯為第一。
通曰。
太陰水精也。
水性圓明。
故号月光。
最初修習水觀觀于水性無奪者。
内之精血。
外之刹海。
水相雖異。
而性不相奪。
惟不相奪。
初成此觀。
但見其水。
此即十遍處定也。
入定則有。
出定則無。
十遍處者。
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
如作青想。
則一切處。
皆青。
此定果也。
随心所變。
火光定亦然。
雖得此定。
根本無明尚在。
故不知病緣。
未得亡身。
有我見在。
即是根本無明。
但見其水。
一切皆為水。
故投之瓦礫。
亦化為水。
舍利弗于恒沙岸入定。
違害鬼擊之。
出定頭痛。
佛曰。
汝無定力。
身當碎壞矣。
違害。
夜叉鬼王之名。
乃身子過去之怨也。
浮幢王刹。
準華嚴經。
華藏海中。
有大蓮華。
其蓮華中有諸香水。
一一香水海。
為諸佛刹世界之種。
華藏世界。
在香水中。
故曰浮幢王刹。
華藏十二重。
累高如幢。
最為高大。
故稱王。
月光初證法身。
方得亡變易之身。
與諸香水海性合真空。
如來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一味流通。
并忘其不相淩奪之相矣。
此依水大而證圓通。
逢無量佛。
乃克有成。
讵可易言乎哉。
洞山辭雲岩。
臨行。
問百年後。
忽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
如何秪對。
岩良久曰。
秪這是。
山沉吟。
岩曰。
價阇黎。
承當個事。
大須審細。
山猶涉疑。
後因過水睹影大悟。
有偈曰。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洞山至是。
方得亡身。
性合真空。
無二無别也。
船子和尚。
與同參道吾相别次。
謂道吾曰。
他後有靈利座主。
指一個來。
道吾到京口。
遇夾山上堂。
僧問如何是法身。
山曰。
法身無相。
問如何是法眼。
山曰。
法眼無瑕。
道吾不覺失笑。
山乃下座。
請問道吾。
某甲适來秪對僧語。
必有不是。
緻令上座失笑。
望上座不吝慈悲。
吾曰。
和尚一等出世。
未有師在。
華亭參船子和尚去。
曰訪得獲否。
吾曰。
此人上無瓦片遮頭。
下無卓錐之地。
山遂易服。
直造華亭。
船子才見。
便問大德住甚麼寺。
曰寺即不住。
住即不似。
曰不似又不似個甚麼。
曰不是目前法。
曰甚處學得來。
曰非耳目之所到。
曰一句合頭語。
萬劫系驢橛。
勘破了也。
船子又問。
垂絲千尺。
意在深潭。
離鈎三寸。
子何不道。
山拟開口。
便以篙打落水中。
才上船。
又曰道道。
拟開口。
又打。
夾山忽然大悟。
乃點頭三下。
船子曰。
竿頭絲線從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這些子便是師承。
山遂問抛綸擲釣。
師意如何。
曰絲懸渌水。
浮定有無之意。
山曰。
語帶玄而無路。
舌頭談而不談。
船子曰。
釣盡江波。
金鱗始遇。
山乃掩耳。
船子曰。
如是如是。
果然是個靈利座主。
遂囑曰。
汝向去。
藏身處須沒蹤迹。
沒蹤迹處莫藏身。
吾二十年在藥山。
隻
欺敵者亡。
水中擇乳。
須是鵝王。
這僧既說禮普賢去。
卻又抛在背後。
難免大随檢點。
還識得在這裡麼。
更覓長安則不可。
孫陀羅難陀(此雲好愛歡喜)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從佛入道。
雖具戒律。
于三摩地。
心常散動。
未獲無漏。
世尊教我及拘絺羅。
(此雲大膝)觀鼻端白。
我初谛觀。
經三七日。
見鼻中氣。
出入如煙。
身心内明。
圓洞世界。
遍成虛淨。
猶如琉璃。
煙相漸銷。
鼻息成白。
心開漏盡。
諸出入息。
化為光明。
照十方界。
得阿羅漢。
世尊記我當得菩提。
佛問圓通。
我以銷息。
息久發明。
明圓滅漏。
斯為第一。
通曰。
此難陀。
佛親弟也。
好愛其妻。
心常散動。
佛多方調伏之。
乃得證果。
前調息。
依根也。
由粗入細。
由細入無。
所以返乎根。
此觀白。
依識也。
氣初如煙。
既成白。
卒化為光明。
所以發乎識。
鼻中之氣。
何以如煙。
息由風火而起。
鼓煩惱濁。
故其狀如煙。
及淨觀發明。
身心洞徹。
煩濁漸消。
故鼻息成白。
心開漏盡。
無複煩惱。
内瑩發光。
所見世界猶如琉璃。
豈有鼻息不化為光明者乎。
此二種。
養生家以為秘傳。
傥于圓通有證。
安往而非佛種也。
昔百丈侍馬祖行次。
見一群野鴨飛過。
祖曰。
是甚麼。
丈曰。
野鴨子。
祖曰。
甚處去也。
丈曰。
飛過去也。
祖遂把丈鼻搊。
負痛失聲。
祖曰又道飛過去也。
丈于言下有省。
歸侍者寮。
哀哀大哭。
同事問曰。
汝憶父母耶。
曰無。
曰被人罵耶。
曰無。
曰哭作甚麼。
曰我鼻孔被大師搊得痛不徹曰有甚因緣不契。
丈曰。
你問取和尚去。
同事問大師曰。
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
在寮中哭。
告和尚為某甲說。
大師曰。
是伊會也。
汝自問取他。
同事歸寮曰。
和尚道汝會也。
教我自問汝。
丈乃呵呵大笑。
同事曰。
适來哭。
如今為甚卻笑。
丈曰。
适來哭。
如今笑。
同事罔然。
次日馬祖升堂。
衆才集。
丈出卷卻席。
祖便下座。
丈随至方丈。
祖曰。
我适來未曾說話。
汝為甚便卷卻席。
丈曰。
昨日被和尚搊得鼻孔痛。
祖曰。
汝昨日向甚處留心。
丈曰。
鼻孔今日又不痛也。
祖曰。
汝深明昨日事。
丈作禮而退。
雪窦頌雲。
野鴨子。
知何許。
馬祖見來相共語。
話盡山雲海月情。
依前不會還飛去。
欲飛去。
卻把住。
道道。
還有人道得麼。
須如百丈鼻孔痛不徹。
始得光明照十方界。
頓證圓通。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辯才無礙。
宣說苦空。
深達實相。
如是乃至恒沙如來。
秘密法門。
我于衆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
以音聲輪。
教我發揚。
我于佛前。
助佛轉輪。
因師子吼。
成阿羅漢。
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佛問圓通。
我以法音降伏魔怨。
銷滅諸漏。
斯為第一。
通曰。
此取舌根宣揚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故不以嘗味顯舌識也。
了知苦無苦相。
空無空相。
名為深達實相。
即于苦空宣說實相。
是為秘密法門。
微妙開示。
洞徹法源。
故得無畏。
佛以身口意三輪應物無滞。
滿慈子僅以音聲輪成阿羅漢。
内則銷滅諸漏。
密證實相。
外則廣宣秘密。
降伏魔怨。
辯才無礙。
說法第一。
皆由舌識而得圓通者也。
亮座主參馬祖。
祖問曰。
見說座主大講得經論。
是否。
亮雲不敢。
祖雲。
将甚麼。
講亮雲将心講。
祖曰。
心如工伎兒。
意如和伎者。
争解講得經。
亮抗聲曰心既講不得。
虛空莫講得麼。
祖曰。
卻是虛空講得。
亮不肯。
便出。
将下階。
祖召雲座主。
亮回首。
豁然大悟。
便禮拜。
祖曰。
這鈍根阿師。
禮拜作麼。
亮歸寺。
告聽衆曰。
某甲所講經論。
謂無人及得。
今日被馬大師一問。
平日工夫。
冰銷瓦解。
徑入西山。
更無蹤迹。
不幾乎銷滅諸漏哉。
又蹒庵成禅師對衆曰。
諸仁者。
當知我今一喝。
能入五教。
良久。
高聲一喝。
問曰。
還聞麼。
衆曰聞。
成曰。
汝今聞此一喝為有是入小乘教。
複問曰。
汝今還聞否。
曰不聞。
成曰。
汝今不聞。
則此一喝是無。
是入大乘始教。
我初喝時。
汝既道有。
喝久聲銷。
汝複道無。
然道無則從前是有。
道有則即今是無。
此乃不有不無。
是入大乘終教。
我初有喝之時。
有非是有。
因無故有。
無喝之時。
無非是無。
因有故無。
此乃即有即無。
是入頓教。
我于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無不立。
悟解兩忘。
道有之時。
纖毫不立。
道無之時。
橫遍虛空。
即此一喝。
即百千萬億喝。
百千萬億喝。
即此一喝。
是入圓教。
諸辨論甚多。
聞者屈服。
不幾。
乎降伏魔怨哉。
優婆離(此雲近執太子近侍)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親随佛逾城出家。
親觀如來六年勤苦。
親見如來降伏諸魔。
制諸外道。
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承佛教誡。
如是乃至三千威儀。
八萬微細。
性業遮業。
悉皆清淨。
身心寂滅。
成阿羅漢。
我是如來衆中綱紀。
親印我心。
持戒修身。
衆推為上。
佛問圓通。
我以執身。
身得自在。
次第執心。
心得通達。
然後身心一切通利。
斯為第一。
通曰。
如來六年勤苦。
凡外道所不能行者。
佛悉行之。
故能制諸外道。
又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故魔不能娆。
即以兵兵之。
悉化為蓮華。
而諸魔伏。
皆由身執戒行。
三千八萬。
無不圓滿。
所以魔外拱手而歎服也。
行住坐卧律儀。
名二百五十。
對三聚成三千。
複以三千。
配身三口四七支。
成二萬一千。
複配四分煩惱。
成八萬四千。
佛制此律。
教戒沙門。
令其身心俱獲清淨。
濁邊過患。
如殺盜淫妄。
性元是罪。
不待制止。
犯即成業。
故曰性業。
餘因過始制。
制前犯即無罪。
故曰遮業。
二業悉除。
即得寂滅。
始以執身。
身得自在。
性業清淨之謂也。
次第執心心得通達。
遮業清淨之謂也。
執身而及于心者。
心為身識。
身識既滅。
故真智現前。
淨戒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此優婆離持戒第一為衆綱紀也。
至身心一切通利。
蓋進乎悟矣。
豈徒身之執乎哉。
婆修槃頭尊者。
此雲遍行。
常一食不卧。
六時禮佛。
清淨無欲。
為衆所歸。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将欲度之。
先問彼衆曰。
此遍行頭陀。
能修梵行。
可得佛道乎。
衆曰。
我師精進。
何故不可。
祖曰。
汝師與道遠矣。
設使苦行曆于塵劫。
皆虛妄之本也。
衆曰。
尊者蘊何德行而議我師。
祖曰。
我不求道。
亦不颠倒。
我不禮佛。
亦不輕慢。
我不長坐。
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
亦不雜食。
我不知足。
亦不貪欲。
心無所希。
名之曰道。
時遍行聞已。
發無漏智。
歡喜贊歎。
祖又語彼衆曰。
會吾語否。
吾所以然者。
為其求道心切。
夫弦急即斷。
故吾不贊。
令其住安樂地。
入諸佛智。
複告遍行曰。
吾适對衆抑挫仁者。
無得惱于衷乎。
遍行曰。
我憶念七劫前。
生常安樂國。
師于智者月淨。
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
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
我以老故。
策杖禮谒。
師叱曰。
重子輕父。
一何鄙哉。
時我自謂無過。
請師示之。
師曰。
汝禮大光明菩薩。
以杖倚壁畫佛面。
以此過慢。
遂失二果。
我責躬悔過以來。
聞諸惡言。
如風如響。
況今獲飲無上甘露。
而反生熱惱耶。
唯願大慈。
以妙道垂誨。
祖曰。
汝久植衆德。
當繼吾宗。
遂付法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是為二十一祖。
夫不修梵行而冀得無上菩提者。
從古未之聞也。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于路乞食。
逢遇優樓頻螺(此雲木瓜窿)伽耶(象頭山)那提(河名)三迦葉波。
(大龜氏)宣說如來因緣深義。
我頓發心。
得大通達。
如來惠我袈裟着身。
須發自落。
我遊十方。
得無挂礙。
神通發明。
推為無上。
成阿羅漢。
甯唯世尊。
十方如來。
歎我神力。
圓明清淨。
自在無畏。
佛問圓通。
我以旋湛。
心光發宣。
如澄濁流。
久成清瑩。
斯為第一。
通曰。
人不能圓明清淨者。
由意識流逸奔塵。
故其心為形用。
不為神用。
若識不流逸。
旋歸妙湛。
如澄濁流。
久得清瑩。
心光發宣。
神通自在。
即意識得無礙也。
六通唯漏盡是其内證。
餘五皆屬外用。
圓覺經曰。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故須久積。
乃能瑩潔。
僧寶志。
初唯習定。
定久忽獲神通。
鄧隐峰禅師冬居衡嶽。
夏止清涼。
元和中吳元濟阻兵。
違拒王命。
官軍與賊交鋒。
未決勝負。
峰曰。
吾當去解其患。
乃擲錫空中。
飛身而過。
兩軍将士仰觀。
事符預夢。
鬥心頓息。
峰既顯神異。
慮成惑衆。
遂入五台。
于金剛窟前。
将示滅。
先問衆曰。
諸方遷化。
坐去卧去。
吾嘗見之。
還有立化者無。
衆曰有。
峰曰。
還有倒立者否。
衆曰未嘗見也。
峰乃倒立而化。
亭亭然其衣順體。
時衆舁就茶毗。
屹然不動。
遠近瞻睹。
驚歎無已。
峰有妹為尼。
時亦在彼。
乃拊而咄曰。
老兄疇昔不循法律。
死□熒惑于人。
于是以手推之。
偾然而踣。
神通固是果位。
明眼人不貴。
仰山升座。
有梵僧從空而至。
仰曰。
近離甚處。
曰西天。
仰曰。
幾時離彼。
曰今早。
仰曰。
何太遲生。
曰遊山玩水。
仰曰。
神通遊戲則不無。
阇黎。
佛法還須老僧始得。
曰特來東土禮文殊。
卻遇小釋迦。
遂出梵書貝多葉與仰。
乘空而去。
仰山示衆曰。
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
且莫将心湊泊。
但向自己性海。
如實而修。
不要三明六通。
何以故。
此是聖末邊事。
如今且要識心達本。
但得其本。
不愁其末。
他時後日。
自具去在。
若未得本。
縱饒将情學他亦不得。
汝豈不見沩山和尚雲。
凡聖情盡。
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此圓明清淨正脈路也。
自舍利弗至此。
曰心見。
曰心聞。
曰心光。
不因根。
不因境。
脫去根塵。
了無惑習。
此由六識而證圓通者也。
烏刍瑟摩。
(火頭金剛)于如來前。
合掌頂禮佛之雙足。
而白佛言。
我常先憶久遠劫前。
性多貪欲。
有佛出世。
名曰空王。
說多淫人成猛火聚。
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
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
成智慧火。
從是諸佛。
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羅漢。
心發大願。
諸佛成道。
我為力士。
親伏魔怨。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身心暖觸。
無礙流通。
諸漏既銷。
生大寶??。
登無上覺。
斯為第一。
通曰。
前七大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火光三昧原具有不可思議力故。
而火頭金剛。
乃以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
成智慧火。
正于真火初動處。
返本還源。
歸于清淨。
故成智慧。
多淫人暖氣迫發。
生為欲火。
死為業火。
業力增熾。
故成猛火聚。
彌勒菩薩曰。
男女展轉。
二二交會。
不淨流出。
欲界諸天。
雖行淫欲。
無此不淨。
然于根門。
有風氣出。
熱惱便息。
四天王衆天。
二二交會。
熱惱便息。
如四天王衆天。
三十三天亦爾。
時分天。
唯互相攝。
熱惱便息。
知足天。
唯相執手。
熱惱便息。
化樂天。
相顧而笑。
熱惱便息。
他化自在天。
以目相視。
熱惱便息。
豈非其欲漸減。
其處漸高者乎。
摩登伽淫心銷歇。
即證三果。
火頭金剛諸漏既銷。
登無上覺。
又何怪焉。
沩山侍立百丈次。
丈問誰。
沩曰某甲。
丈曰。
汝撥爐中有火否。
沩撥之。
曰無火。
丈躬起深撥。
得少火。
舉以示之。
曰汝道無。
這個聻。
沩由是發悟。
禮謝。
陳其所解。
丈曰。
此乃暫時岐路耳。
經雲。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既至。
如迷忽悟。
如忘忽憶。
方省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曰。
悟了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
祗是無虛妄凡聖等心。
本來心法。
原自備足。
汝今既爾。
善自護持。
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務。
丈曰。
将得火來麼。
沩曰。
将得來。
丈曰。
在甚處。
沩乃拈一枝柴。
吹兩吹。
度與丈。
丈曰。
如蟲禦木。
妙喜曰。
百丈若無後語。
幾被典座熱慢。
此亦由火大而登無上覺者也。
豈必谛觀身中諸冷熱氣。
乃證圓通。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于世。
我為比丘。
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險隘。
有不如法。
妨損車馬。
我皆平填。
或作橋梁。
或負沙土。
如是勤苦。
經無量佛出現于世。
或有衆生于阛阓處。
要人擎物。
我先為擎。
至其所詣。
放物即行。
不取其直。
毗舍浮佛(此雲遍一切自在)現在世時。
世多饑荒。
我為負人。
無問遠近。
唯取一錢。
或有車牛被于泥溺。
我有神力。
為其推輪。
拔其苦惱。
時國大王。
延佛設齋。
我于爾時。
平地待佛。
毗舍如來。
摩頂謂我。
當平心地。
則世界地。
一切皆平。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
與造世界所有微塵。
等無差别。
微塵自性。
不相觸摩。
乃至刀兵。
亦無所觸。
我于法性。
悟無生忍。
成阿羅漢。
回心今入菩薩位中。
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
我先證明。
而為上首。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身界二塵。
等無差别。
本如來藏。
虛妄發塵。
塵銷智圓。
成無上道。
斯為第一。
通曰。
諸法平等。
無有高下。
心地若平。
不生分别。
即不見彼我高下等相。
則一切皆平。
持地菩薩。
從此悟入如來藏妙真如性。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微塵自性。
不相觸摩。
本自平等本自無生□也。
即此微塵。
内而身塵。
由微塵所積。
外而界塵。
亦由微塵所積。
是微塵原無自性。
由虛妄發生。
當虛妄處。
即當處無生。
即是妙真如性。
吾此身塵。
是妙真如性。
則此界塵。
亦妙真如性。
性本無二。
塵何差别。
既無差别。
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悟此法性。
觸本不生。
觸即無觸。
故□無生忍入佛知見也。
入佛知見。
乃謂之智。
即塵非塵。
故塵自銷。
不離塵而證智。
智斯圓矣。
智圓斯能證明妙法蓮華而成無上道矣。
沩山一日指田問仰山。
這畝田。
那頭高。
這頭低。
仰曰。
卻是這頭高。
那頭低。
沩曰。
你若不信。
向中間立。
看兩頭。
仰曰。
不必立中間。
亦莫住兩頭。
沩曰。
若如是。
着水看。
水能平物。
仰曰。
水亦無定但高處高平。
低處低平。
沩便休。
若沩仰父子。
二邊不立。
中道不安。
可謂善平心地故一切皆平也。
有打地和尚者。
自江西馬大師領旨。
常晦其明。
凡學者緻問。
唯以棒打地示之。
時謂之打地和尚。
一日被僧藏卻捧。
然後緻問。
但張其口而已。
僧問門人。
秪如和尚每日有人問便打地。
意旨如何。
門人即于竈内取柴一片。
擲在釜中。
非徹盡塵銷智圓。
得無生忍。
不能解此旨。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為水天。
教諸菩薩修習水觀。
入三摩地。
觀于身中。
水性無奪。
初從涕涶。
如是窮盡津液精血。
大小便利。
身中旋複。
水性一同。
見水身中。
與世界外浮幢王刹諸香水海。
等無差别。
我于是時。
初成此觀。
但見其水。
未得無身。
當為比丘。
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窺窗觀室。
唯見清水遍在室中。
了無所見。
童稚無知。
取一瓦礫。
投于水内。
激水作聲。
顧盼而去。
我出定後。
頓覺心痛。
如舍利弗遭違害鬼。
我自思惟。
今我已得阿羅漢道。
久離病緣。
雲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無退失。
爾時童子。
捷來我前。
說如上事。
我則告言。
汝更見水。
可即開門。
入此水中。
除去瓦礫。
童子奉教。
複入定時。
還複見水。
瓦礫宛然。
開門除出。
我後出定。
身質如初。
逢無量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
方得亡身。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
性合真空。
無二無别。
今于如來得童真名。
預菩薩會。
佛問圓通。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
得無生忍。
圓滿菩提。
斯為第一。
通曰。
太陰水精也。
水性圓明。
故号月光。
最初修習水觀觀于水性無奪者。
内之精血。
外之刹海。
水相雖異。
而性不相奪。
惟不相奪。
初成此觀。
但見其水。
此即十遍處定也。
入定則有。
出定則無。
十遍處者。
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
如作青想。
則一切處。
皆青。
此定果也。
随心所變。
火光定亦然。
雖得此定。
根本無明尚在。
故不知病緣。
未得亡身。
有我見在。
即是根本無明。
但見其水。
一切皆為水。
故投之瓦礫。
亦化為水。
舍利弗于恒沙岸入定。
違害鬼擊之。
出定頭痛。
佛曰。
汝無定力。
身當碎壞矣。
違害。
夜叉鬼王之名。
乃身子過去之怨也。
浮幢王刹。
準華嚴經。
華藏海中。
有大蓮華。
其蓮華中有諸香水。
一一香水海。
為諸佛刹世界之種。
華藏世界。
在香水中。
故曰浮幢王刹。
華藏十二重。
累高如幢。
最為高大。
故稱王。
月光初證法身。
方得亡變易之身。
與諸香水海性合真空。
如來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一味流通。
并忘其不相淩奪之相矣。
此依水大而證圓通。
逢無量佛。
乃克有成。
讵可易言乎哉。
洞山辭雲岩。
臨行。
問百年後。
忽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
如何秪對。
岩良久曰。
秪這是。
山沉吟。
岩曰。
價阇黎。
承當個事。
大須審細。
山猶涉疑。
後因過水睹影大悟。
有偈曰。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洞山至是。
方得亡身。
性合真空。
無二無别也。
船子和尚。
與同參道吾相别次。
謂道吾曰。
他後有靈利座主。
指一個來。
道吾到京口。
遇夾山上堂。
僧問如何是法身。
山曰。
法身無相。
問如何是法眼。
山曰。
法眼無瑕。
道吾不覺失笑。
山乃下座。
請問道吾。
某甲适來秪對僧語。
必有不是。
緻令上座失笑。
望上座不吝慈悲。
吾曰。
和尚一等出世。
未有師在。
華亭參船子和尚去。
曰訪得獲否。
吾曰。
此人上無瓦片遮頭。
下無卓錐之地。
山遂易服。
直造華亭。
船子才見。
便問大德住甚麼寺。
曰寺即不住。
住即不似。
曰不似又不似個甚麼。
曰不是目前法。
曰甚處學得來。
曰非耳目之所到。
曰一句合頭語。
萬劫系驢橛。
勘破了也。
船子又問。
垂絲千尺。
意在深潭。
離鈎三寸。
子何不道。
山拟開口。
便以篙打落水中。
才上船。
又曰道道。
拟開口。
又打。
夾山忽然大悟。
乃點頭三下。
船子曰。
竿頭絲線從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這些子便是師承。
山遂問抛綸擲釣。
師意如何。
曰絲懸渌水。
浮定有無之意。
山曰。
語帶玄而無路。
舌頭談而不談。
船子曰。
釣盡江波。
金鱗始遇。
山乃掩耳。
船子曰。
如是如是。
果然是個靈利座主。
遂囑曰。
汝向去。
藏身處須沒蹤迹。
沒蹤迹處莫藏身。
吾二十年在藥山。
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