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明斯事。
汝今既得。
他後不得住城隍聚落。
但向深山裡。
钁頭邊。
覓取一個半個接續。
無令斷絕。
夾山乃辭行。
頻頻回顧。
船子遂喚阇黎阇黎。
夾山回首。
船子豎起桡雲。
汝将謂别有。
乃覆船入水而逝。
後華亭有性空庵主。
書寄雪窦持禅師曰。
吾将水葬矣。
後持至。
見其尚存。
以偈嘲之曰。
咄哉老性空。
剛要喂魚鼈。
去不索性去。
秪管向人說。
空笑曰。
待兄來證明耳。
遍告四衆。
衆集。
為說法要。
仍說偈曰。
坐脫立亡。
不若水葬。
一省柴燒。
二省開圹。
撒手便行。
不妨快暢。
誰是知音船子和尚。
高風誰繼百千年。
一曲漁歌少人唱。
遂盤坐盆中。
順流而下。
衆皆随至海濱望欲斷目。
師取塞戽水而回衆擁觀。
水無所入。
複乘流而往。
唱曰。
船子當年返故鄉。
沒蹤迹處妙難量。
真風偏寄知音者。
鐵笛橫吹作散場。
其笛聲嗚咽。
頃于蒼茫間。
見以笛擲空而沒。
斯誠一味流通。
得無生忍者。
僧問雲門。
佛法如水中月。
是否。
門曰。
清波無透路。
曰和尚從何得入。
門曰。
再問複何來。
曰正與麼時如何。
門曰。
重疊關山路。
更須往見船子始得。
琉璃光法王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聲。
開示菩薩本覺妙明。
觀此世界及衆生身。
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我于爾時。
觀界安立。
觀世動時。
觀身動止。
觀心動念。
諸動無二等無差别。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十方微塵颠倒衆生同一虛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衆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
啾啾亂鳴。
于分寸中。
鼓發狂鬧。
逢佛未幾。
得無生忍。
爾時心開。
乃見東方不動佛國。
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發光。
洞徹無礙。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
悟菩提心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
傳一妙心。
斯為第一。
通曰。
東方有琉璃光如來。
行願與彌陀無二。
此法王子。
當如觀音勢至等。
何為觀察風力無依入三摩地。
風性動。
因動有聲。
故無量聲開示菩薩。
觀此世界衆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
啾啾亂鳴。
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風之動也最微。
其力最大。
充塞法界。
無處不周。
如身動止。
與心動念。
此其近而可見者。
如界變遷。
與世流轉。
此其遠而不可見者。
可見不可見。
均此動也。
即此動性。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周遍世間。
無有方所。
唯其無所。
本無生滅。
唯無生滅。
本自不動。
于此觀察。
得無生忍。
即悟菩提。
入三摩地也。
此即動中有不動性在。
非必離動而别有所謂不動也。
東方屬震。
震動也。
東方有不動佛國。
即動而靜。
此即本覺妙明之旨也。
性覺妙明。
本自非動。
本覺明妙。
即動而無動。
錯綜言之。
總一妙真如性。
十方如來。
共此一妙心也。
若離動以求靜。
則非妙矣。
本覺堅明。
風金相摩。
故光如琉璃。
洞徹無礙。
傳一妙心。
不但自證圓通。
且令世界衆生。
凡有此動性者。
無不證圓通也。
高沙彌初參藥山。
山問甚處來。
曰南嶽來。
曰何處去。
曰江陵受戒去。
曰受戒圖甚麼。
曰圖免生死。
曰有一人不受戒。
亦無生死可免。
汝還知否。
高于言下大悟。
曰恁麼則佛戒何用。
山曰。
這沙彌猶挂唇齒在。
高禮拜而退。
道吾來侍立。
山曰。
适來有個跛腳沙彌。
卻有些子氣息。
吾曰。
未可全信。
更須勘過始得。
至晚。
山上堂。
召曰。
早來沙彌在甚麼處。
高出衆立。
山問。
我聞長安甚鬧。
你還知否。
高曰。
我國宴然。
山忻然曰。
子從看經得。
從請益得。
高雲。
不從看經得。
亦不從請益得。
山雲。
大有人不看經。
不請益。
為甚麼不得。
高雲不道不得。
自是他不肯承當。
山回顧道吾雲岩曰。
不信道。
投子頌曰。
興亡雲去與雲來。
渠無國土絕塵埃。
須彌頂上無根草。
不受春風華自開。
若沙彌見處。
乃見東方不動佛國。
不為妄緣風力所轉。
麻谷持錫到章敬。
繞禅床三匝。
振錫一下。
卓然而立。
敬雲是是。
又到南泉。
繞禅床三匝。
振錫一下。
卓然而立。
泉雲不是不是。
谷雲。
章敬道是。
和尚為甚麼道不是。
泉雲。
章敬即是。
是汝不是。
此是風力所轉。
終成敗壞。
天童頌雲。
是汝不是。
好看卷?。
似抑似揚。
難兄難弟。
縱也。
彼既臨時。
奪也。
我何特地。
金錫一振太孤标。
禅床三匝閑遊戲。
叢林擾擾是非生。
想像體髅前見鬼。
雪窦頌雲。
此錯彼錯。
切忌拈卻。
四海浪平。
百川潮落。
古策風高十二門。
門門有路空蕭索。
非蕭索。
作者好求無病藥。
若知無病藥。
則叢林是非不生。
自不為風力所轉。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與如來。
定光佛所。
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
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
盡虛空際。
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
不相妨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
得大随順。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
妄想生滅。
虛空無二。
佛國本同。
于同發明。
得無生忍。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虛空無邊。
入三摩地。
妙力圓明。
斯為第一。
通曰。
虛空藏菩薩。
已同如來于定光佛所。
證得三身四智矣。
三身唯重法身。
故言得無邊身。
四智唯重大圓鏡智。
故曰又于自心現大圓鏡。
無邊法身。
虛空無際。
何以能與四大不相妨礙。
良由谛觀四大無依。
色質皆空。
清淨四大。
猶如寶珠。
以觀照力。
照明十方。
化成虛空。
即四大為虛空。
即虛空為法身也。
何礙之有。
本一大圓鏡智。
何以放十種寶光。
良由修行十種波羅蜜。
微妙圓滿。
總于鏡内自在發現。
流灌十方。
盡虛空際。
唯一鏡所攝。
是鏡即身也。
身即鏡也。
三身即是四智。
四智即是三身。
身智互融。
心境俱化。
故曰諸幢王刹。
來入境内。
涉入我身。
光影交涉。
不可分别。
唯身是智。
故同虛空。
不相妨礙。
唯智是身。
故能善入國土。
廣行佛事。
而說三乘之法。
得大随順。
而循四悉之機。
視妄想生滅。
即是虛空。
虛空與妄想生滅無二。
視國土即是佛性。
佛性與國土無别。
理不礙事。
事不礙理。
于同發明。
得無生忍。
證得虛空無邊身。
妙力圓明。
身刹互入。
但證理事無礙法界雲爾。
若鏡鏡相涉。
重重帝網。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乃事事無礙法界。
非如來不證此。
虛空藏菩薩尚在弟子列也。
為滞在虛空無邊處。
猶有身可得故。
黃檗雲。
佛真法身。
猶如虛空。
此喻法身即虛空。
虛空即法身。
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
虛空中含容法身。
不知法身即虛空。
虛空即法身也。
若定言有虛空。
虛空不是法身。
若定言有法身。
法身不是虛空。
但莫作虛空解。
虛空即法身。
莫作法身解。
法身即虛空。
虛空與法身無異相。
佛與衆生無異相。
生死與涅槃無異相。
離一切相即是佛。
若檗此語。
真見虛空藏菩薩無邊身也。
曹山問德上座。
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作麼生說個應底道理。
德雲。
如驢觑井。
山雲。
道即太煞道。
隻道得八成。
德雲。
和尚又如何。
山曰。
如井觑驢。
天童頌雲。
驢觑井。
井觑驢。
智容無外。
靜涵有餘。
肘後誰分印。
家中不畜書。
機絲不挂梭頭事。
文彩縱橫意自殊。
明此可知善入國土。
如井觑驢。
本自不生。
故合虛空。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
入三摩地。
曆劫以來。
以此三昧。
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于世。
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
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今得授記。
次補佛處。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十方唯識。
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遍計執。
得無生忍。
斯為第一。
通曰。
我以谛觀十方唯識。
唯識二字有深意味。
唯遮境有。
識揀心空又。
識言總顯。
唯言但。
遮總顯者。
謂一切有情。
各有八識六位心所。
及所變見相二分。
并分位差别。
及彼空理所顯真如。
如是之法。
皆不離識。
故總顯識名也。
但遮者。
謂愚夫執離識心外實有色等諸法。
故言唯字但遮愚夫見也。
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由初修習唯心識定。
至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已轉識而成智矣。
故曰入圓成實。
未轉識時。
初為境縛。
是粗惑。
名遍計執。
繼為法縛。
是細惑。
名依他執。
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是遍計執樣子也。
求世名心。
歇滅無有。
是依他執樣子也。
至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乃圓成實樣子也。
解深密經曰。
翳眼人。
如遍計。
現青黃。
如依他。
淨眼如圓成。
寶杖論曰。
如人見動物為蛇。
久而視之。
乃繩也。
則疑蛇之心。
不斷而自息。
離遍計執如之。
然繩尚在。
又細視之曰非繩也。
蓋麻耳。
則執繩之心。
又不斷而自息。
離依他執如之。
麻與繩本一。
有結即名繩。
無結即名麻。
以喻性與識本一。
有縛即名識。
無縛即名性。
至了唯識。
識外無性。
識即是性。
乃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既離依他及遍計執。
則銷镕生滅種子。
而依不生不滅真性矣。
故得無生忍。
一切國土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我不分别。
即當處寂滅。
是于相分證無生忍也。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理即法身。
智即報身。
行即化身。
智即文殊。
行即普賢。
悲即觀世音。
皆從一心流出。
我無分别。
即當處寂滅。
是于見分證無生忍也。
法眼頌曰。
三界唯心。
眼聲耳色。
色不到耳。
聲何觸眼。
眼色耳聲。
萬法成辦。
萬法匪緣。
豈觀如幻。
山河大地。
誰堅誰變。
法眼識心圓明。
故能為此圓語。
盤山垂語雲。
三界無法。
何處求心。
四大本空。
佛依何住。
璇玑不動。
寂止無?。
觌面相呈。
更無餘事。
雪窦頌曰。
三界無法。
何處求心。
白雲為蓋。
流水作琴。
一曲兩曲無人會。
雨過夜塘秋水深。
又僧問石霜。
萬戶俱閉即不問。
萬戶俱開時如何。
霜雲。
堂中事作麼生。
僧無對。
經半年。
方道得雲。
無人接得渠。
霜雲。
道則太煞道。
隻道得八成。
僧雲。
和尚又如何。
霜雲。
無人識得渠。
投子頌曰。
古殿岩開月鎖松。
霜凝雪露韻無窮。
星前人卧千峰室。
佛祖無因識得渠。
彌勒菩薩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
今盤山道何處求心。
石霜道無人識得渠。
此二轉語。
待當來下生。
次補佛處重重開演。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
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
歸我淨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通曰。
觀經雲。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今離三途。
得無上力。
名大勢至。
同倫者有五十二菩薩。
亦足驗往生淨土者。
易于成就。
夫念佛者。
不得一彈指頃念世五欲。
是為系念。
淨念相繼。
如子憶母。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口念心憶。
耳目無他。
威儀肅肅。
都攝六根。
一心不亂。
如是三摩地中。
見佛必矣。
去佛不遠。
慧光熏灼。
不假修為。
自得開悟。
如染香人。
不期香而自香。
此彌陀願力妙難思也。
大勢至既以念佛心得無生忍。
複攝念佛人。
歸于淨土。
自覺覺他。
真菩薩行。
六根俱屬見分。
此所重見佛。
故以見大攝之。
見大何序于識大之後。
必轉第八識。
證後得智。
而後能轉前五識也。
既轉識成智。
生佛淨土。
已為極果。
而觀音返聞。
何乃更居其後。
夫所貴生淨土證圓通者。
非徒自了。
為度衆生故也。
必如三十二應。
在在處處。
皆為淨土。
皆證圓通。
然後滿其分量爾。
永明壽禅師。
總角誦法華經。
五行俱下。
六旬而畢。
後參韶國師。
發明心要。
往天台智者岩。
九旬習定。
有鳥斥晏巢于衣裓。
嘗作二??。
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
乃冥心精禱。
至七度。
俱得誦經萬善。
于是專修淨業。
誦經三載。
禅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
遂獲辯才。
忠懿王請住靈隐。
二年。
遷永明。
日課一百八事。
未嘗暫廢。
學者參問。
指心為宗。
以悟為則。
日暮。
往别峰行道念佛。
忠懿王歎曰。
自古求西方者。
未有如此之專切也。
乃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
弟子千七百人。
嘗與衆受菩薩戒。
施鬼神食。
晝放生命。
皆悉回向莊嚴淨土。
為書百卷。
名曰宗鏡。
又述萬善同歸。
指歸淨土。
既滅度。
起塔山中。
有僧來自臨川。
曰我病中入冥。
得放還。
見殿室有僧像。
閻羅王自來頂禮。
我問此像何人。
主吏曰杭州壽禅師也。
聞已于西方上品受生。
王敬其人。
故于此禮耳。
楊傑字次公。
乃大年弟也。
荊王夫人亦于夢中見其坐蓮華上。
脫灑自如。
初次公睹日出如盤湧。
有悟。
嘗作偈曰。
男大須婚。
女大須嫁。
讨甚閑工夫。
更說無生話。
要與龐翁翻案。
後辭世偈曰。
無一可戀。
無一可舍。
太虛空中。
之乎者也。
将錯就錯。
西方極樂。
是永明壽與次公俱生淨土。
章灼如此念佛三昧。
如子憶母。
洞山有雲。
向道莫去。
歸來背父。
僧問曹山。
子歸就父。
為什麼父全不顧。
山曰。
理合如斯。
僧曰。
父子之恩何在。
山曰。
始成父子之恩。
僧雲。
如何是父子之恩。
山曰。
刀斧斫不開。
天童拈雲。
翡翠簾垂。
絲綸未降。
紫羅。
帳合。
視聽難通。
犯動毛頭。
月升夜戶。
密移一步。
鶴出銀籠。
還知麼。
脫身一色無遺影。
不坐同風落大功。
又僧問護國。
如何是本來父母。
國雲。
頭不白者。
僧曰。
将何奉獻。
國雲。
殷勤無米飯。
堂上不問親。
丹霞頌雲。
出門遍界無知已。
入戶盈眸不見親。
虛室夜寒何所有。
碧天明月頗為鄰。
此二則。
深明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須如是見得。
乃名真見。
昔有尼禮拜雲岩。
岩曰。
汝爺在否。
尼雲在。
岩雲。
年多少。
尼雲六十五。
岩曰。
汝有個爺。
非年六十五。
汝還知否。
尼雲。
莫是恁麼來者。
岩曰。
恁麼來者。
猶是兒孫。
洞山雲。
直得不恁麼來者。
亦是兒孫。
噫嘻。
本來父母。
可易見乎哉。
故能見本來父母。
即見自性彌陀。
而禅土雙融。
俱屬不可思議境界矣。
附錄 楞嚴經第六卷雲。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初于聞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此觀世音菩薩入道之門也。
理極精深。
非言诠所及。
偶與幹法師談之有味。
因述于此。
所雲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
謂從返聞而思。
從返聞而修。
即從返聞而入。
至于不生不滅正定之地。
此三摩地。
本無動搖。
湛然常寂。
但以聲塵感之。
聞根黏湛而出。
遂至聞聲逐聲。
流而忘返。
去三摩地遠矣。
唯從聞思修而入。
是聞性即理也。
思即智也。
修即行也。
理智行三德圓融。
一齊俱到。
故一返聞而思在其中矣。
一返聞而修在其中矣。
思修聖慧。
從返聞生。
步步歸真。
地地增進。
如下文詳明。
即入三摩地之次第也。
初于聞中。
返流而入。
不入于聲塵而入于聖流。
即與自性相依。
外亡其所矣。
凡聲塵之感。
必有其所。
今雖亡所。
猶未能寂。
當聲動時。
見有動相而欲亡之。
當聲靜時。
見有靜相而欲趣之。
二相曆然。
故未能寂。
唯從亡所而入。
至于寂然之地。
則動者自動。
吾不知其動也。
動相何自而生。
靜者自靜。
吾不知其靜也。
靜相何自而生。
蓋亡所之極。
不但動相不可得。
即靜相亦不可得矣。
是動靜二相。
聞根所緣。
固是所聞之境。
二相不生。
了然明白。
亦是能聞之根。
亡所聞易。
亡能聞難。
如是漸增。
進進不已。
既亡其所。
複亡其能。
則能聞與所聞而俱盡。
是所聞者聲塵也。
自亡所而漸至于所聞盡。
更無可聞者。
則聲塵泯矣。
能聞者聞根也。
自入流而漸至于能聞盡。
更無能聞者。
則聞根泯矣。
根塵俱泯。
歸于盡地。
有盡相可得。
即是着空。
若住于空。
雖得所覺空。
未得能覺空也。
今外盡其塵。
内盡其根。
如是盡聞亦不住着。
則不但所覺空。
而能覺亦空矣。
是所覺空者。
即人無我也。
能覺空者。
即法無我也。
證人無我易。
證法無我難。
必以大乘真空空之。
而後能覺可空也。
有空以空乎覺。
而空不得圓。
有覺以覺乎空。
而覺不得圓。
唯以空空覺。
并忘乎其為空。
以覺覺空。
并忘乎其為覺。
可謂之圓矣。
猶未極也。
極之空即是覺。
求空相不可得。
覺即是空。
求覺相不可得。
是覺而無覺。
空而無空。
故為圓之極也。
唯覺極圓。
無覺相可得。
則所空滅。
唯空極圓。
無空相可得。
則能空亦滅。
是所空滅者法空也。
能空滅者空空也。
俱空不生。
然後可謂之生滅既滅也。
有聲在。
則聲生聲滅。
有聞在。
則聞生聞滅。
有覺在。
則覺生覺滅。
有空在。
則空生空滅。
皆未離乎生滅也。
今人空法空而又空空。
凡屬生滅者。
皆已滅盡。
則不生不滅。
一真如性。
乃得現前。
夫一真如性所以不現前者。
皆為生滅法之所覆。
今纖毫蕩盡。
真體呈露。
本自寂然。
本無可滅。
非有以滅之而後滅也。
故謂之寂滅。
是寂滅之性。
随處顯現。
不必離聲而聲自寂滅也。
不必離聞而聞自寂滅也。
不必離覺而覺自寂滅也。
不必離空而空自寂滅也。
寂滅現前。
安往而不空哉。
此三摩地。
即首楞嚴大定。
故返聞法門。
為此經之綱領也。
既得寂滅現前。
發起慈悲妙用。
抑豈有别法以度人哉。
世有不得人空者。
則說人空法以度之。
世有不得法空者。
則說法空法以度之。
世有不得空空者。
則說空空法以度之。
要歸于寂滅現前而止。
此佛佛一心。
不獨觀世音為然也。
永嘉證道歌雲。
心是根。
法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
?垢盡時光始現。
心法雙忘性即真。
大意類此。
汝今既得。
他後不得住城隍聚落。
但向深山裡。
钁頭邊。
覓取一個半個接續。
無令斷絕。
夾山乃辭行。
頻頻回顧。
船子遂喚阇黎阇黎。
夾山回首。
船子豎起桡雲。
汝将謂别有。
乃覆船入水而逝。
後華亭有性空庵主。
書寄雪窦持禅師曰。
吾将水葬矣。
後持至。
見其尚存。
以偈嘲之曰。
咄哉老性空。
剛要喂魚鼈。
去不索性去。
秪管向人說。
空笑曰。
待兄來證明耳。
遍告四衆。
衆集。
為說法要。
仍說偈曰。
坐脫立亡。
不若水葬。
一省柴燒。
二省開圹。
撒手便行。
不妨快暢。
誰是知音船子和尚。
高風誰繼百千年。
一曲漁歌少人唱。
遂盤坐盆中。
順流而下。
衆皆随至海濱望欲斷目。
師取塞戽水而回衆擁觀。
水無所入。
複乘流而往。
唱曰。
船子當年返故鄉。
沒蹤迹處妙難量。
真風偏寄知音者。
鐵笛橫吹作散場。
其笛聲嗚咽。
頃于蒼茫間。
見以笛擲空而沒。
斯誠一味流通。
得無生忍者。
僧問雲門。
佛法如水中月。
是否。
門曰。
清波無透路。
曰和尚從何得入。
門曰。
再問複何來。
曰正與麼時如何。
門曰。
重疊關山路。
更須往見船子始得。
琉璃光法王子。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聲。
開示菩薩本覺妙明。
觀此世界及衆生身。
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我于爾時。
觀界安立。
觀世動時。
觀身動止。
觀心動念。
諸動無二等無差别。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十方微塵颠倒衆生同一虛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衆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
啾啾亂鳴。
于分寸中。
鼓發狂鬧。
逢佛未幾。
得無生忍。
爾時心開。
乃見東方不動佛國。
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發光。
洞徹無礙。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
悟菩提心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
傳一妙心。
斯為第一。
通曰。
東方有琉璃光如來。
行願與彌陀無二。
此法王子。
當如觀音勢至等。
何為觀察風力無依入三摩地。
風性動。
因動有聲。
故無量聲開示菩薩。
觀此世界衆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
啾啾亂鳴。
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風之動也最微。
其力最大。
充塞法界。
無處不周。
如身動止。
與心動念。
此其近而可見者。
如界變遷。
與世流轉。
此其遠而不可見者。
可見不可見。
均此動也。
即此動性。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周遍世間。
無有方所。
唯其無所。
本無生滅。
唯無生滅。
本自不動。
于此觀察。
得無生忍。
即悟菩提。
入三摩地也。
此即動中有不動性在。
非必離動而别有所謂不動也。
東方屬震。
震動也。
東方有不動佛國。
即動而靜。
此即本覺妙明之旨也。
性覺妙明。
本自非動。
本覺明妙。
即動而無動。
錯綜言之。
總一妙真如性。
十方如來。
共此一妙心也。
若離動以求靜。
則非妙矣。
本覺堅明。
風金相摩。
故光如琉璃。
洞徹無礙。
傳一妙心。
不但自證圓通。
且令世界衆生。
凡有此動性者。
無不證圓通也。
高沙彌初參藥山。
山問甚處來。
曰南嶽來。
曰何處去。
曰江陵受戒去。
曰受戒圖甚麼。
曰圖免生死。
曰有一人不受戒。
亦無生死可免。
汝還知否。
高于言下大悟。
曰恁麼則佛戒何用。
山曰。
這沙彌猶挂唇齒在。
高禮拜而退。
道吾來侍立。
山曰。
适來有個跛腳沙彌。
卻有些子氣息。
吾曰。
未可全信。
更須勘過始得。
至晚。
山上堂。
召曰。
早來沙彌在甚麼處。
高出衆立。
山問。
我聞長安甚鬧。
你還知否。
高曰。
我國宴然。
山忻然曰。
子從看經得。
從請益得。
高雲。
不從看經得。
亦不從請益得。
山雲。
大有人不看經。
不請益。
為甚麼不得。
高雲不道不得。
自是他不肯承當。
山回顧道吾雲岩曰。
不信道。
投子頌曰。
興亡雲去與雲來。
渠無國土絕塵埃。
須彌頂上無根草。
不受春風華自開。
若沙彌見處。
乃見東方不動佛國。
不為妄緣風力所轉。
麻谷持錫到章敬。
繞禅床三匝。
振錫一下。
卓然而立。
敬雲是是。
又到南泉。
繞禅床三匝。
振錫一下。
卓然而立。
泉雲不是不是。
谷雲。
章敬道是。
和尚為甚麼道不是。
泉雲。
章敬即是。
是汝不是。
此是風力所轉。
終成敗壞。
天童頌雲。
是汝不是。
好看卷?。
似抑似揚。
難兄難弟。
縱也。
彼既臨時。
奪也。
我何特地。
金錫一振太孤标。
禅床三匝閑遊戲。
叢林擾擾是非生。
想像體髅前見鬼。
雪窦頌雲。
此錯彼錯。
切忌拈卻。
四海浪平。
百川潮落。
古策風高十二門。
門門有路空蕭索。
非蕭索。
作者好求無病藥。
若知無病藥。
則叢林是非不生。
自不為風力所轉。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與如來。
定光佛所。
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
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
盡虛空際。
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
不相妨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
得大随順。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
妄想生滅。
虛空無二。
佛國本同。
于同發明。
得無生忍。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虛空無邊。
入三摩地。
妙力圓明。
斯為第一。
通曰。
虛空藏菩薩。
已同如來于定光佛所。
證得三身四智矣。
三身唯重法身。
故言得無邊身。
四智唯重大圓鏡智。
故曰又于自心現大圓鏡。
無邊法身。
虛空無際。
何以能與四大不相妨礙。
良由谛觀四大無依。
色質皆空。
清淨四大。
猶如寶珠。
以觀照力。
照明十方。
化成虛空。
即四大為虛空。
即虛空為法身也。
何礙之有。
本一大圓鏡智。
何以放十種寶光。
良由修行十種波羅蜜。
微妙圓滿。
總于鏡内自在發現。
流灌十方。
盡虛空際。
唯一鏡所攝。
是鏡即身也。
身即鏡也。
三身即是四智。
四智即是三身。
身智互融。
心境俱化。
故曰諸幢王刹。
來入境内。
涉入我身。
光影交涉。
不可分别。
唯身是智。
故同虛空。
不相妨礙。
唯智是身。
故能善入國土。
廣行佛事。
而說三乘之法。
得大随順。
而循四悉之機。
視妄想生滅。
即是虛空。
虛空與妄想生滅無二。
視國土即是佛性。
佛性與國土無别。
理不礙事。
事不礙理。
于同發明。
得無生忍。
證得虛空無邊身。
妙力圓明。
身刹互入。
但證理事無礙法界雲爾。
若鏡鏡相涉。
重重帝網。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乃事事無礙法界。
非如來不證此。
虛空藏菩薩尚在弟子列也。
為滞在虛空無邊處。
猶有身可得故。
黃檗雲。
佛真法身。
猶如虛空。
此喻法身即虛空。
虛空即法身。
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
虛空中含容法身。
不知法身即虛空。
虛空即法身也。
若定言有虛空。
虛空不是法身。
若定言有法身。
法身不是虛空。
但莫作虛空解。
虛空即法身。
莫作法身解。
法身即虛空。
虛空與法身無異相。
佛與衆生無異相。
生死與涅槃無異相。
離一切相即是佛。
若檗此語。
真見虛空藏菩薩無邊身也。
曹山問德上座。
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作麼生說個應底道理。
德雲。
如驢觑井。
山雲。
道即太煞道。
隻道得八成。
德雲。
和尚又如何。
山曰。
如井觑驢。
天童頌雲。
驢觑井。
井觑驢。
智容無外。
靜涵有餘。
肘後誰分印。
家中不畜書。
機絲不挂梭頭事。
文彩縱橫意自殊。
明此可知善入國土。
如井觑驢。
本自不生。
故合虛空。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
入三摩地。
曆劫以來。
以此三昧。
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于世。
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
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今得授記。
次補佛處。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十方唯識。
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遍計執。
得無生忍。
斯為第一。
通曰。
我以谛觀十方唯識。
唯識二字有深意味。
唯遮境有。
識揀心空又。
識言總顯。
唯言但。
遮總顯者。
謂一切有情。
各有八識六位心所。
及所變見相二分。
并分位差别。
及彼空理所顯真如。
如是之法。
皆不離識。
故總顯識名也。
但遮者。
謂愚夫執離識心外實有色等諸法。
故言唯字但遮愚夫見也。
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由初修習唯心識定。
至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已轉識而成智矣。
故曰入圓成實。
未轉識時。
初為境縛。
是粗惑。
名遍計執。
繼為法縛。
是細惑。
名依他執。
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是遍計執樣子也。
求世名心。
歇滅無有。
是依他執樣子也。
至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乃圓成實樣子也。
解深密經曰。
翳眼人。
如遍計。
現青黃。
如依他。
淨眼如圓成。
寶杖論曰。
如人見動物為蛇。
久而視之。
乃繩也。
則疑蛇之心。
不斷而自息。
離遍計執如之。
然繩尚在。
又細視之曰非繩也。
蓋麻耳。
則執繩之心。
又不斷而自息。
離依他執如之。
麻與繩本一。
有結即名繩。
無結即名麻。
以喻性與識本一。
有縛即名識。
無縛即名性。
至了唯識。
識外無性。
識即是性。
乃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既離依他及遍計執。
則銷镕生滅種子。
而依不生不滅真性矣。
故得無生忍。
一切國土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我不分别。
即當處寂滅。
是于相分證無生忍也。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理即法身。
智即報身。
行即化身。
智即文殊。
行即普賢。
悲即觀世音。
皆從一心流出。
我無分别。
即當處寂滅。
是于見分證無生忍也。
法眼頌曰。
三界唯心。
眼聲耳色。
色不到耳。
聲何觸眼。
眼色耳聲。
萬法成辦。
萬法匪緣。
豈觀如幻。
山河大地。
誰堅誰變。
法眼識心圓明。
故能為此圓語。
盤山垂語雲。
三界無法。
何處求心。
四大本空。
佛依何住。
璇玑不動。
寂止無?。
觌面相呈。
更無餘事。
雪窦頌曰。
三界無法。
何處求心。
白雲為蓋。
流水作琴。
一曲兩曲無人會。
雨過夜塘秋水深。
又僧問石霜。
萬戶俱閉即不問。
萬戶俱開時如何。
霜雲。
堂中事作麼生。
僧無對。
經半年。
方道得雲。
無人接得渠。
霜雲。
道則太煞道。
隻道得八成。
僧雲。
和尚又如何。
霜雲。
無人識得渠。
投子頌曰。
古殿岩開月鎖松。
霜凝雪露韻無窮。
星前人卧千峰室。
佛祖無因識得渠。
彌勒菩薩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
今盤山道何處求心。
石霜道無人識得渠。
此二轉語。
待當來下生。
次補佛處重重開演。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
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
歸我淨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通曰。
觀經雲。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今離三途。
得無上力。
名大勢至。
同倫者有五十二菩薩。
亦足驗往生淨土者。
易于成就。
夫念佛者。
不得一彈指頃念世五欲。
是為系念。
淨念相繼。
如子憶母。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口念心憶。
耳目無他。
威儀肅肅。
都攝六根。
一心不亂。
如是三摩地中。
見佛必矣。
去佛不遠。
慧光熏灼。
不假修為。
自得開悟。
如染香人。
不期香而自香。
此彌陀願力妙難思也。
大勢至既以念佛心得無生忍。
複攝念佛人。
歸于淨土。
自覺覺他。
真菩薩行。
六根俱屬見分。
此所重見佛。
故以見大攝之。
見大何序于識大之後。
必轉第八識。
證後得智。
而後能轉前五識也。
既轉識成智。
生佛淨土。
已為極果。
而觀音返聞。
何乃更居其後。
夫所貴生淨土證圓通者。
非徒自了。
為度衆生故也。
必如三十二應。
在在處處。
皆為淨土。
皆證圓通。
然後滿其分量爾。
永明壽禅師。
總角誦法華經。
五行俱下。
六旬而畢。
後參韶國師。
發明心要。
往天台智者岩。
九旬習定。
有鳥斥晏巢于衣裓。
嘗作二??。
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
乃冥心精禱。
至七度。
俱得誦經萬善。
于是專修淨業。
誦經三載。
禅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
遂獲辯才。
忠懿王請住靈隐。
二年。
遷永明。
日課一百八事。
未嘗暫廢。
學者參問。
指心為宗。
以悟為則。
日暮。
往别峰行道念佛。
忠懿王歎曰。
自古求西方者。
未有如此之專切也。
乃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
弟子千七百人。
嘗與衆受菩薩戒。
施鬼神食。
晝放生命。
皆悉回向莊嚴淨土。
為書百卷。
名曰宗鏡。
又述萬善同歸。
指歸淨土。
既滅度。
起塔山中。
有僧來自臨川。
曰我病中入冥。
得放還。
見殿室有僧像。
閻羅王自來頂禮。
我問此像何人。
主吏曰杭州壽禅師也。
聞已于西方上品受生。
王敬其人。
故于此禮耳。
楊傑字次公。
乃大年弟也。
荊王夫人亦于夢中見其坐蓮華上。
脫灑自如。
初次公睹日出如盤湧。
有悟。
嘗作偈曰。
男大須婚。
女大須嫁。
讨甚閑工夫。
更說無生話。
要與龐翁翻案。
後辭世偈曰。
無一可戀。
無一可舍。
太虛空中。
之乎者也。
将錯就錯。
西方極樂。
是永明壽與次公俱生淨土。
章灼如此念佛三昧。
如子憶母。
洞山有雲。
向道莫去。
歸來背父。
僧問曹山。
子歸就父。
為什麼父全不顧。
山曰。
理合如斯。
僧曰。
父子之恩何在。
山曰。
始成父子之恩。
僧雲。
如何是父子之恩。
山曰。
刀斧斫不開。
天童拈雲。
翡翠簾垂。
絲綸未降。
紫羅。
帳合。
視聽難通。
犯動毛頭。
月升夜戶。
密移一步。
鶴出銀籠。
還知麼。
脫身一色無遺影。
不坐同風落大功。
又僧問護國。
如何是本來父母。
國雲。
頭不白者。
僧曰。
将何奉獻。
國雲。
殷勤無米飯。
堂上不問親。
丹霞頌雲。
出門遍界無知已。
入戶盈眸不見親。
虛室夜寒何所有。
碧天明月頗為鄰。
此二則。
深明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須如是見得。
乃名真見。
昔有尼禮拜雲岩。
岩曰。
汝爺在否。
尼雲在。
岩雲。
年多少。
尼雲六十五。
岩曰。
汝有個爺。
非年六十五。
汝還知否。
尼雲。
莫是恁麼來者。
岩曰。
恁麼來者。
猶是兒孫。
洞山雲。
直得不恁麼來者。
亦是兒孫。
噫嘻。
本來父母。
可易見乎哉。
故能見本來父母。
即見自性彌陀。
而禅土雙融。
俱屬不可思議境界矣。
附錄 楞嚴經第六卷雲。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初于聞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此觀世音菩薩入道之門也。
理極精深。
非言诠所及。
偶與幹法師談之有味。
因述于此。
所雲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
謂從返聞而思。
從返聞而修。
即從返聞而入。
至于不生不滅正定之地。
此三摩地。
本無動搖。
湛然常寂。
但以聲塵感之。
聞根黏湛而出。
遂至聞聲逐聲。
流而忘返。
去三摩地遠矣。
唯從聞思修而入。
是聞性即理也。
思即智也。
修即行也。
理智行三德圓融。
一齊俱到。
故一返聞而思在其中矣。
一返聞而修在其中矣。
思修聖慧。
從返聞生。
步步歸真。
地地增進。
如下文詳明。
即入三摩地之次第也。
初于聞中。
返流而入。
不入于聲塵而入于聖流。
即與自性相依。
外亡其所矣。
凡聲塵之感。
必有其所。
今雖亡所。
猶未能寂。
當聲動時。
見有動相而欲亡之。
當聲靜時。
見有靜相而欲趣之。
二相曆然。
故未能寂。
唯從亡所而入。
至于寂然之地。
則動者自動。
吾不知其動也。
動相何自而生。
靜者自靜。
吾不知其靜也。
靜相何自而生。
蓋亡所之極。
不但動相不可得。
即靜相亦不可得矣。
是動靜二相。
聞根所緣。
固是所聞之境。
二相不生。
了然明白。
亦是能聞之根。
亡所聞易。
亡能聞難。
如是漸增。
進進不已。
既亡其所。
複亡其能。
則能聞與所聞而俱盡。
是所聞者聲塵也。
自亡所而漸至于所聞盡。
更無可聞者。
則聲塵泯矣。
能聞者聞根也。
自入流而漸至于能聞盡。
更無能聞者。
則聞根泯矣。
根塵俱泯。
歸于盡地。
有盡相可得。
即是着空。
若住于空。
雖得所覺空。
未得能覺空也。
今外盡其塵。
内盡其根。
如是盡聞亦不住着。
則不但所覺空。
而能覺亦空矣。
是所覺空者。
即人無我也。
能覺空者。
即法無我也。
證人無我易。
證法無我難。
必以大乘真空空之。
而後能覺可空也。
有空以空乎覺。
而空不得圓。
有覺以覺乎空。
而覺不得圓。
唯以空空覺。
并忘乎其為空。
以覺覺空。
并忘乎其為覺。
可謂之圓矣。
猶未極也。
極之空即是覺。
求空相不可得。
覺即是空。
求覺相不可得。
是覺而無覺。
空而無空。
故為圓之極也。
唯覺極圓。
無覺相可得。
則所空滅。
唯空極圓。
無空相可得。
則能空亦滅。
是所空滅者法空也。
能空滅者空空也。
俱空不生。
然後可謂之生滅既滅也。
有聲在。
則聲生聲滅。
有聞在。
則聞生聞滅。
有覺在。
則覺生覺滅。
有空在。
則空生空滅。
皆未離乎生滅也。
今人空法空而又空空。
凡屬生滅者。
皆已滅盡。
則不生不滅。
一真如性。
乃得現前。
夫一真如性所以不現前者。
皆為生滅法之所覆。
今纖毫蕩盡。
真體呈露。
本自寂然。
本無可滅。
非有以滅之而後滅也。
故謂之寂滅。
是寂滅之性。
随處顯現。
不必離聲而聲自寂滅也。
不必離聞而聞自寂滅也。
不必離覺而覺自寂滅也。
不必離空而空自寂滅也。
寂滅現前。
安往而不空哉。
此三摩地。
即首楞嚴大定。
故返聞法門。
為此經之綱領也。
既得寂滅現前。
發起慈悲妙用。
抑豈有别法以度人哉。
世有不得人空者。
則說人空法以度之。
世有不得法空者。
則說法空法以度之。
世有不得空空者。
則說空空法以度之。
要歸于寂滅現前而止。
此佛佛一心。
不獨觀世音為然也。
永嘉證道歌雲。
心是根。
法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
?垢盡時光始現。
心法雙忘性即真。
大意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