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

關燈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善為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

    我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猶如聾人。

    逾百步外。

    聆于蚊蚋。

    本所不見。

    何況得聞。

    佛雖宣明。

    令我除惑。

    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世尊。

    如阿難輩。

    雖則開悟。

    習漏未除。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

    雖盡諸漏。

    今聞如來所說法音。

    尚纡疑悔。

    世尊。

    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終而複始。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世尊。

    若地性遍。

    雲何容水。

    水性周遍。

    火則不生。

    複雲何明水火二性。

    俱遍虛空。

    不相淩滅。

    世尊。

    地性障礙。

    空性虛通。

    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

    開我迷雲。

    及諸大衆。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通曰。

    如來藏妙真如性。

    名第一義谛。

    微妙圓融。

    要在心悟。

    能悟之者。

    拈來無不是。

    用處不生疑。

    一超即入。

    何假功勳。

    如阿難輩。

    習漏未除。

    已破粗惑。

    而細惑尚在。

    會中登無漏者。

    雖斷煩惱障。

    而所知障尚在。

    滞在功勳位中。

    安能領悟最上第一義谛。

    彼諸相虛妄。

    本自不生。

    而今疑其生矣。

    四大清淨。

    如摩尼珠。

    随方現色。

    似有青黃赤白。

    而本無有。

    今疑其相淩奪矣。

    滿慈子非執相以難性。

    蓋于本性圓融湛然常住處生疑。

    彼業已登無漏。

    于無漏中。

    徒見其湛。

    未見其妙湛也。

    徒見其住。

    未見其無住也。

    趙州雲。

    諸方難見易識。

    我這裡易見難識。

    則所雲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

    豈虛語哉。

    長水璇法師。

    問琅玡覺和尚。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覺雲。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璇于此有省。

    且道答他語。

    不答他語。

    若道答他。

    作何道理會。

    若道不答他。

    何為遽省去。

    天童頌雲。

    見有不有。

    翻手覆手。

    琅玡山裡人。

    不落瞿昙後。

    又僧問韶國師。

    一切山河大地。

    從何而起。

    韶雲。

    此問從何而來。

    可謂劈腹剜心。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

    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

    普為此會。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此雲無喧雜)正修行處。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富樓那等。

    欽佛法音。

    默然承聽。

    佛言。

    富樓那。

    如汝所言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

    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

    唯然。

    世尊。

    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通曰。

    如來藏為勝谛第一義。

    此雲真勝義性。

    則直指山河生起之源。

    令人于源頭觑破。

    當下便自見性。

    定性聲聞。

    雖無諠诤。

    而寂滅非真。

    以未證諸法本自寂滅故。

    阿羅漢雖得人空。

    未得法空。

    耽于空寂。

    未能回向上乘。

    故至此皆獲一乘。

    更無餘乘。

    入佛知見。

    乃為正修行處也。

    于性覺則曰妙明。

    其體本自妙而常明。

    不因他以有明者也。

    于本覺則曰明妙。

    由不思議熏修之力。

    明知我有是性覺之妙者也。

    即妙而明。

    非不明矣。

    即明而妙。

    又不滞于明矣。

    正是當陽顯露處。

    若覺明便落情識。

    離覺無明。

    豈得為妙。

    故曰覺明為咎。

    趙州上堂。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才有言語。

    是揀擇。

    是明白。

    老僧不在明白裡。

    是汝諸人還護惜也無。

    時有僧問。

    既不在明白裡。

    護惜個甚麼。

    州曰。

    我亦不知。

    僧雲。

    和尚既不知。

    為甚麼道不在明白裡。

    州曰。

    問事即得。

    禮拜了退。

    雪窦頌雲。

    至道無難。

    言端語端。

    一有多種。

    二無兩般。

    天際日上月下。

    檻前山深水寒。

    髑髅識盡喜何立。

    枯木龍吟銷未幹。

    難難。

    揀擇明白君自看。

    趙州道不在明白裡。

    是他純是妙則境界。

    卻教人護惜。

    略通個明妙底消息。

    這僧窺見趙州脈路。

    要與重重發明。

    乃問既不在明白裡。

    護惜個甚麼。

    州曰。

    我亦不知。

    灼然明妙。

    又問和尚既不知。

    為甚麼卻道不在明白裡。

    灼然妙明。

    趙州深許這僧有些見處。

    問事盡得在。

    卻教禮拜了退。

    連累這僧都不在明白裡。

    更說甚揀擇。

    雪窦欲與趙州翻案。

    要揀擇。

    要明白。

    三祖信心銘雲。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趙州着語雲。

    才有語言。

    是揀擇。

    是明白。

    恐落言诠。

    便屬二義。

    若是見徹底人。

    即言語也不妨。

    所以道言端語端。

    若離言語。

    歸在一處。

    正是枯木岩前差路多。

    故有多種。

    若見得頭頭是道。

    雖言語支離。

    卻無兩般。

    所以天際日月。

    檻前山水。

    總是這一個。

    刀斧也劈不開。

    到此分劑。

    喜識俱盡枯木龍吟。

    渾然一妙明真際。

    豈容易緻得。

    故曰難難。

    若猶帶喜在。

    猶帶識在。

    名幹不盡。

    猶是覺明用事。

    所謂清光照眼似迷家。

    明白轉身還堕位是也。

    是可無揀擇無明白乎哉。

    曰君自看。

    正欲審定此揀擇此明白。

    果與至道相當否也。

    三祖曰。

    但莫愛憎。

    洞然明白。

    趙州曰。

    不在明白裡。

    雪窦曰。

    揀擇明白君自看。

    言人人殊。

    可謂同參。

     佛言。

    汝稱覺明。

    為複性明。

    稱名為覺。

    為覺不明。

    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

    若此不明。

    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

    佛言。

    若無所明。

    則無明覺。

    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通曰。

    妙之一字。

    佛所自秘。

    拈卻妙字。

    但論覺明。

    直得十年分疏不下。

    為性體本明。

    即昭昭靈靈者。

    而直名之為覺乎。

    則堕在明邊。

    為覺體闇然。

    有不明處。

    特加一明字。

    稱為明覺乎。

    則堕在不明邊。

    兩邊俱是荊棘。

    如何是出身之路。

    富樓那縱善說法。

    豈能以無所明而名為覺。

    故謂若此不明之體。

    亦名為覺。

    既無能明。

    則無所明。

    斷斷乎性體本明。

    方名為覺也。

    明既有所。

    便是背覺合塵。

    于性覺離塵之妙相去遠矣。

    若見其妙。

    必且曰如來說性覺妙明。

    即妙而明。

    非不明也。

    本覺明妙。

    即明而妙。

    則又非明也。

    非明非不明。

    離此二途。

    方名性覺。

    世尊因其不達此。

    故告之曰。

    若汝執言。

    必有所明。

    方稱明覺。

    若無所明。

    則無明覺。

    是覺以明不明為存亡也。

    豈知真覺獨立。

    遠離能所者乎。

    若明有所。

    已離覺位。

    而不得謂覺矣。

    若執覺無所。

    則照燭安施。

    而不得謂明矣。

    若一切不明。

    則是無記性。

    又非真覺妙湛明性。

    覺湛明性。

    無明而無乎不明。

    非頑空可比。

    是性覺任運遍知。

    必然有明。

    若執定必明。

    妄生分别。

    計着不忘。

    即為明覺。

    覺必因明。

    非妙明也。

    有所無所。

    總未離所。

    無明必明。

    總未離能。

    性覺之妙。

    豈若是哉。

    趙州問南泉。

    如何是道。

    泉雲。

    平常心是道。

    州曰。

    還可趨向也無。

    泉曰。

    拟向即乖。

    州曰。

    不拟争知是道。

    泉曰。

    道不屬知。

    不屬不知。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若直達不疑之道。

    猶如太虛。

    廓然蕩豁。

    豈可強是非耶。

    州于言下契理。

    若南泉趙州。

    卻有如許妙解。

    惜富樓那猶在理障不免向第二頭分疏。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如是擾亂。

    相待生勞。

    勢久發塵。

    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

    真有為法。

     通曰。

    覺湛明性。

    不動周遍。

    豈有方所。

    既不落方所。

    即無同異。

    此無同異。

    真無為法也。

    馬鳴曰。

    若心有動。

    非真了知動且不可。

    況有所乎。

    一念妄動。

    認明立所。

    所立而真覺隐矣。

    所既妄立。

    因分别之曰此是所。

    然能為此者能也。

    其分别者所。

    而能分别者又能也。

    能所既立。

    同異即形。

    能必異所。

    所必異能。

    本一真覺。

    本無同異。

    而熾然成異若此者。

    則因明立所之故也。

    豈但成異而已。

    欲異異相。

    又立同名。

    以動則有異。

    靜唯一同。

    異者異此無同異之覺也。

    同者同此無同異之覺也。

    于中發明。

    以為異又同。

    以為同又異。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由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而成阿賴耶識。

    非一非異。

    以為同。

    則五識攬境。

    六識分别。

    七識染污。

    以為異。

    則五識乃其相分。

    六識非相分不立。

    七識非分别無有。

    此無同無異純是識。

    興前無同異迥别。

    前無同異。

    非有立也。

    乃不生不滅真性。

    此無同異。

    見所立也。

    乃生滅種子。

    唯有能所同異影子含藏其中。

    便為世界衆生業果胚胎。

    故有同相。

    有異相。

    有無同無異相。

    如是擾亂。

    能所相待。

    同異相形。

    不得清淨。

    故有勞相。

    勞相即無明。

    勞久發塵。

    自相渾濁。

    混雜真性曰渾。

    汩清淨體曰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見思二惑。

    由煩惱故變起依正二報。

    動成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即上因異立同。

    雖無能所。

    卻是頑空。

    世界即上熾然成異。

    動為世體。

    異為界體。

    有能有所。

    純是動境。

    此有同有異指依報也。

    固是有為粗迹。

    彼衆生正報。

    以有心性故。

    非如世界之異。

    以有色相故。

    非如虛空之同。

    然所有生滅。

    能無生滅。

    究竟能有生滅。

    而離能所者無生滅。

    至無生滅。

    無同無異。

    亦皆有為法也。

    識有分别故有為。

    智無分别故無為。

    有為故有業果諸有為相。

    無為即無業果諸有為相。

    山河大地。

    本自不生。

    隻因明立所。

    從妄見有爾。

    僧問雪居膺禅師。

    山河大地。

    從何而有。

    膺曰。

    從妄想有。

    僧曰。

    與某甲想出一錠金得麼。

    膺便休去。

    僧不肯。

    後雲門雲。

    已是葛藤。

    不能折合得。

    待伊道想出一錠金得麼拈拄杖便打。

    此是何等作用。

    故雲門以拄杖示衆雲。

    拄杖子化為龍。

    吞卻乾坤了也。

    山河大地。

    甚處得來。

    雪窦頌雲。

    拄杖子吞乾坤。

    徒說桃華浪奔。

    燒尾者不在拏雲攫霧。

    曝腮者何必喪膽驚魂。

    拈了也。

    聞不聞。

    直須灑灑落落。

    休更紛紛纭纭。

    七十二棒且輕恕。

    一百五十難放君。

    師蓦拈拄杖下座。

    大衆一時走散。

    于斯徹去。

    豈但山河依舊。

    抑且覺明無出頭處。

     覺明空昧。

    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

    堅明立礙。

    彼金寶者。

    明覺立堅。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

    搖明風出。

    風金相摩。

    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

    火光上烝。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

    交發立堅。

    濕為巨海。

    幹為洲潬。

    以是義故。

    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

    江河常注。

    水勢劣火。

    結為高山。

    是故山石擊則成??。

    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

    抽為草木。

    是故林薮遇燒成土。

    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

    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

    世界相續。

     通曰。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前地水火風空五大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循業發現。

    甯有方所。

    其發現者。

    由衆生業力之故也。

    衆生業力。

    由無明始。

    為無妙湛總持。

    一念忽動。

    覺既離空生明。

    空亦離覺生昧。

    覺明發識。

    識精湛不搖處。

    即水也。

    空昧結色。

    即土也。

    相待成搖。

    為風為水。

    即土克水而生木也。

    因空昧之土生搖為木。

    而覺明不搖。

    便成堅礙。

    即木克土而生金也。

    金與木合生火。

    故曰風金相摩。

    則有火光。

    火與金合生水。

    故曰火光上烝。

    則有水輪。

    水與火合生土。

    火騰水降。

    而洲潬生焉。

    土與水合複生木。

    土劣水強。

    而草木滋焉。

    巽為風為木。

    風者其木之性也。

    前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

    但有木之性爾。

    至抽為草木。

    則居然有形之木矣。

    五行以生克為夫婦。

    以相生為父子。

    子由婦生。

    必夫劣然後陰陽和而生子。

    子生而父母之氣存焉。

    故山石可以成??。

    可以成水。

    由水克火之所成也。

    草木可以成土。

    可以成水。

    由土克水之所成也。

    推之萬物。

    莫不皆然。

    餘嘗以易配之。

    若合符節。

    信乎先聖後聖。

    其揆一也。

    覺明發識。

    為最初湛元。

    其天一生水義乎。

    水生東方震巽之木。

    木生南方離火。

    火生西南坤土。

    土生西方兌金。

    而西北幹金複生北方坎水。

    如環無端。

    遞相為種。

    故曰帝出乎震。

    齊乎巽。

    震動也。

    巽為風。

    非相待成搖之旨乎。

    震為木。

    兌為金。

    東西相對而為夫婦。

    火于是乎生焉。

    非即風金相摩之旨乎。

    離為火。

    坎為水。

    南北相對而為夫婦。

    土于是乎生焉。

    非即交發立堅之旨乎。

    坤為地。

    艮為山。

    均屬土。

    萬物之所成始而成終也。

    故春夏萬物發生。

    恒于地上而可見。

    秋冬萬物收斂。

    恒于地下而不可見。

    此河圖所以成變化行鬼神。

    不但妙契流行之用。

    而亦吻合生起之源。

    如此世界最下。

    依風輪住。

    大地最下。

    依金輪住。

    土與金同是堅性。

    俱屬地大。

    火不言輪而言變化性者。

    在外界。

    則諸大為所遷革。

    在内界。

    則諸大随之生滅。

    火能镕散成熟萬物。

    故曰為變化性。

    俱舍論謂有情業增上力。

    先于最下依止虛空。

    有風輪生。

    風輪之上。

    次有水輪。

    水輪之上。

    方有金剛。

    與此稍異。

    彼約安立。

    自下升上。

    以成其次。

    此約生起。

    不妨錯綜言之。

    仰山湧和尚示衆雲。

    一言說盡山河。

    僧便問如何是一言。

    山以火箸插向爐邊。

    卻收舊處。

    投子頌曰。

    一句稱提萬象分。

    摩竭空自掩重門。

    當初衲子微開眼。

    插箸爐邊當火焚。

    若是大徹悟人。

    視三界起滅于大覺之中。

    真同漚生漚滅爾。

    而況本自無生。

    覓三界相了不可得。

     複次富樓那。

    明妄非他。

    覺明為咎。

    所妄既立。

    明理不逾。

    以是因緣。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色香味觸。

    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同業相纏。

    合離成化。

    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

    交遘發生。

    吸引同業。

    故有因緣生羯羅藍(此雲凝滑)遏蒲昙(此雲泡)等。

    胎卵濕化。

    随其所應。

    卵唯想生。

    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情想合離。

    更相變易。

    所以受業。

    逐其飛沉。

    以是因緣。

    衆生相續。

     通曰。

    世界以空昧為體。

    想澄成國土是也。

    衆生以覺明為性。

    知覺乃衆生是也。

    空昧因覺明而顯。

    故世界由衆生業力而成。

    二者相續。

    皆覺明為咎。

    是因明立所之妄。

    非他四大等生。

    隻因認覺為明。

    遂有所明。

    所屬相分。

    能屬見分。

    四大在器界為疏相分。

    四大在根身為親相分。

    所妄既立。

    遂使六根隔礙。

    而見分中明理不相逾越。

    本一圓融寶覺。

    分為見覺聞知。

    根塵識三。

    引起妄業。

    于是同業相纏。

    因父母己三者業同。

    而成胎卵有情之物。

    合離成化。

    不由父母。

    但由己業而成合濕離化之物。

    其所以吸引同業者。

    皆見明為之崇也。

    以妄心見妄境。

    而色由見發。

    無見則無色矣。

    以妄見逐妄色。

    而想由見成。

    無見則無想矣。

    見結為想。

    識已成情。

    故同業相引之際。

    異見成憎。

    父為所憎境也。

    同想成愛。

    母為所愛境也。

    女人托胎者反是。

    想流為愛。

    愛則不離。

    種于是乎生焉。

    故愛為輪回之本。

    母既納想。

    想結為氣。

    胎于是乎成焉。

    故想為傳命之媒。

    交遘發生。

    精血和合。

    一七凝滑。

    二七疱。

    三七軟肉。

    四七堅肉。

    五七形位。

    胎卵皆然。

    濕化則不必有凝滑與疱也。

    卵生何以居首。

    想念初動。

    情愛後起。

    而卵又兼胎濕化故也。

    人亦兼四種生。

    如毗舍佉彌羅母。

    三十二子皆卵生。

    掩鵲羅婆利頂生輪轉聖王。

    名濕生。

    佛與四衆遊行。

    比丘尼中。

    有比丘尼名阿羅婆。

    地中化生。

    故知情變為想。

    合變為離。

    原無定業。

    卵易為胎。

    濕易為化。

    亦無定質。

    逐其飛沉。

    随其所應。

    又無定趣。

    但以想愛為因。

    父母為緣。

    而衆生相續。

    于是乎無窮矣。

    大同濟訪龐居士。

    士曰。

    憶在母胎時。

    有一則語。

    舉似阿師。

    不得作道理主持。

    濟曰。

    猶是隔生也。

    士曰。

    向道不得作道理。

    濟曰。

    驚人之句。

    争得不怕。

    士曰。

    如師見解。

    可謂驚人。

    濟曰。

    不作道理。

    卻作道理。

    士曰。

    不但隔一生兩生。

    濟曰。

    粥飯底僧。

    一任檢責。

    士鳴指三下。

    又歸宗可宣禅師。

    因郡守恚師不為禮。

    窘甚。

    遂作書寄郭功甫曰。

    某世緣尚有六年。

    奈州主抑逼。

    當寄餘喘。

    托生公家。

    願無見阻。

    功甫閱書驚喜。

    且領之。

    中夜其妻夢間見師入其寝。

    失聲曰。

    此不是和尚來處。

    功甫撼而問之。

    妻詳以告。

    呼燈取書示之。

    相笑不已。

    遂孕。

    及生。

    乃名宣老。

    期年記問如昔。

    至三歲。

    白雲端抵其家。

    始見之曰。

    吾侄來也。

    端曰。

    與和尚相□□年。

    宣倒指曰四年矣。

    端曰。

    甚處相别。

    曰白蓮莊上。

    端曰何以為驗。

    曰爹爹媽媽明日請和尚齋。

    忽聞推車聲。

    端問門外是甚麼聲。

    宣以手作推車勢。

    端曰。

    過後如何。

    曰平地兩條溝。

    果六周無疾而逝。

    蓋由宣老平日不作道理主持。

    故雖隔生。

    尚自惺惺乃爾。

    若有絲毫覺明情想挂于胸中。

    幾被白雲端勘破。

     富樓那。

    想愛同結。

    愛不能離。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

    貪不能止。

    則諸世間卵胎濕化。

    随力強弱。

    遞相吞食。

    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唯殺盜淫。

    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富樓那。

    如是三種颠倒相續。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

    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因此虛妄。

    終而複始。

     通曰。

    世界屬依報。

    依報無情。

    故不結業。

    衆生屬正報。

    正報有情。

    即有業也。

    業莫大乎殺盜淫三者。

    而根從淫始。

    以同想成愛。

    異見成憎。

    隻此愛憎。

    便是作業根源。

    想愛不結。

    則猶可離。

    既彼此同結。

    則生生世世。

    自不能離。

    父母子孫。

    相生不斷。

    皆淫為之本。

    貪愛同滋。

    便覺有味。

    而殺于是乎生焉。

    貪味不止。

    必求得之。

    而盜于是乎生焉。

    其實始于一愛。

    愛不遂。

    則強吞為殺。

    陰取為盜。

    皆所以成其愛也。

    故淫中自具殺盜二業。

    憎結則償債償命。

    常在生死。

    愛結則憐心憐色。

    常在纏縛。

    是憎愛即業因。

    而生死纏縛。

    即業果也。

    通上世界衆生三種颠倒。

    背真合妄。

    皆覺明之所生。

    覺明虛妄。

    妄立能所。

    故有山河大地。

    世界相續。

    衆生業果。

    諸有為相。

    生滅滅生。

    相續不已。

    若悟妄無自性。

    當體即是無生。

    誰為次第遷流。

    誰為終而複始。

    而根塵處界。

    居然一清淨本然。

    如來藏性矣。

    永嘉曰。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宿債。

    有味哉其言之也。

    雲居膺在洞山作務。

    誤刬殺蚯蚓。

    山曰。

    這個聻。

    膺曰。

    他不死。

    山曰。

    二祖往邺都又作麼生。

    膺不對。

    後有僧問。

    和尚在洞山刬殺蚯蚓因緣。

    和尚豈不是無語。

    膺曰。

    當時有語。

    秪是無人證明。

    看他雲居三界外人。

    故非情想所及。

    更說甚衆生業果相。

     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

    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何當複生。

    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

    惑南為北。

    此迷為複因迷而有。

    因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