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複次阿難。
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通曰。
六入亦雲六處。
境所由入之處也。
此但以根為入。
六根何以為妙真如性。
非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之謂也。
蓋指六根即是佛性故。
異見王問波羅提尊者曰。
何者是佛。
提曰。
見性是佛。
王曰。
師見性否。
提曰。
我見佛性。
王曰。
性在何處。
提曰。
性在作用。
王曰。
是何作用。
我今不見。
提曰。
今現作用。
王自不見。
王曰。
于我有否。
提曰。
王若作用。
無有不是。
王若不用。
體亦難見。
王曰。
若當用時。
幾處出現。
提曰。
若出現時。
當有其八。
王曰。
其八出現。
當為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
在胎為身。
處世為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法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
心即開悟。
明道先生讀中庸詩雲鸢飛戾天。
魚躍于淵。
言其上下察也。
此是子思吃緊為人處。
識得便活潑潑地。
不識隻是弄精魂。
其原蓋出于此。
此等說話。
學者習聞。
何為異見王便爾悟去。
佛日才禅師上堂。
風雨蕭騷。
塞汝耳根。
落葉交加。
塞汝眼根。
香臭叢雜。
塞汝鼻根。
冷熱甘甜。
塞汝舌根。
衣錦溫冷。
塞汝身根。
颠倒妄想。
塞汝意根。
諸禅德。
直饒汝翻得轉。
也是平地骨堆。
參此處信非參不可。
阿難。
即彼目睛瞪發勞者。
兼目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
發見居中。
吸此塵象。
名為見性。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見。
非明暗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
從明來。
暗即随滅。
應非見暗。
若從暗來。
明即随滅。
應無見明。
若從根生。
必無明暗。
如是見精。
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前矚塵象。
歸當見根。
又空自觀。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直視之久曰瞪。
勞因瞪發。
故見狂華。
目根分别亦是菩提覺性中勞相。
故曰兼目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借色陰之目勞。
以喻眼入是妄也。
若目精不瞬。
勞相自無。
元一精明。
以何為妄。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
畢竟無體。
分明顯出真見無生。
不以睹明暗而有。
不以離明暗而無也。
真見是實。
此見是妄。
可自了然。
前說空華。
不于空生。
不從目出。
表色陰空。
此說見性。
不于空生。
不從根出。
表眼入妄。
妄無自性。
當體即真。
故曰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趙州雲。
把定乾坤眼。
綿綿不漏絲毫。
我要你會。
你又作麼生。
天童拈雲。
還端的也未。
直饒你這裡會得七穿八穴。
我也知你出趙州棬缋不得。
又僧問九峰虔禅師。
如何是乾坤眼。
峰曰。
乾坤在裡許。
僧曰。
乾坤眼何在。
峰曰。
正是乾坤眼。
僧曰。
還照燭也無。
峰曰。
不借三光勢。
僧曰。
既不借三光勢。
憑何照燭。
喚作乾坤眼。
峰曰。
若不如是。
髑髅前見鬼人無數。
合二則觀之。
若有憑借。
正是滲漏處。
直饒會得。
也是目前見鬼。
惟于乾坤眼何在一句觑得透。
始把得定。
瞪發勞相。
從何而起。
阿難。
譬如有人。
以兩手指急塞其耳。
耳根勞故。
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
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
名聽聞性。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聞。
非動靜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靜來。
動即随滅。
應非聞動。
若從動來。
靜即随滅。
應無覺靜。
若從根生。
必無動靜。
如是聞體。
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有聞成性即非虛空。
又空自聞。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自眼入至意入。
皆如空華。
故曰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耳根勞。
則頭中作聲。
菩提覺性勞。
則耳中成聞。
其為虛妄所生。
猶之空華也。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
畢竟無體。
塵至則有。
塵去則無。
此聞原自無根。
故曰虛妄。
聞能辨境。
故非境生。
聞靈空頑。
故非空出。
至于耳根聞體。
各有司存。
何得謂無自性。
為離前塵。
即無分别。
若有分别。
應可指陳。
今不可指。
故知無自性也。
驗之于境于根于空。
皆無定體可得。
即此幻聞。
亦非因緣非自然也。
此聞非因緣非自然。
即幻即真矣。
設使有因緣自然可得者。
此聞即生滅法。
何以曰妙真如性。
僧問玄沙。
承和尚有言。
聞性遍周沙界。
雪峰打鼓。
這裡為甚麼不聞。
沙曰。
誰知不聞。
又僧問曹山。
親何道伴。
即得常聞于未聞。
山曰。
同共一被蓋。
曰此猶是和尚得聞。
如何常聞于未聞。
山曰。
不同于木石。
曰何者在先。
何者在後。
山曰。
不見道常聞于未聞。
故知常聞于未聞。
聞斯遍矣。
阿難。
譬如有人。
急畜其鼻。
畜久成勞。
則于鼻中。
聞有冷觸。
因觸分别通塞虛實。
如是乃至諸香臭氣。
兼鼻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通塞二種妄塵。
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
名嗅聞性。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
畢竟無體。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通來。
塞則聞滅。
雲何知塞。
如因塞有。
通則無聞。
雲何發明香臭等觸。
若從根生。
必無通塞。
如是聞機。
本無自性。
若從空出。
是聞自當回嗅汝鼻。
空自有聞。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畜止也。
止縮其氣。
不出入也。
冷因畜有。
不畜本無。
因畜而知通塞虛寔。
因通塞而辨諸香臭氣。
是嗅聞性。
渾然因妄有也。
如無通塞。
嗅聞性當在何處。
耳曰聞體。
鼻曰聞機。
功德大小。
于斯可見。
體無不遍。
機發于觸故也。
雖然。
鼻根虛妄。
原無可指。
向上巴鼻。
尤難摸索。
僧問拯迷寺海宴禅師。
如何是古寺一爐香。
師曰。
曆代無人嗅。
曰嗅者如何。
師曰。
六根俱不到。
又巴陵鑒初到雲門門曰。
雪峰和尚道。
開卻門。
達摩來也。
我問你作麼生。
鑒曰。
築着和尚鼻孔。
門曰。
地神惡發。
把須彌山一掴。
??跳上梵天。
拶破帝釋鼻孔。
你為甚麼向日本國裡藏身。
鑒曰。
和尚莫瞞人好。
門曰。
築着老僧鼻孔。
又作麼生。
鑒無語。
門曰。
将知你秪是學語之流。
若參透雲門語脈。
正如夜半摸着鼻孔。
元來祗在面上。
阿難。
譬如有人。
以舌砥吻熟?令勞。
其人若病。
則有苦味。
無病之人。
微有甜觸。
由甜與苦。
顯此舌根。
不動之時。
淡性常在。
兼舌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
發知居中。
吸此塵象。
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
離彼甜苦及淡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如是嘗苦淡知。
非甜苦來。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來。
淡則知滅。
雲何知淡。
若從淡出。
甜即知亡。
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若從舌生。
必無甜淡及與苦塵。
斯知味根。
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虛空自味。
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此知味根。
知甜知苦知淡。
甜苦淡之感靡常而知亦随易。
此知非從甜苦淡來。
非從空出。
固易辨也。
何為不從舌生。
舌本無味。
故無自性可得。
但觸味而知生。
味去則知滅。
本皆虛妄。
泥之為有。
不辨其所從。
泥之為無。
又曆然其可即。
故謂之曰妙。
此非知味者不足與語此也。
杉山普請擇蕨次。
南泉拈起一莖曰。
這個大好供養。
山曰。
非但這個。
百味珍羞他亦不顧。
泉曰。
雖然如是個個須嘗過始得。
玄覺雲。
是相見語。
不是相見語。
天童别頌雲。
問取南泉王老師。
人人隻吃一莖菜。
可謂知味者。
阿難。
譬如有人以一冷手。
觸于熱手。
若冷勢多。
熱者從冷。
若熱功勝。
冷者成熱。
如是以此合覺之觸。
顯于離知。
涉勢若成。
因于勞觸。
兼身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
發覺居中。
吸此塵象。
名知覺性。
此知覺體。
離彼離合違順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覺。
非離合來。
非違順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時來。
離時已滅。
雲何覺離。
違順二相。
亦複如是。
若從根出。
必無離合違順四相。
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覺。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合覺之觸。
宜合時有離時無也然離而彼顯。
如違順二觸。
離然後知。
此身觸之知。
與味觸者略異。
勢相涉則有勝負。
以熱涉冷。
使冷成熱。
以冷涉熱。
使熱成冷。
如投手足于冷熱水中。
故曰涉。
冷熱相涉。
二相斯成。
非勞觸不至于此。
觸與身安曰順。
觸與身逆曰違。
若無離合違順四相。
但有此身耳。
而知觸之性安在。
故曰元無自性。
即此身知不于塵生。
不于根出。
則非因緣。
不于空出。
則非自然。
非因緣。
非自然。
即謂之妙真如性。
以上見聞覺知。
蓋指前五識而言。
所謂對境之知。
非分别之知也。
總如來藏性所現耳。
僧問洞山。
寒暑到來。
如何回避。
山曰。
何不向無寒暑處去。
曰如何是無寒暑處。
山曰。
寒時寒殺阇黎。
熱時熱殺阇黎。
又曹山問僧。
恁麼熱。
向什麼處回避。
僧雲。
镬湯爐炭裡回避。
山曰。
镬湯爐炭裡如何回避。
僧雲。
衆苦不能到。
是他家裡話。
如出一口。
雪窦頌雲。
垂手還同萬仞崖。
正偏何必在安排。
琉璃古殿照明月。
忍俊韓獹空上階。
識得此意。
入廛垂手。
與孤峰獨立一般。
歸源了性。
與差别智無異。
非深契曹洞宗。
未易語此。
阿難。
譬如有人。
勞倦則眠。
睡熟便寤。
覽塵斯憶。
失憶為忘。
是其颠倒。
生住異滅。
吸習中歸。
不相逾越。
稱意知根。
兼意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
集知居中。
吸撮内塵。
見聞逆流。
流不及地。
名覺知性。
此覺知性。
離彼寤寐生滅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如是覺知之根。
非寤寐來。
非生滅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從寤來。
寐即随滅。
将何為寐。
必生時有。
滅即同無。
令誰受滅。
若從滅有。
生即滅無。
誰知生者。
若從根出。
寤寐二相。
随身開合。
離斯二體。
此覺知者。
同于空華。
畢竟無性。
若從空生。
自是空知。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夢中現境。
因睡故有。
脫體是假。
既寤。
不了是假。
覽而憶想。
謂為真實。
名曰颠倒。
法相亦爾。
動心現境。
已是虛妄。
分别事識。
不了為境。
憶為實有。
同名颠倒。
憶之則生。
忘之則滅。
而生住異滅四相。
宛然遷流不住。
刹那刹那。
不相逾越。
是為意根。
意不緣時。
寤寐如一。
求寤寐之相。
且不可得。
而況有生住異滅之相乎。
唯其意與法緣。
吸習中歸。
已是勞相。
而菩提不覺運而為意。
同歸于勞也。
宗鏡曰。
眼等取外塵境。
刹那流入意地。
從外入内。
名為逆流。
斯則意有所緣。
即是寤則覽塵斯憶為生也。
流不及地者。
謂昏昧時。
根不緣塵。
則無外塵流及意地。
而意亦無所緣。
即是寐則失憶而忘為滅也。
以此分配。
似屬牽強。
且睡中有夢。
寤中有忘。
各有生滅之相。
何得以寤專屬生。
寐專屬滅哉。
愚謂耳目之見聞。
順達于外。
而意根之見聞。
逆流于内。
方其吸撮内塵之時。
目若有見。
耳若有聞。
或升而天。
或潛而淵。
流入見聞所不及之地。
此唯意根能之。
非耳目所及也。
然五根各有本位。
意根無形。
唯寄于寤寐生滅之相而已。
離寤寐生滅無以見意。
故不曰。
若從根生。
必無寤寐生滅。
但曰若從根出。
則寤寐二相。
止随身開合。
而非随意開合。
意既離斯二體。
此覺知者。
雖有生滅。
同于空華。
何所附麗以顯吾意。
意既離形。
形亦離意。
必無寤寐生滅之相。
又焉有性哉。
故謂從根生者非也。
開合二字。
形容寤寐二相最妙。
其寤也形開。
其寐也形交。
此寤寐生滅。
即意之所在。
故曰為寐。
曰受滅。
不必于知也。
即此知覺不從因緣生。
不從自然生。
即是無住之本體。
不謂之妙真如性而何。
初仰山問沩山。
如何是佛真住處。
沩曰。
以思無思之妙。
返思靈妙之無窮。
思盡還源。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仰于言下頓悟。
後有僧思??問仰山。
禅宗頓悟。
畢竟入門的意如何。
山曰。
此意極難。
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
一聞千悟。
得大總持。
其有根微智劣。
若不安禅靜慮。
到這裡總須茫然。
曰除此一路。
别更有入處否。
山曰有。
曰如何即是。
山曰。
汝是甚處人。
曰幽州人。
山曰。
汝還思彼否。
曰常思。
山曰。
能思者是心。
所思者是境。
彼處樓台林苑。
人馬骈阗。
汝返思思底心。
還有許多般麼。
曰某甲到這裡總不見有。
山曰。
信位即是。
人位未是。
曰除卻這個。
别更有意也無。
山曰。
别有别無。
即不堪也。
曰到這裡作麼生即是。
山曰。
據汝所解。
秪得一玄。
得坐披衣。
向後自看。
天童頌雲。
無外而容。
無礙而沖。
門牆岸岸。
關鎖重重。
酒常酣而卧客。
飯雖飽而頹農。
突出虛空兮風抟妙翅。
踏翻滄海兮雷送遊龍。
此頌百尺竿頭。
須當進步。
不可執着悟境自以為足。
隻總不見有一語。
但能空其意根。
于真佛如如。
猶大遠在。
複次阿難。
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通曰。
初五陰中。
用比喻法。
破其執情。
五陰本空。
非喻不足以顯也。
次六入中。
指設假事。
顯其妄相。
六入本妄。
故以妄引妄。
可以類通。
今十二處乃至七大。
唯于現前見聞之境示其藏性。
所謂刹刹塵塵。
熾然無間者也。
三祖曰。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良見乎此已。
金山善甯禅師上堂。
顧視大衆曰。
古人道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嗅香。
在舌談論。
在身覺觸。
在意攀緣。
雖然如是。
祗見錐頭利。
不見鑿頭方。
若是金山則不然。
有眼觑不見。
有耳聽不聞。
有鼻不知香。
有舌不談論。
有身不覺觸。
有意不攀緣。
一念相應。
六根解脫。
敢問諸禅德。
且道與前來。
是同是别。
莫有具眼底衲僧出來通個消息。
若無。
複為諸人重重注破。
放開則私通車馬。
捏聚則毫末不存。
若是飽戰作家。
一任是非砭剝。
此段說話。
卻與此段經文重重注破。
阿難。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
及諸泉池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
眼生色相。
阿難。
若複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
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
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
見即銷亡。
亡則都無。
誰明空色。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
俱無處所。
即色與見。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前六入破六根。
雖以塵對辨。
而正意在根。
今十二處雖根塵互破。
而正破在塵。
後十八界。
專破識也。
前雲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從根上說起。
此雲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
從色上說起。
使色生眼見者。
必非空生眼見。
何為明見色。
又明見空。
使眼生色相者。
必不能生空相。
何為顯發色。
又顯發空。
由此言之。
眼不能生色也。
眼自寂滅。
何與于色。
色不能生眼也。
色自寂滅。
何與于眼。
隻以空形色而色塵自破。
見與色空。
俱無處所。
色空而見亦空矣。
色見俱空。
誰為因緣。
誰為自然。
不謂之真如性乎。
昔仰山指雪師子雲。
還有過得此色者麼。
雲門雲。
當時便好與推倒。
雪窦雲。
隻解推倒。
不解扶起。
佛覺頌雲。
一色無過指示人。
白銀世界裡頻呻。
超然推倒還扶起。
争似東風煦日新。
天童頌雲。
一倒一起。
雪庭師子。
慎于犯而懷仁。
勇于為而見義。
清光照眼似迷家。
明白轉身還堕位。
衲僧家。
了無寄。
同死同生。
何此何彼。
暖信破梅兮春到寒枝。
凜飙脫葉兮秋澄潦水。
萬松道。
既稱為色。
必與眼對。
過白之色。
唯無色者。
不與眼對。
雲門所以道當時便與推倒。
若向至白無白處認着正是堕。
在無色界中。
雪窦所以别指出一條活路。
向推倒處。
卻教扶起。
佛眼雲。
若向這裡扶持起來。
甚生次第。
即如諸尊宿于一色邊事。
尚須破盡。
何況目前種種。
阿難。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
食辦擊鼓。
衆集撞鐘。
鐘鼓音聲。
前後相續。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
耳往聲處。
阿難。
若複此聲來于耳邊。
如我乞食室羅筏城。
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
目連迦葉。
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
同來食處。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
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
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若無來往。
亦複無聞。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
俱無處所。
即聽與聲。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如我乞食室羅筏城。
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喻聲來耳邊。
則餘處無聲。
何為一千二百沙門俱聞。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喻耳往聲處。
則餘處無耳。
何為象馬牛羊種種音響悉知。
若無來往。
則堕頑空。
聞義不立。
是聲與聞。
按之無迹。
有何處所。
委之周遍。
觸處而通。
以為因緣。
則無所緣。
以為自然。
則無所自。
即此虛妄。
莫非真體。
故謂之曰妙真如性也。
玄沙因參次。
聞燕子聲。
乃曰。
深談實相。
善說法要。
便下座。
時有僧請益曰。
某甲不會。
沙曰去。
誰信汝。
又報慈升座。
聞鸠子鳴。
乃問僧是甚麼聲。
曰鸠鹁聲。
慈曰。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便下座。
一切聲是佛聲。
固容易解。
玄沙曰。
鐘中無鼓響。
鼓中無鐘聲。
鐘不不交參。
句句無前後。
作麼生解。
此緣起無生旨也。
悟此
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通曰。
六入亦雲六處。
境所由入之處也。
此但以根為入。
六根何以為妙真如性。
非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之謂也。
蓋指六根即是佛性故。
異見王問波羅提尊者曰。
何者是佛。
提曰。
見性是佛。
王曰。
師見性否。
提曰。
我見佛性。
王曰。
性在何處。
提曰。
性在作用。
王曰。
是何作用。
我今不見。
提曰。
今現作用。
王自不見。
王曰。
于我有否。
提曰。
王若作用。
無有不是。
王若不用。
體亦難見。
王曰。
若當用時。
幾處出現。
提曰。
若出現時。
當有其八。
王曰。
其八出現。
當為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
在胎為身。
處世為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法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
心即開悟。
明道先生讀中庸詩雲鸢飛戾天。
魚躍于淵。
言其上下察也。
此是子思吃緊為人處。
識得便活潑潑地。
不識隻是弄精魂。
其原蓋出于此。
此等說話。
學者習聞。
何為異見王便爾悟去。
佛日才禅師上堂。
風雨蕭騷。
塞汝耳根。
落葉交加。
塞汝眼根。
香臭叢雜。
塞汝鼻根。
冷熱甘甜。
塞汝舌根。
衣錦溫冷。
塞汝身根。
颠倒妄想。
塞汝意根。
諸禅德。
直饒汝翻得轉。
也是平地骨堆。
參此處信非參不可。
阿難。
即彼目睛瞪發勞者。
兼目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
發見居中。
吸此塵象。
名為見性。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見。
非明暗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
從明來。
暗即随滅。
應非見暗。
若從暗來。
明即随滅。
應無見明。
若從根生。
必無明暗。
如是見精。
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前矚塵象。
歸當見根。
又空自觀。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直視之久曰瞪。
勞因瞪發。
故見狂華。
目根分别亦是菩提覺性中勞相。
故曰兼目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借色陰之目勞。
以喻眼入是妄也。
若目精不瞬。
勞相自無。
元一精明。
以何為妄。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
畢竟無體。
分明顯出真見無生。
不以睹明暗而有。
不以離明暗而無也。
真見是實。
此見是妄。
可自了然。
前說空華。
不于空生。
不從目出。
表色陰空。
此說見性。
不于空生。
不從根出。
表眼入妄。
妄無自性。
當體即真。
故曰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趙州雲。
把定乾坤眼。
綿綿不漏絲毫。
我要你會。
你又作麼生。
天童拈雲。
還端的也未。
直饒你這裡會得七穿八穴。
我也知你出趙州棬缋不得。
又僧問九峰虔禅師。
如何是乾坤眼。
峰曰。
乾坤在裡許。
僧曰。
乾坤眼何在。
峰曰。
正是乾坤眼。
僧曰。
還照燭也無。
峰曰。
不借三光勢。
僧曰。
既不借三光勢。
憑何照燭。
喚作乾坤眼。
峰曰。
若不如是。
髑髅前見鬼人無數。
合二則觀之。
若有憑借。
正是滲漏處。
直饒會得。
也是目前見鬼。
惟于乾坤眼何在一句觑得透。
始把得定。
瞪發勞相。
從何而起。
阿難。
譬如有人。
以兩手指急塞其耳。
耳根勞故。
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
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
名聽聞性。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聞。
非動靜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靜來。
動即随滅。
應非聞動。
若從動來。
靜即随滅。
應無覺靜。
若從根生。
必無動靜。
如是聞體。
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有聞成性即非虛空。
又空自聞。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自眼入至意入。
皆如空華。
故曰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耳根勞。
則頭中作聲。
菩提覺性勞。
則耳中成聞。
其為虛妄所生。
猶之空華也。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
畢竟無體。
塵至則有。
塵去則無。
此聞原自無根。
故曰虛妄。
聞能辨境。
故非境生。
聞靈空頑。
故非空出。
至于耳根聞體。
各有司存。
何得謂無自性。
為離前塵。
即無分别。
若有分别。
應可指陳。
今不可指。
故知無自性也。
驗之于境于根于空。
皆無定體可得。
即此幻聞。
亦非因緣非自然也。
此聞非因緣非自然。
即幻即真矣。
設使有因緣自然可得者。
此聞即生滅法。
何以曰妙真如性。
僧問玄沙。
承和尚有言。
聞性遍周沙界。
雪峰打鼓。
這裡為甚麼不聞。
沙曰。
誰知不聞。
又僧問曹山。
親何道伴。
即得常聞于未聞。
山曰。
同共一被蓋。
曰此猶是和尚得聞。
如何常聞于未聞。
山曰。
不同于木石。
曰何者在先。
何者在後。
山曰。
不見道常聞于未聞。
故知常聞于未聞。
聞斯遍矣。
阿難。
譬如有人。
急畜其鼻。
畜久成勞。
則于鼻中。
聞有冷觸。
因觸分别通塞虛實。
如是乃至諸香臭氣。
兼鼻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通塞二種妄塵。
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
名嗅聞性。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
畢竟無體。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通來。
塞則聞滅。
雲何知塞。
如因塞有。
通則無聞。
雲何發明香臭等觸。
若從根生。
必無通塞。
如是聞機。
本無自性。
若從空出。
是聞自當回嗅汝鼻。
空自有聞。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畜止也。
止縮其氣。
不出入也。
冷因畜有。
不畜本無。
因畜而知通塞虛寔。
因通塞而辨諸香臭氣。
是嗅聞性。
渾然因妄有也。
如無通塞。
嗅聞性當在何處。
耳曰聞體。
鼻曰聞機。
功德大小。
于斯可見。
體無不遍。
機發于觸故也。
雖然。
鼻根虛妄。
原無可指。
向上巴鼻。
尤難摸索。
僧問拯迷寺海宴禅師。
如何是古寺一爐香。
師曰。
曆代無人嗅。
曰嗅者如何。
師曰。
六根俱不到。
又巴陵鑒初到雲門門曰。
雪峰和尚道。
開卻門。
達摩來也。
我問你作麼生。
鑒曰。
築着和尚鼻孔。
門曰。
地神惡發。
把須彌山一掴。
??跳上梵天。
拶破帝釋鼻孔。
你為甚麼向日本國裡藏身。
鑒曰。
和尚莫瞞人好。
門曰。
築着老僧鼻孔。
又作麼生。
鑒無語。
門曰。
将知你秪是學語之流。
若參透雲門語脈。
正如夜半摸着鼻孔。
元來祗在面上。
阿難。
譬如有人。
以舌砥吻熟?令勞。
其人若病。
則有苦味。
無病之人。
微有甜觸。
由甜與苦。
顯此舌根。
不動之時。
淡性常在。
兼舌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
發知居中。
吸此塵象。
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
離彼甜苦及淡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如是嘗苦淡知。
非甜苦來。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來。
淡則知滅。
雲何知淡。
若從淡出。
甜即知亡。
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若從舌生。
必無甜淡及與苦塵。
斯知味根。
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虛空自味。
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此知味根。
知甜知苦知淡。
甜苦淡之感靡常而知亦随易。
此知非從甜苦淡來。
非從空出。
固易辨也。
何為不從舌生。
舌本無味。
故無自性可得。
但觸味而知生。
味去則知滅。
本皆虛妄。
泥之為有。
不辨其所從。
泥之為無。
又曆然其可即。
故謂之曰妙。
此非知味者不足與語此也。
杉山普請擇蕨次。
南泉拈起一莖曰。
這個大好供養。
山曰。
非但這個。
百味珍羞他亦不顧。
泉曰。
雖然如是個個須嘗過始得。
玄覺雲。
是相見語。
不是相見語。
天童别頌雲。
問取南泉王老師。
人人隻吃一莖菜。
可謂知味者。
阿難。
譬如有人以一冷手。
觸于熱手。
若冷勢多。
熱者從冷。
若熱功勝。
冷者成熱。
如是以此合覺之觸。
顯于離知。
涉勢若成。
因于勞觸。
兼身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
發覺居中。
吸此塵象。
名知覺性。
此知覺體。
離彼離合違順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覺。
非離合來。
非違順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時來。
離時已滅。
雲何覺離。
違順二相。
亦複如是。
若從根出。
必無離合違順四相。
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覺。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合覺之觸。
宜合時有離時無也然離而彼顯。
如違順二觸。
離然後知。
此身觸之知。
與味觸者略異。
勢相涉則有勝負。
以熱涉冷。
使冷成熱。
以冷涉熱。
使熱成冷。
如投手足于冷熱水中。
故曰涉。
冷熱相涉。
二相斯成。
非勞觸不至于此。
觸與身安曰順。
觸與身逆曰違。
若無離合違順四相。
但有此身耳。
而知觸之性安在。
故曰元無自性。
即此身知不于塵生。
不于根出。
則非因緣。
不于空出。
則非自然。
非因緣。
非自然。
即謂之妙真如性。
以上見聞覺知。
蓋指前五識而言。
所謂對境之知。
非分别之知也。
總如來藏性所現耳。
僧問洞山。
寒暑到來。
如何回避。
山曰。
何不向無寒暑處去。
曰如何是無寒暑處。
山曰。
寒時寒殺阇黎。
熱時熱殺阇黎。
又曹山問僧。
恁麼熱。
向什麼處回避。
僧雲。
镬湯爐炭裡回避。
山曰。
镬湯爐炭裡如何回避。
僧雲。
衆苦不能到。
是他家裡話。
如出一口。
雪窦頌雲。
垂手還同萬仞崖。
正偏何必在安排。
琉璃古殿照明月。
忍俊韓獹空上階。
識得此意。
入廛垂手。
與孤峰獨立一般。
歸源了性。
與差别智無異。
非深契曹洞宗。
未易語此。
阿難。
譬如有人。
勞倦則眠。
睡熟便寤。
覽塵斯憶。
失憶為忘。
是其颠倒。
生住異滅。
吸習中歸。
不相逾越。
稱意知根。
兼意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
集知居中。
吸撮内塵。
見聞逆流。
流不及地。
名覺知性。
此覺知性。
離彼寤寐生滅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如是覺知之根。
非寤寐來。
非生滅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從寤來。
寐即随滅。
将何為寐。
必生時有。
滅即同無。
令誰受滅。
若從滅有。
生即滅無。
誰知生者。
若從根出。
寤寐二相。
随身開合。
離斯二體。
此覺知者。
同于空華。
畢竟無性。
若從空生。
自是空知。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夢中現境。
因睡故有。
脫體是假。
既寤。
不了是假。
覽而憶想。
謂為真實。
名曰颠倒。
法相亦爾。
動心現境。
已是虛妄。
分别事識。
不了為境。
憶為實有。
同名颠倒。
憶之則生。
忘之則滅。
而生住異滅四相。
宛然遷流不住。
刹那刹那。
不相逾越。
是為意根。
意不緣時。
寤寐如一。
求寤寐之相。
且不可得。
而況有生住異滅之相乎。
唯其意與法緣。
吸習中歸。
已是勞相。
而菩提不覺運而為意。
同歸于勞也。
宗鏡曰。
眼等取外塵境。
刹那流入意地。
從外入内。
名為逆流。
斯則意有所緣。
即是寤則覽塵斯憶為生也。
流不及地者。
謂昏昧時。
根不緣塵。
則無外塵流及意地。
而意亦無所緣。
即是寐則失憶而忘為滅也。
以此分配。
似屬牽強。
且睡中有夢。
寤中有忘。
各有生滅之相。
何得以寤專屬生。
寐專屬滅哉。
愚謂耳目之見聞。
順達于外。
而意根之見聞。
逆流于内。
方其吸撮内塵之時。
目若有見。
耳若有聞。
或升而天。
或潛而淵。
流入見聞所不及之地。
此唯意根能之。
非耳目所及也。
然五根各有本位。
意根無形。
唯寄于寤寐生滅之相而已。
離寤寐生滅無以見意。
故不曰。
若從根生。
必無寤寐生滅。
但曰若從根出。
則寤寐二相。
止随身開合。
而非随意開合。
意既離斯二體。
此覺知者。
雖有生滅。
同于空華。
何所附麗以顯吾意。
意既離形。
形亦離意。
必無寤寐生滅之相。
又焉有性哉。
故謂從根生者非也。
開合二字。
形容寤寐二相最妙。
其寤也形開。
其寐也形交。
此寤寐生滅。
即意之所在。
故曰為寐。
曰受滅。
不必于知也。
即此知覺不從因緣生。
不從自然生。
即是無住之本體。
不謂之妙真如性而何。
初仰山問沩山。
如何是佛真住處。
沩曰。
以思無思之妙。
返思靈妙之無窮。
思盡還源。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仰于言下頓悟。
後有僧思??問仰山。
禅宗頓悟。
畢竟入門的意如何。
山曰。
此意極難。
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
一聞千悟。
得大總持。
其有根微智劣。
若不安禅靜慮。
到這裡總須茫然。
曰除此一路。
别更有入處否。
山曰有。
曰如何即是。
山曰。
汝是甚處人。
曰幽州人。
山曰。
汝還思彼否。
曰常思。
山曰。
能思者是心。
所思者是境。
彼處樓台林苑。
人馬骈阗。
汝返思思底心。
還有許多般麼。
曰某甲到這裡總不見有。
山曰。
信位即是。
人位未是。
曰除卻這個。
别更有意也無。
山曰。
别有别無。
即不堪也。
曰到這裡作麼生即是。
山曰。
據汝所解。
秪得一玄。
得坐披衣。
向後自看。
天童頌雲。
無外而容。
無礙而沖。
門牆岸岸。
關鎖重重。
酒常酣而卧客。
飯雖飽而頹農。
突出虛空兮風抟妙翅。
踏翻滄海兮雷送遊龍。
此頌百尺竿頭。
須當進步。
不可執着悟境自以為足。
隻總不見有一語。
但能空其意根。
于真佛如如。
猶大遠在。
複次阿難。
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通曰。
初五陰中。
用比喻法。
破其執情。
五陰本空。
非喻不足以顯也。
次六入中。
指設假事。
顯其妄相。
六入本妄。
故以妄引妄。
可以類通。
今十二處乃至七大。
唯于現前見聞之境示其藏性。
所謂刹刹塵塵。
熾然無間者也。
三祖曰。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良見乎此已。
金山善甯禅師上堂。
顧視大衆曰。
古人道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嗅香。
在舌談論。
在身覺觸。
在意攀緣。
雖然如是。
祗見錐頭利。
不見鑿頭方。
若是金山則不然。
有眼觑不見。
有耳聽不聞。
有鼻不知香。
有舌不談論。
有身不覺觸。
有意不攀緣。
一念相應。
六根解脫。
敢問諸禅德。
且道與前來。
是同是别。
莫有具眼底衲僧出來通個消息。
若無。
複為諸人重重注破。
放開則私通車馬。
捏聚則毫末不存。
若是飽戰作家。
一任是非砭剝。
此段說話。
卻與此段經文重重注破。
阿難。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
及諸泉池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
眼生色相。
阿難。
若複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
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
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
見即銷亡。
亡則都無。
誰明空色。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
俱無處所。
即色與見。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前六入破六根。
雖以塵對辨。
而正意在根。
今十二處雖根塵互破。
而正破在塵。
後十八界。
專破識也。
前雲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從根上說起。
此雲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
從色上說起。
使色生眼見者。
必非空生眼見。
何為明見色。
又明見空。
使眼生色相者。
必不能生空相。
何為顯發色。
又顯發空。
由此言之。
眼不能生色也。
眼自寂滅。
何與于色。
色不能生眼也。
色自寂滅。
何與于眼。
隻以空形色而色塵自破。
見與色空。
俱無處所。
色空而見亦空矣。
色見俱空。
誰為因緣。
誰為自然。
不謂之真如性乎。
昔仰山指雪師子雲。
還有過得此色者麼。
雲門雲。
當時便好與推倒。
雪窦雲。
隻解推倒。
不解扶起。
佛覺頌雲。
一色無過指示人。
白銀世界裡頻呻。
超然推倒還扶起。
争似東風煦日新。
天童頌雲。
一倒一起。
雪庭師子。
慎于犯而懷仁。
勇于為而見義。
清光照眼似迷家。
明白轉身還堕位。
衲僧家。
了無寄。
同死同生。
何此何彼。
暖信破梅兮春到寒枝。
凜飙脫葉兮秋澄潦水。
萬松道。
既稱為色。
必與眼對。
過白之色。
唯無色者。
不與眼對。
雲門所以道當時便與推倒。
若向至白無白處認着正是堕。
在無色界中。
雪窦所以别指出一條活路。
向推倒處。
卻教扶起。
佛眼雲。
若向這裡扶持起來。
甚生次第。
即如諸尊宿于一色邊事。
尚須破盡。
何況目前種種。
阿難。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
食辦擊鼓。
衆集撞鐘。
鐘鼓音聲。
前後相續。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
耳往聲處。
阿難。
若複此聲來于耳邊。
如我乞食室羅筏城。
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
目連迦葉。
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
同來食處。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
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
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若無來往。
亦複無聞。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
俱無處所。
即聽與聲。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如我乞食室羅筏城。
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喻聲來耳邊。
則餘處無聲。
何為一千二百沙門俱聞。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喻耳往聲處。
則餘處無耳。
何為象馬牛羊種種音響悉知。
若無來往。
則堕頑空。
聞義不立。
是聲與聞。
按之無迹。
有何處所。
委之周遍。
觸處而通。
以為因緣。
則無所緣。
以為自然。
則無所自。
即此虛妄。
莫非真體。
故謂之曰妙真如性也。
玄沙因參次。
聞燕子聲。
乃曰。
深談實相。
善說法要。
便下座。
時有僧請益曰。
某甲不會。
沙曰去。
誰信汝。
又報慈升座。
聞鸠子鳴。
乃問僧是甚麼聲。
曰鸠鹁聲。
慈曰。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便下座。
一切聲是佛聲。
固容易解。
玄沙曰。
鐘中無鼓響。
鼓中無鐘聲。
鐘不不交參。
句句無前後。
作麼生解。
此緣起無生旨也。
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