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關燈


    則所雲實相法要可睹已。

     阿難。

    汝又嗅此罏中栴檀。

    此香若複然于一铢。

    室羅筏城四十裡内同時聞氣。

    于意雲何。

    此香為複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為生于空。

    阿難。

    若複此香生于汝鼻。

    稱鼻所生。

    當從鼻出。

    鼻非栴檀。

    雲何鼻中有栴檀氣。

    稱汝聞香。

    當于鼻入。

    鼻中出香。

    說聞非義。

    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

    香應常在。

    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若生于木。

    則此香質。

    因爇成煙。

    若鼻得聞。

    合蒙煙氣。

    其煙騰空。

    未及遙遠。

    四十裡内。

    雲何已聞。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

    俱無處所。

    即嗅與香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此嗅與香。

    非鼻非空非木。

    則香處無實矣。

    然四十裡内。

    同時俱聞。

    此香殊勝之力。

    亦不可思議。

    法華謂六铢之香。

    價直娑婆世界是也。

    棗柏論曰。

    烏洛迦栴檀樹者。

    烏洛迦蛇名。

    栴檀者香樹也。

    明此蛇最毒。

    常患熱毒。

    以身繞此香樹。

    其毒氣便息。

    以表若有衆生。

    聞說心境俱空。

    木無體相。

    無有處所。

    無一法可得之香。

    信而悟入。

    一切煩惱毒氣。

    自然清淨。

    香嚴閑神師偈曰。

    有一語。

    全規短。

    拟思量。

    帶伴侶。

    踏不着。

    省來處。

    一生參學事無成。

    殷勤抱得栴檀樹。

    其原蓋出于此。

    志公道。

    終日拈香擇火。

    不知身是道場。

    天童拈雲。

    弄精魂漢。

    有什麼限。

    玄沙雲。

    終日拈香擇火。

    不知真個道場。

    天童拈雲。

    奇怪。

    八十翁翁入場屋。

    不是小兒戲。

    且道利害在什麼處。

    有智無智。

    較三十裡。

    一等是無生作用。

    卻有毫厘之辨如此。

    有智者别之。

     阿難。

    汝常二時衆中持缽。

    其間或遇酥酪醍醐。

    名為上味于意雲何。

    此味為複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

    為生食中。

    阿難。

    若複此味生于汝舌。

    在汝口中秪有一舌。

    其舌爾時已成酥味。

    遇黑石蜜。

    應不推移。

    若不變移。

    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

    舌非多體。

    雲何多味。

    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

    食非有識。

    雲何自知。

    又食自知。

    即同他食。

    何預于汝。

    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

    汝啖虛空。

    當作何味。

    必其虛空。

    若作鹹味。

    既鹹汝舌。

    亦鹹汝面。

    則此界人。

    同于海魚。

    既常受鹹。

    了不知淡。

    若不識淡。

    亦不覺鹹。

    必無所知。

    雲何名味。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

    俱無處所。

    即嘗與味。

    二俱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此辨味性。

    不生于空。

    不生于舌。

    則易可知。

    曷謂不生于食。

    食非有識。

    不自言我味美味惡。

    而辨别美惡。

    故屬舌根。

    而舌無定體。

    遇味辄遷。

    足知味自味。

    舌自舌。

    兩俱寂然。

    知舌與味俱寂者。

    果信非因緣。

    非自然。

    而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神鼎諲禅師。

    嘗與衆僧至襄沔間。

    一僧舉論宗乘。

    頗敏捷。

    會野飯山店中供辦。

    而僧論說不已。

    鼎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唯識唯心。

    眼聲耳色。

    是甚麼人語。

    僧曰。

    法眼語。

    鼎曰。

    其義如何。

    僧曰。

    唯心故。

    根境不相到。

    唯識故。

    聲色枞然。

    鼎曰。

    舌味是根境否。

    僧曰是。

    鼎以箸筴菜置口中。

    含糊而語曰。

    何謂相入耶。

    坐者駭然。

    僧不能答。

    鼎曰。

    塗路之樂。

    終未到家。

    見解入微。

    不名見道。

    參須實參。

    悟須實悟。

    閻羅大王。

    不怕多語。

    僧拱而退。

    玄沙嘗食荔枝。

    問衆曰。

    這個荔枝。

    得與麼紅。

    得與麼赤。

    你諸人且作麼生。

    若道一色。

    又是儱侗。

    若道是衆色。

    隻成個斷常。

    你諸人且作麼生。

    彥瑫曰。

    也隻和尚自分别。

    沙曰。

    這儱侗愚癡。

    有什麼交涉。

    沖機曰都來隻。

    是一色。

    沙曰。

    總與麼儱侗。

    有什麼了時。

    乃回顧問皎然。

    汝作麼生道。

    皎然曰。

    不可不識荔枝。

    沙曰。

    隻是荔枝。

    又曰。

    汝諸人如許多時在我這裡。

    總與麼說話。

    不辨缁素。

    不識吉兇。

    我比向汝道。

    用處不換機。

    因甚麼隻管對話。

    有什麼交涉。

    古人于一飲一食。

    務發明向上事。

    往往如此。

    豈徒在言對便捷。

    須有實悟。

    乃可與明眼人相見。

     阿難。

    汝常晨朝以手摩頭。

    于意雲何。

    此摩所知。

    誰為能觸。

    能為在手。

    為複在頭。

    若在于手。

    頭則無知。

    雲何成觸。

    若在于頭。

    手則無用。

    雲何名觸。

    若各各有。

    則汝阿難。

    應有二身。

    若頭與手。

    一觸所生。

    則手與頭。

    當為一體。

    若一體者。

    觸則無成。

    若二體者。

    觸為誰在。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

    俱無處所。

    即身與觸。

    二俱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此明觸性虛妄。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能所俱非。

    即觸即真如性也。

    華嚴經曰。

    如是自性。

    如幻如夢如影如像。

    悉不成就。

    以真如之性。

    法爾随緣。

    雖即随緣。

    法爾歸性。

    以随緣時。

    似有顯現。

    如觀幻法。

    不有而有。

    如觀夢境。

    不見而見。

    如觀水中之影。

    非出非入。

    如觀鏡中之像。

    不内不外。

    以無性随緣故。

    理不成就。

    以随緣無性故。

    事不成就。

    理事不成。

    則一切法俱不成也。

    即如夢中拳人與拳于人。

    非不有觸。

    畢竟何者是能。

    何者是所。

    故一切法。

    悉如是也。

    保福見僧來。

    以杖打露柱。

    又打其僧頭。

    僧作忍痛聲。

    福曰。

    那個為甚麼不痛。

    僧無對。

    玄覺代雲。

    貪行柱杖。

    又寶覺禅師。

    嘗問轉運判官夏倚。

    汝言情與無情共一體。

    時有狗卧香桌下。

    乃以壓尺擊香桌。

    又擊狗。

    曰狗有情即去。

    香桌無情即住。

    如何得成一體。

    倚不能對。

    寶覺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前聖所知。

    轉相傳授。

    皆此旨也。

     阿難。

    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

    生成法則。

    此法為複即心所生。

    為當離心别有方所。

    阿難。

    若即心者。

    法則非塵。

    非心所緣。

    雲何成處。

    若離于心。

    别有方所。

    則法自性。

    為知非知。

    知則名心。

    異汝非塵。

    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

    雲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

    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

    當于何在。

    今于色空。

    都無表示。

    不應人間更有空外。

    心非所緣。

    處從誰立。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

    俱無處所。

    則意與法。

    二俱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善惡無記之事。

    正對根時。

    其事皆實。

    故謂之實境。

    不對境時。

    獨意識緣之。

    乃實境之影子。

    故謂之内塵。

    内塵不出三性所緣色空等法。

    故曰法則。

    内外相熏。

    自無始以來。

    故曰生成。

    若謂即心者。

    心是能緣。

    法是所緣。

    其非即也。

    固易可辨。

    若謂離心者。

    此法果何在乎。

    以為有知。

    即與心同。

    既同于心。

    則非塵矣。

    非塵而與汝異者。

    不可不謂之心。

    即同于他人之心量矣。

    非塵而不與汝異者。

    雲何汝心更二于汝。

    而名之曰法塵哉。

    故以有知為方所。

    不可也。

    以為無知。

    則此法塵當何表示。

    既非色空等相。

    又非離色空外别有伫立之處。

    色外有空。

    空非有外。

    使空有外。

    則法塵有處。

    心尚可緣。

    空外無所。

    心将安緣。

    然心之所以緣法者。

    謂色空無知。

    由知而顯。

    知有分别。

    乃謂之法。

    今既無知。

    又無所在。

    心雖有知。

    誰與為緣。

    故以無知為方所。

    亦不可也。

    非有知。

    非無知。

    處從誰立。

    即心無法。

    離心無法。

    法固無自性也。

    非虛妄而何。

    法無處所。

    意根自空。

    故謂之妙真如性也。

    青州法本禅師上堂。

    揚聲止響。

    不知聲是響根。

    弄影逃形。

    不知形為影本。

    以法問法。

    不知法本非法。

    以心傳心。

    不知心本無心。

    心本無心。

    知心如幻。

    了法非法。

    知法如夢。

    心法不實。

    莫謾追求。

    夢幻空華。

    何勞把捉。

    到這裡。

    三世諸佛。

    一大藏教。

    祖師言句。

    天下老和尚露布葛藤。

    盡使不着。

    何故。

    太平本是将軍緻。

    不許将軍見太平。

    雜華偈曰。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是中無能現。

    亦無所現物。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别有。

    如是而觀察。

    一切皆無性。

    此段大意。

    實與此經相發。

     複次阿難。

    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通曰。

    對塵曰根。

    根内也。

    當根曰塵。

    塵外也。

    于其中間各有分别者。

    識也。

    三者相依而立。

    如交蘆然。

    故有十八界名。

    是三者。

    有則俱有。

    無則俱無。

    原無自性。

    既無自性。

    故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瑞鹿本先禅師上堂。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如是言語。

    好個入底門戶。

    且問汝等諸人。

    眼見一切色。

    耳聞一切聲。

    鼻嗅一切香。

    舌了一切味。

    身觸一切耎滑。

    意分别一切諸法。

    隻如眼耳鼻舌身意所對之物。

    為複唯是你等心。

    為複非是你等心。

    若道唯是你等心。

    何不與你等身都作一塊了休。

    為甚麼所對之物。

    卻在你等眼耳鼻舌身意外。

    你等若道眼耳鼻舌所對之物。

    非是你等心。

    又争奈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言語留在世間。

    何人不舉着。

    你等見這個話。

    還會麼。

    若也不會。

    大家用心商量教會去。

    幸在其中。

    莫令厭學。

    無事且退。

    僧問雲居。

    六戶不明時。

    如何。

    居曰不涉緣。

    僧雲。

    向上事如何。

    居曰。

    慎者不護投子頌曰。

    春到石人視遠山。

    莺啼華木碧波閑。

    須知雲外岩松瑞。

    千古迎風任歲寒。

    前二句頌不涉緣。

    後二句頌向上事。

    須明向上事。

    方信十八界本真如性也。

     阿難。

    如汝所明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此識為複因眼所生。

    以眼為界。

    因色所生。

    以色為界。

    阿難。

    若因眼生。

    既無色空。

    無可分别。

    縱有汝識。

    欲将何用。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

    無所表示。

    從何立界。

    若因色生。

    空無色時。

    汝識應滅。

    雲何識知是虛空性。

    若色變時。

    汝亦識其色相遷變。

    汝識不遷。

    界從何立。

    從變則變。

    界相自無。

    不變則恒。

    既從色生。

    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若兼二種。

    眼色共生。

    合則中離。

    離則兩合。

    體性雜亂。

    雲何成界。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

    生眼識界。

    三處都無。

    則眼與色。

    及色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此十八界。

    但破六識。

    故謂此識不從眼生為界。

    識主分别。

    使無色空。

    分别安施。

    亦不從色生為。

    界。

    色有變滅。

    識無變遷。

    若俱從色。

    何為辨空。

    亦不從眼色合生為界。

    将謂合眼與色生乎。

    以有知合無知。

    必捍格不相入。

    故曰中離。

    将謂離眼與色生乎。

    離根則合境。

    離境則合根。

    識将誰屬。

    故曰雜亂三處俱非。

    界于何有。

    法眼指竹問僧。

    還見麼。

    僧曰。

    見。

    眼曰。

    竹來眼裡。

    眼到竹邊。

    僧曰。

    總不恁麼。

    後法燈别雲。

    當時但擘眼向師。

    歸宗柔别雲。

    和尚秪是不信某甲。

    這二轉語。

    卻者衲僧氣息。

    又僧問天童啟禅師。

    如何是應用無虧的眼。

    童雲。

    恰如瞎一般。

    丹霞頌雲。

    盲聾喑啞迥天真。

    眼似眉毛道始鄰。

    昨夜東君潛布令。

    黃莺啼處綠楊春。

    于此信得及。

    一任應用無虧。

     阿難。

    又汝所明耳聲為緣。

    生于耳識。

    此識為複因耳所生。

    以耳為界。

    因聲所生。

    以聲為界。

    阿難。

    若因耳生。

    動靜二相。

    既不現前。

    根不成知。

    必無所知。

    知尚無成。

    識何形貌。

    若取耳聞。

    無動靜故。

    聞無所成。

    雲何耳形雜色觸塵。

    名為識界。

    則耳識界複從誰立。

    若生于聲。

    識因聲有。

    則不關聞。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識從聲生。

    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聞應聞識。

    不聞非界。

    聞則同聲。

    識已被聞。

    誰知聞識。

    若無知者。

    終如草木。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

    界無中位。

    則内外相複從何成。

    是故當知耳聲為緣。

    生耳識界。

    三處都無。

    則耳與聲。

    及聲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小乘所解因緣生法。

    以為實有。

    不了即空。

    故據彼平日所聞而分破之。

    若因耳生。

    耳有勝義根。

    有浮塵根。

    勝義根屬分别。

    若無聲塵相觸。

    知且無之。

    況相形貌。

    浮塵根但雜形色。

    若無動靜二相。

    聞且無之。

    況有識界。

    故謂識生于耳者妄也。

    若因聲生。

    聲自有識。

    不藉于問。

    既無能聞。

    誰辨聲相。

    如謂相因而生。

    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則亦許聞因聲而聞聞識。

    識已被聞。

    與聲塵等。

    誰為能知。

    知此聞識。

    若有知者。

    則有二識。

    若無知者。

    即同草木。

    故謂識生于聲者妄也。

    若謂聲聞二者。

    和合而生。

    一半有知。

    一半無知。

    有知無知之間。

    何以雜成中界。

    中位既無。

    識無所依。

    則内而根。

    外而塵。

    從何成就。

    故謂聲聞合生者妄也。

    三處都無。

    耳識不生。

    故知耳識無生者。

    即真如性也。

    世尊嘗在尼俱律樹下坐次。

    因二商人問世尊還見車過否。

    曰不見。

    又問還聞否。

    曰不聞。

    商人曰。

    莫禅定否。

    曰不禅定。

    曰莫睡眠否曰不睡眠。

    商人乃。

    歎曰。

    善哉善哉。

    世尊覺而不見。

    遂獻白氎兩段。

    有僧嘗問荷澤會禅師。

    見聞照聲色時。

    唯複抗行耶。

    唯有先後。

    會曰。

    抗行先後即且置。

    汝畢竟将什麼作聲色。

    僧曰。

    如師所論。

    則無聲色可得也。

    于是再拜。

    即日發去。

    後隐于蒙山。

    西天有聲明三藏至閩。

    閩帥請玄沙辨驗。

    沙以鐵火箸敲銅爐。

    問是甚麼聲。

    藏曰。

    銅鐵聲。

    沙曰。

    大王莫受外國人謾。

    藏無對。

    天童拈雲。

    理契則神。

    貧子獲衣中之寶。

    情封則物。

    力士失額上之珠。

    三藏秪解瞻前。

    玄沙不能顧後。

    還知麼。

    誣人之罪。

    以罪加之。

    此則公案。

    諸老宿為出語者甚衆。

    藏曰銅鐵聲。

    分明逐聲塵去也。

    法眼别雲。

    請大師為大王。

    法燈别雲。

    聽和尚問。

    雪窦别雲。

    莫謾外國人好。

    至藏無對處。

    法眼代雲。

    大師久受大王供養。

    法燈代雲。

    卻是和尚謾大王。

    此語最有味。

    天童所謂誣人之罪以罪加之者也。

    據玄沙意。

    喚甚麼作銅鐵聲。

    代三藏意。

    喚甚麼不是銅鐵聲。

    二語極易謾人。

    須一一觑透。

    方不受人謾。

     阿難。

    又汝所明鼻香為緣。

    生于鼻識。

    此識為複因鼻所生。

    以鼻為界。

    因香所生。

    以香為界。

    阿難。

    若因鼻生。

    則汝心中以何為鼻。

    為取肉形雙爪之相。

    為取嗅知動搖之性。

    若取肉形。

    肉質乃身。

    身知即觸。

    名身非鼻。

    名觸即塵。

    鼻尚無名。

    雲何立界。

    若取嗅知。

    又汝心中以何為知。

    以肉為知。

    則肉之知。

    元觸非鼻。

    以空為知。

    空則自知。

    肉應非覺。

    如是則應虛空是汝。

    汝身非知。

    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以香為知。

    知自屬香。

    何預于汝。

    若香臭氣。

    必生汝鼻。

    則彼香臭二種流氣。

    不生伊蘭及旃檀木。

    二物不來。

    汝自嗅鼻。

    為香為臭。

    臭則非香。

    香應非臭。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

    則汝一人應有兩鼻。

    對我問道。

    有二阿難。

    誰為汝體。

    若鼻是一。

    香臭無二。

    臭既為香。

    香複成臭。

    二性不有。

    界從誰立。

    若因香生。

    識因香有。

    如眼有見。

    不能觀眼。

    因香有故。

    應不知香。

    知即非生。

    不知非識。

    香非知有。

    香界不成。

    識不知香。

    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既無中間。

    不成内外。

    彼諸聞性。

    畢竟虛妄。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

    三處都無。

    則鼻與香。

    及香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鼻根也。

    香境也。

    界乎二者之間。

    識也。

    凡言界者。

    專指識。

    此識不于根生。

    不于香生。

    大意略同。

    但文義稍為錯綜。

    借境破根。

    而識非空出。

    自在其中。

    即境破識。

    而識非合生。

    亦自可見。

    始破浮塵根。

    既非肉知。

    已破勝義根。

    又非空知。

    知在于香。

    無預于鼻矣。

    氣生于鼻。

    無藉于物矣。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

    應有兩鼻。

    是根不足據也。

    鼻既是一。

    氣雲何二。

    是境不足憑也。

    故謂識從根生者非也。

    若謂識從香生。

    應不知香。

    如見從眼出。

    不自見眼。

    若曰能知。

    則香自有識。

    何必曰生。

    若曰不知。

    即不名識。

    界雲何立。

    故謂從香生者非也。

    既香不自知其香。

    是境與根離。

    不可合也。

    識從香生。

    則不知香。

    必不從香生。

    乃能知香。

    是根與境離。

    本非因也。

    故謂識從根境合生者非也。

    香界不成。

    則無中位。

    既無中位。

    安有内外。

    鼻識虛妄。

    元無處所。

    了知聞性即空。

    即無因緣自然可得。

    華嚴法界品。

    鬻香長者優缽羅華。

    善别知一切諸香。

    亦知調和一切香法。

    及香王所出之處。

    又善别知治諸病香。

    斷諸惡香。

    生歡喜香。

    增煩惱香。

    滅煩惱香。

    令于有為生樂着香。

    令于有為生厭離香。

    舍諸憍逸香。

    發心念佛香。

    證解脫法門香。

    聖所受用香。

    一切菩薩差别香。

    一切菩薩地位香。

    我唯知此調和香法。

    如諸菩薩遠離一切諸惡習氣。

    不染世欲。

    求斷煩惱衆魔罥索。

    超諸有趣。

    以智慧香而自莊嚴。

    于諸世間皆無染着。

    具足成就無所著戒。

    淨無著智。

    行無著境。

    于一切處悉無所著。

    其心平等。

    無著無依。

    昔一尊者過荷池。

    荷神呵之曰毋偷我香。

    尊者乃問。

    凡夫往來莫不聞香。

    何我獨偷。

    神曰。

    凡夫散亂心。

    故不名偷。

    尊者清淨心。

    着即不可。

    鼻識之未易降伏也如是。

    故操無著之心以遊于世。

    即善别知一切諸香。

    未為不可。

     阿難。

    又汝所明舌味為緣。

    生于舌識。

    此識為複因舌所生。

    以舌為界。

    因味所生。

    以味為界。

    阿難。

    若因舌生。

    則諸世間甘蔗烏梅。

    黃連石鹽。

    細辛姜桂。

    都無有味。

    汝自嘗舌。

    為甜為苦。

    若舌性苦。

    誰來嘗舌。

    舌不自嘗。

    孰為知覺。

    舌性非苦。

    味自不生。

    雲何立界。

    若因味生。

    識自為味。

    同于舌根。

    應不自嘗。

    雲何識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

    非一物生。

    味既多生。

    識應多體。

    識體若一。

    體必味生。

    鹹淡甘辛。

    和合俱生。

    諸變異相。

    同為一味。

    應無分别。

    分别既無。

    則不名識。

    雲何複名舌味識界。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舌味和合。

    即于是中。

    元無自性。

    雲何界生。

    是故當知舌味為緣。

    生舌識界。

    三處都無。

    則舌與味及舌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初因舌。

    是破自生。

    二因味。

    是破他生。

    三不應虛空。

    是破無因生。

    四舌味和合。

    是破共生。

    即于是中元無自性。

    舌不自味。

    味不自嘗。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