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識安從生。
正顯無生之旨。
知舌識本無生。
舌根本自清淨。
即妙真如性也。
昔□□□禅師。
食啖無擇。
其徒多效之。
一日命治具。
之化人所。
取化人餘胔而共啖之。
其徒悉嘔心散去。
師乃曰。
我多生清淨。
故無擇耳。
汝輩能與我共此者。
乃可取食。
由是一衆禀然。
率遵戒律。
曹山亦好酒。
僧問靈衣不挂時如何。
曰曹山孝滿。
曰孝滿後如何。
曰曹山好颠酒。
其徒稅清問曰。
某甲孤貧。
乞師赈濟。
山召稅阇黎。
稅應諾。
山曰。
清原白家酒三盞吃了。
猶道未沾唇。
玄覺雲。
甚麼處是與他酒吃。
即此三則。
味性本空。
舌識亦本空。
達此者名為知味。
阿難。
又汝所明身觸為緣。
生于身識。
此識為複因身所生。
以身為界。
因觸所生。
以觸為界。
阿難。
若因身生。
必無合離二覺觀緣。
身何所識。
若因觸生。
必無汝身。
誰者非身知合離者。
阿難。
物不觸知。
身知有觸。
知身即觸。
知觸即身。
即觸非身。
即身非觸。
身觸二相。
元無處所。
合身即為身自體性。
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内外不成。
中雲何立。
中不複立。
内外性空。
則汝識生。
從誰立界。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
生身識界三處都無。
則身與觸及身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物不觸知。
非物不知觸之謂也。
物實知虛。
實不觸虛。
故凡物但能觸物。
不能觸知。
隻此一知字。
分明顯出清淨法身。
非觸所及。
而身知有觸者。
乃色身分别之知。
以合離二覺為緣。
故知有觸。
觸不能離乎身。
身不能離乎觸。
言觸則非身。
言身則非觸。
二者果安定乎。
故合之但一身體而無觸位。
離之即等虛空而無觸用。
二俱無在。
内外不成。
身觸俱非。
識從何立。
既無中識。
根境悉空。
故知身識界是妄也。
南嶽思大禅師。
既得宿命通。
尋複障起。
四肢緩弱。
不能行步。
自念曰。
病從業生。
業從心起。
心源無起。
外境何狀。
病業與身。
都如雲影。
如是觀已。
颠倒想滅。
輕安如故。
若思者可謂深明身識之為妄也。
興陽剖禅師卧病。
大陽問是身如泡幻。
泡幻中成辦。
若無個泡幻。
大事無由辦。
若要大事辦。
識取個泡幻。
作麼生。
剖曰。
猶是這邊事。
陽曰。
那邊事作麼生。
剖曰。
匝地紅輪秀。
海底不栽華。
陽笑曰。
乃爾惺惺耶。
剖喝曰。
将謂我忘卻。
竟爾趨寂。
若剖者可謂深明法身向上事也。
僧問大龍。
色身敗壞。
如何是堅固法身。
龍曰。
山華開似錦。
澗水湛如藍。
雪窦頌雲。
問曾不知。
答還不會。
月冷風高。
古岩寒桧。
堪笑路逢達道人。
不将語默對。
手把白玉鞭。
骊珠盡擊碎。
不擊碎增瑕颣。
國有憲章。
三千條罪。
據此頌。
堅固法身。
亦須擊碎。
況色身乎哉。
阿難。
又汝所明意法為緣。
生于意識。
此識為複因意所生。
以意為界。
因法所生。
以法為界。
阿難。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發明汝意。
若無前法。
意無所生。
離緣無形。
識将何用。
又汝識心。
與諸思量。
兼了别性。
為同為異。
同意即意。
雲何所生。
異意不同。
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
雲何意生。
若有所識。
雲何識意。
唯同與異。
二性無成。
界雲何立。
若因法生。
世間諸法。
不離五塵。
汝觀色法。
及諸聲法。
香法味法。
及諸觸法。
相狀分明。
以對五根。
非意所攝。
汝識決定依于法生。
今汝谛觀。
法法何狀。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
越此諸相。
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
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所因既無。
因生有識。
作何形相。
相狀不有。
界雲何生。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
生意識界。
三處都無。
則意與法及意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此意識界。
乃第六識了别性也。
既以了别為性。
離法無緣。
意即不生。
離緣無形。
識将安用。
是識緣法。
顯非生于意也。
若謂意能分别。
為生識根。
是七識思量。
為染淨依。
八識識心。
為根本依。
與前六識了别性。
同乎異乎。
楞伽雲。
心能積集業。
意能廣積集。
了别性名識。
對現境說五。
論雲。
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了境名識。
一法異名耳。
既惟一法。
俱可謂之心。
俱可謂之意。
俱可謂之識。
而微有辨者。
就分數多者得名耳。
在八識意識俱泯。
但可曰心。
在七識非心非識。
但可曰意。
在六識心意俱與境對。
故曰分别事識。
其實一物也。
如海起波浪。
非異非不異。
六識逐塵生境界風。
即鼓動七識思量波浪終不離乎八識湛湛藏海也。
是六七八識。
非同非異。
姑無暇論。
且以意生識界言之。
若謂識同于意。
識即意也。
何得謂意為能生。
識謂所生。
謂之同不可也。
若諸識異于意。
迥然不同。
則一屬有情。
一屬無情。
應無所識。
謂之異不可也。
若無所識。
必非意生。
意能分别所生者必有識也。
若有所識。
當意生時。
無法可緣。
但有意耳。
雲何自識其意。
若能識意。
則意反為境。
不得為根。
若不識意。
又同無識。
非意所生矣。
離法求識。
最難描摸。
故謂之同。
則不得名生。
謂之異。
則不得名識。
是同異二性。
俱無成就。
識無定所。
界雲何立。
故謂從根生者妄也。
若謂緣法而顯。
即系因法而生。
必有可狀之法。
然後成生識之因。
今世間諸法。
不離色空等相。
以對五根。
是唯五根能攝之。
是五識之所因也。
意能離此五塵外。
别有法法相狀而為所因乎。
意所自緣内境。
雖不外藉五根。
終不出色空生滅影子等法即能緣出世間法。
有所謂非色非空。
不生不滅者。
然非色非空。
由色空顯。
不生不滅。
由生滅顯。
卒不能離色空生滅外。
别有所謂法塵。
為生識因。
将即五塵而為法乎。
是五根因。
非意因也。
将離五塵而求法乎。
則無法可得。
既無可得。
是無因也。
所因既無。
其何能生。
若謂無因。
能生有識。
其識必非分别色空等法。
果分别何法。
作何相狀乎。
相狀不有。
識實不生。
故謂因法生者妄也。
既非意生。
又非法生。
而意識有何處所。
無處斯為真處也已。
昔國清淨上座問玄沙。
曰。
祗如教中道。
不得以所知心。
測度如來無上知見。
又作麼生。
沙曰。
汝道究得徹底所知心。
還測度得及否。
從此信入。
後有人問。
弟子每當夜坐。
心念紛乘。
未明攝伏之方。
願垂示誨。
靜曰。
如或夜閑安坐。
心念紛飛。
卻将紛飛之心。
以究紛飛之處。
究之無處。
則紛飛之念何存。
反究究心。
則能究之心安在。
又能照之智本空。
所緣之境亦寂。
寂而非寂者。
蓋無能寂之人也。
照而非照者。
蓋無所照之境也。
境智俱寂。
心慮安然。
外不尋枝。
内不住定。
二途俱泯。
一性怡然。
此乃還源之要道也。
藥山坐次。
僧問兀兀地思量個甚麼。
山曰。
思量個不思量底。
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
山曰。
非思量。
僧問蜀州西禅師。
如何是非思量處。
禅曰。
誰見虛空夜點頭。
丹霞頌雲。
一點靈明六不收。
昭然何用更凝眸。
個中消息人難委。
獨有虛空暗點頭。
故明得心識不到處。
而識元自晢。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常說和合因緣。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
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
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唯垂哀憫。
開示衆生中道了義。
無戲論法。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
如何複将世間戲論妄想因緣。
而自纏繞。
汝雖多聞。
如說藥人。
真藥現前。
不能分别。
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
通達實相。
阿難默然。
承佛聖旨。
通曰。
阿難欲世尊開示中道。
明知世間和合因緣。
則滞于有。
若因緣自然二俱排擯。
則溺于空。
不有不空。
斯為中道。
不知無上菩提。
中道亦無著處。
乃為第一義谛也。
此第一義谛。
即上陰入處界。
非因緣。
非自然性。
見諸相非相。
即是大乘實相。
阿難欲捐小乘而求無上菩提。
今示以妙真如性。
茫然罔措。
不知所屬。
如說藥人但口說耳。
真藥現前。
反不能識。
此真可憐愍者。
嗟乎。
藥豈易識哉。
文殊菩薩一日令善财采藥。
曰是藥者采将來。
善财遍觀大地。
無不是藥。
卻來白雲。
無不是藥者。
殊曰。
是藥者。
采将來。
善财遂于地上。
拈一莖草度與文殊。
文殊接得。
呈起示衆曰。
此藥亦能殺人。
亦能活人。
雲門示衆雲。
藥病相治。
盡大地是藥。
那個是自己。
雪窦頌曰。
盡大地是藥。
古今何大錯。
閉門不造車。
通途自寥廓。
錯錯。
鼻孔遼天亦穿卻。
據頌意。
真藥現前。
也須吐卻。
何況不能分别。
阿難。
如汝所言。
四大和合。
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
若彼大性。
體非和合。
則不能與諸大雜合。
猶如虛空。
不和諸色。
若和合者。
同于變化。
始終相成。
生滅相續。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如旋火輪。
未有休息。
阿難。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通曰。
若言四大非和合。
則非真如随緣之義。
同于頑空而已。
若言四大定和合。
則非真如不變之義。
同于變化而已。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四大元是如來藏性。
非水之外有冰也。
水何和而成冰。
冰何和而成水。
本隻一物。
更無别物參和其間。
求和合之相。
了不可得。
故非和合非不和合也。
但迷則真如即四大。
如水之成冰。
悟則四大即真如。
如冰之成水。
夫水一而已矣。
僧問臨濟。
如何是四種無相境。
濟雲。
你一念心疑被地礙。
你一念心愛被水溺。
你一念心嗔被火燒。
你一念心喜被風飄。
若能如是辨得。
不被境縛。
處處用境。
東湧西沒。
南湧北沒。
中湧邊沒。
邊湧中沒。
履水如地。
入地如水。
緣何如此。
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
道流。
你祗今聽法者。
不是你四大。
能用你四大。
若乃如是見得。
便乃去住自由。
審如臨濟言。
無住非水也者。
又何冰之與有。
藥山因施主施裈。
提起示衆曰。
法身還具四大也無。
道得。
與他一腰裈。
道吾曰。
性地非空。
空非性地。
此是地大。
三大亦然。
山曰。
與汝一腰裈。
道吾見處。
何故與此經迥别。
試參看。
汝觀地性。
粗為大地。
細為微塵。
至鄰虛塵。
析彼極微色邊際相。
七分所成。
更析鄰虛。
即實空性。
阿難。
若此鄰虛析成虛空。
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汝今問言。
由和合故。
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汝且觀此一鄰虛塵。
用幾虛空和合而有。
不應鄰虛。
又鄰虛塵析入。
空者。
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若色合時。
合色非空。
若空合時。
合空非色。
色猶可析。
空雲何合。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法界頌雲。
若人欲識真空理。
身内真如還遍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此七大要旨也。
真空者。
一如之體也。
七大者。
循業之用也。
體用不二。
相依互舉。
不離妙性。
故一一皆曰性也。
唯一性爾。
空即性空。
色即性色。
故即空即色。
是謂妙有。
即色即空。
是謂真無。
真無妙有。
是謂妙真如性也。
唯不落有無。
故曰清淨。
然未嘗不有無。
故曰本然。
曰清淨。
則非因緣所染。
曰本然。
則非和合所成。
凡從因緣和合生者。
有形相。
有方所。
不能周遍法界。
唯不從因緣和合起者。
無形相。
無方所。
故能周遍法界。
遍法界是性。
則莫不是七大。
遍法界是七大。
即莫不是性。
如來之心。
唯此清淨。
唯此本然。
唯此周遍。
故不可知。
不可量。
衆生之心。
于清淨者。
有時而污染矣。
于本然者。
有時而不然矣。
于周遍者。
有時而不遍矣。
随其能知之心。
稱其所知之量。
知積成業。
業積成果。
或善或惡。
變造十界依正之事。
衆生之心無涯。
衆生之業亦無涯。
向非周遍法界之性以為之體。
安能随業發現。
愈出而愈無窮耶。
衆生業力。
各各不同。
然于清淨本然。
毫無加損。
故曰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世間無知。
不悟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乃于循業發現之事。
見以為有因生者。
惑為因緣性。
見以為無因生者。
惑為自然性。
不知清淨本然。
有無俱離。
因緣自然。
無處可着。
即謂因緣能生乎。
鄰虛何緣而生空。
空何緣而生色。
唯空與空為緣。
唯色與色為緣。
縱令鄰虛能析成空。
不知用幾虛空合成鄰虛。
即鄰虛不因空有。
則空非因鄰虛析而有也審矣。
即空有不能以相生。
而大地之生無自性也亦審矣。
故以因緣和合說者謬。
即謂自然而生乎。
空何無故而有空。
色何無故而有色。
不因鄰虛之析。
無以見空。
不因鄰虛之積。
無以成大地。
然則大地之生。
豈無因而忽有者。
故以自然說者亦謬。
彼其為是說也。
從識心計度生也。
非因緣而強曰因緣。
非自然而強曰自然。
但有言說。
俱為無根戲論耳。
豈知如來藏性不起于見。
不著于相。
不起于見。
故非計度所及。
不著于相。
故非言說所到。
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乃可謂實相。
乃可謂第一義谛也。
秦?陀禅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
生曰。
大般若經。
陀曰。
作麼生說色空義。
生曰。
衆微聚曰色。
衆微無自性曰空。
陀曰衆微未聚。
喚作甚麼。
生罔措。
陀又問别講何經論。
生曰。
大涅槃。
陀曰。
如何說涅槃義。
生曰。
涅而不生。
槃而不滅。
故曰涅槃。
陀曰。
這個是如來涅槃。
那個是法師涅槃。
生曰。
涅槃之義。
豈有二耶。
某甲秪如此。
未審禅師如何說涅槃。
陀拈起如意曰。
還見麼。
曰見。
陀曰。
見個甚麼。
生曰。
見禅師手中如意。
陀将如意擲于地。
曰見麼。
曰見。
陀曰。
見個甚麼。
生曰。
見禅師手中如意堕地。
陀斥曰。
觀公見解。
未出常流。
何得名喧宇宙。
拂衣而去。
其徒懷疑不已。
乃追陀扣問。
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
未審禅師如何說色空義。
陀曰。
不道汝師說得不是。
汝師秪說得果上色空。
不會說得因中色空。
其徒曰。
如何是因中色空。
陀曰。
一微空故衆微空。
衆微空故一微空。
一微空中無衆微。
衆微空中無一微。
此亦非陀創為此語也。
一根清淨故。
衆根清淨。
衆根清淨故。
一根清淨。
一根清淨中無衆根。
衆根清淨中無一根。
以此發明。
不為難解。
卻與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指個入路。
阿難。
火性無我。
寄于諸緣。
汝觀城中未食之家。
欲炊爨時手執陽燧。
日前求火。
阿難。
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今為一衆。
衆雖為一。
诘其根本。
各各有身。
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如舍利弗婆羅門種。
優樓頻螺(此雲木爪癃)迦葉波種。
乃至阿難瞿昙(星名亦雲日種)種姓。
阿難。
若此火性。
因和合有。
彼手執鏡。
于日求火。
此火為從鏡中而出。
為從艾出。
為于日來。
阿難。
若日來者。
自能燒汝手中之艾。
來處林木。
皆應受焚。
若鏡中出。
自能于鏡出然于艾。
鏡何不镕。
纡汝手執。
尚無熱相。
雲何融泮。
若生于艾。
何藉日鏡光明相接。
然後火生。
汝又谛觀。
鏡因手執。
日從天來。
艾本地生。
火從何方遊曆于此。
日鏡相遠。
非和非合。
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當知世人一處執鏡。
一處火生。
遍法界執。
滿世間起。
起遍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龍勝雲。
諸法實有。
不應以心識。
故知有相。
若以心識故知有。
是則非有。
如地堅相。
以身根身識故知有。
若無身根身識。
則無堅相。
問曰。
身根身識。
若知若不知。
而地常有堅相。
答曰。
若先自知知堅相。
若從他聞。
則知有堅相。
若先不知不聞。
則無堅相。
複次。
地若常是堅相。
不應舍其相。
如凝酥蠟蜜樹膠。
融則舍其堅相。
堕濕相中。
金銀銅鐵等亦然。
如水為濕相。
寒則轉為堅相。
如是等種種。
悉皆舍相。
又曰。
若火實有熱性。
雲何有人入火不燒。
及人身中火而不燒身。
雲中火水不能滅。
以火無有定熱性故。
神通力故。
火不能燒身。
業因緣故。
五藏不熱。
神龍力故。
水不能滅。
若熱性與火異。
火則非熱。
若熱性與火一。
雲何言熱。
火性如是。
其餘亦然。
如是總性。
别性無故。
名為性空。
以如是之理。
推地水火之性。
喻如尋流而得源。
一切皆空。
世尊所示。
自其性而發相。
謂之循業發現。
應所知量。
龍勝所論。
自其相而窮性。
特顯發色心不二雲爾。
陽燧亦名火方諸。
論衡雲。
于五月丙午日午時銷爍五方石。
圓如鏡。
中央窪。
照物則影倒。
向日則火出。
世間但知艾鏡日三者。
因緣和合則火生。
不知鏡艾與日相遠。
非可和合。
故非因緣。
若謂忽然自有。
應不藉陽燧向日求火故非自然。
若謂三者各具火性。
艾應自焚。
鏡應自融。
日光所及。
應燒林木。
三者俱無火性。
足知火性是空。
然以三者業力故。
火随業現。
足知性空。
即火起遍世間。
甯有方所。
故鑽木則得火。
擊石則得火。
循業發現。
不止陽燧一端。
總自清淨性中發起。
即性即火。
何藉因緣。
火即性火。
豈曰自然。
故知火大非因緣。
非自然。
而性之也者。
乃深于實相者也。
雪峰開火次。
因指火示衆曰。
三世諸佛。
在火焰裡轉大法輪。
雲門曰。
火??為三世諸佛說法。
三世諸佛立地聽。
玄沙曰。
近日王令稍嚴。
峰曰作麼生。
沙曰不許攙奪行市。
峰乃吐舌。
曹山一日入僧堂向火。
有增曰。
今日好寒。
山曰。
須知有不寒者。
僧曰誰是不寒者。
山筴火示之。
僧曰
正顯無生之旨。
知舌識本無生。
舌根本自清淨。
即妙真如性也。
昔□□□禅師。
食啖無擇。
其徒多效之。
一日命治具。
之化人所。
取化人餘胔而共啖之。
其徒悉嘔心散去。
師乃曰。
我多生清淨。
故無擇耳。
汝輩能與我共此者。
乃可取食。
由是一衆禀然。
率遵戒律。
曹山亦好酒。
僧問靈衣不挂時如何。
曰曹山孝滿。
曰孝滿後如何。
曰曹山好颠酒。
其徒稅清問曰。
某甲孤貧。
乞師赈濟。
山召稅阇黎。
稅應諾。
山曰。
清原白家酒三盞吃了。
猶道未沾唇。
玄覺雲。
甚麼處是與他酒吃。
即此三則。
味性本空。
舌識亦本空。
達此者名為知味。
阿難。
又汝所明身觸為緣。
生于身識。
此識為複因身所生。
以身為界。
因觸所生。
以觸為界。
阿難。
若因身生。
必無合離二覺觀緣。
身何所識。
若因觸生。
必無汝身。
誰者非身知合離者。
阿難。
物不觸知。
身知有觸。
知身即觸。
知觸即身。
即觸非身。
即身非觸。
身觸二相。
元無處所。
合身即為身自體性。
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内外不成。
中雲何立。
中不複立。
内外性空。
則汝識生。
從誰立界。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
生身識界三處都無。
則身與觸及身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物不觸知。
非物不知觸之謂也。
物實知虛。
實不觸虛。
故凡物但能觸物。
不能觸知。
隻此一知字。
分明顯出清淨法身。
非觸所及。
而身知有觸者。
乃色身分别之知。
以合離二覺為緣。
故知有觸。
觸不能離乎身。
身不能離乎觸。
言觸則非身。
言身則非觸。
二者果安定乎。
故合之但一身體而無觸位。
離之即等虛空而無觸用。
二俱無在。
内外不成。
身觸俱非。
識從何立。
既無中識。
根境悉空。
故知身識界是妄也。
南嶽思大禅師。
既得宿命通。
尋複障起。
四肢緩弱。
不能行步。
自念曰。
病從業生。
業從心起。
心源無起。
外境何狀。
病業與身。
都如雲影。
如是觀已。
颠倒想滅。
輕安如故。
若思者可謂深明身識之為妄也。
興陽剖禅師卧病。
大陽問是身如泡幻。
泡幻中成辦。
若無個泡幻。
大事無由辦。
若要大事辦。
識取個泡幻。
作麼生。
剖曰。
猶是這邊事。
陽曰。
那邊事作麼生。
剖曰。
匝地紅輪秀。
海底不栽華。
陽笑曰。
乃爾惺惺耶。
剖喝曰。
将謂我忘卻。
竟爾趨寂。
若剖者可謂深明法身向上事也。
僧問大龍。
色身敗壞。
如何是堅固法身。
龍曰。
山華開似錦。
澗水湛如藍。
雪窦頌雲。
問曾不知。
答還不會。
月冷風高。
古岩寒桧。
堪笑路逢達道人。
不将語默對。
手把白玉鞭。
骊珠盡擊碎。
不擊碎增瑕颣。
國有憲章。
三千條罪。
據此頌。
堅固法身。
亦須擊碎。
況色身乎哉。
阿難。
又汝所明意法為緣。
生于意識。
此識為複因意所生。
以意為界。
因法所生。
以法為界。
阿難。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發明汝意。
若無前法。
意無所生。
離緣無形。
識将何用。
又汝識心。
與諸思量。
兼了别性。
為同為異。
同意即意。
雲何所生。
異意不同。
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
雲何意生。
若有所識。
雲何識意。
唯同與異。
二性無成。
界雲何立。
若因法生。
世間諸法。
不離五塵。
汝觀色法。
及諸聲法。
香法味法。
及諸觸法。
相狀分明。
以對五根。
非意所攝。
汝識決定依于法生。
今汝谛觀。
法法何狀。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
越此諸相。
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
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所因既無。
因生有識。
作何形相。
相狀不有。
界雲何生。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
生意識界。
三處都無。
則意與法及意界三。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此意識界。
乃第六識了别性也。
既以了别為性。
離法無緣。
意即不生。
離緣無形。
識将安用。
是識緣法。
顯非生于意也。
若謂意能分别。
為生識根。
是七識思量。
為染淨依。
八識識心。
為根本依。
與前六識了别性。
同乎異乎。
楞伽雲。
心能積集業。
意能廣積集。
了别性名識。
對現境說五。
論雲。
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了境名識。
一法異名耳。
既惟一法。
俱可謂之心。
俱可謂之意。
俱可謂之識。
而微有辨者。
就分數多者得名耳。
在八識意識俱泯。
但可曰心。
在七識非心非識。
但可曰意。
在六識心意俱與境對。
故曰分别事識。
其實一物也。
如海起波浪。
非異非不異。
六識逐塵生境界風。
即鼓動七識思量波浪終不離乎八識湛湛藏海也。
是六七八識。
非同非異。
姑無暇論。
且以意生識界言之。
若謂識同于意。
識即意也。
何得謂意為能生。
識謂所生。
謂之同不可也。
若諸識異于意。
迥然不同。
則一屬有情。
一屬無情。
應無所識。
謂之異不可也。
若無所識。
必非意生。
意能分别所生者必有識也。
若有所識。
當意生時。
無法可緣。
但有意耳。
雲何自識其意。
若能識意。
則意反為境。
不得為根。
若不識意。
又同無識。
非意所生矣。
離法求識。
最難描摸。
故謂之同。
則不得名生。
謂之異。
則不得名識。
是同異二性。
俱無成就。
識無定所。
界雲何立。
故謂從根生者妄也。
若謂緣法而顯。
即系因法而生。
必有可狀之法。
然後成生識之因。
今世間諸法。
不離色空等相。
以對五根。
是唯五根能攝之。
是五識之所因也。
意能離此五塵外。
别有法法相狀而為所因乎。
意所自緣内境。
雖不外藉五根。
終不出色空生滅影子等法即能緣出世間法。
有所謂非色非空。
不生不滅者。
然非色非空。
由色空顯。
不生不滅。
由生滅顯。
卒不能離色空生滅外。
别有所謂法塵。
為生識因。
将即五塵而為法乎。
是五根因。
非意因也。
将離五塵而求法乎。
則無法可得。
既無可得。
是無因也。
所因既無。
其何能生。
若謂無因。
能生有識。
其識必非分别色空等法。
果分别何法。
作何相狀乎。
相狀不有。
識實不生。
故謂因法生者妄也。
既非意生。
又非法生。
而意識有何處所。
無處斯為真處也已。
昔國清淨上座問玄沙。
曰。
祗如教中道。
不得以所知心。
測度如來無上知見。
又作麼生。
沙曰。
汝道究得徹底所知心。
還測度得及否。
從此信入。
後有人問。
弟子每當夜坐。
心念紛乘。
未明攝伏之方。
願垂示誨。
靜曰。
如或夜閑安坐。
心念紛飛。
卻将紛飛之心。
以究紛飛之處。
究之無處。
則紛飛之念何存。
反究究心。
則能究之心安在。
又能照之智本空。
所緣之境亦寂。
寂而非寂者。
蓋無能寂之人也。
照而非照者。
蓋無所照之境也。
境智俱寂。
心慮安然。
外不尋枝。
内不住定。
二途俱泯。
一性怡然。
此乃還源之要道也。
藥山坐次。
僧問兀兀地思量個甚麼。
山曰。
思量個不思量底。
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
山曰。
非思量。
僧問蜀州西禅師。
如何是非思量處。
禅曰。
誰見虛空夜點頭。
丹霞頌雲。
一點靈明六不收。
昭然何用更凝眸。
個中消息人難委。
獨有虛空暗點頭。
故明得心識不到處。
而識元自晢。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常說和合因緣。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
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
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唯垂哀憫。
開示衆生中道了義。
無戲論法。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
如何複将世間戲論妄想因緣。
而自纏繞。
汝雖多聞。
如說藥人。
真藥現前。
不能分别。
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
通達實相。
阿難默然。
承佛聖旨。
通曰。
阿難欲世尊開示中道。
明知世間和合因緣。
則滞于有。
若因緣自然二俱排擯。
則溺于空。
不有不空。
斯為中道。
不知無上菩提。
中道亦無著處。
乃為第一義谛也。
此第一義谛。
即上陰入處界。
非因緣。
非自然性。
見諸相非相。
即是大乘實相。
阿難欲捐小乘而求無上菩提。
今示以妙真如性。
茫然罔措。
不知所屬。
如說藥人但口說耳。
真藥現前。
反不能識。
此真可憐愍者。
嗟乎。
藥豈易識哉。
文殊菩薩一日令善财采藥。
曰是藥者采将來。
善财遍觀大地。
無不是藥。
卻來白雲。
無不是藥者。
殊曰。
是藥者。
采将來。
善财遂于地上。
拈一莖草度與文殊。
文殊接得。
呈起示衆曰。
此藥亦能殺人。
亦能活人。
雲門示衆雲。
藥病相治。
盡大地是藥。
那個是自己。
雪窦頌曰。
盡大地是藥。
古今何大錯。
閉門不造車。
通途自寥廓。
錯錯。
鼻孔遼天亦穿卻。
據頌意。
真藥現前。
也須吐卻。
何況不能分别。
阿難。
如汝所言。
四大和合。
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
若彼大性。
體非和合。
則不能與諸大雜合。
猶如虛空。
不和諸色。
若和合者。
同于變化。
始終相成。
生滅相續。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如旋火輪。
未有休息。
阿難。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通曰。
若言四大非和合。
則非真如随緣之義。
同于頑空而已。
若言四大定和合。
則非真如不變之義。
同于變化而已。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四大元是如來藏性。
非水之外有冰也。
水何和而成冰。
冰何和而成水。
本隻一物。
更無别物參和其間。
求和合之相。
了不可得。
故非和合非不和合也。
但迷則真如即四大。
如水之成冰。
悟則四大即真如。
如冰之成水。
夫水一而已矣。
僧問臨濟。
如何是四種無相境。
濟雲。
你一念心疑被地礙。
你一念心愛被水溺。
你一念心嗔被火燒。
你一念心喜被風飄。
若能如是辨得。
不被境縛。
處處用境。
東湧西沒。
南湧北沒。
中湧邊沒。
邊湧中沒。
履水如地。
入地如水。
緣何如此。
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
道流。
你祗今聽法者。
不是你四大。
能用你四大。
若乃如是見得。
便乃去住自由。
審如臨濟言。
無住非水也者。
又何冰之與有。
藥山因施主施裈。
提起示衆曰。
法身還具四大也無。
道得。
與他一腰裈。
道吾曰。
性地非空。
空非性地。
此是地大。
三大亦然。
山曰。
與汝一腰裈。
道吾見處。
何故與此經迥别。
試參看。
汝觀地性。
粗為大地。
細為微塵。
至鄰虛塵。
析彼極微色邊際相。
七分所成。
更析鄰虛。
即實空性。
阿難。
若此鄰虛析成虛空。
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汝今問言。
由和合故。
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汝且觀此一鄰虛塵。
用幾虛空和合而有。
不應鄰虛。
又鄰虛塵析入。
空者。
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若色合時。
合色非空。
若空合時。
合空非色。
色猶可析。
空雲何合。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法界頌雲。
若人欲識真空理。
身内真如還遍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此七大要旨也。
真空者。
一如之體也。
七大者。
循業之用也。
體用不二。
相依互舉。
不離妙性。
故一一皆曰性也。
唯一性爾。
空即性空。
色即性色。
故即空即色。
是謂妙有。
即色即空。
是謂真無。
真無妙有。
是謂妙真如性也。
唯不落有無。
故曰清淨。
然未嘗不有無。
故曰本然。
曰清淨。
則非因緣所染。
曰本然。
則非和合所成。
凡從因緣和合生者。
有形相。
有方所。
不能周遍法界。
唯不從因緣和合起者。
無形相。
無方所。
故能周遍法界。
遍法界是性。
則莫不是七大。
遍法界是七大。
即莫不是性。
如來之心。
唯此清淨。
唯此本然。
唯此周遍。
故不可知。
不可量。
衆生之心。
于清淨者。
有時而污染矣。
于本然者。
有時而不然矣。
于周遍者。
有時而不遍矣。
随其能知之心。
稱其所知之量。
知積成業。
業積成果。
或善或惡。
變造十界依正之事。
衆生之心無涯。
衆生之業亦無涯。
向非周遍法界之性以為之體。
安能随業發現。
愈出而愈無窮耶。
衆生業力。
各各不同。
然于清淨本然。
毫無加損。
故曰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世間無知。
不悟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乃于循業發現之事。
見以為有因生者。
惑為因緣性。
見以為無因生者。
惑為自然性。
不知清淨本然。
有無俱離。
因緣自然。
無處可着。
即謂因緣能生乎。
鄰虛何緣而生空。
空何緣而生色。
唯空與空為緣。
唯色與色為緣。
縱令鄰虛能析成空。
不知用幾虛空合成鄰虛。
即鄰虛不因空有。
則空非因鄰虛析而有也審矣。
即空有不能以相生。
而大地之生無自性也亦審矣。
故以因緣和合說者謬。
即謂自然而生乎。
空何無故而有空。
色何無故而有色。
不因鄰虛之析。
無以見空。
不因鄰虛之積。
無以成大地。
然則大地之生。
豈無因而忽有者。
故以自然說者亦謬。
彼其為是說也。
從識心計度生也。
非因緣而強曰因緣。
非自然而強曰自然。
但有言說。
俱為無根戲論耳。
豈知如來藏性不起于見。
不著于相。
不起于見。
故非計度所及。
不著于相。
故非言說所到。
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乃可謂實相。
乃可謂第一義谛也。
秦?陀禅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
生曰。
大般若經。
陀曰。
作麼生說色空義。
生曰。
衆微聚曰色。
衆微無自性曰空。
陀曰衆微未聚。
喚作甚麼。
生罔措。
陀又問别講何經論。
生曰。
大涅槃。
陀曰。
如何說涅槃義。
生曰。
涅而不生。
槃而不滅。
故曰涅槃。
陀曰。
這個是如來涅槃。
那個是法師涅槃。
生曰。
涅槃之義。
豈有二耶。
某甲秪如此。
未審禅師如何說涅槃。
陀拈起如意曰。
還見麼。
曰見。
陀曰。
見個甚麼。
生曰。
見禅師手中如意。
陀将如意擲于地。
曰見麼。
曰見。
陀曰。
見個甚麼。
生曰。
見禅師手中如意堕地。
陀斥曰。
觀公見解。
未出常流。
何得名喧宇宙。
拂衣而去。
其徒懷疑不已。
乃追陀扣問。
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
未審禅師如何說色空義。
陀曰。
不道汝師說得不是。
汝師秪說得果上色空。
不會說得因中色空。
其徒曰。
如何是因中色空。
陀曰。
一微空故衆微空。
衆微空故一微空。
一微空中無衆微。
衆微空中無一微。
此亦非陀創為此語也。
一根清淨故。
衆根清淨。
衆根清淨故。
一根清淨。
一根清淨中無衆根。
衆根清淨中無一根。
以此發明。
不為難解。
卻與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指個入路。
阿難。
火性無我。
寄于諸緣。
汝觀城中未食之家。
欲炊爨時手執陽燧。
日前求火。
阿難。
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今為一衆。
衆雖為一。
诘其根本。
各各有身。
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如舍利弗婆羅門種。
優樓頻螺(此雲木爪癃)迦葉波種。
乃至阿難瞿昙(星名亦雲日種)種姓。
阿難。
若此火性。
因和合有。
彼手執鏡。
于日求火。
此火為從鏡中而出。
為從艾出。
為于日來。
阿難。
若日來者。
自能燒汝手中之艾。
來處林木。
皆應受焚。
若鏡中出。
自能于鏡出然于艾。
鏡何不镕。
纡汝手執。
尚無熱相。
雲何融泮。
若生于艾。
何藉日鏡光明相接。
然後火生。
汝又谛觀。
鏡因手執。
日從天來。
艾本地生。
火從何方遊曆于此。
日鏡相遠。
非和非合。
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當知世人一處執鏡。
一處火生。
遍法界執。
滿世間起。
起遍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龍勝雲。
諸法實有。
不應以心識。
故知有相。
若以心識故知有。
是則非有。
如地堅相。
以身根身識故知有。
若無身根身識。
則無堅相。
問曰。
身根身識。
若知若不知。
而地常有堅相。
答曰。
若先自知知堅相。
若從他聞。
則知有堅相。
若先不知不聞。
則無堅相。
複次。
地若常是堅相。
不應舍其相。
如凝酥蠟蜜樹膠。
融則舍其堅相。
堕濕相中。
金銀銅鐵等亦然。
如水為濕相。
寒則轉為堅相。
如是等種種。
悉皆舍相。
又曰。
若火實有熱性。
雲何有人入火不燒。
及人身中火而不燒身。
雲中火水不能滅。
以火無有定熱性故。
神通力故。
火不能燒身。
業因緣故。
五藏不熱。
神龍力故。
水不能滅。
若熱性與火異。
火則非熱。
若熱性與火一。
雲何言熱。
火性如是。
其餘亦然。
如是總性。
别性無故。
名為性空。
以如是之理。
推地水火之性。
喻如尋流而得源。
一切皆空。
世尊所示。
自其性而發相。
謂之循業發現。
應所知量。
龍勝所論。
自其相而窮性。
特顯發色心不二雲爾。
陽燧亦名火方諸。
論衡雲。
于五月丙午日午時銷爍五方石。
圓如鏡。
中央窪。
照物則影倒。
向日則火出。
世間但知艾鏡日三者。
因緣和合則火生。
不知鏡艾與日相遠。
非可和合。
故非因緣。
若謂忽然自有。
應不藉陽燧向日求火故非自然。
若謂三者各具火性。
艾應自焚。
鏡應自融。
日光所及。
應燒林木。
三者俱無火性。
足知火性是空。
然以三者業力故。
火随業現。
足知性空。
即火起遍世間。
甯有方所。
故鑽木則得火。
擊石則得火。
循業發現。
不止陽燧一端。
總自清淨性中發起。
即性即火。
何藉因緣。
火即性火。
豈曰自然。
故知火大非因緣。
非自然。
而性之也者。
乃深于實相者也。
雪峰開火次。
因指火示衆曰。
三世諸佛。
在火焰裡轉大法輪。
雲門曰。
火??為三世諸佛說法。
三世諸佛立地聽。
玄沙曰。
近日王令稍嚴。
峰曰作麼生。
沙曰不許攙奪行市。
峰乃吐舌。
曹山一日入僧堂向火。
有增曰。
今日好寒。
山曰。
須知有不寒者。
僧曰誰是不寒者。
山筴火示之。
僧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