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莫道無人。
山抛下火。
僧曰。
某甲到這裡卻不會。
山曰。
日照寒潭明更明。
古人遇境即發明向上一路。
為于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有實透脫處。
阿難。
水性不定。
流息無恒。
如室羅城迦毗羅(此雲黃赤色)仙。
研迦羅(此雲輪)仙。
及缽頭摩(此雲赤蓮華)诃薩多等諸大幻師。
求太陰精。
用和幻藥。
是諸師等。
于白月晝。
手執方諸。
承月中水。
此水為複從珠中出。
空中自有。
為從月來。
阿難。
若從月來。
尚能遠方令珠出水。
所經林木。
皆應吐流。
流則何待方諸所出。
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若從珠出。
則此珠中常應流水。
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若從空生。
空性無邊。
水當無際。
從人洎天。
皆同滔溺。
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汝更谛觀。
月從天陟。
珠因手持。
承珠水盤。
本人敷設。
水從何方流注于此。
月珠相遠非和非合。
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一處執珠。
一處水出。
遍法界執。
滿法界生。
生滿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方諸亦名陰燧。
形如蛤。
熟拭令熱。
以向月。
則津然出水。
方石也。
諸珠也。
煉石成之。
應于十一月壬子日子時造。
月望前曰白。
望後曰黑。
亭午曰晝。
亦月明如晝意也。
外道于定中。
或睹日月輪。
或見紅蓮華。
及黃赤色。
故各以其術得名。
楞伽雲。
譬如日月形。
缽頭摩深險。
如虛空火燼。
如是種種相。
外道道通禅。
此之謂也。
其幻術。
皆以藥為之。
今世傳神仙幻術。
多用陽起石及磁石等。
即此之類。
水之出方珠也。
非和合。
非自然。
固與陽燧無以異。
至謂空性無邊。
水當無際。
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不與性空真水相剌謬乎。
蓋以相論則有形。
故水滿空而同溺。
以性論則無形。
故空現水而無盡。
此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蓋指清淨四大之性而言。
性本空故。
空空相涵。
空空不二。
孰見有淩奪之相哉。
後富樓那所疑。
第于性上疑其淩奪。
非疑其相也。
相不相容。
世尊已于此先言之矣。
又何更用疑。
藥山問僧甚處來。
曰湖南來。
山曰。
洞庭水滿也未。
曰未。
山曰許多時雨水。
為甚麼未滿。
僧無對。
道吾代雲。
滿也。
雲岩曰。
湛湛地。
洞山雲。
甚麼劫中曾增減來。
雲門曰。
祗在這裡。
又雪峰雲。
飯籮邊坐。
餓死人無數。
海水邊坐。
渴殺人無數。
玄沙雲。
飯羅裡坐。
餓死人無數。
海水沒頭。
渴殺人無數。
雲門雲。
通身是飯。
通身是水。
天童拈雲。
我即不然。
飯羅裡坐。
脹殺人無數。
海水沒頭。
漫殺人無數。
以前傷乎不吞。
以後傷乎不吐。
祗如雲門雲。
通身是飯。
通身是水。
到這裡。
無你吞吐處。
古人舉唱性海波瀾。
重重無盡。
到雲門。
通身是水。
語方十成。
卻才與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若合符契。
故知以意想測度性空性水者。
蓋不啻幾多般矣。
阿難。
風性無體。
動靜不常。
汝常整衣。
入于大衆。
僧伽梨角(此雲大衣)動及傍人。
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此風為複出袈裟角。
(此雲壞色)發于虛空。
生彼人面。
阿難。
此風若複出袈裟角。
汝乃披風。
其衣飛搖。
應離汝體。
我今說法。
會中垂衣。
汝看我衣。
風何所在。
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若生虛空。
汝衣不動。
何因無拂。
空性常住。
風應常生。
若無風時。
虛空當滅。
滅風可見。
滅空何狀。
若有生滅。
不名虛名。
名為虛空。
雲何風出。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
從彼面生。
當應拂汝。
自汝整衣。
雲何倒拂。
汝審谛觀。
整衣在汝。
面屬彼人。
虛空寂然。
不參流動。
風自誰方。
鼓動來此。
風空性隔。
非和非合。
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
性空真風。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如汝一人。
微動服衣。
有微風出。
遍法界拂。
滿國土生。
周遍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整衣在汝。
而衣不飄去。
面屬彼人。
而風不倒拂。
虛空寂然。
而不随風生滅。
是三者。
不興風流動之性相參。
誰為和合。
不應風性無根而出。
誰謂自然。
以風即性故。
性即風故。
特循業發現。
如衣動風生雲爾。
性遍法界。
則風遍法界。
故均名曰大。
儒者言坤為地。
坎為水。
離為火。
巽為風。
總不外乎陰陽。
陰陽從何而生。
自太極動靜中來也。
一物各具一太極。
萬物統體一太極。
未嘗不即理即事。
即事即理。
然而悟心為太極者鮮矣。
既悟心為太極。
天下甯有心外之物哉。
麻谷使扇次。
僧問風性常住。
無處不周。
和尚為甚麼卻搖扇。
谷曰。
你秪知風性常住。
且不知無處不周。
僧曰。
作麼生是無處不周。
谷卻搖扇。
僧作禮谷曰無用處師僧。
着得一千個有甚麼益。
又南泉問僧曰。
夜來好風。
僧曰。
夜來好風。
泉曰。
吹折門前一枝松。
僧曰。
吹折門前一枝松。
又問一僧曰。
夜來好風。
僧曰。
是甚麼風。
泉曰。
吹折門前一枝松。
僧曰。
是甚麼松。
泉曰。
一得一失。
據二僧答處。
俱有衲僧氣息。
南泉何謂一得一失。
若定當得出。
許親見南泉。
阿難。
空性無形。
因色顯發。
如室羅城。
去河遙處。
諸刹利種(此雲王族)及婆羅門。
(此雲淨志)毗舍(商賈)首陀(農人)兼頗羅堕。
(此雲智人)旃陀羅等。
(魁脍愚人)新立安居。
鑿井求水。
出土一尺。
于中則有一尺虛空。
如是乃至出土一丈。
中間還得一丈虛空。
虛空淺深。
随出多少。
此空為當因土所出。
因鑿所有。
無因自生。
阿難。
若複此空無因自生。
未鑿土前。
何不無礙。
唯見大地。
迥無通達。
若因土出。
則土出時。
應見空入。
若土先出。
無空入者。
雲何虛空。
因土而出。
若無出入。
則應空土元無異因。
無異則同。
則土出時。
空何不出。
若因鑿出。
則鑿出空。
應非出土。
不因鑿出。
鑿自出土。
雲何見空。
汝更審谛谛審谛觀。
鑿從人手。
随方運轉。
土因地移。
如是虛空。
因何所出。
鑿空虛實。
不相為用。
非和非合。
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
本不動搖。
當知現前地水火風。
均名五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阿難。
汝心昏迷。
不悟四大元如來藏。
當觀虛空。
為出為入。
為非出入。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
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如一井空。
空生一井。
十方虛空。
亦複如是。
圓滿十方。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空性無形。
豈有出入。
但因色顯發。
知有空耳。
有色非空。
無色即空。
色有去來。
空無起滅。
非但地能障空。
即水即火即風皆色也。
非但鑿地可以見空。
即去水滅火息風。
亦可以見空。
故當四大之生也。
空未嘗無。
當四大之滅也。
空非始有。
四大有去來。
而空元無出入。
空性周圓容易可解。
四大真空亦猶是也。
當未随業之時。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本未嘗無。
及既發現之後。
随感随應充滿世間。
亦非始有。
相有生滅。
性無生滅。
有生滅者。
必不周遍。
唯周遍者。
自無生滅。
謂之如來藏者。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豈容生滅于其間哉。
若論頑空。
雖無出入。
亦有生滅。
如後舉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十方虛空悉皆銷殒。
唯真空即真覺。
原無生滅。
前四大曰真色真火真水真風。
皆以真言。
即後所雲清淨四大也。
皆以性言。
不取于相。
故曰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明明自性真而言。
若諸相有形。
安能圓融無礙乎。
融之雲者。
即色即空。
即空即色。
不見有五大之迹。
惟是一空。
圓之雲者。
空不礙色。
色不礙空。
五大疊出無窮。
不離一真也。
前以四大融會真空。
此以真空銷歸真覺。
明所謂真空者即真覺。
非頑空比也。
黃龍祖心禅師上堂心同虛空界。
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
無是無非法。
便恁麼休去。
停桡把纜。
且向灣裡泊舡。
若據衲僧門下。
天地懸隔。
且道衲僧門下有甚長處。
楖??橫擔不顧人。
直入千峰萬峰去又胡釘鉸參寶壽。
壽問莫是胡釘鉸麼。
胡雲不敢。
壽雲還釘得虛空麼。
胡雲。
請和尚打破将來。
壽便打。
胡不肯。
壽雲。
已後有多口阿師為你點破去在。
後參趙州。
州雲。
莫是胡釘鉸麼。
胡雲不敢。
州雲。
還釘得虛空麼。
胡雲。
請和尚打破将來。
州雲。
且釘這一縫。
胡乃舉寶壽行棒因緣。
胡雲不知過在甚麼處。
州雲隻這一縫尚不奈何。
更教他打破虛空來。
因代雲且釘這一縫。
州雲。
我與麼道。
與他寶壽千裡萬裡。
胡乃有省。
合二則觀之。
證得虛空者非。
打破虛空者非。
作麼生是出身之路。
參。
阿難。
見覺無知。
因色空有。
如汝今者。
在祇陀林。
朝明夕昏。
設居中宵。
白月則光。
黑月便暗。
則明暗等。
因見分析。
此見為複與明暗相并太虛空。
為同一體。
為非一體。
或同非同。
或異非異。
阿難。
此見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
則明與暗二體相亡。
暗時無明。
明時無暗。
若與暗一。
明則見亡。
必一于明。
暗時當滅。
滅則雲何見明見暗。
若明暗殊。
見無生滅。
一雲何成。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
汝離明暗及與虛空。
分析見元。
作何形相。
離明離暗。
及離虛空。
是見元同龜毛兔角。
明暗虛空。
三事俱異。
從何立見。
明暗相背。
雲何或同。
離三元無。
雲何或異。
分空分見。
本無邊畔雲何非同。
見暗見明。
性非遷改。
雲何非異。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谛審觀。
明從太陽。
暗從黑月。
通屬虛空壅歸大地。
如是見精。
因何所出。
見覺空頑。
非和非合。
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若見聞知。
性圓周遍。
本不動搖。
當知無邊不動虛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
均名六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阿難。
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
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
為生為滅。
為同為異。
為非生滅。
為非同異。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
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如一見根。
見周法界。
聽嗅嘗觸。
覺觸覺知。
妙德瑩然。
遍周法界。
圓滿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前地水火風空五大即具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所謂相分也。
今見聞覺知六根。
亦由清淨四大合成。
夫因色空現前。
對境即覺。
未入分别。
乃前五識。
所謂見分也。
故以見大總之。
如一見根。
見周法界。
聽嗅嘗觸。
覺觸覺知。
妙德瑩然。
遍周法界。
何以均謂之妙。
有形即見。
有聲即聞。
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非由拟議。
不假安排。
故謂之妙。
此見無體。
但因境胃。
前境若無。
見亦不生。
豈有一體多體。
與境離合。
而可以同異四句論哉。
但以四句立論者。
皆戲論也。
故明暗通塞。
相代于目前。
猶地水火風。
疊現于空中。
境有生滅。
見無生滅。
境有動搖。
見無動搖。
其周遍法界也。
與空無二。
然見覺空頑。
非可和合。
覺即是空。
謂之真空。
夫頑空有生滅也。
真空無生滅也。
頑空生滅于真覺之中。
猶四大起滅于虛空之内。
虛空與四大。
不可以生滅同異論。
而見覺于色空。
又可以生滅同異觀哉。
凡雲生滅同異者。
皆屬妄塵。
凡雲非生非滅非同非異者。
皆屬妄計。
但于境上辨。
不于性上辨。
故為戲論。
若于性上辨者。
此見緣性境。
如第二月。
不離真月故。
性發而為見。
即真覺發而為明也。
覺者其見之精。
明者其見之用也。
如燈有光。
燈者其照之精。
光者其照之用也。
即見即覺。
即覺即空。
本無染污。
故曰清淨。
本無造作。
故曰本然。
本無方所。
故曰周遍。
約三身而論。
清淨即法身。
本然即報身。
周遍即化身。
約三德而論。
清淨即理。
本然即智。
周遍即行。
合三者而融攝之。
舉一即三。
舉三即一。
其未感也。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此見非淪于無。
其既應也。
妙德瑩然。
遍周法界。
此見非著于有。
六根清淨。
圓滿十虛。
故有見百佛界者。
有見千佛界者。
必見周法界。
始滿清淨之量。
不然。
亦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而已。
後雲汝以空明。
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
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
此應所知量事也。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背塵合覺。
故發真如。
此循業發現事也。
覺明之性。
無作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此其所以為如來藏也。
皓月供奉問長沙岑曰。
蚯蚓斷為兩頭。
兩頭俱動。
未審佛性在阿那頭。
沙曰。
動與不動。
是何境界。
月曰。
言不幹典。
非智者之所談。
秪如和尚言。
動與不動。
是何境界。
出自何經。
沙曰。
灼然言不幹典。
非智者之所談。
大德豈不見首楞嚴雲。
當知十方無邊不動虛空。
并其動搖地水火風。
均名六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乃示偈曰。
最甚深。
最甚深。
法界人身便是心。
迷者迷心為衆色。
悟時刹境是真心。
身界二塵無實相。
分明達此号知音。
長沙善說楞嚴。
至謂身界二塵無實相。
内無能見之根。
外無所見之境。
能所俱空。
覓見了不可得。
何容更說生滅同異乎。
阿難。
識性無源。
因于六種根塵妄出。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
用目循曆。
其目周視。
但如鏡中。
無别分析。
汝識于中。
次第标指。
此是文殊。
此富樓那。
此目犍連。
此須菩提。
此舍利弗。
此識了知。
為生于見。
為生于相。
為生虛空。
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阿難。
若汝識性生于見中。
如無明暗及與色空。
四種必無。
元無汝見。
見性尚無。
從何發識。
若汝識性生于相中。
不從見生。
既不見明。
亦不見暗。
明暗不矚。
即無色空。
彼相尚無。
識從何發。
若生于空。
非相非見。
非見無辨。
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非相滅緣。
見聞覺知。
無處安立。
處此二非。
空則同無。
有非同物。
縱發汝識。
欲何分别。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識明月。
汝更細詳。
微細詳審。
見托汝睛。
相推前境。
可狀成有。
不相成無。
如是識緣。
因何所出。
識動見澄。
非和非合聞聽覺知。
亦複如是。
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
當知了别見聞覺知。
圓滿湛然。
性非從所。
兼彼虛空地水火風。
均名七大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阿難。
汝心粗浮。
不悟見聞發明了知。
本如來藏。
汝應觀此六虛識心。
為同為異。
為空為有。
為非同異。
為非空有。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言地水火風而依于空。
為器界五大性。
所謂相分也。
言見聞覺知而依于識。
為根身五大性。
所謂見分也。
見相二分。
均從第八識生起。
故八識湛然。
即謂妙覺。
即謂如來藏。
今以前五識為見大。
所謂性境。
屬現量。
以第六識為識大。
所謂分别事識。
屬比量非量。
二乘人不知有七八二識。
以此為主人公。
為作善惡業。
有殊勝力。
故前五識無分别。
至六識方能分别。
故曰識動見澄。
但舉此識。
不生于見。
不生于相。
不生于空。
非因緣生。
又非無因突然而出。
非自然生。
且此六識。
善惡無記三性皆具。
與前六根見大。
各有種子現行。
非和非合。
三者俱非。
了無所寄。
此識果何所從來乎。
夫生于見。
生于相。
生于空。
則有所從來。
既有從來。
則有方所。
便非周遍唯無所從。
不從有來。
不從無來。
則性非從所。
本無涯際。
本自周圓。
故此了明分别事識。
興前見相二分。
均名七大。
識歸湛然。
是六識與八識合。
故曰如來藏。
若六識合于塵者。
為同為有。
離于塵者。
為異為空。
非合非離。
無蹤可覓。
乃得名湛然也。
此湛然之識。
何以曰性識曰真識哉。
從明起知。
不于情起。
從覺生明。
不于境生。
此識從真性真覺中流出。
識即性也。
識即覺也。
所謂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者此也。
此性識之明知。
即是覺明之真識。
猶雲妙明明妙雲爾。
故曰妙覺湛然。
遍周法界。
前六俱雲清淨本然。
此獨雲妙覺湛然。
以等妙之覺律之。
故當微别。
前六雲圓滿十方。
似稱性義。
此獨雲含吐十虛。
似發起義。
識性無源。
能為萬法之源。
凡前所雲如來藏者。
皆歸于此也。
于空則曰汝心昏迷。
謂迷四大與空異也。
空性覺故。
于見則曰汝性沉淪。
謂逐塵流轉而不返也。
見覺而不動故。
于識則曰汝心粗浮。
謂識精内潛。
浮則但認浮根。
粗則不達識精故。
五陰分屬十八界。
而此獨詳于識者。
以如來藏中。
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而成阿賴耶識。
能究竟歸不生不滅者。
名第九識。
即識即性也。
不能究竟猶存生滅者。
雖湛然不波。
是識非性也。
見性者不迷于識。
故妙存乎心悟。
保壽上堂雲。
三界唯心。
萬法惟識。
檻外雲生。
檐前雨滴。
澗水湛如藍。
野華開似織。
此時若不究根源。
謾向當來問彌勒。
還會麼。
不勞久立。
丹霞頌雲。
靈然不涉去來今。
三界都盧一點心。
檻外桃華春蝶舞。
門前楊柳曉莺吟。
又唯心訣雲。
岩樹庭柯。
各挺無邊之妙相。
猿吟鳥噪。
皆談不二之圓音。
悟此方信遍大地無不是藥者。
何止七大而已哉。
不然。
入理深談。
翻成毒藥。
豈必
山抛下火。
僧曰。
某甲到這裡卻不會。
山曰。
日照寒潭明更明。
古人遇境即發明向上一路。
為于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有實透脫處。
阿難。
水性不定。
流息無恒。
如室羅城迦毗羅(此雲黃赤色)仙。
研迦羅(此雲輪)仙。
及缽頭摩(此雲赤蓮華)诃薩多等諸大幻師。
求太陰精。
用和幻藥。
是諸師等。
于白月晝。
手執方諸。
承月中水。
此水為複從珠中出。
空中自有。
為從月來。
阿難。
若從月來。
尚能遠方令珠出水。
所經林木。
皆應吐流。
流則何待方諸所出。
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若從珠出。
則此珠中常應流水。
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若從空生。
空性無邊。
水當無際。
從人洎天。
皆同滔溺。
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汝更谛觀。
月從天陟。
珠因手持。
承珠水盤。
本人敷設。
水從何方流注于此。
月珠相遠非和非合。
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一處執珠。
一處水出。
遍法界執。
滿法界生。
生滿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方諸亦名陰燧。
形如蛤。
熟拭令熱。
以向月。
則津然出水。
方石也。
諸珠也。
煉石成之。
應于十一月壬子日子時造。
月望前曰白。
望後曰黑。
亭午曰晝。
亦月明如晝意也。
外道于定中。
或睹日月輪。
或見紅蓮華。
及黃赤色。
故各以其術得名。
楞伽雲。
譬如日月形。
缽頭摩深險。
如虛空火燼。
如是種種相。
外道道通禅。
此之謂也。
其幻術。
皆以藥為之。
今世傳神仙幻術。
多用陽起石及磁石等。
即此之類。
水之出方珠也。
非和合。
非自然。
固與陽燧無以異。
至謂空性無邊。
水當無際。
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不與性空真水相剌謬乎。
蓋以相論則有形。
故水滿空而同溺。
以性論則無形。
故空現水而無盡。
此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蓋指清淨四大之性而言。
性本空故。
空空相涵。
空空不二。
孰見有淩奪之相哉。
後富樓那所疑。
第于性上疑其淩奪。
非疑其相也。
相不相容。
世尊已于此先言之矣。
又何更用疑。
藥山問僧甚處來。
曰湖南來。
山曰。
洞庭水滿也未。
曰未。
山曰許多時雨水。
為甚麼未滿。
僧無對。
道吾代雲。
滿也。
雲岩曰。
湛湛地。
洞山雲。
甚麼劫中曾增減來。
雲門曰。
祗在這裡。
又雪峰雲。
飯籮邊坐。
餓死人無數。
海水邊坐。
渴殺人無數。
玄沙雲。
飯羅裡坐。
餓死人無數。
海水沒頭。
渴殺人無數。
雲門雲。
通身是飯。
通身是水。
天童拈雲。
我即不然。
飯羅裡坐。
脹殺人無數。
海水沒頭。
漫殺人無數。
以前傷乎不吞。
以後傷乎不吐。
祗如雲門雲。
通身是飯。
通身是水。
到這裡。
無你吞吐處。
古人舉唱性海波瀾。
重重無盡。
到雲門。
通身是水。
語方十成。
卻才與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若合符契。
故知以意想測度性空性水者。
蓋不啻幾多般矣。
阿難。
風性無體。
動靜不常。
汝常整衣。
入于大衆。
僧伽梨角(此雲大衣)動及傍人。
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此風為複出袈裟角。
(此雲壞色)發于虛空。
生彼人面。
阿難。
此風若複出袈裟角。
汝乃披風。
其衣飛搖。
應離汝體。
我今說法。
會中垂衣。
汝看我衣。
風何所在。
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若生虛空。
汝衣不動。
何因無拂。
空性常住。
風應常生。
若無風時。
虛空當滅。
滅風可見。
滅空何狀。
若有生滅。
不名虛名。
名為虛空。
雲何風出。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
從彼面生。
當應拂汝。
自汝整衣。
雲何倒拂。
汝審谛觀。
整衣在汝。
面屬彼人。
虛空寂然。
不參流動。
風自誰方。
鼓動來此。
風空性隔。
非和非合。
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
性空真風。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如汝一人。
微動服衣。
有微風出。
遍法界拂。
滿國土生。
周遍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整衣在汝。
而衣不飄去。
面屬彼人。
而風不倒拂。
虛空寂然。
而不随風生滅。
是三者。
不興風流動之性相參。
誰為和合。
不應風性無根而出。
誰謂自然。
以風即性故。
性即風故。
特循業發現。
如衣動風生雲爾。
性遍法界。
則風遍法界。
故均名曰大。
儒者言坤為地。
坎為水。
離為火。
巽為風。
總不外乎陰陽。
陰陽從何而生。
自太極動靜中來也。
一物各具一太極。
萬物統體一太極。
未嘗不即理即事。
即事即理。
然而悟心為太極者鮮矣。
既悟心為太極。
天下甯有心外之物哉。
麻谷使扇次。
僧問風性常住。
無處不周。
和尚為甚麼卻搖扇。
谷曰。
你秪知風性常住。
且不知無處不周。
僧曰。
作麼生是無處不周。
谷卻搖扇。
僧作禮谷曰無用處師僧。
着得一千個有甚麼益。
又南泉問僧曰。
夜來好風。
僧曰。
夜來好風。
泉曰。
吹折門前一枝松。
僧曰。
吹折門前一枝松。
又問一僧曰。
夜來好風。
僧曰。
是甚麼風。
泉曰。
吹折門前一枝松。
僧曰。
是甚麼松。
泉曰。
一得一失。
據二僧答處。
俱有衲僧氣息。
南泉何謂一得一失。
若定當得出。
許親見南泉。
阿難。
空性無形。
因色顯發。
如室羅城。
去河遙處。
諸刹利種(此雲王族)及婆羅門。
(此雲淨志)毗舍(商賈)首陀(農人)兼頗羅堕。
(此雲智人)旃陀羅等。
(魁脍愚人)新立安居。
鑿井求水。
出土一尺。
于中則有一尺虛空。
如是乃至出土一丈。
中間還得一丈虛空。
虛空淺深。
随出多少。
此空為當因土所出。
因鑿所有。
無因自生。
阿難。
若複此空無因自生。
未鑿土前。
何不無礙。
唯見大地。
迥無通達。
若因土出。
則土出時。
應見空入。
若土先出。
無空入者。
雲何虛空。
因土而出。
若無出入。
則應空土元無異因。
無異則同。
則土出時。
空何不出。
若因鑿出。
則鑿出空。
應非出土。
不因鑿出。
鑿自出土。
雲何見空。
汝更審谛谛審谛觀。
鑿從人手。
随方運轉。
土因地移。
如是虛空。
因何所出。
鑿空虛實。
不相為用。
非和非合。
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
本不動搖。
當知現前地水火風。
均名五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阿難。
汝心昏迷。
不悟四大元如來藏。
當觀虛空。
為出為入。
為非出入。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
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如一井空。
空生一井。
十方虛空。
亦複如是。
圓滿十方。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空性無形。
豈有出入。
但因色顯發。
知有空耳。
有色非空。
無色即空。
色有去來。
空無起滅。
非但地能障空。
即水即火即風皆色也。
非但鑿地可以見空。
即去水滅火息風。
亦可以見空。
故當四大之生也。
空未嘗無。
當四大之滅也。
空非始有。
四大有去來。
而空元無出入。
空性周圓容易可解。
四大真空亦猶是也。
當未随業之時。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本未嘗無。
及既發現之後。
随感随應充滿世間。
亦非始有。
相有生滅。
性無生滅。
有生滅者。
必不周遍。
唯周遍者。
自無生滅。
謂之如來藏者。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豈容生滅于其間哉。
若論頑空。
雖無出入。
亦有生滅。
如後舉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十方虛空悉皆銷殒。
唯真空即真覺。
原無生滅。
前四大曰真色真火真水真風。
皆以真言。
即後所雲清淨四大也。
皆以性言。
不取于相。
故曰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明明自性真而言。
若諸相有形。
安能圓融無礙乎。
融之雲者。
即色即空。
即空即色。
不見有五大之迹。
惟是一空。
圓之雲者。
空不礙色。
色不礙空。
五大疊出無窮。
不離一真也。
前以四大融會真空。
此以真空銷歸真覺。
明所謂真空者即真覺。
非頑空比也。
黃龍祖心禅師上堂心同虛空界。
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
無是無非法。
便恁麼休去。
停桡把纜。
且向灣裡泊舡。
若據衲僧門下。
天地懸隔。
且道衲僧門下有甚長處。
楖??橫擔不顧人。
直入千峰萬峰去又胡釘鉸參寶壽。
壽問莫是胡釘鉸麼。
胡雲不敢。
壽雲還釘得虛空麼。
胡雲。
請和尚打破将來。
壽便打。
胡不肯。
壽雲。
已後有多口阿師為你點破去在。
後參趙州。
州雲。
莫是胡釘鉸麼。
胡雲不敢。
州雲。
還釘得虛空麼。
胡雲。
請和尚打破将來。
州雲。
且釘這一縫。
胡乃舉寶壽行棒因緣。
胡雲不知過在甚麼處。
州雲隻這一縫尚不奈何。
更教他打破虛空來。
因代雲且釘這一縫。
州雲。
我與麼道。
與他寶壽千裡萬裡。
胡乃有省。
合二則觀之。
證得虛空者非。
打破虛空者非。
作麼生是出身之路。
參。
阿難。
見覺無知。
因色空有。
如汝今者。
在祇陀林。
朝明夕昏。
設居中宵。
白月則光。
黑月便暗。
則明暗等。
因見分析。
此見為複與明暗相并太虛空。
為同一體。
為非一體。
或同非同。
或異非異。
阿難。
此見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
則明與暗二體相亡。
暗時無明。
明時無暗。
若與暗一。
明則見亡。
必一于明。
暗時當滅。
滅則雲何見明見暗。
若明暗殊。
見無生滅。
一雲何成。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
汝離明暗及與虛空。
分析見元。
作何形相。
離明離暗。
及離虛空。
是見元同龜毛兔角。
明暗虛空。
三事俱異。
從何立見。
明暗相背。
雲何或同。
離三元無。
雲何或異。
分空分見。
本無邊畔雲何非同。
見暗見明。
性非遷改。
雲何非異。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谛審觀。
明從太陽。
暗從黑月。
通屬虛空壅歸大地。
如是見精。
因何所出。
見覺空頑。
非和非合。
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若見聞知。
性圓周遍。
本不動搖。
當知無邊不動虛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
均名六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阿難。
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
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
為生為滅。
為同為異。
為非生滅。
為非同異。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
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如一見根。
見周法界。
聽嗅嘗觸。
覺觸覺知。
妙德瑩然。
遍周法界。
圓滿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前地水火風空五大即具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所謂相分也。
今見聞覺知六根。
亦由清淨四大合成。
夫因色空現前。
對境即覺。
未入分别。
乃前五識。
所謂見分也。
故以見大總之。
如一見根。
見周法界。
聽嗅嘗觸。
覺觸覺知。
妙德瑩然。
遍周法界。
何以均謂之妙。
有形即見。
有聲即聞。
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非由拟議。
不假安排。
故謂之妙。
此見無體。
但因境胃。
前境若無。
見亦不生。
豈有一體多體。
與境離合。
而可以同異四句論哉。
但以四句立論者。
皆戲論也。
故明暗通塞。
相代于目前。
猶地水火風。
疊現于空中。
境有生滅。
見無生滅。
境有動搖。
見無動搖。
其周遍法界也。
與空無二。
然見覺空頑。
非可和合。
覺即是空。
謂之真空。
夫頑空有生滅也。
真空無生滅也。
頑空生滅于真覺之中。
猶四大起滅于虛空之内。
虛空與四大。
不可以生滅同異論。
而見覺于色空。
又可以生滅同異觀哉。
凡雲生滅同異者。
皆屬妄塵。
凡雲非生非滅非同非異者。
皆屬妄計。
但于境上辨。
不于性上辨。
故為戲論。
若于性上辨者。
此見緣性境。
如第二月。
不離真月故。
性發而為見。
即真覺發而為明也。
覺者其見之精。
明者其見之用也。
如燈有光。
燈者其照之精。
光者其照之用也。
即見即覺。
即覺即空。
本無染污。
故曰清淨。
本無造作。
故曰本然。
本無方所。
故曰周遍。
約三身而論。
清淨即法身。
本然即報身。
周遍即化身。
約三德而論。
清淨即理。
本然即智。
周遍即行。
合三者而融攝之。
舉一即三。
舉三即一。
其未感也。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此見非淪于無。
其既應也。
妙德瑩然。
遍周法界。
此見非著于有。
六根清淨。
圓滿十虛。
故有見百佛界者。
有見千佛界者。
必見周法界。
始滿清淨之量。
不然。
亦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而已。
後雲汝以空明。
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
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
此應所知量事也。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背塵合覺。
故發真如。
此循業發現事也。
覺明之性。
無作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此其所以為如來藏也。
皓月供奉問長沙岑曰。
蚯蚓斷為兩頭。
兩頭俱動。
未審佛性在阿那頭。
沙曰。
動與不動。
是何境界。
月曰。
言不幹典。
非智者之所談。
秪如和尚言。
動與不動。
是何境界。
出自何經。
沙曰。
灼然言不幹典。
非智者之所談。
大德豈不見首楞嚴雲。
當知十方無邊不動虛空。
并其動搖地水火風。
均名六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乃示偈曰。
最甚深。
最甚深。
法界人身便是心。
迷者迷心為衆色。
悟時刹境是真心。
身界二塵無實相。
分明達此号知音。
長沙善說楞嚴。
至謂身界二塵無實相。
内無能見之根。
外無所見之境。
能所俱空。
覓見了不可得。
何容更說生滅同異乎。
阿難。
識性無源。
因于六種根塵妄出。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
用目循曆。
其目周視。
但如鏡中。
無别分析。
汝識于中。
次第标指。
此是文殊。
此富樓那。
此目犍連。
此須菩提。
此舍利弗。
此識了知。
為生于見。
為生于相。
為生虛空。
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阿難。
若汝識性生于見中。
如無明暗及與色空。
四種必無。
元無汝見。
見性尚無。
從何發識。
若汝識性生于相中。
不從見生。
既不見明。
亦不見暗。
明暗不矚。
即無色空。
彼相尚無。
識從何發。
若生于空。
非相非見。
非見無辨。
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非相滅緣。
見聞覺知。
無處安立。
處此二非。
空則同無。
有非同物。
縱發汝識。
欲何分别。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識明月。
汝更細詳。
微細詳審。
見托汝睛。
相推前境。
可狀成有。
不相成無。
如是識緣。
因何所出。
識動見澄。
非和非合聞聽覺知。
亦複如是。
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
當知了别見聞覺知。
圓滿湛然。
性非從所。
兼彼虛空地水火風。
均名七大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阿難。
汝心粗浮。
不悟見聞發明了知。
本如來藏。
汝應觀此六虛識心。
為同為異。
為空為有。
為非同異。
為非空有。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通曰。
言地水火風而依于空。
為器界五大性。
所謂相分也。
言見聞覺知而依于識。
為根身五大性。
所謂見分也。
見相二分。
均從第八識生起。
故八識湛然。
即謂妙覺。
即謂如來藏。
今以前五識為見大。
所謂性境。
屬現量。
以第六識為識大。
所謂分别事識。
屬比量非量。
二乘人不知有七八二識。
以此為主人公。
為作善惡業。
有殊勝力。
故前五識無分别。
至六識方能分别。
故曰識動見澄。
但舉此識。
不生于見。
不生于相。
不生于空。
非因緣生。
又非無因突然而出。
非自然生。
且此六識。
善惡無記三性皆具。
與前六根見大。
各有種子現行。
非和非合。
三者俱非。
了無所寄。
此識果何所從來乎。
夫生于見。
生于相。
生于空。
則有所從來。
既有從來。
則有方所。
便非周遍唯無所從。
不從有來。
不從無來。
則性非從所。
本無涯際。
本自周圓。
故此了明分别事識。
興前見相二分。
均名七大。
識歸湛然。
是六識與八識合。
故曰如來藏。
若六識合于塵者。
為同為有。
離于塵者。
為異為空。
非合非離。
無蹤可覓。
乃得名湛然也。
此湛然之識。
何以曰性識曰真識哉。
從明起知。
不于情起。
從覺生明。
不于境生。
此識從真性真覺中流出。
識即性也。
識即覺也。
所謂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者此也。
此性識之明知。
即是覺明之真識。
猶雲妙明明妙雲爾。
故曰妙覺湛然。
遍周法界。
前六俱雲清淨本然。
此獨雲妙覺湛然。
以等妙之覺律之。
故當微别。
前六雲圓滿十方。
似稱性義。
此獨雲含吐十虛。
似發起義。
識性無源。
能為萬法之源。
凡前所雲如來藏者。
皆歸于此也。
于空則曰汝心昏迷。
謂迷四大與空異也。
空性覺故。
于見則曰汝性沉淪。
謂逐塵流轉而不返也。
見覺而不動故。
于識則曰汝心粗浮。
謂識精内潛。
浮則但認浮根。
粗則不達識精故。
五陰分屬十八界。
而此獨詳于識者。
以如來藏中。
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而成阿賴耶識。
能究竟歸不生不滅者。
名第九識。
即識即性也。
不能究竟猶存生滅者。
雖湛然不波。
是識非性也。
見性者不迷于識。
故妙存乎心悟。
保壽上堂雲。
三界唯心。
萬法惟識。
檻外雲生。
檐前雨滴。
澗水湛如藍。
野華開似織。
此時若不究根源。
謾向當來問彌勒。
還會麼。
不勞久立。
丹霞頌雲。
靈然不涉去來今。
三界都盧一點心。
檻外桃華春蝶舞。
門前楊柳曉莺吟。
又唯心訣雲。
岩樹庭柯。
各挺無邊之妙相。
猿吟鳥噪。
皆談不二之圓音。
悟此方信遍大地無不是藥者。
何止七大而已哉。
不然。
入理深談。
翻成毒藥。
豈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