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因緣自然。
乃為戲論。
僧問藥山。
己事未明。
乞和尚指示。
山良久曰。
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
秪宜汝于言下便見去。
猶較些子。
若更入思量。
卻成吾罪過。
不如且各合口。
免相累及。
故知識心蔔度。
去道轉遠。
但有言說。
即非實義。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身心蕩然。
得無挂礙。
是諸大衆。
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見十方空。
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圓。
含裹十方。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虛空之中。
吹一微塵。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
起滅無從。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
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
得未曾有。
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通曰。
心精遍圓。
含裹十方。
心量廣大。
固自如此。
乃至見十方空如手中物及正報身與微塵等。
此方會妄歸真。
猶存二見。
較之身心一如。
身外無餘者。
尚隔數舍。
陸大夫問南泉曰。
肇法師也甚奇特。
解道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
泉指庭前牡丹雲。
大夫。
時人見此一株華如夢相似。
陸罔措。
雪窦頌雲。
聞見覺知非一一。
山河不在鏡中觀。
霜天月落夜将半。
誰共澄潭照影寒。
天童頌雲。
照徹離微造化根。
紛紛出沒見其門。
遊神劫外問何有。
着眼身前知妙存。
虎嘯蕭蕭岩吹作。
龍吟冉冉洞雲昏。
南泉點破時人夢。
要識堂堂補處尊。
古德雲。
是處是慈氏。
無門無善财。
即此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于此識得。
自知常住不滅。
而信漚之即為海也。
不見有起滅相。
故曰起滅無從。
唐順宗問佛光滿曰。
佛從何方來。
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
佛今在何處。
滿答曰。
佛從無為來。
滅向無為去。
法身等虛空。
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
有住歸無住。
來為衆生來。
去為衆生去。
清淨真如海。
湛然體常住。
智者善思惟。
更勿生疑慮。
帝又問。
佛向王宮生。
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
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
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此。
智者善分别。
滿答曰。
佛體本無為。
迷情妄分别。
法身等虛空。
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
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衆生。
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
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
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心處。
自然無法說。
順宗大悅。
裴相國一日入開元寺。
見壁畫。
乃問寺主。
這畫是甚麼。
寺主曰。
畫高僧。
裴雲。
形影在這裡。
高僧在甚麼處。
寺主無對。
裴雲。
此間莫有禅師麼。
寺主雲。
有一人。
遂請黃檗。
相見。
乃舉前話問檗。
檗召雲。
裴休。
休應諾。
檗雲。
在甚麼處。
裴于言下有省。
此可為常住不滅證據。
故綴錄之。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定林曰。
識精為水。
水不搖則名之為湛。
所謂圓湛者。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不分為六。
則湛圓矣。
所謂妙湛者。
以妙力總持不動。
則湛妙矣。
所謂覺湛明性者。
覺合識精。
如日合水而有明性也。
所謂湛精圓常者。
即圓湛識精也。
已滅生滅。
故名為常。
所謂此湛非是不流。
如急流水望如恬靜者。
經雲。
識動見澄。
則識有動性。
名為想元。
自非妙湛總持。
則念念受熏。
習氣暴流。
成諸行矣。
經于諸行喻如流者。
以此。
然識比諸行。
猶名為湛。
所謂湛入合湛者。
如波瀾滅。
化為澄水。
名行陰盡。
内内湛明。
入無所入。
名識陰區宇。
則所謂湛入者。
識陰也。
湛入為識陰。
則湛為性識明知。
明知即智。
智之與識。
是識邊際。
故說五陰而曰湛入合湛。
歸識邊際。
性識不名湛入者。
周遍法界無出入故。
所謂内内湛明入無所入者。
湛出為行。
行如水流。
湛入為識。
識滅行陰。
則内内湛明。
入至想元。
更無所入矣。
所謂識精者。
即阿陀那識也。
所謂黏湛者。
黏此識精也。
此識精者。
如水清潔。
本無黏性。
妄起分别。
與色合故。
水土雜矣。
乃能成黏。
若識此識者。
如水清潔。
本無黏性。
能不合色。
脫黏内伏矣。
湛有圓湛。
有妙湛。
有覺湛。
有精湛。
有湛入。
有黏湛。
如前義。
锱铢之分較。
盡法之喻也。
馬鳴曰。
以依不覺。
心動為業。
覺則不動。
夫覺則不動。
妙湛總持之謂也。
動則為業。
遷流而為諸行矣。
所謂首楞嚴王者。
以首楞嚴定。
十地菩薩能得之。
故佛則為王也。
傅大士一日講經次。
帝至。
大衆皆起。
唯士端坐不動。
近臣報曰。
聖駕在此。
何不起。
士曰。
法地若動。
一切不安。
若大士者。
真得首楞嚴定矣。
僧問姜山方禅師。
如何是不動尊。
方曰。
單着布衫穿市過。
僧曰。
學人未曉。
方曰。
騎驢踏破洞庭湖。
僧曰。
透過三級浪。
專聽一聲雷。
方曰。
伸手不見掌。
僧曰。
還許學人進向也無。
方曰。
踏地告虛空。
僧曰。
雷門之下。
布鼓誰鳴。
方曰。
八華毬子上。
不用繡紅旗。
僧曰。
三十年後此話大行。
方便打。
姜山自是那邊人。
不妨随流得妙。
其如這僧錯認定盤針。
難與共語。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通曰。
億劫尚有數可指。
阿僧祇。
三無數劫也。
無始以來。
迷真認妄。
皆颠倒見。
今會妄歸真。
獲本妙心。
常住不滅。
如前如來藏。
即法身之謂也。
僧問黃檗。
教中雲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如何。
檗雲。
若以三無數劫修行。
有所證得者。
盡恒沙劫不得。
若于一刹那中獲得法身。
直了見性者。
猶是三乘教之極談也。
何以故。
以見法身可獲故。
皆屬不了義教中收。
黃檗出詞吐氣。
真是大乘根器。
阿難既獲法身矣。
何以又曰希更審除微細惑。
以見有法身可獲故。
太原孚上座。
初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
有禅者阻雪。
因往聽經。
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
廣談法身妙理。
禅者失笑。
孚講罷。
請禅者吃茶。
白曰。
某甲素志狹劣。
依文解義。
适蒙見笑。
且望見教。
禅者曰。
實笑座主不識法身。
孚曰。
如此解說。
何處不是。
曰請座主更說一遍。
孚曰。
法身之理。
猶如太虛。
豎窮三際。
橫亘十方。
彌綸八極。
包括二儀。
随緣赴感。
靡不周遍。
禅者曰。
不道座主說不是。
祗是說得法身量邊事。
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
既然如是。
禅德當為我說。
曰座主還信否。
孚曰。
焉敢不信。
禅者曰。
若如是。
座主辍講旬日。
于室内端然靜慮。
收心攝念。
善惡諸緣。
一時放卻。
孚一依所教。
從初夜至五更。
聞鼓角聲。
忽然契悟。
便去扣門。
禅者曰。
阿誰。
孚曰某甲。
禅者咄曰。
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
夜來為甚麼醉酒卧街。
孚曰。
禅德。
自來講經。
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
從今以去更不敢如是。
禅者曰。
且去。
來日相見。
若孚者真不曆僧祇獲法身矣。
僧問利山和尚。
不曆僧祇獲法身。
請師直指。
山曰。
子承父業。
曰如何領會。
山曰貶剝不慈。
曰恁麼則大衆有賴去也。
山曰。
大衆且置。
作麼生是法身。
僧無對。
山曰。
汝問我。
與汝道。
僧問如何是法身。
山曰。
空華陽焰。
且道利山所說法身。
與阿難較多少。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通曰。
不曆僧祇獲法身。
信位即是。
人位未是。
故行圓果滿。
實證真智。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乃得成寶王也。
至此普觀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我皆一一而度脫之。
衆生無盡。
我願無盡。
興慈運悲。
不容自已。
良以佛法僧三寶。
為衆生津梁故。
洞山初。
初參雲門。
門問近離甚處。
曰查渡。
門曰。
夏在甚處。
曰湖南報慈。
門曰。
幾時離彼。
曰八月二十五。
門曰。
放汝三頓棒。
至明日。
卻上問訊。
昨日蒙和尚放三頓棒。
不知過在甚處。
門曰。
飯袋子。
江西湖南便恁麼去。
初于言下大悟。
遂曰。
他後向無人煙處。
不畜一粒米。
不種一莖菜。
接待十方往來。
盡興伊抽釘拔楔。
拈卻炙脂帽子。
脫卻鹘臭布衫。
教伊灑灑地作個無事衲僧。
豈不快哉。
門曰。
你身如椰子大。
開得如許大口。
初便禮拜。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通曰。
深心二字有味。
非淺近可測。
塵刹無涯。
智悲無量。
與佛同慈。
足稱報恩矣。
臨濟辭黃檗。
檗問什麼處去。
濟雲不是河南。
便是河北。
檗便打。
濟約住。
與一掌。
檗大笑。
乃喚侍者。
将百丈先師禅闆幾案來。
濟雲。
侍者将火來。
檗雲。
雖然如是。
汝但将去。
已後坐卻天下人舌頭去在。
後沩山問仰山。
臨濟莫辜負他黃檗也。
無仰山曰。
不然。
沩雲。
子又作麼生。
仰曰。
知恩方解報恩。
沩雲。
從上古人。
還有相似底也無。
仰曰有。
秪是年代深遠。
不欲舉似。
沩曰。
雖然如是。
吾且不知。
子但舉看。
仰曰。
秪如楞嚴會上。
阿難贊佛雲。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豈不是報恩之事。
沩雲。
如是如是。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見過于師。
方堪傳授。
又沩山問仰山。
臨濟之後如何。
仰曰。
吳越間有一人。
然遇大風則止。
沩曰。
可奈何。
仰曰。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後風穴沼得首山念嗣法。
人以為仰山再來。
若仰山真有深心者。
讵可測哉。
讵可測哉。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通曰。
五陰未空。
則五濁難破。
安能度一切苦厄。
唯其得果。
已證出世間法。
故不妨入廛垂手。
以覺覺他。
所謂将此深心奉塵刹。
必先施此五濁惡世也。
阿難業有是願。
而此土傅大士足以當之。
大士名翕。
年十六。
納劉氏女妙光。
生二子。
曰普建。
普成。
年二十四。
鬻其妻若子。
為水陸會。
間與裡人稽亭浦漉魚。
獲已。
沉籠水中。
祝曰。
去者适。
止者留。
人謂之愚。
會天竺僧嵩頭陀語曰。
我與汝毗婆屍佛所發誓。
今兜率宮衣缽現在。
何日當還。
因命臨水睹影。
見圓光寶蓋。
大士笑謂之曰。
罏韛之所多鈍鐵。
良醫之門足病人。
度生為急。
何思彼樂乎。
嵩指松山頂曰。
此可栖矣。
大士躬耕而居之。
有人盜菽麥瓜果。
大士即與籠籃盛去。
天嘉二年。
感七佛相随。
釋迦引前。
維摩接後。
唯釋尊數顧共語。
為我補處也。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正法眼藏。
自迦葉阿難傳至達磨。
已二十八代。
此土雖有教典。
未聞最上宗風。
達摩未至。
大士已生。
毋乃先入之明證乎。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通曰。
過去無量諸佛。
度脫無量衆生。
豈能一一成佛。
何為遽取涅槃而去。
金剛經雲。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到此境界。
不見有佛可成。
有衆生可度。
亦無有涅槃可入。
乃為正見。
僧問忠國師。
那個是佛心。
師曰。
牆壁瓦礫是。
僧曰。
與經大相違也。
涅槃曰離牆壁無情之物。
故名佛性。
今雲是佛心。
未審心之與性。
為别不别。
師曰。
迷即别。
悟即不别。
僧曰。
經雲佛性是常。
心是無常。
今雲不别。
何也。
師曰。
汝但依語而不依義。
譬如寒月。
水結為冰。
及至暖時。
冰釋為水。
衆生迷時。
結性成心。
衆生悟時。
釋心成性。
若執無情無佛性者。
總不應言三界唯心。
宛是汝自違經。
吾不違也。
僧曰。
教中但見有情作佛。
不見無情受記。
且賢劫千佛。
誰是無情佛耶。
師曰。
如皇太子未受位時。
唯一身耳。
受位之後。
國土盡屬于王。
甯有國土别受位乎。
今但有情受記作佛之時。
十方國土。
悉是遮那佛身。
那得更有無情受記耶。
僧曰。
一切衆生。
盡居佛身之上。
便利穢污佛身。
穿鑿踐踏佛身。
豈無罪耶。
師曰。
衆生全體是佛。
欲誰為罪。
僧曰。
經雲佛身無挂礙。
今以有為窒礙之物而作佛身。
豈不乖于聖旨。
師曰。
大品經雲。
不可離有為而說無為。
汝信色是空否。
僧曰。
佛之誠言。
焉敢不信。
師曰。
色既是空。
甯有挂礙。
僧曰。
衆生佛性既同。
隻用一佛修行。
衆生應時解脫。
今既不爾。
同義安在。
師曰。
汝不見華嚴六相義雲。
同中有異。
異中有同。
成壞總别。
類例皆然。
衆生與佛。
雖同一性。
不妨各各自修自得。
未見他食我飽。
竊又以海漚譬之。
一漚既滅。
全體即是大海。
未見一漚滅時。
衆漚皆滅。
故不妨各各自修自得。
既悟全體是海。
則衆漚莫非是水。
何衆生而不佛乎。
若見衆生皆是佛者。
即取泥洹可也。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通曰。
雄雄之尊。
視十地而下。
皆其雌也。
超十力五力而上之。
故曰大力。
與樂曰慈。
救苦曰悲。
必使他心通。
方名自性現。
故希望世尊審除微細惑也。
夫既獲法身矣。
何得更有惑在。
雲門雲。
直得觸目無滞。
達得名身句身。
一切法空。
山河大地是名身。
亦不可得。
喚作三昧性海俱備。
猶是無風匝匝之波。
直得亡知于覺。
覺即佛性矣。
喚作無事人。
更須知有向上一竅在。
天童拈雲。
賓主之諧。
二俱有過。
各與二十棒。
秪如向上一竅又作麼生。
犀因玩月紋生角。
象被雷驚華入牙。
他日又雲。
光不透脫。
有兩般病。
一切處不明。
面前有物。
是一。
又透得一切法空。
隐隐地似有個物相似。
亦是光不透脫。
又法身亦有兩般病。
得到法身。
為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坐在法身邊。
是一。
直饒透得法身去。
放過即不可。
子細檢點将來有甚麼氣息。
亦是病。
天童頌雲。
森羅萬象許峥嵘。
透脫無方礙眼睛。
掃彼門庭誰有力。
隐人胸次自成情。
舡橫野渡橫秋碧。
棹入蘆華照雪明。
串錦老漁懷就市。
飄飄一葉浪頭行。
乾峰說法身有三種病。
二種光。
雲門如何缺一。
諸方道。
未到走作。
已到住着。
透脫無依是三。
今少前一種。
佛眼道。
騎驢覓驢。
是一。
騎驢了不肯下。
是二。
少後一種。
諸老宿商量法身三種病。
微細如是。
豈涉教意哉。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通曰。
無上覺者。
即向上一竅也。
于前獲法身及得果。
有差别乎。
無差别乎。
所可雲者。
佛果有七。
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庵摩羅識。
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
悟菩提。
見佛性。
即可謂獲法身。
見性之後。
審除細惑。
使生滅滅生俱寂。
以合乎涅槃真如。
白淨純凝。
以合乎庵摩羅識。
廓然圓照。
以合乎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
乃可謂得果。
然未可謂登無上覺也。
玩一早字。
即頓悟法門。
一了百當。
不藉勳級。
不論凡夫十地。
人人可登。
佛雲。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密付迦葉。
有何蹤迹影響可得。
此即所謂無上覺也。
一登此覺。
即至佛地。
便可于十方界。
坐蓮華寶座。
為衆說法。
龍女尚然。
況聲聞弟子乎。
藥山在馬祖三年。
祖問子近日見處作麼生。
山曰皮膚脫落盡。
唯有一真實。
祖曰。
子之所得。
可謂協于心體。
布于四肢。
既然如是。
将三條篾束取肚皮。
随處住山去。
山曰。
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祖曰不然。
未有當行而不住。
未有常住而不行。
欲益無所益。
欲為無所為。
宜作舟航無久住此。
又德山至沩山。
挾複子上法堂。
從西過東。
從東過西。
顧視方丈曰。
有麼有麼。
沩坐次。
殊不顧盼。
山曰無無。
便出。
雪窦着語雲。
勘破了也。
至門首。
乃曰。
雖然如此。
也不得草草。
遂具威儀。
再入相見。
才跨門。
提起坐具。
曰和尚。
沩拟取拂子。
山便喝。
拂袖而出。
雪窦着語雲勘破了也。
山至晚。
問首座。
今日新到在否。
座曰。
當時背卻法堂。
着草鞋去也。
沩曰。
此子已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
呵佛罵祖去在。
雪窦着語雲。
雪上加霜。
頌曰。
一勘破。
二勘破。
雪上加霜曾險堕。
飛騎将軍入虜庭。
再得完全能幾個。
急走過。
不放過。
孤峰頂上草裡坐。
咄。
加此一咄。
是雪窦手眼。
非登無上覺者。
難以了此。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通曰。
舜若多。
此雲虛空天。
爍迦羅。
此雲堅固。
舊說空性無體。
尚可銷亡。
我心堅固。
終無動轉。
似阿難發願如此。
既願得果成寶王矣。
何為複有是願。
既已登正覺坐道場矣。
又何諄諄于無動轉乎。
語本不錯。
要知指歸。
是當前雲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何以曰妙湛。
雖湛然不動。
而非住着虛空。
故謂之妙。
若住着虛空而以為不動者。
終非一切究竟堅固。
阿難意曰。
使我十方坐道場。
虛空法身亦不住着。
而正法眼藏究竟堅固。
亦如首楞嚴王妙湛不動雲爾。
首尾相應。
理趣自長。
古德雲。
長者長法身。
短者短法身。
天童拈雲。
且道舜若多神。
喚什麼作法身。
良久雲。
還會麼。
不可續凫截鶴。
夷嶽盈壑去也。
此語政恐人向虛空裡釘橛去在。
疏山上堂。
病僧鹹通年前。
會得法身邊事。
鹹通年後。
會得法身向上事。
雲門出問。
如何是法身邊事。
山曰。
枯樁。
曰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山曰非枯樁。
門曰。
還許某甲說道理也無。
山曰許。
曰枯樁豈不是明法身邊事。
山曰是。
曰非枯樁豈不是明法身向上事。
山曰是。
門曰。
秪如法身還該一切也無。
山曰。
法身周遍。
豈得不該。
門指淨瓶曰。
秪如淨瓶還該法身麼。
山曰阇黎莫向淨瓶邊覓。
門便禮拜。
依然指出非枯樁一條活路。
隻此非枯樁。
正合舜若多性可銷亡之旨曹山。
初谒洞山。
洞問阇黎名甚麼。
曹曰。
本寂。
洞曰。
那個聻。
曹曰。
不名本寂。
洞甚器之。
自此入室。
盤桓數載。
乃辭去。
洞遂密授寶鏡三昧。
複問曰。
子向甚麼處去。
曹曰。
不變異處去。
洞曰。
不變異處。
豈有去耶。
曹曰。
去亦不變異。
丹霞頌雲。
家家門掩蟾蜍月。
處處莺啼楊柳風。
若謂縱橫無變異。
猶如擲劍拟揮空。
曹山正偏兼帶。
可謂得爍迦羅眼。
若認定無變異處。
猶有劍存。
噫微矣。
乃為戲論。
僧問藥山。
己事未明。
乞和尚指示。
山良久曰。
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
秪宜汝于言下便見去。
猶較些子。
若更入思量。
卻成吾罪過。
不如且各合口。
免相累及。
故知識心蔔度。
去道轉遠。
但有言說。
即非實義。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身心蕩然。
得無挂礙。
是諸大衆。
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見十方空。
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圓。
含裹十方。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虛空之中。
吹一微塵。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
起滅無從。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
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
得未曾有。
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通曰。
心精遍圓。
含裹十方。
心量廣大。
固自如此。
乃至見十方空如手中物及正報身與微塵等。
此方會妄歸真。
猶存二見。
較之身心一如。
身外無餘者。
尚隔數舍。
陸大夫問南泉曰。
肇法師也甚奇特。
解道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
泉指庭前牡丹雲。
大夫。
時人見此一株華如夢相似。
陸罔措。
雪窦頌雲。
聞見覺知非一一。
山河不在鏡中觀。
霜天月落夜将半。
誰共澄潭照影寒。
天童頌雲。
照徹離微造化根。
紛紛出沒見其門。
遊神劫外問何有。
着眼身前知妙存。
虎嘯蕭蕭岩吹作。
龍吟冉冉洞雲昏。
南泉點破時人夢。
要識堂堂補處尊。
古德雲。
是處是慈氏。
無門無善财。
即此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于此識得。
自知常住不滅。
而信漚之即為海也。
不見有起滅相。
故曰起滅無從。
唐順宗問佛光滿曰。
佛從何方來。
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
佛今在何處。
滿答曰。
佛從無為來。
滅向無為去。
法身等虛空。
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
有住歸無住。
來為衆生來。
去為衆生去。
清淨真如海。
湛然體常住。
智者善思惟。
更勿生疑慮。
帝又問。
佛向王宮生。
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
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
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此。
智者善分别。
滿答曰。
佛體本無為。
迷情妄分别。
法身等虛空。
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
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衆生。
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
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
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心處。
自然無法說。
順宗大悅。
裴相國一日入開元寺。
見壁畫。
乃問寺主。
這畫是甚麼。
寺主曰。
畫高僧。
裴雲。
形影在這裡。
高僧在甚麼處。
寺主無對。
裴雲。
此間莫有禅師麼。
寺主雲。
有一人。
遂請黃檗。
相見。
乃舉前話問檗。
檗召雲。
裴休。
休應諾。
檗雲。
在甚麼處。
裴于言下有省。
此可為常住不滅證據。
故綴錄之。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定林曰。
識精為水。
水不搖則名之為湛。
所謂圓湛者。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不分為六。
則湛圓矣。
所謂妙湛者。
以妙力總持不動。
則湛妙矣。
所謂覺湛明性者。
覺合識精。
如日合水而有明性也。
所謂湛精圓常者。
即圓湛識精也。
已滅生滅。
故名為常。
所謂此湛非是不流。
如急流水望如恬靜者。
經雲。
識動見澄。
則識有動性。
名為想元。
自非妙湛總持。
則念念受熏。
習氣暴流。
成諸行矣。
經于諸行喻如流者。
以此。
然識比諸行。
猶名為湛。
所謂湛入合湛者。
如波瀾滅。
化為澄水。
名行陰盡。
内内湛明。
入無所入。
名識陰區宇。
則所謂湛入者。
識陰也。
湛入為識陰。
則湛為性識明知。
明知即智。
智之與識。
是識邊際。
故說五陰而曰湛入合湛。
歸識邊際。
性識不名湛入者。
周遍法界無出入故。
所謂内内湛明入無所入者。
湛出為行。
行如水流。
湛入為識。
識滅行陰。
則内内湛明。
入至想元。
更無所入矣。
所謂識精者。
即阿陀那識也。
所謂黏湛者。
黏此識精也。
此識精者。
如水清潔。
本無黏性。
妄起分别。
與色合故。
水土雜矣。
乃能成黏。
若識此識者。
如水清潔。
本無黏性。
能不合色。
脫黏内伏矣。
湛有圓湛。
有妙湛。
有覺湛。
有精湛。
有湛入。
有黏湛。
如前義。
锱铢之分較。
盡法之喻也。
馬鳴曰。
以依不覺。
心動為業。
覺則不動。
夫覺則不動。
妙湛總持之謂也。
動則為業。
遷流而為諸行矣。
所謂首楞嚴王者。
以首楞嚴定。
十地菩薩能得之。
故佛則為王也。
傅大士一日講經次。
帝至。
大衆皆起。
唯士端坐不動。
近臣報曰。
聖駕在此。
何不起。
士曰。
法地若動。
一切不安。
若大士者。
真得首楞嚴定矣。
僧問姜山方禅師。
如何是不動尊。
方曰。
單着布衫穿市過。
僧曰。
學人未曉。
方曰。
騎驢踏破洞庭湖。
僧曰。
透過三級浪。
專聽一聲雷。
方曰。
伸手不見掌。
僧曰。
還許學人進向也無。
方曰。
踏地告虛空。
僧曰。
雷門之下。
布鼓誰鳴。
方曰。
八華毬子上。
不用繡紅旗。
僧曰。
三十年後此話大行。
方便打。
姜山自是那邊人。
不妨随流得妙。
其如這僧錯認定盤針。
難與共語。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通曰。
億劫尚有數可指。
阿僧祇。
三無數劫也。
無始以來。
迷真認妄。
皆颠倒見。
今會妄歸真。
獲本妙心。
常住不滅。
如前如來藏。
即法身之謂也。
僧問黃檗。
教中雲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如何。
檗雲。
若以三無數劫修行。
有所證得者。
盡恒沙劫不得。
若于一刹那中獲得法身。
直了見性者。
猶是三乘教之極談也。
何以故。
以見法身可獲故。
皆屬不了義教中收。
黃檗出詞吐氣。
真是大乘根器。
阿難既獲法身矣。
何以又曰希更審除微細惑。
以見有法身可獲故。
太原孚上座。
初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
有禅者阻雪。
因往聽經。
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
廣談法身妙理。
禅者失笑。
孚講罷。
請禅者吃茶。
白曰。
某甲素志狹劣。
依文解義。
适蒙見笑。
且望見教。
禅者曰。
實笑座主不識法身。
孚曰。
如此解說。
何處不是。
曰請座主更說一遍。
孚曰。
法身之理。
猶如太虛。
豎窮三際。
橫亘十方。
彌綸八極。
包括二儀。
随緣赴感。
靡不周遍。
禅者曰。
不道座主說不是。
祗是說得法身量邊事。
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
既然如是。
禅德當為我說。
曰座主還信否。
孚曰。
焉敢不信。
禅者曰。
若如是。
座主辍講旬日。
于室内端然靜慮。
收心攝念。
善惡諸緣。
一時放卻。
孚一依所教。
從初夜至五更。
聞鼓角聲。
忽然契悟。
便去扣門。
禅者曰。
阿誰。
孚曰某甲。
禅者咄曰。
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
夜來為甚麼醉酒卧街。
孚曰。
禅德。
自來講經。
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
從今以去更不敢如是。
禅者曰。
且去。
來日相見。
若孚者真不曆僧祇獲法身矣。
僧問利山和尚。
不曆僧祇獲法身。
請師直指。
山曰。
子承父業。
曰如何領會。
山曰貶剝不慈。
曰恁麼則大衆有賴去也。
山曰。
大衆且置。
作麼生是法身。
僧無對。
山曰。
汝問我。
與汝道。
僧問如何是法身。
山曰。
空華陽焰。
且道利山所說法身。
與阿難較多少。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通曰。
不曆僧祇獲法身。
信位即是。
人位未是。
故行圓果滿。
實證真智。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乃得成寶王也。
至此普觀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我皆一一而度脫之。
衆生無盡。
我願無盡。
興慈運悲。
不容自已。
良以佛法僧三寶。
為衆生津梁故。
洞山初。
初參雲門。
門問近離甚處。
曰查渡。
門曰。
夏在甚處。
曰湖南報慈。
門曰。
幾時離彼。
曰八月二十五。
門曰。
放汝三頓棒。
至明日。
卻上問訊。
昨日蒙和尚放三頓棒。
不知過在甚處。
門曰。
飯袋子。
江西湖南便恁麼去。
初于言下大悟。
遂曰。
他後向無人煙處。
不畜一粒米。
不種一莖菜。
接待十方往來。
盡興伊抽釘拔楔。
拈卻炙脂帽子。
脫卻鹘臭布衫。
教伊灑灑地作個無事衲僧。
豈不快哉。
門曰。
你身如椰子大。
開得如許大口。
初便禮拜。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通曰。
深心二字有味。
非淺近可測。
塵刹無涯。
智悲無量。
與佛同慈。
足稱報恩矣。
臨濟辭黃檗。
檗問什麼處去。
濟雲不是河南。
便是河北。
檗便打。
濟約住。
與一掌。
檗大笑。
乃喚侍者。
将百丈先師禅闆幾案來。
濟雲。
侍者将火來。
檗雲。
雖然如是。
汝但将去。
已後坐卻天下人舌頭去在。
後沩山問仰山。
臨濟莫辜負他黃檗也。
無仰山曰。
不然。
沩雲。
子又作麼生。
仰曰。
知恩方解報恩。
沩雲。
從上古人。
還有相似底也無。
仰曰有。
秪是年代深遠。
不欲舉似。
沩曰。
雖然如是。
吾且不知。
子但舉看。
仰曰。
秪如楞嚴會上。
阿難贊佛雲。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豈不是報恩之事。
沩雲。
如是如是。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見過于師。
方堪傳授。
又沩山問仰山。
臨濟之後如何。
仰曰。
吳越間有一人。
然遇大風則止。
沩曰。
可奈何。
仰曰。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後風穴沼得首山念嗣法。
人以為仰山再來。
若仰山真有深心者。
讵可測哉。
讵可測哉。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通曰。
五陰未空。
則五濁難破。
安能度一切苦厄。
唯其得果。
已證出世間法。
故不妨入廛垂手。
以覺覺他。
所謂将此深心奉塵刹。
必先施此五濁惡世也。
阿難業有是願。
而此土傅大士足以當之。
大士名翕。
年十六。
納劉氏女妙光。
生二子。
曰普建。
普成。
年二十四。
鬻其妻若子。
為水陸會。
間與裡人稽亭浦漉魚。
獲已。
沉籠水中。
祝曰。
去者适。
止者留。
人謂之愚。
會天竺僧嵩頭陀語曰。
我與汝毗婆屍佛所發誓。
今兜率宮衣缽現在。
何日當還。
因命臨水睹影。
見圓光寶蓋。
大士笑謂之曰。
罏韛之所多鈍鐵。
良醫之門足病人。
度生為急。
何思彼樂乎。
嵩指松山頂曰。
此可栖矣。
大士躬耕而居之。
有人盜菽麥瓜果。
大士即與籠籃盛去。
天嘉二年。
感七佛相随。
釋迦引前。
維摩接後。
唯釋尊數顧共語。
為我補處也。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正法眼藏。
自迦葉阿難傳至達磨。
已二十八代。
此土雖有教典。
未聞最上宗風。
達摩未至。
大士已生。
毋乃先入之明證乎。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通曰。
過去無量諸佛。
度脫無量衆生。
豈能一一成佛。
何為遽取涅槃而去。
金剛經雲。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到此境界。
不見有佛可成。
有衆生可度。
亦無有涅槃可入。
乃為正見。
僧問忠國師。
那個是佛心。
師曰。
牆壁瓦礫是。
僧曰。
與經大相違也。
涅槃曰離牆壁無情之物。
故名佛性。
今雲是佛心。
未審心之與性。
為别不别。
師曰。
迷即别。
悟即不别。
僧曰。
經雲佛性是常。
心是無常。
今雲不别。
何也。
師曰。
汝但依語而不依義。
譬如寒月。
水結為冰。
及至暖時。
冰釋為水。
衆生迷時。
結性成心。
衆生悟時。
釋心成性。
若執無情無佛性者。
總不應言三界唯心。
宛是汝自違經。
吾不違也。
僧曰。
教中但見有情作佛。
不見無情受記。
且賢劫千佛。
誰是無情佛耶。
師曰。
如皇太子未受位時。
唯一身耳。
受位之後。
國土盡屬于王。
甯有國土别受位乎。
今但有情受記作佛之時。
十方國土。
悉是遮那佛身。
那得更有無情受記耶。
僧曰。
一切衆生。
盡居佛身之上。
便利穢污佛身。
穿鑿踐踏佛身。
豈無罪耶。
師曰。
衆生全體是佛。
欲誰為罪。
僧曰。
經雲佛身無挂礙。
今以有為窒礙之物而作佛身。
豈不乖于聖旨。
師曰。
大品經雲。
不可離有為而說無為。
汝信色是空否。
僧曰。
佛之誠言。
焉敢不信。
師曰。
色既是空。
甯有挂礙。
僧曰。
衆生佛性既同。
隻用一佛修行。
衆生應時解脫。
今既不爾。
同義安在。
師曰。
汝不見華嚴六相義雲。
同中有異。
異中有同。
成壞總别。
類例皆然。
衆生與佛。
雖同一性。
不妨各各自修自得。
未見他食我飽。
竊又以海漚譬之。
一漚既滅。
全體即是大海。
未見一漚滅時。
衆漚皆滅。
故不妨各各自修自得。
既悟全體是海。
則衆漚莫非是水。
何衆生而不佛乎。
若見衆生皆是佛者。
即取泥洹可也。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通曰。
雄雄之尊。
視十地而下。
皆其雌也。
超十力五力而上之。
故曰大力。
與樂曰慈。
救苦曰悲。
必使他心通。
方名自性現。
故希望世尊審除微細惑也。
夫既獲法身矣。
何得更有惑在。
雲門雲。
直得觸目無滞。
達得名身句身。
一切法空。
山河大地是名身。
亦不可得。
喚作三昧性海俱備。
猶是無風匝匝之波。
直得亡知于覺。
覺即佛性矣。
喚作無事人。
更須知有向上一竅在。
天童拈雲。
賓主之諧。
二俱有過。
各與二十棒。
秪如向上一竅又作麼生。
犀因玩月紋生角。
象被雷驚華入牙。
他日又雲。
光不透脫。
有兩般病。
一切處不明。
面前有物。
是一。
又透得一切法空。
隐隐地似有個物相似。
亦是光不透脫。
又法身亦有兩般病。
得到法身。
為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坐在法身邊。
是一。
直饒透得法身去。
放過即不可。
子細檢點将來有甚麼氣息。
亦是病。
天童頌雲。
森羅萬象許峥嵘。
透脫無方礙眼睛。
掃彼門庭誰有力。
隐人胸次自成情。
舡橫野渡橫秋碧。
棹入蘆華照雪明。
串錦老漁懷就市。
飄飄一葉浪頭行。
乾峰說法身有三種病。
二種光。
雲門如何缺一。
諸方道。
未到走作。
已到住着。
透脫無依是三。
今少前一種。
佛眼道。
騎驢覓驢。
是一。
騎驢了不肯下。
是二。
少後一種。
諸老宿商量法身三種病。
微細如是。
豈涉教意哉。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通曰。
無上覺者。
即向上一竅也。
于前獲法身及得果。
有差别乎。
無差别乎。
所可雲者。
佛果有七。
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庵摩羅識。
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
悟菩提。
見佛性。
即可謂獲法身。
見性之後。
審除細惑。
使生滅滅生俱寂。
以合乎涅槃真如。
白淨純凝。
以合乎庵摩羅識。
廓然圓照。
以合乎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
乃可謂得果。
然未可謂登無上覺也。
玩一早字。
即頓悟法門。
一了百當。
不藉勳級。
不論凡夫十地。
人人可登。
佛雲。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密付迦葉。
有何蹤迹影響可得。
此即所謂無上覺也。
一登此覺。
即至佛地。
便可于十方界。
坐蓮華寶座。
為衆說法。
龍女尚然。
況聲聞弟子乎。
藥山在馬祖三年。
祖問子近日見處作麼生。
山曰皮膚脫落盡。
唯有一真實。
祖曰。
子之所得。
可謂協于心體。
布于四肢。
既然如是。
将三條篾束取肚皮。
随處住山去。
山曰。
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祖曰不然。
未有當行而不住。
未有常住而不行。
欲益無所益。
欲為無所為。
宜作舟航無久住此。
又德山至沩山。
挾複子上法堂。
從西過東。
從東過西。
顧視方丈曰。
有麼有麼。
沩坐次。
殊不顧盼。
山曰無無。
便出。
雪窦着語雲。
勘破了也。
至門首。
乃曰。
雖然如此。
也不得草草。
遂具威儀。
再入相見。
才跨門。
提起坐具。
曰和尚。
沩拟取拂子。
山便喝。
拂袖而出。
雪窦着語雲勘破了也。
山至晚。
問首座。
今日新到在否。
座曰。
當時背卻法堂。
着草鞋去也。
沩曰。
此子已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
呵佛罵祖去在。
雪窦着語雲。
雪上加霜。
頌曰。
一勘破。
二勘破。
雪上加霜曾險堕。
飛騎将軍入虜庭。
再得完全能幾個。
急走過。
不放過。
孤峰頂上草裡坐。
咄。
加此一咄。
是雪窦手眼。
非登無上覺者。
難以了此。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通曰。
舜若多。
此雲虛空天。
爍迦羅。
此雲堅固。
舊說空性無體。
尚可銷亡。
我心堅固。
終無動轉。
似阿難發願如此。
既願得果成寶王矣。
何為複有是願。
既已登正覺坐道場矣。
又何諄諄于無動轉乎。
語本不錯。
要知指歸。
是當前雲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何以曰妙湛。
雖湛然不動。
而非住着虛空。
故謂之妙。
若住着虛空而以為不動者。
終非一切究竟堅固。
阿難意曰。
使我十方坐道場。
虛空法身亦不住着。
而正法眼藏究竟堅固。
亦如首楞嚴王妙湛不動雲爾。
首尾相應。
理趣自長。
古德雲。
長者長法身。
短者短法身。
天童拈雲。
且道舜若多神。
喚什麼作法身。
良久雲。
還會麼。
不可續凫截鶴。
夷嶽盈壑去也。
此語政恐人向虛空裡釘橛去在。
疏山上堂。
病僧鹹通年前。
會得法身邊事。
鹹通年後。
會得法身向上事。
雲門出問。
如何是法身邊事。
山曰。
枯樁。
曰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山曰非枯樁。
門曰。
還許某甲說道理也無。
山曰許。
曰枯樁豈不是明法身邊事。
山曰是。
曰非枯樁豈不是明法身向上事。
山曰是。
門曰。
秪如法身還該一切也無。
山曰。
法身周遍。
豈得不該。
門指淨瓶曰。
秪如淨瓶還該法身麼。
山曰阇黎莫向淨瓶邊覓。
門便禮拜。
依然指出非枯樁一條活路。
隻此非枯樁。
正合舜若多性可銷亡之旨曹山。
初谒洞山。
洞問阇黎名甚麼。
曹曰。
本寂。
洞曰。
那個聻。
曹曰。
不名本寂。
洞甚器之。
自此入室。
盤桓數載。
乃辭去。
洞遂密授寶鏡三昧。
複問曰。
子向甚麼處去。
曹曰。
不變異處去。
洞曰。
不變異處。
豈有去耶。
曹曰。
去亦不變異。
丹霞頌雲。
家家門掩蟾蜍月。
處處莺啼楊柳風。
若謂縱橫無變異。
猶如擲劍拟揮空。
曹山正偏兼帶。
可謂得爍迦羅眼。
若認定無變異處。
猶有劍存。
噫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