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

關燈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

    聞佛示誨。

    身心泰然。

    念無始來。

    失卻本心。

    妄認緣塵分别影事。

    今日開悟。

    如失乳兒。

    忽遇慈母。

    合掌禮佛。

    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

    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通曰。

    前雲見無所動。

    見無舒卷。

    已明白指出不生不滅性。

    然此不生滅性。

    見在生滅身中。

    真發明性。

    即不生不滅根本。

    妄發明性。

    即生滅根本。

    其中虛實難辨。

    故願如來顯示之也。

    昔薜簡問六祖曰。

    京城禅德。

    皆雲欲得會道。

    必須坐禅習定。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

    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祖曰。

    道由心悟。

    豈在坐也。

    經雲。

    若言如來若坐若卧。

    是行邪道。

    何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無生無滅。

    是如來清淨禅。

    諸法空寂。

    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

    豈況坐耶。

    簡曰。

    明喻智慧。

    暗喻煩惱。

    傥不以智慧照破煩惱。

    無始生死。

    憑何出離。

    祖曰。

    煩惱即是菩提。

    無二無别。

    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

    此二乘見解。

    羊鹿等機。

    上智大根。

    悉不如是。

    簡曰。

    如何是大乘見解。

    祖曰。

    明與無明。

    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

    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

    即是實性。

    實性者。

    處凡愚而不滅。

    在賢聖而不增。

    在煩惱而不亂。

    居禅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

    不來不去。

    不在中間及其内外。

    不生不滅。

    性相如如。

    常住不遷。

    名之曰道。

    簡曰。

    師說不生不滅。

    何異外道。

    祖曰。

    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

    将滅止生。

    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不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

    本自無生。

    今亦不滅。

    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清淨心體。

    湛然常寂。

    妙用恒沙。

    簡蒙指授。

    豁然大悟。

    此即現前生滅。

    顯出真不生滅性。

    非佛佛道同。

    固不能透露如此。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

    我昔未承諸佛誨敕。

    見迦旃延。

    (外道名說諸法亦有亦無)毗羅胝子。

    (外道名說劫滿自然得道)鹹言此身死後斷滅。

    名為涅槃。

    (此似阿耆多語)我雖值佛。

    今猶狐疑。

    雲何發揮。

    證知此心不生滅地。

    今此大衆諸有漏者。

    鹹皆願聞。

    佛告大王。

    汝身現在。

    今複問汝。

    汝此肉身。

    為同金剛常住不朽。

    為複變壞。

    世尊。

    我今此身。

    終從變滅。

    佛言大王。

    汝未曾滅。

    雲何知滅。

     通曰。

    世尊垂語。

    步步歸真。

    如雲汝未曾滅。

    雲何知滅。

    若是上根利智。

    當知知滅者原不滅也。

    即證無生法忍。

    有僧問雲居。

    才生為甚麼不知有。

    膺曰。

    不同生。

    曰未生時如何。

    膺曰。

    不曾滅。

    曰未生時在甚麼處。

    膺曰。

    有處不收。

    曰甚麼人不受滅。

    膺曰。

    是滅不得者。

    觀雲居如是酬對。

    豈為廉纖須明那邊事。

    方可觀此語。

     世尊。

    我此無常變壞之身。

    雖未曾滅。

    我觀現前念念遷謝。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漸漸銷殒。

    殒亡不息。

    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佛言如是。

    大王。

    汝今生齡。

    已從衰老。

    顔貌何如童子之時。

    世尊。

    我昔孩孺。

    膚腠潤澤。

    年至長成。

    血氣充滿。

    而今頹齡。

    迫于衰耄。

    形色枯悴。

    精神昏昧。

    發白面皺。

    逮将不久。

    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佛言。

    大王汝之形容。

    應不頓朽。

    王言。

    世尊。

    變化密移。

    我誠不覺。

    寒暑遷流。

    漸至于此。

    何以故。

    我年二十。

    雖号年少。

    顔貌已老初十歲時。

    三十之年。

    又衰二十。

    于今六十又過于二。

    觀五十時。

    宛然強壯。

    世尊。

    我見密移。

    雖此殂落。

    其間流易。

    且限十年。

    若複令我微細思惟。

    其變甯惟一紀二紀。

    實為年變。

    豈惟年變。

    亦兼月化。

    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沉思谛觀。

    刹那刹那念念之間。

    不得停住。

    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佛告大王。

    汝見變化遷改不停。

    悟知汝滅。

    亦于滅時。

    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通曰。

    幻化色身。

    終從變滅。

    清淨法身。

    原無生滅。

    非色身外另有法身也。

    法身如海。

    色身如漚。

    漚有生滅。

    海水一如。

    大悟之者。

    幻化空身即法身。

    故知身中有不滅也。

    石頭有偈雲。

    問此庵。

    壞不壞。

    壞與不壞主元在。

    不居南北與東西。

    基址堅牢以為最。

    又雲。

    住此庵。

    休作解。

    誰誇鋪席圖人買。

    回光返照便歸來。

    廓達靈根非向背。

    嗟乎。

    人人具此不生滅性。

    其如随流逐浪。

    不能回光返照何。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

    我實不知。

    佛言。

    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大王。

    汝年幾時。

    見恒河本。

    王言。

    我生三歲。

    慈母攜我谒耆婆天。

    (此雲長壽天神)經過此流。

    爾時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

    大王。

    如汝所說。

    二十之時。

    衰于十歲。

    乃至六十。

    日月歲時。

    念念遷變。

    則汝三歲見此河時。

    至年十三。

    其水雲何。

    王言。

    如三歲時。

    宛然無異。

    乃至于今。

    年六十二。

    亦無有異。

    佛言。

    汝今自傷發白面皺。

    其面必定皺于童年。

    則汝今時觀此恒河。

    與昔童時觀河之見。

    有童耄不。

    王言。

    不也世尊。

    佛言。

    大王。

    汝面雖皺。

    而此見精。

    性未曾皺。

    皺者為變。

    不皺非變。

    變者受滅。

    彼不變者。

    元無生滅。

    雲何于中受汝生死。

    而猶引彼末伽黎等。

    (外道名說自然而然)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王聞是言。

    信知身後舍生趣生。

    與諸大衆踴躍歡喜。

    得未曾有。

     通曰。

    外道有六師。

    一富蘭那迦葉。

    所說諸法皆不生不滅。

    二末伽黎拘賒黎子。

    說衆生雖有苦樂。

    無有因緣。

    自然而然。

    三删阇多毗羅胝子。

    說衆生任運。

    時熟得道。

    八萬劫滿。

    自然得道。

    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說衆生當受苦報。

    後受涅槃樂也。

    五迦樓鸠馱迦旃延。

    說諸法亦有亦無。

    六尼犍陀若提子。

    所說皆由業定。

    無可逃避。

    皆斷見也。

    雖說不生不滅。

    乃對生滅而言。

    因牛角有。

    說兔角無。

    既有對待。

    終屬生滅。

    若觀河之見。

    宛然無異。

    真性不變。

    于是可窺。

    直于現前生滅之中。

    顯出不生滅性。

    是知身中有不滅者存。

    雖雲舍生趣生。

    其實滅而不滅。

    豈外道斷見可并語哉。

    僧問趙州。

    承師有言。

    世界壞時。

    此性不壞。

    如何是此性。

    州曰。

    四大五陰。

    僧雲。

    此猶是壞底。

    如何是此性。

    州曰。

    四大五陰。

    法眼雲。

    是一個。

    是兩個。

    是壞不壞。

    且作麼生會。

    試斷看。

    有僧問大随。

    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壞不壞。

    随雲壞。

    僧雲。

    恁麼則随他去也。

    随雲。

    随他去。

    又僧問龍濟。

    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壞不壞。

    濟雲不壞。

    僧雲。

    為甚麼不壞。

    濟雲。

    為同大千。

    天童頌雲。

    壞不壞。

    随他去也大千界。

    句裡了無鈎鎖機。

    腳頭多被葛藤礙。

    會不會。

    分明底事丁甯?。

    知心拈出勿商量。

    輸我當行相買賣。

    大随說壞。

    龍濟說不壞。

    是一是二。

    濟雲為同大千。

    随雲随他去。

    依然是趙州四大五陰宗旨。

    世界壞時。

    此性不壞。

    正須在四大五陰中。

    讨個安穩地始得。

     阿難即從座起。

    禮佛合掌。

    長跪白佛。

    世尊。

    若此見聞。

    必不生滅。

    雲何世尊名我等輩。

    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願興慈悲。

    洗我塵垢。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

    輪手下指。

    示阿難言。

    汝今見我母陀羅手。

    (此雲印手)為正為倒。

    阿難言。

    世間衆生。

    以此為倒。

    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佛告阿難。

    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将何為正。

    阿難言。

    如來豎臂。

    兜羅綿手(此雲網相)上指于空。

    則名為正。

    佛即豎臂。

    告阿難言。

    若此颠倒首尾相換。

    諸世間人。

    一倍瞻視。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

    比類發明。

    如來之身。

    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

    号性颠倒。

    随汝谛觀。

    汝身佛身。

    稱颠倒者。

    名字何處。

    号為颠倒。

     通曰。

    清淨法身。

    即妙明真精妙心也。

    見聞覺知。

    即妙心中所現之物也。

    歸根為正。

    逐末為倒。

    譬如漚發于海。

    認海為正。

    認漚為倒。

    佛問阿難。

    汝今見我垂手為正為倒。

    但當于自見處。

    猛省誰正誰倒。

    不宜于如來手上分正分倒。

    如須菩提岩中宴坐。

    見如來法身。

    不緣根識。

    是名正遍知也。

    以阿難眼。

    對如來手。

    更于手上分正分倒。

    此乃六識用事。

    背本逐末。

    已離正位。

    故号性颠倒也。

    初阿難以垂手為倒。

    語尚含糊。

    及問将何為正。

    則以豎臂為正。

    然後知阿難之所謂正與倒者。

    在手上辨。

    不于見上辨也。

    其瞻視已為颠倒矣。

    垂手首尾相順。

    本正也。

    而世人以為倒。

    豎臂首尾相換。

    本倒也。

    而世人以為正。

    是于瞻視颠倒之中又倍加颠倒也。

    故比類發明。

    遺失清淨法身。

    而認見聞覺知。

    已為颠倒。

    又執色身之内見聞覺知必不生滅。

    雲此為正非為倒也。

    不更倍于颠倒乎。

    僧問洞山。

    尋常教學人行鳥道。

    未審如何是鳥道。

    山曰。

    不逢一人。

    曰如何行。

    山曰。

    直須足下無私去。

    曰祗如行鳥道。

    莫便是本來面目否。

    山曰。

    阇黎因甚颠倒。

    曰甚麼處是學人颠倒。

    山曰。

    若不颠倒。

    因甚麼卻認奴作郎。

    曰如何是本來面目。

    山曰。

    不行鳥道。

    丹霞頌雲。

    古路翛然倚太虛。

    行玄猶是涉崎岖。

    不登鳥道雖為妙。

    點檢将來已觸途。

    夫鳥道玄微。

    庶幾轉功就位。

    洞山門下。

    猶以為颠倒。

    況見聞曆曆。

    尚存粗迹。

    而可以此為不生滅。

    足當無上菩提者乎。

     于時阿難與諸大衆。

    瞪瞢瞻佛。

    目睛不瞬。

    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興慈悲。

    哀愍阿難。

    及諸大衆。

    發海潮音。

    (時語也應此機授此法)遍告同會。

    諸善男子。

    我常說言色心諸緣。

    及心所使諸所緣法。

    唯心所現。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

    認悟中迷。

    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

    聚緣内搖。

    趣外奔逸。

    昏擾擾相。

    以為心性。

    一迷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

    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通曰。

    汝身即是相分。

    汝心即是見分。

    相分該根塵諸所緣法。

    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

    見分該八識及心所使五十一心所法。

    善惡業行。

    邪正因果等。

    總是如來藏中流出。

    故曰唯心所現。

    此心本妙。

    不假修習。

    何以見其本妙也。

    語其體。

    則為圓妙明心。

    從妙起明。

    故曰圓。

    語其用。

    則為寶明妙性。

    即明而妙。

    故曰寶。

    妙而明。

    明而妙。

    毫無染污。

    即所謂大圓鏡智也。

    一切見分相分。

    皆鏡中所現之影耳。

    今遺本妙而認見聞。

    猶遺本鏡而認幻影。

    雖若有悟其實在迷。

    故曰悟中迷。

    認悟中迷至以為心性。

    當一氣讀下。

    迷性妙明而成無明。

    由此無明。

    變成頑空。

    故曰晦昧為空。

    所變頑空。

    與能變無明。

    二法和合。

    變起四大。

    為依報外色。

    以四大色。

    雜妄想心。

    變起衆生正報内色。

    根謂妄想。

    相謂妄色。

    想相為身。

    見相二分俱備。

    即八識也。

    聚緣内搖。

    即七識也。

    趣外奔逸。

    即六識也。

    以此無明。

    變起雜妄緣塵。

    昏擾擾相認為自心。

    豈不惑哉。

    其妙明真心。

    即清淨法身也。

    豎窮三際。

    橫亘十方。

    豈拘拘于色身内者。

    若此見聞。

    雖不生滅。

    然離目無見。

    離耳無聞。

    以此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大地。

    皆妙明真心中物。

    如影像重重。

    皆鏡中物。

    故認鏡者為悟中悟。

    名正遍知。

    認影者為悟中迷。

    号性颠倒。

    長沙岑雲。

    我若一向舉揚宗教。

    法堂裡須草深一丈。

    事不獲已。

    向汝諸人道。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眼。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

    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

    盡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裡。

    盡十方世界無一人不是自己。

    我常向汝諸人道。

    三世諸佛。

    法界衆生。

    是摩诃般若光。

    光未發時。

    汝等諸人。

    向甚麼處委悉。

    光未發時。

    尚無佛無衆生消息。

    何處得此山河國土來。

    時有僧問如何是沙門眼。

    沙曰。

    長長出不得。

    又曰。

    成佛成祖。

    出不得。

    六道輪回。

    出不得。

    僧曰未審出個甚麼不得。

    沙曰。

    晝見日。

    夜見星。

    曰學人不會。

    沙曰。

    妙高山色青又青。

    且道長沙此語。

    指識精元明。

    指寶明妙性。

    試别白看。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

    棄之。

    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

    窮盡溟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等無差别。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通曰。

    知觀河之見必不生滅。

    似屬于悟。

    執觀河之見在色身内。

    為悟中迷。

    譬如棄海而認漚。

    已是迷矣。

    複執漚而盡海。

    非迷之迷乎。

    遺真性而認見聞。

    已是迷矣。

    複執見聞為不生滅性。

    非迷之迷乎。

    不悟而迷。

    但一迷耳。

    悟之而迷。

    執情更深。

    不尤倍于迷乎。

    如我垂手。

    汝見分别。

    已是颠倒。

    複乃首尾相換。

    正倒錯會。

    不尤倍于颠倒乎。

    已在颠倒之中。

    乃謂雲何名為颠倒行事。

    是颠倒中之颠倒也。

    是迷中之迷也。

    故曰迷中倍人。

    二倍字相應。

    徑山欽國師同忠國師在内庭坐次。

    見帝駕來。

    師起立。

    帝曰。

    師何以起。

    師曰。

    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

    帝悅。

    又肅宗問忠國師。

    在曹溪得何法。

    師曰。

    陛下還見空中一片雲麼。

    帝曰見。

    師曰。

    釘釘着。

    懸挂着。

    帝又問如何是十身調禦。

    師乃立起。

    曰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

    帝又曰。

    如何是無诤三昧。

    師曰。

    檀越蹋略盧頂上行。

    帝曰。

    此意如何。

    師曰。

    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帝又問。

    師都不視之。

    帝曰。

    朕是大唐天子。

    師何以殊不顧視。

    師曰。

    還見虛空麼。

    帝曰見。

    師曰。

    他還眨眼視陛下否。

    觀二師指示。

    一以不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

    一以虛空還眨眼視陛下否。

    何嘗惑為色身之内。

    此見與觀河之見。

    天地懸殊。

    當與須菩提見佛法身。

    同名正遍知也。

    大抵以念為知。

    心則不遍。

    馬鳴曰。

    若心有動。

    非真識知。

    動相者念礙也。

    離諸念礙。

    若知乃遍。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

    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雖承佛如是妙音。

    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

    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徒獲此心。

    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

    拔我疑根。

    歸無上道。

    佛告阿難。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

    此法亦緣。

    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若複觀指以為月體。

    此人豈唯亡失月輪。

    亦亡其指。

    何以故。

    以所标指為明月故。

    豈惟亡指。

    亦複不識明之與暗。

    何以故。

    即以指體為月明性。

    明暗二性。

    無所了故。

    汝亦如是。

     通曰。

    阿難悟妙明心元所圓滿。

    本非緣也。

    常住心地。

    本為主也。

    然今瞻佛聽法。

    尚屬緣心。

    未知本元心地。

    何由識認。

    謂即此而是乎。

    固不敢。

    謂離此而有乎。

    當何在。

    佛将破其緣心之非。

    而先示其所說之法亦緣也。

    故謂此法亦緣。

    非得法性。

    法為見性而設。

    見性則法無所用之。

    金剛經雲。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此複以指月喻。

    見月則忘指可也。

    古德引喻多與此合。

    有曰彩雲影裡仙人現。

    手把紅羅扇遮面。

    急須着眼看仙人。

    莫看仙人手中扇。

    又曰。

    一兔橫身當古路。

    蒼鷹才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

    隻向枯樁舊處尋。

    東坡文字。

    有盲者問日何狀。

    人以銅盤示之。

    盲者敲之有聲。

    他日聞鐘聲而以為日也。

    其原蓋出于此。

    有僧問法眼。

    指即不問。

    如何是月。

    眼曰。

    阿那個是汝不問底指。

    又僧問。

    月即不問。

    如何是指。

    眼曰月。

    僧曰。

    學人問指。

    和尚為甚麼對月。

    眼曰。

    為汝問指。

    若明得法眼家風。

    當下指月昭然。

    不爾則當面錯過。

     若以分别我說法音為汝心者。

    此心自應離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

    暫止便去。

    終不常住。

    而掌亭人都無所去。

    名為亭主。

    此亦如是。

    若真汝心則無所去。

     通曰。

    現說法音。

    是所緣者。

    所緣者既不可執以為實。

    分别法音。

    是能緣者。

    能緣者又豈可據以為真。

    當其心與音遇。

    分别曆然。

    是分别亦暫耳。

    猶之乎客。

    及其心與音離。

    分别都泯。

    而分别之性不泯。

    此性不以聽法而有。

    不以不聽法而無。

    故名主人。

    于此見得。

    方名見性。

    若執聽法緣心以為自性。

    是猶認客為主也。

    大颠初參石頭。

    頭問那個是汝心。

    颠曰。

    見言語者是。

    頭便喝出。

    經旬日。

    颠便問前者既不是。

    除此外何者是心。

    頭曰。

    除卻揚眉瞬目。

    将心來。

    颠曰。

    無心可将來。

    頭曰。

    元來有心。

    何言無心。

    無心盡同謗。

    颠于言下大悟。

    異日侍立次。

    頭曰。

    汝是參禅僧。

    是州縣白蹋僧。

    颠曰。

    是參禅僧。

    頭曰。

    何者是禅。

    颠曰。

    揚眉瞬目。

    頭曰。

    除卻揚眉瞬目外。

    将你本來面目呈看。

    颠曰。

    請和尚除卻揚眉瞬目外鑒。

    頭曰。

    我除竟。

    颠曰。

    将呈了也。

    頭曰。

    汝既将呈。

    我心如何。

    颠曰。

    不異和尚。

    頭曰。

    不關汝事。

    颠曰。

    本無物。

    頭曰。

    汝亦無物。

    颠曰。

    既無物。

    即真物。

    頭曰。

    真物不可得。

    汝心見量意旨如此。

    大須護持。

    石頭父子再四辨驗。

    隻要勘定真心原無所得。

    是名真主。

     雲何離聲無分别性。

    斯則豈惟聲分别心。

    分别我容。

    離諸色相。

    無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無。

    非色非空。

    拘舍離等(即末伽黎名)昧為冥谛。

    離諸法緣。

    無分别性。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

    雲何為主。

     通曰。

    雲何二字。

    直貫下離諸法緣無分别性為一句。

    分别聲。

    分别色香味觸諸塵事業。

    此皆前塵分别影事。

    雲何離諸前塵。

    便無分别自性。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乃至分别都無。

    内守幽閑。

    非色非空。

    此乃外道所執冥谛。

    但能離境。

    未能離法。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雲何離諸法緣便無分别自性。

    因前塵而有。

    離前塵便無。

    因法塵而有。

    離法塵便無。

    此分别性。

    即各有還。

    雲何為主。

    一動一靜。

    皆屬于影。

    影有還而鏡無還。

    一去一來。

    皆屬于客。

    客有還而主無還。

    不認鏡而認影。

    不認主而認客。

    則汝心性即同斷滅。

    何者為常住真心乎。

    大颠上堂。

    夫學道人。

    須識自家本心。

    多見時輩。

    秪認揚眉瞬目。

    一語一默。

    蓦然印可。

    以為心要。

    此實未了。

    吾今為汝分明說出。

    各須聽受。

    但除卻一切妄運想念。

    現量即是真心。

    此心與塵境。

    及守寂默時。

    全無交涉。

    即心是佛。

    不待修治。

    何以故。

    應機随照。

    泠泠自用。

    窮其用處。

    了不可得。

    喚作妙用。

    乃是本心。

    大須護持。

    不可容易。

    大颠分明指出真主。

    太煞洩漏。

    即此可知與外道冥谛夐别。

    外道二十五谛。

    除冥谛是非色非空非心。

    餘皆不出色心空也。

    覺谛我心。

    五知根。

    五作業根。

    心平等根。

    及神我。

    皆心也。

    五塵五大。

    皆色也。

    五大中空大。

    即空也。

    最初一谛。

    名為冥性。

    計以為常。

    第二十五谛。

    名為神我。

    亦計以為常。

    思我聖境。

    冥性即變二十三谛。

    為我所用。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