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關燈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伽譯語 唐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明菩薩戒弟子前奉訓大夫禮部祠 祭清吏司員外郎南嶽曾鳳儀宗通 通曰。

    此經胡以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當何名是經。

    我及衆生。

    雲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

    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亦名救獲親因。

    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汝當奉持。

    據本文含有多義。

    此但以大佛頂該之。

    以佛頂神咒。

    即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即灌頂章句。

    即度脫阿難及性比丘尼者。

    故不重出。

    咒曰摩诃悉怛多般怛啰。

    此雲大白傘蓋。

    純潔白淨。

    含覆一切。

    故謂之大。

    此大佛頂神咒。

    不可思議。

    乃如來之密因。

    修證之了義。

    諸菩薩萬行。

    即此具足。

    而一切究竟堅固也。

    夫法能漸而不能頓者。

    不可謂大。

    能頓而不能圓者。

    不可謂大。

    今曰密曰了。

    已該頓義。

    曰修證曰萬行。

    已該圓義。

    唯此圓頓法門。

    與大方廣佛華嚴經。

    及妙法蓮華經無異。

    蓋信住行向地等妙覺。

    已包裹華嚴。

    而耳根圓通。

    都與普門品互見。

    兼備二經旨趣。

    其大何如。

    未悟者。

    轉不生滅而為生滅。

    即非了義。

    其悟者。

    轉生滅而為不生滅。

    即一切究竟堅固。

    故向上一路。

    非悟不可。

    然則咒何關于悟。

    悟何關于咒。

    均以大佛頂名。

    何也。

    咒不可思議。

    悟亦不可思議。

    咒即悟境。

    悟即咒境。

    言語道斷。

    心行處絕。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故取于佛頂。

    離自見相故。

    又諸佛頂族。

    一超直人。

    至尊至貴法門也。

    合論名曰尊頂以此。

    僧問黃檗。

    無邊身菩薩。

    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

    檗雲。

    實無可見。

    何以故。

    無邊身菩薩。

    便是如來。

    不應更見。

    祗教汝不作佛見。

    不落佛邊。

    不作衆生見。

    不落衆生邊。

    不作有見。

    不落有邊。

    不作無見。

    不落無邊。

    不作凡見。

    不落凡邊。

    不作聖見。

    不落聖邊。

    但無諸見。

    即是無邊身。

    若有見處。

    即名外道。

    外道者。

    樂于諸見。

    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所以雲彌勒亦如也。

    如即無生。

    如即無滅。

    如即無見。

    如即無聞。

    頂即圓。

    亦無圓見。

    故不落圓邊。

    所以佛身無為。

    不堕諸數。

    權以虛空為喻。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等閑無事。

    莫強辯他境。

    辯着便成識。

    又僧問百丈。

    無邊身菩薩。

    不見如來頂相。

    如何。

    丈雲。

    為作有邊見。

    無邊見。

    所以不見如來頂相。

    祗如今都無一切有無等見。

    亦無無見。

    是名頂相見。

    觀二尊宿說佛頂義。

    如珠走盤。

    若知他落處。

    許頂門上具隻眼。

    既曰如來密因。

    則不藉修證矣。

    又曰修證了義。

    胡以别于不了義哉。

    蓋如來者果号也。

    金剛經雲。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

    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夫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果何物哉。

    可謂密矣。

    佛頂神咒。

    為如來密語。

    其密無二。

    以此密為因。

    即以此密得果。

    如蓮之蔤。

    因果一時具足故。

    以此為修。

    修而無修。

    以此為證。

    證而無證。

    經雲。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此即了義之旨。

    如其不然。

    猶為未了。

    昔惠明趁及六祖。

    祖曰。

    汝既為法而來。

    可屏息諸緣。

    勿生一念。

    吾為汝說。

    明良久。

    祖曰。

    不思善。

    不思惡。

    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言下大悟。

    複問雲。

    上來密言密意外。

    還更有密意否。

    祖曰。

    與汝說者。

    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在汝邊。

    明曰。

    某甲雖在黃梅。

    實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今行者即某甲師也。

    祖曰。

    汝若如是。

    吾與汝同師黃梅。

    善自護持。

    又懷讓初谒嵩山安禅師。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安曰。

    何不問自己意。

    讓便問如何是自己意。

    山曰。

    要觀密作用。

    問如何是密作用。

    山以眼開合示之。

    讓不領。

    山指見六祖。

    祖曰。

    從何來。

    讓曰。

    嵩山。

    祖曰。

    什麼物恁麼來。

    讓不能對。

    經八載。

    始白祖曰。

    某甲有個會處。

    祖曰。

    如何。

    對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

    還可修證否。

    對曰。

    修證即不無。

    污染即不得。

    祖曰。

    善哉。

    秪此不污染。

    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若二尊宿者。

    深契密意。

    得修證了義矣。

    後僧問百丈。

    從上祖宗。

    皆有密語遞相傳受。

    如何。

    丈曰。

    無有密語。

    如來無有秘密藏。

    秪如今鑒覺語言分明。

    覓形相了不可得。

    是密語。

    從須陀洹向上。

    直至十地。

    但有語句。

    盡屬法之塵垢。

    但有語句。

    盡屬煩惱邊收。

    但有語句。

    盡屬不了義教。

    但有語句。

    即不許也。

    了義教俱非也。

    更讨什麼密語。

    據百丈見處。

    密之一字。

    亦須吐卻。

    了義教亦不立。

    可謂向千佛頂上行。

    諸菩薩萬行。

    未離修證。

    何謂一切究竟堅固。

    蓋諸菩薩未至灌頂位。

    即有修有證。

    已至灌頂位。

    即超入等妙覺。

    何修證之有。

    諸行雖無常。

    但自妙覺中流出一切事法。

    當處寂滅。

    故謂之究竟堅固。

    經雲。

    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

    一門超出。

    妙莊嚴路。

    此三摩提。

    即首楞嚴大定也。

    乃具足萬行妙莊嚴路。

    非離萬行而别有所謂定也。

    一切皆定。

    故曰一切事究竟堅固。

    傅大士日常營作。

    夜則行道。

    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

    放光襲其體。

    大士乃曰。

    我得首楞嚴定。

    此經未至。

    此名已标。

    異哉。

    四祖語牛頭融禅師曰。

    夫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

    總在心源。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

    神通變化。

    悉自具足。

    不離汝心。

    一切煩惱業障。

    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

    皆如夢幻。

    無三界可出。

    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虛曠。

    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無阙少。

    與佛何殊。

    更無别法。

    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觀行。

    亦莫澄心。

    莫起貪嗔。

    莫懷愁慮。

    蕩蕩無礙。

    任意縱橫。

    不作諸善。

    不作諸惡。

    行住坐卧。

    觸目遇緣。

    總是佛之妙用。

    快樂無憂。

    故名為佛。

    融禅師聞此。

    橫出一枝佛法。

    即灌頂章句。

    何以加焉。

    法眼雲。

    修行三生六十劫。

    四生一百劫。

    如是直到三祇果滿。

    古人猶道不如一念緣起無生。

    超彼三乘權學。

    故曰。

    彈指圓成八萬門。

    刹那滅卻三祇劫。

    宗門中原有此奇特事。

    豈謂萬行具足。

    而後可得首楞嚴定哉。

    經者。

    常道也。

    說文曰。

    織有經有緯。

    經常而緯變。

    此經系龍勝于龍宮默誦而出。

    五天世主秘重不傳。

    豈知此經人人具有。

    個個不無。

    乃為常道。

    何必秘也。

    有僧問首山。

    一切諸佛。

    皆從此經出。

    如何是此經。

    山曰。

    低聲低聲。

    僧雲。

    如何受持。

    山曰不染污。

    投子頌曰。

    水出昆侖山起雲。

    釣人樵父昧來因。

    隻知洪浪岩巒闊。

    不肯抛絲棄斧斤。

    藥山尋常不許人看經。

    有時自看次。

    僧雲。

    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

    何故自看。

    山曰。

    我隻要遮眼。

    僧曰。

    某學和尚得否。

    山曰。

    汝若看。

    牛皮也須穿透。

    故知遮眼分齊。

    斯得受持之妙。

    若透牛皮。

    幾何不至于染污哉。

     如是我聞一時。

    佛在室羅筏城。

    (此雲豐德)祇桓精舍。

    (即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通曰。

    如是我聞一時。

    諸經皆以此冠。

    阿難禀佛遺旨。

    結集諸經。

    唱此六字。

    群疑頓釋。

    如是如是雲者。

    但可自信。

    無容言說。

    若了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則以下葛藤。

    皆其注腳矣。

    有僧參南陽忠國師。

    師問習何事業。

    曰講金剛經。

    師曰。

    最初兩字是甚麼。

    曰如是。

    師曰。

    是甚麼。

    僧無對。

    咄哉。

    是甚麼講經。

    又雪峰存禅師問座主。

    如是兩字。

    盡是科文。

    作麼生是本文。

    主無對。

    五雲代雲。

    更分三段着。

    且道五雲出語。

    是科文。

    是本文。

    比丘具三義。

    曰乞士。

    曰破惡。

    曰怖魔。

    阿羅漢亦具三義。

    曰應供。

    曰殺賊。

    曰無生。

    始因終果。

    相為呼應。

    皆雲大者。

    揀非小品。

    謂其所從事者。

    即大佛頂之大。

    故均以大名也。

    漏亦有三種。

    曰無明。

    曰欲。

    曰有。

    經雲。

    汝常聞我毗柰耶中。

    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戒則無欲漏。

    定則無有漏。

    慧則無無明漏。

    此三無漏。

    名決定義。

    似以慧為極則。

    而洞山語曹山曰。

    末法時代。

    人多幹慧。

    若要辨驗真僞。

    有三種滲漏。

    一曰見滲漏。

    機不離位。

    堕在毒海。

    二曰情滲漏。

    滞在向背。

    見處偏枯。

    三曰語滲漏。

    究妙失宗。

    機昧終始。

    濁智流轉。

    于此三種。

    子宜知之。

    此于幹慧中。

    又分此三種。

    非具擇法眼。

    莫能照破。

    故回向大乘阿羅漢。

    必合洞山之語觀之。

    而無漏之義始備。

     佛子住持。

    善超諸有。

    能于國土。

    成就威儀。

    從佛轉輪。

    妙堪遺囑。

    嚴淨毗尼。

    (此雲戒律)弘範三界。

    應身無量。

    度脫衆生。

    拔濟未來。

    越越塵累。

     通曰。

    住持雲者。

    覺性常住。

    能持萬法者也。

    數語總叙。

    實該一經之大旨。

    曰善超諸有。

    則七徴八還。

    五陰六入。

    十二處。

    十八界。

    以至七大。

    所不能障也。

    破妄之義已具。

    曰成就威儀。

    則建立道場。

    及三漸次。

    五十五位菩提之路也。

    顯真之義已具。

    曰妙堪遺囑。

    則二十五圓通。

    各證自性。

    俱堪授記作佛者也。

    見性宗趣自存。

    曰弘範三界。

    此經扶律。

    諄諄于四禁十善。

    及九次第定。

    弘彰三界之軌則也。

    阿難啟教。

    以斷淫為首務。

    即此而在。

    曰應身無量。

    即敕諸菩薩。

    及阿羅漢。

    應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種種形。

    度諸輪轉是也。

    為末法衆生防範魔事。

    超諸塵累。

    證于圓通。

    實如來最後垂範至意。

    風穴沼禅師垂語雲。

    若立一塵。

    家國興盛。

    野老颦蹙。

    不立一塵。

    家國喪亡。

    野老讴歌。

    雪窦拈柱杖雲。

    還有同生同死的衲僧麼。

    意在立塵處。

    頌雲。

    野老從教不展眉。

    且圖家國立雄基。

    謀臣猛将今何在。

    萬裡清風隻自知。

    雪窦于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天童兼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兩法齊行一并拈出。

    頌雲。

    皤然渭水起垂綸。

    何似首陽清餓人。

    隻在一塵分變态。

    高名勳業兩難泯。

    又長慶雲。

    總似今日。

    老胡有望。

    保福雲。

    總似今日。

    老胡絕望。

    天童拈雲。

    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

    觀諸老宿傳持大教。

    總為得人。

    與佛祖拔濟未來之心。

    等無差别。

    故錄之為住持者法。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此雲鹙子)摩诃目犍連。

    (此雲大采菽氏)摩诃拘絺羅。

    (此雲太膝)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此滿慈子)須菩提。

    (此雲空生)優婆尼沙陀。

    (此塵性空)等而為上首。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

    并其初心。

    同來佛所。

    屬諸比丘。

    休夏自恣。

    十方菩薩。

    (此覺有情)咨決心疑。

    欽奉慈嚴。

    将求密義。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

    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法筵清衆。

    得未曾有。

     通曰。

    此叙經之始。

    謂諸菩薩将求密義。

    而不雲何者為密。

    謂世尊宣示深奧。

    而不雲何者為奧。

    胡為法筵清衆。

    得未曾有。

    昔世尊一日升座。

    文殊白椎雲。

    谛觀法至法。

    法王法如是。

    世尊便下座。

    天童頌雲。

    一段真風見也麼。

    綿綿化母理機梭。

    織成古錦含春象。

    無奈東君漏洩何。

    雪窦頌雲。

    列聖叢中作者知。

    法王法令不如斯。

    會中若有仙陀客。

    何必文殊下一椎。

    若于世尊敷座宴安處。

    得個消息。

    是真妙契奧密。

    而不假詞說之繁者矣。

    辟支有初發心者。

    蓋辟支之徒也。

    休夏自恣。

    律開三日。

    七月十四十五十六。

     迦陵仙音。

    遍十方界。

    恒沙菩薩。

    來聚道場。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通曰。

    迦陵仙鳥。

    在?已具美音。

    衆鳥莫及。

    喻頓教入如來種。

    不假修習。

    非三乘所及。

    如來此音。

    以應頓機故也。

    昔目犍連欲窮佛音。

    盡其神力。

    曆恒沙界。

    至一佛國。

    報身甚钜。

    缽飯邊圍。

    可當道路。

    目連振錫而遊其上。

    彼諸弟子問其佛曰。

    安所有蟲而人其貌者彼佛雲。

    是娑婆界釋迦文佛弟子目犍連。

    未可以其小而易之也。

    因問連何為至此。

    連以窮佛音聲對。

    彼佛語連。

    佛音無盡。

    非汝可窮。

    連乃返。

    所謂遍十方界者。

    良有徴已。

    恒沙菩薩。

    各有住處。

    如華嚴所載。

    補陀。

    支提。

    五台。

    峨嵋。

    那羅延窟。

    列刹相望。

    踵接肩摩。

    宇宙無窮。

    何地非菩薩住處。

    聞佛音聲。

    來集佛所。

    即恒沙未足方其多也。

    文殊此雲妙德。

    以表實智。

    宣示頓教。

    則文殊為當機。

    故為上首。

    昔無著文喜禅師。

    嘗至五台金剛窟。

    禮谒文殊。

    遇一老翁。

    牽牛而行。

    邀師入寺。

    翁呼均提。

    有童子應聲出迎。

    翁縱牛。

    引師升堂。

    堂宇皆耀金色。

    翁據床。

    指繡墩命坐。

    翁曰。

    近自何來。

    喜曰。

    南方。

    翁曰。

    南方佛法。

    如何住持。

    喜曰。

    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

    多少衆。

    喜曰。

    或三百。

    或五百。

    喜卻問此間佛法。

    如何住持。

    翁曰。

    龍蛇混雜。

    凡聖同居。

    喜曰。

    多少衆。

    翁曰。

    前三三。

    後三三。

    翁呼童子緻茶。

    并進酥酪。

    喜納其味。

    心意豁然。

    翁拈起玻璃盞問曰。

    南方還有這個否。

    喜曰無。

    翁曰。

    尋常将甚麼吃茶。

    喜無對。

    惜哉。

    當時隻合與撲碎玻璃盞。

    喜睹日色稍晚。

    遂問翁拟投一宿得否。

    翁曰。

    汝有執心在。

    不得宿。

    喜曰。

    某甲無執心。

    翁曰。

    汝曾受戒否。

    喜曰。

    受戒久矣。

    翁曰。

    汝若無執心。

    何用受戒。

    喜辭退。

    翁令童子相送。

    喜問童子。

    前三三後三三。

    是多少。

    童召大德。

    喜應諾。

    童曰。

    是多少。

    喜複問曰。

    此為何處。

    童曰。

    此金剛窟般若寺也。

    喜凄然悟彼翁者。

    即文殊也。

    不可再見。

    乃稽首童子。

    願乞一言為别。

    童說偈曰。

    面上無嗔供養具。

    口裡無嗔吐妙香。

    心裡無嗔是珍寶。

    無垢無染是真常。

    言訖。

    均提與寺俱隐。

    喜後參仰山。

    頓了心契。

    令充典座。

    文殊常現于粥镬上。

    喜以攪粥篦便打。

    曰文殊自文殊。

    文喜自文喜。

    殊乃說偈曰。

    苦瓠連根苦。

    甜瓜徹蒂甜。

    修行三大劫。

    卻被老僧嫌。

    到這裡。

    還道有執心麼。

    雪窦頌雲。

    千蜂盤屈色如藍。

    誰謂文殊是對談。

    堪笑清涼多少衆。

    前三三與後三三。

    于此透脫。

    許觌面文殊。

     時波斯匿王。

    (此名勝軍)為其父王諱日營齋。

    請佛宮掖。

    自迎如來。

    廣設珍羞無上妙味。

    兼複親延諸大菩薩。

    城中複有長者居士。

    同時飯僧。

    伫佛來應。

    佛敕文殊。

    分領菩薩及阿羅漢。

    應諸齋主。

    唯有阿難。

    (此雲慶喜)先受别請。

    遠遊未還。

    不遑僧次。

    既無上座。

    及阿阇黎。

    (此軌範師)途中獨歸。

    其日無供。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

    于所遊城。

    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此雲施者)以為齋主。

    無問淨穢刹利(此雲王種)尊姓及旃陀羅。

    (此雲屠脍)方行等慈。

    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

    (此雲飲光)為阿羅漢。

    心不均平。

    欽仰如來。

    開闡無遮。

    度諸疑謗。

    經彼城隍。

    徐步郭門。

    嚴整威儀。

    肅恭齋法。

     通曰。

    波斯匿王。

    及長者居士。

    同時飯僧。

    何若是殷也。

    以飯僧功德。

    最利益故。

    佛嘗為須達說布施果報。

    謂多施少報。

    少施多報。

    供養百千諸佛。

    不如供養一淨行。

    乃至供養百千諸佛。

    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

    又四十二章經雲。

    佛言飯惡人百。

    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

    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飯持五戒者萬。

    不如飯一須陀洹。

    飯百萬須陀洹。

    不如飯一斯陀含。

    飯千萬斯陀含。

    不如飯一阿那含。

    飯一億阿那含。

    不如飯一阿羅漢。

    飯十億阿羅漢。

    不如飯一辟支佛。

    飯百億辟支佛。

    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飯千億三世諸佛。

    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大略相同。

    有僧問洛浦。

    供養百千諸佛。

    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

    百千諸佛有何過。

    無心道人有何德。

    浦雲。

    一片白雲橫谷口。

    幾多歸鳥盡迷巢。

    丹霞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