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拾得疏慵非覺曉。
寒山懶惰不知歸。
聲前一句圓音美。
物外三山片月輝。
此單頌無心道人爾。
甘?行者一日入南泉設齋。
黃檗為首座。
行者請施财。
檗曰。
财法二施。
等無差别。
甘曰。
恁麼道。
争消得某甲?。
便将出去須臾複入。
曰請施财。
檗曰。
财法二施。
等無差别。
甘乃行?。
又一日入寺設粥。
仍請南泉念誦。
泉乃白槌曰。
請大衆為狸奴白牯念摩诃般若波羅蜜。
甘拂袖便出。
泉粥後。
問典座。
行者在甚處。
坐曰。
當時便去也。
泉便打破鍋子。
疏山如頌雲。
特來設粥誇英俊。
那知王老更風流。
打破粥鍋呈醜拙。
狸奴白牯一齊收。
若?者可謂能供養無心道人矣。
行乞有五種義。
一由内證平等理。
外不見貧富相故。
二離貪慢心偏利故。
三有大定力。
不懼惡象淫女家故。
四離凡夫猜嫌故。
五破二乘分别故。
淨名曰。
于食等者。
于法亦等。
無論貴賤淨穢。
俱證菩提。
是為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須菩提舍貧從富。
大迦葉舍富從貧。
則慈不均平。
不為等慈。
阿難心中作如是念。
即落意識分别。
即屬鬼家活計。
所以魔得其便。
何似契此之行乞乎。
常以杖荷一布囊。
并破席。
凡供身之具。
盡貯囊中。
入廛肆聚落。
見物則乞。
或醯醢魚??。
才接入口。
分少許投囊中。
時号長汀子。
一日有僧在師前行。
乃拊其背。
僧回首。
師曰。
乞我一文錢。
僧曰。
道得。
即與汝一文錢。
師放下布袋。
叉手而立。
又一日在市立。
僧問和尚在這裡作甚麼。
師曰等個人。
僧曰。
來也來也。
師曰。
汝不是這個人。
僧曰。
如何是這個人。
師曰。
乞我一文錢。
嘗有偈曰。
一缽千家飯。
孤身萬裡遊。
青目睹人少。
問路白雲頭。
若契此者。
可謂得諸佛儀式矣。
世尊一日敕阿難。
食時将至。
汝當入城持缽。
阿難應諾。
世尊曰。
汝既持缽。
須依過去七佛儀式。
阿難便問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
世尊召阿難。
阿難應諾。
世尊曰。
持缽去。
噫。
阿難若早了此。
何至有摩登之事。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
經曆淫室。
遭大幻術摩登伽女。
(此雲本性)以娑毗迦羅(此雲黃發外道)先梵天咒。
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
将毀戒體。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
齋畢旋歸。
王及大臣。
長者居士。
俱來随佛。
願聞法要。
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葉寶蓮。
有佛化身。
結跏趺坐。
宣說神咒。
敕文殊師利将咒往護。
惡咒銷滅。
提獎阿難。
及摩登伽。
歸來佛所。
合論曰。
世尊愍衆生流轉三界。
皆由着欲。
于諸欲中。
惟淫為重。
故經首叙摩登伽女。
特言其故。
謂溺之為大患。
絕之為大利。
譬如牧羊鞭其後者。
故于機會處。
必痛緻其意焉。
寶蓮香比丘尼。
持菩薩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
無有業報。
即于女根生大猛火。
然後節節猛火燒然。
堕無間獄。
而烏刍瑟摩以聞佛說多淫之人。
成猛火聚。
以火光三昧。
成阿羅漢。
曰諸漏既消。
生大寶??。
登無上覺。
夫無上覺。
佛地也。
而觀淫性。
則便能登之。
無間獄。
惡道也。
而從淫事。
則便生陷之。
又論十種習因。
則首叙淫習。
曰一者淫習交接。
發于相摩。
研摩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
于中發動。
是故如來色目行淫。
同名欲火。
然後乃叙貪慢等。
又毗柰耶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今斷殺盜淫妄。
而此經序淫于先。
又觀世音菩薩自叙三十二應身說法。
而梵天王以欲心明悟。
便與佛菩薩緣覺聲聞同名解脫。
自餘二十八種。
止名成就而已。
又以五種辛。
發淫增恚。
令立三漸次以斷之。
名第一增進。
又觀淫欲。
過猶毒蛇。
禁戒成就。
父母肉眼。
能觀十方。
是皆機會處痛緻其意者也。
此論檃括一經脈絡。
反覆叮咛。
深明此經啟教。
必以斷淫為首。
務令人惕然毛骨為悚。
雖然。
證實智者視一切聲色。
如幻如夢。
又惡足以滑其中哉。
四十二章經雲。
佛言愛欲之人。
猶如執火逆風而行。
必燒手也。
天神獻玉女于佛。
欲以試佛。
觀佛道意而定遐迩。
佛言。
革囊衆穢。
爾來何為。
去。
吾不用汝。
天神逾敬。
因問道意。
佛為解說。
即得須陀洹果。
又維摩經雲。
舍利弗問天女。
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
求女人相。
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譬如幻師。
化作幻女。
若有人問。
何以不轉女身。
是人為正問否。
舍利弗言。
不也。
幻無定相。
當何所轉。
天曰。
一切諸佛。
亦複如是。
無有定相。
雲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
變舍利弗令如天女。
天自化身如舍利弗。
而問言。
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
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天曰。
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
則一切女人。
亦當能轉。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
一切女人。
亦複如是。
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說一切諸法。
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
舍利弗身還複如故。
天問舍利弗。
女身色相。
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
女身色相。
無在無不在。
天曰。
一切諸法。
亦複如是。
無在無不在。
夫天女神力。
能轉舍利弗。
先梵天咒。
不能毀阿難戒體。
是兩段經義。
可謂兩彩一賽。
阿難見佛。
頂禮悲泣。
恨無始來。
一向多聞。
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
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
俱願樂聞。
退坐默然。
承受聖旨。
通曰。
此阿難發問。
乃一經之領袖。
自始至終。
世尊酬答無遺。
所雲奢摩他。
此雲至靜。
當空觀。
三摩缽提。
此雲變化力用。
當假觀。
禅那此雲寂滅。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當中觀。
圓覺經雲。
寂靜奢摩他。
如鏡臨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禅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锽。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随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阿難一向多聞。
于此素所修習焉者。
何待于問。
然今日為幻術所加。
則平昔所習觀行。
所修禅定俱不得力。
竊計十方如來。
必有妙于此者。
玩一妙字。
似仿佛窺見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之旨。
但不知最初方便。
何由悟入耳。
圓覺亦雲。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随順。
原有一種頓門。
但以見性為宗。
故能見性。
則無心于止觀。
而止觀自具。
不能見性。
雖日從事于止觀。
而難敵魔境。
唯見性則得妙矣。
向後所雲妙明真心。
妙莊嚴海妙明明妙。
不一而足。
皆以酬彼妙字之意。
而終之以偈曰。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此頓門也。
故非尋常止觀禅定所及。
昔雪峰三上投子。
九上洞山。
亦既多聞矣。
已嗣德山。
與岩頭至澧州鳌山鎮。
阻雪。
頭每日秪是打睡。
峰一向坐禅。
一日喚曰師兄師兄。
且起來。
頭曰。
作甚麼。
峰曰。
今生不着便。
共文?個漢行腳。
到處被他帶累。
今日到此。
又秪管打睡。
頭喝曰。
噇眠去。
每日床上坐。
恰似七村裡土地。
他時後日。
魔魅人家男女去在。
峰自點胸曰。
我這裡未穩在。
不敢自謾。
頭曰。
我将謂你他日向孤峰頂上。
盤結草庵。
播揚大教。
猶作這個語話。
峰曰。
我實未穩在。
頭曰。
你若實如此。
據你見處。
一一通來。
是處與你證明。
不是處與你刬卻。
峰曰。
我初到鹽官。
見上堂舉色空義。
得個入處。
頭曰。
此去三十年。
切忌舉着。
又見洞山偈曰。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頭曰。
若與麼。
自救也未徹在。
峰又曰。
後問德山。
從上宗乘中事。
學人還有分也無。
德山打一棒。
曰。
道甚麼。
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
頭喝曰。
你不聞道。
從門入者。
不是家珍。
峰曰。
他後如何即是。
頭曰。
他後若欲播揚大教。
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
将來與我蓋天蓋地去。
峰于言下大悟。
便作禮起。
連聲叫曰。
師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妙哉妙哉。
豈是一向坐禅。
得這般話頭來。
佛告阿難。
汝我同氣。
情均天倫。
當初發心。
于我法中。
見何勝相。
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白佛。
我見如來三十二相。
勝妙殊絕。
形體映徹。
猶如琉璃。
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何以故。
欲氣粗濁。
腥臊交遘。
膿血雜亂。
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通曰。
阿難賴有此思惟。
為初發心張本。
故遭幻術。
不甚眩惑。
雖入淫室。
不毀戒體。
但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不免色見聲求。
猶存邪解。
于佛真法身。
尚遙遠在。
随州法為禅師上堂。
法身無相。
不可以音聲求。
妙道亡言。
豈可以文字會。
縱使超佛越祖。
猶落階梯。
直饒說妙談玄。
終挂唇齒。
須是功熏不犯。
影迹不留。
枯木寒岩。
更無津潤。
幻人木馬。
情識皆空。
方能垂手入廛。
轉身異類。
不見道無漏國中留不住。
卻來煙塢卧寒沙。
于此了了。
豈必勝淨妙明。
紫金光聚。
而後乃稱如來哉。
佛言。
善哉阿難。
汝等當知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通曰。
阿難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正欲識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不入輪轉一段大事。
又雲。
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亦已備知欲愛腥臊。
雜亂妄想。
是無始以來生死根本。
故佛歎曰善哉。
真心常住。
原無生滅。
瞥起妄想。
故入輪回。
無論欲愛粗濁。
惡業非真。
即緣覺聲聞。
執情未化。
亦皆是妄。
妄想淨盡。
性體瑩徹。
本自無生。
又何輪轉之有。
此一部經。
無非發明此意。
故知常住真心。
即謂見性。
見性則無事矣。
靈雲上堂雲。
諸仁者。
所有長短。
盡在不常。
且觀四時草木。
葉落華開。
何況塵劫來。
天人七越。
地水火風。
成壞輪轉。
因果将盡。
三惡道苦。
毛發不曾添減。
唯根蒂神識常存。
上根者。
遇善友伸明。
當處解脫。
便是道場。
中下癡愚。
不能覺照。
沉迷三界。
流轉生死。
釋尊為伊。
天上人間。
設教證明。
顯發至道。
汝等還會麼僧問如何得出離生老病死。
雲曰。
青山原不動。
浮雲任去來。
即此數語。
可為此段經文注腳。
添減一字不得。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合論曰。
于此特言真發明性。
則亦有妄發明性乎。
曰有之。
曰何以辨之。
曰任運遍知。
本妙而常寂者。
真發明性。
所謂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
是也。
違時失候。
妄覺而強知者。
妄發明性。
所謂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是也。
本一體也。
以無性無時。
故随所用之有異耳。
任運寂常而知。
則合本妙。
違時失候而覺。
則合妄塵。
馬鳴曰。
本性清淨。
無明不覺。
染心相現。
雖有染心。
性常明潔。
染心之相。
即現行無明。
明潔之性。
即不動智體。
有僧問雲庵。
雜華論稱現行無明。
即是如來不動智。
此實難信。
如何得解。
時有童子方掃地。
雲庵呼之。
童子回首。
雲庵曰。
非不動智乎。
又問如何是汝佛性。
童子左右視。
罔然而去。
雲庵曰。
非現行無明乎。
真發明性。
譬如明珠之光。
常自照珠。
孔子曰。
思無邪。
近之矣。
妄發明性。
譬如東方将旦。
澄滓之間。
已有精色。
易曰。
蒙雜而着。
近之矣。
阿難。
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
緣于如來三十二相。
将何所見。
誰為愛樂。
通曰。
此世尊循循第一誘也。
世尊豈不知見者屬眼。
愛者屬心。
然有見者。
有為之見者。
有愛者。
有為之愛者。
故問誰為見。
誰為愛。
要阿難當下識取本來人耳。
若能回光返照。
覓見了不可得。
一切愛樂。
原無根株。
頓入首楞嚴定。
豈不快哉。
後來衲僧家多用此機。
有僧問百丈。
如何是佛。
丈曰。
汝是阿誰。
曰某甲。
丈曰。
汝識某甲否。
曰分明個。
丈乃舉起拂子。
曰汝還見否。
曰見。
丈乃不語。
僧所問者佛。
丈竟不語之佛隻就他見處提撕。
即此一則。
渾然托得楞嚴樣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是愛樂。
用我心目。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
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
願舍生死。
佛告阿難。
如汝所說。
真所愛樂。
因于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
心目為咎。
吾今問汝。
唯心與目。
今何所在。
通曰。
世尊問處。
單明向上一路。
曰将何所見。
曰誰為愛樂。
分明用标指月。
阿難答處。
未離常情。
隻知合塵。
不知合覺。
背覺合塵。
伊誰之咎。
六賊為媒。
自劫家寶。
故阿難所謂心與目者。
唯根與識。
牽引塵勞。
流轉生死。
常住真心。
猶如國王。
日為所侵。
淨者日濁。
明者日暗。
是心與目。
乃性之賊也。
必窮其巢穴而蕩除之。
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
然後發本明耀。
六根互用。
父母所生肉眼。
洞見十方。
則又何流轉之為咎哉。
子湖枞禅師。
嘗夜大叫雲。
有賊有賊。
其徒競起逐之。
枞把住一人曰。
拿住一個了也。
其徒曰不是。
是某甲。
枞拓開曰。
是則是。
隻是不肯承當。
故承當得去。
賊即是子。
不能承當。
子反成賊。
恁般說話。
卻與國君讨賊。
另是一番播弄。
具眼者别之。
阿難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
同将識心居在身内。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
亦在佛面。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
秪在我面。
如是識心。
實居身内。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祇陀林。
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閣清淨講堂。
在給孤園。
今祇陀林。
實在堂外。
阿難。
汝今堂中。
先何所見。
世尊。
我在堂中。
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
方矚林園。
阿難。
汝矚林園。
因何有見。
世尊。
此大講堂。
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通曰。
十種異生。
如後列十二類生。
胎卵濕化。
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
若非有色若非無色。
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除空散消沉土木金石二類。
非心眼倫。
故曰十種。
張無盡以六凡四聖當之。
非也。
浮根四塵。
六根皆然。
此但指眼根耳。
地水火風。
性本清淨。
而地水火風之相。
各皆搖動如塵。
六根成就。
藉此四塵。
六根沉于内。
四大浮于外。
故曰浮根四塵。
十種識心居内。
眼在于面。
不言可知。
如來眼在于面。
而不敢确指識心居内者。
如來已離識故。
法身圓滿無内外故。
阿難言固斟酌而譯語者亦自不苟。
世尊欲破心不在内。
必先以講堂林園戶牖為喻。
講堂喻身内。
林園喻外物。
戶牖喻六根。
而阿難其明了之人也。
若見阿難端的。
原不屬講堂。
不屬林園。
不屬戶牖。
而阿難去來自在。
無内外可指。
若執定此心。
惑為色身之内以髒腑為堂奧。
以六門為戶牖攬外境為林園。
非此無安身處。
一旦堂圮牖壞。
境謝見亡。
而所謂明了者将安在乎。
世尊雖就彼常情辨晢内外次第。
亦灼然示以色身如幻。
非所宜執。
如講堂戶牖。
與我了無幹涉雲爾。
智晖禅師臨别偈曰。
我有一間舍父母為修蓋。
往來八十年。
近來覺損壞。
早拟移别處。
事涉有憎愛待他摧毀時。
彼此無妨礙。
乃跏趺而逝。
此憎愛俱忘。
去來無礙。
将并其能見者而忘之矣。
又何内外之可言哉。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
舒金色臂。
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有三摩提。
(此資發變化定)名大佛頂首嚴楞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谛聽。
阿難頂禮。
伏受慈旨。
通曰。
此一門超出。
分明指出頓悟路頭。
惟在轉識成智。
純以金剛幹慧。
乃可語真菩提路。
末雲。
如是妙法。
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
乘此心開。
得無上道。
識陰若盡。
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
拾得疏慵非覺曉。
寒山懶惰不知歸。
聲前一句圓音美。
物外三山片月輝。
此單頌無心道人爾。
甘?行者一日入南泉設齋。
黃檗為首座。
行者請施财。
檗曰。
财法二施。
等無差别。
甘曰。
恁麼道。
争消得某甲?。
便将出去須臾複入。
曰請施财。
檗曰。
财法二施。
等無差别。
甘乃行?。
又一日入寺設粥。
仍請南泉念誦。
泉乃白槌曰。
請大衆為狸奴白牯念摩诃般若波羅蜜。
甘拂袖便出。
泉粥後。
問典座。
行者在甚處。
坐曰。
當時便去也。
泉便打破鍋子。
疏山如頌雲。
特來設粥誇英俊。
那知王老更風流。
打破粥鍋呈醜拙。
狸奴白牯一齊收。
若?者可謂能供養無心道人矣。
行乞有五種義。
一由内證平等理。
外不見貧富相故。
二離貪慢心偏利故。
三有大定力。
不懼惡象淫女家故。
四離凡夫猜嫌故。
五破二乘分别故。
淨名曰。
于食等者。
于法亦等。
無論貴賤淨穢。
俱證菩提。
是為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須菩提舍貧從富。
大迦葉舍富從貧。
則慈不均平。
不為等慈。
阿難心中作如是念。
即落意識分别。
即屬鬼家活計。
所以魔得其便。
何似契此之行乞乎。
常以杖荷一布囊。
并破席。
凡供身之具。
盡貯囊中。
入廛肆聚落。
見物則乞。
或醯醢魚??。
才接入口。
分少許投囊中。
時号長汀子。
一日有僧在師前行。
乃拊其背。
僧回首。
師曰。
乞我一文錢。
僧曰。
道得。
即與汝一文錢。
師放下布袋。
叉手而立。
又一日在市立。
僧問和尚在這裡作甚麼。
師曰等個人。
僧曰。
來也來也。
師曰。
汝不是這個人。
僧曰。
如何是這個人。
師曰。
乞我一文錢。
嘗有偈曰。
一缽千家飯。
孤身萬裡遊。
青目睹人少。
問路白雲頭。
若契此者。
可謂得諸佛儀式矣。
世尊一日敕阿難。
食時将至。
汝當入城持缽。
阿難應諾。
世尊曰。
汝既持缽。
須依過去七佛儀式。
阿難便問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
世尊召阿難。
阿難應諾。
世尊曰。
持缽去。
噫。
阿難若早了此。
何至有摩登之事。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
經曆淫室。
遭大幻術摩登伽女。
(此雲本性)以娑毗迦羅(此雲黃發外道)先梵天咒。
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
将毀戒體。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
齋畢旋歸。
王及大臣。
長者居士。
俱來随佛。
願聞法要。
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葉寶蓮。
有佛化身。
結跏趺坐。
宣說神咒。
敕文殊師利将咒往護。
惡咒銷滅。
提獎阿難。
及摩登伽。
歸來佛所。
合論曰。
世尊愍衆生流轉三界。
皆由着欲。
于諸欲中。
惟淫為重。
故經首叙摩登伽女。
特言其故。
謂溺之為大患。
絕之為大利。
譬如牧羊鞭其後者。
故于機會處。
必痛緻其意焉。
寶蓮香比丘尼。
持菩薩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
無有業報。
即于女根生大猛火。
然後節節猛火燒然。
堕無間獄。
而烏刍瑟摩以聞佛說多淫之人。
成猛火聚。
以火光三昧。
成阿羅漢。
曰諸漏既消。
生大寶??。
登無上覺。
夫無上覺。
佛地也。
而觀淫性。
則便能登之。
無間獄。
惡道也。
而從淫事。
則便生陷之。
又論十種習因。
則首叙淫習。
曰一者淫習交接。
發于相摩。
研摩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
于中發動。
是故如來色目行淫。
同名欲火。
然後乃叙貪慢等。
又毗柰耶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今斷殺盜淫妄。
而此經序淫于先。
又觀世音菩薩自叙三十二應身說法。
而梵天王以欲心明悟。
便與佛菩薩緣覺聲聞同名解脫。
自餘二十八種。
止名成就而已。
又以五種辛。
發淫增恚。
令立三漸次以斷之。
名第一增進。
又觀淫欲。
過猶毒蛇。
禁戒成就。
父母肉眼。
能觀十方。
是皆機會處痛緻其意者也。
此論檃括一經脈絡。
反覆叮咛。
深明此經啟教。
必以斷淫為首。
務令人惕然毛骨為悚。
雖然。
證實智者視一切聲色。
如幻如夢。
又惡足以滑其中哉。
四十二章經雲。
佛言愛欲之人。
猶如執火逆風而行。
必燒手也。
天神獻玉女于佛。
欲以試佛。
觀佛道意而定遐迩。
佛言。
革囊衆穢。
爾來何為。
去。
吾不用汝。
天神逾敬。
因問道意。
佛為解說。
即得須陀洹果。
又維摩經雲。
舍利弗問天女。
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
求女人相。
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譬如幻師。
化作幻女。
若有人問。
何以不轉女身。
是人為正問否。
舍利弗言。
不也。
幻無定相。
當何所轉。
天曰。
一切諸佛。
亦複如是。
無有定相。
雲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
變舍利弗令如天女。
天自化身如舍利弗。
而問言。
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
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天曰。
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
則一切女人。
亦當能轉。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
一切女人。
亦複如是。
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說一切諸法。
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
舍利弗身還複如故。
天問舍利弗。
女身色相。
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
女身色相。
無在無不在。
天曰。
一切諸法。
亦複如是。
無在無不在。
夫天女神力。
能轉舍利弗。
先梵天咒。
不能毀阿難戒體。
是兩段經義。
可謂兩彩一賽。
阿難見佛。
頂禮悲泣。
恨無始來。
一向多聞。
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
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
俱願樂聞。
退坐默然。
承受聖旨。
通曰。
此阿難發問。
乃一經之領袖。
自始至終。
世尊酬答無遺。
所雲奢摩他。
此雲至靜。
當空觀。
三摩缽提。
此雲變化力用。
當假觀。
禅那此雲寂滅。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當中觀。
圓覺經雲。
寂靜奢摩他。
如鏡臨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禅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锽。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随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阿難一向多聞。
于此素所修習焉者。
何待于問。
然今日為幻術所加。
則平昔所習觀行。
所修禅定俱不得力。
竊計十方如來。
必有妙于此者。
玩一妙字。
似仿佛窺見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之旨。
但不知最初方便。
何由悟入耳。
圓覺亦雲。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随順。
原有一種頓門。
但以見性為宗。
故能見性。
則無心于止觀。
而止觀自具。
不能見性。
雖日從事于止觀。
而難敵魔境。
唯見性則得妙矣。
向後所雲妙明真心。
妙莊嚴海妙明明妙。
不一而足。
皆以酬彼妙字之意。
而終之以偈曰。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此頓門也。
故非尋常止觀禅定所及。
昔雪峰三上投子。
九上洞山。
亦既多聞矣。
已嗣德山。
與岩頭至澧州鳌山鎮。
阻雪。
頭每日秪是打睡。
峰一向坐禅。
一日喚曰師兄師兄。
且起來。
頭曰。
作甚麼。
峰曰。
今生不着便。
共文?個漢行腳。
到處被他帶累。
今日到此。
又秪管打睡。
頭喝曰。
噇眠去。
每日床上坐。
恰似七村裡土地。
他時後日。
魔魅人家男女去在。
峰自點胸曰。
我這裡未穩在。
不敢自謾。
頭曰。
我将謂你他日向孤峰頂上。
盤結草庵。
播揚大教。
猶作這個語話。
峰曰。
我實未穩在。
頭曰。
你若實如此。
據你見處。
一一通來。
是處與你證明。
不是處與你刬卻。
峰曰。
我初到鹽官。
見上堂舉色空義。
得個入處。
頭曰。
此去三十年。
切忌舉着。
又見洞山偈曰。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頭曰。
若與麼。
自救也未徹在。
峰又曰。
後問德山。
從上宗乘中事。
學人還有分也無。
德山打一棒。
曰。
道甚麼。
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
頭喝曰。
你不聞道。
從門入者。
不是家珍。
峰曰。
他後如何即是。
頭曰。
他後若欲播揚大教。
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
将來與我蓋天蓋地去。
峰于言下大悟。
便作禮起。
連聲叫曰。
師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妙哉妙哉。
豈是一向坐禅。
得這般話頭來。
佛告阿難。
汝我同氣。
情均天倫。
當初發心。
于我法中。
見何勝相。
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白佛。
我見如來三十二相。
勝妙殊絕。
形體映徹。
猶如琉璃。
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何以故。
欲氣粗濁。
腥臊交遘。
膿血雜亂。
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通曰。
阿難賴有此思惟。
為初發心張本。
故遭幻術。
不甚眩惑。
雖入淫室。
不毀戒體。
但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不免色見聲求。
猶存邪解。
于佛真法身。
尚遙遠在。
随州法為禅師上堂。
法身無相。
不可以音聲求。
妙道亡言。
豈可以文字會。
縱使超佛越祖。
猶落階梯。
直饒說妙談玄。
終挂唇齒。
須是功熏不犯。
影迹不留。
枯木寒岩。
更無津潤。
幻人木馬。
情識皆空。
方能垂手入廛。
轉身異類。
不見道無漏國中留不住。
卻來煙塢卧寒沙。
于此了了。
豈必勝淨妙明。
紫金光聚。
而後乃稱如來哉。
佛言。
善哉阿難。
汝等當知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通曰。
阿難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正欲識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不入輪轉一段大事。
又雲。
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亦已備知欲愛腥臊。
雜亂妄想。
是無始以來生死根本。
故佛歎曰善哉。
真心常住。
原無生滅。
瞥起妄想。
故入輪回。
無論欲愛粗濁。
惡業非真。
即緣覺聲聞。
執情未化。
亦皆是妄。
妄想淨盡。
性體瑩徹。
本自無生。
又何輪轉之有。
此一部經。
無非發明此意。
故知常住真心。
即謂見性。
見性則無事矣。
靈雲上堂雲。
諸仁者。
所有長短。
盡在不常。
且觀四時草木。
葉落華開。
何況塵劫來。
天人七越。
地水火風。
成壞輪轉。
因果将盡。
三惡道苦。
毛發不曾添減。
唯根蒂神識常存。
上根者。
遇善友伸明。
當處解脫。
便是道場。
中下癡愚。
不能覺照。
沉迷三界。
流轉生死。
釋尊為伊。
天上人間。
設教證明。
顯發至道。
汝等還會麼僧問如何得出離生老病死。
雲曰。
青山原不動。
浮雲任去來。
即此數語。
可為此段經文注腳。
添減一字不得。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合論曰。
于此特言真發明性。
則亦有妄發明性乎。
曰有之。
曰何以辨之。
曰任運遍知。
本妙而常寂者。
真發明性。
所謂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
是也。
違時失候。
妄覺而強知者。
妄發明性。
所謂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是也。
本一體也。
以無性無時。
故随所用之有異耳。
任運寂常而知。
則合本妙。
違時失候而覺。
則合妄塵。
馬鳴曰。
本性清淨。
無明不覺。
染心相現。
雖有染心。
性常明潔。
染心之相。
即現行無明。
明潔之性。
即不動智體。
有僧問雲庵。
雜華論稱現行無明。
即是如來不動智。
此實難信。
如何得解。
時有童子方掃地。
雲庵呼之。
童子回首。
雲庵曰。
非不動智乎。
又問如何是汝佛性。
童子左右視。
罔然而去。
雲庵曰。
非現行無明乎。
真發明性。
譬如明珠之光。
常自照珠。
孔子曰。
思無邪。
近之矣。
妄發明性。
譬如東方将旦。
澄滓之間。
已有精色。
易曰。
蒙雜而着。
近之矣。
阿難。
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
緣于如來三十二相。
将何所見。
誰為愛樂。
通曰。
此世尊循循第一誘也。
世尊豈不知見者屬眼。
愛者屬心。
然有見者。
有為之見者。
有愛者。
有為之愛者。
故問誰為見。
誰為愛。
要阿難當下識取本來人耳。
若能回光返照。
覓見了不可得。
一切愛樂。
原無根株。
頓入首楞嚴定。
豈不快哉。
後來衲僧家多用此機。
有僧問百丈。
如何是佛。
丈曰。
汝是阿誰。
曰某甲。
丈曰。
汝識某甲否。
曰分明個。
丈乃舉起拂子。
曰汝還見否。
曰見。
丈乃不語。
僧所問者佛。
丈竟不語之佛隻就他見處提撕。
即此一則。
渾然托得楞嚴樣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是愛樂。
用我心目。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
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
願舍生死。
佛告阿難。
如汝所說。
真所愛樂。
因于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
心目為咎。
吾今問汝。
唯心與目。
今何所在。
通曰。
世尊問處。
單明向上一路。
曰将何所見。
曰誰為愛樂。
分明用标指月。
阿難答處。
未離常情。
隻知合塵。
不知合覺。
背覺合塵。
伊誰之咎。
六賊為媒。
自劫家寶。
故阿難所謂心與目者。
唯根與識。
牽引塵勞。
流轉生死。
常住真心。
猶如國王。
日為所侵。
淨者日濁。
明者日暗。
是心與目。
乃性之賊也。
必窮其巢穴而蕩除之。
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
然後發本明耀。
六根互用。
父母所生肉眼。
洞見十方。
則又何流轉之為咎哉。
子湖枞禅師。
嘗夜大叫雲。
有賊有賊。
其徒競起逐之。
枞把住一人曰。
拿住一個了也。
其徒曰不是。
是某甲。
枞拓開曰。
是則是。
隻是不肯承當。
故承當得去。
賊即是子。
不能承當。
子反成賊。
恁般說話。
卻與國君讨賊。
另是一番播弄。
具眼者别之。
阿難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
同将識心居在身内。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
亦在佛面。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
秪在我面。
如是識心。
實居身内。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祇陀林。
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閣清淨講堂。
在給孤園。
今祇陀林。
實在堂外。
阿難。
汝今堂中。
先何所見。
世尊。
我在堂中。
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
方矚林園。
阿難。
汝矚林園。
因何有見。
世尊。
此大講堂。
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通曰。
十種異生。
如後列十二類生。
胎卵濕化。
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
若非有色若非無色。
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除空散消沉土木金石二類。
非心眼倫。
故曰十種。
張無盡以六凡四聖當之。
非也。
浮根四塵。
六根皆然。
此但指眼根耳。
地水火風。
性本清淨。
而地水火風之相。
各皆搖動如塵。
六根成就。
藉此四塵。
六根沉于内。
四大浮于外。
故曰浮根四塵。
十種識心居内。
眼在于面。
不言可知。
如來眼在于面。
而不敢确指識心居内者。
如來已離識故。
法身圓滿無内外故。
阿難言固斟酌而譯語者亦自不苟。
世尊欲破心不在内。
必先以講堂林園戶牖為喻。
講堂喻身内。
林園喻外物。
戶牖喻六根。
而阿難其明了之人也。
若見阿難端的。
原不屬講堂。
不屬林園。
不屬戶牖。
而阿難去來自在。
無内外可指。
若執定此心。
惑為色身之内以髒腑為堂奧。
以六門為戶牖攬外境為林園。
非此無安身處。
一旦堂圮牖壞。
境謝見亡。
而所謂明了者将安在乎。
世尊雖就彼常情辨晢内外次第。
亦灼然示以色身如幻。
非所宜執。
如講堂戶牖。
與我了無幹涉雲爾。
智晖禅師臨别偈曰。
我有一間舍父母為修蓋。
往來八十年。
近來覺損壞。
早拟移别處。
事涉有憎愛待他摧毀時。
彼此無妨礙。
乃跏趺而逝。
此憎愛俱忘。
去來無礙。
将并其能見者而忘之矣。
又何内外之可言哉。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
舒金色臂。
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有三摩提。
(此資發變化定)名大佛頂首嚴楞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谛聽。
阿難頂禮。
伏受慈旨。
通曰。
此一門超出。
分明指出頓悟路頭。
惟在轉識成智。
純以金剛幹慧。
乃可語真菩提路。
末雲。
如是妙法。
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
乘此心開。
得無上道。
識陰若盡。
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