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關燈
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

    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首尾呼應。

    必以超出識陰為極則事。

    世尊洞徹世間生死相續。

    惟是妄想種種。

    迷而不返。

    識陰若盡。

    則常住真心。

    乃得現前。

    性淨明體。

    與佛無異。

    故能破識陰。

    即入頓門。

    阿難雖聰慧多聞。

    總不出識情分别。

    識情未除者。

    惟在有得。

    而證菩提者。

    惟在無得。

    故下文七處徴心。

    在阿難往往以有得自縛。

    世尊一一以無得而蕩除之。

    楞伽雲。

    得相是識。

    不得相是智。

    此真速證菩提之頓門也。

    二祖神光。

    斷臂于初祖達磨前。

    乞與安心法門。

    祖曰。

    将心來與汝安。

    光曰。

    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與汝安心竟。

    使阿難能信七處徴心俱不可得。

    則金襕袈裟。

    豈獨先付之迦葉哉。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身在講堂。

    戶牖開豁。

    遠矚林園。

    亦有衆生在此堂中。

    不見如來。

    見堂外者。

    阿難答言。

    世尊。

    在堂不見如來。

    能見林泉。

    無有是處。

    阿難。

    汝亦如是。

    汝之心靈。

    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内。

    爾時先合了知内身。

    頗有衆生。

    先見身中。

    後觀外物。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爪生發長。

    筋轉脈搖。

    誠合明了。

    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

    雲何知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

    無有是處。

     通曰。

    目見心知。

    不離根塵。

    由内達外。

    自是常見。

    世尊乃即常見破之。

    既不知内。

    雲何在内。

    雖有智者。

    不得不屈于其辨。

    其實心肝脾胃。

    莫非知也。

    爪發筋脈。

    莫非覺也。

    使非知覺。

    豈不塊然一物而已哉。

    傅大士偈曰。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随。

    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

    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

    秪這語聲是。

    由此言之。

    謂覺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内。

    亦無有不是處。

    雲門拈寶藏論雲。

    乾坤之内。

    宇宙之間。

    中有一寶。

    秘在形山。

    拈燈籠向佛殿裡。

    将三門來燈籠上。

    作麼生。

    自代雲。

    逐物意移。

    又曰。

    雲興雷動。

    雪窦頌雲。

    看看。

    古岸何人把釣竿。

    雲冉冉。

    水漫漫。

    明月蘆華君自看。

    此段公案。

    謂覺了能知。

    與本覺圓明。

    容易誵訛。

    如明月蘆華相似。

    務須甄别。

    若甄别得出。

    不但燈籠露柱。

    頓徹雲門心宗。

    而身内之寶。

    亦與僧肇契合。

    非尋常弄精魂者所可借口矣。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

    燃于室中。

    是燈必能先照室内。

    從其室門。

    後及庭際。

    一切衆生。

    不見身中。

    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是義必明。

    将無所惑。

    同佛了義。

    得無妄耶。

    佛告阿難及諸比丘。

    适來從我室羅筏城。

    循乞抟食。

    歸祇陀林。

    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

    一人食時。

    諸人飽不。

    阿難答言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

    雖阿羅漢。

    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

    自不相幹。

    則心所知。

    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

    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

    (此雲細香綿色如霜)汝眼見時。

    心分别不。

    阿難答言如是。

    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

    雲何在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

    無有是處。

     通曰。

    阿難見處未真。

    不免随語生解。

    随語生解。

    正是識情所在。

    世尊要與拔除識根。

    故一一刬卻。

    令阿難無屯劄處。

    此真如國王讨賊。

    知賊之所在而讨除之也。

    阿難謂心居身外。

    同佛了義。

    不為無見。

    夫心者。

    潛天而天。

    潛地而地。

    或神遊八極。

    或夢曆數世。

    何嘗拘拘一軀殼中。

    故雲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又雲是義必明。

    将無所惑。

    世尊設喻。

    他食必非我飽。

    以例外心何關我身。

    軀命形也。

    故食不能以相通。

    知覺神也。

    何内外之所能隔。

    隻為阿難執定在外。

    如一物然者。

    但能照外。

    不能照内。

    則身外是心。

    身内非心。

    心在身外。

    身不能知。

    如他人食。

    我不能飽。

    然眼之所見。

    心能分别。

    此心又何嘗不在内也。

    故謂在外者非也。

    昔曹山聞鐘聲。

    乃曰。

    阿?阿?。

    僧問和尚作甚麼。

    山曰。

    打着我心。

    僧無對。

    五祖戒代雲。

    作賊人心虛。

    又傅大士偈曰。

    諸佛鄉村在世界。

    四海山田遍滿生。

    佛共衆生同一體。

    衆生是佛之假名。

    若要見佛看三郡。

    田宅園林處處停。

    或飛空虛中擾擾。

    或擲山水口轟轟。

    或結群朋來往去。

    或複孤單而獨行。

    或使白日東西走。

    或使暗夜巡五更。

    或烏或赤而或白。

    或紫或黑而黃青。

    或大或小而新養。

    或老或少舊時生。

    或身腰上有燈火。

    或羽翼上有琴筝。

    或遊虛空亂上下。

    或生草木亂縱橫。

    或無言行自出宅。

    或入土坑暫寄生。

    或鑽木孔為鄉貫。

    或編草木作窠城。

    或轉羅網為村巷。

    或卧土石作階廳。

    諸佛菩薩盡如是。

    這個名為舍衛城。

    于此契證。

    謂覺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外。

    亦無有不是處。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見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

    不相離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處。

    佛言處今何在。

    阿難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

    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

    潛伏根裡。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

    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而不留礙。

    彼根随見。

    随即分别。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内者。

    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無障礙者。

    潛根内故。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潛根内者。

    猶如琉璃。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

    當見山河。

    見琉璃不。

    如是世尊。

    是人當以琉璃籠眼。

    實見琉璃。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當見山河。

    何不見眼。

    若見眼者。

    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見。

    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

    無有是處。

     通曰。

    八識規矩雲。

    愚者難分識與根。

    蓋根識之難辨久矣。

    若謂根非識。

    則根自根。

    識自識。

    識應見根。

    若謂根即識。

    則彼死者眼根現存。

    何以不見。

    故知五根但白淨色照境而已。

    識必明了分别。

    二家種現。

    熏習不同。

    五根乃色法。

    即第八識親相分。

    具執受二義。

    是白淨無記性。

    五識乃心法。

    即第八識見分。

    三性皆具。

    但能明了。

    名性境屬現量。

    故曰性境現量通三性。

    至第六識方有分别。

    屬比量非量。

    此根與識之辨也。

    阿難謂彼根随見随即分别者是也。

    謂潛伏根裡如琉璃合者非也。

    果如琉璃合者。

    眼見山河。

    亦見琉璃。

    則心見山河。

    亦應見眼。

    今不見眼。

    則非潛伏根内明矣。

    此喻比度不真。

    正屬非量。

    據阿難所指覺了能知之心。

    但六識分别耳。

    此識從何而起。

    以有七識為之傳送也。

    以有八識為之含藏也。

    縱令分别易泯。

    而行陰難除。

    縱令行陰易銷。

    而種子難化。

    今阿難于分别六識。

    尚且不知落處。

    況複知所謂七識八識哉。

    落處且不知。

    況能發兵而讨除之哉。

    此經始破六識窠白。

    故有七處徴心。

    終搗八識樞穴。

    期于識陰都盡。

    此轉識成智之大略也。

    後文雲。

    雖得六銷。

    猶未亡一。

    及至一六俱銷。

    了無所寄。

    回視此段潛伏根裡如琉璃合。

    不發一大噱哉。

    雖然。

    善喻者無所不可。

    昔中邑洪禅師。

    仰山往謝戒畢。

    問如何是佛性義。

    邑雲。

    我與你說個譬喻。

    如室有六窗。

    中安一猕猴。

    外有猕猴喚雲猩猩。

    猕猴即應。

    如是六窗俱喚俱應。

    仰山禮謝起曰。

    适蒙和尚譬喻。

    無不了知。

    更有一事。

    祗如内猕猴睡着。

    外猕猴欲與相見。

    又且如何。

    邑下繩床執仰山手作舞曰。

    猩猩與汝相見了。

    譬如蟭螟蟲在蚊子眼睫上作窠。

    向十字街頭叫雲。

    地曠人稀。

    相逢者少。

    雲居錫雲。

    中邑當時若不得仰山這一語。

    何處有中邑也。

    崇壽稠雲。

    還有人定得此道理麼。

    若定不得。

    隻是個弄精魂腳手。

    佛性義在甚麼處。

    玄覺雲。

    若不是仰山。

    争得見中邑。

    且道甚麼處是仰山得見中邑處。

    天童頌雲。

    凍眠雪屋歲摧頹。

    窈窕蘿門夜不開。

    寒稿園林看變态。

    春風吹起律筒灰。

    此頌分明贊歎仰山睡處。

    不堕于枯槁。

    正是中邑與他相見處。

    恰恰一六俱銷境界。

    然園林變态如律筒灰。

    自與精魂腳手夐異。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衆生身。

    腑藏在中。

    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

    此暗境界。

    為與眼對。

    為不對眼。

    若與眼對。

    暗在眼前。

    雲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

    無日月燈。

    此暗室中。

    皆汝焦腑。

    若不對者。

    雲何成見。

    若離外見。

    内對所成。

    合眼見暗。

    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

    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

    内對不成。

    見面若成。

    此了知心。

    及與眼根。

    乃在虛空。

    何成在内。

    若在虛空。

    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

    今見汝面。

    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

    身合非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

    應有二知。

    即汝一身。

    應成兩佛。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内者。

    無有是處。

     通曰。

    阿難隻疑滞不能見内一語。

    生出許多轉計。

    潛根既非。

    毋乃見暗即是乎。

    此見暗轉計更多。

    阿難雖未明言。

    世尊一一拈出破之。

    始以所見之暗為對不對。

    若對則成境矣。

    不對則非見矣。

    是暗固不可謂之内也。

    既以能見之見但由返觀非假目視。

    若開目返觀。

    可以見暗。

    則開眼返觀。

    亦可見面。

    面不可見。

    暗豈能知。

    是見必不能見内也。

    若複以心識默對。

    此為腑藏。

    此為面目。

    即可名見。

    則此心眼不在虛空乎。

    既以心眼本在虛空。

    如魇寤者。

    能見自己面目。

    則如來之身亦即汝身乎。

    既又以如來之見即我之見。

    如來之身即我之身。

    則阿難一身。

    不成兩佛乎。

    此從内對中翻出許多轉計。

    内對必不可成。

    則見暗必不可謂之見内也。

    雖然。

    能見者本自暗也。

    而誰其見之。

    雲門垂語雲。

    人人盡有光明在。

    看時不見暗昏昏。

    作麼生是諸人光。

    明自代雲廚庫三門。

    又曰好事不如無。

    雪窦頌雲。

    自照列孤明。

    為君通一線。

    華謝樹無影。

    看時誰不見。

    見不見。

    倒騎牛兮入佛殿。

    若解得倒騎牛入佛殿底道理。

    即謂見暗名見内者。

    亦無有不是處。

     阿難言。

    我常聞佛開示四衆。

    由心生故。

    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我今思惟。

    即思惟體實我心性。

    随所合處。

    心則随有。

    亦非内外中間三處。

    佛告阿難。

    汝今既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随所合處心随有者。

    是心無體。

    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

    則十九界因七塵合。

    是義不然。

    若有體者。

    如汝以手自挃其體。

    汝所知心。

    為複内出。

    為從外入。

    若複内出。

    還見身中。

    若從外來。

    先合見面。

    阿難言。

    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

    為見非義。

    佛言。

    若眼能見。

    汝在室中。

    門能見不。

    則諸已死。

    尚有眼存。

    應皆見物。

    若見物者。

    雲何名死。

    阿難。

    又汝覺了能知之心。

    若必有體。

    為複一體。

    為有多體。

    今在汝身。

    為複遍體。

    為不遍體。

    若一體者。

    則汝以手挃一支時。

    四支應覺。

    若鹹覺者。

    挃應無在。

    若挃有所。

    則汝一體。

    自不能成。

    若多體者。

    則成多人。

    何體為汝。

    若遍體者。

    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

    當汝觸頭。

    亦觸其足。

    頭有所覺。

    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是故應知随所合處心則随有。

    無有是處。

     通曰。

    觸頭頭知。

    觸足足知。

    豈不是随所合處心則随有。

    然随所合處。

    心則随有。

    随所不合處。

    心則總無。

    豈不是斷常邪見。

    世尊姑無暇責此。

    但就彼合之一字。

    詳辨其非。

    合必有體。

    若無體者。

    合義不成。

    如無七塵。

    即無十九界。

    若有體者。

    此體既非外來。

    又非内出。

    以心體論。

    為一體乎。

    為多體乎。

    其在人身。

    為遍體乎。

    為不遍體乎。

    借以手挃一支。

    而覺随挃有。

    是覺為一體。

    應鹹在矣。

    是覺為多體。

    應多人矣。

    是覺為遍體。

    則挃無在矣。

    是覺為不遍體。

    則挃有所不知矣。

    此四俱非。

    即無定體。

    何由與之合哉。

    随所合者。

    合其一體乎。

    合其多體乎。

    合其遍體乎。

    合其不遍體乎。

    合彼則遺此。

    合此則遺彼。

    且非一非多。

    非遍非不遍。

    而卒不可合也。

    既不能合。

    何以見其随有哉。

    世尊雖以此辨其随所合之非。

    然亦明示以真心無體之妙。

    無體則無合。

    心境不相到。

    當處解脫。

    本自無生。

    而何謂法生則種種心生乎。

    心生種種法生。

    與三界唯心之旨不殊。

    故不必辨。

    法生種種心生。

    以心本無生。

    因境有觀之。

    亦自無病。

    而阿難引以證随所合處心則随有。

    是随波逐浪之心。

    而非對境數起之心也。

    故悟心無體。

    即數起不為礙。

    緣起無生故也。

    有僧問夾山。

    撥塵見佛時如何。

    山曰。

    直須揮劍。

    若不揮劍。

    漁父栖巢。

    僧舉問石霜。

    撥塵見佛時如何。

    霜雲渠無國土。

    何處逢渠。

    僧回舉似夾山。

    山上堂雲。

    門庭施設。

    不如老僧。

    入理深談。

    猶較石霜百步。

    天童頌雲。

    拂牛劍氣洗兵威。

    定亂歸功更是誰。

    一旦氛塵清四海。

    垂衣皇化自無為。

    丹霞頌雲。

    當機一句玉珊珊。

    内外玲珑溢目寒。

    無漏國中留不住。

    月華影裡見應難。

    即此一則。

    撥塵見佛。

    尚自不逢。

    況合塵而覓覺。

    抑亦颠倒甚矣。

    雖然。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随所合處。

    何患無有。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

    世尊亦言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

    内無所見。

    外不相知。

    内無知故。

    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

    在外非義。

    今相知故。

    複内無見。

    當在中間。

    佛言。

    汝言中間。

    中必不迷。

    非無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為在。

    為複在處。

    為當在身。

    若在身者。

    在邊非中。

    在中同内若在處者。

    為有所表。

    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為中時。

    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

    心應雜亂。

    阿難言。

    我所說中。

    非此二種。

    如世尊言。

    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

    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

    則為心在。

    佛言。

    汝心若在根塵之中。

    此之心體。

    為複兼二。

    為不兼二。

    若兼二者。

    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

    成敵兩立。

    雲何為中。

    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

    即無體性。

    中何為相。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

    無有是處。

     通曰。

    阿難至此。

    方明識生其中。

    謂六識分别。

    介乎根塵之間。

    較前潛伏根裡之說。

    尤為有據。

    但指所謂中者。

    既非在内。

    又非在處。

    唯以根境相交。

    從中有分别之識。

    乃指為心。

    不知根塵識三。

    相依而立。

    如交蘆然。

    原無自性。

    今确定謂在中間。

    若有定位然者。

    為兼二乎。

    為不兼二乎。

    兼則一知一不知。

    角立而不成中。

    不兼則非知非不知。

    無體而不成中。

    然則中将安在。

    故謂當在中間者非也。

    若論真心。

    亦兼二。

    亦不兼二。

    何謂兼二。

    如來藏中。

    原具見相二分。

    如後舉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何雜亂之有。

    何謂不兼二。

    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

    如後舉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

    何嘗無體性哉。

    若信得此心非知非不知。

    原無自性。

    亦無在中之相。

    乃深明乎中者也。

    東印土國王。

    請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齋次。

    王乃問諸人盡轉經。

    唯師為甚不轉。

    祖曰。

    貧道入息不居陰界。

    出息不涉衆緣。

    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非但一卷兩卷。

    王便禮拜。

    天童頌雲。

    雲犀玩月燦含輝。

    木馬遊春駿不羁。

    眉底一雙寒碧眼。

    看經那到透牛皮。

    明白心超曠劫。

    英雄力破重圍。

    妙圓樞口轉靈機。

    寒山忘卻來時路。

    拾得相将攜手歸。

    此祖師門風。

    二邊不立。

    中道不安。

    虛玄大道無著真宗。

    最為第一。

    故非六識根塵所及。

    若寒山拾得。

    去來自在。

    絕無纖毫識情挂胸次間。

    足與二十七祖相見。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

    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間。

    俱無所在。

    一切無著。

    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

    名為心不。

    佛告阿難。

    汝言覺知分别心性俱無在者。

    世間虛空。

    水陸飛行。

    諸所物象。

    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

    為在為無。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

    雲何不着。

    有不著者。

    不可名無。

    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