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關燈
則無。

    非無則相。

    相有則在。

    雲何無著。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

    無有是處。

     通曰。

    阿難所引無著。

    未嘗不是。

    但多了一切二字。

    是對境而言無著。

    境在則無著在。

    且謂俱無所在。

    幾于斷滅。

    語便矛盾。

    若一切物象俱無者。

    何處更容不着。

    既有不着。

    則物象不可謂之無也。

    若無不着之相。

    可言無在。

    非無不着。

    不着即是相也。

    有不着之相在。

    即是心在。

    心實在于不着。

    而何以謂之俱無所在乎。

    心既有在。

    而又何以謂之無著乎。

    先即能以明所。

    不可名無。

    次即所以明能。

    相有則在。

    故無著之義不成。

    昔嚴陽尊者問趙州。

    一物不将來時如何。

    州曰。

    放下着。

    嚴雲。

    一物不将來。

    放下個甚麼。

    州曰。

    恁麼則擔取去。

    尊者言下大悟。

    黃龍頌雲。

    一物不将來。

    兩肩擔不起。

    言下忽知非。

    心中無限喜。

    毒惡既忘懷。

    蛇虎為知己。

    寥寥千百年。

    清風猶未已。

    天童頌雲。

    不妨細行輪先手。

    自覺心粗愧撞頭。

    局破腰間柯斧爛。

    洗清凡骨共仙遊。

    此頌無著也無。

    故得自在。

    大都從境上見無著者。

    離境則無無著。

    從性上見無著者。

    無著即是自性。

    但存一無著之意。

    便不可。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蒙佛慈愛。

    雖今出家。

    猶恃憍憐。

    所以多聞。

    未得無漏。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

    為彼所轉。

    溺于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唯願世尊大慈哀愍。

    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此雲寂靜)令諸闡提(此雲信不具)隳彌戾車。

    (此雲惡見)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及諸大衆傾渴翹伫。

    欽聞示誨。

     通曰。

    據此時阿難見地。

    猶未能按伏識情。

    至湛不搖處。

    所以未得無漏。

    始以覺了能知為有物矣。

    故曰在内在外在根。

    既知非物矣。

    而猶以為有識也。

    故曰随合而有。

    識生其中。

    及知識俱泯。

    而後信其無著。

    然有意無著。

    是亦着也。

    故一切無著。

    僅斷七識。

    尚未至恬靜之地。

    即至恬靜。

    猶坐在八識窠窟中。

    外道所謂冥谛也。

    若奢摩他路。

    是轉識成智邊事。

    雖聖解不容注念。

    矧凡情可得而牽引之乎。

    故凡聖情盡。

    體露真常。

    方名真際所詣。

    既知真際。

    不為淫術所轉。

    非但自證寂靜。

    且令一切凡夫信不具者。

    破除惡見也。

    端師子讀楞嚴有頌雲。

    七處徴心心不遂。

    懵懂阿難不瞥地。

    直饒徴得見無心。

    也是泥裡洗土塊。

    可謂具眼者。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

    放種種光。

    其光晃曜。

    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

    一時開現。

    佛之威神。

    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

    皆住本國。

    合掌承聽。

     通曰。

    放光動地。

    舊以為不思議境界。

    然亦可以意會。

    養生家精神完固。

    昏夜中目光炯炯。

    無物不睹。

    況世尊多劫成就。

    其光有不晃曜者乎。

    祈求家運動元氣。

    可以興雲緻雨。

    況世尊清淨法身未可涯量。

    普佛世界有不震動者乎。

    世尊建大法幢。

    必先有所表。

    所雲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隐然有會妄歸真之意。

    若是上根利智。

    見如是光。

    睹如是事。

    即獲本心。

    證無生忍。

    圓照禅師上堂雲。

    看看。

    爍爍瑞光。

    照大千界。

    百億微塵國土。

    百億大海水。

    百億須彌山。

    百億日月。

    百億四天下。

    乃至微塵刹土。

    皆于光中一時發現。

    諸仁者還見麼。

    若也見得。

    許汝親在瑞光。

    若也不見。

    莫道瑞光不照。

    好參人人皆有此光。

    何為圓照便見。

    衆人便不見。

    悟與不悟耳。

    法性本周。

    妄塵不隔。

    智境本圓。

    情量不礙。

    若悟自心。

    便知此等皆屋裡事。

     佛告阿難。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種種颠倒。

    業種自然。

    如惡叉聚。

    (果名一蒂三實無孤生者)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

    諸天魔王。

    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猶如煮砂。

    欲成嘉馔。

    縱經塵劫。

    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

    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衆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通曰。

    七處徴心。

    皆指其非。

    為其用攀緣心為自性也。

    阿難亦知此心未得無漏。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

    為彼所轉。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亦隐隐窺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願佛開示。

    故世尊明白分析而語之。

    前雲。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即此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乃無始來生死之根本也。

    前雲。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即此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乃無始來不生不滅之根本也。

    輪轉生死。

    惑業苦三。

    生必同聚。

    故如惡叉聚。

    不但天魔外道。

    決入輪回。

    即聲聞緣覺。

    錯亂修習。

    總名颠倒。

    何以故。

    以生滅為因故。

    若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本自不生不滅也。

    如後雲。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與此同旨。

    此即妄想生起之由。

    既落妄想。

    遂遺本性。

    遺此本明故入諸趣。

    而不能成無上菩提也。

    有客來谒長沙。

    沙召尚書。

    其人應諾。

    沙曰。

    不是尚書本命。

    曰不可離卻即今秪對。

    别有第二主人。

    沙曰。

    喚尚書作至尊得麼。

    曰恁麼總不秪對時。

    莫是弟子主人否。

    沙曰。

    非但秪對與不秪對時。

    無始劫來是個生死根本。

    有偈曰。

    學道之人不識真。

    秪為從來認識神。

    無始劫來生死本。

    癡人喚作本來人。

    然則本來人何由而識。

    雜華出現品雲。

    佛子。

    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颠倒執着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

    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

    則得現前。

    天童頌雲。

    天蓋地載。

    成團作塊。

    周法界而無邊。

    析鄰虛而無内。

    及盡玄微。

    誰分向背。

    佛祖來償口業債。

    問取南泉王老師。

    人人隻吃一莖菜。

    既是人人具有底道理。

    何故不能俱證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等。

    圓覺經雲。

    一切衆生。

    妄見流轉。

    厭流轉者。

    妄見涅槃。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有諸能入。

    非覺入故。

    然則識取不生不滅根本。

    非大悟徹不可。

     阿難。

    汝今欲知奢摩他路。

    願出生死。

    今複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

    屈五輪指。

    語阿難言。

    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言。

    汝何所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

    舉臂屈指為光明拳。

    曜我心目。

    佛言。

    汝将誰見。

    阿難言。

    我與大衆。

    同将眼見。

    佛告阿難。

    汝今答我。

    如來屈指為光明拳。

    曜汝心目。

    汝目可見。

    以何為心。

    當我拳曜。

    阿難言。

    如來現今徴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即能推者。

    我将為心。

    佛言。

    咄。

    阿難。

    此非汝心。

    阿難矍然避座。

    合掌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

    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

    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

    認賊為子。

    失汝元常。

    故受輪轉。

     通曰。

    此世尊循循第二誘也。

    汝今見否。

    阿難言見。

    但于此猛省。

    便見識精元明。

    不容拟議。

    不容安排。

    菩提涅槃。

    充然自足。

    才涉分疏。

    即入比量。

    即系六識用事。

    黏湛發知。

    去真性遠矣。

    故佛咄之雲。

    此非汝心。

    若于咄時忙然自失。

    忽爾回光。

    本覺自在。

    何謂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

    此覺知者。

    對前塵而有分别。

    塵去則無。

    故名虛妄著相之想。

    若本覺者。

    不依塵而有生滅。

    故名真性。

    然覺一而已矣。

    為此覺知遮蔽本覺面目。

    是覺知者。

    實本覺之賊也。

    若認覺知為自心者。

    是認賊為子。

    棄不生滅而守生滅。

    其輪轉也何疑。

    雖然。

    離此覺知。

    更覓别有本覺。

    則又不可。

    天童略舉雲。

    若能推底是汝心。

    則認賊為子。

    修山主雲。

    若能推底不是汝心。

    則認子為賊。

    天童拈雲。

    如今推也。

    是子是賊。

    買帽相頭。

    食魚去骨。

    即如天童還有揀擇否。

    六祖曰。

    凡夫即佛。

    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

    後念悟即佛。

    前念着境即煩惱。

    後念離境即菩提。

    此猶翻掌覆掌之說。

    永嘉曰。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則洞徹乎不二之門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佛寵弟。

    心愛佛故。

    令我出家。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

    乃至遍曆恒沙國土。

    承事諸佛。

    及善知識。

    發大勇猛。

    行諸一切難行法事。

    皆用此心。

    縱令謗法。

    永退善根。

    亦因此心。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

    我乃無心。

    同諸土木。

    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

    雲何如來說此非心。

    我實驚怖。

    兼此大衆無不疑惑。

    惟垂大悲。

    開示未悟。

     通曰。

    阿難情竭見枯。

    乃謂無心同諸土木。

    此處正好承當去。

    卻省得許多心力。

    奈何認定一個覺知。

    不肯放下。

    昔大朗初參馬祖。

    祖問汝來何求。

    曰求佛知見。

    祖曰。

    佛無知見。

    知見乃魔耳。

    汝自何來。

    曰南嶽來。

    祖曰。

    汝從南嶽來。

    未識曹溪心要。

    汝速歸彼。

    不宜他往。

    朗歸石頭。

    便問如何是佛。

    頭曰。

    汝無佛性。

    朗曰。

    蠢動含靈。

    又作麼生。

    頭曰。

    蠢動含靈。

    卻有佛性。

    曰慧朗為甚麼卻無。

    頭曰。

    為汝不肯承當。

    朗于言下信入。

    住後。

    凡學者至。

    皆曰。

    去去。

    汝無佛性。

    其接機大約如此。

    此豈離覺知更無所有者哉。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衆。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于師子座。

    摩阿難頂。

    而告之言。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阿難。

    若諸世界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葉縷結。

    诘其根元。

    鹹有體性。

    縱令虛空。

    亦有名貌。

    何況清淨妙淨明心。

    性一切心而無自體。

    若汝執吝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

    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

    承聽我法。

    此則因聲而有分别。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我非叱汝執為非心。

    但汝于心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别性。

    即汝真心。

    若分别性離塵無體。

    斯則前塵分别影事。

    塵非常住。

    若變滅時。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則汝法身同于斷滅。

    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通曰。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如影像重重。

    唯鏡所現。

    六塵如形。

    分别如影。

    影因形有。

    心因塵有。

    斯則前塵分别影事。

    動屬前塵。

    靜屬法塵。

    故内守幽閑。

    雖無前塵影子。

    卻有幽閑影子。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為其所執者識。

    而非本覺常住真心也。

    常住真心。

    遠離一切分别。

    如大圓鏡。

    遠離動靜二塵。

    此心本自無染。

    故曰清淨。

    染而不染。

    故曰妙淨。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

    因之而立。

    乃九界妄心之本性也。

    故曰性一切心。

    若見此心。

    即離分别而有自性。

    是自性不随分别而為有無者也。

    如塵離影而有鏡體。

    是鏡體不随塵影而為生滅者也。

    若執分别覺知為自性者。

    但執影為鏡耳。

    對塵則有。

    離塵則無。

    如鏡中之影。

    原無自體。

    終歸斷滅。

    若是而可以證無生乎。

    故知心自有體。

    本非斷滅。

    前咄雲此非汝心。

    為所認者虛妄斷滅心。

    非本來真實心也。

    豈真無心哉。

    玄沙上堂雲。

    更有一般說昭昭靈靈。

    靈台智性。

    能見能聞。

    向五蘊身田裡作主宰。

    恁麼為善知識。

    大賺人知麼。

    我今問汝。

    若認昭昭靈靈是汝真實。

    為甚麼瞌睡時。

    又不成昭昭靈靈。

    若瞌睡時不是。

    為甚麼有昭昭時。

    還會麼。

    這個喚做認賊作子。

    是生死根本妄想緣氣。

    汝欲識根由麼。

    我向汝道。

    昭昭靈靈。

    秪因前塵色聲香等法而有分别。

    便道。

    此是昭昭靈靈。

    若無前塵。

    汝此昭昭靈靈。

    同于龜毛兔角。

    仁者真實在甚麼處。

    汝今欲得出他五蘊身田主宰。

    但識取汝秘密金剛體。

    古人向汝道。

    圓成正遍。

    遍周沙界。

    我今少分為汝。

    智者可以譬喻得解。

    汝還見南閻浮提日麼。

    世間人所作興營。

    養身活命。

    種種心行。

    莫非皆承日光成立。

    秪如日體還有許多般心行麼。

    還有不周遍處麼。

    欲識金剛體。

    亦須如是看。

    秪如今山河大地。

    十方國土。

    色空明暗。

    及汝身心。

    莫非盡承汝圓成威光所現。

    直是天人群生類。

    所作業次。

    受生果報。

    有情無情。

    莫非盡承汝威光。

    乃至諸佛成道成果。

    接物利生。

    莫非盡承汝威光。

    秪如金剛體。

    還有凡夫諸佛麼。

    有汝心行麼。

    不可道無便得當去也。

    知麼。

    玄沙因閱楞嚴。

    發明心地。

    由是應機敏捷。

    與修多羅冥契。

    即此一段縱口所說。

    一一與經旨不殊。

    至謂盡承威光之力。

    與諸法所生惟心所現。

    更覺精采。

    又佛眼之嗣竹庵圭和尚。

    與伯父持一居士。

    俱喜楞嚴經。

    庵曰。

    若離前塵有分别性。

    正是生死根本。

    士駭曰。

    佛妄說耶。

    庵曰。

    佛固不妄。

    且約隻今居士對面徴诘之心果安在。

    士歎曰。

    佛說解第一空。

    名師子吼。

    汝行矣。

    無滞此。

    庵後上堂雲。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見猶。

    離見。

    見不能及。

    落華有意随流水。

    流水無情送落華。

    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

    不汝還者。

    非汝而誰。

    常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喝一喝雲。

    三十年後。

    莫道能仁教壞人家兒女。

    據竹庵見處。

    即離前塵。

    亦無分别自性可得。

    自善轉楞嚴者。

    正是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一段真風。

    可與玄沙同參。

     即時阿難與諸大衆。

    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

    世間一切諸修學人。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

    誤為真實。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

    不成聖果。

     通曰。

    九次第定。

    如後舉四禅四空等天。

    但言其果。

    未及其修。

    此謂修學人九次第定。

    從一禅入一禅。

    次第而修。

    當如大般若所雲。

    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入初靜慮具足住。

    尋伺寂靜。

    住内等淨心一趣性。

    無尋無伺。

    定生喜樂。

    入第二靜慮具足住。

    離喜住舍。

    具念正知。

    身受聖樂。

    能說能舍。

    具念樂住。

    入第三靜慮具足住。

    斷樂斷苦。

    先喜憂沒。

    不苦不樂。

    舍念清淨。

    入第四靜慮具足住。

    超一切色想。

    滅有對想。

    不思惟種種想。

    入無邊空。

    空無邊處具足住。

    超一切空。

    入無邊識。

    識無邊處具足住。

    超一切識無邊。

    入無所有具足住。

    超無所有。

    入非想非非想具足住。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

    入滅想受具足住。

    是為九次第定。

    皆有為功用。

    忻取有為善果。

    故曰迷有漏天。

    作無為解。

    為其所執者。

    入識中微細生滅妄想而修。

    未能見無生真性。

    當下寂滅。

    是真無為法故未得漏盡。

    若大阿羅漢。

    已證滅受想定。

    是名無漏。

    今九次第定亦證滅受想定。

    何為有漏。

    以有妄想而證涅槃。

    縱得滅盡定。

    未為真實。

    黃檗雲。

    一切衆生。

    輪回不息生死者。

    意緣走作。

    心于六道不停。

    緻使受種種苦。

    淨名雲。

    難化之人。

    心如猿猴。

    故以若幹種法。

    制禦其心。

    然後調伏。

    所以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心造。

    乃至人天六道。

    地獄修羅。

    皆由心造。

    如今但學無心。

    頓息諸緣。

    莫生妄想分别。

    無人無我。

    無貪嗔。

    無憎愛。

    無勝負。

    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

    性自本來清淨。

    即是修行菩提法。

    佛等。

    若不會此意。

    縱你廣學勤苦修行。

    木食草衣。

    不識自心。

    皆名邪行。

    盡作天魔外道。

    水陸諸神如此修行。

    當複何益。

    志公雲。

    本體是自心作。

    那得文字中求。

    如今但識自心。

    息卻思惟妄想。

    塵勞自然不生。

    淨名雲。

    唯置一床。

    寝疾而卧。

    心不起也。

    如人卧疾。

    攀緣都息。

    妄想歇滅。

    即是菩提。

    如今若心裡紛粉不定。

    任你學到三乘四果十地諸位。

    合殺秪向凡聖中坐。

    諸行盡歸無常。

    勢力皆有盡期。

    猶如箭射于空。

    力盡還墜。

    卻歸生死輪回。

    如斯修行。

    不解佛意。

    虛受辛苦。

    豈非大錯。

    志公雲。

    未逢出世明師。

    枉服大乘法藥。

    籲。

    大乘法藥。

    尚不濟事。

    況九次第定乎。

    故知錯亂修習。

    難成聖果。

     阿難聞已。

    重複悲淚。

    五體投地。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

    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

    無勞我修。

    将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

    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

    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

    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

    終不能飽。

    世尊。

    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