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
開我道眼。
通曰。
舍父逃逝。
法華亦有是喻。
窮露他方。
冀指衣珠。
浸浸乎有還家之望矣。
二障。
謂煩惱障。
所知障。
煩惱障障心。
心不解脫。
結業受報。
所知障障慧。
慧不解脫。
不了法空故。
阿難明知二障所纏。
又知所謂寂常心性。
何故道眼不開。
甚矣透脫之難也。
僧問藥山。
學人拟歸鄉時如何。
山曰。
汝父母遍身紅爛。
卧在荊棘林中。
汝歸何所。
曰恁麼則不歸去也。
山曰。
汝卻須歸去。
汝若歸去。
我示汝個休糧方子。
曰便請。
山曰。
二時上堂。
不得咬破一粒米。
後僧問洛浦。
學人拟歸鄉時如何。
浦曰。
家破人亡。
子歸何處。
僧雲。
恁麼則不歸去也。
浦曰。
庭前殘雪日輪消。
室内紅塵遣誰掃。
又偈雲。
決志歸鄉去。
乘船渡五湖。
舉篙星月隐。
停棹日輪孤。
解纜離邪岸。
張帆出正途。
到來家蕩盡。
免作室中愚。
丹霞頌雲。
太平鄉國路空賒。
歸興悠悠思莫涯。
撒手到家何所有。
琉璃寶殿瑣蟾華。
諸老宿一期指出歸家方便。
可謂道眼開明。
真知寂常心性者。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
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
一時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
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通曰。
前從面門放光。
十方國土。
一時開現。
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表真妄不二也。
開示二種根本。
必以斷妄為先。
妄想不息。
雖至九次第定。
不成聖果。
其面目可考而鏡也。
今從胸卍字放光。
灌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大衆。
表聖凡不二也。
開示前塵自暗。
見何虧損。
乃至頭自動搖。
見無所動。
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指出向上一路。
人人具足。
可以印心雲爾。
昔仰山坐次。
有僧來作禮。
山不顧。
其僧乃問山識字否。
山曰。
随分。
僧乃右旋一匝曰。
是甚麼字。
山于地上書十字酬之。
僧又左旋一匝曰。
是甚麼字。
山改十字作卍字。
僧畫此○相。
以兩手拓如修羅掌日月勢。
曰是甚麼字。
山乃畫此[○@卍]相對之。
僧乃作婁至德勢。
山曰。
如是如是。
此是諸佛之所護念。
汝亦如是。
吾亦如是。
善自護持。
其僧禮謝。
騰空而去。
時有一道者見。
經五日後。
問山。
山曰。
汝還見否。
道者曰。
某甲見。
出門騰空而去。
山曰。
此是西天羅漢。
故來探吾道。
道者曰。
某雖睹種種三昧。
不辨其理。
山曰。
吾以義為汝解釋。
此是八種三昧。
是覺海變為義海。
體則同然。
此義合有因有果。
即時異時。
總别不離隐身三昧也。
若知仰山覺海變為義海三昧。
則佛胸卍字湧出寶光。
亦不思議中妙用耳。
必以護妙微密性淨明心為本。
沩山嘗問仰山。
妙淨明心。
汝作麼生會。
仰曰。
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沩曰汝祗得其事。
仰曰和尚适來問甚麼。
沩曰。
妙淨明心。
仰曰。
喚作事得麼。
沩曰。
如是如是。
隻緣仰山會得妙淨明心。
得清淨眼。
故識字三昧。
迥出尋常。
阿難。
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
因何所有。
雲何成拳。
汝将誰見。
通曰。
此世尊循循第三誘也。
可謂老婆心切。
前雲汝将誰見。
阿難答言同将眼見。
業已咄之認賊為子。
至此又問汝将誰見。
正欲阿難回光返照。
忽睹見精明元。
不藉于眼。
奈之何其終不省也。
有僧侍立玄沙次。
沙以杖指面前地上白點曰。
還見麼。
曰見。
如是三問。
僧亦如是三答。
沙曰。
你也見。
我也見。
為甚麼道不會。
他日又以杖拄地。
問長生曰。
僧見俗見。
男見女見。
汝作麼生見。
對曰。
和尚還見皎然見處麼。
沙曰。
相識滿天下。
賴有皎然此對。
遂與玄沙觌面。
向使阿難能自知見處非見所及。
又何勞世尊許多口吻。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樹名果汁入水砂石成金)赩如寶山。
清淨所生。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五輪指端。
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
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
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
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
例我拳理。
其義均不。
阿難言唯然。
世尊。
既無我眼。
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
例如來拳。
事義相類。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
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
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
汝試于途。
詢問盲人。
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
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
唯見黑暗。
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
前塵自暗。
見何虧損。
通曰。
世尊何故以盲人為喻。
緣阿難執定以見為見。
不離根塵。
而識生其中。
盲人無眼。
雲何亦睹黑暗。
是可知待眼根而見者。
乃前塵分别之見。
而非清淨本然之見也。
前塵分别。
屬第六識。
眼存則存。
眼亡則亡。
必待根而後顯者也。
清淨心光。
不待根而存。
不随根而泯者。
故無生滅。
是無生滅清淨本然之見。
人人具足。
不以盲人故無。
阿難執定唯眼見者。
是生滅根。
而世尊所指見何虧損。
是不生不滅根也。
如此提醒。
可謂透露極矣。
昔相國崔公群。
見如會禅師。
問曰。
師以何得。
會曰。
以見性得。
會方病眼。
崔譏曰。
既雲見性。
其奈眼何。
會曰。
見性非眼。
眼病何害。
崔稽首謝之。
後法眼别雲。
是相公眼。
豈以會所答。
猶涉教意乎哉。
阿難言。
諸盲眼前。
唯睹黑暗。
雲何成見。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
唯睹黑暗。
與有眼人。
處于暗室。
二黑有别。
為無有别。
如是。
世尊。
此暗中人。
與彼群盲。
二黑較量。
曾無有異。
阿難。
若無眼人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
還于前塵見種種色。
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
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
亦于前塵見種種色。
應名燈見。
若燈見者。
燈能有見。
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
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
如是見者。
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
是心非眼。
通曰。
此世尊剖析分明。
所謂實言告汝者也。
燈之與眼。
俱是見緣。
體非能見。
其能見者心也。
前雲門能見不。
已具此義。
而此複以燈喻眼。
以眼例心。
燈不可謂之見。
眼顧可謂之見乎。
眼其見者。
非見性也。
若六根互用。
耳亦能觀。
眼又何嘗決定是見。
阿難所雲。
我實眼觀。
分明執妄為真。
若知燈但顯色。
能見屬眼。
既離所妄。
又知眼但顯色。
見性屬心。
并離能妄。
能所俱離。
唯此一心。
心超乎眼。
故無生滅。
以不生滅之見。
見如來手。
未嘗不見。
但不可謂之眼見也。
昔枯木祖元禅師。
依大慧于雲門庵。
夜坐次。
睹僧剔燈始徹證。
有偈曰。
剔起燈來是火。
曆劫無明照破。
歸堂撞見聖僧。
幾乎當面蹉過。
不蹉過。
是甚麼。
十五年前奇特。
依前秪是這個。
慧以偈贈之曰。
萬仞崖頭解放身。
起來依舊卻惺惺。
饑餐渴飲渾無事。
那論昔人非昔人。
夫剔燈何與本分事。
乃即悟去。
如世尊雲。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如是見性。
是心非眼。
故祖元曰。
剔起燈來是火。
如隔牆見角。
知必是牛。
須如此徹證。
方名見性。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
與諸大衆。
口已默然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
伫佛悲誨。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
開五輪指。
誨敕阿難。
及諸大衆。
我初成道。
于鹿園中。
為阿若多(此雲解義)五比丘等。
及汝四衆言。
一切衆生。
不成菩提及阿羅漢。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
得成聖果。
通曰。
世尊實言指示。
傷于明白。
阿難大衆。
尚未開悟。
機緣未易湊泊故也。
世尊慈悲之故。
猶恐語涉微妙。
故未易解。
然諸比丘中亦有得解者。
以解引解。
其解易入。
故令諸比丘各述開悟之由。
使阿難易于湊泊雲爾。
其後二十五圓通各述所證。
亦用此機。
但此唯明妄。
後乃證真。
不無淺深之異。
其為方便接引。
則一而已矣。
所謂不成菩提。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正是二種根本消息。
悟亦不易。
僧問南陽忠國師。
阿那個是佛。
師曰。
即心是佛。
曰心有煩惱否。
師曰。
煩惱性自離。
曰豈不斷耶。
師曰。
斷煩惱者。
即名二乘。
煩惱不生。
名大涅槃。
曰坐禅看靜。
此複若為。
師曰。
不垢不淨。
甯用起心而看靜相。
又上生經雲。
不修禅定。
不斷煩惱。
佛記此人成佛無疑。
陳秀玉學士。
嘗問萬松雲。
彌勒菩薩。
為甚麼不修禅定。
不斷煩惱。
松曰。
真心本靜。
故不修禅定。
妄想本空。
故不斷煩惱。
士複問香山大潤和尚。
山曰。
禅心已定。
不須更修。
斷盡煩惱不須更斷。
複問竹林海巨川。
川曰。
本無禅定煩惱。
士曰。
唯此為快耳。
于此信得及。
方知鹿園開示。
秪為初機。
時憍陳那(此雲火器)起立白佛。
我今長老。
于大衆中。
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
譬如行客。
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
宿食事畢。
俶裝前途。
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
名為客義。
又如新霁。
清晹升天。
光入隙中。
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
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通曰。
客喻所知之粗。
塵喻煩惱之細。
念念遷流。
生滅不停。
故譬行客投寄旅亭。
起惑造業。
舍舊趨新。
故譬食宿事畢。
俶裝前途。
真性常住。
初無是事。
故譬主人無攸往也。
粗障易遣。
細惑難明。
必由性天澄霁。
智日舒光。
乘五陰隙。
照本性空。
方覺于中妄自擾動。
故譬新霁晹光入隙。
以發明空中塵相也。
煩惱擾動。
真性寂然。
若悟本空。
常住不動。
即知寂常心性矣。
趙州雲。
汝等一從見老僧後。
更不是别人。
秪是個主人公。
這個更向外覓作麼。
正恁麼時。
莫轉頭換腦。
若轉頭換腦。
即失卻也。
又一日掃地次。
僧問和尚是大善知識。
為甚麼掃地。
州曰。
塵從外來。
僧曰。
既是清淨伽藍。
為甚麼有塵。
州曰。
又一點也。
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
辨客塵義。
析入秋毫。
若于此鑒别得出。
真是有主沙彌。
居塵不染。
豈但獨得解名。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
屈五輪指。
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
汝今何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
佛告阿難。
汝見我手衆中開合。
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
世尊寶手衆中開合。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
誰動誰靜。
阿難言。
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佛言如是。
通曰。
憍陳那因悟客塵二字。
但明得煩惱邊事。
世尊則直指菩提而示之。
先即外境以辨真性。
境有開合。
見無動靜。
此人所易知者。
世尊因其易知者而引之。
阿難果信手有開合。
見無開合。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覓動靜之相。
了不可得。
庶幾哉見常住主人矣。
非世尊提醒之妙。
何以有此。
昔西堂問百丈。
你向後作麼生開示于人。
丈以手卷舒兩過。
堂雲更作麼生。
丈以手指點頭三下。
且道百丈如此作用。
為合楞嚴機鋒。
為更别有道理。
又俱胝和尚初住庵時。
有一尼名實際。
到庵直入。
更不下笠。
持錫繞禅床三匝雲。
道得即下笠。
如是三問。
俱胝無對。
尼便去。
俱胝曰。
天色将晚。
且留一宿。
尼雲。
道得即宿。
胝又無對。
尼便行。
胝歎曰。
我雖處丈夫之形。
而無丈夫之氣。
遂發憤要明此事。
拟棄庵往諸方參請。
其夜山神告曰。
不須離此。
來日有肉身菩薩至。
為和尚說法。
次日天龍到庵。
胝乃迎禮。
具陳前事。
天龍隻豎一指而示之。
俱胝忽然大悟。
後來凡有所問。
隻豎一指。
至遷化。
謂衆曰。
吾得天龍一指頭禅。
平生用不盡。
要會麼。
豎起指頭。
便脫去。
天童頌雲。
俱胝老子指頭禅。
二十年來用不殘。
信有道人方外術。
了無俗物眼前看。
所得甚簡。
施設彌寬。
大千刹海飲毫端。
麟龍無限落誰手。
珍重任公把釣竿。
雪窦頌雲。
對揚深愛老俱胝。
宇宙空來更有誰。
曾向滄溟下浮木。
夜濤相共接盲龜。
法華經雲。
如一眼之龜。
直浮木孔。
無沒溺之患。
自世尊輪指以來。
無非開示佛之知見。
令人得個安穩處。
何者不為盲龜計哉。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
飛一寶光。
在阿難右。
即時阿難回首右盼。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
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佛告阿難。
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阿難言。
我見如來出妙寶光。
來我左右。
故左右觀。
頭自搖動。
阿難。
汝盼佛光。
左右動頭。
為汝頭動。
為複見動。
世尊。
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佛言如是。
通曰。
此即内身以辨真性。
頭自搖動。
見無所動。
較前手自開合。
見無所動。
更為微密。
在一人之身。
見動則頭動。
何得謂頭自動而見不動。
彼随頭而左右者。
情見也。
不随頭而動靜者。
真見也。
情見屬識。
故有起滅。
真見屬性。
原無作止。
何以驗之。
頭有動靜可見。
見無動靜可指。
故知無動靜可指者。
是名真見。
阿難向者執識為心。
但知情見為見。
今蒙如來方便開示。
智光暫現。
乃信頭自搖動。
見無所動。
此不動見性。
動如是。
靜如是。
見時不為有。
不見不為無。
尚無有止。
誰為動搖。
是真離塵空寂體也。
阿難于是乎知性矣。
既雲知性。
何為尚有種種多疑。
蓋阿難因佛始焉輪指。
既乃放光。
以手開合。
例頭動搖。
彼見無動。
此見亦然。
所謂推測之知。
而非獨悟之妙也。
從門入者。
不是家珍。
于茲益信。
無業禅師初見馬祖。
問曰。
三乘文學。
粗窮其旨。
嘗聞禅門即心是佛。
實未能了。
祖曰。
祗未了底心即是。
更無别物。
業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
祖曰。
大德正鬧在。
且去。
别時來。
業才出。
祖召曰。
大德。
業回首。
祖曰。
是甚麼。
業便領悟。
乃禮拜。
祖曰。
這鈍漢禮拜作麼。
又五洩靈默禅師。
遠谒石頭。
便問一言相契即住。
不契即去。
石頭據坐。
洩便行。
頭随後召雲。
阇黎。
洩回首。
頭曰。
從生至死。
秪是這個。
回頭轉腦作麼。
洩于言下大悟。
乃拘折拄杖而栖止焉。
且道無業五洩回頭轉腦。
便爾悟去。
較阿難多少。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
若複衆生。
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汝觀阿難。
頭自搖動。
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
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
認物為己。
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通曰。
佛手不住。
見性常住。
是真主人。
頭自搖動。
見性不動。
是真空體。
今不認主而認客。
不認空而認塵。
豈不颠倒行事。
良由念念生滅。
煩惱相續。
以緻遺失真性。
不成菩提。
客塵所誤。
一至于此。
圓覺經曰。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正所謂以動為身以動為境。
認物為己者也。
既認逐境妄動者以為自心。
而不動真心。
即迷在遷流之内。
故曰遺失。
非謂遺失而不存也。
如水已成冰。
水性遂失。
前雲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抂入諸趣。
如是何由出離生死乎。
故曰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向謂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正謂此也。
昔洞山問僧名甚麼。
對曰。
某甲。
山曰。
阿那個是阇黎主人公。
對曰。
見祗對次。
山曰。
苦哉苦哉。
今時人例皆如此。
秪認得驢前馬後底。
将為自己。
佛法平沉。
因斯是也。
賓中主尚未分。
如何辨得主中主。
僧便問如何是主中主。
山曰。
阇黎自道取。
對曰。
某甲道得即是賓中主。
如何是主中主。
山曰。
恁麼道即易。
相續也大難。
遂示頌曰。
嗟見今時學道流。
千千萬萬認門頭。
恰似入京朝聖主。
秪到潼關便即休。
由是觀之。
識情分别。
較不動見精。
尚隔幾程。
而不動見精。
較寂常真性。
猶自有辨。
如下文雲。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則幾乎越潼關而見聖主矣。
發妙明心。
開我道眼。
通曰。
舍父逃逝。
法華亦有是喻。
窮露他方。
冀指衣珠。
浸浸乎有還家之望矣。
二障。
謂煩惱障。
所知障。
煩惱障障心。
心不解脫。
結業受報。
所知障障慧。
慧不解脫。
不了法空故。
阿難明知二障所纏。
又知所謂寂常心性。
何故道眼不開。
甚矣透脫之難也。
僧問藥山。
學人拟歸鄉時如何。
山曰。
汝父母遍身紅爛。
卧在荊棘林中。
汝歸何所。
曰恁麼則不歸去也。
山曰。
汝卻須歸去。
汝若歸去。
我示汝個休糧方子。
曰便請。
山曰。
二時上堂。
不得咬破一粒米。
後僧問洛浦。
學人拟歸鄉時如何。
浦曰。
家破人亡。
子歸何處。
僧雲。
恁麼則不歸去也。
浦曰。
庭前殘雪日輪消。
室内紅塵遣誰掃。
又偈雲。
決志歸鄉去。
乘船渡五湖。
舉篙星月隐。
停棹日輪孤。
解纜離邪岸。
張帆出正途。
到來家蕩盡。
免作室中愚。
丹霞頌雲。
太平鄉國路空賒。
歸興悠悠思莫涯。
撒手到家何所有。
琉璃寶殿瑣蟾華。
諸老宿一期指出歸家方便。
可謂道眼開明。
真知寂常心性者。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
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
一時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
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通曰。
前從面門放光。
十方國土。
一時開現。
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表真妄不二也。
開示二種根本。
必以斷妄為先。
妄想不息。
雖至九次第定。
不成聖果。
其面目可考而鏡也。
今從胸卍字放光。
灌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大衆。
表聖凡不二也。
開示前塵自暗。
見何虧損。
乃至頭自動搖。
見無所動。
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指出向上一路。
人人具足。
可以印心雲爾。
昔仰山坐次。
有僧來作禮。
山不顧。
其僧乃問山識字否。
山曰。
随分。
僧乃右旋一匝曰。
是甚麼字。
山于地上書十字酬之。
僧又左旋一匝曰。
是甚麼字。
山改十字作卍字。
僧畫此○相。
以兩手拓如修羅掌日月勢。
曰是甚麼字。
山乃畫此[○@卍]相對之。
僧乃作婁至德勢。
山曰。
如是如是。
此是諸佛之所護念。
汝亦如是。
吾亦如是。
善自護持。
其僧禮謝。
騰空而去。
時有一道者見。
經五日後。
問山。
山曰。
汝還見否。
道者曰。
某甲見。
出門騰空而去。
山曰。
此是西天羅漢。
故來探吾道。
道者曰。
某雖睹種種三昧。
不辨其理。
山曰。
吾以義為汝解釋。
此是八種三昧。
是覺海變為義海。
體則同然。
此義合有因有果。
即時異時。
總别不離隐身三昧也。
若知仰山覺海變為義海三昧。
則佛胸卍字湧出寶光。
亦不思議中妙用耳。
必以護妙微密性淨明心為本。
沩山嘗問仰山。
妙淨明心。
汝作麼生會。
仰曰。
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沩曰汝祗得其事。
仰曰和尚适來問甚麼。
沩曰。
妙淨明心。
仰曰。
喚作事得麼。
沩曰。
如是如是。
隻緣仰山會得妙淨明心。
得清淨眼。
故識字三昧。
迥出尋常。
阿難。
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
因何所有。
雲何成拳。
汝将誰見。
通曰。
此世尊循循第三誘也。
可謂老婆心切。
前雲汝将誰見。
阿難答言同将眼見。
業已咄之認賊為子。
至此又問汝将誰見。
正欲阿難回光返照。
忽睹見精明元。
不藉于眼。
奈之何其終不省也。
有僧侍立玄沙次。
沙以杖指面前地上白點曰。
還見麼。
曰見。
如是三問。
僧亦如是三答。
沙曰。
你也見。
我也見。
為甚麼道不會。
他日又以杖拄地。
問長生曰。
僧見俗見。
男見女見。
汝作麼生見。
對曰。
和尚還見皎然見處麼。
沙曰。
相識滿天下。
賴有皎然此對。
遂與玄沙觌面。
向使阿難能自知見處非見所及。
又何勞世尊許多口吻。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樹名果汁入水砂石成金)赩如寶山。
清淨所生。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五輪指端。
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
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
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
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
例我拳理。
其義均不。
阿難言唯然。
世尊。
既無我眼。
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
例如來拳。
事義相類。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
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
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
汝試于途。
詢問盲人。
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
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
唯見黑暗。
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
前塵自暗。
見何虧損。
通曰。
世尊何故以盲人為喻。
緣阿難執定以見為見。
不離根塵。
而識生其中。
盲人無眼。
雲何亦睹黑暗。
是可知待眼根而見者。
乃前塵分别之見。
而非清淨本然之見也。
前塵分别。
屬第六識。
眼存則存。
眼亡則亡。
必待根而後顯者也。
清淨心光。
不待根而存。
不随根而泯者。
故無生滅。
是無生滅清淨本然之見。
人人具足。
不以盲人故無。
阿難執定唯眼見者。
是生滅根。
而世尊所指見何虧損。
是不生不滅根也。
如此提醒。
可謂透露極矣。
昔相國崔公群。
見如會禅師。
問曰。
師以何得。
會曰。
以見性得。
會方病眼。
崔譏曰。
既雲見性。
其奈眼何。
會曰。
見性非眼。
眼病何害。
崔稽首謝之。
後法眼别雲。
是相公眼。
豈以會所答。
猶涉教意乎哉。
阿難言。
諸盲眼前。
唯睹黑暗。
雲何成見。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
唯睹黑暗。
與有眼人。
處于暗室。
二黑有别。
為無有别。
如是。
世尊。
此暗中人。
與彼群盲。
二黑較量。
曾無有異。
阿難。
若無眼人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
還于前塵見種種色。
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
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
亦于前塵見種種色。
應名燈見。
若燈見者。
燈能有見。
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
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
如是見者。
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
是心非眼。
通曰。
此世尊剖析分明。
所謂實言告汝者也。
燈之與眼。
俱是見緣。
體非能見。
其能見者心也。
前雲門能見不。
已具此義。
而此複以燈喻眼。
以眼例心。
燈不可謂之見。
眼顧可謂之見乎。
眼其見者。
非見性也。
若六根互用。
耳亦能觀。
眼又何嘗決定是見。
阿難所雲。
我實眼觀。
分明執妄為真。
若知燈但顯色。
能見屬眼。
既離所妄。
又知眼但顯色。
見性屬心。
并離能妄。
能所俱離。
唯此一心。
心超乎眼。
故無生滅。
以不生滅之見。
見如來手。
未嘗不見。
但不可謂之眼見也。
昔枯木祖元禅師。
依大慧于雲門庵。
夜坐次。
睹僧剔燈始徹證。
有偈曰。
剔起燈來是火。
曆劫無明照破。
歸堂撞見聖僧。
幾乎當面蹉過。
不蹉過。
是甚麼。
十五年前奇特。
依前秪是這個。
慧以偈贈之曰。
萬仞崖頭解放身。
起來依舊卻惺惺。
饑餐渴飲渾無事。
那論昔人非昔人。
夫剔燈何與本分事。
乃即悟去。
如世尊雲。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如是見性。
是心非眼。
故祖元曰。
剔起燈來是火。
如隔牆見角。
知必是牛。
須如此徹證。
方名見性。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
與諸大衆。
口已默然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
伫佛悲誨。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
開五輪指。
誨敕阿難。
及諸大衆。
我初成道。
于鹿園中。
為阿若多(此雲解義)五比丘等。
及汝四衆言。
一切衆生。
不成菩提及阿羅漢。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
得成聖果。
通曰。
世尊實言指示。
傷于明白。
阿難大衆。
尚未開悟。
機緣未易湊泊故也。
世尊慈悲之故。
猶恐語涉微妙。
故未易解。
然諸比丘中亦有得解者。
以解引解。
其解易入。
故令諸比丘各述開悟之由。
使阿難易于湊泊雲爾。
其後二十五圓通各述所證。
亦用此機。
但此唯明妄。
後乃證真。
不無淺深之異。
其為方便接引。
則一而已矣。
所謂不成菩提。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正是二種根本消息。
悟亦不易。
僧問南陽忠國師。
阿那個是佛。
師曰。
即心是佛。
曰心有煩惱否。
師曰。
煩惱性自離。
曰豈不斷耶。
師曰。
斷煩惱者。
即名二乘。
煩惱不生。
名大涅槃。
曰坐禅看靜。
此複若為。
師曰。
不垢不淨。
甯用起心而看靜相。
又上生經雲。
不修禅定。
不斷煩惱。
佛記此人成佛無疑。
陳秀玉學士。
嘗問萬松雲。
彌勒菩薩。
為甚麼不修禅定。
不斷煩惱。
松曰。
真心本靜。
故不修禅定。
妄想本空。
故不斷煩惱。
士複問香山大潤和尚。
山曰。
禅心已定。
不須更修。
斷盡煩惱不須更斷。
複問竹林海巨川。
川曰。
本無禅定煩惱。
士曰。
唯此為快耳。
于此信得及。
方知鹿園開示。
秪為初機。
時憍陳那(此雲火器)起立白佛。
我今長老。
于大衆中。
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
譬如行客。
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
宿食事畢。
俶裝前途。
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
名為客義。
又如新霁。
清晹升天。
光入隙中。
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
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通曰。
客喻所知之粗。
塵喻煩惱之細。
念念遷流。
生滅不停。
故譬行客投寄旅亭。
起惑造業。
舍舊趨新。
故譬食宿事畢。
俶裝前途。
真性常住。
初無是事。
故譬主人無攸往也。
粗障易遣。
細惑難明。
必由性天澄霁。
智日舒光。
乘五陰隙。
照本性空。
方覺于中妄自擾動。
故譬新霁晹光入隙。
以發明空中塵相也。
煩惱擾動。
真性寂然。
若悟本空。
常住不動。
即知寂常心性矣。
趙州雲。
汝等一從見老僧後。
更不是别人。
秪是個主人公。
這個更向外覓作麼。
正恁麼時。
莫轉頭換腦。
若轉頭換腦。
即失卻也。
又一日掃地次。
僧問和尚是大善知識。
為甚麼掃地。
州曰。
塵從外來。
僧曰。
既是清淨伽藍。
為甚麼有塵。
州曰。
又一點也。
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
辨客塵義。
析入秋毫。
若于此鑒别得出。
真是有主沙彌。
居塵不染。
豈但獨得解名。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
屈五輪指。
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
汝今何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
佛告阿難。
汝見我手衆中開合。
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
世尊寶手衆中開合。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
誰動誰靜。
阿難言。
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佛言如是。
通曰。
憍陳那因悟客塵二字。
但明得煩惱邊事。
世尊則直指菩提而示之。
先即外境以辨真性。
境有開合。
見無動靜。
此人所易知者。
世尊因其易知者而引之。
阿難果信手有開合。
見無開合。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覓動靜之相。
了不可得。
庶幾哉見常住主人矣。
非世尊提醒之妙。
何以有此。
昔西堂問百丈。
你向後作麼生開示于人。
丈以手卷舒兩過。
堂雲更作麼生。
丈以手指點頭三下。
且道百丈如此作用。
為合楞嚴機鋒。
為更别有道理。
又俱胝和尚初住庵時。
有一尼名實際。
到庵直入。
更不下笠。
持錫繞禅床三匝雲。
道得即下笠。
如是三問。
俱胝無對。
尼便去。
俱胝曰。
天色将晚。
且留一宿。
尼雲。
道得即宿。
胝又無對。
尼便行。
胝歎曰。
我雖處丈夫之形。
而無丈夫之氣。
遂發憤要明此事。
拟棄庵往諸方參請。
其夜山神告曰。
不須離此。
來日有肉身菩薩至。
為和尚說法。
次日天龍到庵。
胝乃迎禮。
具陳前事。
天龍隻豎一指而示之。
俱胝忽然大悟。
後來凡有所問。
隻豎一指。
至遷化。
謂衆曰。
吾得天龍一指頭禅。
平生用不盡。
要會麼。
豎起指頭。
便脫去。
天童頌雲。
俱胝老子指頭禅。
二十年來用不殘。
信有道人方外術。
了無俗物眼前看。
所得甚簡。
施設彌寬。
大千刹海飲毫端。
麟龍無限落誰手。
珍重任公把釣竿。
雪窦頌雲。
對揚深愛老俱胝。
宇宙空來更有誰。
曾向滄溟下浮木。
夜濤相共接盲龜。
法華經雲。
如一眼之龜。
直浮木孔。
無沒溺之患。
自世尊輪指以來。
無非開示佛之知見。
令人得個安穩處。
何者不為盲龜計哉。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
飛一寶光。
在阿難右。
即時阿難回首右盼。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
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佛告阿難。
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阿難言。
我見如來出妙寶光。
來我左右。
故左右觀。
頭自搖動。
阿難。
汝盼佛光。
左右動頭。
為汝頭動。
為複見動。
世尊。
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佛言如是。
通曰。
此即内身以辨真性。
頭自搖動。
見無所動。
較前手自開合。
見無所動。
更為微密。
在一人之身。
見動則頭動。
何得謂頭自動而見不動。
彼随頭而左右者。
情見也。
不随頭而動靜者。
真見也。
情見屬識。
故有起滅。
真見屬性。
原無作止。
何以驗之。
頭有動靜可見。
見無動靜可指。
故知無動靜可指者。
是名真見。
阿難向者執識為心。
但知情見為見。
今蒙如來方便開示。
智光暫現。
乃信頭自搖動。
見無所動。
此不動見性。
動如是。
靜如是。
見時不為有。
不見不為無。
尚無有止。
誰為動搖。
是真離塵空寂體也。
阿難于是乎知性矣。
既雲知性。
何為尚有種種多疑。
蓋阿難因佛始焉輪指。
既乃放光。
以手開合。
例頭動搖。
彼見無動。
此見亦然。
所謂推測之知。
而非獨悟之妙也。
從門入者。
不是家珍。
于茲益信。
無業禅師初見馬祖。
問曰。
三乘文學。
粗窮其旨。
嘗聞禅門即心是佛。
實未能了。
祖曰。
祗未了底心即是。
更無别物。
業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
祖曰。
大德正鬧在。
且去。
别時來。
業才出。
祖召曰。
大德。
業回首。
祖曰。
是甚麼。
業便領悟。
乃禮拜。
祖曰。
這鈍漢禮拜作麼。
又五洩靈默禅師。
遠谒石頭。
便問一言相契即住。
不契即去。
石頭據坐。
洩便行。
頭随後召雲。
阇黎。
洩回首。
頭曰。
從生至死。
秪是這個。
回頭轉腦作麼。
洩于言下大悟。
乃拘折拄杖而栖止焉。
且道無業五洩回頭轉腦。
便爾悟去。
較阿難多少。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
若複衆生。
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汝觀阿難。
頭自搖動。
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
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
認物為己。
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通曰。
佛手不住。
見性常住。
是真主人。
頭自搖動。
見性不動。
是真空體。
今不認主而認客。
不認空而認塵。
豈不颠倒行事。
良由念念生滅。
煩惱相續。
以緻遺失真性。
不成菩提。
客塵所誤。
一至于此。
圓覺經曰。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正所謂以動為身以動為境。
認物為己者也。
既認逐境妄動者以為自心。
而不動真心。
即迷在遷流之内。
故曰遺失。
非謂遺失而不存也。
如水已成冰。
水性遂失。
前雲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抂入諸趣。
如是何由出離生死乎。
故曰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向謂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正謂此也。
昔洞山問僧名甚麼。
對曰。
某甲。
山曰。
阿那個是阇黎主人公。
對曰。
見祗對次。
山曰。
苦哉苦哉。
今時人例皆如此。
秪認得驢前馬後底。
将為自己。
佛法平沉。
因斯是也。
賓中主尚未分。
如何辨得主中主。
僧便問如何是主中主。
山曰。
阇黎自道取。
對曰。
某甲道得即是賓中主。
如何是主中主。
山曰。
恁麼道即易。
相續也大難。
遂示頌曰。
嗟見今時學道流。
千千萬萬認門頭。
恰似入京朝聖主。
秪到潼關便即休。
由是觀之。
識情分别。
較不動見精。
尚隔幾程。
而不動見精。
較寂常真性。
猶自有辨。
如下文雲。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則幾乎越潼關而見聖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