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

關燈
所受用。

    為境纏縛。

    不得解脫。

    我若不思。

    冥谛不變。

    即無纏縛。

    我即解脫。

    此其所宗也。

    告子不得于言。

    勿求于心。

    不得于心。

    勿求于氣。

    渾然一冥谛脈路。

    說者指為禅宗。

    大非。

     阿難言。

    若我心性各有所還。

    則如來說妙明元心。

    雲何無還。

    惟垂哀愍。

    為我宣說。

    佛告阿難。

    且汝見我見精明元。

    此見雖非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汝應谛聽。

    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阿難。

    此大講堂。

    洞開東方。

    日輪升天。

    則有明曜。

    中夜黑月。

    雲霧晦瞑。

    則複昏暗。

    戶牖之隙。

    則複見通。

    牆宇之間。

    則複觀壅。

    分别之處。

    則複見緣。

    頑虛之中。

    遍是空性。

    郁??之象。

    則纡昏塵。

    澄霁斂氛。

    又觀清淨。

    阿難。

    汝鹹看此諸變化相。

    吾今各還本所因處。

    雲何本因。

    阿難。

    此諸變化。

    明還日輪。

    何以故。

    無日不明。

    明因屬日。

    是故還日。

    暗還黑月。

    通還戶牖。

    壅還牆宇。

    緣還分别。

    頑虛還空。

    郁??還塵。

    清明還霁。

    則諸世間一切所有。

    不出斯類。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

    當欲誰還。

    何以故。

    若還于明。

    則不明時。

    無複見暗。

    雖明暗等種種差别。

    見無差别。

    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

    不汝還者。

    非汝而誰。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

    汝自迷悶。

    喪本受輪。

    于生死中。

    常被漂溺。

    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通曰。

    緣塵分别之見。

    與見精明元。

    有能所之辨。

    見精明元。

    與妙精明心。

    有體用之分。

    故妙精明心如真月。

    見精明元如第二月。

    緣塵分别如水中之月影矣。

    明暗通塞八者。

    太虛中止有此往來。

    故曰不出斯類。

    亦仿佛與八卦相符。

    昏塵清淨。

    乾坤之象也。

    日明月暗。

    坎離之象也。

    通塞。

    艮兌之象也。

    分别屬動。

    震之象也。

    空性似風。

    巽之象也。

    其在人心。

    通塞足該迷悟。

    緣虛足該有無。

    郁霁足該塵覺。

    明暗足該聖凡。

    盡乎其為境矣。

    境有差别。

    見無差别。

    有差别者。

    各還其所。

    無差别者。

    原自不動。

    諸可還者。

    境也。

    物也。

    非汝也。

    不自汝而還于物者。

    見也。

    非物也。

    實汝之真精也。

    可還名客。

    不還名主。

    見精明元。

    尚且如是。

    況真心本妙明淨。

    不落于見。

    尤主中之主乎。

    主中主者。

    不生不滅根本也。

    人人具足。

    非自外來。

    不自作主。

    漂流為客。

    亦猶不認真月。

    而認水中月影以為自心。

    其能免于生死淪溺乎哉。

    僧問曹山。

    古德道。

    盡大地唯有此人。

    未審是甚麼人。

    山曰。

    不可有第二月也。

    曰如何是第二月。

    山曰。

    也要老兄定當。

    曰作麼生是第一月。

    山曰險。

    隻此一險字。

    足見曹山不敢喪本受輪。

    最親切處。

    報慈文遂。

    嘗究首楞嚴。

    谒于法眼。

    述己所業。

    深符經旨。

    眼曰。

    楞嚴豈不是有八還義。

    遂曰是。

    曰明還甚麼。

    曰明還日輪。

    曰日還甚麼。

    遂懵然無對。

    自此服膺請益。

    是可知主中主。

    故非注疏所及。

    端師子頌曰。

    八還之教垂來久。

    自古宗師各分剖。

    直饒還得不還時。

    也是蝦跳不出鬥。

    與前七微調同。

    緻亦同。

     阿雖言。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

    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

    吾今問汝。

    今汝未得無漏清淨。

    承佛神力。

    見于初禅。

    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此雲如意)見??浮提。

    (樹名洲有此樹故名)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此雲難分别)諸菩薩等。

    見百千界。

    十方如來。

    窮盡微塵清淨國土。

    無所不矚。

    衆生洞視。

    不過分寸。

    阿難。

    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

    中間遍覽水陸空行。

    雖有昏明種種形象。

    無非前塵分别留礙。

    汝應于此分别自他。

    今吾将汝擇于見中。

    誰是我體。

    誰為物象。

    阿難。

    極汝見源。

    從日月宮。

    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

    周遍谛觀。

    雖種種光。

    亦物非汝。

    漸漸更觀雲騰鳥飛。

    風動塵起。

    樹木山川。

    草芥人畜。

    鹹物非汝。

    阿難。

    是諸近遠諸有物性。

    雖複差殊。

    同汝見精清淨所矚。

    則諸物類自有差别。

    見性無殊。

    此精妙明。

    誠汝見性。

     通曰。

    初阿難問妙明元心雲何無還。

    佛以真心無朕。

    難可指陳。

    故托見精方便開示。

    見精切近于真。

    如第二月。

    然此見亦妄。

    将亦須還。

    唯有真月所喻真性。

    誠不還爾。

    下文雲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豈非此見亦可還乎。

    阿難雖識見精無還。

    已悟第二月義。

    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正欲根究第一月義。

    此無還性。

    當何方便使我自知自信乎。

    佛仍以見精别白示之。

    所見是物。

    能見是汝。

    物有差殊。

    見無差殊。

    無差殊者見精也。

    清淨所矚。

    雖系淨色根清淨四大所矚。

    然亦由清淨本然性體發起不假造作。

    則自妙而明。

    謂之見性矣。

    見精既為汝之真見。

    見性不為汝之真性乎。

    故曰此精妙明。

    誠汝見性。

    夫性一而已矣。

    見精所及。

    容有不齊。

    則能盡性與不盡性之别也。

    有佛眼者。

    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是也。

    有法眼者。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是也。

    有慧眼者。

    須菩提見佛法身是也。

    有天眼者。

    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果是也。

    有肉眼者衆生洞視不過分寸是也。

    阿難未得無漏清淨。

    承佛神力見于初禅。

    肉眼而天者也。

    五眼所見不同。

    其能見者無二。

    故曰無差殊也。

    必至佛眼窮盡微塵。

    然後滿其見性之量。

    僧問雲門。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門雲。

    日裡看山。

    投子頌曰。

    坦然曾問老師安。

    争似韶陽一句傳。

    日裡看山仙掌露夜深猿叫月當軒。

    且道此日裡看山。

    指見精。

    指見性。

    與祖師西來意作何解會。

    雲居智曰。

    清淨之性。

    本來湛然。

    無有動搖。

    不屬有無。

    非可取舍。

    體自翛然。

    如是明見。

    乃名見性。

    性即佛。

    佛即性。

    故曰見性成佛。

    曰性既清淨。

    不屬有無。

    因何有見。

    曰見無所見。

    曰既無所見。

    何更有見。

    曰見處亦無。

    曰如是見時。

    是誰之見。

    曰無有能見者。

    曰究竟其理如何。

    曰妄計為有。

    即有能所。

    乃得名迷。

    随見生解。

    便堕生死。

    明見之人即不然。

    終日見。

    未嘗見。

    求名處體相不可得。

    能所俱絕。

    名為見性。

    曰此性遍一切處否。

    曰無處不遍。

    曰凡夫具否。

    曰上言無處不遍。

    豈凡夫而不具乎。

    曰因何諸佛菩薩。

    不被生死所拘。

    而凡夫獨系此苦。

    何曾得遍。

    曰凡夫于清淨性中。

    計有能所。

    即堕生死。

    諸佛大士。

    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

    即能所不立。

    曰若如是說。

    即有能了不了人。

    曰了尚不可得。

    豈有能了人乎。

    曰至理如何。

    曰我以要言之。

    汝即應念清淨性中。

    無有凡聖。

    亦無了不了人。

    凡之與聖。

    二俱是名。

    若随名生解。

    即堕生死。

    若知假名不實。

    即無有當名者。

    又曰。

    此是極究竟處。

    若曰我能了。

    彼不能了。

    即是大病。

    見有淨穢凡聖。

    亦是大病。

    作無凡聖解。

    又屬撥無因果。

    見有清淨性可栖止。

    亦大病。

    作不栖止解。

    亦大病。

    然清淨性中。

    且不壞方便應用。

    及興慈運悲。

    如是興運之處。

    即全清淨之性。

    可謂見性成佛矣。

    雲居此語。

    卻于見猶離見最切。

    故備錄之。

     若見是物。

    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若同見者。

    名為見吾。

    吾不見時。

    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若見不見。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

    雲何非汝。

     通曰。

    佛果舉阿難意。

    世界燈籠露柱。

    皆有名相。

    見精明元。

    喚作甚麼物。

    願令我見。

    佛意我見香台時。

    你作麼生。

    阿難言。

    我亦見香台。

    即是見佛見處。

    佛言。

    我見香台則可知。

    我若不見香台時。

    你作麼生。

    阿難言。

    我亦不見香台。

    即是見佛不見處。

    佛言。

    汝雲不見。

    自是汝知。

    他人不見處。

    你如何得知。

    古人到這裡。

    隻可自知。

    與人說不得。

    隻如世尊道吾不見時。

    如羚羊挂角。

    聲響蹤迹氣息都絕。

    你向甚麼處摸索。

    雪窦頌雲。

    全象全牛翳不殊。

    從來作者共名摸。

    如今要見黃頭老。

    刹刹塵塵在半途。

    雪窦出教眼。

    單頌見佛。

    天童深得經意。

    頌出真見。

    頌雲滄海瀝幹。

    太虛充滿。

    衲僧鼻孔長。

    古佛舌頭短。

    珠絲度九曲。

    玉機才一轉。

    直下相逢誰識渠。

    始信斯人不合伴。

    此則機緣。

    兩重公案。

    極口發揮。

    止道得一半。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

    汝既見物。

    物亦見汝。

    體性紛雜。

    則汝與我并諸世間。

    不成安立。

    阿難。

    若汝見時。

    是汝非我。

    見性周遍。

    非汝而誰。

    雲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

    取我求實。

     合論曰。

    此段經義。

    生于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一句。

    故世尊開示不見之相者。

    使了知真性不當更求分别。

    馬鳴曰。

    一切如來。

    皆是法身。

    無有彼此差别。

    互相見故。

    故曰若見不見。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言非彼者。

    非世尊不見之相。

    但是阿難不見之相耳。

    然則世尊不見之地。

    亦非阿難不見。

    但是世尊能見。

    故曰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

    言非物者。

    非是世尊之見。

    但是阿難不見之相耳。

    倘世尊亦見阿難之見。

    阿難亦見世尊之見。

    則清淨性見。

    宛成有形之物。

    故曰體性紛雜。

    不成安立。

    此不見之地。

    即本根之地。

    決不可見。

    譬種樹者。

    日取其根而視之。

    樹其能有生乎。

    傅大士偈曰。

    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隻此數語。

    分明指出真性非見所及。

    乃第一月義。

    非徒謂見精明元不可見而已。

    通曰。

    此段經文。

    轉折最妙。

    無非發明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何言乎此見是汝非物也。

    以此見性非是物故。

    若見是物。

    則吾之見。

    汝亦可見。

    然吾之見。

    汝必不可得而見也。

    若謂我見汝見。

    同見之時。

    即為見吾之見。

    則吾見時。

    既為可見。

    吾不見時。

    亦為可見。

    而何為其不然也。

    若謂見時以見見。

    其不見時以不見見。

    名為見吾不見之處。

    既自不見。

    雲何見彼不見之相。

    使彼不見之相。

    為汝所見。

    宛是見相。

    又非不見之相矣。

    是不見之地。

    決不可得而見也。

    不見之時。

    既非可見。

    則同見之時。

    亦非可見。

    見與不見。

    俱無可指。

    吾見非是物明矣。

    吾見既非是物。

    則汝見亦非是物明矣。

    汝見既非是物。

    則不屬于物矣。

    雲何非汝。

    此即不可見以辨其非物也。

    設使可見。

    見亦物耳。

    何能為萬象之主。

    而安立世間矣乎。

    故有無形而後能形形。

    有無物而後能物物。

    吾之見。

    汝之見。

    既非是物。

    莫可端倪。

    遍周法界。

    無欠無餘。

    有情無情。

    皆由此建立。

    乃所謂真性也。

    性不汝真。

    必見不屬汝乃可。

    而見則屬汝非我。

    雲何自疑其非真。

    而取我求實乎。

    使我可與汝者決非真也。

    僧問上藍超禅師。

    如何是上藍本分事。

    藍雲。

    不從千聖借。

    豈向萬機求。

    僧雲。

    不借不求時如何。

    藍雲。

    不可拈放阇黎手裡得麼。

    丹霞頌雲。

    一片靈明本妙圓。

    個中非正亦非偏。

    寶峰瑞草無根蒂。

    不待春功色自鮮。

    悟此則知真性本無物。

    無物則無雜。

    無雜故物我同原。

    渾然具足。

    若向他人求覓得者皆非也。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若此見性。

    必我非餘。

    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

    居日月宮。

    此見周圓。

    遍娑婆國。

    (此雲堪忍)退歸精舍。

    秪見伽藍。

    (此雲衆園)清心戶堂。

    但瞻檐庑。

    世尊。

    此見如是。

    其體本來周遍一界。

    今在室中。

    唯滿一室。

    為複此見縮大為小。

    為當牆宇夾令斷絕。

    我今不知斯義所在。

    願垂宏慈。

    為我敷衍。

    佛告阿難。

    一切世間大小内外諸所事業。

    各屬前塵。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譬如方器。

    中見方空。

    吾複問汝。

    此方器中。

    所見方空。

    為複定方。

    為不定方。

    若定方者。

    别安圓器。

    空應不圓。

    若不定者。

    在方器中。

    應無方空。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

    義性如是。

    雲何為在。

    阿難。

    若複欲令入無方圓。

    但除器方。

    空體無方。

    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

    縮見令小。

    仰觀日時。

    汝豈挽見齊于日面。

    若築牆宇。

    能夾見斷。

    穿為小窦。

    甯無續迹。

    是義不然。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迷己為物。

    失于本心。

    為物所轉。

    故于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

    則同如來。

    身心圓明。

    不動道場。

    于一毛端。

    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通曰。

    阿難謂見性周遍。

    必我非餘。

    則我所見。

    應同佛眼。

    何為居日月宮。

    遍娑婆界。

    今在室中。

    唯滿一室。

    此見舒縮大小不同。

    何得謂無差殊。

    不知大小由塵。

    非關見性。

    譬之方圓因器。

    不在虛空。

    對器明空。

    似有方圓之相。

    但除其器。

    而空即無方圓可指。

    緣塵辨見。

    似有舒縮之形。

    俱離其塵。

    而見即無舒縮可得。

    見随塵轉。

    如辨空者。

    不于太虛。

    祗狃于一器之内。

    故于是中。

    觀大觀小。

    是迷己為物者也。

    若能轉物。

    則一切色皆佛色。

    一切見皆佛見。

    一亘晴空。

    物無障礙。

    故曰身心圓明。

    惟其圓也。

    一即一切。

    故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又何佛眼之不同乎。

    僧問黃檗。

    既雲性即見。

    見即性。

    秪如性自無障礙。

    無劑限。

    雲何隔物即不見。

    又于虛空中近即見。

    遠即不見者。

    如何。

    檗雲。

    此是你妄生異見。

    若言隔物不見。

    無物言見。

    便謂性有隔礙者。

    全無交涉。

    性且非見非不見。

    法亦非見非不見。

    若見性人。

    何處不是我之本性。

    所以六道四生。

    山河大地。

    總是我之性淨明體。

    故雲見色便見心。

    色心不異故。

    秪為取相作見聞覺知。

    去卻前物。

    始拟得見者。

    即堕二乘人中依通見解也。

    虛空中近則見。

    遠則不見。

    此是外道中收。

    分明道非内亦非外。

    非近亦非遠。

    近而不可見者。

    萬物之性也。

    近尚不可見。

    更道遠而不可見。

    有什麼意旨。

    鏡清問僧。

    門外是什麼聲。

    僧雲。

    雨滴聲。

    清雲。

    衆生颠倒。

    迷己逐物。

    僧雲。

    和尚作麼生。

    清雲。

    洎不迷己。

    僧雲。

    洎不迷己意旨如何。

    清雲。

    出身猶可易。

    脫體道應難。

    雪窦頌雲。

    虛堂雨滴聲。

    作者難酬對。

    若謂曾入流。

    依前還不會。

    會不會。

    南山北山轉滂霈。

    此可謂遍界不曾藏也。

    僧問谷隐聰禅師。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萬象是物。

    如何轉得。

    聰曰。

    吃了飯。

    無些子意智。

    若有意智。

    即為物轉也。

    又僧問韶國師。

    如何是轉物即同如來。

    韶曰汝喚甚麼作物。

    曰恁麼則即同如來也。

    韶曰。

    莫作野幹鳴。

    拟同如來。

    即千裡萬裡。

    有僧問趙州。

    十二時中。

    如何用心。

    州曰。

    汝被十二時辰使。

    老僧使得十二時。

    是真能轉物者。

    白雲端頌雲。

    若能轉物即如來。

    春暖山華處處開。

    自有一雙窮相手。

    不曾容易舞三台。

    真如喆頌雲。

    若能轉物即如來。

    處處門開見善财。

    華柳巷中呈舞戲。

    九衢乘醉卧樓台。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佛眼則可。

    衆生其能爾乎。

    江州刺史李渤問歸宗曰。

    教中所言須彌納芥子。

    渤即不疑。

    芥子納須彌。

    莫是妄談否。

    宗曰。

    人傳使君讀萬卷書籍。

    還是否。

    曰然。

    宗曰。

    摩頂至踵。

    如椰子大。

    萬卷書向何處着。

    李俯首而已。

    即此推之。

    衆生心量。

    與如來奚以異。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若此見精。

    必我妙性。

    今此妙性。

    現在我前。

    見必我真。

    我今身心複是何物。

    而今身心分别有實。

    彼見無别分辨我身。

    若實我心。

    令我今見。

    見性實我。

    而身非我。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

    物能見我。

    唯垂大慈。

    開發未悟。

     通曰。

    前雲認物為己。

    此雲迷己為物。

    前就妄擇真。

    即自身皆謂之物。

    今以真融妄。

    即萬物莫非己也。

    就妄擇真。

    言己與物異。

    猶自可辨。

    以真融妄。

    言物與己同。

    其實難解。

    故阿難言。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即此見精。

    周遍法界。

    所見山河。

    皆我妙性矣。

    今此妙性。

    現在我前。

    若現前之見。

    既我真性。

    我今貼體身心。

    複是何物。

    若謂身心非性。

    而今身心則實能分别矣。

    若謂現前皆性。

    則彼見何為不能分辨我身也。

    若謂彼見無形。

    渾然與物同體。

    實為我之本心。

    有感而動。

    令我現今能見。

    則見性實我。

    充滿現前。

    而塊然一身。

    非複為我矣。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

    汝既見物。

    物亦見汝。

    此見亦乃在外。

    而何謂為我真性耶。

    據阿難見處。

    似窺得寂滅現前之旨。

    但我見未除。

    光未透脫。

    面前隐隐有物。

    故未能融物我泯是非耳。

    石頭因看肇論。

    至會萬物為己者。

    其唯聖人乎。

    乃拊幾歎曰。

    聖人無己。

    靡所不己。

    法身無象。

    誰雲自他。

    圓鑒靈照于其間。

    萬象體玄而自現。

    鏡智非一。

    孰雲去來。

    至哉斯語也。

    後僧問長沙。

    如何轉得山河國土歸自己去。

    沙曰。

    如何轉得自己成山河國土去。

    曰不會。

    沙曰。

    湖南城下好養民。

    米賤柴多足四鄰。

    僧無語。

    沙示偈曰。

    誰問山河轉。

    山河轉向誰。

    圓通無兩畔。

    法性本無歸。

    讀二尊宿語。

    而疑阿難之疑者。

    可渙然冰釋矣。

     佛告阿難。

    今汝所言見在汝前。

    是義非實。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

    則此見精既有方所。

    非無指示。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

    遍觀林渠及與殿堂。

    上至日月。

    前對恒河。

    汝今于我師子座前。

    舉手指陳。

    是種種相。

    陰者是林。

    明者是日。

    礙者是壁。

    通者是空。

    如是乃至草樹纖毫。

    大小雖殊。

    但可有形。

    無不指着。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

    汝應以手确實指陳。

    何者是見。

    阿難當知。

    若空是見。

    既已成見。

    何者是空。

    若物是見。

    既已是見。

    何者為物。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

    析出精明淨妙見元。

    指陳示我。

    同彼諸物。

    分明無惑。

    阿難言。

    我今于此重閣講堂。

    遠洎恒河。

    上觀日月。

    舉手所指。

    縱目所觀。

    指皆是物。

    無是見者。

    世尊。

    如佛所說。

    況我有漏初學聲聞。

    乃至菩薩。

    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

    離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

    佛複告阿難。

    如汝所言。

    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别有自性。

    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今複告汝。

    汝與如來坐祇陀林。

    更觀林苑。

    乃至日月種種象殊。

    必無見精受汝所指。

    汝又發明此諸物中。

    何者非見。

    阿難言。

    我實遍見此祇陀林。

    不知是中。

    何者非見。

    何以故。

    若樹非見。

    雲何見樹。

    若樹即見。

    複雲何樹。

    如是乃至若空非見。

    雲何見空。

    若空即見。

    複雲何空。

    我又思惟。

    是萬象中。

    微細發明。

    無非見者。

    佛言如是如是。

     通曰。

    阿難既知。

    指皆是物。

    無是見者。

    則我身心外洎山河。

    無見性可指。

    何謂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既又知萬象中無非見者。

    則我身心外洎山河。

    無非見性。

    何謂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世尊姑就彼自為發揮。

    前疑頓釋。

    昔子昭首座。

    問法眼。

    和尚開堂承嗣何人。

    眼雲。

    地藏。

    昭雲。

    大辜負長慶先師。

    眼雲。

    某甲不會長慶一轉語。

    昭雲。

    何不問。

    眼雲。

    萬象之中獨露身。

    意作麼生。

    昭乃豎起拂子。

    眼雲。

    此是長慶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