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

關燈
得底。

    首座分上作麼生。

    昭無語。

    眼雲。

    隻如萬象之中獨露身。

    是撥萬象不撥萬象。

    昭雲。

    不撥。

    眼雲。

    兩個。

    參随左右皆雲撥萬象。

    眼雲。

    萬象之中獨露身聻。

    後子方上座亦自長慶至。

    眼亦舉前話。

    方亦舉拂子。

    眼曰。

    恁麼又争得。

    方曰。

    和尚尊意如何。

    眼曰。

    喚甚麼作萬象。

    方曰。

    古人不撥萬象。

    眼曰。

    萬象之中獨露身。

    說甚麼撥不撥。

    方忽悟法眼前話。

    此等機緣。

    原從地藏處得來。

    如何不嗣地藏。

    眼初與紹修法進三人至地藏。

    附爐次。

    舉肇論至天地與我同根處。

    藏曰。

    山河大地。

    與上座自己是同是别。

    眼雲别。

    藏豎起兩指。

    眼曰同。

    藏又豎起兩指。

    便起去。

    雪霁。

    三人辭去。

    藏門送之問曰。

    上座。

    尋常說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乃指庭下片石曰。

    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

    眼曰。

    在心内。

    藏曰。

    行腳人着甚麼來由。

    安片石在心頭。

    眼窘無以對。

    即放包依席下。

    求決擇。

    近一月餘。

    日呈見解。

    說道理。

    藏曰。

    佛法不恁麼。

    眼曰。

    某甲詞窮理絕也。

    藏曰。

    若論佛法。

    一切現成。

    眼于言下大悟。

    始信長慶處學底未在。

    天童頌曰。

    離念見佛。

    破塵出經。

    現成家法。

    誰立門庭。

    月逐舟行江練淨。

    春随草上燒痕青。

    撥不撥。

    聽叮咛。

    三徑就荒歸便得。

    舊時松菊尚芳馨。

    取此則公案。

    與此段經文。

    反覆詳味。

    不知郭象注莊子。

    莊子注郭象。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

    聞佛此言。

    茫然不知是義終始。

    一時惶悚。

    失其所守。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

    心生憐愍。

    安慰阿難及諸大衆。

    諸善男子。

    無上法王。

    是真實語。

    如所如說。

    不诳不妄。

    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

    汝谛思惟。

    無忝哀慕。

     通曰。

    茫然不知是義始終。

    始則見不是物。

    終則見無非物。

    始則妙性現前。

    終則無可指陳。

    故茫然失其所守也。

    是真實語雲雲。

    即金剛般若五語。

    佛真語者。

    與二乘共也。

    實語者。

    與菩薩共也。

    如語者不共無實無虛。

    無虛故不诳語。

    無實故不異語。

    懸見未然曰不異。

    此但以不妄總之。

    婆娑論。

    外道計天常住。

    名為不死。

    計不亂答。

    得生彼天。

    若實不知而辄答者。

    恐成矯亂。

    故有問時答言。

    秘密言詞。

    不應皆說。

    或不定答。

    佛诃雲。

    此真矯亂。

    詳見第十卷。

    世尊因外道問。

    昨日說何法。

    曰說定法。

    外道曰。

    今日說何法。

    曰不定法。

    外道曰。

    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

    世尊曰。

    昨日定。

    今日不定。

    且道世尊此語。

    如所如說。

    是矯亂語。

    參。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愍諸四衆。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

    此諸大衆。

    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世尊。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

    若是見者。

    應有所指。

    若非見者。

    應無所矚。

    而今不知是義所歸。

    故有驚怖。

    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唯願如來大慈發明。

    此諸物象。

    與此見精。

    元是何物。

    于其中間。

    無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諸大衆。

    十方如來。

    及大菩薩。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此雲正定)見與見緣。

    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通曰。

    文殊七佛之師。

    慣說如來禅。

    要世尊發明此諸物象。

    與此見精。

    元是何物。

    世尊前雲。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

    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已明明說破。

    何容更說。

    但于其中。

    撥萬象則有非相。

    不撥萬象則有是相。

    是非二相。

    最為微細。

    惟真見無上菩提妙淨明體方有出身之路。

    妙淨明體。

    即菩薩自住三摩地也。

    住此定中。

    夐脫根塵。

    故見與見緣。

    俱不可得。

    色空為見緣。

    乃至想相為意緣。

    屬六塵。

    見聞覺知屬六識。

    證菩提者。

    不但所空。

    能亦空故曰本無所有。

    能所俱空。

    此見及緣。

    當體寂滅。

    即是菩提妙淨明體。

    不容拟議。

    不容分别。

    一切智智清淨。

    無二無二分。

    無斷無别故。

    何得于中分别之曰。

    此是見此非見乎。

    若強生是非。

    即同翳眼。

    妄見空華。

    于菩提真性。

    有何幹涉。

    石霜初參道吾。

    問如何是觸目菩提。

    吾乃喚沙彌。

    彌應諾。

    吾雲。

    添淨瓶水着。

    良久。

    卻問霜。

    适來問甚麼。

    霜拟舉。

    吾便歸方丈。

    霜乃有省。

    丹霞頌雲。

    垂手還他作者機。

    尋常語裡布槍旗。

    重詢拟進歸方丈。

    一句分明更不疑。

    要知不疑底道理。

    須問石霜始得。

    後來有僧問石霜。

    咫尺之間。

    為甚麼不睹師顔。

    霜隔窗應曰。

    我道遍界不曾藏。

    僧又舉問雪峰。

    遍界不曾藏意旨如何。

    峰曰。

    甚麼處不是石霜。

    霜聞曰。

    這老漢着甚死急。

    峰聞曰。

    老僧罪過。

    隻多此一是字。

    引人入情解窟裡。

    便遭石霜砭剝。

    毫厘之間。

    非具眼者莫辨。

     文殊。

    吾今問汝。

    如汝文殊。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為無文殊。

    如是。

    世尊。

    我真文殊。

    無是文殊。

    何以故。

    若有是者。

    則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通曰。

    我真文殊。

    答第一義。

    例立菩提妙淨明體也。

    無是文殊。

    答第二義。

    例破色空是見也。

    非無文殊。

    答第三義。

    例破色空非見也。

    若謂色空是真見者。

    斯乃從妄辨真。

    對于無妄之真。

    則成二義。

    故曰若有是者則二文殊。

    若謂色空非真見者。

    其如妄境全體是真。

    故曰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洛浦示疾。

    告衆曰。

    今有一事問汝等。

    若道這個是。

    即頭上安頭。

    若道不是。

    即斬頭求活。

    第一座曰。

    青山常舉足。

    日下不挑燈。

    浦曰。

    是甚麼時節。

    作這個語話。

    時有彥上座對曰。

    離此二途。

    請和尚不問。

    浦曰。

    未在。

    更道。

    曰彥從道不盡。

    浦曰。

    我不管你盡不盡。

    曰彥從無從者秪對和尚。

    浦便休。

    修山主偈曰。

    是柱不見柱。

    非桂不見柱。

    是非已去了。

    是非裡薦取。

    于此二則透脫。

    則是非可泯。

    昔豐幹欲遊五台。

    問寒山拾得曰。

    汝共我去遊五台。

    便是我同流。

    若不共我去遊五台。

    不是我同流。

    山曰。

    你去五台作甚麼。

    曰禮文殊。

    山曰。

    你不是我同流。

    幹獨入五台。

    逢一老人。

    便問莫是文殊麼。

    曰豈可有二文殊。

    幹作禮未起。

    忽然不見。

    趙州代雲。

    文殊文殊。

    又文殊三處過夏。

    迦葉欲白槌擯出。

    才拈槌。

    乃見百千萬億文殊。

    迦葉盡其神力。

    槌不能舉。

    世尊遂問迦葉。

    汝拟擯那個文殊。

    迦葉無對。

    天童拈雲。

    金色頭陀。

    有心無膽。

    當時盡令而行。

    莫道百千萬億文殊。

    秪是這黃面瞿昙。

    也須擯出。

    若能如是。

    不唯壁立真風。

    亦令後人知我衲僧門下。

    着你閑佛祖不得。

    快哉快哉。

    須知是見得。

    即菩提妙淨明體亦無著處。

    何得有是非二相來。

     佛言。

    此見妙明。

    與諸空塵。

    亦複如是。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如第二月。

    誰為是月。

    又誰非月。

    文殊。

    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通曰。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與前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

    聚緣内搖。

    趣外奔逸。

    昏擾擾相。

    以為心性。

    生起略同。

    皆妄想為之祟也。

    妄想即是病根。

    如捏目故。

    本一妙明真心。

    以妄想分别見。

    謂有色空聞見。

    此見與見緣。

    豈能離真心而自為體。

    既名之曰色空聞見。

    去真心遠矣。

    譬之本一真月。

    以捏目分别見謂有第二月。

    此第二月。

    豈能離真月而自為體。

    既名之曰第二月。

    去真月遠矣。

    故于色空聞見妄為蔔度。

    以為即真心乎。

    不可。

    以為非真心乎。

    不可。

    以妄辨真。

    真随妄轉。

    譬之于第二月。

    妄為蔔度。

    以為是月乎。

    不可。

    以為非月乎。

    不可。

    以捏辨月。

    月随捏轉。

    是心本真也。

    随妄想變。

    如月本真也。

    随捏目變。

    但除妄想。

    隻一妙淨明體。

    不見有色空。

    不見有聞見。

    是非從何而立。

    但除捏目。

    隻一月真。

    不見有第二月。

    是非從何而起。

    此即上文我真文殊。

    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故曰亦複如是。

    昔雲岩掃地次。

    道吾雲。

    太區區生。

    岩雲。

    須知有不區區者。

    吾曰。

    恁麼則有第二月也。

    岩提起掃帚雲。

    這個是第幾月。

    吾便休去。

    玄沙别雲。

    正是第二月。

    長慶雲。

    被他倒轉掃帚攔面??。

    又作麼生。

    沙休去。

    雲門雲。

    奴見婢殷勤。

    天童頌雲。

    借來聊爾了門頭。

    得用随宜即便休。

    象骨岩前弄蛇手。

    兒時做處老知羞。

    雪峰曾示衆雲。

    南山有一條鼈鼻蛇。

    汝等諸人切須好看。

    雲門以杖撺向面前作怕勢。

    此豈不是奴見婢殷勤。

    與雲岩提起掃帚何以異。

    故曰老知羞也。

    西園藏禅師。

    一日自燒浴次。

    僧問何以不使沙彌。

    園撫掌三下。

    僧舉似曹山。

    山曰。

    一等是拍手撫掌。

    就中西園奇怪。

    俱胝一指頭禅。

    蓋為承當處不谛當。

    僧卻問西園撫掌。

    豈不是奴兒婢子邊事。

    山曰是。

    曰向上更有事也無。

    山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事。

    山叱曰。

    這奴兒婢子。

    看諸老宿恁般提唱。

    政恐人認奴作郎。

    落在第二月見解。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

    種種發明。

    名為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由是真精妙覺明性。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通曰。

    若未見性。

    性在見中。

    同名見精。

    種種妄想分别。

    豈能出是非是。

    若能見性。

    性脫于見。

    不名見聞覺知。

    一切分别都無。

    故能出指非指。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如第二月誰為是月。

    又誰非月。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物為所指。

    即前雲指皆是物是也。

    見非所指。

    即前雲無是見者是也。

    阿難雖能發明是塵非見是塵即見二種義。

    猶為是非所縛。

    不能出離。

    良由不知是義所歸。

    歸于見性也。

    若見真精妙覺明性。

    則此見及緣。

    本無所有。

    安所容其指乎。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安所容其非指乎。

    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方有出身之路。

    出字最有味。

    所以能出者。

    必此之由也。

    故曰由是。

    指歸必見性乃可耳。

    僧問韶山。

    是非不到處。

    還有句也無。

    山曰有。

    僧雲是甚麼句。

    山曰一片白雲不露醜。

    天童拈雲。

    通身回獲。

    不觸尊嚴。

    退位傍提。

    要當宛轉。

    還見韶山相為處麼。

    盡力推爺向裡頭。

    洞山偈曰。

    青山白雲父。

    白雲青山兒。

    白雲終日倚。

    青山總不知。

    韶山雲一片白雲不露醜。

    本此。

    有僧問九峰虔侍者。

    如何是外紹。

    峰雲不借别人家裡事。

    如何是内紹。

    峰曰。

    推爺向裡頭。

    天童雲盡力推爺向裡頭。

    本此。

    又投子頌雲。

    白雲不到中峰頂。

    滿目煙霞景象殊。

    一句曲寒千古調。

    萬重青碧月來初。

    要知妙覺明性。

    出是非是。

    如第一月。

    須究竟曹洞宗旨。

    方得其妙。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

    湛然常住。

    性非生滅。

    與先梵志(此雲外道)娑毗迦羅所談冥谛。

    及投灰等(習定灰凝)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

    有何差别。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

    為大慧等敷演斯義。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我說因緣。

    非彼境界。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

    非生非滅。

    遠離一切虛妄颠倒。

    似非因緣與彼自然。

    雲何開示。

    不入群邪。

    獲真實心。

    妙覺明性。

     通曰。

    外道所談冥谛。

    體非生滅。

    說有神我遍滿十方。

    但以八識為宗。

    止得杳杳冥冥趣味。

    非有大圓鏡智之妙也。

    既有神我。

    即是生死根本。

    豈得為正因乎。

    佛言正因。

    即第一義谛。

    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非世俗因緣之謂也。

    阿難方信忽疑曰。

    似非因緣與彼自然。

    而猶以覺性為自然者。

    謂覺性遠離是非二相。

    湛然常住。

    名為自然。

    向者執觀河之見為不生滅。

    既未達本。

    今者指離見之性以為自然。

    尤未超脫。

    故願世尊開示不入一切因緣自然虛妄颠倒之邪見也。

    長沙岑令僧問會和尚。

    未見南泉時如何。

    會良久。

    僧雲。

    見後如何。

    會雲。

    不可别有也。

    僧回舉似沙。

    沙雲。

    百尺竿頭坐底人。

    雖然得入不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現全身。

    僧雲。

    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沙雲。

    朗州山。

    澧州水。

    僧雲不會。

    沙雲。

    四海五湖王化裡。

    天童頌雲。

    玉人夢破一聲雞。

    轉盼生涯色色齊。

    有信風雷催出蟄。

    無言桃李自成蹊。

    及時節。

    力耕犁。

    誰怕春疇沒胫泥。

    隻如會坐在潔淨地。

    不能入泥入水。

    撒手橫行。

    便是與生滅對。

    故雖得入而非真也。

    外道所雲冥谛。

    大率似此。

    長沙雲。

    十方世界是全身。

    外道亦說有神我遍滿十方。

    何處不同。

    試參看。

     佛告阿難。

    我今如是開示方便。

    真實告汝。

    汝猶未悟。

    惑為自然。

    阿難。

    若必自然。

    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

    以何為自。

    此見為複以明為自。

    以暗為自。

    以空為自。

    以塞為自。

    阿難。

    若明為自。

    應不見暗。

    若複以空為自體者。

    應不見塞。

    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

    則于明時。

    見性斷滅。

    雲何見明。

     通曰。

    自然雲者。

    謂自體本然常住不變也。

    即此妙明見性。

    以見明為自然乎。

    以見暗為自然乎。

    以見空見塞為自然乎。

    若自然見明。

    應不見暗。

    自然見空。

    應不見塞。

    若随緣而變。

    便非自然之體。

    或謂見者。

    其自然之體也。

    明暗空塞。

    随感而見。

    豈不自然。

    設無明暗空塞。

    見将安施。

    所謂自然者。

    渾成斷滅矣。

    此但破見性不可以自然名。

    非謂見性自明暗空塞而有也。

    若論生起之自。

    見性雖不因明暗空塞而有。

    卻自本覺妙明而出。

    然則本覺妙明。

    又以何為自。

    真開口不得也。

    石霜初在沩山作米頭。

    一日篩米次。

    沩曰。

    施主物。

    莫抛撒。

    霜曰。

    不抛撒。

    沩于地上拾得一粒曰。

    汝道不抛撒。

    這個是甚麼。

    霜無對。

    沩又曰。

    莫輕這一粒。

    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

    霜曰。

    百千粒從這一粒生。

    未審這一粒從甚處生。

    沩呵呵大笑。

    歸方丈。

    沩至晚上堂曰。

    大衆。

    米裡有蟲。

    諸人好看。

    夫求其生出之自。

    不可得也。

    何處更安立此自然之名乎。

    故謂為自然者非也。

     阿難言。

    必此妙見性非自然。

    我今發明是因緣生。

    心猶未明。

    咨詢如來。

    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通曰。

    阿難嘗聞世尊以因緣破自然。

    今此見性既非自然。

    必屬因緣。

    卻疑因緣之義。

    無常生滅。

    此有彼無。

    體非常遍。

    豈同。

    覺性湛然常住。

    行相相違。

    雲何合因緣性。

    此疑甚微。

    中觀論曰。

    無物從緣起。

    無物從緣滅。

    起唯諸法起。

    滅唯諸法滅。

    譬如畫水成文。

    未嘗生滅。

    庶幾合矣。

    報恩明禅師。

    嘗舉雪峰塔銘。

    問諸老宿。

    夫從緣有者。

    始終而成壞。

    非從緣有者。

    曆劫而長堅。

    堅之與壞即且置。

    雪峰今日在甚麼處。

    法眼别雲。

    秪今是成是壞。

    時老宿莫能對者。

    此豈可以淺近窺乎。

     佛言。

    汝言因緣。

    吾複問汝。

    汝今因見。

    見性現前。

    此見為複因明有見。

    因暗有見。

    因空有見。

    因塞有見。

    阿難。

    若因明有。

    應不見暗。

    如因暗有。

    應不見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

    同于明暗。

    複次阿難。

    此見又複緣明有見。

    緣暗有見。

    緣空有見。

    緣塞有見。

    阿難。

    若緣空有。

    應不見塞。

    若緣塞有。

    應不見空。

    如是乃至緣明緣暗。

    同于空塞。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

    非因非緣。

    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

    無是非是。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汝今雲何于中措心。

    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虛空。

    秪益自勞。

    虛空雲何随汝執捉。

     通曰。

    假物為因。

    循物為緣。

    因親緣疏。

    故分二門。

    現前見性。

    謂因明暗空塞而顯則可。

    謂因明暗空塞而有則不可。

    謂緣明暗空塞而用則可。

    謂緣明暗空塞而起則不可。

    故謂為因緣者非也。

    何以故。

    精覺妙明。

    本無相故。

    若謂為因緣。

    為自然。

    即屬因緣自然之相。

    故始而曰非因非緣。

    亦非自然。

    遣相也。

    猶有非相在。

    故繼之曰非不因緣。

    非不自然。

    遣非相也。

    猶有不非相在。

    故終之曰無非與不非。

    無是與非是。

    是非俱不到之地。

    不容拟議。

    不容測度。

    即精覺妙明實相也。

    彼是非等相。

    皆是妄情遍計分别。

    妙明本體。

    原無是事。

    故曰離一切相。

    遍計既離。

    則圓成實體。

    觸處現前。

    故曰即一切法。

    古德雲。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

    此之謂也。

    昔疏山到沩山懶安處。

    便問承師有言。

    有句無句。

    如藤倚樹。

    忽然樹倒藤枯。

    句歸何處。

    沩山呵呵大笑。

    疏山雲。

    某甲四千裡賣布單來。

    和尚何得相弄。

    沩喚侍者。

    取錢還這上座。

    遂囑雲。

    向後有獨眼龍。

    為子點破去在。

    後到明招。

    舉前話。

    昭雲沩山可謂頭正尾正。

    隻是不遇知音。

    疏便問樹倒藤枯句歸何處。

    昭雲。

    更使沩山笑轉新。

    疏于言下有省。

    乃雲沩山元來笑裡有刀。

    天童頌雲。

    藤枯樹倒問沩山。

    大笑呵呵豈等閑。

    笑裡有刀窺得破。

    言思無路絕機關。

    先後沩山到這裡。

    隻有呵呵大笑。

    如一印印出。

    疏山曰。

    笑裡有刀。

    卻捉得虛空也。

    石鞏問西堂。

    汝還解捉得虛空麼。

    堂曰。

    捉得。

    鞏曰。

    作麼生捉。

    堂以手撮虛空。

    鞏曰。

    汝不解捉。

    堂卻問師兄作麼生捉。

    鞏把西堂鼻孔拽。

    堂作忍痛聲曰。

    大煞拽人鼻孔。

    直欲脫去。

    鞏曰。

    直須恁麼捉虛空始得。

    故以戲論名相而捉虛空者。

    大難大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必妙覺性非因非緣。

    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是義雲何。

    佛言。

    我說世間諸因緣相。

    非第一義。

    阿難。

    吾複問汝。

    諸世間人說我能見。

    雲何名見。

    雲何不見。

    阿難言。

    世人因于日月燈光。

    見種種相。

    名之為見。

    若複無此三種光明。

    則不能見。

    阿難。

    若無明時。

    名不見者。

    應不見暗。

    若必見暗。

    此但無明。

    雲何無見。

    阿難。

    若在暗時。

    不見明故。

    名為不見。

    今在明時。

    不見暗相。

    還名不見。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若複二相自相淩奪。

    非汝見性于中暫無。

    如是則知二俱名見。

    雲何不見。

     通曰。

    此世尊先破世間因緣之相。

    後顯第一義谛也。

    世間以見因緣日月燈光而有。

    如無日月燈光夫豈無見。

    見暗與見明等耳。

    明暗自屬前塵。

    見精原無生滅。

    由此言之。

    世間之見。

    且非因非緣也。

    況進此者乎。

    九峰虔禅師受印于石霜。

    僧問教中有言。

    三光緣就。

    始成其見。

    三光未就。

    還成見否。

    虔曰。

    緣有差殊。

    見無虧損。

    僧雲。

    既無虧損。

    暗中為甚麼不見物。

    虔曰。

    雖不見物。

    甯無見暗。

    僧雲。

    離卻三緣。

    如何是真見處。

    虔曰。

    匝地日頭黑似漆。

    石頭參同契曰。

    當明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睹。

    正同此旨。

    此是何等明暗。

    須具眼者别之。

     是故阿難。

    汝今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