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法門。
汝之六根。
誰來領受。
阿難言。
我用耳聞。
佛言。
汝耳自聞。
何關身口。
口來問義。
身起欽承。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
非六終一。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難。
當知是根。
非一非六。
由無始來颠倒淪替。
故于圓湛。
一六義生。
汝須陀洹。
雖得六銷。
猶未亡一。
如太虛空。
參合群器。
由器形異。
名之異空。
除器觀空。
說空為一。
彼太虛空。
雲何為汝成同不同。
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
亦複如是。
通曰。
此正釋一門深入六根清淨之疑。
使六根元一者。
本自清淨。
不必更言六賊。
使六根元六者。
不相為用。
何能一時清淨。
今惟如太虛空本一。
參合群器成六。
由器形異。
名之異空。
謂六非一也。
除器觀空。
說空為一。
謂六銷一在也。
此喻一六義生。
彼太虛空。
非能與形和合。
原非同異。
既無同異。
何處更立一六之名。
此喻本非一六。
見得本非一六。
圓湛常寂。
何所不清淨乎。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即是六銷。
尚執有涅槃在。
故未亡一。
一從何來。
空從何起。
故知向上更有事在。
藥山問雲岩。
汝除在百丈。
更到甚麼處來。
曰曾到廣南來。
山曰。
見說廣州城東門外有一片石。
被州主移去。
是否。
岩曰。
非但州主。
阖國人移亦不動。
山又問。
聞汝解弄師子。
是否。
曰是。
曰弄得幾出。
曰弄得六出。
山曰。
我亦弄得。
曰和尚弄得幾出。
山曰。
我弄得一出。
岩曰。
一即六。
六即一。
後到沩山。
沩問承聞長老在藥山弄師子。
是否。
曰是。
曰長弄有時置。
岩曰。
要弄即弄。
要置即置。
曰置時師子在甚麼處。
岩曰。
置也置也。
要知雲岩弄師子。
不是弄精魂。
為伊有阖國人移不動一片石在。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
于妙圓中。
黏湛發見。
見精映色。
結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
如蒲萄朵。
浮根四塵。
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
于妙圓中。
黏湛發聽。
聽精映聲。
卷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耳體。
如新卷葉。
浮根四塵。
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
于妙圓中。
黏湛發嗅。
嗅精映香。
納香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鼻體。
如雙垂爪。
浮根四塵。
流逸奔香。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
于妙圓中。
黏湛發嘗。
嘗精映味。
絞味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舌體。
如初偃月。
浮根四塵。
流逸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
于妙圓中。
黏湛發覺。
覺精映觸。
搏觸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身體。
如腰鼓颡。
浮根四塵。
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
于妙圓中。
黏湛發知。
知精映法。
攬法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意思。
如幽室見。
浮根四塵。
流逸奔法。
通曰。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詳見于此。
自六根結造之由。
以逮奔塵之态。
無不纖悉具備。
此即如大虛空參合群器也。
精明之體。
色遇之而成見。
聲遇之而成聞。
何等妙圓。
然湛湛止水。
塵入之而成黏矣。
清淨四大。
明勝義根。
能照境發識。
是淨色根。
浮根四塵。
明浮塵根。
能流逸奔塵。
這種種業。
地水火風之性。
本皆空也。
故曰清淨四大。
地水火風之相。
本皆動搖。
故曰四塵。
如幽室見。
安得有浮根四塵。
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以此暗色。
與妄想雜。
聚緣内搖。
以其有暗可見。
故曰浮根。
以其動搖。
故亦曰塵。
如五種色中。
受所引色無形。
而受憶持者也。
根沉于内。
塵浮于外。
塵為所依。
何言流逸。
舉所依顯能依也。
普安禅師偈曰。
捏不成團撥不開。
何須南嶽又天台。
六根門首無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來。
保福僧至羅漢。
羅漢琛禅師問。
彼中佛法。
如何示人。
僧曰。
保福有時示衆雲。
塞卻汝眼。
教汝觑不見。
塞卻汝耳。
教汝聽不聞。
坐卻汝意根。
教汝分别不得。
琛曰。
吾問汝。
不塞汝眼。
汝見個甚麼。
不塞汝耳。
汝聞個甚麼。
不坐汝意根。
汝作麼生分别。
僧于言下有省。
是于六根門首得個入路。
便窺見妙圓一段真風。
又有僧聽西廂曲雲。
争禁當臨去。
秋波那一轉。
便大契悟。
豈必胡僧特地來也。
阿難。
如是六根。
由彼覺明。
有明明覺。
失彼精了。
黏妄發光。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
無有見體。
離動離靜。
元無聽質。
無通無塞。
嗅性不生。
非變非恬。
嘗無所出。
不離不合。
覺觸本無。
無滅無生。
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
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随拔一根。
脫黏内伏。
伏歸元真。
發本明耀。
耀性發明。
諸餘五黏。
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
寄根明發。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通曰。
前雲明妄非他。
覺明為咎。
所妄既立。
明理不逾。
局于根也。
此雲由彼覺明。
有明明覺。
失彼精了。
黏妄發光。
逐于塵也。
總明六妄成就。
分彼湛圓。
精光映發。
内不離根。
外不離塵。
而本真明耀。
遂為根塵所覆。
無由發見。
當知六塵虛妄。
本無自性。
六根虛妄。
離塵無體。
唯塵無性。
故可黏也。
亦可脫也。
唯根無體。
故對境即有。
離境即無。
八識規矩雲。
眼耳身三二地居。
謂色界初禅。
是第二地。
無段食故。
舌識不起。
無雜穢故。
鼻識不生。
唯眼耳身三識居之。
至第三地。
以定生故。
即三識亦不起也。
此即除器觀空。
空更何有。
是知可一可六者妄也。
非一非六者真也。
妄伏則真現矣。
真現則妄不黏矣。
既脫于黏。
則明耀所發。
不由塵起。
既不由塵。
則本真元明。
不循根出。
湛圓明性。
雖不循根。
特寄根明發而已。
根而曰寄原無定位。
故聽不必耳。
見不必目。
而六根可以互用。
非若向者聽不出聲。
見不逾色。
自生纏縛。
不能超越也。
毗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此段經文。
乃其注腳。
僧問韶國師。
承教有言。
眼不見色塵。
意不知諸法。
如何是眼不見色塵。
師曰。
卻是耳見。
曰如何是意不知諸法。
師曰。
眼知。
曰恁麼則見聞路絕。
聲色喧然。
師曰。
誰向汝道。
乃曰。
夫一切問答。
如針鋒相投。
無纖毫參差。
事無不通。
理無不備。
良由一切言語。
一切三昧。
橫豎深淺。
隐顯去來。
是諸佛實相門。
秪據如今一時驗。
又定慧信和尚問僧曰。
忠國師無情說法。
南方尊宿如何商量。
僧曰。
諸方皆雲六根互用。
信曰。
教中道。
無眼耳鼻舌身意。
将甚麼互用。
僧拟議。
信劈脊便打。
若信者。
乃爾互用現前。
猶勝韶國師七步。
阿難。
汝豈不知今此會中。
阿那律陀。
(此雲無滅)無目而見。
?難陀(此雲善喜)龍。
無耳而聽。
殑伽(此天堂河)神女。
非鼻聞香。
憍梵缽提。
(此雲牛相)異舌知味。
舜若多神。
(此雲風性)無身覺觸。
如來光中映令暫現。
既為風質。
其體元無。
諸滅盡定。
得寂聲聞。
如此會中摩诃迦葉。
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通曰。
明不循根。
乃至六根互用。
于何驗之。
律陀獲半頭天眼。
故不藉目。
龍以角聽。
故不藉耳。
河神聞香。
原非以鼻。
缽提牛舌而别衆味。
舜若空天而能覺觸。
諸修滅盡定。
得證寂聲聞者。
如大迦葉久滅意根。
是知六根可以無非元六也。
六根可互用。
非元一也。
非一非六。
而湛圓之體。
人人具足。
不于是而益信乎。
普融知藏至五祖。
入室次。
祖舉倩女離魂話問之。
有契。
呈偈曰。
二女合為一媳婦。
機輪截斷難回互。
從來往返絕縱由。
行人莫問來時路。
又張子韶至徑山。
與馮給事諸公議格物。
慧曰。
公秪知有格物。
而不知有物格。
公茫然。
慧大笑。
公曰。
師能開谕乎。
慧曰。
不見小說載唐人有與安祿山謀叛者。
其人先為阆守。
有畫像在焉。
明皇幸蜀見之。
怒。
令侍臣以劍擊其像首。
明阆守居陝西。
首忽堕地。
公聞頓領深旨。
汾陽六相頌曰。
見是阿那律。
分明無一物。
大地及山河。
演出波羅蜜。
聞是?難陀。
聲通總莫過。
遠近一齊了。
更不念摩诃。
香是殑伽女。
慈悲心遍普。
淨穢盡能知。
即此我人母。
味是憍梵缽。
甜苦尋常說。
入口辨辛酸。
恰似當天月。
觸是舜若多。
善惡總能和。
屠割無嗔喜。
祗個是彌陀。
意是大迦葉。
毗盧俱一法。
幽室顯然分。
枝派千華葉。
汾陽見處夐異。
借此六根。
一一指出向上一竅。
總之不離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而已。
阿難。
今汝諸根。
若圓拔已。
内瑩發光。
如是浮塵。
及器世間諸變化相。
如湯銷冰。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通曰。
随拔一根。
脫黏内伏。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此功勳邊事。
機猶在我。
諸根圓拔。
内瑩發光。
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此頓悟邊事。
機非在我。
故不悟。
則浮塵根身。
世間器界。
諸變化相。
皆歸生滅法。
如水凝而成冰。
一悟即轉生滅為不生滅性。
如湯銷冰而成水矣。
水者其本來也。
無上知覺。
本吾自有。
既成無上知覺。
又何六賊之足患哉。
龍潭信問天皇悟曰。
某甲自到來。
不蒙和尚指示心要。
皇曰。
自汝到來。
吾未嘗不指示心要。
信曰。
何處指示。
皇曰。
汝擎茶來。
吾為汝接。
汝行食來。
吾為汝受。
汝和南時。
吾便低首。
何處不指示汝心要。
潭伫思間。
皇曰。
見則直下便見。
拟思即差。
信當下開悟。
乃複問如何保任。
皇曰。
任性逍遙。
随緣放曠。
但盡凡心。
别無聖解。
又夾山有小師。
随侍日久。
遣令行腳。
遊曆禅肆。
後聞夾山聚衆。
道聲振遠。
回歸省觐。
問曰。
和尚有如是奇特事。
何不早向某甲說。
山曰。
汝烝飯。
吾着火。
汝行益吾展缽。
甚麼是辜負汝處。
小師從此悟入。
均可謂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已。
阿難。
如彼世人。
聚見于眼。
若令急合。
暗相現前。
六根黯然。
頭足相類。
彼人以手循體外繞。
彼雖不見。
頭足一辨。
知覺是同。
緣見因明。
暗成無見。
不明自發。
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根塵既銷。
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通曰。
前示湛圓不循于根。
今示湛圓不假于緣。
彼合眼之人。
以手循他人之體。
即能辨其頭足。
暗中知覺。
與明見無異。
世人尚不藉明緣而能有辨。
況聖人之真覺豈藉于緣乎。
緣見因明。
暗成無見。
此相沿世谛。
若以覺明之體。
因明而明。
因暗而昏。
今以合眼之人觀之。
不因明緣而了知。
暗相中頭足不為無見。
是見也。
明不能明。
暗不能昏。
不但非根之所能拘。
亦且非塵之所能隔矣。
根塵既銷。
豈直手可為眼。
眼亦可為耳。
一根返元。
六根清淨。
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覺明自六根而發者。
明理不逾。
即非圓妙。
唯不假根塵而自發者。
神通妙用。
應感無方。
是六根互用。
即為觀世音圓通三十二應張本。
雲岩問道吾。
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甚麼。
吾雲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
岩雲。
我會也。
吾雲。
汝作麼生會。
岩雲。
遍身是手眼。
吾雲。
道即太煞道。
隻道得八成。
岩雲。
師兄作麼生。
吾雲。
通身是手眼。
天童頌雲。
一竅虛通。
八面棂栊。
無象無私春入律。
不留不礙月行空。
清淨寶目功德臂。
遍身何似通身是。
現前手眼顯全機。
大用縱橫何忌諱。
雪窦頌雲。
遍身是。
通身是。
拈來猶較十萬裡。
展翅鵬騰六合雲。
抟風鼓蕩四溟水。
是何埃??兮忽生。
那個毫厘兮未止。
君不見網珠垂範影重重。
棒頭手眼從何起。
咄。
夫遍身與通身。
何至較十萬裡。
遍身未離身見在。
通身則并其身而忘之。
此毫厘之差。
非具眼者莫辨。
雪窦并忘手眼。
天童不妨機用。
則玄之又玄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說言。
因地覺心。
欲求常住。
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世尊。
如果位中。
菩提涅槃。
真如佛性。
庵摩羅(此雲無垢)識。
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
是七種名。
稱謂雖别。
清淨圓滿。
體性堅凝。
如金剛王。
常住不壞。
若此見聽。
離于明暗動靜通塞。
畢竟無體。
猶如念心。
離于前塵。
本無所有。
雲何将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
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世尊。
若離明暗。
見畢竟空。
如無前塵。
念自性滅。
進退循環。
微細推求。
本無我心。
及我心所。
将誰立因。
求無上覺。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
違越誠言。
終成戲論。
雲何如來真實語者。
唯垂大慈。
開我蒙吝。
通曰。
阿難以因是實因。
果是實果。
故以離塵無體。
離念無心。
疑是斷滅。
尚未知對境之心。
原屬生滅。
生滅者可斷。
離境之心。
不屬生滅。
不生滅者未嘗斷也。
湛精圓常歸無所得。
微細推求。
本無我心。
及我心所。
以此立因。
是謂正因。
以此證果。
是謂真果。
湛精圓常。
本自如是。
而何更疑其違越乎。
本一湛精圓常。
有七種名。
寶積經曰。
空如來藏。
離于不解脫智一切煩惱。
不空如來藏。
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可思議法。
空不空如來藏。
随為色空。
普應一切。
而空如來藏為常住果。
大圓鏡智。
明見一切而無分别。
庵摩羅識。
分别一切而無染着。
以其了了靈知。
故名佛性。
了了靈知。
則究竟覺。
故名菩提。
究竟覺體本自寂滅。
故名涅槃。
寂滅則一切妄心所不能觸。
故名真如。
七果本一體爾。
初祖達磨。
隻用八字該括無遺。
曰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淨者白淨識也。
智者大圓鏡智也。
空者空如來藏也。
寂者涅槃也。
而真如菩提佛性。
總不外于妙圓。
而妙圓二字。
即分别。
非分别。
即生滅。
非生滅。
尤覺渾融。
僧問黃檗。
如何是道。
如何修行。
檗雲。
道是何物。
汝欲修行。
曰諸方宗師相承。
參禅學道如何。
檗雲。
接引鈍根人語。
未可依憑。
曰此既是接引鈍根人語。
未審接上根人。
複說何法。
檗雲。
若是上根人。
何處更就他覓他。
自己尚不可得。
何況更别有法當情。
不見教中雲。
法法何狀。
曰若如此。
則都不要求覓也。
檗雲。
若與麼。
則省心力。
曰若如是。
則渾成斷絕。
不可是無也。
檗雲。
阿誰教他無。
他是阿誰。
你拟覓他。
曰既不許覓。
何故又言莫斷他。
檗雲。
若不覓。
即便休。
誰教你斷你見目前虛空。
作麼生斷他。
曰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
檗雲。
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
我暫如此說。
你便向這裡生解。
曰應是不與人生解耶。
檗雲。
我不曾障你。
要且解屬于情。
情生則智隔。
曰向這裡不生情是否。
檗雲。
若不生情。
阿誰道是。
千百載而下。
尚有如阿難之疑者。
得黃檗數語。
更與重宣甚深旨趣。
佛告阿難。
汝學多聞。
未盡諸漏。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現前。
實未能識。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
吾今試将塵俗諸事。
當除汝疑。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
問阿難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
俱言我聞。
鐘歇無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
俱言不聞。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
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
汝雲何聞。
雲何不聞。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
則我得聞。
擊久聲銷。
音響雙絕。
則名無聞。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
問阿難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
俱言有聲。
少選聲銷。
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
答言無聲。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
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
俱言有聲。
佛問阿難。
汝雲何聲。
雲何無聲。
阿難大衆。
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
則名有聲。
擊久聲銷。
音響雙絕。
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
及諸大衆。
汝今雲何自語矯亂。
大衆阿難。
俱時問佛。
我今雲何名為矯亂。
佛言。
我問汝聞。
汝則言聞。
又問汝聲。
汝則言聲。
唯聞與聲。
報答無定。
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阿難。
聲銷無響。
汝說無聞。
若實無聞。
聞性已滅。
同于枯木。
鐘聲更擊。
汝雲何知。
知有知無。
自是聲塵。
或無或有。
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聞實雲無。
誰知無者。
是故阿難。
聲于聞中。
自有生滅。
非為汝聞聲生聲滅。
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汝尚颠倒。
惑聲為聞。
何怪昏迷。
以常為斷。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如重睡人。
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
于彼睡時。
搗練舂米。
其人夢中。
聞舂搗聲。
别作他物。
或為擊鼓。
或為撞鐘。
即于夢時。
自怪其鐘。
為木石響。
于時忽寤。
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
我正夢時。
惑此舂音。
将為鼓響。
阿難。
是人夢中。
豈憶靜搖開閉通塞。
其形唯寐。
聞性不昏。
縱汝形銷。
命光遷謝。
此性雲何為汝銷滅。
以諸衆生。
從無始來。
循諸色聲。
逐念流轉。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不循所常。
逐諸生滅。
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若棄生滅。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
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二俱遠離。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通曰。
如來說脫黏内伏。
即是湛精圓常。
阿難疑離塵無性。
恐同斷滅。
故佛即鐘聲以顯聞性。
聲銷無響。
但是無聲。
非是無聞。
聲有生滅。
聞無生滅。
若謂聞因聲生。
聞因聲滅。
當無聞時。
誰知無者。
故或無或有者可滅。
知有知無者未嘗滅也。
非但醒時對境不滅。
即夢時離境亦不滅也。
非但夢時根存不滅。
即形銷根謝亦不滅也。
此與前觀河之見。
亦略相似。
第前所顯見者。
意在不生不滅。
而此所顯聞者。
意在耳根圓通也。
返聞聞自性。
即是開悟性淨妙常。
常光現前。
即是寂滅現前。
皮膚剝落盡。
隻有一真實。
如是乃可謂法眼清明。
成無上覺。
保唐寺無住禅師。
杜公鴻漸問曰。
弟子聞金和尚說。
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
是否。
師曰然。
公曰。
此三句是一是三。
師曰。
無憶名戒。
無念名定。
莫妄名慧。
一心不生。
具戒定慧。
非一非三也。
公又問師還以三句接人否。
師曰。
初心學人。
還令息念。
澄停識浪。
水清影現。
悟無念體。
寂滅現前。
無念亦不立也。
于時庭樹鴉鳴。
公問師聞否。
師曰聞。
鴉去已久。
又問師聞否。
師曰聞。
公曰鴉去無聲。
雲何言聞。
師乃普告大衆曰。
佛世難值。
正法難聞。
各各谛聽。
聞無有聞。
非關聞性。
本來不生。
何曾有滅。
有聲之時。
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
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
不随聲生。
不随聲滅。
悟此聞性。
則免聲塵之所縛。
當知聞無生滅。
聞無去來。
公與僚屬大衆稽首。
公又問雲何不生。
雲何不滅。
如何得解脫。
師曰。
見境心不起。
名不生。
不生即不滅。
既無生滅。
即不被前塵所縛。
當處解脫。
不生名無念。
無念即無滅。
無念即無縛。
無念即無脫。
舉要而言。
識心即離念。
見性即解脫。
離識心見性外。
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
無有是處。
公曰。
何名識心見性。
師曰。
一切學人。
随念流浪。
蓋為不識真心。
真心者。
念生亦不順生。
念滅亦不依寂。
不來不去。
不定不亂。
不取不舍。
不沉不浮。
無為無相。
活潑潑。
平常自在。
此心體畢竟不可得。
無可知覺。
觸目皆如。
無非見性也。
公與大衆作禮稱贊踴躍而去。
何意保唐重衍楞嚴。
察其語脈。
如出一口。
唯有雲門見處又别。
上堂聞鐘聲。
乃曰世界與麼廣闊。
為甚麼鐘聲披七條。
于此得無疑去。
方名法眼清淨。
汝之六根。
誰來領受。
阿難言。
我用耳聞。
佛言。
汝耳自聞。
何關身口。
口來問義。
身起欽承。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
非六終一。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難。
當知是根。
非一非六。
由無始來颠倒淪替。
故于圓湛。
一六義生。
汝須陀洹。
雖得六銷。
猶未亡一。
如太虛空。
參合群器。
由器形異。
名之異空。
除器觀空。
說空為一。
彼太虛空。
雲何為汝成同不同。
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
亦複如是。
通曰。
此正釋一門深入六根清淨之疑。
使六根元一者。
本自清淨。
不必更言六賊。
使六根元六者。
不相為用。
何能一時清淨。
今惟如太虛空本一。
參合群器成六。
由器形異。
名之異空。
謂六非一也。
除器觀空。
說空為一。
謂六銷一在也。
此喻一六義生。
彼太虛空。
非能與形和合。
原非同異。
既無同異。
何處更立一六之名。
此喻本非一六。
見得本非一六。
圓湛常寂。
何所不清淨乎。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即是六銷。
尚執有涅槃在。
故未亡一。
一從何來。
空從何起。
故知向上更有事在。
藥山問雲岩。
汝除在百丈。
更到甚麼處來。
曰曾到廣南來。
山曰。
見說廣州城東門外有一片石。
被州主移去。
是否。
岩曰。
非但州主。
阖國人移亦不動。
山又問。
聞汝解弄師子。
是否。
曰是。
曰弄得幾出。
曰弄得六出。
山曰。
我亦弄得。
曰和尚弄得幾出。
山曰。
我弄得一出。
岩曰。
一即六。
六即一。
後到沩山。
沩問承聞長老在藥山弄師子。
是否。
曰是。
曰長弄有時置。
岩曰。
要弄即弄。
要置即置。
曰置時師子在甚麼處。
岩曰。
置也置也。
要知雲岩弄師子。
不是弄精魂。
為伊有阖國人移不動一片石在。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
于妙圓中。
黏湛發見。
見精映色。
結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
如蒲萄朵。
浮根四塵。
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
于妙圓中。
黏湛發聽。
聽精映聲。
卷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耳體。
如新卷葉。
浮根四塵。
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
于妙圓中。
黏湛發嗅。
嗅精映香。
納香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鼻體。
如雙垂爪。
浮根四塵。
流逸奔香。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
于妙圓中。
黏湛發嘗。
嘗精映味。
絞味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舌體。
如初偃月。
浮根四塵。
流逸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
于妙圓中。
黏湛發覺。
覺精映觸。
搏觸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身體。
如腰鼓颡。
浮根四塵。
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
于妙圓中。
黏湛發知。
知精映法。
攬法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意思。
如幽室見。
浮根四塵。
流逸奔法。
通曰。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詳見于此。
自六根結造之由。
以逮奔塵之态。
無不纖悉具備。
此即如大虛空參合群器也。
精明之體。
色遇之而成見。
聲遇之而成聞。
何等妙圓。
然湛湛止水。
塵入之而成黏矣。
清淨四大。
明勝義根。
能照境發識。
是淨色根。
浮根四塵。
明浮塵根。
能流逸奔塵。
這種種業。
地水火風之性。
本皆空也。
故曰清淨四大。
地水火風之相。
本皆動搖。
故曰四塵。
如幽室見。
安得有浮根四塵。
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以此暗色。
與妄想雜。
聚緣内搖。
以其有暗可見。
故曰浮根。
以其動搖。
故亦曰塵。
如五種色中。
受所引色無形。
而受憶持者也。
根沉于内。
塵浮于外。
塵為所依。
何言流逸。
舉所依顯能依也。
普安禅師偈曰。
捏不成團撥不開。
何須南嶽又天台。
六根門首無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來。
保福僧至羅漢。
羅漢琛禅師問。
彼中佛法。
如何示人。
僧曰。
保福有時示衆雲。
塞卻汝眼。
教汝觑不見。
塞卻汝耳。
教汝聽不聞。
坐卻汝意根。
教汝分别不得。
琛曰。
吾問汝。
不塞汝眼。
汝見個甚麼。
不塞汝耳。
汝聞個甚麼。
不坐汝意根。
汝作麼生分别。
僧于言下有省。
是于六根門首得個入路。
便窺見妙圓一段真風。
又有僧聽西廂曲雲。
争禁當臨去。
秋波那一轉。
便大契悟。
豈必胡僧特地來也。
阿難。
如是六根。
由彼覺明。
有明明覺。
失彼精了。
黏妄發光。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
無有見體。
離動離靜。
元無聽質。
無通無塞。
嗅性不生。
非變非恬。
嘗無所出。
不離不合。
覺觸本無。
無滅無生。
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
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随拔一根。
脫黏内伏。
伏歸元真。
發本明耀。
耀性發明。
諸餘五黏。
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
寄根明發。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通曰。
前雲明妄非他。
覺明為咎。
所妄既立。
明理不逾。
局于根也。
此雲由彼覺明。
有明明覺。
失彼精了。
黏妄發光。
逐于塵也。
總明六妄成就。
分彼湛圓。
精光映發。
内不離根。
外不離塵。
而本真明耀。
遂為根塵所覆。
無由發見。
當知六塵虛妄。
本無自性。
六根虛妄。
離塵無體。
唯塵無性。
故可黏也。
亦可脫也。
唯根無體。
故對境即有。
離境即無。
八識規矩雲。
眼耳身三二地居。
謂色界初禅。
是第二地。
無段食故。
舌識不起。
無雜穢故。
鼻識不生。
唯眼耳身三識居之。
至第三地。
以定生故。
即三識亦不起也。
此即除器觀空。
空更何有。
是知可一可六者妄也。
非一非六者真也。
妄伏則真現矣。
真現則妄不黏矣。
既脫于黏。
則明耀所發。
不由塵起。
既不由塵。
則本真元明。
不循根出。
湛圓明性。
雖不循根。
特寄根明發而已。
根而曰寄原無定位。
故聽不必耳。
見不必目。
而六根可以互用。
非若向者聽不出聲。
見不逾色。
自生纏縛。
不能超越也。
毗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此段經文。
乃其注腳。
僧問韶國師。
承教有言。
眼不見色塵。
意不知諸法。
如何是眼不見色塵。
師曰。
卻是耳見。
曰如何是意不知諸法。
師曰。
眼知。
曰恁麼則見聞路絕。
聲色喧然。
師曰。
誰向汝道。
乃曰。
夫一切問答。
如針鋒相投。
無纖毫參差。
事無不通。
理無不備。
良由一切言語。
一切三昧。
橫豎深淺。
隐顯去來。
是諸佛實相門。
秪據如今一時驗。
又定慧信和尚問僧曰。
忠國師無情說法。
南方尊宿如何商量。
僧曰。
諸方皆雲六根互用。
信曰。
教中道。
無眼耳鼻舌身意。
将甚麼互用。
僧拟議。
信劈脊便打。
若信者。
乃爾互用現前。
猶勝韶國師七步。
阿難。
汝豈不知今此會中。
阿那律陀。
(此雲無滅)無目而見。
?難陀(此雲善喜)龍。
無耳而聽。
殑伽(此天堂河)神女。
非鼻聞香。
憍梵缽提。
(此雲牛相)異舌知味。
舜若多神。
(此雲風性)無身覺觸。
如來光中映令暫現。
既為風質。
其體元無。
諸滅盡定。
得寂聲聞。
如此會中摩诃迦葉。
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通曰。
明不循根。
乃至六根互用。
于何驗之。
律陀獲半頭天眼。
故不藉目。
龍以角聽。
故不藉耳。
河神聞香。
原非以鼻。
缽提牛舌而别衆味。
舜若空天而能覺觸。
諸修滅盡定。
得證寂聲聞者。
如大迦葉久滅意根。
是知六根可以無非元六也。
六根可互用。
非元一也。
非一非六。
而湛圓之體。
人人具足。
不于是而益信乎。
普融知藏至五祖。
入室次。
祖舉倩女離魂話問之。
有契。
呈偈曰。
二女合為一媳婦。
機輪截斷難回互。
從來往返絕縱由。
行人莫問來時路。
又張子韶至徑山。
與馮給事諸公議格物。
慧曰。
公秪知有格物。
而不知有物格。
公茫然。
慧大笑。
公曰。
師能開谕乎。
慧曰。
不見小說載唐人有與安祿山謀叛者。
其人先為阆守。
有畫像在焉。
明皇幸蜀見之。
怒。
令侍臣以劍擊其像首。
明阆守居陝西。
首忽堕地。
公聞頓領深旨。
汾陽六相頌曰。
見是阿那律。
分明無一物。
大地及山河。
演出波羅蜜。
聞是?難陀。
聲通總莫過。
遠近一齊了。
更不念摩诃。
香是殑伽女。
慈悲心遍普。
淨穢盡能知。
即此我人母。
味是憍梵缽。
甜苦尋常說。
入口辨辛酸。
恰似當天月。
觸是舜若多。
善惡總能和。
屠割無嗔喜。
祗個是彌陀。
意是大迦葉。
毗盧俱一法。
幽室顯然分。
枝派千華葉。
汾陽見處夐異。
借此六根。
一一指出向上一竅。
總之不離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而已。
阿難。
今汝諸根。
若圓拔已。
内瑩發光。
如是浮塵。
及器世間諸變化相。
如湯銷冰。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通曰。
随拔一根。
脫黏内伏。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此功勳邊事。
機猶在我。
諸根圓拔。
内瑩發光。
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此頓悟邊事。
機非在我。
故不悟。
則浮塵根身。
世間器界。
諸變化相。
皆歸生滅法。
如水凝而成冰。
一悟即轉生滅為不生滅性。
如湯銷冰而成水矣。
水者其本來也。
無上知覺。
本吾自有。
既成無上知覺。
又何六賊之足患哉。
龍潭信問天皇悟曰。
某甲自到來。
不蒙和尚指示心要。
皇曰。
自汝到來。
吾未嘗不指示心要。
信曰。
何處指示。
皇曰。
汝擎茶來。
吾為汝接。
汝行食來。
吾為汝受。
汝和南時。
吾便低首。
何處不指示汝心要。
潭伫思間。
皇曰。
見則直下便見。
拟思即差。
信當下開悟。
乃複問如何保任。
皇曰。
任性逍遙。
随緣放曠。
但盡凡心。
别無聖解。
又夾山有小師。
随侍日久。
遣令行腳。
遊曆禅肆。
後聞夾山聚衆。
道聲振遠。
回歸省觐。
問曰。
和尚有如是奇特事。
何不早向某甲說。
山曰。
汝烝飯。
吾着火。
汝行益吾展缽。
甚麼是辜負汝處。
小師從此悟入。
均可謂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已。
阿難。
如彼世人。
聚見于眼。
若令急合。
暗相現前。
六根黯然。
頭足相類。
彼人以手循體外繞。
彼雖不見。
頭足一辨。
知覺是同。
緣見因明。
暗成無見。
不明自發。
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根塵既銷。
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通曰。
前示湛圓不循于根。
今示湛圓不假于緣。
彼合眼之人。
以手循他人之體。
即能辨其頭足。
暗中知覺。
與明見無異。
世人尚不藉明緣而能有辨。
況聖人之真覺豈藉于緣乎。
緣見因明。
暗成無見。
此相沿世谛。
若以覺明之體。
因明而明。
因暗而昏。
今以合眼之人觀之。
不因明緣而了知。
暗相中頭足不為無見。
是見也。
明不能明。
暗不能昏。
不但非根之所能拘。
亦且非塵之所能隔矣。
根塵既銷。
豈直手可為眼。
眼亦可為耳。
一根返元。
六根清淨。
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覺明自六根而發者。
明理不逾。
即非圓妙。
唯不假根塵而自發者。
神通妙用。
應感無方。
是六根互用。
即為觀世音圓通三十二應張本。
雲岩問道吾。
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甚麼。
吾雲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
岩雲。
我會也。
吾雲。
汝作麼生會。
岩雲。
遍身是手眼。
吾雲。
道即太煞道。
隻道得八成。
岩雲。
師兄作麼生。
吾雲。
通身是手眼。
天童頌雲。
一竅虛通。
八面棂栊。
無象無私春入律。
不留不礙月行空。
清淨寶目功德臂。
遍身何似通身是。
現前手眼顯全機。
大用縱橫何忌諱。
雪窦頌雲。
遍身是。
通身是。
拈來猶較十萬裡。
展翅鵬騰六合雲。
抟風鼓蕩四溟水。
是何埃??兮忽生。
那個毫厘兮未止。
君不見網珠垂範影重重。
棒頭手眼從何起。
咄。
夫遍身與通身。
何至較十萬裡。
遍身未離身見在。
通身則并其身而忘之。
此毫厘之差。
非具眼者莫辨。
雪窦并忘手眼。
天童不妨機用。
則玄之又玄矣。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說言。
因地覺心。
欲求常住。
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世尊。
如果位中。
菩提涅槃。
真如佛性。
庵摩羅(此雲無垢)識。
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
是七種名。
稱謂雖别。
清淨圓滿。
體性堅凝。
如金剛王。
常住不壞。
若此見聽。
離于明暗動靜通塞。
畢竟無體。
猶如念心。
離于前塵。
本無所有。
雲何将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
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世尊。
若離明暗。
見畢竟空。
如無前塵。
念自性滅。
進退循環。
微細推求。
本無我心。
及我心所。
将誰立因。
求無上覺。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
違越誠言。
終成戲論。
雲何如來真實語者。
唯垂大慈。
開我蒙吝。
通曰。
阿難以因是實因。
果是實果。
故以離塵無體。
離念無心。
疑是斷滅。
尚未知對境之心。
原屬生滅。
生滅者可斷。
離境之心。
不屬生滅。
不生滅者未嘗斷也。
湛精圓常歸無所得。
微細推求。
本無我心。
及我心所。
以此立因。
是謂正因。
以此證果。
是謂真果。
湛精圓常。
本自如是。
而何更疑其違越乎。
本一湛精圓常。
有七種名。
寶積經曰。
空如來藏。
離于不解脫智一切煩惱。
不空如來藏。
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可思議法。
空不空如來藏。
随為色空。
普應一切。
而空如來藏為常住果。
大圓鏡智。
明見一切而無分别。
庵摩羅識。
分别一切而無染着。
以其了了靈知。
故名佛性。
了了靈知。
則究竟覺。
故名菩提。
究竟覺體本自寂滅。
故名涅槃。
寂滅則一切妄心所不能觸。
故名真如。
七果本一體爾。
初祖達磨。
隻用八字該括無遺。
曰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淨者白淨識也。
智者大圓鏡智也。
空者空如來藏也。
寂者涅槃也。
而真如菩提佛性。
總不外于妙圓。
而妙圓二字。
即分别。
非分别。
即生滅。
非生滅。
尤覺渾融。
僧問黃檗。
如何是道。
如何修行。
檗雲。
道是何物。
汝欲修行。
曰諸方宗師相承。
參禅學道如何。
檗雲。
接引鈍根人語。
未可依憑。
曰此既是接引鈍根人語。
未審接上根人。
複說何法。
檗雲。
若是上根人。
何處更就他覓他。
自己尚不可得。
何況更别有法當情。
不見教中雲。
法法何狀。
曰若如此。
則都不要求覓也。
檗雲。
若與麼。
則省心力。
曰若如是。
則渾成斷絕。
不可是無也。
檗雲。
阿誰教他無。
他是阿誰。
你拟覓他。
曰既不許覓。
何故又言莫斷他。
檗雲。
若不覓。
即便休。
誰教你斷你見目前虛空。
作麼生斷他。
曰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
檗雲。
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
我暫如此說。
你便向這裡生解。
曰應是不與人生解耶。
檗雲。
我不曾障你。
要且解屬于情。
情生則智隔。
曰向這裡不生情是否。
檗雲。
若不生情。
阿誰道是。
千百載而下。
尚有如阿難之疑者。
得黃檗數語。
更與重宣甚深旨趣。
佛告阿難。
汝學多聞。
未盡諸漏。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現前。
實未能識。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
吾今試将塵俗諸事。
當除汝疑。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
問阿難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
俱言我聞。
鐘歇無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
俱言不聞。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
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
汝雲何聞。
雲何不聞。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
則我得聞。
擊久聲銷。
音響雙絕。
則名無聞。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
問阿難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
俱言有聲。
少選聲銷。
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
答言無聲。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
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
俱言有聲。
佛問阿難。
汝雲何聲。
雲何無聲。
阿難大衆。
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
則名有聲。
擊久聲銷。
音響雙絕。
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
及諸大衆。
汝今雲何自語矯亂。
大衆阿難。
俱時問佛。
我今雲何名為矯亂。
佛言。
我問汝聞。
汝則言聞。
又問汝聲。
汝則言聲。
唯聞與聲。
報答無定。
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阿難。
聲銷無響。
汝說無聞。
若實無聞。
聞性已滅。
同于枯木。
鐘聲更擊。
汝雲何知。
知有知無。
自是聲塵。
或無或有。
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聞實雲無。
誰知無者。
是故阿難。
聲于聞中。
自有生滅。
非為汝聞聲生聲滅。
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汝尚颠倒。
惑聲為聞。
何怪昏迷。
以常為斷。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如重睡人。
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
于彼睡時。
搗練舂米。
其人夢中。
聞舂搗聲。
别作他物。
或為擊鼓。
或為撞鐘。
即于夢時。
自怪其鐘。
為木石響。
于時忽寤。
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
我正夢時。
惑此舂音。
将為鼓響。
阿難。
是人夢中。
豈憶靜搖開閉通塞。
其形唯寐。
聞性不昏。
縱汝形銷。
命光遷謝。
此性雲何為汝銷滅。
以諸衆生。
從無始來。
循諸色聲。
逐念流轉。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不循所常。
逐諸生滅。
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若棄生滅。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
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二俱遠離。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通曰。
如來說脫黏内伏。
即是湛精圓常。
阿難疑離塵無性。
恐同斷滅。
故佛即鐘聲以顯聞性。
聲銷無響。
但是無聲。
非是無聞。
聲有生滅。
聞無生滅。
若謂聞因聲生。
聞因聲滅。
當無聞時。
誰知無者。
故或無或有者可滅。
知有知無者未嘗滅也。
非但醒時對境不滅。
即夢時離境亦不滅也。
非但夢時根存不滅。
即形銷根謝亦不滅也。
此與前觀河之見。
亦略相似。
第前所顯見者。
意在不生不滅。
而此所顯聞者。
意在耳根圓通也。
返聞聞自性。
即是開悟性淨妙常。
常光現前。
即是寂滅現前。
皮膚剝落盡。
隻有一真實。
如是乃可謂法眼清明。
成無上覺。
保唐寺無住禅師。
杜公鴻漸問曰。
弟子聞金和尚說。
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
是否。
師曰然。
公曰。
此三句是一是三。
師曰。
無憶名戒。
無念名定。
莫妄名慧。
一心不生。
具戒定慧。
非一非三也。
公又問師還以三句接人否。
師曰。
初心學人。
還令息念。
澄停識浪。
水清影現。
悟無念體。
寂滅現前。
無念亦不立也。
于時庭樹鴉鳴。
公問師聞否。
師曰聞。
鴉去已久。
又問師聞否。
師曰聞。
公曰鴉去無聲。
雲何言聞。
師乃普告大衆曰。
佛世難值。
正法難聞。
各各谛聽。
聞無有聞。
非關聞性。
本來不生。
何曾有滅。
有聲之時。
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
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
不随聲生。
不随聲滅。
悟此聞性。
則免聲塵之所縛。
當知聞無生滅。
聞無去來。
公與僚屬大衆稽首。
公又問雲何不生。
雲何不滅。
如何得解脫。
師曰。
見境心不起。
名不生。
不生即不滅。
既無生滅。
即不被前塵所縛。
當處解脫。
不生名無念。
無念即無滅。
無念即無縛。
無念即無脫。
舉要而言。
識心即離念。
見性即解脫。
離識心見性外。
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
無有是處。
公曰。
何名識心見性。
師曰。
一切學人。
随念流浪。
蓋為不識真心。
真心者。
念生亦不順生。
念滅亦不依寂。
不來不去。
不定不亂。
不取不舍。
不沉不浮。
無為無相。
活潑潑。
平常自在。
此心體畢竟不可得。
無可知覺。
觸目皆如。
無非見性也。
公與大衆作禮稱贊踴躍而去。
何意保唐重衍楞嚴。
察其語脈。
如出一口。
唯有雲門見處又别。
上堂聞鐘聲。
乃曰世界與麼廣闊。
為甚麼鐘聲披七條。
于此得無疑去。
方名法眼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