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

關燈


    空非可作。

    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

    潤濕為水。

    暖觸為火。

    動搖為風。

    由此四纏。

    分汝湛圓妙覺明心。

    為視為聽為覺為察。

    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雲何為濁。

    阿難。

    譬如清水。

    清潔本然。

    即彼塵土灰砂之倫。

    本質留礙。

    二體法爾。

    性不相循。

    有世間人。

    取彼土塵。

    投于淨水。

    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容貌泊然。

    名之為濁。

    汝濁五重。

    亦複如是。

    阿難。

    汝見虛空。

    遍十方界。

    空見不分。

    有空無體。

    有見無覺。

    相織妄成。

    是第一重。

    名為劫濁。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見聞覺知。

    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

    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是第二重。

    名為見濁。

    又汝心中。

    憶識誦習。

    性發知見。

    容現六塵。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

    是第三重。

    名煩惱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

    相織妄成。

    是第四重。

    名衆生濁。

    汝等見聞。

    元無異性。

    衆塵隔越。

    無狀異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

    相織妄成。

    是第五重。

    名為命濁。

     通曰。

    第一義要明本發心路。

    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

    為同為異。

    謂之審觀。

    必須詳審。

    何者是生死根本。

    與果地異。

    何者是不生不滅根本。

    與界地同。

    本一湛圓妙覺明心。

    本無不同。

    何為有異。

    隻為黏湛發起四大。

    結成六根。

    根塵相染。

    疊為五濁。

    而妙覺明心。

    離其本位。

    分而為視聽覺察。

    流轉生死。

    是視聽覺察。

    從始入終。

    從色至識。

    不離五陰區宇。

    乃生滅之根本也。

    以此為因而求佛乘。

    無有是處。

    何者。

    世間可作之法。

    皆從變滅。

    而空非可作。

    故無爛壞。

    唯佛無為。

    不堕諸數。

    是為真空。

    雖世間空。

    亦須消殒。

    況身中四大。

    各有所歸。

    視聽覺察。

    離塵無體。

    如此五濁生滅知見。

    其可以為因乎。

    何言乎五濁。

    色屬相分。

    識屬見分。

    識水也。

    色土也。

    見空相織。

    如水土合。

    故名為濁。

    見初動時。

    唯見一空。

    有空無體。

    即是頑空。

    有見無覺。

    即是無明。

    既有虛空遍十方界。

    成住壞空。

    皆由此始。

    故謂之劫。

    空見不分。

    是見分與器界疏相分淆而為濁也。

    故名劫濁。

    屬色陰。

    見聞覺知。

    本無留礙。

    因四大所壅而有留礙。

    水火風土。

    本無覺知。

    因六根所旋而有覺知。

    是見分與身中親相分淆而為濁也。

    故名見濁。

    屬受陰。

    前攝六根為見大。

    此亦總六根為見濁。

    見境領納。

    屬前五識。

    憶識誦習。

    屬第六識。

    是知見由真性發起。

    神發知矣。

    不可謂之性矣。

    是意想中。

    容受六塵顯現其中。

    是謂内塵。

    亦可謂之相矣。

    離六塵之外。

    别無實相。

    離知覺之外。

    别無真性。

    塵勞煩惱。

    汩亂湛覺。

    是知見與法塵淆而為濁也。

    故名煩惱濁。

    屬想陰。

    意想知見。

    每欲留于世間。

    戀着三界。

    猶可知也。

    輪回業運。

    每常選于國土。

    變化密移。

    不可知也。

    總不離衆生因。

    亦不離衆生果。

    是知見與衆生相流轉而為濁也。

    故名衆生濁。

    屬行陰。

    行陰屬第七識。

    其濁易辨。

    識陰屬第八識。

    其濁難晢。

    故見聞覺知。

    自湛元而分。

    元無異性。

    六塵不同。

    牽生六識。

    眼不别聲。

    耳不别色。

    不相互用。

    故異生。

    唯無異性。

    故性中相知。

    唯衆塵隔越。

    故用中相背。

    性本不生不滅。

    故同。

    用處與生滅和合。

    故異。

    未轉第八識。

    即無後得智。

    于前五識不得圓妙。

    故性中了了相知。

    及至用時。

    與如來用中相背。

    轉不盡。

    故失準而名識。

    轉盡即不失準。

    而均謂之性矣。

    如來藏一性無二。

    如來準此滅生滅心。

    二乘見自共相。

    即于同失準。

    如來藏随為色空。

    如來準此種類俱空。

    二乘取真證滅。

    即于異失準也。

    絲毫未化。

    命蒂猶存。

    來先去後。

    作主人公。

    是性與識。

    相織成妄而為濁也。

    故名命濁。

    屬識陰。

    此五濁皆非實有。

    故曰妄成。

    如水清潔。

    原非有土。

    如土留礙。

    原非有水。

    二性本不相循。

    心境不相到故。

    若知湛無黏性。

    知妄即離。

    離妄即覺。

    但一湛圓妙覺明心。

    不落視聽覺察。

    如水自瑩然。

    何濁之有。

    必須悟知本來無濁者。

    然後可為不生不滅根因也。

    僧問梁山。

    如何是空劫已前事。

    山雲。

    擊動乾坤鼓。

    時人聽不聞。

    丹霞頌雲。

    虛空為鼓彌須槌。

    擊者雖多聽者稀。

    半夜髑髅驚破夢。

    滿頭明月不思歸。

    四祖信大師。

    年十四。

    初禮三祖。

    問曰。

    願和尚慈悲。

    乞與解脫法門。

    三祖曰。

    誰縛汝。

    對曰。

    無人縛。

    祖曰。

    何更求解脫乎。

    信于言下大悟。

    此所謂大根大器也。

    司空山本淨禅師偈曰。

    見聞覺知無障礙。

    色香味觸常三昧。

    如鳥空中隻麼飛。

    無取無舍無憎愛。

    若會應處本非心。

    始得名為觀自在。

    若淨禅師者。

    雖處五濁惡世。

    何嘗不淨。

     阿難。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

    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伏還元覺。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

    貯于靜器。

    靜深不動。

    沙土自沉。

    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明相精純。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通曰。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數語。

    為千聖秘訣。

    此段經文。

    恰與配合。

    象山雲。

    此心此理同也。

    固非虛語。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如澄濁水。

    貯于靜器。

    所謂知止而後有定也。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伏還元覺。

    如水靜深不動。

    沙土自沉。

    清水現前。

    所謂定而後能靜也。

    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所謂靜而後能安也。

    明相精純。

    一切變現。

    不為煩惱。

    所謂安而後能慮也。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所謂慮而後能得也。

    常樂我淨。

    為涅槃妙德。

    唯佛與佛。

    乃能究竟。

    今以見聞覺知契之。

    故曰遠。

    先擇死生根本。

    雖通指五濁業用。

    而識陰尤死生根本。

    此識依不生滅與生滅和合而得名。

    故當擇去生滅種子。

    而依不生滅圓湛之性。

    識陰湛不搖處。

    似無生滅。

    然湛而不圓。

    望如恬靜。

    實為生滅根本。

    若圓湛之性。

    本自圓成。

    非由造作。

    乃真如實際理地也。

    依此圓湛。

    本自無事。

    即以此湛旋其虛妄滅生。

    從前許多滅生工夫。

    皆為虛妄。

    雖至滅生俱盡。

    由功勳得。

    非元覺也。

    必識陰旋伏。

    然後元覺現前。

    此元明覺。

    原無生滅。

    隻緣分為見聞覺察。

    馳入識陰區宇。

    為識陰所覆。

    不得出頭。

    今識滅性現。

    還我本來面目。

    此元明覺。

    即見聞覺察。

    而非見聞覺察也。

    見聞覺察有起滅。

    而元明覺無起滅也。

    故不以見聞覺察為因地心。

    而以元明覺為因地心。

    然後圓成不生不滅如來果位也。

    涅槃四德。

    即不生不滅果。

    謂能斷客塵煩惱。

    及根本無明。

    故謂明性精純。

    如金不重礦。

    灰不重木。

    更不為煩惱。

    故有一念無生。

    即證涅槃者。

    即因即果。

    一時具足。

    有理雖頓悟。

    事以漸除者。

    因該十信。

    果通分滿。

    總之圓成一元明覺而已。

    曹山見紙衣道者。

    便問莫是紙衣道者否。

    衣雲不敢。

    山曰。

    如何是紙衣下事。

    衣雲。

    一裘才挂體。

    萬法悉皆如。

    山雲。

    如何是紙衣下用。

    衣近前應諾。

    便立脫去。

    山曰。

    汝既解恁麼去。

    何不恁麼來。

    衣忽開眼問曰。

    一靈真性。

    不假包胎時如何。

    山曰。

    未是妙。

    衣雲。

    如何是妙。

    山曰。

    不借。

    借衣便珍重下僧堂坐化。

    山有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

    莫将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于玄旨昧。

    心差不與道相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

    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能曉會。

    了然無事昔時人。

    又九峰虔在石霜作侍者。

    霜遷化後。

    衆欲請堂中首座接續住持。

    峰不肯。

    乃雲。

    待某甲問過。

    若會先師意。

    如先師侍奉。

    遂問。

    先師道。

    休去歇去。

    一念萬年去。

    寒灰枯木去。

    古廟香爐去。

    一條白練去。

    其餘則不問。

    如何是一條白練去。

    座曰。

    這個秪是明一色邊事。

    峰曰。

    元來未會先師意在。

    座雲。

    你不肯我那。

    座乃焚香雲。

    我若不會先師意。

    香煙起處。

    脫去不得。

    言訖。

    便坐脫。

    峰乃撫其背曰。

    坐脫立亡則不無。

    先師意未夢見在。

    天童頌雲。

    石霜一宗。

    親傳九峰。

    香煙脫去。

    正脈難通。

    月巢鶴作千年夢。

    雪屋人迷一色功。

    坐斷十方猶點額。

    密移一步看飛龍。

    順默和尚頌雲。

    元座徒亡一炷煙。

    九峰不是抑高賢。

    若将一色為承紹。

    辜負先師不借緣。

    石霜示衆有雲。

    未嘗亡照。

    猶為外紹。

    為臣種。

    亦曰借。

    若誕生絲毫不隔。

    如王子生下。

    則能紹大位。

    謂之内紹。

    名王種。

    名句不借也。

    借則一色邊事。

    彼原未得不生滅性為因地心。

    而欲圓成果地。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難矣。

     第二義者。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

    于菩薩乘。

    生大勇猛。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應當詳審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

    發業潤生。

    誰作誰受。

    阿難。

    汝修菩提。

    若不審觀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

    何處颠倒。

    處尚不知。

    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通曰。

    審觀因地發心。

    所以會其真。

    審觀煩惱根本。

    所以絕其妄。

    妄複無妄。

    即妄即真矣。

    煩惱根本有二。

    一潤業無明。

    謂過去煩惱也。

    二潤生無明。

    謂托胎時于父母起愛憎識情也。

    二種煩惱。

    本無自性。

    若知無自性。

    更無作者。

    更無受者。

    當體空寂。

    誰為煩惱。

    彼小乘人。

    不離有為功用。

    謂實有煩惱。

    務須破除。

    是未知根塵之為虛妄也。

    若菩薩乘。

    則異于是。

    直趨無上菩提。

    但于根塵間。

    審詳誰作誰受。

    忽然撞破。

    無始無明。

    一時頓息。

    羅山閑先問石霜。

    起滅不停時如何。

    霜雲。

    直須寒灰枯木去。

    一念萬年去。

    函蓋相應去。

    純清絕點去。

    山不契。

    往問岩頭。

    頭咄雲。

    是誰起滅。

    山于此有省。

    天童頌雲。

    砍斷老葛藤。

    打破狐窠窟。

    豹被霧而變文。

    龍乘雷而換骨。

    咄。

    起滅紛紛是何物。

    于此省去。

    更不向六根門首作分疏也。

    龐居士偈曰。

    一群六個賊。

    生生欺殺人。

    我今識汝也。

    不與汝為鄰。

    汝若不伏我。

    我即到處說。

    教人盡識汝。

    使汝行路絕。

    你若肯伏我。

    我即不分别。

    共汝一處住。

    同證無生滅。

    此真知颠倒所在而能降伏之取如來位者。

     阿難。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

    雲何知解。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

    空無形相。

    無結解故。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

    及與身心。

    六為賊媒。

    自劫家寶。

    由此無始衆生世界。

    生纏縛故。

    于器世間。

    不能超越。

     通曰。

    前喻虛空不壞。

    非生滅故。

    此喻虛空無結。

    非煩惱故。

    虛空且然。

    而自性真空。

    夫何生滅煩惱之有。

    若棄生滅。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

    則衆生世界。

    不生纏縛矣。

    内瑩發光。

    如是浮塵。

    及器世間諸變化相。

    如湯銷冰。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則于器世間能超越矣。

    家寶如是。

    奈何不自護惜。

    内六識。

    外六塵。

    皆由六根引發。

    自生纏縛。

    故曰賊媒。

    僧問曹曰。

    沙門豈不是具大慈悲底人。

    山曰是。

    曰忽遇六賊來時如何。

    山曰。

    亦須具大慈悲。

    曰如何具大慈悲。

    山曰一劍揮盡。

    曰盡後如何。

    山曰。

    始得和同。

    又僧問保福。

    家貧遭劫時如何。

    福曰。

    不能盡底去。

    曰為甚麼不能盡底去。

    福曰。

    賊是家親。

    曰既是家親。

    為甚麼翻成家賊。

    福曰。

    内既無應。

    外不能為。

    曰忽然捉敗。

    功歸何所。

    福曰。

    賞亦不曾聞。

    曰恁麼則勞而無功。

    福曰。

    功則不無。

    成而不處。

    曰既是成功。

    為甚麼不處。

    福曰。

    不見道太平本是将軍緻。

    不許将軍見太平。

    此可知借功明位。

    宗門不廢。

    何嘗一向說無事禅也。

     阿難。

    雲何名為衆生世界。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

    東南西南。

    東北西北。

    上下為界。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方位有十。

    流數有三。

    一切衆生。

    織妄相成。

    身中貿遷。

    世界相涉。

    而此界性。

    設雖十方。

    定位可明。

    世間秪目東西南北。

    上下無位。

    中無定方。

    四數必明。

    與世相涉。

    三四四三。

    宛轉十二。

    流變三疊。

    一十百千。

    總括始終。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

    有千二百。

    阿難。

    汝複于中克定優劣。

    如眼觀見。

    後暗前明。

    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

    左右旁觀。

    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

    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

    一分無德。

    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聽。

    十方無遺。

    動若迩遙。

    靜無邊際。

    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聞。

    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

    而阙中交。

    驗于鼻根三分阙一。

    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揚。

    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言有方分。

    理無窮盡。

    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覺觸。

    識于違順。

    合時能覺。

    離中不知。

    離一合雙。

    驗于身根。

    三分阙一。

    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

    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唯聖與凡。

    無不包容。

    盡其涯際。

    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通曰。

    一切衆生。

    織妄相成。

    身中貿遷。

    世界相涉。

    謂衆生業力。

    結成世界。

    身為正報。

    器世間為依報。

    但憑業果裝載。

    貿遷逆旅。

    流轉無窮。

    與世塵相涉。

    皆由六根為之媒也。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此據了别之性是同。

    下對六根分别之用有異。

    故全阙不等。

    前雲使汝流轉。

    心目為咎。

    故七徴八還。

    已明見妄。

    茲複具明六為賊媒。

    而詳辨六根優劣者。

    令擇耳根圓通以為修證之本故。

    眼鼻身三分阙一。

    不能滿其性量。

    舌意雖具足功德。

    與耳無異。

    然一落言诠。

    一落思惟。

    不如耳根無聲無臭。

    最于性體相近。

    故當遵也。

    以方涉世。

    名三疊者。

    第一約四方各論三世。

    共成十二。

    第二于東方三世。

    變一為十。

    南西北方亦然。

    是以一疊十。

    成百二十。

    第三于東方三十。

    變十為百。

    南西北方亦然。

    是以十疊百。

    成千二百。

    流數有三。

    故用三疊。

    方位有十。

    故一變為十。

    此自然之數也。

    易大衍之數五十。

    用五乘十。

    用十乘五。

    亦同此法聖人作用。

    先後一揆。

    如此四方各二百。

    四隅各一百。

    總之一方三百也。

    今眼所見前及左右三方。

    已成六百。

    并前二隅。

    共成八百。

    唯後一方及後二隅不見。

    三分明。

    故有功。

    後方暗。

    故無德。

    功與德亦互文耳。

    其實六根清淨。

    互用無方。

    如華嚴依經修行。

    已發相似之解。

    雖眼八百。

    亦具餘五根功德。

    若六為賊媒。

    自劫家寶。

    則織妄貿遷。

    有何涯際。

    故修之則功德本無窮。

    不修則業果亦無窮也。

    法眼上堂。

    古者道。

    如何是禅。

    三界綿綿。

    如何是道。

    十方浩浩。

    因甚麼道三界綿綿。

    何處是十方浩浩底道理。

    要會麼。

    塞卻眼。

    塞卻耳。

    塞卻舌身意。

    無空阙處。

    無轉動處。

    上座。

    作麼生會。

    橫亦不得。

    豎亦不得。

    縱亦不得。

    奪亦不得。

    無用心處。

    亦無施設處。

    若如是會得。

    始會法門絕揀擇。

    一切言語絕滲漏。

    曾有僧問作麼生是絕滲漏底語。

    向伊道口似鼻孔甚好。

    上座如此會。

    自然不通風去。

    如識得。

    盡十方世界是金剛眼睛。

    無事珍重。

    又黃龍震禅師上堂曰。

    舉個古人因緣問阇。

    黎阇黎不得作古會。

    若作古會。

    失卻當面眼。

    舉個即今因緣問阇黎。

    阇黎不得作今會。

    若作今會。

    障卻阇黎本來眼。

    假饒不失不障。

    非古非今。

    猶是藥病相治。

    止啼之說。

    祗如透脫一句。

    阇黎還道得也無。

    若道不得。

    直待羅漢峰深談實相。

    即向汝道。

    這般說話。

    雖單明向上。

    卻與此經相發。

    直得口似鼻孔。

    眼似眉毛。

    六根無寄。

    方證無生之妙。

    至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更無吞吐處。

    此之功德。

    不以世求。

     阿難。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

    返窮流根。

    至不生滅。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

    誰合誰離。

    誰深誰淺。

    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若能于此悟圓通根。

    逆彼無始織妄業流。

    得循圓通。

    與不圓根。

    日劫相倍。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

    本所功德數量如是。

    随汝詳擇其可入者。

    吾當發明。

    令汝增進。

    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

    亦無優劣。

    但汝下劣。

    未能于中圓自在慧。

    故我宣揚。

    令汝但于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

    彼六知根。

    一時清淨。

     通曰。

    流根。

    即妙湛不動者也。

    決之而出。

    流逸奔境。

    名生死流。

    逆之而入。

    返流全一。

    名不生滅。

    生滅即妄。

    不生滅即無妄。

    六受用根。

    雖系妄明功德。

    元是一精明所分。

    同一湛圓明性也。

    但于一門深入。

    直達本源之地。

    得循圓通。

    不生纏縛。

    攝伏疇昔攀緣。

    入佛知見。

    而六受用根。

    皆成妙用矣。

    六祖曰。

    若起真正般若觀照。

    一刹那間。

    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

    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

    智慧觀照。

    内外明徹。

    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

    即是解脫。

    若得解脫。

    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

    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

    若見一切法。

    心不染着。

    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

    亦不着一切處。

    但淨本心。

    使六識出六門。

    于六塵中無染無雜。

    來去自由。

    通用無滞。

    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脫。

    名無念行。

    六祖此語。

    從意根入。

    直紹迦葉門風。

    仰山在沩山前坡牧牛次。

    見一僧上山。

    不久便下來。

    仰問上座何不且留山中。

    僧曰。

    秪為因緣不契。

    仰曰。

    有何因緣。

    試舉看。

    曰和尚問某名甚麼。

    某答歸真。

    和尚曰。

    歸真何在。

    某甲無對。

    仰曰。

    上座卻回向和尚道。

    某甲道得也。

    和尚問作麼生道。

    但曰眼裡。

    耳裡鼻裡。

    僧回。

    一如所教。

    沩曰。

    脫空漫語漢。

    此是五百人善知識語。

    蹒庵成禅師上堂。

    鼻裡音聲耳裡香。

    眼中鹹淡舌玄黃。

    意能覺觸身分别。

    冰室如春九夏涼。

    如斯見得。

    方知男子身中入定時。

    女子身中從定出。

    葵華随日轉。

    犀紋玩月生。

    香楓化老人。

    螟蛉成果羸。

    若也不知。

    苦哉佛陀耶。

    許汝具隻眼。

    必如諸尊宿所見。

    方得六根清淨消息。

     阿難白佛言。

    世尊。

    雲何逆流。

    深入一門。

    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佛告阿難。

    汝今已得須陀洹果。

    已滅三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

     通曰。

    見谛所斷。

    即八十八使也。

    修道所斷。

    即八十一思也。

    初果雖斷分别粗惑。

    尚餘俱生細惑未斷。

    故不能證苦邊際。

    能證苦邊際。

    至無學地。

    不但知一有情生住異滅限劑頭數。

    複于三千大千界内有情無情。

    念念遷變。

    微細行相。

    悉亦知之。

    此瑩徹之極。

    必由修所斷得也。

    僧問沩山。

    頓悟之人。

    更有修否。

    沩曰。

    若真悟得本。

    他自知時。

    修與不修。

    是兩頭話。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

    一念頓悟自理。

    猶有無始曠劫習氣。

    未能頓淨。

    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

    即是修也。

    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從聞入理。

    聞理流妙。

    心自圓明。

    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

    此乃得坐披衣。

    自解作活計始得。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

    不舍一法。

    若也單刀直入。

    則凡聖情盡。

    體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

    夫理事不二。

    非修不證。

    沩山極口談最上一路。

    何嘗掃蕩漸修。

    不複置齒牙間。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為一為六。

    阿難。

    若言一者。

    耳何不見。

    目何不聞。

    頭奚不履。

    足奚無語。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

    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