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

關燈


    何故如此。

    為汝起心作佛見。

    便謂有佛可成。

    作衆生見。

    便謂有衆生可度。

    起心動念。

    總是汝見處。

    若無一切見。

    佛有何處所。

    如文殊才起佛見。

    便貶向二鐵圍山。

    僧雲。

    今正悟時。

    佛在何處。

    檗雲。

    問從何來。

    覺從何起。

    語默動靜。

    一切聲色。

    盡是佛事。

    何處覓佛。

    不可更頭上安頭。

    嘴上安嘴。

    但莫生異見。

    山是山。

    水是水。

    僧是僧。

    俗是俗。

    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總不出汝心。

    三千世界。

    都來是汝個自己。

    何處有多般。

    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虛空世界。

    皎皎地。

    無絲發許與汝作見解。

    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

    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

    為物之故。

    有其多智。

    終日說。

    何曾說。

    終日聞。

    何曾聞。

    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

    未曾說着一字。

    僧雲。

    若如此。

    何處是菩提。

    檗雲。

    菩提無是處。

    佛亦不得菩提。

    衆生亦不失菩提。

    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求。

    一切衆生。

    即菩提相。

    僧雲。

    如何發菩提心。

    檗雲。

    菩提無所得。

    汝今但發無所得心。

    決定不得一法。

    即菩提心。

    菩提無生處。

    是故無得者。

    故雲我于然燈佛所。

    無有少法可得。

    佛即與我授記。

    明知一切衆生。

    本是菩提。

    不應更得。

    你今問發菩提心。

    謂将一個心學取佛去。

    唯拟作佛道任。

    汝三祇劫修。

    亦祗得個報化佛。

    與汝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故雲外求有相佛。

    與汝不相似。

    又臨濟雲。

    道流。

    諸方說有道可修。

    有法可證。

    你且說證何法。

    修何道。

    你今用處。

    欠少什麼物。

    修補何處。

    後生小阿師不會便即信這般野狐精魅。

    許他說事。

    系縛他人。

    言道理行相。

    因護惜三業。

    始得成佛。

    如此說者。

    如春細雨。

    古人雲路逢達道人。

    第一莫向道。

    所以言。

    若人修道道不行。

    萬般邪境競頭知。

    智劍出來無一物。

    明頭未顯暗頭明。

    所以古人雲。

    平常心是道。

    大德覓什麼物。

    現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

    曆曆地分明。

    未曾欠少。

    你若欲與佛祖不别。

    但如是見。

    不用疑誤。

    你心心不異。

    名之活祖。

    心若有異。

    則性相别。

    心不異故。

    即心與相不别。

    又僧問薦福思禅師曰。

    古殿無佛時如何。

    思曰。

    梵音何來。

    又問不假修證。

    如何得成。

    思曰。

    修證即不成。

    諸尊宿見地。

    一一洞契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之旨。

    此即涅槃妙心。

    正法眼藏。

    豈待靈山拈華。

    迦葉微笑。

    而後号稱别傳心印哉。

     譬如有人。

    于自衣中。

    系如意珠。

    不自覺知。

    窮路他方。

    乞食馳走。

    雖實貧窮。

    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

    指示其珠所願從心。

    緻大饒富。

    方悟神珠。

    非從外得。

     通曰。

    法華楞嚴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皆以衣珠為喻。

    如來藏性。

    為五陰所覆。

    如珠系衣中。

    故不易見。

    向外馳求。

    日見不足。

    窮露他方。

    狂走九界。

    求人天樂。

    取偏小益。

    猶乞食馳走也。

    既獲本心。

    充然有餘。

    珠名如意。

    所願從心。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故妙用不虧。

    緻大饒富。

    此一神珠也。

    迷未曾失。

    悟未曾得。

    但得智者指示。

    便自受用無窮。

    豈假修證哉。

    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珠。

    問五方天王。

    此珠作何色。

    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

    世尊複藏珠入袖。

    卻擡手曰。

    此珠作何色。

    天王曰。

    佛手中無珠。

    何處有色。

    世尊歎曰。

    汝何迷倒之甚。

    吾将世珠示之。

    便各強說。

    青黃赤白色。

    吾将真珠示之。

    便總不知。

    時五方天王。

    悉皆悟道。

    大珠初參馬祖。

    祖問曰。

    從何處來。

    曰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

    來此拟須何事。

    曰來求佛法。

    祖曰。

    自家寶藏不顧。

    抛家散走。

    作什麼。

    我這裡一物也無。

    求甚麼佛法。

    珠遂禮拜。

    問曰。

    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祖曰。

    即今問我者是。

    汝寶藏一切現成。

    更無欠少。

    使用自在。

    何假向外來覓。

    珠于言下自識本心。

    不由知覺。

    踴躍禮謝。

    師事六載。

    後歸。

    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

    祖見之。

    告衆曰。

    越州有大珠。

    圓明光透。

    自在無遮障處也。

    仰山參東寺會禅師。

    會問汝是甚處人。

    仰曰。

    廣南人。

    會曰我聞廣南有鎮海明珠。

    是否。

    仰曰是。

    會曰。

    此珠如何。

    仰曰。

    黑月即隐。

    白月即現。

    會曰。

    還将得來也無。

    仰曰。

    将得來。

    會曰何不呈似老僧。

    仰叉手近前曰。

    昨到沩山。

    亦被索此珠。

    直得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

    會曰。

    真師子兒。

    善能哮吼。

    千百載而下。

    賴有諸尊宿各獲神珠。

    非從外得。

    益信佛言匪謬。

     即時阿難在大衆中。

    頂禮佛足。

    起立白佛。

    世尊現說殺盜淫業。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心中達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從人得。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

    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

    世尊。

    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今此會中。

    大目犍連。

    及舍利弗。

    須菩提等。

    從老梵志。

    聞佛因緣發心開悟。

    得成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

    則王舍城拘舍梨等。

    所說自然。

    成第一義。

    唯垂大悲。

    開發迷悶。

     通曰。

    世尊說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正教富樓那等。

    不随分别三種相續因緣斷滅等法。

    則狂性自歇。

    菩提現前。

    不欲其以生滅心合如來藏。

    另開一頓悟法門。

    即斷因緣而得不生不滅。

    尚不許也。

    況複有因緣乎。

    阿難一向多聞。

    習知因緣自然。

    彼此互破。

    錯會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是小乘中殺盜淫三業不緣。

    則貪嗔癡三因不生。

    有因緣。

    有對待。

    皎然明白。

    何得謂無因緣。

    即如大目犍連與舍利弗逢馬勝比丘。

    說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言下即證初果。

    是從因緣開悟。

    長老皆然。

    今頓棄因緣。

    毋乃末伽黎拘舍梨子說衆生雖有苦樂。

    無有因緣。

    自然而爾。

    何以異乎。

    殊不知聞佛因緣。

    得成無漏。

    所雲從緣生從緣滅。

    隐然悟見無生之旨。

    彼生滅者。

    皆緣耳。

    故得無漏。

    豈滞于因緣哉。

    鳥窠侍者會通。

    一日欲辭去。

    窠曰。

    汝今何往。

    對曰。

    會通為法出家。

    和尚不垂慈誨。

    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窠曰。

    若是佛法。

    吾此間亦有少許。

    曰如何是和尚佛法。

    鳥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通遂領悟。

    汾陽頌曰。

    侍者初心慕勝緣。

    辭師拟去學參禅。

    鳥窠知是機緣熟。

    吹毛當下得心安。

    如此機緣。

    豈亦因緣之謂乎。

     佛告阿難。

    即如城中演若達多。

    狂性因緣。

    若得滅除。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緣自然。

    理窮于是。

    阿難。

    演若達多。

    頭本自然。

    本自其然。

    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

    怖頭狂走。

    若自然頭。

    因緣故狂。

    何不自然。

    因緣故失。

    本頭不失。

    狂怖妄出。

    曾無變易。

    何藉因緣。

    本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際。

    狂何所潛。

    不狂自然。

    頭本無妄。

    何為狂走。

    若悟本頭。

    識知狂走。

    因緣自然。

    俱為戲論。

     通曰。

    若謂因緣斷滅。

    而後菩提真性。

    自然而出。

    非正論也。

    即演若達多怖頭一事窮之。

    非因緣非自然斷可識矣。

    始以頭論。

    頭本自然。

    必不為因緣所奪。

    何故以照鏡因緣而狂。

    既以因緣為是。

    則自然不能作主。

    何以不因緣故真失其頭。

    然而頭本不失。

    彼自狂走。

    見狂本妄出。

    非關因緣明矣。

    既不從因緣生。

    亦不從因緣滅。

    而謂狂性因緣。

    可得滅除者非也。

    既以狂論。

    狂本自然。

    潛于何所。

    不狂自然。

    又何狂走。

    或狂或不狂。

    皆無自性。

    非關自然明矣。

    既非自然潛。

    亦非自然出。

    故謂不狂性自然而出者非也。

    是知說因緣。

    說自然。

    何與于頭。

    說本狂。

    說本不狂。

    何濟于狂。

    俱屬戲論。

    未為真實。

    但悟本頭。

    頭本不失。

    識知狂走。

    狂本妄出。

    隻此一悟字。

    一識字。

    乃自家真實受用。

    非言論所及。

    悟頭。

    即悟本來面目。

    元無變易。

    識狂。

    即識九界狂走。

    妄生分别。

    此悟此識。

    如電光石火。

    在刹那際。

    豈因緣自然所可伫足之地乎。

    故謂歇即菩提。

    不從人得。

    遠離因緣。

    與彼自然。

    良以此也。

    牛頭山智岩禅師。

    隋大業中。

    為郎将。

    頻立戰功。

    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

    從寶月禅師為弟子。

    昔同從軍者二人。

    聞師隐道。

    乃共入山尋之。

    既見。

    因謂曰。

    郎将狂耶。

    何為住此。

    岩曰。

    我狂欲醒。

    君狂正發。

    夫嗜色淫聲。

    貪榮冒寵。

    流轉生死。

    何由自出。

    二人感悟。

    歎息而去。

    後谒融禅師發明大事。

    融謂曰。

    吾受信大師真訣。

    所得都亡。

    設有一法勝過涅槃。

    吾說亦如夢幻。

    夫一塵飛而翳天。

    一芥堕而覆地。

    汝今已過此見。

    吾複何雲。

    故息狂若智岩者。

    可語真悟也已。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

    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

    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

    滅生俱盡。

    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生滅心滅。

    此亦生滅。

    無生滅者。

    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

    諸相雜和。

    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

    稱本然性。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離。

    離合俱非。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菩提涅槃。

    尚在遙遠。

    非汝曆劫辛勤修證。

    雖複憶持十方如來。

    十二部經清淨妙理。

    如恒河沙。

    秪益戲論。

     通曰。

    此段申明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之意。

    忽然狂歇。

    非有斷緣劬勞。

    故非因緣。

    若謂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藉此因緣。

    得菩提心。

    是菩提心生。

    因于生滅心滅。

    滅妄證真。

    真亦成妄。

    此但生滅法爾。

    非菩提也。

    是因緣之屬生滅也。

    固易可知。

    至于滅生俱盡。

    不但生滅心盡。

    而滅生滅者亦盡。

    既無生可滅。

    即無功可用。

    其中若有不生不滅而名為自然者。

    此自然心。

    由于滅生俱盡而顯。

    是自然心生。

    因于生滅心滅。

    亦謂之生滅法。

    非菩提心。

    亦字有味。

    彼無生滅者。

    名為自然。

    何以亦謂之生滅。

    彼對生滅而顯不生滅。

    有對待故。

    猶對和合而顯不和合。

    有然有不然。

    有合有不合。

    對待宛然。

    如對牛角有。

    說兔角無。

    故屬生滅。

    彼但能空其生滅。

    不能空其自然。

    猶言彼舍無人。

    但空其人。

    未空其舍。

    非真實見。

    故名戲論。

    直使合與非合。

    然與非然。

    諸對待法。

    一切遠離。

    亦無遠離之心。

    而離合俱泯。

    既離其所。

    又離其能。

    能所俱離。

    唯一真實。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若依此句取無。

    上菩提涅槃。

    尚在遙遠。

    何以故。

    坐在有為功勳故。

    菩提正覺。

    涅槃妙心。

    但可刹那悟入。

    非汝曆劫辛勤所可修證故。

    不由曆劫辛勤修證得者。

    是不假因緣自然而得也。

    必藉曆劫辛勤修證得者。

    是必由因緣自然而得也。

    雖複憶持十方如來清淨妙理。

    皆即無戲論法。

    亦祗益因緣自然之戲論而已。

    何有于實得哉。

    故我謂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随此分别得菩提心者。

    非真得也。

    謂其以生滅心合如來藏也。

    但不随此分别。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徒人得者。

    乃真得也。

    為其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也。

    此最上機緣。

    豈拘舍梨自然之說。

    可同日語乎。

    六祖曰。

    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

    将滅止生。

    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不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

    本自無生。

    今亦無滅。

    所以不同外道。

    進山主問修山主曰。

    明知生不生性。

    為甚麼為生之所留。

    修雲。

    筍畢竟成竹去。

    如今作篾使還得麼。

    進雲。

    汝向後自悟去在。

    修雲。

    某甲隻如此。

    上座意旨如何。

    進雲。

    這個是監院房。

    那個是典座房。

    修便禮拜。

    天童頌雲。

    豁落亡依。

    高閉不羁。

    家邦平帖到人稀。

    些些力量分階級。

    蕩蕩身心絕是非。

    是非絕。

    介立大方無軌轍。

    于是觀之。

    證無上菩提者。

    原不落階級。

    更何轍迹可見。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

    決定明了。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

    摩登伽心。

    淫火頓歇。

    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

    成精進林。

    愛河幹枯。

    令汝解脫。

    是故阿難。

    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

    由神咒力。

    銷其愛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與羅睺(此雲障日)母耶輸陀羅。

    (此雲華色)同悟宿因。

    知曆世因。

    貪愛為苦。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

    或得出纏。

    成蒙受記。

    如何自欺。

    尚留觀聽。

     通曰。

    阿難積劫多聞。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是憶持如來清淨妙理不得證果明也。

    佛頂神咒。

    能使摩登伽淫心頓歇。

    是不思議熏修自得出纏明也。

    憶持秘密妙嚴。

    即為有漏。

    舍妄趣真。

    即名憎愛二苦。

    苦且不免。

    而況于得果乎。

    熏習圓頓法門。

    即為無漏。

    悟知夙因。

    貪愛不生。

    且蒙授記。

    何止于得果乎。

    摩登伽證三果。

    名出纏。

    耶輸陀羅。

    亦是世尊曆世因緣。

    法華會上。

    授記成佛。

    此但女流。

    一念回心。

    尚成精進。

    況汝聲聞。

    如何自欺。

    不能頓悟。

    必藉斷妄因緣。

    而以外道戲論留于觀聽間乎。

    楚南禅師上堂。

    諸子。

    設使解得三世佛教。

    如瓶注水。

    及得百千三昧。

    不如一念修無漏道。

    免被人天因果系絆。

    時有僧問無漏道如何修。

    南曰。

    未有阇黎時體取。

    曰未有某甲時。

    教誰體。

    南曰。

    體者亦無。

    得此一二轉語。

    而如來未竟之旨悉露。

     阿難及諸大衆。

    聞佛示誨。

    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

    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重複悲淚。

    頂禮佛足。

    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

    善開我心。

    能以如是種種因緣。

    方便提獎。

    引諸沉冥。

    出于苦海。

    世尊。

    我今雖承如是法音。

    知如來藏妙覺明心。

    遍十方界。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

    清淨寶嚴。

    妙覺王刹。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

    不逮修習。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唯願如來。

    不舍大悲。

    示我在會諸蒙暗者。

    捐舍小乘。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令有學者。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

    得陀羅尼。

    入佛知見。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在會一心。

    伫佛慈旨。

     通曰。

    自初決擇真妄發明覺性。

    乃至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決通疑滞。

    使其信解真性為因地心。

    因心既真。

    斯可圓成果地修證。

    故上文為見道分。

    此下别起為修道分。

    阿難既獲法身矣。

    而尚有微細之惑。

    今既除惑。

    悟實相矣。

    而又有不逮熏修之歎。

    總之尚在門外。

    雖知有天王華屋而未能入也。

    所以不得其門而入者。

    一由愛念小乘。

    不明本發心路。

    二由攀緣為苦。

    不能入佛知見。

    雖則多聞之習使然。

    亦為會中諸有學者請也。

    睦州謂衆曰。

    汝等諸人。

    還得個入頭處也未。

    若未得個入頭處。

    須覓個入頭處。

    已後不得辜負老僧。

    堯峰暹禅師上堂。

    冬去秋來。

    樓閣門開。

    若也入得。

    不用徘徊。

    諸上座。

    還向這裡入得也未。

    若也入得。

    所以古人道。

    是處是彌勒。

    無門無善财。

    若也入之未得。

    自是諸上座狂走。

    更不忉忉。

    久立珍重。

    有天使問睦州。

    三門俱開。

    從那門入。

    州喚上書。

    使應諾。

    州曰。

    從信門入。

    使又見畫壁。

    問曰。

    二尊者對談何事。

    州掴露柱曰。

    三身中那個不說法。

    睦州門風高峻。

    至此都明明說破。

    若信得及。

    更不曆于階級。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

    末法衆生。

    發菩提心。

    開無上乘。

    妙修行路。

    宣示阿難及諸大衆。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于佛如來妙三摩提。

    不生疲倦。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通曰。

    阿難問有二義。

    一者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二者攝伏攀緣。

    入佛知見。

    故佛以二決定義語之。

    欲知本發心路。

    須擇生死根本。

    得無生滅性。

    為因地心。

    然後圓成不生不滅涅槃妙德。

    此初心第一義也。

    欲攝伏攀緣。

    須詳審煩惱根本。

    知六為賊媒。

    自作自受。

    但擇圓根。

    一門深入。

    彼六知根。

    一時清淨。

    此初心第二義也。

    欲得無生。

    須伏煩惱。

    能斷煩惱。

    即證無生。

    二者未始不相成也。

    此雲妙三摩提。

    又雲妙修行路。

    時時提醒一妙字。

    要于妙明明妙相應。

    不至著相求菩提耳。

    彼緣覺聲聞。

    未免著相。

    故于菩提未得自在。

    唯悟此妙。

    不藉劬勞。

    肯綮修證。

    乃所謂無生乘也。

    達磨大士至金陵。

    梁武帝問曰。

    朕即位以來。

    造寺寫經。

    度僧。

    不可勝絕。

    有何功德。

    祖曰。

    并無功德。

    帝曰。

    何以無功德。

    祖曰。

    此但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

    如影随形。

    雖有非實。

    帝曰。

    如何是真實功德。

    祖曰。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祖曰。

    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祖曰。

    不識。

    帝不領。

    祖知機不契。

    遂潛渡江北。

    雪窦頌雲。

    聖谛廓然。

    何當辨的。

    對朕者誰。

    還雲不識。

    因茲暗渡江。

    豈免生荊棘。

    阖國人追不再來。

    千古萬古空相憶。

    休相憶。

    清風匝地有何極。

    顧視左右雲。

    這裡還有祖師麼。

    自雲有。

    喚來與老僧洗腳。

    天童頌雲。

    廓然無聖。

    來機徑庭。

    得非犯鼻而揮斤。

    失不回頭而堕甑。

    寥寥冷坐少林。

    默默全提正令。

    秋清月轉霜輪。

    河淡鬥垂夜柄。

    繩繩衣缽付兒孫。

    從此人天成藥病。

    若論無上乘妙修行路。

    即聖谛第一義。

    尚不許也。

    況落二落三。

     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

    第一義者。

    汝等若欲捐舍聲聞。

    修菩薩乘。

    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

    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通曰。

    此開示見性第一義也。

    若論見性。

    不假功勳。

    但觀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故聖人不思而得。

    不勉而中。

    赤子亦不慮而知。

    不學而能。

    不學不慮。

    其因也。

    不思不勉。

    其果也。

    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果因一契。

    更無增減。

    非見性者。

    不足語此。

    馬祖居南嶽傳法院。

    獨處一室。

    唯習坐禅。

    凡有來訪者都不顧。

    讓大師往。

    亦不顧。

    師視其神宇有異。

    遂憶六祖谶。

    乃多方誘導之。

    一日将磚于庵前磨。

    祖亦不顧。

    時既久。

    乃問曰。

    作甚麼。

    師曰。

    磨作鏡。

    祖雲。

    磨磚豈得成鏡。

    師雲。

    磨磚既不成鏡。

    坐禅豈能成佛。

    祖乃離坐雲。

    如何即是。

    師曰。

    譬如駕車。

    車若不行。

    打車即是。

    打牛即是。

    祖無對。

    師又雲。

    汝學坐禅。

    為學坐佛。

    若學坐禅。

    禅非坐卧。

    若學坐佛。

    佛非坐相。

    于無住法。

    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

    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

    非達其理。

    祖禮拜。

    問如何用心。

    即合無相三昧。

    師曰。

    汝學心地法門。

    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

    譬彼天澤。

    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祖曰。

    道非色相。

    雲何能見。

    師雲。

    心地法眼。

    能見乎道。

    無相三昧。

    亦複然矣。

    祖曰。

    有成壞否。

    師曰。

    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

    非見道也。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

    何壞複何成。

    祖聞示誨。

    豁然開悟。

    侍奉十秋。

    日益玄奧。

    後闡化于江西。

    師問衆曰。

    道一為衆說法否。

    衆曰。

    已為衆說法。

    師曰。

    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

    因遣一僧去。

    囑曰。

    待伊上堂時。

    但問作麼生。

    伊道底言語記将來。

    僧去。

    一如師旨。

    回謂師曰。

    道一雲。

    自從胡亂後。

    三十年不曾少鹽醬。

    師然之。

    雪峰寄岩頭語雲。

    一自鳌山成道後。

    直至于今飽不饑。

    與此相類。

    皆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了無同異者也。

    彼學坐禅。

    有修有證。

    即屬生滅法。

    于無上乘。

    何啻千裡。

     以是義故。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

    皆從變滅。

    阿難。

    汝觀世間可作之法。

    誰為不壞。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

    何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