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

關燈
彼性明名字。

    雜失明性。

    和明非義。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複次阿難。

    又汝今者妙淨見精。

    為與明合。

    為與暗合。

    為與通合。

    為與塞合。

    若明合者。

    至于暗時。

    明相已滅。

    此見即不與諸暗合。

    雲何見暗。

    若見暗時。

    不與暗合。

    與明合者。

    應非見明。

    既不見明。

    雲何明合。

    了明非暗。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通曰。

    本覺妙明。

    非因緣非自然。

    阿難先略有悟。

    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之說。

    而又執世間三光緣就。

    始成其見。

    并疑證菩提心。

    必由和合而起。

    彼世間之見。

    不但見明。

    且能見暗。

    非藉于緣明矣。

    況菩提本覺常住。

    遠離于見。

    豈和合可得而名乎。

    和者如水土和。

    雜而不辨。

    今者妙淨見精。

    與前境明暗通塞。

    雲何雜和。

    見有情也。

    境無情也。

    曆然可辨。

    若二者雜和。

    作何形像。

    見必見明。

    似相雜也。

    然明不自見。

    而唯見能見。

    則非雜矣。

    凡可雜者。

    必有不圓滿之處。

    今見分相分。

    各各圓滿。

    充塞法界。

    何處更容參和其間耶。

    就使可雜。

    見彼相雜。

    不得名見。

    相被見雜。

    不得名相。

    是見必與相異。

    非可和也。

    合者如函蓋合。

    附而不離。

    今者妙淨見精。

    與前境明暗通塞。

    雲何比合。

    與明合者。

    應不見暗。

    不言與暗合者應非見明。

    以見具四種緣。

    但緣明故。

    既不與暗合而能見暗。

    應非與明合而能見明。

    若與明合。

    則不見明矣。

    既不能見明。

    則不得謂之明合矣。

    雲何又與明合。

    了明非暗。

    見暗見明。

    俱無比合。

    是見必與境異。

    非可合也。

    即此見精。

    明暗通塞。

    俱非是見。

    故謂之淨。

    然明暗通塞。

    莫非是見。

    故謂之妙。

    曰妙淨者。

    彼但淨色根。

    不涉妄塵。

    且非和合而生也。

    況見見覺元。

    尤為至淨。

    尤為至妙。

    豈由和合根塵而起者乎。

    章敬上堂雲。

    至理忘言。

    時人不悉。

    強習他事。

    以為功能。

    不知自性原非塵境。

    是個微妙大解脫門。

    所有鑒覺。

    不染不礙。

    如是光明。

    未曾休廢。

    曩劫至今。

    固無變易。

    猶如日輪。

    遠近斯照。

    雖及衆色。

    不與一切和合。

    靈妙獨明。

    非假鍛煉。

    為不了故。

    取于物象。

    但如捏目。

    妄起空華。

    徒自疲勞。

    枉經劫數。

    若能返照。

    無第二人。

    舉措施為。

    不虧實相。

    又空室道人智通。

    因看法界觀。

    頓有省。

    連作二偈見意。

    一曰。

    浩浩塵中體一如。

    縱橫交互印毗盧。

    全波是水波非水。

    全水成波水自殊。

    此即非和合義也。

    次曰。

    物我元無異。

    森羅鏡像同。

    明明超主伴。

    了了徹真空。

    一體含多法。

    交參帝網中。

    重重無盡處。

    動靜悉圓通。

    此又非不和合義也。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我思惟。

    此妙覺元。

    與諸緣塵。

    及心念慮。

    非和合耶。

    佛言。

    汝今又言覺非和合。

    吾複問汝。

    此妙見精非和合者。

    為非明和。

    為非暗和。

    為非通和。

    為非塞和。

    若非明和。

    則見與明。

    必有邊畔。

    汝且谛觀。

    何處是明。

    何處是見。

    在見在明。

    自何為畔。

    阿難。

    若明際中必無見者。

    則不相及。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畔雲何成。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

    為非明合。

    為非暗合。

    為非通合。

    為非塞合。

    若非明合。

    則見與明。

    性相乖角。

    如耳與明。

    了不相觸。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

    雲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與通。

    及諸群塞。

    亦複如是。

     通曰。

    阿難所疑非和合者。

    謂真妄二法。

    似不相入。

    未能融真妄而一之也。

    借曰非和。

    則見之與明。

    必有邊畔。

    借曰非合。

    則見之與明。

    性相乖角。

    今皆不然。

    故知非不和合也。

    前阿難雲。

    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

    離一切物。

    别有自性。

    大略相類。

    既雲非和合。

    自見精之妙淨而言也。

    淨故不容雜。

    又雲非不和合。

    單自見精之妙而言也。

    妙故無不在。

    百門義海曰。

    達無生者。

    為塵是心緣。

    心為塵因。

    因緣和合。

    幻相方生。

    由從緣生。

    必無自性。

    何以故。

    今塵不自緣。

    起待于心。

    心不自心。

    必待于緣。

    由相待故。

    則無定屬。

    緣生則名無生。

    非去緣生說無生也。

    紹先禅師上堂。

    團不聚。

    撥不散。

    日曬不幹。

    水浸不爛。

    等閑挂在太虛中。

    一任傍人冷眼看。

    椑樹和尚向火次。

    道吾問作麼。

    樹曰。

    和合。

    吾曰。

    恁麼即當頭脫去也。

    樹曰。

    隔闊來多少時耶。

    吾便拂袖而去。

    吾一日從外歸。

    樹問從甚麼處去來。

    吾曰親近來。

    樹曰。

    用簸這兩片皮作麼。

    吾曰借。

    樹曰。

    他有從汝借。

    無作麼生。

    吾曰。

    祗為有。

    所以借。

    觀諸尊宿如是舉倡。

    此妙覺元與諸緣塵。

    及心念慮。

    果和合耶。

    非和合耶。

    須具眼始得。

     阿難。

    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

    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通曰。

    此直顯頓門。

    指出妙菩提路。

    即浮塵幻化中而證真如。

    真如性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

    諸陰入處界。

    唯有幻妄之相。

    幻無自性。

    依真而立。

    如華起空。

    全體是空。

    如泡生水。

    全體是水。

    故曰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此體即法身果。

    自含藏衆德曰如來藏。

    本無去來曰常住。

    本未嘗味曰妙明。

    本無生滅曰不動。

    本自具足曰周圓。

    惟常住。

    故去來不可得。

    惟妙明。

    故迷悟不可得。

    惟不動。

    故生死不可得。

    唯周圓。

    故真常。

    此之謂妙真如性。

    其實本來無一物也。

    僧問黃檗。

    學人不會。

    和尚如何指示。

    檗雲。

    我無一物。

    從來不曾将一物與人。

    你無始以來。

    祗為被人指示。

    覓契覓會。

    此可不是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你但知一念不受。

    即是無受身。

    一念不想。

    即是無想身。

    決定不遷流造作。

    即是無行身。

    莫思量蔔度分别。

    即是無識身。

    你如今才起一念。

    即如十二因緣無明緣行亦因亦果。

    乃至老死亦因亦果。

    故善财童子一百一十處求善知識。

    秪向十二因緣中求。

    最後見彌勒。

    彌勒卻指見文殊。

    文殊者。

    即汝本地無明。

    若心心别異。

    向外求善知識者。

    一念才生即滅。

    才滅又生。

    所以汝等比丘。

    亦生亦老亦病亦死。

    酬因答果已來。

    即五聚之生滅。

    五聚者。

    五陰也。

    一念不起。

    即十八界空。

    即身便是菩提華果。

    即心便是靈智。

    亦雲靈台。

    若有所住着。

    即身為死屍。

    亦雲守死屍鬼。

    若黃檗此語。

    非明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者乎。

    皓月供奉問長沙曰。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宿債。

    隻如師子尊者。

    二祖大師。

    為甚麼得償債去。

    沙曰。

    大德不識本來空。

    月曰。

    如何是本來空。

    曰業障是。

    曰如何是業障。

    曰本來空是。

    沙以偈示之曰。

    假有元非有。

    假滅亦非無。

    涅槃償債義。

    一性更無殊。

    若長沙此語。

    非明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乎。

    又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

    定山曰。

    生死中無佛。

    即無生死。

    夾山曰。

    生死中有佛。

    即不迷生死。

    互相不肯。

    同見大梅。

    夾山便舉問二人見處。

    那個較親。

    梅曰。

    一親一疏。

    夾山複問那個親。

    梅曰。

    且去。

    明日來。

    夾山明日再上問梅。

    梅曰。

    親者不問。

    問者不親。

    夾山住後自雲。

    當時失一隻眼。

    即此一則。

    非即明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乎。

    舊說自徴心辨見以來。

    廣破人執。

    當奢摩他空觀。

    自此以下。

    廣破法執。

    當三摩提假觀。

    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尚隔一程。

    未識阿難所問者。

    妙奢摩他。

    此所答者。

    妙真如性。

    妙之一字。

    難以形容。

    悟者自知。

     阿難。

    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通曰。

    五陰亦雲五蘊。

    蘊謂積聚。

    陰謂蓋覆。

    積聚有為。

    蓋覆真性。

    故并稱雲五陰區宇。

    甚為難破。

    此雲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豈謂推本緣起。

    從如來藏中流出耶。

    抑豈謂五陰皆空。

    即顯如來妙真如性耶。

    此系頓門。

    即上所稱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正謂即此五陰即如來藏。

    即妙真如性。

    無二無别。

    故銷除五陰。

    不無次第。

    若論理則頓悟。

    須直下見得五陰皆自無生。

    皆自寂靜。

    求五陰之相了不可得。

    又何五陰之非真如。

    而真如之非五陰乎哉。

    僧問沩山安曰。

    離卻五陰。

    如何是本來身。

    安曰。

    地水火風。

    受想行識。

    僧雲。

    這個是五陰。

    安曰。

    這個異五陰。

    又問此陰已謝彼陰未生時如何。

    安曰。

    此陰未謝。

    那個是大德。

    曰不會。

    安曰。

    若會此陰。

    便明彼陰。

    若懶安者。

    可謂深明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者也。

     阿難。

    譬如有人。

    以清淨目。

    觀晴明空。

    唯一晴虛。

    迥無所有。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

    瞪以發勞。

    則于虛空别見狂華。

    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是諸狂華。

    非從空來。

    非從目出。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

    既從空來。

    還從空入。

    若有出入。

    即非虛空。

    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華相起滅。

    阿難當體。

    不容阿難。

    若目出者。

    既從目出。

    還從目入。

    即此華性。

    從目出故。

    當合有見。

    若有見者。

    去既華空。

    旋合見眼。

    若無見者。

    出既翳空。

    旋當翳眼。

    又見華時。

    目應無翳。

    雲何晴空号清明眼。

    是故當知色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龍勝偈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夫諸法不自生。

    待諸緣故。

    不從他生。

    諸緣無自性故。

    不共生。

    智及修行。

    體空無自性。

    無合散故。

    不無因。

    要待覺悟修行方顯。

    不自然成。

    故知此妙覺明體。

    離一切過。

    本自無生也。

    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逮七大。

    無非廣明此意。

    悟得無生。

    即清淨目。

    本自無華。

    瞪以發勞。

    背真合妄。

    則見有華。

    華本無體。

    無所從來。

    但除翳眼。

    狂華自息。

    若于狂華。

    謂有所自。

    即因緣性。

    謂無所自。

    即自然性。

    今審其所從。

    不于空出。

    不于目出。

    則非因緣明矣。

    若果自然而有。

    則見華時。

    自應無翳。

    若無翳而見華。

    則見華者謂之清明眼。

    見晴明空。

    應是翳眼。

    雲何晴空号清明眼。

    是華必由翳而生。

    又非自然明矣。

    夫狂華如是。

    色陰亦然。

    本皆虛妄。

    本無自性。

    即色即空。

    故謂之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也。

    馬祖示衆雲。

    三界唯心。

    森羅及萬象。

    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

    皆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

    即事即理。

    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

    亦複如是。

    于心所生。

    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

    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

    乃可随時着衣吃飯。

    長養聖胎。

    任運過時。

    更有何事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心地随時說。

    菩提亦隻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雲門示衆雲。

    真空不壞有。

    真空不異色。

    僧便問作麼生是真空。

    問曰。

    還聞鐘聲麼。

    曰此是鐘聲。

    門曰。

    驢年夢見麼。

    又高安仁禅師示衆雲。

    尋常不欲向聲前句後。

    鼓弄人家男女。

    何故。

    且聲不是聲。

    色不是色。

    時有僧問如何是聲不是聲。

    曰喚作色得麼。

    雲如何是色不是色。

    曰喚作聲得麼。

    僧作禮。

    仁曰。

    且道為汝說。

    答汝語。

    若人辨得。

    有個入處。

    丹霞頌雲。

    色自色兮聲自聲。

    新莺啼處柳煙輕。

    門門有路通京國。

    三島斜橫海月明。

    故知色陰本妙真如性者。

    即達無生之旨。

     阿難。

    譬如有人。

    手足宴安。

    百骸調适。

    忽如忘生。

    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

    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

    不從掌出。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

    既能觸掌。

    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若從掌出。

    應非待合。

    又掌出故。

    合則掌知。

    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

    應亦覺知入時蹤迹。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藏性本無諸受。

    但觸情于境。

    納境于心。

    斯名曰受。

    故以二手相摩妄生澀滑冷熱諸相為喻。

    冷熱本無。

    因觸故有。

    故曰幻觸。

    使此受性。

    由因緣生。

    或自然生。

    則不謂之虛妄可也。

    今非空非掌。

    則非因緣矣。

    待合方知。

    則非自然矣。

    非因緣。

    非自然。

    當體寂滅。

    本自不生。

    非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何。

    謂之曰妙。

    即受而非受也。

    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

    預約曰。

    我義若堕。

    我自斬首。

    世尊曰。

    汝義以何為宗。

    志曰。

    我以一切不受為宗。

    世尊曰。

    是見受否。

    志拂袖而去。

    行至路中。

    乃省。

    謂弟子曰。

    我當回去斬首以謝世尊。

    弟子曰。

    人天衆前。

    幸當得勝。

    何以斬首。

    志曰。

    我甯于有智人前斬頭。

    不于無知人前得勝。

    乃歎曰。

    我義兩處負堕。

    是見若受。

    負門處粗。

    是見不受。

    負門處細。

    一切天人二乘。

    皆不知我義堕處。

    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堕。

    回至世尊前曰。

    我義兩處負堕。

    故當斬首以謝世尊。

    世尊曰。

    我法中無如是事。

    汝當回心向道。

    于是同五百徒衆。

    一時投佛出家。

    證阿羅漢。

    夫受陰若是其微也。

    豈易破哉。

     阿難。

    譬如有人。

    談說酢梅。

    口中水出。

    思踏懸崖。

    足心酸澀。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酢說。

    不從梅生。

    非從口入。

    如是阿難。

    若梅生者。

    梅合自談。

    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自合口聞。

    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踏懸崖。

    與說相類。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想無實相。

    由心成相。

    故名曰想。

    想梅水出。

    想崖酸生。

    梅不至口。

    但有談說。

    此水胡為乎來哉。

    成于想也。

    又如夢中談者非人。

    聽者非耳。

    聞說酢梅。

    口亦涎流。

    此又胡為乎來哉。

    結于想也。

    此想若因緣性者。

    必不離梅與口而有。

    今者談不自梅。

    聞不自口。

    耳不出水而口中水生。

    其非因緣明矣。

    此想若自然性者。

    談梅應合足酸。

    談崖應合水出。

    今者各随種子習氣。

    非無故而有。

    其非自然明矣。

    非因緣。

    非自然。

    當其想時。

    即是無想。

    渾然一妙真如性也。

    有一道士問萬松曰。

    弟子三十餘年。

    打疊妄心不下。

    松曰。

    我有四問。

    舉似全真。

    一問妄心有來多少時也。

    二問元來有妄心否。

    三問妄心作麼生斷。

    四問妄心斷即是不斷即是。

    其人拜謝而去。

    黃山趙交孺。

    親觐圓通善國師。

    嘗作頌曰。

    妄想元來本自真。

    除時又起一重塵。

    言思動靜承誰力。

    子細看來無别人。

    又佛在時。

    有弟兄三人。

    聞毗耶離國有淫女曰庵羅婆利。

    又舍衛國有淫女曰須曼那。

    又王舍城有淫女曰優缽羅槃那。

    皆有美色。

    晝夜念之。

    便夢與之從事。

    覺已念之。

    彼女不來。

    我亦不往。

    而淫事成辦。

    因是而悟。

    一切諸法。

    皆如是耶。

    于是頓證唯心。

    噫。

    若三人者。

    可謂能明想陰之為虛妄者也。

    頓證唯心。

    不既見妙真如性乎。

     阿難。

    譬如暴流。

    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

    不相逾越。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離空水。

    如是阿難。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

    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

    則此暴流。

    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

    今應現在。

    若即水性。

    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若離空水。

    空非有外。

    水外無流。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湛不搖處。

    名第八識黏湛妄動。

    念念遷謝。

    新新不住。

    名第七識。

    是為行陰。

    行陰故如暴流。

    随境轉徙。

    然其流也。

    非從境生。

    非從心生。

    非即心境。

    非離心境。

    蓋由七識内依于八識。

    外依于六識。

    原無自性可得。

    既無自性。

    即是虛妄也。

    流非空出易知。

    流非水有難辨。

    能有是水。

    所有是流。

    如樹生果。

    果不是樹。

    今應現在。

    确然可指。

    而流水二相。

    無可别白。

    則非因水出明矣。

    不即空水。

    則非因緣。

    不離空水。

    則非自然。

    非因緣。

    非自然。

    宛是虛妄。

    明得虛妄。

    當下。

    本自無生。

    故謂之妙真如性也。

    楞伽經雲。

    相生執礙。

    想生妄想。

    流注生則逐妄流轉。

    若到無功用地。

    猶在流注相中。

    須是出得第三流注生相。

    方始快活自在。

    僧問趙州。

    初生孩子。

    還具六識也無。

    州雲。

    急水上打毬子。

    僧複問投子。

    急水上打毬子意指如何。

    子雲。

    念念不停留。

    雪窦頌雲。

    六識無功伸一問。

    作家曾共辨來端。

    茫茫急出打毬子。

    落處不停誰解看。

    此是雪窦活句。

    且道落在甚麼處。

    如觑得透。

    方信行陰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

    譬如有人。

    取頻伽瓶。

    塞其兩孔。

    滿中擎空。

    千裡遠行。

    用饷他國。

    識陰當知。

    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虛空。

    非彼方來。

    非此方入。

    如是阿難。

    若彼方來。

    則本瓶中既貯空去。

    于木瓶地應少虛空。

    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

    應見空出。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

    宗鏡錄雲。

    若執有識随身往來者。

    此處識陰滅。

    往彼處生時。

    如将此方虛空遠饷他國。

    若此陰實滅。

    于本瓶地應少虛空。

    若彼陰複生。

    如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故知。

    虛空不動。

    識無去來。

    識陰為虛妄也。

    溫陵曰。

    性空真覺周遍法界。

    一迷為識。

    故知瓶中之空耳。

    内外一空。

    喻性識一體。

    塞其兩孔。

    喻妄分同異。

    空無來往。

    喻性無生滅。

    瓶喻妄業。

    空喻妄識。

    業牽識走。

    如瓶擎空行他國。

    喻去六道妄随流轉之狀也。

    法句經曰。

    精神居形内。

    猶雀藏瓶中。

    瓶破則雀飛去矣。

    此頻伽瓶。

    取其形似。

    意亦相類。

    用饷他國。

    唯空能貯饷。

    是以瓶為饷之用。

    非謂以空為饷也。

    特擎空而行耳。

    陸亘大夫問南泉。

    古人瓶中養一鵝。

    漸長大出瓶不得。

    如今不得毀瓶。

    不得損鵝。

    作麼生出得。

    泉召大夫。

    陸應諾。

    泉曰。

    出也。

    陸從此開解。

    即禮謝。

    一日問南泉。

    弟子從六合來。

    彼中還更有身否。

    泉曰。

    分明記取。

    舉似作家。

    陸曰。

    和尚不可思議。

    到處世界成就。

    泉曰。

    适來總是大夫分上事。

    又報恩明和尚問二禅客。

    上座近離甚處。

    雲都城。

    明曰。

    上座離都城到此山。

    則都城少上座。

    此山剩上座。

    剩則心外有法。

    少則心法不周。

    說得道理即住。

    不會即去。

    二人無對。

    若天衣懷禅師見處自别。

    天衣赴杉山請入院上堂雲。

    二十年樂慕此山。

    今日且喜到來。

    因緣際會。

    山僧未到此山。

    身先到此。

    洎乎來到。

    杉山卻在山僧身内。

    于此一一透徹。

    方信識陰虛妄。

    本無去來。

    如漚生漚滅。

    不離乎海。

    漚即海也。

    而識獨非妙真如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