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十

關燈
所變也。

     △四行相。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至)名為幽隐第四妄想。

     前三蘊皆似外境轉。

    今行蘊是自相轉。

    故曰化理不住。

    運運密移者。

    即任運流行之意。

    釋上不住句。

    甲長下三句。

    顯行相之狀。

    曾無覺悟句。

    判成亦是妄想也。

     阿難下正指行相是阿難。

    謂若非汝。

    将誰使汝甲長發生。

    而令汝體遷乎。

    若行是汝。

    何無覺悟。

    逐諸生滅。

    不能回光返照耶。

    蓋行相最是綿密。

    故稱幽隐。

    因其幽隐不覺。

    故知是妄想也。

     △五識相。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至)第五颠倒微細精想。

     又汝下三句。

    牒阿難所計。

    于身一句。

    正指識相。

    然恐阿難所計。

    謂我無事于心。

    故無其想。

    我心精真。

    故無其行。

    心體恒常。

    精湛不搖。

    是我之真心也。

    佛今破雲。

    汝身現在。

    豈無見聞覺知乎。

    此心既屬見聞覺知。

    明是識蘊。

    焉得為真心乎。

     若實精真下引事破。

    汝謂湛不搖性即我真心。

    若實精真不容習妄。

    豈不為幸耶。

    今恐不然。

    何則。

    假如昔年曾見一奇物。

    曆年已久。

    憶忘俱無矣。

    今覆睹之。

    恍焉記得。

    此非識蘊現在乎。

    如此不止一事。

    于湛不搖中。

    念念受熏。

    新新不住。

    有何籌算。

    而計為精真之心耶。

     阿難當知下引喻破。

    謂阿難若計湛不搖處。

    正如急流。

    望如恬靜。

    急流者。

    細流也。

    因流細不見。

    非謂無流。

    二乘聲聞所計。

    湛不搖處。

    正同此流。

    望如精湛。

    亦是流注微細不見。

    非是無流。

    若得真無流。

    真斷生死。

    要在六根門頭開合互用得。

    方許是真心。

    若是開合互用不得。

    生死妄想。

    幾時得休歇。

     故汝下結名。

    隻據汝現在湛不搖中。

    見聞覺知之事。

    不知甯幾。

    而今暫不現前。

    即計以為真。

    殊不知此湛了之性。

    謂之有又卻是虛。

    謂之無又似有象。

    此中最極微細。

    故名罔象虛無精想也。

     △六通結前五陰。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至)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前阿難問五陰為并銷除。

    為次第盡。

    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今先答末句。

    夫界有淺深不同。

    若論色為淺。

    論空為深。

    何者。

    人知即色。

    不知即空。

    以空即是色故。

    故舉色空。

    一切有形盡之矣。

    以盡處為邊際。

    故言色邊際也。

    後凡言邊際仿此。

    人知觸是受相。

    不知離亦是受相。

    何者。

    非受誰知其離也。

    人知有事記憶是想。

    不知無事相忘亦是想。

    何者。

    不忘即憶。

    不憶即忘故也。

    人知一念生起是生。

    一念過去是滅。

    不知一生一滅。

    總屬行相。

    以行相遷流不住故。

    人知無前四陰是湛。

    覺得了然是湛入合湛。

    為無生滅法。

    不知湛入合湛是識相。

    以有心覺了。

    亦是生滅法故。

    以此一深一淺是五陰邊際。

    知得邊際。

    即知界分矣。

    已上答詣何為界也。

     此五陰下答前二句。

    要知生起之因。

    即是生從識起。

    何以故。

    一切諸法。

    唯識所變。

    故曰生因識有。

    要知除滅之法。

    即是滅從色除。

    何以故。

    色若滅除。

    諸法無依。

    故曰滅從色除。

    大概生則從内生。

    滅則從外除。

    此約相說。

    不知總是虛妄故。

    若約理則不然。

    無生無滅。

    無前無後。

    一了一切了。

    一證一切證。

    圓覺雲。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前文雲。

    金剛王寶覺彈指超無學。

    即是頓悟底道理。

    若約事相。

    又卻不然。

    此事須要腳踏實地。

    從漸次而學。

    以信為入門。

    一步一步曆将去。

    如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

    并四加行十地。

    至妙覺海。

    方盡法源也。

    文雲。

    如淨器中。

    除去毒蜜。

    以諸湯水。

    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

    後貯甘露。

    即是次第盡底道理。

    已上答為并消除。

    為次第盡也。

     我已下結責所問。

    此提前說以責阿難爾。

    文在第五卷。

    文雲。

    随汝心中。

    選擇六根。

    根結若除。

    塵相自滅。

    諸妄消亡。

    不真何待者。

    示頓法也。

    選擇六根。

    如觀音從耳根而入圓通是已。

    又雲。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者。

    示漸法也。

    于中三解之法。

    如諸菩薩。

    及二乘阿羅漢。

    先從方便法。

    後入圓通是已。

    二義前已開示明白。

    何所不明。

    再此詢問乎。

    此責阿難煩問也。

     汝應下勸宣。

    人如醫法如方。

    人有不通醫而執方者。

    殺人必矣。

    若不自悟諸妄。

    而已人妄者。

    鮮有能濟矣。

    故勸阿難須先自悟心地開通而複傳示末世。

    令後學知有我道。

    何三界可戀。

    何涅槃不到。

    是謂自覺覺他之道也已。

     △三較量功益三。

     一較量經益。

     阿難若複有人遍滿十方(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阿難若複有人下。

    舉無盡施顯無盡功。

    蓋所稱施功無盡者有三。

    其一十方虛空是量數無盡。

    其二七寶貴重所施是财勝無盡。

    其三供養微塵諸佛是發心無盡。

    所謂三無盡也。

    但前二屬外施。

    後一屬内施。

    總而言之。

    是竭内外施。

    所得功德。

    是不可量矣。

     次阿難答言下。

    舉輕顯重。

    七錢是所施之最輕。

    輪王是所報之最重。

    以所施最輕。

    得所報最重。

    對前無盡之施。

    其福德不可較也明矣。

     三佛告阿難下。

    舉重顯輕。

    四重十棄。

    罪之極惡。

    十方阿鼻。

    報之極重。

    彼極重之苦是無限。

    一念弘經是有限。

    以有限之功。

    翻無限之苦。

    且不止感無盡之樂。

    更令彼十方成極樂國。

    今以一念弘經。

    對後念念持經。

    其功德算數。

    焉可更較耶。

     上來較量經益。

    先從廣以至于狹。

    次從狹以至于廣。

    廣則十方虛空。

    狹則七錢功德。

    廣則十方無間得極苦。

    狹則一念弘經得極樂。

    如是轉展較勝不能及者。

    總顯此經獨勝矣。

    其獨勝之功不可及。

    請以少喻之。

    假如人一念觸欲。

    便是遍迷矣。

    豈止遍迷。

    将必造無盡之惡。

    得無盡之苦。

    其無盡之苦。

    與初念之欲。

    是不可同日較量矣。

    是謂轉展勝。

    假如人一念悟理是遍覺。

    豈特遍覺。

    将必證極聖之果。

    登極聖之位。

    其極勝之果。

    與極聖之位。

    與初悟之念。

    是不可凡情測度矣。

    是而轉展勝。

    則知此極惡并極果。

    豈二人耶。

    隻一念心爾。

    以一念極果且不論。

    止就一念弘經其功更是不可及。

    何者。

    其極果是自利邊事。

    若是弘經。

    是化他邊事。

    化他豈有盡乎。

    其功其福。

    便是不可量也。

    是亦轉展勝。

    由是信知此經不可思議。

    其果報亦不可思議。

    焉可忽哉。

     △二較量人益。

     阿難若有衆生能誦此經(至)直成菩提無複魔業。

     上來較量經功。

    是獨勝不可企及已。

    今勸有能誦此經。

    能持此咒。

    其功亦是獨勝不可企及。

    且不特能誦能持功利為然。

    若果如我教行。

    直證極果。

    更無魔事。

    如是功德。

    若何稱量也哉。

    又能誦此經是指顯文。

    能持此咒是指密說。

    直證菩提是指頓機。

    無複魔事是指漸機。

    總之若顯若密。

    能誦持者。

    其功即是不可及。

    若頓若漸。

    能受化者。

    其福亦是不可及。

    以此廣稱功德無盡。

    以顯通經甚深如此。

     △三結經作禮。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至)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比丘下四衆結當機。

     天人下八部結近衆。

    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結遠衆。

     初發心及大力鬼神結護法衆。

     又菩薩二乘結正覺世間。

     天人八部結有情世間。

     一切世間結器世間也。

     結意情盡。

    語在不煩。

    可思。

     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