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十

關燈
故。

    亦可指前八是魔。

    終為堕落故。

    後二是見。

    沉滅不進故。

    故總稱為見魔也。

    修定人逢此沉孽。

    不能擺脫。

    須持佛般怛羅咒。

    如前八卷中說。

    故曰保綏哀救。

    必使身心蕩盡見孽。

    消息邪緣。

    方可入佛知見。

    登正修行路。

    乃為得矣。

     △四總結前意二。

     一陰盡功用。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如是法門一句。

    總蹑前五陰而言也。

    蓋前是破陰為法。

    入正為門。

    一切諸佛無有不破五陰而入道者。

    五陰既破。

    得諸根互用。

    即是金剛幹慧地。

    此義在前第三漸次中已明。

    今略釋之。

    所言金剛者。

    乃是當人無念心體也。

    此無念心體。

    不變不壞。

    不動不遷。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在生滅而随生滅。

    故凡夫成迷。

    在生滅而透生滅。

    故聖人成覺。

    究竟此無念心體。

    不變不壞。

    不動不遷。

    故稱金剛也。

    所言幹慧者有二義。

    前則欲愛幹枯名曰幹。

    純以智慧名曰慧。

    今則五陰盡名曰幹。

    得六根互用名曰慧。

    故名幹慧也。

    又前義是頓。

    位是漸。

    文雲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

    妙圓平等。

    獲大安隐。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者。

    即是頓中施漸也。

    今義是漸。

    位是頓。

    文雲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

    四加行心。

    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者。

    即是漸中施頓也。

    若是先頓後漸。

    則曰随所發行。

    安立菩提。

    若是由漸施頓。

    則曰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無所得心。

    非無念心體耶。

    此雖前後施設不同。

    合而言之。

    總名金剛幹慧地也。

    問。

    位既是一個。

    何故前後不同耶。

    曰有二義故。

    一約當機。

    二約未來。

    如阿難是悟底人。

    須依三漸次為法。

    得根塵業識盡。

    見本妙圓明平等已。

    然後成就五十五位登妙覺海。

    方始徹法源矣。

    又如末世修定者。

    是未悟底人。

    須要五陰盡破。

    為證得諸根互用。

    悟自圓明精心已。

    如是乃悉超過五十五位。

    入如來妙莊嚴海。

    乃為究竟矣。

    已上二義。

    一則曰成就。

    一則曰超過。

    是以不同爾。

    問。

    若然。

    末世修定人。

    不必證位乎。

    曰不然。

    佛祇要人悟道。

    曆位不曆位。

    是當人分上事。

    況佛已敕阿難。

    将如來語。

    傳示未來。

    其人既悟。

    自然印得本法也。

    何更重得菩提。

    為醉後添杯乎。

     △二勸識魔事。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至)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此是下總标。

    事貴有識見。

    一切百工賤技皆然。

    況學無上之道乎。

    如上五十種陰魔。

    皆是先佛世尊。

    于止觀中?出。

    令後人證果成佛之法。

    乃師師相傳者也。

    是故學道要識得。

    識得魔不能惑。

    心地清淨。

    縱有天魔外道。

    不敢近傍矣。

    即有下劣。

    見得此意。

    亦能增進。

    況其餘者乎。

    至于愚鈍不知佛法。

    單修禅定。

    未免堕邪。

    但勸持佛頂般怛羅咒。

    亦能除滅魔事。

    令生正解。

    此是如來最後垂範。

    後學勉旃。

    奢摩他。

    雲止。

    毗婆舍那。

    雲觀。

    褫。

    奪也。

    喪也。

     △二重伸三問二。

    一伸請。

    二正答。

     一伸請。

     阿難即從座起(至)一切衆生作将來眼。

     此問承前總明中。

    通指五陰為妄想之本。

    由是起疑。

    發此問也。

    蓋五陰是衆生所執。

    不得謂是無有。

    今一總指為妄想。

    則亦是無因矣。

    雖知是無因。

    畢竟現在是有。

    假如今日聞法。

    銷除此五陰。

    為一時盡耶。

    為次第盡耶。

    又銷除陰相。

    指歸何界。

    是謂三問。

    大意要佛說出妄元無體。

    有何界畔。

    為陰所住。

    與盡不盡之說乎。

    譬如捏鼻做夢。

    既醒已。

    安問其盡耶不盡耶。

    不知還是自捏自做爾。

    如此方結盡前來五重之意。

    蓋亦是要緊問也。

     △二正答三。

     一答妄無因。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至)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佛告下顯真明妄。

    前文雲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今文雲精真妙明。

    本覺圓淨。

    此乃前後一義。

    但少變其文爾。

    以此參之。

    性覺之體既明。

    則何有生死乎。

    精真之心既淨。

    則何有塵垢乎。

    生死塵垢尚無。

    則何有虛空乎。

    又生死含前能所義。

    前雲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者是。

    塵垢含前同異義。

    前雲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者是。

    虛空含前世界義。

    前雲如是擾亂。

    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

    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

    靜沉虛空者是。

    此體上之妄也。

    又虛空含世間義。

    塵垢含業果義。

    生死含衆生義。

    此約果上之妄也。

    又虛空是無明惑。

    塵垢是塵沙惑。

    生死是見思惑。

    此約因中之妄也。

    但前文廣顯。

    此文隐略。

    今以前後二義明之。

    無非一妄所生爾。

    故曰皆是虛妄之所生起。

    以此看來。

    一個妙明精真之心。

    而有虛妄之相。

    如此因妄有生。

    因妄有死。

    因妄而有虛空世界等塵垢者。

    正如演若達多。

    迷本頭不覺。

    而計鏡頭所覺。

    遂生狂怖諸相。

    亦如迷本覺之明。

    而計所明之妄。

    遂生世間諸相。

    與演若之迷無異矣。

     妄元下因妄生妄。

    如演若之頭不失。

    而狂怖是無因矣。

    本覺之性不失。

    而妄想是無因矣。

    妄本無因而立因緣。

    又不識因緣。

    而執自然。

    是謂轉展妄矣。

    此如演若迷自己本頭。

    而認鏡影假頭。

    是亦轉展迷矣。

    不知鏡影假頭。

    皆是狂機幻生。

    何嘗是實耳。

    不知因緣自然。

    皆是識心計度。

    何有于因耶。

    是謂因妄生妄爾。

     阿難下正斥無因。

    上來說狂怖是無因。

    妄想亦是無因。

    要知即說無因。

    亦成其妄。

    何以故。

    知妄所起。

    可說有因。

    妄元無有。

    于何為因。

    因緣且不有。

    況更說自然耶。

    說有說無。

    總一妄故。

    故說五陰亦同是妄爾。

     △二别明五蘊六。

     一色相。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至)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汝體下标相。

    有情于父母邊。

    見赤白時。

    或見是光明。

    或見是屋宅。

    或聞香潔。

    或聞臭穢。

    心即起染而入之。

    入已便覆而托處焉。

    故曰想者。

    像也。

    想随其善惡業而像之以生也。

    然則無父母之想則不生。

    無己心之想則不生。

    必三緣和合。

    識乃方生。

    以是知此身全是妄想也矣。

     如我下引驗。

    蓋醋崖無情。

    涎酸非我。

    能令口中水出。

    足心酸起者。

    非由汝妄想之耶。

    不然。

    何物通彼之倫而來也。

    醋崖等文。

    備見三卷末。

     是故下結名。

    故知現在有形可指。

    有相可見。

    是名色蘊。

    此色蘊從父母之遺。

    合己心之染。

    凝結而住者。

    的是汝堅固妄想也。

     △二受相。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此蹑前醋崖之說。

    以明受蘊之妄也。

    何以知之。

    談醋水出。

    想高足酸。

    乃是色蘊。

    然色不能自動。

    必由心動。

    心有所受。

    心驅使之動爾。

    由是驗之。

    身有違順二境者。

    全是受蘊所使矣。

    蓋身家以順則益。

    違則損。

    以其本質虛妄故易動。

    以其妄心通明故先受。

    由來先受。

    故能動色身。

    名為妄想也。

     △三想蘊。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至)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驗根身之動。

    必由念慮。

    念慮非想乎。

    何以知之。

    蓋身非念倫。

    念必是想。

    想像生形。

    全取前境為心故。

    然後身随之動爾。

    前境豈非是色蘊乎。

    身動豈非是想蘊乎。

    由想蘊融彼色質。

    以通念慮者。

    乃是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