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十

關燈
住婁東古興福禅寺沙門 濟時 述 △四行陰。

     一總明。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幽隐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下明前相益。

    夫想陰未盡猶如濁浪。

    寤則成念。

    寐則成夢者。

    挾雜幻故也。

    想陰若盡。

    猶如晴空。

    寤亦如是。

    寐亦如是者。

    總一覺故也。

    又晴喻明。

    空喻覺。

    覺則一法不存。

    明則萬象都照。

    譬如鏡子相似。

    于諸境界。

    來無所黏。

    去無蹤迹。

    是虛受照應也。

    如是了得。

    焉有舊習乎。

    焉有浮想乎。

    唯一精真而已。

     生滅下明區宇之相。

    蓋色受是粗重之相。

    想陰是萬法影子。

    心逐生滅而弗覺者也。

    今粗重已去。

    影象已亡。

    衆生之命緒。

    雖未即通。

    而生滅之根元。

    盡露于此。

    何以知之。

    今見乍時明。

    乍時暗熠熠然閃爍猶如野馬者。

    非衆生之生滅乎。

    見有時動。

    有時靜。

    隐隐然眇忽似有絲系者。

    非衆生之根元乎。

    以十類皆具。

    故曰同生基。

    以動靜不常。

    故曰清擾。

    又門簨曰樞。

    門臼曰穴。

    浮塵根似門簨。

    勝義根似門臼。

    總指行相而言。

    以運動皆主此故。

    修定人到此境界。

    即是行陰區宇爾。

     若此下明陰盡之相。

    想盡如水。

    故言清。

    行動如波。

    故言擾。

    乃元性初生之性也。

    行相既定。

    元性歸于一。

    猶如波瀾滅于海。

    便是陰盡之相也。

    言衆生濁者。

    即無始一念。

    心發知見為生。

    業運遷流為往以心相假合。

    故名衆生濁。

    言幽隐者。

    以生滅之心。

    甚深微細。

    似見不見。

    故雲幽隐。

    今行相一定。

    觀得最動之由。

    與妄想之本。

    便是超過衆生濁矣。

     △二别釋十。

     一二無因論。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至)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阿難當知一句總提。

    是得下标正受。

    言正知者。

    簡無浮想也。

    凝明。

    即奢摩他定。

    以奢摩他定力得浮想不生。

    外魔不入。

    是謂正受也。

     方得下标邪計。

    精研。

    狂慧也。

    生元。

    同生基也。

    幽清即是行陰。

    以行陰未盡。

    狂慧忽生。

    于元性中見得生類之本。

    悉是無因。

    由是計度。

    立二無因論。

     一者下見本無因。

    何以知之。

    是人想陰已盡。

    生機見透。

    乘此慧心。

    見八萬劫内。

    一一悉知。

    見八萬劫外。

    冥無所觀。

    以是知衆生從本無因生也。

    不知無始以來。

    串習業識。

    故無不知。

    業識盡處。

    則為無有。

    此如夜見有人擎火而行。

    行遠不見。

    遂謂火滅無有。

    是人定中所見。

    正類此矣。

     由此下結過如文。

     二者下見末無因。

    何以知之。

    是人乘此慧力。

    見八萬劫前如是。

    見八萬劫後亦悉如是。

    見本無因。

    見末亦悉無因。

    目前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乃至草芥人畜。

    一一不變。

    非不能變爾。

    無異因故也。

    既無異因。

    他日焉有菩提可成耶。

    以是知萬物從本無因末亦無因生也。

    不知無始以來。

    熏習業力所持。

    業力衰當從渝變。

    此如仰目觀空而有花生。

    花不能變。

    遂謂無異因。

    是人定中所見。

    正類此矣。

    由此下結過如文。

     已上二種。

    皆堕外道計無因生。

    亦如此方儒者。

    計一陰一陽之謂道。

    又老氏計自然為宗。

    若計自然為宗。

    即是無因生。

    若計陰陽為道。

    即是邪因生。

    何者。

    可惜一個靈明正覺之體。

    惑為無因邪因。

    由是亡失正知。

    堕于外道。

    甯不可哀耶。

    八百功德釋見四卷。

    業流灣環。

    正指行陰。

     △二四遍常論。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至)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阿難下标正受如前。

    窮生下标邪計。

    言常擾動元者。

    以動元如水。

    無風波常起者。

    性習所使然也。

    行陰亦然。

    浮想雖亡。

    行相常擾者。

    亦性習所使然也。

    由此窮研。

    觀彼幽清之中。

    一切諸法。

    體性是常。

    遂立四圓常論。

     一者下窮研心境二處。

    言二處無浮想之因。

    惟是自相所循者。

    蓋心不獨立。

    必仗境生。

    境不自緣。

    必依心有。

    如此境有生滅。

    心得常在。

    故知二萬劫中。

    一切衆生。

    生滅相循而不失者。

    以其性常也。

     二者下窮研四大處。

    謂四大處一一是常。

    設一不常。

    則天地萬物不成安立矣。

    以大性是常。

    故知四萬劫中。

    一切衆生。

    生滅而不斷者。

    以其體常也。

     三者下窮研八識。

    末那。

    第七識也。

    執受。

    第八識也。

    習起名心。

    思量名意。

    了别名識。

    又八識名心。

    七識名意。

    六識名識。

    此八個識。

    一一是常。

    設一不常。

    三世諸法不立。

    成斷空矣。

    以諸識是常。

    故知八萬劫中。

    一切衆生。

    生滅相循而不絕者。

    以其識常也。

     四者下窮研生滅之理。

    蓋想元若盡。

    别境不生。

    生既無生。

    則滅亦無滅。

    此理便是常也。

    若此不是常。

    更有何常耶。

    故知萬化之中。

    得自然而不盡者。

    以其理常也。

     由此下結過如文。

     △三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至)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又三摩下标正受如前。

     窮生下标邪計。

    自他者。

    彼我兩法也。

    彼我兩法。

    必有所分。

    由是立一分常。

    一分無常。

     一者下我常。

    彼無常。

    湛然者。

    神理也。

    神理即我之謂。

    此神我之理。

    遍于十方。

    一切衆生。

    皆從我生矣。

    然則彼有生滅。

    我無生滅。

    無生滅是常。

    性有生滅是無常性也。

     二者下劫壞。

    劫不壞。

    定中不觀其理。

    但觀器世間。

    見三禅以下有形有色者壞。

    見四禅以上無形無色者不壞。

    不壞者。

    三災劫所不到也。

    壞者。

    三災劫所到也。

    故知劫不壞者是常性。

    劫壞者是無常性也。

     三者下有精有粗。

    精者心也。

    粗者身也。

    身而生滅。

    心無改移。

    無改移者是我性。

    故不壞。

    一切生滅者是我心流出。

    故壞。

    然則不壞者是常性。

    壞者是無常性也。

     四者下行常。

    餘無常。

    謂色受想是無常性。

    現見滅盡故。

    行陰是常性。

    現見常流故。

    常流者是真常性。

    滅盡者是真無常性也。

     由此下結過如文。

     已上四種皆即一身上起自他見。

    故立一分常。

    一分無常。

    是謂邪見也。

    何以。

    自身上立他。

    于自不成矣。

    他生我身中。

    于他不成矣。

    如此全是心外有法。

    自生違背。

    故稱颠倒。

     △四四有邊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至)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又三摩下标正受如前。

     窮生下标邪計。

    分位者。

    即有是一邊。

    無是一邊。

    故立四有邊論。

     一者下見不見二邊。

    過去已過去。

    未來猶未來。

    二皆不見。

    謂之有邊。

    現在流用不息。

    相續無盡。

    灼然可見。

    謂之無邊。

    相續約體說。

    二際約時說。

    以時有分劑。

    體無分劑故也。

     二者下有聞有見。

    無聞無見二邊。

    謂八萬劫内。

    有聞有見。

    謂之有邊。

    八萬劫前。

    無聞無見。

    謂之無邊。

    又有聞有見者衆生也。

    無聞無見者空寂也。

    以空寂是一邊。

    衆生是一邊也。

     三者下有知無知二邊。

    無邊性。

    無知也。

    我遍知得一切人不見無邊性者。

    彼不知故。

    有邊性。

    有知也。

    我曾不知一切人見有邊性者。

    彼有知故。

    彼有知謂之有邊性。

    我不知謂之無邊性也。

     四者下生滅不生滅二邊。

    一念有知是生。

    一念忘知是滅。

    故一身之内見有半生半滅也。

    又有衆生處為有邊是生。

    無衆生處為無邊是滅。

    故世界之中。

    見有半生半滅也。

     由此下結過如文。

     △五不死矯亂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至)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又三摩下标正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