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九

關燈
住婁東古興福禅寺沙門 濟時 述 △二色界六。

     色是色質。

    梵是淨義。

    謂離欲界苦障之粗色。

    得生梵世勝妙之淨色。

    淨色是四禅之果相。

    十八天之共趣。

    故名色界。

    然既有色質。

    宛成心垢。

    以未即一心。

    假有表色為因故爾。

    即有禅智。

    非是聖乘無漏智禅。

    乃是凡夫有漏智禅也。

    今就果辨義。

    亦有差降。

    釋見下文。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至)諸漏不動名為初禅。

     阿難下揀非正禅。

     但能下明梵衆禅行。

    謂學道須具正知正見。

    直下了明自心。

    此即是智慧。

    因了心不生惑。

    此即是禅定。

    今則不然。

    不假禅那不修智慧。

    但執身無欲。

    乃至想念俱無者。

    是則斷欲界系。

    生于梵世。

    為梵衆天。

    梵衆。

    即天之衆庶也。

     欲習下明梵輔禅行。

    前則想念俱無。

    即心是定。

    今則不但心定。

    兼攝律儀。

    律儀即戒也。

    内定外戒。

    愛樂随順。

    堪輔心王。

    名梵輔天。

    梵輔。

    即天之輔弼也。

     身心下明大梵禅行。

    身心妙圓。

    定也。

    威儀不缺。

    戒也。

    加以明悟。

    慧也。

    三學既備。

    能統梵衆。

    名大梵天。

    即初禅天之主也。

     阿難下結示。

    初禅名離生喜樂地者。

    離欲念生。

    故說苦惱不能逼。

    得心清淨。

    故說諸漏不能動雖非正修三摩地。

    比之下界。

    則已超過。

    得諸漏不動。

    故雲勝流。

    問三學既備。

    豈非是正修耶。

    曰。

    不然。

    此之勝流。

    俱有所執。

    初則執身不動。

    次執行不動。

    三執見不動。

    心地既有所執。

    焉得真耶。

    此但得欲界粗散不動。

    未到無生地。

    故說非是正修也。

     △二禅天。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至)粗漏已伏名為二禅。

     阿難下明少光禅行。

    統攝梵人。

    即前大梵也。

    以大梵是三學圓備。

    能統梵衆。

    今則定相轉勝。

    發得光用。

    故曰寂湛生光。

    蓋前有覺有觀為礙。

    光不得用。

    今離覺觀。

    以光為音。

    但定光初發。

    故名少光天也。

     光光下明無量光天禅行。

    且既以光為用。

    即用是無盡矣。

    以無盡之光。

    映十方界者。

    便見光之勝也。

    言遍成琉璃者。

    正見光之淨也。

    其光如是最勝。

    如是明淨。

    故名無量光天也。

     吸持下明光音天禅行。

    前但任其光用。

    不能回光返照。

    以成教益。

    今得回光返照以明其理。

    故曰吸持圓光。

    成就教體。

    是謂教益也。

    何者以光為開示。

    然非言說。

    故雲清淨。

    以光為教化。

    化是不窮。

    故雲無盡。

    得是清淨無盡之用。

    非光音而何。

    故名光音也。

     阿難下結示。

    二禅天。

    名定生喜樂地者。

    良由光從定生。

    故不藉餘支。

    所得極喜。

    故憂懸不得逼。

    雖非正修三摩地。

    比之初禅則已勝過。

    伏得粗漏。

    故曰勝流。

    問。

    前來執心謂之非真良是。

    今說光由定生。

    豈亦非真耶。

    曰。

    不然定即心也。

    光即相也。

    有心可拟。

    有相可喜。

    既有心相拟議可喜。

    焉得真乎。

    此但伏得粗漏。

    未得真無漏。

    故說非是正修也。

     △三禅天。

     阿難如是天人(至)歡喜畢具名為三禅。

     阿難下明少淨禅行。

    如是指上光音天也。

    因定生光。

    因光露妙。

    妙即理也。

    從理操進成行。

    滅是喜支。

    而通寂樂。

    是其禅相。

    大抵心地既寂。

    滅相亦不起。

    淨境界現前。

    故名少淨天也。

     淨空下明無量淨天禅行。

    身無妄動曰輕。

    心不緣境曰安。

    由淨空現前。

    見是無際。

    得無量性淨之樂。

    是其禅相。

    故名無量淨天也。

     世界下明遍淨天禅行。

    世界。

    淨空也。

    身心。

    寂樂也。

    若見世界是淨空。

    身心是寂樂。

    是二相也。

    偏而未圓。

    今見身心世界總一圓融。

    無往非是。

    由是淨德成就。

    得遍淨之樂。

    是其禅相。

    故名遍淨天也。

     阿難下結示。

    三禅名離喜妙樂地者。

    蓋初禅離欲界生故喜。

    二禅得定生故喜。

    三禅離喜故樂。

    離是喜支。

    而生淨妙。

    故雲具大随順。

    即是随性所安為樂也。

    然則雖非正修三摩地。

    比之前二。

    已是超越。

    歡喜畢見。

    故曰勝流。

    問。

    三禅憂喜不到。

    獨任一心。

    雲何非正修耶。

    曰。

    不然。

    見世界是淨空。

    見身心是寂樂。

    若見圓融。

    猶執一心。

    焉得為真乎。

    此但見得心中本具是樂。

    不必更生心為樂。

    以所見是心故說非是正修也。

     △四禅天。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功用純熟名為四禅。

     阿難下明福生禅行。

    夫心地有因必生。

    生必為苦。

    是下界之相也。

    三禅苦因已盡。

    是無逼于身心。

    而得寂滅樂也。

    然苦樂是對待法。

    樂極生哀。

    自然之理也。

    據此三禅所得樂支。

    亦非常住。

    故曰樂非常住。

    久必壞生。

    今第四禅。

    苦樂二支不生。

    粗重之相已滅。

    是謂舍念清淨矣。

    得念舍福生。

    故名福生天。

     舍心下。

    明福愛禅行。

    心淨為安。

    心安為福。

    大概有念則有遮。

    離念則無遮。

    今苦樂二無。

    心地清淨。

    與定圓融。

    心安是福。

    故名福愛天。

    言窮未來際者。

    乃指後二天說也。

    謂今日所生福愛是因。

    後生彼天是果。

    果是無盡。

    故言未來際爾。

     阿難下明廣果禅行。

    又福愛中有二岐路。

    一直道。

    從初禅至第四禅。

    中間不夾異計。

    以淨光為因。

    得廣福現前為果。

    故名廣果天。

     若于下。

    二迂道。

    從初伏惑。

    夾雜異計。

    忻上厭下。

    以舍心相續。

    研窮至身心斷滅。

    故名無想天。

    此天壽命五百劫。

    于初半劫有忻厭心在。

    至後半劫心方息滅。

    雖滅亦未是真滅也。

    以不悟自心無生。

    而以生滅為因故爾。

     阿難下結示。

    四禅名舍念清淨者。

    蓋欲界是苦。

    三禅是樂。

    四禅苦樂不到是為不動地。

    雖非正修三摩地。

    比之三禅已是最勝。

    得定慧平等。

    功用純熟。

    故曰勝流。

    問。

    苦樂不到諸念不生。

    何為非正修耶。

    曰不然。

    以生滅為因。

    即入勝定。

    是有所得心故。

    設得無心。

    暫伏粗浮。

    全是妄想故。

    此但有功用行。

    非無功用道。

    故說非是正修也。

     △五不還天。

     阿難此中複有五不還天(至)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阿難下總标。

    梵語禅那。

    此雲靜慮。

    靜慮猶如空室孤燈。

    最極寂靜者也。

    然有聖人禅。

    有凡夫禅。

    凡夫他不見理。

    但伏得下界粗欲。

    帶忻厭心而修。

    是謂有漏禅也。

    若聖人他先悟理。

    謂之預流果。

    進斷欲界六品惑。

    謂之一來果。

    複斷後三品惑。

    謂之不還果。

    今五不還天。

    即其人也。

    此五不還天。

    是第三果。

    斷盡欲界九品。

    是無苦支。

    斷盡色界各九品。

    是無樂支。

    得苦樂雙忘。

    心無所偶。

    故無蔔居。

    因未盡第四禅惑。

    就舍念位中。

    别修别斷。

    謂之寄位修禅。

    故曰衆同分中。

    安立居處。

    然有五品不同。

    謂下中上品。

    上勝品。

    上極品。

    是謂五品也。

     阿難苦樂下别列。

    其一無煩天。

    心境相交曰鬥。

    鬥則心熱曰煩。

    又盛曰煩。

    微曰熱。

    今苦樂二支。

    畢竟永斷。

    鬥心不交。

    便是無煩矣。

    故名無煩天。

    其二無熱天。

    上雖無煩。

    猶是對前有煩而立也。

    今則機括獨行。

    則是無對。

    無對起則獨起。

    用則獨用。

    一道清虛便是無熱矣。

    故名無熱天。

    其三善見天。

    圓澄是照。

    妙見是用。

    當用即照。

    當照即用。

    是善能見也。

    故名善見天。

    又塵緣即是慧障。

    沉垢即是定障。

    此天不偏于定。

    故無定障。

    不偏于慧。

    故無慧障。

    便是定慧雙融也。

    其四善現天。

    且定慧既融。

    妙湛無私。

    得精見現前。

    故名善現天。

    又範土曰陶。

    镕金曰鑄。

    總是镕煉到極淨處。

    改曰陶鑄無礙。

    其五色究竟天。

    究竟者。

    推極之意。

    幾是幾微之謂。

    推到幾微盡處。

    即是空性。

    推到空性邊際。

    即是色性。

    惟空與色。

    皆不可得。

    非全性而何。

    故名色究竟天。

    阿難下結示。

    此五不還天。

    皆是聖人所居。

    非諸凡夫有漏之心可能見也。

    且不特人所不見。

    即第四禅四王同位同界。

    尚隻有欽聞況其餘者乎。

    蓋凡界所修所伏是粗質。

    聖人所修所斷是細識。

    以其粗細不同。

    是故聖凡相遠。

    不能得見爾。

     △六總結。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至)自此已還名為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