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八

關燈
住婁東古興福禅寺沙門 濟時 述 此事本來平等。

    何有階級。

    本來無生。

    何有漸次。

    譬如人因事遠遊。

    偶然失足。

    跌在糞坑裡。

    須扶到岸。

    故有階級之稱。

    必二番三番洗沐。

    故有漸次之号。

    今欲淘淨根結中無明煩惱。

    故立三漸次之法。

    此三漸次之法。

    豈是得已耶。

    不過洗濯其濁穢。

    要無一點氣息。

    方有聖胎之分爾。

     △二三漸次法。

     一結前倒因。

     阿難如是衆生一一類中(至)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此結前生後也。

    所言各具者。

    如眼受色惑時。

    則聲香等相因助成。

    如耳受聲惑時。

    則香味色等亦相因助成。

    如是十二颠倒。

    類類皆具。

    類類皆遍。

    此業識種子。

    豈直八萬四千。

    便有恒河沙數矣。

    以恒河沙煩惱種子。

    在妙明真淨心中觀之。

    正如捏目生花。

    總無别性。

    還是自心颠倒爾。

     △二标列。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至)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器喻妙圓明心。

    毒蜜喻颠倒。

    湯水等喻戒定慧。

    本因。

    即指上十二颠倒。

    妙明心中有此颠倒。

    猶如器中有此毒蜜。

    器若不淨。

    不可貯甘露。

    心若不淨。

    不可以入三摩。

    今立三漸次者。

    正是設淨器之法也。

    淨器之法。

    必二番三番方潔。

    修行之法。

    必漸次漸深而得。

    此三種漸次。

    乃是洗心垢之法。

    不可不備也。

     △三别釋三。

     一别釋助因。

     雲何助因(至)第一增進。

    修行漸次。

     助因者。

    衆生有業則有身。

    需食以養之。

    若養不得以正。

    或至殺身。

    是又食之過矣。

    是故食須揀善惡。

    善者能益于我。

    惡者反是。

     阿難如是世界下。

    列四食住。

    一段食。

    謂欲界取形段為食。

    以香味觸三。

    有資益故。

    二觸食。

    即前境和合第六意識。

    觸生喜樂故。

    三思食即。

    第七思與欲俱轉。

    希望偏勝故。

    四識食。

    即第八由前三食。

    緣助勢力。

    執持諸根大種。

    得長養故。

    又人間段食。

    鬼神觸食。

    禅天思食。

    四空天識食。

    此四種雖三界不同。

    莫不同于食住。

    是故指四食為助因也。

     阿難一切衆生下。

    正揀損益。

    食甘故生。

    是為益。

    食毒故死。

    是為損。

    又五辛者。

    謂大蒜。

    茖蔥。

    慈蔥。

    蘭蔥。

    興蕖。

    是五辛之物。

    性惡氣葷。

    故為毒也。

    毒則損于身。

    故須斷之。

     是五種辛下。

    示辛過患。

    蓋淫恚乃是三毒之首。

    萬惡之長。

    是食辛人。

    天仙棄離。

    且福銷則與鬼住。

    禅勝終為魔黨。

    邪力既衰。

    還複堕落。

    是為過也。

     阿難修菩提下。

    結成當戒。

    故知辛濁之物。

    實為助惡之因。

    惡因若消。

    正見得生。

    自然三昧現前。

    名第一增進修行之法也。

     △二别釋正性。

     雲何正性(至)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雲何下總勸持戒。

    殺盜淫是性業。

    啖酒肉是遮業。

    此二不戒。

    欲出三界。

    無有是處。

    何者。

    淫心不除。

    則生死不斷。

    殺心不除。

    怨對無已。

    蓋修行人生果且不食。

    恐動暴氣。

    況食衆生肉乎。

    钗钏尚不使聞。

    恐涉譏嫌。

    況與之從事乎。

    又毒蛇喻淫。

    怨賊喻殺。

    刳心之法。

    須如此觀。

    方見得利害之向。

     先持聲聞下明戒次第。

    比丘犯淫殺盜妄為四棄。

    尼則倍之。

    故有八棄。

    梵語波羅夷。

    此雲棄罪。

    謂若犯此。

    得永棄佛法邊外。

    故雲棄也。

    言聲聞四棄八棄者。

    小乘戒也。

    言菩薩清淨律儀者。

    大乘戒也。

    又執身不動者粗也。

    執心不起者細也。

    要先持聲聞戒執身不動。

    後持菩薩戒執心不起。

    先制粗相煩惱。

    後制微細威儀。

    如此操心。

    便非躐等矣。

     禁戒成就下。

    述受戒益。

    不淫則無累。

    不殺則無負。

    不盜則無宿債。

    是則禁戒成就矣。

    所言不須天眼者。

    謂肉眼即是天眼故。

    蓋殺盜淫不行。

    心地自能無障。

    六根自能通利。

    如說觀見十方世界。

    即是天眼通也。

    如說睹佛聞法。

    即是天耳通也。

    如說得大神通。

    即是他心通也。

    如說遊十方界。

    即是神足通也。

    如說宿命清淨。

    即是宿命通也。

    如說得無艱險。

    即是漏盡通也。

    更若知得百千生事。

    即是宿命明。

    見得一切衆生生善道惡道。

    即是天眼明。

    斷得三界見思惑盡。

    不受生死。

    即是漏盡明。

    此三明六通。

    皆由禁戒成就。

    得六根清淨。

    是故現在父母肉身。

    證得如此田地。

    名第二增進修行之法也。

     △三别釋現業。

     雲何現業(至)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雲何下。

    明般若德。

    現業者。

    即六根所起見聞等現業是也。

    然現業所起。

    必由心造。

    心若不緣。

    則六用不行矣。

    六用不行。

    則根無所偶矣。

    根無所偶。

    與真常性一。

    心若不緣。

    乃旋元自歸。

    何則。

    由一向喪本受淪。

    故不能全一。

    今則舍妄歸真。

    得反流合性矣。

    又所言心無貪淫。

    于外塵不多流逸者。

    正是違其現業也。

    十方下引喻合顯。

    明月喻心。

    琉璃喻根。

    蓋現業不起。

    心自清淨。

    心既清淨。

    根亦是清淨矣。

    正報清淨。

    依報亦是清淨矣。

    一國土清淨。

    乃至十方國土亦是清淨矣。

    故曰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是謂般若智德也。

     身心下明解脫德。

    隻此智德。

    觀十方世界。

    若自若他。

    總無别法。

    唯一妙圓真心。

    平等無二。

    以無二平等故。

    一切如來即是我心。

    我心即是如來。

    然亦不分别我心如來心。

    何以故。

    一切諸法悉不可得。

    當此之際。

    正是我放身命處。

    故曰身心快然。

    妙圓平等。

    獲大安隐。

    是謂解脫德也。

     一切如來下。

    明法身德。

    密圓理也。

    淨妙智也。

    以智不可識。

    故曰妙。

    以理無不周。

    故曰密。

    行人證到平等實相田地。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法身自然顯現其中。

    故曰一切如來。

    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謂法身德也。

     是人下結前三德也。

    觀音雲。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寂滅忍智也。

    當忍智現前時。

    三慧俱沒。

    何以故。

    蓋三慧是解。

    忍智是行。

    行起解絕。

    是以三慧俱沒。

    今謂智與理冥。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得是無生法忍現前。

    當法忍現前時。

    三德俱隐。

    何以故。

    蓋三德是解。

    法忍是行。

    亦是行起解絕。

    是以三德俱隐。

    從是已去。

    但用忍智曆五十五位。

    随所發行。

    不離法忍為本。

    名第三增進修行之法也。

     問。

    前已廣明戒相。

    今說三漸次法。

    何得複示其戒耶。

    曰。

    前明戒相是論法之次第。

    戒應在先故。

    今說漸次。

    乃是論位之次第。

    戒是當人前位故。

    問。

    戒何得成位耶。

    曰。

    今示大乘圓頓教。

    不同小乘故。

    小乘唯執事相。

    不明理體。

    大乘所戒。

    必先明理。

    又大乘未起行相。

    即所明之理是解相。

    要必攝戒成行。

    方見是實。

    故以戒為前位爾。

    問。

    發何等行。

    見大乘之理。

    曰。

    如說助因。

    乃是外緣。

    如說正性。

    乃是内障。

    如說現業。

    乃是根塵所起之相。

    此是無始虛妄所熏習氣。

    即無明塵沙見思等是也。

    今以三漸次法。

    蕩除内外障緣。

    并根塵所起現業。

    便見當人本來無生矣。

    若見本來無生。

    即是大乘之理也。

    以此大乘無生之理。

    随義建立五十二位。

    加地前四位。

    與最初幹慧地。

    共五十七位。

    方盡究竟矣。

    義見下文。

     △三明地位十。

     一幹慧地。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幹枯(至)幹有其慧名幹慧地。

     祖師雲。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又古德雲。

    非是塵不侵。

    自是我無心。

    言無心者。

    非無其心也。

    祇是無世間心爾。

    蓋世心消亡。

    名曰幹。

    執心虛明。

    名曰慧。

    見得自己本覺。

    名曰地。

    又初發慧覺。

    雖圓蓥十方界。

    而無行用之能。

    是幹有其慧。

    故雲幹慧地。

    此蹑前第三漸次義也。

    前曰心無貪淫。

    今曰欲愛幹枯。

    前曰于外六塵。

    不多流逸。

    今曰現前殘質不複續生。

    以此觀之。

    較前工夫。

    便是不同矣。

    初心學道。

    不得此義。

    何可躐等。

    講家不谙。

    徒以名相配合。

    既辜佛旨。

    又與文義大相乖謬。

    故不取焉。

     △二信位。

     一信心。

     欲習初幹未與如來(至)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欲習二句。

    即指前位而言也。

    前位祇有斷德。

    而無行用。

    是故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亦如學人初做工夫。

    得身心前後際斷。

    此是枯定用不着。

    無有理水滋發故。

     即以此下。

    勸進行人。

    到恁田地。

    即用此位解心中中流入。

    中者。

    中道也。

    中道離一切有無對待法是。

    流者。

    直心也。

    直心任運轉一切法是。

    所言圓妙開敷者。

    圓妙即覺也。

    開敷即慧也。

    謂以中道之直心。

    要與慧覺相應。

    須得真正見地。

    方才是妙。

    故曰重發真妙。

    真妙真心也。

    如本得真正見地。

    決定信知此心是妙是常住法。

    故曰妙信常住。

    若信此心常住。

    便無有妄想颠倒為所知障矣。

    故曰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

    且所知障斷。

    則妄想不生矣。

    二邊不堕。

    則中道純真矣。

    故以中道智。

    信此真心。

    名信心住。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至)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明了者。

    谛當之意。

    由前煩惱滅盡惟一真心。

    見得谛當明白。

    更無餘事。

    總是圓通法界。

    是故陰處界三。

    不能為礙。

    又舍身受身。

    即是分段生死。

    一切習氣。

    即是變易生死。

    今以中道智觀之。

    惟是真如境界。

    是故無數劫事。

    皆能記憶。

    不分延促。

    一念現前。

    故名念心住。

     △三精進心。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至)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蓋妙圓之智無雜。

    故曰純。

    妙圓之心無妄。

    故曰真。

    真即明也。

    純即精也。

    以精純之心發化。

    無始習氣莫不化而為純矣。

    以真明之心進趣。

    精明作用莫不進而為明矣。

    由明慧精進。

    成斯淨行。

    故名精進心。

     △四慧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由前三位。

    初斷現障。

    以根境不偶。

    妄想滅盡故。

    次斷報障。

    以陰處界三不能為礙故。

    三斷煩惱障。

    無始習氣通一精明故。

    今則三障既除。

    純是智慧。

    故名慧心住。

     △五定心。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以智續明。

    明能持定。

    周遍即智用也。

    常凝即定體也。

    定由明持。

    故名定心住。

     △六不退心。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前是智生定。

    今是定生慧。

    慧即明也。

    由明慧深入以明其理。

    有進無退。

    故名不退心。

     △七護法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前初位中。

    單見其理。

    三障不斷。

    習氣不除。

    是故未得與如來法流水接。

    心地不安。

    今則心進妙理。

    三障已斷。

    習氣已除。

    更得定慧雙資。

    是故與如來氣分交接。

    心地安然。

    由此定慧保持不失。

    故名護法心。

     △八回向心。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至)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回向者。

    謂回心而向于佛也。

    由來一向執心故。

    于佛于己。

    打作兩橛。

    今以定慧力資。

    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見得此心是佛。

    佛是此心。

    心佛冥一。

    故曰覺明保持。

    又所言保持者。

    乃是寂照不二之謂也。

    即寂是照。

    故曰回佛慈光。

    即照是寂。

    故曰向佛安住。

    寂照不二。

    故得互現互入。

    喻如雙鏡。

    妙影重重。

    故名回向心。

     △九戒心。

     心光密回護佛常凝(至)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由前初見自心。

    未得法性。

    後接如來氣分。

    則是已得法性。

    猶存佛見。

    次回佛慈光。

    則是佛見消而冥然獨照矣。

    故曰向佛安住。

    今則心光密回。

    則照又不立矣。

    到此佛見法見俱忘。

    因性果性迸絕。

    純覺獨圓。

    故曰獲佛常凝。

    無上妙淨。

    此乃是無為田地。

    極是難得。

    所謂枯木岩前錯路多。

    要須仔細。

    故名戒心住。

     △十願心。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随願名願心住。

     且既到無為田地。

    又得戒心。

    便是不妨矣。

    不妨則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聲色門頭。

    逆順自在。

    十方世界。

    随願所生。

    故名願心住。

     問。

    心無所住。

    何故十信亦名住耶。

    曰住者。

    心念不移之謂。

    如參學人未見要見。

    未悟要悟。

    既見既悟已。

    要在悟處相應。

    見處立腳。

    古德雲。

    得此事如靠一座泰山相似。

    豈可落虛耶。

    此乃是頓教法門。

    一悟永悟。

    一見永見。

    不同漸教。

    聞佛說方信。

    見佛相方信。

    自無所得。

    依他漸次。

    此即自見自肯。

    肯處即信。

    信處即住。

    是故十信中約住處為信。

    後十住中約信處為住。

    大概信住雖分。

    其義則一。

    不過增明理觀雲爾。

     △三住位。

     一發心住。

     阿難是善男子(至)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方便。

    即慧也。

    心精。

    即妙也。

    謂上之十心。

    皆以妙慧開發。

    見得心精之妙。

    非謂真有是十心也。

    蓋一心是真。

    十用是妙。

    由十用顯是真心。

    故曰圓成。

    以真心具是十用。

    故曰涉入。

    此一多相容。

    自在之用。

    行人見得此理。

    即住是中。

    故名發心住。

     △二治地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至)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即前見得此心此理。

    由是發明妙用。

    喻如琉璃。

    内現精金。

    精金喻理。

    琉璃喻心。

    心中發明此理。

    即依此理而治心。

    故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以理治心。

    則心地涉知。

    以智治行。

    則俱得明了。

    蓋知有分限。

    而智用無窮。

    是以遊履十方而無留礙者。

    乃是得一切智之用也。

    又十方者。

    十界也。

    四聖四界。

    六凡六界。

    行人了得此心。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一念平等。

    不起知相。

    以此操之。

    是為修行。

    故名修行住。

     △四生貴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至)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古德雲。

    甯為心師。

    不師于心。

    蓋前來所得。

    還在故處無自力分。

    猶師心者也。

    今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有自力分。

    為心師者也。

    喻如中陰身。

    自求父母。

    行人得是道種智。

    以自力冥通佛果。

    名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至)名方便具足住。

     且既受佛氣分。

    生道胎已。

    自當具一切種智而為佛胤者。

    一切種智。

    即權實二智也。

    自行即實。

    化他即權。

    行人得斯方便。

    喻如人相不缺之謂也。

    蓋根本中先具此理。

    故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前說胎相。

    是喻方便法也。

    行人所得方便。

    超過凡夫地。

    超過二乘地。

    生在佛胎。

    既生佛胎。

    自然肖像于佛。

    故曰容貌如佛。

    且外貌如佛。

    豈内心有不如耶。

    故曰心相亦同。

    然外貌如佛。

    必現慈忍之容。

    内心如佛。

    必具悲願之智。

    内外一如。

    故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初心方便。

    有自行。

    有化他。

    化他外現慈儀。

    自行内心充實。

    此自利利他。

    感相如是。

    今則行随佛轉。

    化與俱成。

    是故内外和融。

    身心如一。

    以此操之